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人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 %,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网络上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制约,既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调查显示,83.6%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可见,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活生生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人。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还有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的形成。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调查中,对于“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有31.8%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学习,查找学习资料”。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调查显示,有22.4%上网青少年是为了交友。有56.5%的学生认为“通过网上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减轻了学习压力”。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激发了青少年的想像力、创造力。网络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和网络自身的高科技性对青少年想像力、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激发作用,这无疑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6.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身的独立主体。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使青少年价值观的选择更加困难。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和提供信息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形成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迅速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关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大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上、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人侵,宣传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是显而易见的。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其“隐形”状态下的人机互动交往方式,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另外,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恐惧,因而产生了多疑、防范等心理,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3.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部分自制能力、分辨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少年因上网减少了户外活动,有11.8%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有15.3%的人认为上网改变了白己的生活方式。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4.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谋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因玩电子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占29 %。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人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
三、有关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广大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层次性和民族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在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人到社会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三)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要提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电子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市场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六)加决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大多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是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且要不断发展创新,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育者;二是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吸取网上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做到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上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三是要具有正确处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相互关系的能力,不能顾此失彼。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第二篇: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李店初级中学:李小玲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的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正面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天地。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学习,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我国已有很多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各种课程,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如:2003年,在SARS最横行的近两个月时间内,在疫情严重的香港和北京就有很多中、小学停课。在学生停课期间,教育部门就是利用网络在网上开办“空中教室”,为学生们提供基本的学术问题解答和习题演练,使得学生们在家也能照常学习,并且学习方式的新颖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诸多网上学校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只要轻松一点,许多问题就会有解,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效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求学方式。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渠道。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难以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各种信息的最佳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大型的考试报名和分数查询,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不用像以前那样打永远繁忙而且昂贵的声讯电话去查询。对发布信息的单位来说,不再需要逐个地点派人员去宣传,对于想知道情况的考生来说,也不用千里迢迢、奔波劳碌地去到指定地点索取招生简章、了解招生情况,两方面都从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获益匪浅。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所有各方面的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查询、核对信息,以及如何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青少年可与远在异国的人、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与他们成为电子笔友,还可以与科学家、成功的商人、运动员、作家及政治家等进行平等对话,吸取思想营养,提升自身素质。
第四,互联网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和探索精神。与互联网相
比,文学读物是一种独享,电视是一种被动观看,这些媒介缺少参与,缺少交流,也缺乏探索。网络的碰撞和交流,促使青少年能够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文化环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虚拟性,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拼音、符号、代码、不规范的自创“缩略语”等等。这种思路跳跃、语意断裂的异化了的语言往往成为聊天室中辨认同类和异端的“暗号”。另外,在因特网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网上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必将影响青少年中“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高度的图像化,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二,西方“网络殖民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力,极力向全世界特别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实行文化侵略,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严重混乱。
第三,网络的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误导。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阅读者只要找到网址,便可以阅读任何的信息。网络虽然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尤其是毒害身心的黄色网站,目前互联网上不少于50万个的黄色网站,且具有相当高的访问率,黄色网站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黄色网站,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甚至走向犯罪。
第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现在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恋爱之中,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学业,而且长期处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情境相去甚远,这样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并逐渐“异化”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第五,网络成瘾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因为网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这使得部分青少年流连忘返,毫无节制的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在互联网上。这部分青少年上网是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恍惚,学习上课无精力,甚至逃课,不能完成学业。
三、网络时代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素质。一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树立民族意识。要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筑起强大的“精神屏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二是增加对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网络德育就是利用信息、网络以及数字技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德育形式必须体现创新性和实效性,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网络德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使学生把握方向,守住良知,引导学生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拒绝道德堕落。举办有关讲座、讨论、交流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与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操。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的自学能力、自辩能力、自制能力,最终到达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第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建好一支队伍。“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是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文中对成年人的忠告,但也形象地表述了互联网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互联网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能够辨析网上鱼目混杂的各种思想潮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加强灌输同互动交流相结合,特别是要结合网络特点,研究适合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艺术。三是,教育工作者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教育民主化观念,坚持疏导原则,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和讨论。四是,加强教育者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特别要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启迪受教育者思维。
第三,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对青少年实施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内在教师指导下安全上网,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利用网上热线、留言板等搭建起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民主平等沟通的宽广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证。还要特别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网络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网络规范化,首要的工作是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形成一套网络监管机制。要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打击网上犯罪,尤其对营业性网吧,要严格地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第三篇: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
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
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
特征: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
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
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
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
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
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
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
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
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
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
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
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
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
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
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
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
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三、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
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及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最终版)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网络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促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日-2012年2月1日
调查对象:青少年,老师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法,问卷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电脑也越来越普及了,人们接触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大城市中大部分家庭都购置了电脑,特别是独身子女都拥有自己的手提电脑。如此看来,网络上传播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容忽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
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号召,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现在就以随机抽样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展开对网络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调查,以促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文化最深刻的影响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了以前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造成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青少年也不愿思考,都是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不用“想”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
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1)如今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上有很多消极的日志,表现出当今社会人们的迷茫,青少年还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转载那些日志,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如果也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消极的文化,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虽然网络文化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也给青少年带来了积极的一面,网络传播中所表达的正确价值观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中的那些积极日志,影片对青少年影响大,促进他们奋斗。
三·促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和科学管理的原则,科学,全面,主动,积极地引导网络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
(2)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加大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作为
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
(4)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5)严把网络传播文化的质量,打击网络中的落后文化。
(6)青少年要文明上网,抵制诱惑。
四·结论:
促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依靠每个人的参与与努力。
第五篇:网络文化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利与弊
网络文化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利与弊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黄若愚指导教师:李茂娟
摘要: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道德教育 和谐文化
前言:网络文化国内背景成本的低廉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使互联网迅速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看法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互联网成为各种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在网民中,既有知识分子党政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既有在职人员,也有离退休人员;既有大量中青年,也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收入差异很大。国际背景随着现在爆发的欧元债务危机和美元债务危机,网络作为大众喜欢的主要手段正在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跨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更是一个“多面体”,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化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因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特征,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商业性和服务性;从传播角度来看,它具有即时性、超容性以及超时空性和超文本性;从存在方式上看,它又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融性和易变性等等。尽管如此,以下几点则可看作对网络文化特性基本的概括:
(一)开放性。大家可以不分高低贵贱,可以不受内容、时间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对其各取所需,资源共享。形成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平等与不分地域的网络世界,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教条,这种极大的宽容与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由于网络语言的自由性,网络现以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对于人们遇到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就拿自己来说说,在生活学习中只要自己有值得分享的事情发生就会通过QQ心情发表一下自己当时的境况。好友们看见后会和我一起分享。
(二)互动性。网络是信息时代重要的交际、传播工具,它超出了任何一种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实现了互动交流。由于人们喜欢在网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泻积累的不平和怨气,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会的晴雨表。政府部门不但可以从网上看到民众的基本心态和社会的主要问题之所在,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河床上发现了大量的死猪,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后并在网上留言讨论这批死猪会不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通过这样的方式,群众与政府部门就可以在这公共的平台上发表各自的主见了。
(三)虚拟性。网络行为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醉迷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社会安全的重大因素,而这些网灾正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负面结果。最近通过电视新闻不难发现,有一部分人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认识了一些陌生人。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她们对网络的真实性不了解,使自己上当被骗严重的有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网络不要太过于轻信上面所有的信息。
(四)自我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的自我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个性化的自我创造。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输出。因特网就象一条任人涂鸦的信息大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自我个性可以毫无阻碍地流入这条大河中。
(五)不可控性。目前网络文化是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这种不可控性代表了网络文化所有特征的实质,人们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但随着对网络认识的不断深刻,以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最终还是可控的。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在一些西方国家,青少年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跟上学校的教程。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
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在平日的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许多知识,开阔视野。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真实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人。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
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是人与互联网接触较多后,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这样青少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会出现冷漠化。在网上还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的感观产生不一样的认识,也可能使青少年走上歧途,影响一生。
2.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深陷网络虚拟世界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 大的危害。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使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见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未成年
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人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我的一位女同事说,每当她看到网吧,都恨不得上去一把火把网吧烧掉,因为她寄予厚望的儿子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就大幅下降。
三、针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人到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人进行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总体要求,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社会公德建设内容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通过社会工作与生活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途径熏陶、感化人们的思想和情操,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愉悦的地接受教化,自觉地注重道德修养、与人为善,成为一个合格的、道德的公民。
(二)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提升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中华优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 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相关部门还在2006年4月13日人民网中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其中主要提到重点开展以下六项活动。
(1)、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目前,以青少年为主体对象的网站数量众多,要通过评选活动,推选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引导更多的网站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产品,逐步建设相对安全独立的青少年网络体系。建立专为青少年设立的,提供健康内容的搜索引擎。
(2)、开展“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通过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多方筹集资金和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基地,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要创造条件设立“数字虹桥计划公益基金”。
(3)、举办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从评选推荐的绿色游戏中选定若干思想性好、趣味性强、竞技性高的游戏,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举办绿色游戏竞技比赛,寓教于乐,把游戏变成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快乐生活的源泉。(4)、开展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大中专学生喜爱的收听收视内容,推动业经国家批准开办的网上视听节目进入校园,用便捷的方式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
(5)、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要以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促进绿色网络行动的开展和网络文明建设。(6)、开展“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培养、选拔和表彰在我国创意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青年,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激励全国青年积极创新,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在重点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各地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和青少年的特点,着眼各地信息化、数字化的产业布局,综合运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推动青少年的国际网络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少年网络文化形式。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中会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三)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
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2009年5月27日,是第41届世界电信和信息日,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为主题来呼吁人人都做健康网络建设的践行者。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发表题为《为儿童构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的“5·17”致辞,紧扣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进一步表明中国电信将全力构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为广大儿童打造安全健康上网环境的坚定态度。2012年3月1日临沂政协委员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正在研发手机上网安全过滤软件,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五)加决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大多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是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功底,并且要不断发展创新,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育者;二是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吸取网上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做到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上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三是要具有正确处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相互关系的能力,不能顾此失彼。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四、结论
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参考文献:
{1}《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版(2007年10月1日){2}柳明、袁真,创新教育与实践全书[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3}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剧作家》吾喜杂志2012年第01期 作者: 钟光 {5}《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1期 袁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