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4 16:0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第一篇: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目录:

政策权威的意义及其层次分析„„„„„„„„„„„„第2页 政策权威缺失的危害表现„„„„„„„„„„„„„„第3-4页 政府公信意义和判断标准„„„„„„„„„„„„„„第5页 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影响„„„„„„„„„„„„„„„第6页 注释„„„„„„„„„„„„„„„„„„„„„„„第7页 参考文献„„„„„„„„„„„„„„„„„„„„„第7页 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策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是关乎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面对全球化而形成的挑战,政府如何通过体现政策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不受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关键词:

全球化,权威,社会转型,公信,依法行政,服务。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的社会迈进,但是,这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疆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差异显著的条件下开始的,同时也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和国际关系变幻莫测的环境下进行的;也是与利益多元化、权力分散、观念多变等相伴随的。这就决定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转型时期,如何保持政策权威性与政府公信力,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成败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命令与服从是权威的必要条件,不管对象遵从的原因与动机是基于他感觉到的权威行使者的资源、品质、地位,还是声誉。”①权威作为一个关系范畴,简单而言就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是命令和服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②权威是一个多维度解读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做不同的分解。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领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非正式组织,都会拥有自己的权威。而政策权威也是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和若干层次的,就其中一个具体的类型和层次而言,其内涵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分解。

转型时期的中国政策权威与法律、制度、政令的权威都是动态或过程中的权威,属于中层;机构及其成员的权威是实体或载体的权威,属于表层;政治理念的权威是思想或价值观的权威,属于深层。三个方面的权威体现着中央权威的不同层次,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统一的现阶段中国的中央权威。

中国作为一个后现代化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进程中,成功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和交接,但是正值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国内外形式错综复杂,新生的领导集体的中央权威下的政策权威又面临着种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体现在经济领域。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现经济无国界化。其次它将开辟一种不以地区、民族国家和领土界定的社会图景,这样就将消弱国家主权和国家结构,对民族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不同,又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造成威胁。另外,在国内,种种分裂势力也给中央权威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中,来自地方化与地区差异的挑战也同全球化一样,是一柄双刃剑。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央权力的下放在激发和调动了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地方主义倾向滋长、蔓延甚至泛滥,蔑视甚至无视中央权威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其具体表现在:

一、埋头于经济与业务工作,陷入经济主义和事务主义,不讲政治,不考虑大局。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在制度化尚未健全特别是干部考核单纯注重实绩(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持单纯的经济观点,不善于甚至也不愿意从政治上观察问题,缺乏应有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遇事也往往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大局。

二、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猖獗。有的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为了局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甚至连犯罪的问题都加以保护。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不仅丧失了党性原则,而且滥用权力,腐败堕落,蔑视中央的权威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些事情明明中央已三令五申,某些地方仍然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以上种种,对政策权威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挑战,将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和整体利益之上,其实质就是在利益关系上的错位甚至是颠倒。

与地方化有联系的就是地区差异问题。地区差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一般认为,它是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地区间社会全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仅就经济方面而言,从静态观点看,发展不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从动态看,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任何一个地区都在发展、进步,变得比以前愈发富有。但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地区间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差异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而且也当然挑战政策权威。首先,从直接意义上说引发地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其次,造成不同地区对中央政策正确性和权威性的怀疑。落后地区往往会认为,他们的落后和贫穷是中央实行不平等政策的结果。而发达地区则认为,中央和他们对落后地区的支持,不仅会使自己的负担加重,而且“是一种资源浪费,是鼓励落后,鼓励低效率。”再次,从更深层次上,造成一些地区人们对中央治国基本理念和原则正确性及权威性的怀疑。

政府公信力和政策权威是平行共生的机制,它们相互促进,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质是对政府的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责任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营造出某种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政府在这两种关系中占据行动上的主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和对过去经验的宣传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赢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可以从是否负责任、是否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否透明四方面判断。据调查,大多数公民都表示很相信政府,但是仍有一部分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导致一些政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政府公信力不高,将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权威。政府公信力高,就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第二,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一旦政府不守信用,那么,它对整个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第三,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在国际社会,政府公信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公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政府本身的事,更是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通过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形成的。政府公信的最终判断权掌握在公民手中,全体公民的切身需要和根本利益决定着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有敏锐而正确地抓住人民对政府公信的判断,政府的公信体系才能维持,表现在当下的转型时期,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长期以来是增长效率优先,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包括上述所有方面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政府的公信受到打击。因此,在政府公信体系的构建中,如果说直接受益者或主体是政府的话,那么,由单个公民及其形成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则是间接或最终受益者。注释:

①(美)Wrong,D.H.:《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②(德)恩格斯:《论权威》,人民出版社,1974。参考文献:

1、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著:《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人民出版社,2003。

2、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李培林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篇: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探讨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探讨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

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信息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等等。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

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

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第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十月8日)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

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十月七日)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二,政府职能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其三,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最后,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光注意经济、注意GDP是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问题。从而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第三篇: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哈工大经济管理学院 鲁保才

摘要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毒奶粉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动车事故等事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论文首先讨论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分析了近年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路,期望助于当前政府公信力日益下降局面有所改观,同时对于我国当前行政改革有所借鉴意义。关键词:行政管理;政府公信力;行政改革;公信力缺失

目录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1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1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2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2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2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3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3

(一)转变政府观念„„„„„„„„„„„„„„„„„„„„„„„„„3

(二)加强法制保障 „„„„„„„„„„„„„„„„„„„„„„„„4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4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4 参考文献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公信力如何影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展开,政府公信力是如何流失并将如何得以重塑„„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在发生大地震后,日本民众仍能够井然有序地等待政府组织救援,其间体现出来的对政府的信任不得不令我们思索。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之所以说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主要指公民对政治行为的自愿接受性,即公众对于当前政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认同是合法性的直接基础。而认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又只能源自信任。因此,我们说,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强弱,而政治合法性的强弱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死存亡。这也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共产党致力于提供公信力的主要原因。

二是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社会公众只有在对政府兑现承诺具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政府不会不讲信用的情况下,才会遵从规章制度。

三是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离不开公众的信任,只有公众信任政府,认为政府是在为他们谋求利益,公众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在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投身到相应的实现公共目标的活动中。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跬步不积,则无以至千里,政府公信力的获取来源于政府日常与人民接触的管理服务工作中。作为实施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尚不健全的经济体制给政府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信用危机。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言而无信、道德失范、政策朝令夕改、责任制不健全、决策不科学等失信于民的行为大量存在,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形象和威信,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当前政府公信力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政府公信力缺乏法律约束

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权利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官员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无视法律约束的违法行政行为屡屡发生,致使社会当中存在十分浓重的不信任法律倾向,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如喧嚣一时的“我爸是李刚”,到最近的“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从案件的分析情况来看,这些官员或官员子女往往都是把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上,以权代法,以权乱法,为所欲为。政府政策失效

第一,政府政策缺乏威信。这是由于政策的稳定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政策被随意的更改,致使公众对于政府行为所做出合理的预期,也随着客观事物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政府部门间互相“踢皮球”。令行禁止,是政府信用最现实的体现。在政策执行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令五申,屡纠屡犯;法律之间、政策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打架”的现象,不仅反映政府信用存在问题,而且还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政令不落实就是失信。从而导致政府政策的权威丧失。第三,政府人员行为不当。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公仆,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自身定位的错误,也变导致了行动的错误。政务信息公开缺位

政务工作该让公众知道的,应让公众了解、知情,这是政府和公众沟通、合作的过程从而使政府所做的工作更能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然而,一方面一些政府仍然把公众排斥在外,把政府过程神秘化不注重政务信息的公开化,而民众对民主化的机制,政策的制定、实施缺乏了解。如某县曾将本县29岁副县长个人履历成为政府机密,无疑此举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 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

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职能与责任不清

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效益观念不够

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一旦降低,恢复起来就很困难。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转变政府观念

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行政管理的服务理念。传统政府的职能重心是统治和社会管理,而现代政府职能的重心则是社会服务。政府应当重视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重视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从对特定“功能”、“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特定“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从独断专横的领导转变为民众参与的领导。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先从观念上进行转型,树立服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二)加强法制保障

一方面要放松管制,不符合法律、不符合法治精神的管制要坚决杜绝,为此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真正做到还权于民。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办事,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事项,通过健全公开听证、公示等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则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循行政道德。二是增强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将需要法律来维系的转化为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 2003(6)。[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43。[5]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95

第四篇:浅析政府公信力的相关问题及提升建议

浅析政府公信力的相关问题及提升建议

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朝大国”,由于官员的腐化堕落、软弱无能,逐渐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儿女不畏强权,面对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一批仁人志士奔走海外,终于找到了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和脱离群众等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和国家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形象袁是指政府一切行为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度和公众评判度遥它既是一种社会信用体系袁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遥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并没有一个定论袁主要解释有信用论尧能力论尧信任论等袁但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政府公信力袁都离不开对政府和社会公众这两者关系的探讨遥主要涉及两个维度院一是袁政府的客观行为袁即政府的公共责任履行程度尧依法行政程度尧民主化程度以及政务公开程度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度曰二是袁公众的主观评判度袁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质量尧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态度尧社会公平尧公正等方面的相对评价度遥可以说袁公信力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能力的客观体现袁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袁也是检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的试金石遥[1]。

二、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政府要为竞争者制定竞争的规则,并保证规则的切实履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必须起到楷模作用,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1](二)奠定了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是评价政府的一个标准,“是对统治权力的承认”,是公众对政府统治与权力的内心认同。政府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将政府的权力转化为权威。公信力低的政府,就丧失了它的公正与民主,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导致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从而丧失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基础。[2](三)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政府缺少公信力,社会将陷入一种“低度信任”的状态,届时,政府将陷入“塔西佗陷阱”,社会冲突、各类群体事件都会频频发生,社会运行的成本、政府管理的成本以及公共危机势必会大大增加。

(四)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政府的形象和行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着指导意义和符号意义,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担负着社会生活优良秩序以及社会信用系统构建的引导力量、核心力量。

三、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1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公众利益受损时有发生,例如强拆现象、违法征地、司法不公等等。然而,相关政府部门和行政官员对待这些利益受损的情况却视若无睹,任由发展,甚至还暗地打压。一些政府部门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成是故意找麻烦、添乱,不是从源头上解决利益争端,而是敷衍了事、不了了之。

2、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尖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的真题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均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也不容我们忽视。例如,贫富差距差距过大,中产阶级却没有成为社会的主体;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匀,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教育资源等,大城市要由于小城市,小城市要优于农村,富人要优于穷人;房价过高,很多地方存在房地产泡沫,一边是很多人买不起房,一边又是涌现出大量鬼城。

3.网络舆论的助推

在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网络管理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网络舆论鱼目混杂、真假难辨,一些网络推手为吸引眼球,歪曲事实、夸大宣传,刻意攻击和诋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导致政府及工作人员形象严重受损。而且当政府和弱势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人们自然会同情弱势的名字,往往却忽略了了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比如,湖南某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断章取义,只用了几个关键词:48 名学生、坠入了30 多米的深渊、生死未卜等扰乱视听。这一报道造成了当地政府发布的死亡数字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质疑。

4、官僚主义严重,政府服务意识欠缺

我们国家有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虽然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都重视行政道德的建设,但是官僚主义作风根深蒂固,官僚气息在政府中依然存在。一些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官僚主义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瞎作为,使政府的效率和公正性大受影响,造成政府形象受损。比如,近年来,国内多地连续曝光的城管打人事件、执法部门“钓鱼执法”等,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还有一些干部唯利是图、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办事不公,更是使政府形象和威信受到影响。近年来查处的大老虎和苍蝇,***、徐才厚、***等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案,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5、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度差

2008年5月1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这部法规被认为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一步。该法规要求,涉及群众利益的政务信息,政府是不能够对公众隐瞒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信息公开效果欠佳,信息公开程度低、公开时效性差、选择性公开或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低、信息真空会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公众怀疑政府公布的信息的真实性,不相信政府网站公开的数据,更不相信某些公示的官员财产。

6、行政能力有待提升 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受个人能力的限制,使最原始的初衷出现偏差。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手段不合理,缺乏效率。政府决策的价值取向和公众意愿不符,利益分配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政府绩效和公众期望有着较大的差距。

四、提升公信力的建议

1、推进法治化建设进程

依法治国是我们多年来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十八大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依法治国放在可一个很高的地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16 字方针可以说是对依法治国的经典概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法律建设越来越完善,“有法必依”就成了一个紧迫的任务。让法律成为政府部门行动的唯一准绳,就能够减少腐败,清除腐败的土壤。当依法办事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行动指南时,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就有了交集,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可度也就会逐渐回升,公信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2、树立良好官德,提升官员素质

政府官员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影响力,所以要严格把关,树立良好官德,打造一支真正本领过硬、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人员队伍,这无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3、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公共、透明:

政府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权力运行不透明不公开,就很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出现官员腐败现象,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因而,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就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做到政府活动公开透明。其次,让广大群众监督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放宽心。

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首先,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角色应该由全面的管控者转变为指导者、服务者,重点关注民生大事,一切行政行为以公众满意度为目标。其次,简化行政审批。对原有的各类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视,出台和制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标准和规则,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马上去办”。最后,加快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与民众直接对接的窗口,政府要努力将其打造为政务创新的样板、便民利商的平台、全面提升政府形象和信誉度。

5、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能力

要加强政府回应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要求政府及时对民众的诉求做出回应,促进政府回应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及时发布重大突发事故的调查进展,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微博等方式将真相第一时间告知民众,实现信息的良性互动;对于事件中涉及的行政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应予以明晰,决不护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味隐瞒真相,只会使民众更加相信不正当途径流传出来的信息,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保持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及时回应热点公共问题,用事实纠正人们的认知偏差,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形象以及政府信任度的重要体现,政府公信力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劳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严格把关政府官员招聘,树立良好的官德,完善规整制度,依法行政,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科学、高效、勤政、廉洁、诚信的政府。

第五篇:社会转型与政府战略管理能力建设

社会转型与政府战略管理能力建设

今天 的中国已进入转型社会,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未来5—10年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要了解中国现实,必须认清转型与战略这两个关键词。未来30年的改革,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以此为题,从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入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改革路径和幸福社会四个方面,做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1949—1978年第一个30年

(二)1978—2008年的第二个30年

(三)2009—2038年的第三个30年

二、改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

(四)就业问题非常严重

(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

三、改革路径:中国发展面临四大重战略转变

(一)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

(二)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

(三)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

(四)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

四、幸福社会

下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权威性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为起点,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呈......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 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

    《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

    申论热点:关于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诉述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负责任、以公民为本位、透明、依法行政是其判断标准,简化社会复杂性、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为新型治理提供联结点、促进政府职......

    上有政策下有执行力 树政府公信力造福养猪户

    国内最权威的养猪行业门户网站中国养猪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上有政策下有执行力 树政府公信力造福养猪户 在民间的百姓总喜欢说“哎,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溢满了......

    浅析政府关于房价问题出台政策

    浅析政府关于房价问题出台政策 关键词:楼市调控 金融调控 土地政策 信贷政策 房产税 内容摘要: 从2010年元月开始,政府各部门多次出台楼市调控新政,抑制投资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

    试论依法行政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试论依法行政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试论依法行政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