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1:2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第一篇: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摘要: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它既有本身固有的属性,也必然与其它文化有一定的共性。青年作为流行音乐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念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流行音乐也必然丰富了青年的文化。可以说,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包容。

关健词: 流行音乐 青年文化 时代特征 情感表达 相互交融

一、青年文化促进流行音乐发展,流行音乐丰富了青年文化

流行音乐的产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它之所以流行就必然有它要服务对象,也必然深受它服务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正如一位资深音乐人所说的,流行音乐最能打动人心,也是青年群体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的确,正是由于这种对文化的影响力才使流行音乐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的流行与青年文化的促进有关。青年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快速的发展是通俗歌曲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通俗歌曲属于大众的,但主要是属于青年的,这是由通俗歌曲的审美特性和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事实上的,它在题材和内容上适应了青年的心理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也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要。满中青年群体的需要,也必然适应和丰富了青年文化。可以说,流行音乐中体现了青年文化,而青年文化中自然包含了流行音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都具有时代特征

文化具一定的时代特征,青年人作为时代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文化、他们接触到的音乐,也必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一现象在我国明显地体现出来。

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由于那时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因而五、六十年代所流行的音乐大多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族性。它们以歌颂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政治。就如歌曲《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纯朴、它们的激仰,至今听到了,仍让人心潮澎湃,这就是音乐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感染力,是音乐精神所在吧。从改革开放开始,流行音乐又有了新的特征,这是由于国内政治环境及经济基础的改变,青年群体中产生新的文化所

决定的。青年群体在这些变革下,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各种各样的的通俗音乐逐渐发展起来,不再只是民族音乐等,人们追求个性,渴望自由,强调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因而,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反映个人内心情感和追求,通俗易懂,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校园民谣的兴起。从20世纪末至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思想进一步开放,开始对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思考,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音乐自然地也更突出活泼、时尚、大方、开放的风格。

三、流行音乐的情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青年文化内涵的反映

流行音乐很多时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深受他们所处的主流文化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文化内涵的反映。流行音乐的流行离不开青年群体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与认同,从接受的美学角度看,一种音乐能否流行除了其自身的特点外,大众能否接受,是否在审美趣味方面认同也是很重要的。青年群体在这种接受和认同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音乐这种方式释放出来。流行音乐与青年群体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休戚相关的,它是青年人精神和心灵的凭借,是青年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展现时尚的重要方式。就如罗大佑的歌曲《你的样子》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普遍地反映大部分人曾经有过的艰辛生活、《童年》则引起人们对童年时代淡淡的回忆。这些歌曲虽通俗易懂,但却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因为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来自他们自己的文化氛围。又如宋祖英的歌曲多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主题,透过她那甜美有力、激仰的歌声,传递出青年文化中的活力。应该说,流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在无形中反映着青年群体的文化。它表达这种文化内涵的方式更是多样的,有的抒发爱国思乡之情,有的歌唱友情,也有的表达纯真怀旧,也有的感悟人生。尽管通过这样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通俗、纯朴,但却造就了青年群体自己的音乐艺术,抒发出心中的信念、理想及忧愁的肺腑之声,这样的方式同样感人,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丰富着文化。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具有共性,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如果说青年文化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创作打开一扇窗,那么流行音乐所流露、所表达、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等,则为青年文化的源远流长打开一扇门。虽然流行音乐作为通俗音乐的一种,但它为青年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青年文化则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可以说面对流行音乐,不应只是满足视听的要求,更多时候是要用心去感受、享受音乐。因为我们在感受和享受音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读青年群体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编 《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 》

2、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音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第二篇: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1

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

这大半学期的学习,我更深层的了解了音乐的含义。结合资料,以下是我对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的一些见解。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流行音乐是在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都市音乐文化,它反映的是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和都市的文化风尚,与都市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凡是那些高度发达的大都市,流行音乐就一定非常活跃,现代都市的兴盛已经成为流行音乐成长的嘉良土壤。

流行音乐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最为活跃、最能代表当今都市文化的一种音乐种类。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他们的流行音乐发展水平也越高。流行音乐的制作、生产、销售过程都具有工业化产品的基本属性,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流行音乐都是在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它要经过制作生产—市场销售—社会群体的消费的过程。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因其易于传唱,自然亲切深受青年人的欢迎。青年文化是指以青年群体为基础,以他们的意识观念、行为举止、道德风尚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为核心所展示出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他们的穿着(衣、裤、鞋等)、发型、语言、信仰,特别是他们选择的音乐类别,这些都形成了青年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表述,从而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当今社会现代传媒、广告娱乐、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商业取向、产品推广、营销理念、市场策略等相关的经济和商业的目的驱使下,青年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观念形态方面,而是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中表现出来。反过来这种文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主导了众多的新闻媒体和商业策略的价值取向。Marcel Danesi甚至在他的符号学著作《Forever Young》中提出了青年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的理论。

流行音乐永远保持着一个时代青春期的活力和精神,以一种音乐表述来体现一个时代的时尚文化。流行音乐总是追逐一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理念和精神,力求表现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和特点。青年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觉醒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对文化的选择和思考非常敏锐。流行音乐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好的音乐作品,例如《听妈妈的话》《千里之外》《朋友》《本草纲目》《苏三说》……他们并没有抛弃传统,但是歌曲中都采用了当今青年们时尚的语言表达方式。青年群体与流行音乐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逐时代的风尚。

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从抒情歌曲到摇滚乐、爵士乐、民谣歌曲、rap等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反映的是都市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社会大众的情趣与观念密切相关。流行音乐的大众化风格,形式自由不拘,内容通俗易懂,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追求独立的个性和贴近生活的表述以及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最能代表今天青年群体的文化趋向和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的挑战性特点。在流行音乐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流行音乐从不固步自封、永远保持着挑战的精神,追求新的音乐元素是流行音乐的本质特点,在这方面,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青年群体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他们审视过去、面向未来,努力寻找新的文化信息,他们带着积极的态度、对理想的渴求、去挑战现有的文化观念,用新的元素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文化。高校是青年群体的文化圣地,是青年群体精英最集中的地方。青年群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追求知识、充满挑战精神。他们思维理念、言行举止代表了时代的先锋形象。流行音乐乃至流行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选择,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传播,它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音乐是用来欣赏的,培养流行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必要的。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音乐也没严格的好坏低劣之分。但我觉得具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音乐想象力是人脑意识对音乐的形象反映。一首歌如果能带你进入想象的域界,能激发你内心的情愫产生共鸣,那对你无疑就是一首好歌。提高音乐想象力是主动的把自己融入歌曲所要倾述的世界里。真正内心情感丰富的人,审美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回放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画面也会因此而得到展现。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艺术源于生活,音乐也源于生活。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更离不开生活的点点滴滴。音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平时的生活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有机地融入音乐之中以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感。想象力的体现是音乐审美的形成过程,想象力的培养更是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毕业论文--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3

1.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3 2.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4 3.宗教文化................................................................................................................................5

二、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5

1.称呼语....................................................................................................................................6 2.致谢和答词.........................................................................................................................6 3.思维方式................................................................................................................................7 4.语言表达习惯........................................................................................................................7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8

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9

1.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9 2.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9 3.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10 4.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10

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了解文化差异汇中较多的隐形因素。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了解,采取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来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能力,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掌握精准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知识的学习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及其准确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化 理解学习综合能力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the two are inseparable.Language is not just a symbol system, one form of speech by language but also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 community(community)of the customs, lifestyle, behavior,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religion,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and other constraints and impact.Therefore, learning a language, not only to master the language structure, but also focus on students of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of the stealth factor in the exchange.While student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olerance and flexibility.To help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cultures, to understand, respect, tolerance attitude to learning and cultural knowledg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tudents the flexibility to adjust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so that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ecise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refor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accurate application.Keywords: English language-learning ability to understand culture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且相互依存的。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 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英语学习和阅读。因此,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1.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称呼和问候之类。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 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Smith”等,初学者 应当注意。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 “•Aunt,•Ancle, Cousin”等。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 细,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者的关系。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家庭成员之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 you”。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 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 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 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 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 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2.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

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习语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对文 章的理解。“Black•”一词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对遭受种族歧视和压 迫的黑人的称呼,甚至称黑人为“Black Slave”。而随着黑人争取民族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运动的兴起,白人就借一个外来词“Negro”来称黑人。•当黑 人运动逐步地胜利后,黑人以“Black”而自豪。•美国著名黑人杰克逊则认为应 当称美国黑人为“An American of African descent”才适当得体。这说明随着 历史的发展,语言作为其交际工具,随时都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文化是属于说这种语言的宝贵遗产,它们经常在日常交际和各种阅读材料中出现,值得倍加注意。如西方人说“He is a Shylock”,•不了解情况的学生没 法理解此句的含义,因为“Shylock”这一词很明显是一个人名。而如果你知道 “Shylock”是莎翁笔下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时,•此句就很容易理解为他是一个 守财奴。又如“Castle in spain”我们译为“西班牙城堡”,•而其真正的含义 是幻想或梦想。就相当于汉语中的空中楼阁之类的意思。英语习语是学英语者最为头痛的事,需逐步地和经常地积累。“Pull •one'sleg ”是指开玩笑而不是拖后腿。“Child's play”是简单容易不是视同儿。因为习语是该国文化在特定的场合内形成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It's Greek to me”,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因而此句意为“我不知道”。“Take French leave”是指用法国式的方式告别,•英国人借用十七世纪法国流行的风俗习惯离开客厅时无需向主人或女主人告别,引深为不经同意和通知而做什么事情。

中西文在各自领域内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便有了各自绚丽多彩的习语、谚语和俗语而流传于世,但由于人类大脑生理机能相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着相同 的规律,其语言所表达有很多相同之处。如“Seeing is believing•”即汉语中 的“眼见为实”,“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与中文的“人不可 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相同,“Pour oil on the •flame•”意为“火上加油”,“Walls have ears”是汉语的“隔墙有耳”的含义。诸如此类的谚语和俗语,说明中西文化许多相同点。3.宗教文化

英语中所涉及到的宗教词语数目庞大,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在英国基督教为 主要的宗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有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应特别 注意。“Break the fast”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一词组时无法理解“fast”的含义。其实这里“fast•” 是指基督教徒的斋戒和禁食(•期)•,••其意即我们常说的“Breakfast”。又如“Wise as Solomon”“He is no Solomon”这里所指的所罗门是《圣经》里的一位思想精深、学识广博,以智慧盛名远扬的人物。人们用 所罗门来形容有智慧的人。“at the eleventh hour”意为在最后的时刻、刚好 来得及“beat the air”是白费气力、劳而无功的意思,这些都来自于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交际的各种读物和材料中频 频出现。

由于现代英语教材和读物中已大量地深入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融入各种情景之中,使学生感到外语的特殊氛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产生各种阻力。教师应深刻领悟这一特点,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另外还有称呼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

在中国,习惯上有“赵同志”“黄经理”“李老师”等称呼,以示尊重对方,如我们的学生常常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这并不符合英语称呼表达习惯,在英语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的。笔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语教材第三册Lesson 14中见过有“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表达,而事实上“comrade” 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明其妙,这一点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又如该书Lesson34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称呼习惯套用英语的现象,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人称“Uncle Smith”“Aunt Bush”,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一般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致谢和答词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这样听起来会觉得相互关系比较生疏,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如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说:“哪里,哪里。”(“where?where”)或“过奖了”(“You are over praising me”),而此时英语国家人常常会感到你在质疑他的判断力而感到十分尴尬。又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常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It is my duty.I ought to do that”),英语国家人听了会认为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心,只是鉴于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3.思维方式

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说“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又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语国家人说:“You eat s1owly,eat slowly.”他会感到莫明其妙。又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而西方人都忌讳“老”,也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所以在英语中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How are you?”但在英语中,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这样问一个英语国家人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或No”。

4.语言表达习惯

在征求对方意见时,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正好相反,例如中国学生常说:“Do you think so?”而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英语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isn’t it?You like coffee,don’t you?It’s a 1ively day,isn’t it?”又如英语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而英语的正确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slap sb in the face;hit sb on the nose;lead sb by the arm”。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写地址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是从小到大的。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融入英语的文化环境中。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其次要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利用报刊、杂志、电影等多种渠道,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语言习惯,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国家的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因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

再者浓厚的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学习领域。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小学教材5A M4 Unit2时,因为本文讲的是蝴蝶的生长过程,于是我选了英文歌曲《Shoo,fly》作为导入,并鼓励学生用英文对fly进行描述,从而拓展到对其他昆虫的描述,最后重点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蝴蝶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蝴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描述事物。同时学生们也在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又如教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时,在学生了解其基本用法后,我就叫学生上台来比赛画画,比谁画得快,谁画得好,让其他同学用英语进行评价诸如“I think Wang Fang’s drawing is the best”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并巩固了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

1.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 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Hallowmas)前夕,1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4月1日愚人节(April Fool),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加拿大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 Cla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 Present),实际上是爸爸妈妈送的,把这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介绍给学生,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2.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如果不知道John是俚语,指代厕所,则很难正确翻译。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看到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奔驰的小轿车上写着:“stolen from„„Dealer”,你千万别翻译成这部车是偷来的,而是指这部从„„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象偷来的一样。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

3.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

如万圣节(Hallowmas)、圣诞节(Christmas Day)单词都比较长,不好记。如果教师讲一讲文化背景,如万圣节化装舞会,南瓜灯,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送礼物等,则能引起学生兴趣,变学英语为快乐学习,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如一周的每一天,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它是从Sun’s day 演变而来的,其意为“日神之日”。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它是从Moon’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月神之日”。Tuesday(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是从Tiw’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战神之日”。Wednesday(星期三)是由Woden’s day 演变来的。传说Woden 是战神Tiw的父亲,他是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之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其名字命名Wednesday.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由Thor’s day 演变而来的。北欧神话里,传说Thor是掌管雷电的神。Friday(星期五)在古英语里,是以Frigg(掌握婚姻的女神)的名字命名的,意即the day of Frigg.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根据农神的名字Saturn而得名。这样就把一星期的每一天在愉快的学习中就记住了。

4.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向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要注意以下几点: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t)、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l),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 isn’t it ?”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总之,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1994年。

[2]程世英《English背景知识ABC》、《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7-8月。[3]崔明《Holiday》、《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第5期第8页。[4]刘会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5]胡蓉、郭振海、《星期趣味多》、《卡通英语大王》,2004年第6期第7页。[6]吴洪英《形形色色的礼仪与禁忌》,中央民族出版社。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9:1.

[8]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7.[9]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3:30.[10]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76.[11]霍 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8.转 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第四篇:浅析服装与时代的关系

服装与时代的关系

姓名:冯芊芊

学号:1200904001

众所周知,服装的意义有服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服装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服装是人类心理和人类社会实际的需要;服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服装是人类生产劳动、日常工作的安全防护品;服装是文化生活中的艺术品。而在我看来,其中社会文明程度,人类文化,人类社会实际的需要以及人类日常工作的部分都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牢牢挂钩,所以我认为服装与时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服装流行与时代的关系,在于表达了某个年代的价值取向。传递当时的环境和文化。提高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的表达。展示了流行文化的传导。

“"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作为继承华夏文明众多载体之一的中国服饰文化同样是构成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自有史以来历经几千年,无论在服装式样上,还是在服饰观念与着装方式上,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而服装作为人们平时必不可少的必用品,通过某个年代当代输入的文化与背景,服饰也会有所不同。

在动画片《疯狂原始人》当中,也就是所处于我们常说的裸态时代,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图片中看出他们当时的服饰大多是自然所作的简易服装,像是其中有些会只使用树叶遮羞,佩戴象牙或其他凶猛野兽的牙齿所串联形成的项链,到后较冷天气会穿着动物皮貂之类进行保暖,当时的服装文化就是以简易为主,便于狩猎生物等一些日常活动,原始人并不会过于地注重服饰的穿搭等等。并且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与发展并不完善,在服装形式的禁忌上,像反对裸体与性暴露,他们也不会过于在意。

人类在产生社会制度以后,服饰以及具体穿着方式就与其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社会制度是以硬性条例规定出服饰在人们穿着中的规范。

于是像我国的帝国时代,通常用服饰来标明社会成员的性别、地位、职业、派系。

”“

我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夏商西周,商周时期的服饰,主要是束发为髻、头戴冠冕或头巾,上衣下裳、腰间束带,这奠定了华夏民族服饰的基本形制。这种服饰已经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尤以周代为最。周代服装制度对后世具有示范性作用。夏商周时期,帝王举行祭礼时都穿冕服。这种象征统治者权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使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达到“垂衣裳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的目的。周代的冕服制度渐趋完善成熟,并把冕服制度纳入了“礼治”范围。

社会制度对服饰的约束是来自执政部门或集团。某一种服饰色彩或穿着方式是否遭受干预,就等于表明了执政阶层的立场与观念。

像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国家局势稳定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始皇当政有对衣冠服饰的制度进行规定,但由于当政时间的短暂,他的服装制度并不完备,只在颜色上作出了统一,他把黑色视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流行的时尚颜色了。

到了唐朝,主要的服饰大多是唐代汉服。由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使唐代服装官服质地更加考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型成制度,胡服也盛行,女服艳丽多彩,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而由于当时审美与现代的不同,服饰图案的设计都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而对于外国而言,时代和服装关系同样紧密,在12世纪末,在法国开始出现哥特式艺术,13-14世纪在欧洲流行起来,通常为一些教堂的奇异造型,哥特式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创造的,意为“野蛮的,未开化的”。

”“

在16世纪,在意大利开始,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实际是标志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和意识形态,东罗马被土耳其所灭后,学者逃回欧洲,人们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财富和爱情,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服装开始华丽,造型男女差异明显,男子倒三角,女子正三角形。16-17世纪一直流行轮状皱领,是复兴时期的明显的领饰,英女王青睐于此,贵族便纷纷效仿。到18世纪,资本主义迈向了机器大工业,50年代,东方的印花布为欧洲时尚,做家居品和服装,流行罗可可样式,奢华风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消亡。

社会制度对服饰的制约,因此产生出的相应的服饰制度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推移会改变服饰制度。例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会引起服装变革。

”“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百年光阴里,中国女性长衫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服饰文化从禁锢保守走向开放自由,民国女式服饰已经偏向西式,小皮夹,皮毛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旗袍文化也是如此,旗袍本为满清旗人之袍,现已成为中国的代表服饰的,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这些服装上的变化,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与发展。

服饰的变化不仅仅是时尚潮流的直观表现,更是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从呆板保守的旗装到大胆开放的旗袍,百年历史里的服饰的变化,体现社会思想一步步地在改变和解放。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能例外。我国的现代服饰款式新颖,样式独特,服饰具有个性化、自然化和环保化。此外,唐装、宋装、清装等古韵犹在。并且现代服饰中涌入了各种风格,性别穿搭也变得多样性,像女生穿较酷的衣服,男生穿秀气的衣服。

众所周知,服饰是利用一定物质材料,经过构思、设计、制作完成的具有实用性兼装饰性的物质产品。服饰的发生、发展直接与社会生产力有关。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服饰质地以及制作风格发生不断演变。社会生产力是服饰产生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服饰工艺的水平。

由于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衣服在材料上与以前的年代有很大的区别。材料是静态的物化技术因素,是服装加工的对象。服装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的形、色、质,都与材料有关。并且现代衣服讲究工具的使用,像是手工工具,机械工具与电子工具制作服饰。在工艺上也同样有考究,讲究制作与创作,有裁剪和缝制两种方法,是服饰美的核心要素。而随着时代的推移,高科技走入我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服饰的设计与创作。服装设计网络化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理念,在网络服装设计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虚拟服装设计,超维视觉服装设计,绿色服装设计,文化内涵服装设计”等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现在计算机辅助设服装设计,未来人工智能的参与,专家系统的建立,使计算机设计从录像,款式选择、调色、绘制效果图、结构图,到制作都变成简单的操作,消费者利用个人终端就可以完成设计。

现代服装通常用来展示你在社会上的身份,比如一些财富多的权贵们会使用一些奢侈品品牌的服饰把它表现出来,而在其他工作岗位上也有自定的工服。其次现代服装也有在各行各业的规定,比如一些正式的场合不能穿拖鞋,什么时候穿西服,工装等等,所以说现代服饰也是对礼仪的展示。并且现代服饰会有成衣文化,讲究版型、规格以及面料,在制作工艺、装饰细节上甚至会有一定手工的加入。加重设计师的风格,讲究品牌理念。现代服装有时为了避免撞衫也会制作一些限量版。并且由于现代服装文化的流行,出现了大量的时装发布会,来展示一位时装设计师的作品或者一个品牌的作品使其更富有价值与流行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服饰的时代变迁:

1、封建制度下清代满族女性的长衫服饰是其传统服饰“旗装”。宽大是旗装最显著的特点,宽大的上装短袄和长裙将人身体所有的曲线遮罩住,不露分毫。

2、而民国时期“学生装”和“旗袍”则是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服饰文化特色。民国时期,女性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女学生数量大大增多。

3、新中国成立后更加丰富多彩的长衫则更是体现了开放自由的社会服饰文化。女性长衫服饰样式更加丰富,花样翻新更多,旗袍的设计更加修饰女性身材,出现高领,开叉等新服饰款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长衫看中国女性服饰文化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学讲坛第四场何公洲开讲:服饰与文化传承

第五篇:学生与流行音乐(模版)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王子练

1.“我的心想唱首歌给你听,歌词是如此的甜蜜、、、”“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遗憾、、、”“窗外的麻雀、、、”这些流行音乐使我们在熟悉不过的了,但流行音乐歌词的内容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太不适合了。

流行音乐对我们中学生来讲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崇拜,是一种向往,但这种向往,这种追求一般都是白费功夫,白费力气,最后也是一无所获,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流行音乐的歌词写的,不太适合我们唱,像一些情歌、悲伤非主流的歌、、、反而儿童歌曲、钢琴曲,二胡曲、小提琴曲、、、这些反而比现在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无论在曲子上,还是个死伤都比流行音乐上进,有精神,有情趣,更有利于我们。

流行音乐在这个时代最受欢迎,而欣赏这些流行音乐的只有中学生和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向我们中学生平时手中都会拿着手机什麽的,戴着耳机放的都是流行音乐,写作业的时候趁家长不注意,带上耳机,听几首也不是不现实,边听音乐边写作业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中学生甚至说:“我为音乐发狂,我可以为音乐改变生活,我为音乐而改变我的一生,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流行音乐对我们有一定的危害,有一定影响。

流行音乐是一种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流行音乐是一首歌曲,这一首音乐是在一个时间段,是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只流行那几天就不流行了,这个时间段的歌曲就会被人忘记,几天就会不流行了,就会被人忘记。

流行音乐不易于我们,我们中学生要少听,甚至不听,这样会越来越积极向上了。

流行音乐的元素,很多都不适合我们,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一个新的境界,那就让我们歌唱祖国吧。

2.流行音乐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构建了一种活跃的文化氛围,成为青少年联系交流的桥梁,也是青少年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用这种方式我们在青少年群体中能够找到我们应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2.青少年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他们无法利用自身的方式去排解,只好借助于外界,去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宣泄,以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之外获得另一种轻松和释放。3.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已成为青少年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精神生活。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唱法简单易学,青少年在简单的学习生活后,听臆断优美抒情的音乐或是唱上几句,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身心。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心中郁积的不满、愤怒、悲伤等诸多情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感情丰富、细腻的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来说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今年来大量兴起的卡拉ok厅、练歌房等娱乐设施也对他们更好地消遣和休闲提供了可能和方便。4.流行音乐使青少年边欣赏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方式。和其它娱乐方式不同,流行音乐更易模仿和参与。青少年并非单纯地欣赏流行音乐,而是有一种想亲自唱出来的冲动。由于流行音乐的简单易学,这种愿望就变成了可能。青少年活泼好动,他们借助流行音乐,用嘹亮的歌声和热情的动向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的青春。5.流行音乐给青少年

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流行音乐的流行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职业,如音乐制作人、歌手、经济人等。在这个娱乐行业越来越被看好的时代,流行音乐无疑为有这方面天赋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3.中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听音乐也成了他们课外活动的项目。而中学生们所听的音乐大部分都为流行音乐。为了了解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与听流行音乐的利与弊,我们对2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名同学中有90%的人喜欢听流行音乐,其中还有10%的人迷恋上了流行音乐。认为听流行音乐不会影响学习的占总人数的73%;认为听流行音乐会影响学习的占总人数的11%;有16%的人持中立态度。流行音乐有着什么魔力,竟能被中学生广泛的接受?

1、流行音乐能引领潮流,琅琅上口。

2、歌词内容贴近生活。

3、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形式自由。

4、听流行音乐能够纾缓情绪,解闷。

5、歌曲容易学,掌握它不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

6、流行歌手很酷,因为喜欢歌手再喜欢上流行音乐。

认为听流行音乐不会影响学习的理由如下:

听歌能放松心情,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抽些时间听听音乐,让欢快的节奏充满你的大脑,让心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起飞翔,顿时,心中的苦闷,压力全无,精神也会变得很好。把流行音乐作为休息娱乐时的项目,陶冶一下情操,整理一下大脑,就会很好地调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所以听流行音乐谈不上影响学习,只是用在放松一下我们的神经。

认为听流行音乐会影响学习的理由如下:

因为喜欢听,听得忘了时间,抛开了该做的事。有的人有着边学习边听歌的习惯,搞得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把流行音乐带到课堂上听,既违反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听课。这必将影响到学习。(调查显示,就有17%的同学有在课堂上听过音乐。)

持中立态度的同学认为:

流行音乐是中学生娱乐消遣的一道大餐。有人喜欢在睡前听听歌,有人喜欢在心情不好时听听歌,还可以在无聊时听听,可以赶走孤独。只是要合理安排,做到劳逸结合,不要盲目地听,迷恋地听。

流行音乐也有不适合中学生的一面:

流行音乐歌曲内容不适合中学生,大多数歌曲为情歌,也有些歌曲带有暴力倾向。若是沉迷于歌词内容,就会让中学生误入歧途。整天听歌也会浪费我们学习的时间。

流行音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尚的先锋,而中学生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它。我们应合理地接受流行音乐, 利用流行音乐, 让它成为我们排除烦恼,解除忧伤的好帮手,而不是让它成为我们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

音乐总是美好的,让它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东西吧!

下载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 浅谈流行音乐与时代文化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文化流行音乐和动漫五篇范文

    日本流行音乐(英语:Japanese POP,常缩写为J-POP表示)是指日本的流行音乐。此名称由日本一家广播电台J-WAVE在1988年创造出来,并曾经用它来代表“新音乐”,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现如今,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那么,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文化,他......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释放乡村文化魅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常常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视为花钱的事业,甚至于认为文......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一、 命题:文化与营销的关系二、探究过程:1. 由组员各自搜集关于文化营销的正反例,并对其进行思考分析。2. 将案例汇总,集中讨论探究文化与营销的关系。3. 针对......

    医患关系毕业论文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4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