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
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为深入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这一课题,公司团委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卷调研。调研按照公司20%的青年比例进行抽样,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围绕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形式的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青年文化践行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调研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司的青年员工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的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公司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青年更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青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从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心理预期基本实现,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青年职工的保障也让人较为满意。在公司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青年职工坚信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愿意与公司共同努力。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各级团组织的满意度和认同度较高。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
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帮助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对社会价值实现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的时候,“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青年把家庭、企业、国家的利益依次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的诚信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青年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在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青年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并且用于打网络游戏、看影片的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青年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这样就使得情感发生归属问题,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青年员工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员工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由于员工的学习主要为了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员工,他们为了保岗位而大量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二是青年员工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运气、机遇占21.6%,人际关系占15.8%。虽然自身能力因素占20.1%,但青年关注的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方面,特别是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品德的仅占7.5%。许多员工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向上移动,导致了盲目追求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很容易造成员工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青年员工普遍有浮躁心理,安心现场的意识有所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层面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管理岗位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岗位占50.4%,因而放松了对现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青年文化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的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的主体不明确,没有把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的渠道相对单一,还是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的需求,表现出团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社会环境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组织形式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的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还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有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青年文化建设为中心,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急剧上升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并将经验总结提炼,有效推广,让青年引领文化的潮流。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讲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首先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建设的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兴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
网络平台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有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青年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网络虚拟社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工作交流、信息共享;可以通过网络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对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可以通过网络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主动对青年进行引导。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
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中去,让青年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的改变
1、改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
团组织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强调活动既要有很强的时代感,又要有很强的时尚性,既要有很强的教育性,又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如可以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改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
团组织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方式,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团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开展活动,让青年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吸引力。
3、改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
团组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定点联系制的方式,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的格局
1、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
从学校转轨于社会,大多数青年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往往现实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人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
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把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激活起来,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大力加强企业中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
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团组织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
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篇:浅议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
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为深入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这一课题,公司团委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卷调研。调研按照公司20%的青年比例进行抽样,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围绕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形式的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青年文化践行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调研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司的青年员工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的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公司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青年更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青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从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心理预期基本
第三篇: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二)研究方法
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
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
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篇: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
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二)研究方法
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
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
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
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
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篇:商会与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凝聚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商会与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凝聚力
商会与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凝聚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华商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也展示出更多的活力和风采。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锐意进取,引领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完成了人才、资金的储备。而商会,则为全球华商建立有效的合作、携手共进搭建了平台,在提升华商形象和品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期“商会论道”栏目专访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苏宁环球集团董事长张桂平,探索做好商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提高竞争力的秘籍。
《经济》:每个商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请谈谈您对商会文化的理解。
张桂平:商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不同的层面和形态,比如说战略文化、制度文化、运营文化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会文化,就是要牢牢把握商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商会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这对增强商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会是近年来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历史还相对较短,商会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以业缘为基础的同业商会,也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地域商会等,各类商会的宗旨、作用、职能等还在摸索建立的过程中。相应的,商会文化也处在不断形成和稳定的过程中,可以说,迄今还没有一家商会形成了成熟且独特的商会文化。
商会历史虽短,但中国商帮的历史却很悠久。现代商会文化一方面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商帮文化的传承。现代商会文化尽管还不成熟,但却有脉络可循,有倾向性可以把握。比如浙商的团结进取精神,比如苏商强调的政商和谐观念,比如我们徽商的“贾而好儒”的传统和徽骆驼的吃苦精神,都很好识别。一个商人,如果对自身所属商会文化及自身文化属性认同,就容易亲近商会,亲近同仁,从而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和团结。
商会文化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对商会会员个体文化信仰的提炼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升华,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工作去培养和建立。比如我们江苏省安徽商会着力推行的民主文化,力求打破商会一言堂的专断作风,通过会长办公会形成集体决策,秘书处根据集体决策开展工作,可以让会员对商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凝聚和团结会员;又比如我们商会着力打造的和谐文化,通过开展“缘聚”活动,促进省内各地各级会员的广泛接触,不仅为会员合作奠定基础,也是促进会员团结、增强商会凝聚力的手段;再比如我们商会着力强调的服务文化,通过实实在在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发挥商会的排忧解难作用,在会员间形成有困难找商会的共识,从根本上增强商会的凝聚力。
这些举措都是将商会的文化建设具体到商会的日常工作当中,但商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独立的文化活动的举办。比如我们商会举办的千人书画大展,比如我们商会主办的艺术沙龙、商会书画院开展的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提升会员的个人文化素质,继承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在会员间形成了以集体办活动,以活动促交流的氛围和共识。
当然,在商言商,商会文化的凝聚功能最终还是要通过商务活动的开展得到落实。我们希望通过把商务和文化有机结合,让会员加入商会后入有所得、得则能留、留而能久,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才是我们成立商会的根本目的,也是商会增强凝聚力的根本所在。
《经济》:商会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提高竞争力?
张桂平:简单说,商会在企业抱团发展中发挥着聚集人脉、商脉和财脉三方面基础性作用。通过商会平台的搭建,每一个加入商会的会员都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企业家,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商会发挥的人脉拓展作用。有了人脉,才有抱团的前提,同为企业家,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有抱团的动力和能力。所谓商脉,即通过会员间的交流,信息共享,思维碰撞,能突破单个企业家的视野、信息和判断等各方面的局限,从而比较容易发现到更多商机,寻找到更多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在会员间开展业务往来,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所谓财脉,即单个会员容易受个体资金状况的制约,很多好的项目、好的投资机会无法开展。通过商会,可以把具有共同兴趣和判断的会员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投资,利益共享,从而实现单个企业想做却做不了的事,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商会平台的引导、参谋、信息、服务、分享功能也都在会员抱团发展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随着商会的不断发展,商会职能在不断拓宽和深化,商会在企业抱团发展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相信随着商会的发展壮大,商会还能不断开发出更多功能从而服务会员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经济》:在企业管理中,一直有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您更倾向于哪种企业管理模式?
张桂平:在企业管理中,是倾向人治还是法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西方企业大多是法治,中国企业大多是人治;大企业以法治为主,而小企业以人治为主。法治有公平的优点,也有冷漠的不足;人治容易导致专断,但也有温情的一面。实行法治的西方国家产生过很多全球知名大公司,而实行人治的中国小公司也有很多不断成长为成功且成熟的大企业,因此,不能简单的讨论人治与法治的优劣。
比如小企业更适合人治,大企业必须要法治,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管理是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小企业由于部门工作不饱和等各种原因,管理出不了效益,所以企业无法支撑人力成本开支,如果强行推行法治,导致管理人员太多,不但企业不赚钱,反而会成为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而当企业大了,业务多了,人员多了,层级多了,结构复杂了,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如果企业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那么企业很多的重要文件或重大决策就无法有效传达或执行。
完美的企业管理应当以法治为基础,辅之以巧妙有效的人治。把法治和人治两种手段有机结合,不走两个极端,法治需要人情来实施,人治也需要法治为依托。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么完美,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人情在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很明显,但负面作用更大。因此,我认为在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不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法治的企业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一套纠错机制。这样,个人可以退出或死亡,但企业可以依靠制度而长青。任何人都是企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零件坏了可以换,但整部机器仍在正常运行。
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企业成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家要主动把人治企业引向法治企业,甘愿接受制度的制约。企业能适时、适地、适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统一他人意愿为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方可称之为成功的企业。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