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1:2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

第一篇: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时期。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发展呈现出许多崭新特点,在社会心理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产生了许多新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青年社会心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征。为促进青年的社会心理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必须努力从各个层面上优化青年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国;社会转型;青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认知——感受——回馈体系,换言之,是人们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向的一种表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价值观念属于较理性的层面,是较深层的认知结构,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社会心理的其他方面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体现了社会心理的实质性内涵。社会心态则属于较感性的层面,是表层化的情绪表征,它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内涵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更加及时、动态的再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现代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

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条件:满足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的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个人潜能与人生价值的条件更加充分,进入社会结构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逐渐拓宽等等。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在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群体文化以及经济活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青年的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逐渐增强,由此反映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则表现为,青年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显。这一切都从作为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青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的青年社会心理中表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趋加速和深化,青年社会心理的变化也就表现出得更加明显。

一、青年社会心理的现状和特征:

朝向现代化的开放与理性

1.轴心维度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表现于人们在评价事物的过程中对于重要性或意义所做出的选择和比较。价值观念在社会心理体系中占据着轴心地位,人们之间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实质上表现出了其价值观的差异性。价值观在一种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样占据着轴心地位,因此,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性实质上就表现出其价值观体系的差异性。在价值观体系中,有一些是处在轴心维度的观念,它们对其他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具轴心性质的观念有:对于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奉献与索取、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

(1)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得到大多数青年的认同。从一些实证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对于社会主流文化一直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大多数青年表现出了认同态度。首先,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肯定。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当今大多数青年依然认同与肯定集体取向的价值观念。但是,与此同时,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态势。其次,在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寻求兼顾的态势。对于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问题,绝大多数青年表现出了一种希望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兼顾的倾向。这种希望在付出之后也能够得到相应回报的心理,表现出了一种务实性的特征。第三,强调合理利已并非等于损人利已。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当今青年价值观念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调合理的自我利益。然而,绝大多数青年并不认同“损人利已”。“先人后已”仍得到不少青年的肯定。(有关具体调查数据,参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社会政治心态状况调查”,北京市调查结果,1997年。)

(2)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仍然体现于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中。在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新闻周刊》作了一项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59%的人认为很重要,40%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人认为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可见,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应有作用给予了肯定。对于有的人大代表提议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被调查者中36%的人非常支持,27%的人比较支持,20%的人未表态,10%的人不赞成,3%的人表示反对。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文人的理想,10%的人认为一直“是我的理想”,69%的人认为“我会考虑”,14%的人认为“是别人的事情”,7%的人认为“已经过时”。尽管处在一个开放和变迁的时代,但当今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仍然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度与认同度。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同时并存。从这里表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大国的青年所应有的良好心态。

还有其他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在当今青年身上普遍存在,最典型的方面有,孝敬父母依然是绝大多数青年所遵从的道德行为规范;节俭观念仍然得到较多青年的认同。(有关具体调查数据,参见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3)青年对待金钱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在某种意义上,金钱观是价值观最重要的表现层面之一。我们正从一种泛伦理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向着强调价值规律的工业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以及世俗文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金钱角色日益彰显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为正确定位金钱这一物质利益的最基本象征符号的作用提供了前提。

一些实证调查表明,大多数青年把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大多数青年肯定金钱在社会生活应有的基本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将金钱的作用加以夸大。可以说,在价值观上,当今青年的主流人群对于金钱持有一种现代人所应有的健康态度。

2.个人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青年更倾向于选择现实成功型的人生榜样。世界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是我国数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微软缔造者比尔·盖茨则是当今成功人士的代表。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和选择可以透视出人们人生价值观的状态及其变化。一项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一般都把保尔和盖茨视为英雄。然而,他们更倾向于将保尔视为精神世界的偶像,更倾向于把盖茨当作现实世界的榜样。(参见唐钧:《关于保尔精神与盖茨现象的思考》,《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可见,在人生理想上,当今青年更倾向于把事业成功型人物作为自己的实际榜样。

当今青年在人生理想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同时又注重物质的价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作为人生道路的具体职业类型选择上,青少年所崇拜的职业与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换言之,最崇拜的职业并不是最想从事的职业,这一情形反映出在他们的择业观念中,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他们最崇拜的是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参见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出他们人生理想中基本的务实取向。

(2)青年的经济自立意识增强且更注重实质方面。经济自立意识是个体在获得收入、进行理财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它是现代人格结构中应有的基本成份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础素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益深入,就业体制、教育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对当今青年的成长历程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了当今青年在独立人格方面的倾向日趋增强。而作为这种自立意识的基础方面,则开始于经济自立意识的形成。

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当今大中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正日渐增强。对于“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打工(多)挣点钱,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这一问题,表示肯定态度的占79.7%。第二个特征是,大中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更注重实质方面。明确表示“不在乎打工的具体形式,只要能多挣到一些钱就行”的占36.3%;表示“没太多想过”的占35.1%,从一定意义上说,“没太多想过”也表明不注重形式。(由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透视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参见杨长征主编:《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可见,这种经济自立意识更注重把握机会、自我努力,而更少了传统的多重顾虑和“面子”观念。

(3)青年的成就动机高涨,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结果并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的是,人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地增强。据一项对北京青年的调查结果(参见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就目前最想做的三件事而言,青年中比例最高(51.7%)是“追求事业成功”,表现出了强烈的成就动机或成功需要。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的信心、独立意识和个性的增强,由此导致了成才自信度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对自身取得事业成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这种成功自信度随年龄段从高到低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成才观上的能力本位观念正在形成。对于成才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调查表明,北京青年中比例居前三位的人分别认为是“准确地把握机遇”(56.3%)、“头脑灵活,敢于创新”(53.5%)和“有专业有技术”(39.2%)。换言之,在多大数青年看来,对成才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主要在于个体方面,并表现出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取方式由世袭(即父辈传承)变成自致(即自我成就),因此,这种状况也就会从人们的成才观上反映出来。调查表明,对于什么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青年中比例最高(73.5%)选择“才干”,远远高于选择“有靠山”(11.5%)、“请客送礼”(1.9%)。这种心理实质上又是以对作为人们成才条件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判断为基础的。对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当前社会给人提供的成功机会如何”这一问题,青年中比例最高(53.3%)认为是变得“更公正、平等”。在现实中,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青年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因此,一个更充分强调个人成就的现代社会的来临,是当前青年形成能力本位观念的最深刻根源。

3.人际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一般人际交往观念上表现出越来越理智化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与整个社会中人际互动方面的变化一样,青年的人际交往观念及其行为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往方式更加“间接化”。由过去更多的面对面互动,如“登门拜访”,变为现今更多的间接化交往或“媒介交往”,如用贺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互致问候。“间接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既进行了交往,又为自己和他人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交往越来越“理智化”。过去因情绪化或意气发生不必要纠纷的现象时常可见,现今趋向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妥善处理利益纠纷。当然,这种趋势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消极效应:除了交往越来越“务实化”之外,在个体化趋势增强的同时,也隐埋下沟通减少、人情淡漠的后果。这表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两面性。

(2)恋爱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更加理性、开放的态度。一些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当今多大数青年对于“双方相爱以后不结婚也可以发生性行为”这样的观念表示认同。青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甚至认为夫妻之间也可以保留隐私。婚前财产公证的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青年理性地加以接纳。大多数青年对于由于感情破裂而导致的离婚现象表示了接受态度。由于价值观的急剧变迁,青年女性的生育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结婚后不生孩子的观念得到一定比例的青年女性所认可。总之,当今青年对早恋、婚前性行为、离婚等现象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常常把它们列入个人生活方式的范畴加以理解;对婚外恋现象也从很大的宽容性上加以对待;而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丁克家庭等都在一定数量的青年中成为较时尚的观念和实际选择。

4.社会层面的观念与心态

(1)青年的择业观念和意愿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国家推出市场导向的就业政策,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当今青年在择业心理上呈现多元化取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择业目标上,更关注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上,职业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条件常常被排序在第一位。第二,随着“铁饭碗”意识的式微,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风险意识开始形成。过去曾受到极度重视的“职业稳定性”,逐渐地被更多的人放在非优先考虑的地位上。第三,在就业机构选择上,单位意识和“皇粮”意识已很大程度地淡化。人们更青睐自由度较大、自主性较强的从业方式,更愿意选择时代特征鲜明、管理体制规范的从业机构。第四,在职业流动方面,主动变换工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多数人不仅在择业问题上更倾向于自我决策,而且在流动或“跳槽”问题上也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

(2)青年的公共服务意识或志愿精神日益增长。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发展逻辑,“小政府,大社会”这种结构演变趋势将使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领域日趋扩大,因此,必然导致一个公民社会的兴起。而公民社会的培育又将成为现代化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其中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关键要素。

当个体通过形成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之后,其心理需要的层次就会逐渐上升,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意识是公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典型形式之一就是志愿精神。

作为一种具体化的人文精神,志愿精神是指一种以自愿性、非营利目的性或公益性的亲身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在志愿精神促进下所形成的社会行动就是志愿行动。在中国,较大规模的志愿行动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后,从为各种重大节庆活动服务,到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再到抗击SARS等重大突发事件,到处充满了志愿者的身影。自90年代至今已有近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青年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志愿精神或公共服务意识。

(3)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其他年龄群体超前。1999年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地理环保小组的同学致信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就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出8点建议。朱鎔基总理亲自批示。此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促进了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更进一步关注。

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把环境污染问题与就业压力问题看作是我国未来社会问题中更使他们忧虑的方面。(《孩子眼中的未来——“今日青少年”系列报告三》,《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4日。)对北京青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已经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在郊游时处理喝完的饮料罐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问题,75.1%的青少年表示会把它们扔到垃圾箱里。(纪秋发:《北京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保护环境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向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些迹象表明,当今青少年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头。2000年6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尚有相当的差距,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可喜的是,我国青年一代的环境意识正在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们的长辈。(《公众环境意识老不及少》,《中国青年》,2000年第4期)

二、青年社会心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社会转型中的心理转型

1.青年社会心理内含的矛盾特征

如果问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那么,答案就是社会心理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存在于青年观念和心态的各个层面。

在金钱观念上青年表现出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生命周期中存在一种“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在由不同的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极少有需求感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因此,金钱“焦虑”又表现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可以说,这是观念与心态之间的矛盾性表现。

由于社会提供的机会增多,青年成就动机也呈现出高涨状态,他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增强,出于这些原因,青年努力追求创新而不愿墨守成规。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为了事业成功而一定程度地忽视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工作狂”现象使得他们付出一定的人本代价。

在日益强化的个体化和理性化趋势下,青年人际交往的利益取向或实用化变得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一切所带来的“大家见面越来越有礼貌”趋势的同时,人们又不免怀念集体生活的温暖、亲密无间沟通的愉悦以及那种感情重于金钱的人情味的厚重。

由于两性亲密关系的世俗化潮流,也给当今青年在面对爱的世界时增添了选择上的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传媒对于性的渲染、以及科学化的性教育过早地打破了青少年对于性的神秘感,而在一个日益增强的个体化时代,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高的个体,对于“感受”质量的至高无上的追求、以及对选择自由的更加充分的拥有,使得以往的“从一而终”的模式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状态下,爱对于它的主体已不可能有固定感可言。

2.青年的历史意识相对欠缺

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成年人,但是,这种“现在感”的过于强大,则造成了青年对于国家历史、甚至是近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知识量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在我们当今的各类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传播方法,从而导致了青年难以形成相关的历史意识。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和丰富具有历史感的各类教育,以及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3.青年的诚信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如个人贷款中的违约现象等。尽管作为一个法理社会,我们的社会逐渐增加更多的法律关系对于社会行为的调整,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进行有效交往的最重要心理机制,诚信仍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较高的诚信度,不仅是人们减少交往代价、提高活动效率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向更高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4.青年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强化

社会的急剧变迁,对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易引发心理问题。当今青年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异的生活环境当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显得相对较弱,而这一点则又会成为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21.6%-32%;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25.4%,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葛秋芳、曲国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中国校园网www.xiexiebang.com。)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使人走上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犯罪道路。因此,增强青年的心理承受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无疑成为需要各个方面给予关注的重要课题。

总体上看,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中的问题或矛盾的心理机制性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考察:

第一,青年个体心理中自我确证难度的增加。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年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个体要进行自我确证,建立自我同一性,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眼中,这种心理任务的完成在传统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因为传统社会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稳定性,而在现代社会则不可能顺利,因为现代社会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变迁性。因此,现代社会中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确地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并非易事,而必须经历一个心理发展的合法延缓期。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心理发展这一合法延缓期与社会转型期正好相互交织,这个重要特点无疑进一步加大了青年外在成长环境与内在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

第二,青年社会价值观存在多元特征或空白状态。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出现了某些困惑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由于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使得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多重困境。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于是,便会产生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青年出现困惑感。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青年社会心理的走势和引导:

优化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形成,是在社会塑造与个体学习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而对于当今青年社会心理的发展而言,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基础性或前提性的工作。优化社会环境的作用在于,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塑造机制与个人学习机制朝着社会预期目标和理想状态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因素。

1.建立崭新的青年发展观以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其核心实质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应该把“以青年为本”作为青年发展的基本原则。所谓以青年为本,就应该体现为充分尊重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特别是作为利益主体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的满足,这是促进青年发展的基础层面。第二,应该把“青年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发展的根本目标。在这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导向下,促进青年研究的理念、范式和青年工作的政策、机制向着现代化所需要的取向全面而深刻地转型。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要努力解决青年发展中存在的两种类型的重要问题:第一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青年的就业机会、青年的入学条件等问题;第二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文化性问题,如青年因面对各种文化困扰而难以确定人生观、择业观等问题。

2.继续制定与不断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青年发展的推进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根本上依赖于社会政策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因此,促进青年发展的有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在当前应该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完善大学生在校学习政策(关于完善大学生在校学习政策方面,当前应该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建构科学的评估体系,规范高校的收费政策;第二,进一步完善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相配套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第四,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第二,不断健全下岗失业青年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尽快建立各年龄段青年、尤其是进城务工青年的相关培训体系。

3.建立青年发展所需要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效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和发展问题。由于我们的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环境因素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一般而言,当前青年亟待得到社会支持的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危机的干预、贫困状态的缓减和消除、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趋深入,人们开始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类型、选择就业地区,而且进行选择的自主性和空间越来越大。由于择业者开始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风险,而且进入就业市场的程序越来越复杂,因而,使得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前景及其进程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具有空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职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就业市场的顺利进入等。

4.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迫切地显现出来。因为现代化是由多重因素所推动的整体性变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发展和心理变革来加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必须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显得非常必要,它能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具有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还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的作用,甚至包括情绪表达、压力释放的功能等。应该对社会文化的建设质量建立起一套测量和评估的科学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主要应该区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文化产业的绩效,二是文化事业的成效。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中,文化产业必须将社会效益作为一项重要检验指标。总之,要通过文化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对于青年一代具有明确导向和整合作用的社会文化体系。

5.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

了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不仅能更敏锐地了解当今的社会现状,而且还能一定程度地预见未来的社会走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年、包括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第一,需要加强关于青年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需要加强对于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社会政策和工作机制的应用研究,并将有关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理念、机制和政策;第三,需要加强对于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追踪性研究。而且应该把有关的研究工作加以常规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沈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沈杰:《中国现代化起飞阶段的青年成才心理》,《中国人才》,2004年第2期。

[4]沈杰:《后单位单位制时代中国青年择业心理的多元化取向》,《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5]沈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发展:一种宏观性的分析》,《青年探索》,2003年第5、6期。

[6]沈杰:《北京青年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兼对上海、天津和广州青年学生的比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杨长征主编:《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8]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青年发展报告:北京青年指数2003年版》,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陆学艺等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汝信等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1年以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篇: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社会控制机制相对削弱和社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尽可能地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就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执政之本,应是尽可能地化解社会中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从根本上看,政府的执政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上;相反,社会的和谐程度、民众的满意度、社会管理的认同度以及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的解决能力,才是政府执政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尤其是政府对社会矛盾的化解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要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予以重视。

政府的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纠纷数量激增,群体性事件和种种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法院不堪其累。

为了解决法院面临的“诉讼爆炸”问题,加强社会的纠纷解决,我们逐渐建立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人民调解制度、信访制度等,以期能在法院之外化解矛盾、平息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从某些地方的运行效果来看,这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化解矛盾的功能。

第三篇: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官楷模

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官楷模

-------学习詹红荔先进事迹有感

当前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作为人民法院,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为其重任,而作为人民法官,在处理每一案件时,更要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能动司法,让人民感觉到法律的温暖,真正为人民服务,在这方面,詹红荔法官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詹红荔是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7年以来,先后审结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487件1120人,这些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她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顺利升学,真正做到用爱心去温暖、用真诚去感化、用良知去教育、用行动去挽救,走出了一条运用司法程序,全方位、多层次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特色审判之路。她用她全心的爱向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员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多年来,詹红荔同志怀着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社会和谐的坚定追求,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众多失足少年,化解了众多社会矛盾;她走进社区、学校、看守所,凝聚社会力量,创新法制教育模式;她廉洁公正执法,无声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詹红荔同志凭着对人民司法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用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交上了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她比别人多走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司法审判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爽爽做事、开开心心工作”,这是詹红荔的真实写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中的天平永远不失衡。詹红荔同志用一种执着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折射出当代法官不断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找准情、理、法的结合点,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人民的信任是无言的丰碑,詹红荔的工作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认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十佳法官等荣誉称号。大爱无声,法外有情。这一路走来,詹红荔始终牢记家庭安则社会安、少年强则国家强的信念,用浓浓的大爱,温暖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用铮铮的铁骨柔肠,默默地驻守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虽然现在我只是一名刚刚进入法院的书记员,但是将来我也会坐在审判席中央,将法槌重重地落在底座上。在我心中,一直有成为一名法律人的梦想,那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代名词,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神圣工作。我敬佩詹红荔同志零重审、零错案、零投诉、零上访的工作成绩,也会将

此作为今后从事审判工作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虚心认真地学习积累,严谨负责地完成工作,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将法官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一并扛在肩头,为自己是一名法律工作者而骄傲,因自己承担起社会负责而自豪。

詹红荔同志“三不”工作法让我感触颇深。在漫长的工作中,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是作为审判人员庭后需要充实的课题。这提醒了我,从现在开始,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要脚踏实,不断思考,包括对于案件和对于工作方式的思考。关注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颁布,结合接触到的案件学习理解。学会遵守规则并在规则中创新,学会从化解社会矛盾、服务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走弯路会遇到挫折,但相信每一次挫折都是为了今后无差错地工作而积累的经验。

之所以能得到当事人的爱戴,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不仅仅是因为詹红荔同志的工作能力,这与她对待群众有着善良的心、体恤之情是分不开的。从她身上,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身份,作为一名公务员,工作的宗旨始终是为人民服务,对待当事人既要维护法律的威严,又要让群众感受到温暖;对待同事和工作要始终保持热情,不要脱离集体;对待诱惑要坚定立场,不能为了或小或大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人生。细心周密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作为新人,要怀着谦卑的心多像老同志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处事能力。作为法院的一员,代表的是自己所在法

院甚至是法院系统的形象,既要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又要有集体的荣誉感和工作的使命感,不能做出有损单位形象的事情。因此,我一定要更加认真、更加努力、更加踏实地向詹红荔学习。

詹红荔不愧为新时期的法官楷模!

第四篇:对社会转型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对社会转型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嬗变中,作为运行其中的实践者——人的自我意识被唤醒,这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应对转型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是警界当前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广大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民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个人认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若干新情况、新问题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既昭示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已日益显现其历史的局限,又催生着新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出炉。处于转型背景下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必将要更多地关注其工作对象——警察的合理个体需求的满足和疏导。

一、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为本

(一)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缺失 在我国,公安机关最初是军队的派生,这种派生关系决定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师承,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基本上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服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中成型的,战争的残酷性要求从事战争的人在特定的阶段必须忽视甚至牺牲个体的需要和存在,英雄主义、讲求奉献和为理想而献身自然成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的主题。客观地说,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过于强调人作为社会人——军人应承担的责任,而较为忽视人作为自然人对物质层面合理需求的满足以及人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精神需求本能的渴望和呼唤。这是由战争的非人性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诚然,军队和公安机关都是国家的主要专政工具之一,但二者的具体职责分工还是有着较大区别;另外,相对于军人而言,警察处于一个更为开放的动态世俗环境中,他们更直接、多方面、多层次地承载着各种责任,这些决定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师承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具有警察职业自身特色的调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种必要的调整尚处于艰难的跋涉中。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的人身依附,使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警的个体需求的张扬,缺乏应有的外界刺激,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缺失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而得以潜藏。市场经济在冲击计划经济旧体制过程中,把人的各种合理的需求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物质积累,又使这些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的可能,于是,在多元化价值观涌动下,民警的个体需求空前高涨。所以说,近些年来,民警的义利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出现某些不和谐,是正常的,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必然。应当看到,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和公安工作的新变化,难以满足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受到来自于民警层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源还在于其以人为本原本缺失,这种缺失最明显的表现是对民警主体意识及其觉醒的漠视。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于民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说教的被动服从之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民警的关系不是一种良性的参与互动,而是源自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单项输导,“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是这种关系的形象表述。很显然,民警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对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新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呼唤,一种催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对此我们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缺少应有的自觉,他们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上,还留恋以往的那种工作模式和方式方法。工作中还是一味地侧重于政治角度,采取的是一种“我打你通”的强硬的粗糙的教育方式,掺杂着不少理想化、行政强制和纪律约束的成分。诸如,他们无视民警民主意识、自我实现意识、维权意识、知情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只是简单地归罪于现在的民警“不象以前那么纯了”、“不怎么听话了”、“不太好管理了”,以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行事于当今,岂能不拉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于民警的距离?!所以,既要看到当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客观必然性,又必须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作深刻的内省,从根源上积极寻求应对挑战的良策。那么,良药何在?我以为,关键是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纳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在管理中渗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

(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教育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民警的思想行为,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新时期社会生活和公安工作所需求的思想品德。人的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是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这三个心理要素的糅合、催化、升华的结果。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旨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们内心信仰,尽力去关心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其内心世界向我们敞开,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情绪体验,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化疑解难,使被教育者处于一种良性的人文氛围,不知不觉地完成他们正确信仰的树立。这种尊重人、关心人,对人的主体性充分肯定,不仅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抓住了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体现这一本质,更是新时期公安

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实效性的应有之义。就职业而言,民警是从事警察这种职业的人。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考虑民警作为社会人——警察的职责需要,即努力完成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肩负的“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同时又不能忽视民警作为自然人的存在,即民警的个体需要和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如果片面地追求民警的社会职责,将民警的职责要求和个体需求人为地割裂开来,其结果,势必导致民警的正常、合理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难以满足,长期以往,必然使民警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自必影响履行职责的质量。由于传统政治意识的影响,加上对人性认识的不足,传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往往习惯于从政治角度,单纯地从社会政治需要出发,对民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警察的职责要求,而对公安民警作为自然人的情感需求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关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人才会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他去寻找目标,表现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如果在生理、心理上必需得到的关怀没有得到应有满足的话,作为自然人的公安民警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或激发,对教育的接受很可能就是疲于应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内容也就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十六大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用正确的理论统领广大民警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历史地承担起推进民警自身的全面发展重任。

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决策导向,把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科学认识基础之上。所谓以人为本的决策导向,即先人后物、由人及物的决策导向。通俗地说,就是首先明确所工作对象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工作制度和方法,这样就保证了措施和制度较强的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任何配套的管理制度,制定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对工作对象在工作背景下的反应、需求和承受压力的底线有一个准确、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进行如何开展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

(二)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民警的种种合理需求来调动其积极性。人的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是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研究民警的需要,进而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他们的需要,以激发其动机,引导其行为。运用种种激励机制和激励手段,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鼓舞士气,调动民警的积极性,确立民警的主体地位,营造民警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民警个体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重视精神激励,不忘物质关怀,以关心爱护民警为切入点,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工作。

(三)结合新时期民警思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时期,民警思维活跃,眼界开阔,需求广泛、压力繁重、自主意识增强,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强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入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借助网络、民警心理辅导、咨询热线等多种载体,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范围;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灌输的原理,敢讲真话、多办实事,既讲大道理,也做小文章,增强工作的可信度和实效性,积极倡导教育引导、自我调节、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更加注重工作的渗透性、规范化和社会性,努力实现从“说教式”向“引导式”转变,从“单向灌输式”向“参与互动式”的转变,从“号召式”向“激发式”转变,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符合时代本质和潮流。

(四)要立足于关心、爱护和尊重,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信任是交流的基础,是开展有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细节上真诚地关心、尊重、爱护民警,赢得民警的信任,架起与民警进行正常交流的桥梁,籍此去体察民警甘苦,了解其想法,掌握其思想动态。在与民警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建议和创造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同民警交朋友、做知己,这样,民警有话才愿意跟你说,有事才愿意跟着你干。只有在建立了具有亲和力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民警的心坎上。同时,要针对民警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开展工作。从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主动沟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要坚持以理服人和人格力量相结合,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说理过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理解和尊重民警,又不能做民警的“尾巴”。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态度鲜明、敢于说理、擅于说理,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信的表述,把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说的清清楚楚,明白透彻。只有把理说清讲透了,才能让人信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必要的权威,才能真正建立。身先士卒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学习理论知识,带头加强党

性锻炼,带头提高自我修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民警。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了好的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的工作才能让民警真正信服,取得实效。

第五篇:现代中国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报告

现代中国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2010年5月26日23时许,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视察深圳厂区当天晚上,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一起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证实这名员工堕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第12宗,造成10死2重伤。深圳富士康在深圳共有42万多名员工,仅龙华厂区就超过30万人,85%以上是80后和90后,富士康的每起跳楼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有的是婚恋和情感上遇到挫折导致,有的是家庭出现变故造成情绪低落,也有的是精神异常导致悲剧。

这不禁让人感慨,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有如此不堪吗?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极少会遇到自杀事件,所以我们并不了解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去查看相关资料,我们很难去判断我们的社会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为此,我查阅了社会自杀行为的相关数据,做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此次“现代中国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了解中国人自杀现况

◆中国人自杀率

◆中国自杀者的特点

◆10大因素导致自杀

◆城市组和农村组自杀死亡方式

◆自杀的社会心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自杀率

“估计中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在中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第5位最重

要的死亡原因。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年份同样存在这一差异。”

中国自杀者的特点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

二、58%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62%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

三、27%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47%曾出现过自杀行为;

四、63%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10%。(中新社数据)

10大因素导致自杀

1.死前两周抑郁程度重

2.有自杀未遂既往史

3.死亡当时的应激强度大

4.死前一个月的生命质量低

5.死前两天有剧烈的人际冲突

6.慢性心理压力大

7.朋友或熟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8.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9.失业或从事没有薪金的工作

10.死前一个月社会交往少

城市组和农村组自杀死亡方式

自杀的方式城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自杀时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自杀方式前三位,城市组自溺占24.7%,服药服毒占14.9%,跳楼和开煤气占14.1%;农村组服毒服药占41.7%,自溺占19.2%,自缢占15.1%,却没有跳楼与开煤气的。城市组以服安眠药为主;农

村组以服农药、灭鼠药为主。自杀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多选择自缢、跳楼、自焚、爆炸、触电等激烈方式,而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的方式。(资料来源:黄诚等:1997年,《天津地区城市与农村自杀身亡资料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1卷,第5期)

自杀的社会心理分析

1.自杀是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基于相对保守的估计,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这些结果说明自杀是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对自杀率及自杀的绝对数字有争议,但对中国自杀的独特性几乎没有任何疑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50岁以下人群中农村是城市的2.8倍,50岁以上人群中农村是城市的4.9倍)。一些其它国家(如澳大利亚)报告农村自杀率稍微高于城市,特别是男性,但是这些差异不大,不象中国这样有巨大的差异。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别提示这是两组相对不同的亚群;这样直接比较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自杀率会引起一些误解:例如,1995-1999年中国城市的校正自杀率低于美国1997年的自杀率(8.3/10万比11.4/10万),但是全国的校正自杀率是美国的两倍(23.3/10万比11.4/10万)。

由于农村自杀率高,造成中国自杀状况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国是非常少数几个报道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之一(其它国家有科威特和巴林)。国外,发达国家女性企图自杀者是男性的3倍,男性自杀死亡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人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与女性获得社会心理支持的机会少,比较容易产生挫折感有关;而男性采取的自杀手段往往比较激烈,因此自杀致死的可能性较大。我国总的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非常高所致: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比年轻男性高66%,但是在其他亚人群中男女的自杀率接近。根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自杀人数为16,631人,农村为257,264人,即90%以上的自杀发生在农村,其中大多为农村年轻女性。许多媒体关注的是中国男女自杀率的比例与西方国家相反,在西方国家男女自杀率的比例通常为2:1,有时为3:1。通常所说的中国男女自杀率比例(为0.81:1)的倒置实际上是印度(1.10:1)和其它亚洲国家(1.48:1)男女自杀比例较低的一种延伸。由于亚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大,中国自杀率的男女性别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为1.37:1)接近。

2.自杀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自杀死亡原因中的重要性相当,但在自杀未遂原因中社会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与自杀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家庭矛盾是与自杀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

四、小结与建议

自杀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来不是因单一的因素导致。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富士康媒体发言人在回应外界时,竭力为这个将42万个生命聚集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为其牟利的企业开脱,力图将死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死者自己和社会,对工人工作和生存状况闪烁其词,言行十分可鄙。而尤其让人感到恶心的是,一些所谓的心理专家,居然拿整个社会的自杀率比富士康更高来为这家私人企业开脱。

为攫取利润,不肯正视和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存状况,而是请一些五迷三道的“佛法大师”和“心理专家”作秀,声称尊重习俗“改运”、“减压”,运用科学进行“心理干预”,在我看来更像惺惺作态的表演,根本上是在回避和掩盖实质问题,纯属舍本逐末的伎俩。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是这些三脚猫招数可以化解的?而以保护工人权益为己任的工会,在这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中,声音低微,任由肇事企业手舞足蹈地高调作秀而不加斥责,尤其让人感到悲哀和绝望。

对有自杀意念者的干预

自杀干预应包括对有自杀意念或决定自杀的人的干预,以及对一般人进行的自杀预防。

对有自杀意念或决定自杀人的干预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严肃工作。危机干预、生命热线等是自杀干预的主要力量,心理咨询人员是协同力量。任何有同情心、有责任感、乐于助人的人,虽然没有受过充分的专业训练,如果掌握一些有关知识,在自杀救助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与求助者在感情上接近的人,在自杀干预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是对处于自杀危机状态的学生的识别、支持、转诊的重要资源。做好这一工作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要掌握有关自杀问题的知识,提高对自杀干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敏感于寻求自杀者发出的呼救信号,防范于万一。这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消除对自杀有关问题的诸多误解。例如: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一定不会自杀;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会自杀;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就会结束;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也没有能力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因而不会自杀;等等。

第二,救助有自杀意念的人,首要的是要有镇定、关心的态度和真诚待人的精神,不应有冷漠、震惊、可怜等消极表示。反复保证,确保安全,实行个人化的沟通,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使求助者确信干预者对他的真诚的关心。对求助者不责备,不说教,不讨论自杀的对与错。不要让求助者保持自杀危机的秘密,也不承诺为其保密,为确保安全,应通知亲属或有关负责人。不要让求助者单独留下,与其失去联系。

第三,救助有自杀意念的人的工作重点是重构其思维,使其认识到自己有可能作出有利的选择,相信自己有控制能力,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一个值得活下去的人。不要在其暂时脱离高危机状态时,放松对其监护。

第四,与地方危机干预中心、心理治疗机构、保安部门联系,及时干预、转介或转诊。

下载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下的腐败问题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下的腐败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群体化、高管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5篇模版]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单位实例,分析青少年宫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探索如何从选、育、用、留等方面加强人......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目录: 政策权威的意义及其层次分析„„„„„„„„„„„„第2页 政策权威缺失的危害表现„„„„„„„„„„„„„„......

    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题目一: 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金融危机正是一个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改革30多年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正......

    浅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

    文章标题:浅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理性选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热门话题。面对纷纷扬扬的关于理性选择的议论,笔者却感到一种与理性......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婚姻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婚姻文化 婚姻,词义为嫁娶的事。嫁和娶都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婚姻文化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

    中国梦·青年梦

    中国梦,青年梦【摘要】: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这是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中外记者见面之后,新班子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