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时间:2019-05-14 01:0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第一篇: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带来一系列争论。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研究中.金德尔伯格认为大危机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是因没有一个大国有能力或愿意承担制止危机的责任。而吉尔平指出:“只有在霸权存在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经济秩序, 即自由经济秩序才能繁荣和充分发展”。具体来说,他们的观点是没有霸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就无法运转。

那么分析一下可知,霸权体系是一种稳定系统内秩序的均衡系统,霸权国的实力为系统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并且为弱小国家提供了财产和安全保护,霸权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权国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弱小国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国家从中获益并接受霸权国的领导。但是,霸权稳定论者也承认,从来不会有什么绝对稳定的霸权体系。各国发展不平衡乃是国际政治中的普遍规律。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国际体系、特别是霸权体系中将面临变革的问题。

由于各个国家利益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第二篇:当代政治与经济

世博大舞台 中国新天地

——浅谈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它精神内涵丰富,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我们不禁要问:上海世博会带给了中国什么呢?

一、经济篇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珠三角的经济形势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举办世博会能够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而在这个世界最大舞台上展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必将对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应。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经济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以上。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世博会的市场开发计划将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众多发展机遇,为长三角企业参与世博市场开发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性,产业结构呈阶梯状特征,部分产业集聚程度低。几年前,长三角16座城市已经签署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而且,国家首个跨行政区域性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已经出台,苏浙沪三省市政府间《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各专业领域的规划也纷纷面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使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促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而对中国整体经济在未来实现全面复苏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二、政治篇

上海世博会不仅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政治的交流。各国领导人在此相聚,有利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世博会是国际级的盛会,它的成功举办对提升举办国在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地位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它的成功举办再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博会成功举办,外媒体好评如潮:这是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号召力强,而这归根结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慢慢复苏的的大背景下,这一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国民以信心,同时也给世界以信心。我们对外展示五千年的文化风采,使得世界更了解中国,更能理解中国在某些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有利于减小外交阻力。世博会矫正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偏差: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积贫积弱,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路。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同时增强了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的良好契机,向世界强有力地表明,开放将是中国的长期国策,融入世界,与世界共生共荣,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凝聚国内人心,将开放作为执政的核心理念之一,长期坚持下去,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全球化时代加快中国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地位,彰显中国的形象。

三、外交篇

上海世博会的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活动密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其中最突出的主要有:

首脑外交卓有成效。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开、闭幕式、中国国家馆日、高峰论坛等活动,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展会期间,胡主席等领导人同外国领导人举行了密集的会谈会见,深入交流对话,共商发展大计,达成广泛共识。胡主席还亲自探望并派专机送回来华出席开幕式不慎摔伤的马耳他总统,体现了真挚友情,赢得广泛好评。首脑外交对于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深化友好合作起到重要政治引领作用,是世博外交最重要的亮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民间外交积极活跃。从事世博外交的不仅有官员政要,更有广大普通民众。世博园区与上海社区直接对接,使外国政要走进上海社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200多万志愿者活跃在世博园区内外,架起了中外交流沟通的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官民互动是世博外交最有特色的亮点。

绿色外交丰富多彩。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低碳实践”是世博会历史上的创举,也为绿色外交提供了难得契机。我们与来访各国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探讨,为加强合作注入新动力。绿色外交昭示了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理念,是世博外交最富时代内涵的亮点。

公共人文外交实现跨跃。上海世博会历时长达半年,广受媒体关注,是全景式、深层次宣传中国的重要窗口。展会期间举行了约2万场文艺演出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十分活跃。我们邀请发展中国家百名记者组成联合新闻团来华采访。各驻外机构通过报告会、图片展,组织“世博进社区”、“世博花车游行”等活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世博热”。利用世博会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是世博外交最具创新意义的亮点。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影响可以用三个“新起点”来概括:

一是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本次盛会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由羸弱走向富强、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友好合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本次盛会加快了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步伐。世界更全面地看到中国的古老文明、巨大进步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加深了对华理解与合作。中国进一步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材,为下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是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世博外交,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进一步完善,与各国友好关系得到深化,外交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日臻完善,维护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条件更加有利。

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形势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外交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努力扩大和延长 “世博效应”,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 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四、文化篇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一定是通常的文化,其实能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其实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各自的文化。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创意友好比拼和表演的大舞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历史的国度,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就算是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东西。能够和这么多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中国是幸运的,世界也是不会失望的。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埃及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埃及的金字塔与中国万里长城的交相辉映,此次上海世博会期间,埃及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展出8件国宝级文物,埃及国际展览中心主席萨利姆将作为埃及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埃及以非凡的展馆向中国和全世界展示其古老辉煌文明成就。

还有很多的场馆都显示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红的中国馆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就像以前的百家争鸣一样,世博会放在了中国举行,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学习各国先进技术的机会,一个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机会。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吸收好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深厚文化里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国将借世博会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五、结束语

世博会不仅仅是这184天,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其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将会渗透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的前进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终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

第三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论文撰写要求

1、任选一题,选题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

2、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如发现抄袭行为记为“0”分。

3、应围绕论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引用个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4、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5、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左右,如果少于1000字,要酌情扣分。

6、格式与规范: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文面符合表述规范。论文一律采用4号宋体。

二、论文题目

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应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实现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2)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3.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

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4.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参考文献的标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十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

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1年第6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作者:张术环 等主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

(《深度国际》

天平上的人权的读后感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现代司法包含着理性、公正、文明以及尊重和维护人道尊严等要义,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得到遵循,成为人权保障的最坚实屏障。我国的法治文明建设依然在路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仍将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扎实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2016年9月16日,新闻纪实栏目《深度国际》 针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制作了一期围绕“ 天平上的人权”的主题节目,对我国国内司法系列新闻深度报道,并对其做深层次的剖析,将背景介绍、分析解释与归纳预测等相结合。这一期以2015年5月4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律师将关于供暖纠纷的208项案子带往立案庭进行立案,而以往类似案件的立案需要一年为起点开始阐述。期间涉及了我国人权司法中的关于法院审查的程序、加强对审查人员的要求、冤假错案的新进展、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时为了口供引发的刑讯逼供问题、劳教法、死刑与防止家暴法等,向大家充分展示近些年来在司法领域对人权保障的进展。天平上的人权更充分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本文围绕该栏目的内容进行简单地阐述与表达自身感悟。

首先,笔者觉得开头的208项纠纷的立案在侧面展现了我国也由立案审查制往立案登记制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人权司法保障进入新阶段。

司法法治亦法治司法,它与“司法人治”相对应,就是给现代司法一个法律标尺,使司法者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司法主体使司法权,其违法司法应受到惩戒。在我国,这一理念具体地表现为“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即指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在广东省深圳市和辽宁省沈阳市挂牌建立了巡回法庭,而其也被誉为“家门口的最高法院。”以“审判”为中心,对三机关的改革完善,充分体现我国针对资源分配不均衡,它打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法官不固定、不常驻法庭,有利于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与倾向性。巡回法庭是一个司法进步的标志物。没有庭长等行政特征明显的职务设置,更能突出法官本位而非行政本位的特征。它的建立打破以往因地域限制,减少会受到行政、审判等方面等特权干涉,有利于提高法官的精英意识与职业意识,节约大量的法院经费,充分调配了审判资源,对各类案件更是根据统筹学原理,在时间、人力、物力方面进行合理投入。

此外,除了巡回法庭的建立使司法人权进步的标志,对司法人员的严要求更是一大特色。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警告,“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法官检察官是在司法主体中权力极高的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难保他们不会自愿或被迫在司法审判中知法犯法。所以要不断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要求,司法程序做到严格、公开、透明,让法官与检察官在法律下监督下贯彻司法精神,做好司法主体的强要求,才有利于公正司法。在十八届第四次会议上海率先进行了改革充分体现这点。强调了不断完善司法体制,这一定程度限制了院庭长的权利,强调法院的法官和检察官要细听集体的意见,不要太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接受集体监督,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怪圈,针对案多人少的问题,更提出了,“适当进行员额制改革与改进中央专项编制,检察官、法官对所判的案件要终身负责”等要求。在提出严要求时国家也强调了强化职业保障。这也可以充分调动司法主体的积极性与提高他们的福利津贴,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在我国,限制司法主体权力,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司法法治更多的是正义享受者的一项人权而不是司法权本身的一项特权。坚持司法法治,反对任何形式的封建特权,所以,加强对司法主体的严要求,有利于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

然而,为了保障司法中的人权,除了有随时代而立的巡回法庭,高素质的司法主体外,节目更是针对律师、冤假错案、逮捕程序、劳教法规等进行讨论。

律师在关系到司法公正能否实现与人民切身利益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它曾引起很大的社会热议,但它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辩护权,律师在2013年提出,“由鉴定人来论证黄洋的死因不是由于饮水机投毒的药品的原因致死,因为药品为非法制取且过期,所以毒性小,不至于致人死亡。诚然,这不能为广大人们所接受,但法制的进步更要求法官与检察官要接受强大的律师。即使以命偿命是每个人不愿看见的,但在法律框架下的专业化辩护,在弱化了情感冲动的同时,也强化了据法辩争的力量,凸显了律师在司法审判不可或缺的作用。2010年最高检、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提出为“保证办理审查逮捕案件的质量,依法打击犯罪,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必要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这一规定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意见难以在检察机关讯问时得以表达和听取。另外,由于司法活动的法律专业性较强,尤其是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失去了人身自由,自我辩护权几乎形同虚设,因此,获得专业律师的帮助与辩护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不受刑讯逼供和非法羁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0多年来,律师队伍壮大到30万人,最为头疼的是三难“审卷难,会见难,调查取证难。”但至今一律师要面见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实现了无需预约,会见时无公安人员,法院在审判时也会充分尊重律师,让他讲述案件意见,并针对辩护意见以回应机制回复。重视律师的作用,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与权力是司法人权的一个重大进步,使得人们的切身利益通过律师的合法捍卫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时间无法重来,但我们更追求的应该通过历史去了解兴衰的原因,通过活着的人敢于去面对得失,明白错误,并改正错误。一个民族强大的不是自尊自大,而是应该知耻而后勇。针对以往的审判案件,我们不免会出现冤假错案。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确立刑事诉讼的国家、被告人、被害人三元结构模式,这种演变实现了刑法社会防卫的刑事政策目的。人们对在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人权保障问题格外重视,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漠视被害人的理由。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刑事司法率先对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整,比如2002年年英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所有人的正义”,改革计划朝着有利于刑事被害人和社会的方向重新调整刑事司法制度,减少犯罪,可使更多罪犯绳之以法。还有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有类似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就是对犯罪人与被害人给予共同的关注与保护。或许实现“正义虽然迟到了,但终究没有缺席”更能让死者安息,生者心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按照总书记“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指示,在纠正、防止冤假错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让百姓看到了政法机关亮剑冤假错案的改革成效,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有20多起重大冤假错案得以纠正,其中包括内蒙古王本余案和呼格吉勒图案等。的确,只有法院主动去纠正,人们才会更相信正义,更愿意去寻求法律的帮助。为了保障人权,在犯罪嫌疑人既不能排除嫌疑,但又没有充分证明其犯罪的证据时,则必须采取无罪释放,同时对于冤假错案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适当的经济赔偿并帮助他恢复名誉,保障其正常生活的能力。刑法要不断调整完善,不但是理念的进步,更是法制的必然要求。

司法案件的错误有多重因素,但逮捕程序中对人权保障的贯彻是导致冤假错案的重要因素也是司法不可忽略的。刑讯逼供是指侦查机关为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对其采取严刑拷打、恐吓、威胁等方式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逼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在制度与实践上,更强调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权利与民主权利,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专门规定了刑讯逼供的条例,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了严禁以刑讯逼供的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中国公安局更是发布通知要杜绝刑讯逼供,在办案区监控底下,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安全进行检查,保证进来与出去是一致的,他们均能得以避免刑讯逼供。更有加强联网实时进行监督,在询问嫌疑人要插卡取电,看管所要登记,便于加强管理与制约。

另外,司法中对罪犯的处理是一大要点。所以罪犯的人权是属于司法人权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劳教法规与死刑的问题,节目中谈到的劳教法规,现已被落实五十多年,早有侵犯人权、违反宪法的“恶法”之称。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在我国存在56年的劳教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对于劳教制度或许归根于它具体实施中出现偏差,有的严重背离了其初始宗旨与创建目的,片面强调加大惩戒力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甚至沦为某些人滥用权力的工具。

然而针对死刑,有学者根据200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排名:10个最穷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全面废除死刑(7个保留、3个停止执行)。10个GDP最高的国家中,5个全面废除死刑,2个国家严格限制死刑,只有3个国家(美国、日本和中国)仍然保留死刑。此统计得出经济落后会成为阻止废除死刑的理由。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穷国并不一定都保留死刑,而富国也不一定都废除。据了解,非洲的突尼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安哥拉、毛里求斯等,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国,还有我们亚洲的柬埔寨、尼泊尔,这些废除了死刑的国家的物质文明程度并不比我们国家高,甚至有些还明显低于我们国家。所以,死刑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为了保障人民安全与社会安定,死刑案件会更加严谨。我国依旧会“保留死刑,防止少杀,防止错杀”的政策,具体适用死刑,也会跟随很多限制规定。

新时期的科技进步更让我国的法制人权更得以保障,往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在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务公开、微博、微信平台等将案件的执法依据案件记载和警方服务评价等透明化,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在我看来,司法中的人权是来源正义,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行,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天平上的人权或许才能更加平衡,更倾向于人们的利益。

第五篇:考研形势政策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复习指南

考研形势政策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复习

指南

可以说自恢复考研(论坛)以来,考研政治一直注重考查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因此,为了很好的认识和掌握形势与政策并在考研中获得好的分数,广大2011年的考生就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科目并加以好好的复习。下面,万学海文政治辅导专家就为大家提供以下的复习方法。

一、遵守形势与政策的考试命题规律

认识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是广大2011年考生首要掌握的重要环节。从字面上讲形势是指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形势与政策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具有时效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而次特征恰是形势与政策内部规律的体现,即第一,形势与政策考察的时间段是去年的11月起至今年10月末;第二,考察范围是这一间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三,考察的热点主要是指党和政府间召开的重大会议、重要领导人讲话以及围绕国际重大关系,针对间的国际重大事件、国际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中国外交主张等重大时事;第四,考察的焦点是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当年重大社会问题。从以上四点不难看出,形势与政策成为广大学员得分的优势,因为考生可以花相对比较少的时间而很快的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

二、学好形势与政策的方法

针对所述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命题规律,海文政治老师为海文广大学员提供了一套万能的学习方法,该方法融会贯通于考研政治的五大部分,尤其对形势与政策的复习更有效、更便捷。广大考生要知道考研政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则、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而形势与政策恰好是政治考研大题出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对形势与政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大题的得分,可见要想的高分,就得看海文老师提供的学习秘笈。

首先,要养成时时刻刻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习惯。众所周知,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简称“时政”,而时事政治主要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重大时事,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学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全面摄取各类时事信息。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人民日报》社论、《参考消息》、《时事资料》、新闻联播、新华社、《理论前沿》等信息发布权威机构,对这些承载信息的资料要当作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阵地,重点理解和记忆党和政府公布的重要文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际上的重大时事,培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学会抓主流、关键和重点。

形势与政策考察的重点就是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间国内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现阶段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国际主要考查中国就重大国际事件、国际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和提出的外交主张和建议。在考查中,国内时事以正面内容为主。因此,2011年的考生在复习中要密切联系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这是形势与政策的重大理论品质。在答题中一定要明确本国利益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不能脱离这条主线,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在于维护本国的切身利益。

最后,要“知己知彼”稳拿高分。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握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要知道形势与政策这一敌人的优势和劣势,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简单化。结合时政的优势,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角度、全方位的透析敌人的劣势,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考试稳拿高分,不辱考研的使命。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在考研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广大2011年的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海文老师提供的学习秘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练就考研答题神功。最后,祝2011年广大学员金榜提名!

下载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

    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印度《经济时报》8月25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发表演讲称,美国不会让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扰乱」世界秩序。 帕内塔......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 摘 要: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

    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当代政治与经济学习心得

    《当代政治与经济》学习心得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

    当代经济:第三产业

    第三章: 第三产业(作业)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的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铁矿石→钢铁 甘蔗→糖 第......

    当代经济政治(汇编)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来进行抽象的分析。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内涵,由不同的因素作支撑。在农业文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在......

    形势与政策——经济热点

    1.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为企业就相当于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它承担着重要的“生理”机能; 2.小为企业为众多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 3.小微企业的基数大,......

    2017形势政策与经济总结

    2017形势、经济总结与政策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