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湾乡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工作总结
余湾乡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010年10月12日常务会议精神,切实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逐步建立我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原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我县农村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草原家庭承包工作。现将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草原补奖工作落实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余湾乡位于静宁县南部,全乡辖9个村,全乡草原总面积5520亩,天然草原面积1840亩,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3680亩。
2、计划任务:2011年,按市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牧草良种补贴资金兑现按人工草原面积的65%的面积和每亩10元的标准补贴,其余35%的面积,采取项目管理方式,逐步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天然草原按照每亩2.95元补贴。到2011年底已全部补贴落实到户。
3、工作完成情况:截止12月23日,我乡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5520亩,其中落实禁牧面积1840亩,录入面积1840亩;落实草畜平衡面积3680亩,录入面积3680亩。面积分解到各村为:羊路村禁牧面积263亩,人工种草面积344亩;胡同村禁牧面积180亩,人工种草面积341亩;阴屲村禁牧面积120亩,人工种草面积347亩;花咀村禁牧面积180亩,人工种草面积238亩;苗岘村禁牧面积200亩,人工种草面积406亩;张沟村禁牧面积170亩,人工种草面积240亩;王坪村禁牧面积290亩,人工种草面积668亩;韩马村禁牧面积157亩,人工种草面积544
亩;韩店村禁牧面积280亩,人工种草面积552亩;人工草原全部按照原面积的65%补贴,补助资金已兑付到农户。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2011年10月,我乡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乡级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副书记为主的生态草原补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各部门人员组织开展全乡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各村社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项工作迅速按计划开展实施。
(三)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我乡利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榜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全乡人民及时了解国家实施草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草原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心和支持。
(四)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我乡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和技术要领,借鉴外地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拟定了我乡加快推进草原家庭承包工作意见和乡级实施方案。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上级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指导各村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和《牧草良种补助实施方案》。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进度质量
我乡草原办严格按照县级要求半月一次的工作进度报表及信息上报,及时掌握各村工作进展情况,对各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村内进行协调和现场指导。加入QQ工作群,及时接收县级的各
种要求和信息,同时及时向县级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建议和意见
1、草原家庭承包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乡、村级财政困难,请求县级部门帮助解决部分工作经费,确保我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草原家庭承包工作。
2、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时限长,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有专门的草原监理机构来开展此项工作,请求县级帮助协调各级建立相应的机构和落实人员编制,以便更好的开展好此项工作。
3、请求县级对我乡禁牧区发展草食畜项目、农田种草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以保证禁牧区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O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第二篇:草原补奖机制政策宣传材料
渭源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宣传材料
1、政策内容: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到户(联户)、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绩效考核奖励等。基本草原划定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的根本依据,草原承包到户是前提和基础,实施禁牧是核心和重点,实现草畜平衡是根本要求。
2、补助标准:我县划入黄土高原区,即禁牧补助2.95元/亩·年,牧草良种补贴10元/
3、发放对象: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的发放对象为承包草原并履行禁牧或草畜
4、补助办法:
(1)禁牧补助:对落实了禁牧的农户,根据所承包禁牧草原的面积核算补助资金,在核亩·年。
平衡义务的农户,按照已承包到户的禁牧或草畜平衡草原面积发放。
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直补到户。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开展合理利用。(2)牧草良种补贴:全省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给农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对约占60%的种植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并处在旺长期的种草面积,各乡镇要将面积确认到村、至户,依据实际种草面积,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统筹使用部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对其余40%的当年生牧草、品种混杂落后及需要更新的苜蓿面积,积极争取项目,按照合理布局、调整结构的要求,有计划、分区域、有重点地更新现有留床牧草,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扩大优良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和防灾保畜基地,增强牧草补充供给能力。
(3)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给实施草畜平衡的农牧户进行奖励。根据中央和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政策,我县划入黄土高原区,奖励标准为1.5元/亩。对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认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5、政策目标: 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减轻草原放牧压力,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扩大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6、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封
7、基本草原划定范围:以村为单位,将重要放牧场、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以及具顶保底,注重公平;明确责任,稳步推进。
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划为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各乡镇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将辖区内80%以上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草原划定后,要明确界限,设立标志,转绘上图,并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8、基本草原划定程序:划定基本草原区域→绘制基本草原分布图→完成基本草原面积
9、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国家要求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按已承包到户的草核定登记→建立数据库与档案→发布公告→设立保护标示牌。
原面积发放。制定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实施方案,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对牧区草场要承包到户、分户经营,农区草场面积较大的要分户承包经营、面积较小的要承包到户、联户经营(联户数量控制在以社为单位)。对承包到户或联户的草原要确认界限、核准面积、划分等级和勾绘上图。要规范并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承包户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保护草原生态及基础设施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必须在承包合同中明确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发包方(村民委员会)和承包方(家庭或联户)签订草原承包经营合同,并核发草原承包经营权证。
10、草原界线矛盾调处原则:在调处时要从大局出发,要以“乡镇负责、村组调处、限时办结、群众满意”的原则依法调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对群众意见较大、显失公正的,要依法纠正。草原承包到户的乡镇,对群众没有大的异议的和群众已在自己承包的草原上进行投资建设的,原则上不宜再度划分或调整。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要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注意避免对群众合法利益的侵害和对草原建设积极性的挫伤,形成新的草原矛盾和纠纷。
11、禁牧区域划定原则: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和位于大江大河及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实施禁牧封育。我县禁牧面积57.81万亩。
12、人工种草补助品种:一年生豌豆、燕麦等。多年生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地块采用GPS定位测量确认,种植面积不足100亩的地块注明乡(镇)、村、组、牧户名称、小地名和四至边界。固定专人,制图上网。
渭源县草原补奖工作办公室
2011年10月16日
13、面积问题:涉及各类面积均为投影面积,由GPS测定或地形图勾绘计算,注意与表面积的区别。
第三篇:镇原县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方案(8.15)
镇原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机制政策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切实加强我县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指导意见》、《甘肃省贯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84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情况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邻西峰区、庆城县,西接宁夏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南北长91.24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平均海拔1456米,属半湿润性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0℃,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全县总土地面积3500平方公里,折合524.97万亩,其中耕地168.97万亩。共辖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2008个自然村,10.9万个农户,总人口5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4万人。2010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 元。
(一)草原资源情况。目前,全县共有各类草地197.84万亩,其中天然草场176.77万亩,人工草地76.45万亩。天然草
原占总土地面积的33.7%,主要分布在以茹河、蒲河、洪河、交口河四大区域,这些区域是我县传统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等因素影响,全县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二)人工种草及草产业发展情况。2010年底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76.45万亩,其中多年生苜蓿留存面积73万亩,一年生牧草3.45万亩。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一年生牧草以禾草等为主。但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化发展不足。
(三)牛羊养殖情况。牛、羊是我县养殖的主要畜种。到2010年底,全县牛存栏10.0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5万头,羊存栏20.82万只,其中能繁绵羊3.2万只,能繁山羊6.17万只。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发展战略,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促进我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总体思路。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定,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三个到位”,坚持“四项原则”,做到“五个公开”。“一个中心”即:集体草原划分承包到户。“三个到位”即:依法明确草原所有权,将草原划分承包到户,落实草原经营管理权,保障承包经营者合
法收益权落实到位;草原补贴资金落实到户,严格补贴发放标准,理顺补贴程序,规范补助资金运行,保障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到位;明确经营责任主体,确保草原用途不变、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保护草原生态,保障草畜平衡机制落实到位。“四项原则”即: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依法承包、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五个公开”即:做到政策、办法、程序、内容、结果五公开。
2.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封顶保底,注重公平;明确责任,稳步推进。
3.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减轻草原放牧压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扩大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抓紧完成落实补奖政策的基础工作
1.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将辖区内的天然草原全部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对基本草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草原划定后,县政府将设立标志,明
确界限,并发布公告,县农牧部门对划定的基本草原实行统一登记建档。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必须于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2.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国家要求草原禁牧补助按已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发放。要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承包到户,对承包草原要进行四至界限确认、勾绘图斑、面积核准、草原等级划分和适宜载畜量核定,县、乡、村要有草原承包登记汇总表,要进行界线、面积公示,签订草原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并核发由省农牧厅统一定制、县政府印制签章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证。草原承包工作于2011年9月底完成。
3.加强草原基础数据核实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县、乡确定专人,扎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人工种草面积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实现中央、省、市三级联网,电子化管理,为落实补奖政策打好基础。
(二)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全县对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原实行禁牧,共落实禁牧面积176.77万亩。要按照县上核定的禁牧面积为基础,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确定禁牧区域,核定禁牧面积,并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户,明确禁牧要求,层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对全县176.77万亩的禁牧草原,用中央财政下达的禁牧补助资金对实施禁牧的农户给予补助。5年为一个禁牧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管理。省上通过对各地草原载畜能力、生态贡献、收入构成、草原面积、人口数量、政策效应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确定我县的禁牧补助标准为:黄土高原区2.95元/亩。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 1.人工种草面积
2010年,我县人工种草面积76.45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面积73万亩,一年生牧草面积3.45万亩。
2.合理兑现和使用牧草良种补贴资金
按照《甘肃省落实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给农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对约占65%的种植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并处在旺长期的种草面积,要将面积确认落实到乡、村、户,依据实际种草面积,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通”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对其余35%的当年生牧草、品种混杂落后及需要更新的苜蓿面积,采取项目管理形式,项目具体由省上管理,县上按照省上审批的方案组织实施。
(四)实施山羊良种补贴和畜牧良种补贴。按照国家对山羊良种补贴的规定和省上的要求,省上集中统筹使用补贴资金,采取项目管理,项目具体由省上统一组织实施。
四、2011年工作进度
2011年1月—2011年6月:宣传补奖政策,组建工作机构,开展前期调研,核定基本数据,编制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2011年6月—2011年9月: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合同,划定草原禁牧区域,落实草原禁牧措施。
2011年9月—2011年11月:检查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通过核查、登记、上册公示,向农户兑付补奖资金。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完成资料汇总建档与电子化管理,对补奖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申请省、市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和验收。
五、资金概算
(一)禁牧补助521.4715万元;
(二)人工种草补助496.925万元; 资金总额1018.396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
任人的责任,亲自抓、负总责。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要准确把握政策内容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工作任务、步骤和时限,进行专题部署安排。要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建立技术指导小组,分村到组抓工作落实,确保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入户宣讲、政策明白纸、举办重大宣传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精神,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各项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借鉴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草原承包工作,主动承担草原承包经营责任,自觉履行承包义务,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落实。
(三)健全配套制度。要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全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措施、工作程序以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情况,制定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办法;根据《草原法》,对草原生态极度恶化、草原生态极其脆弱的草地实行禁牧,确定禁牧适用区域、时间、技术要求等,制定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草原植物管理办法,对违反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要依法查处追究;建立健全禁牧制度的落实、草畜平衡指标监测、补助资金管理、落实监督管理到位、后续产业培
育等多方面绩效考核制度,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顺利实施;制定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公示制度,对补助内容,补助标准、补助对象等进行公示,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图、表、卡、册、证,做到详实准确、群众满意。
(四)加强督促检查。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督查机制,严明工作纪律,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县上成立的19个工作组要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对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协调解决;对工作进度慢、质量差、措施不力、消极应付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对不认真履行职责,违背政策原则,现失民主公平,造成乱承包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进行追究问责;对补助资金发放不规范、违规使用操作的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办公室要强化工作指导,综合协调服务,做好政策咨询,及时沟通信息,不断总结完善,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第四篇:草原奖补总结
71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自评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1.1牧区概括 1.1.1地理位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七十一团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阿克齐。东、西、南与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接壤,北至巩乃斯河,形如一把折扇,沿巩乃斯河南岸舒缓展开,海拔845~900m。地理坐标为北纬43°27′~43°32′,东经83°15′~83°20′。团部驻地霍斯乌特开勒镇,北与国道218线、则克台镇隔河相望,南距新源县城9km,316省道纵贯中穿,西去伊宁市183km。1.1.2自然条件
七十一团属温带非季风半干旱草原谷地气候,干燥度为1.01。春季多寒潮大风和春雨;夏季气温稳定,少酷热,多阵风阵雨;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日较差大,日照长;冬季寒冷,昼短夜长,少大风。
温度:冬夏昼夜气温变幅较大,年平均气温7.7℃,最高平均气温15.3℃,最低平均气温1.9℃。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2695.7小时,日照率为61%。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479.3mm,年积雪日数103天,最大积雪深度67cm。
无霜期:年平均无霜期为153天。
风速风向:年平均风速2.0m/ s,最大风力达7~8级;全年东风和西风最多占67%。夏季多东风,频率为21%;春秋多西风,频率为20%~24%;冬季多西南风,频率为17%。
历年平均冻土深度1.03m。
七十一团土地属恰甫河洪积、冲积扇,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南北高差40m,东西高差5~10m,坡降约2~5%,海拔845~900m。
七十一团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境内有2条主要河流:巩乃斯河和恰甫河。巩乃斯河全长258km,平均流量45.6m3/s,年平均径流量14.91亿m3;恰甫河全长123km,平均流量17.3 m3/s,年平均径流量5.856亿m3。河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沉淀物较少,矿化度为0.2~0.4克/升。主要由冰川、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补给。
七十一团地下水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冲洪积扇的西部地区与冲积平原交接处及巩乃斯河沿岸滩地上,水位在0.5~12m之间。
1.1.3草场分布与草地类型
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1.1.4理论载畜量
草畜平衡草场:根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的核算简明操作手册》和2010年7月出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与利用与研究技术成果汇编资料》及2004年新源县草原站复查的数据,核定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那拉提夏牧场3079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3158标畜。科科那瓦夏牧场33710亩、亩产干草量153.8㎏,利用率60%,以放牧天数120天、每标畜日采食量1.8㎏干草计算,每标畜需2.34亩,理论载畜量为14406标畜。
1.1.5社会经济情况
七十一团2014年下辖单位25个,其中:农业单位9个,工业单位4个,商业单位2个,建筑单位1个,其他单位5个,文教卫生单位3个(团中学、医院、幼儿园)。
全团共有汉、哈、维、回等13个名族,其中汉族占94.26%,少数名族占5.74%。2014年末全团人口9881、户数4615(其中牧业户数258户)、就业人口5471人(其中牧业人口920人)、职工人数4237人、工农业总产值110997.5万元、牧业产值2021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8元、户均收入76900元、“十二五”职均收入48874元、1.2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1.2.1 七十一团现有天然草场10万亩,夏场8.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4.5%,人工草地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9%。冬季牧场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北山面积9174亩属于温性草甸草原类,科科诺娃夏牧场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北山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达坂南坡面积53710亩属高寒草甸类,恰合博夏牧场面积30790亩属山地草甸类。可利用面积为93028亩。实际载畜量为27332标畜。
七十一团1997年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牧民冬季全部定居实行暖圈舍饲。自然灾害多为春季放牧雨水过多引起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和夏季狼害造成损失近几年上升较快。
1.2.2草原生态变化趋势分析
我团无草原开垦现象、草地类型无明显变化、气候较以前干旱少雨、无环境污染、单位面积产草量去年由于干旱减产严重、单位面积载畜量减少。
二、草原补奖政策目标完成情况总结
2.1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
1.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2.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2.2草畜平衡减畜完成情况
草畜平衡:我团实施草畜平衡草场由草原监理所与承包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计划在三年内按3:3:4比例完成12821只羊单位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
2011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2年减畜3847只羊单位,2013年减畜5130只羊单位,达到草畜平衡的标准。今后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无超载发生。
按计划我团于201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2.3草原承包完成情况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2.4基本草原划定完成情况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2.5实施措施 每年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办公室设在团畜牧兽医工作站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聘请连级草原管护员并签订责任书,进行常年的监督管护工作。同时每年转场前由草原监理人员对符合转场规定的牧民签发转场证方可转场。转场后组织草原管护员和牧民代表进行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草原无超载现象发生。每年利用团组织的连队“科技之冬”学习对牧民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并在团每年专项牲畜转场会时宣传草原奖补政策。
制定禁牧、草畜平衡减畜依据、减畜计划、减畜方案和措施
我团草原监理所与禁牧区内承包草场的牧民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禁牧责任书》。
禁牧、草畜平衡检查监督和管理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健全草原监督管理及技术推广体系,强化草原监理职能
团场采取充实人员队伍、保障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设施来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所的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对禁牧和草畜平衡区进行巡查,对在禁牧区内放牧的责令其立即停止放牧行为,不听劝告暂停或停止发放禁牧补助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草畜平衡管理区团草原监理所在重要转场路口设立管护站,对转场的牲畜进行清点,对超出承包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牲畜坚决禁止上山。转场结束后,由团草原监理所组织人员不定期对草畜平衡区放牧的牲畜头数进行清点,超载放畜的,责令限期改正,不改正的暂停或停止发放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并可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团补奖资金管理使用、资金下拨程序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3.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4.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5.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6.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7.拨付程序
团场统计核实牧户基础数据→师畜牧部门审核确认后→团场在在相关连队张榜公示→团场畜牧、财务部门核实后分别报师畜牧、财务部门→师财务局根据畜牧兽医局核定的结果,将资金拨付各团场→团场财务部门和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资金任务分配表直接发放给草场承包的牧户。
8.监督管理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6自评结论
我团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存在问题;
1、没有工作经费,草原连级管护员工资、草原监测车辆、人员费用等一切费用都得团场开支。
2、草原监理人员不是草原本专业人员,在草原监测草原上图等专业工作中比较吃劲。缺少专业设备处有一部GPS外在无其它设备。
三、绩效评价 3.1制度建设:
每年年初根据团实际情况成立由团长任组长、团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 ”,由团草原监理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师有关部门经审核批复。我团根据项目的配套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很好的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和落实制度管理。
3.2基础工作: 我团1997年开始对草场实行了承包到户政策,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0万亩,承包户216户,承包到户率达到100%并都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
我团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和草原上图工作于2013年完成,基本草原面积为93028亩。
设立草原生态监测点5处,能够及时上报监测数据。执法监督工作 1.设立禁牧管护站
团场在禁牧区设立管护站,聘用5名草原管护员,组成草原管护队伍和各看护点的设置,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分片负责的办法,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巡查,建立巡查工作日记,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禁牧质量和效果。
2.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团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禁牧和草畜平衡举报电话及举报信箱,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舆论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3.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团场畜牧和财务部门设立并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受理政策咨询,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财务部门设立明细帐簿,登记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防止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
我团通过广播电视、召开会议、专题讲座、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牧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宣传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详细介绍和解读兵团兑现国家政策的具体做法。团党委每年召开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专题会议,重点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工作的动员、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利用“科技之冬”等活动对牧工进行培训,讲解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传授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实用技术和模式,让牧工从思想上重视、认识上理解、态度上接受、行动上配合,把国家的倡导逐步化作自觉的行动。
每年能够按时完成牧户电子档案录入和项目进度双月上报工作。
3.3资金项目管理:
奖励机制资金组织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等)。
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由团财务科和畜牧科共同管理。
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实施按照“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证、公开”和“牧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③团财务科按照实施方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预算,会同团畜牧科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拨付补贴资金,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④团财务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畜牧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⑤团畜牧科组织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牧户的补助金额,并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评估实施效果工作。
⑥以上各项所涉及的补助奖励资金,采取由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办公室核实户数、达到草畜平衡的面积及牲畜数量等后,依据奖励补助办法计算金额,报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据实发放。发放前实行公示,个人签字;专项资金实行审计制度。
每年按文件要去及时上报总结材料。3.4实施成效:
1.我团草场总面积10万亩,其中:禁牧草场2万亩、草畜平衡草场6.45万亩,草场承包216户,户均草场463亩。年补助总额度32.475万元。
2.禁牧草场面积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2142.9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3.草畜平衡草场面积6.45万亩,每亩1.5元,每年奖励资金9.675万元,草畜平衡户数160户,平均每户604.7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4.草场承包户216户,每年每户生产资料补助资金500元,计10.8万元。每年全额发放到户。
草原生态有所改善特别是禁牧草原植被恢复较好。3.5违规违纪行为:
在项目实施5年中,我团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一起因为资金发放而引起的上访事件。
四、效益评价 4.1生态效益
4.1.1项目实施前后草原植被变化情况 1、2万亩禁牧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75%、10cm提高到2015年的90%、16cm.产草量由2011年的12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380公斤每亩鲜草量。
2、、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别由2011得90%、40cm提高到2015年的95%、50cm.产草量由2011年的530公斤每亩鲜草量提高到2015年640公斤每亩鲜草量。
3、人工草地1.9万亩2015产草量年达到亩产650公斤干草的优质人工草地。实施前后比例变化(附监测报告、图片)4.1.2项目实施前后载畜量变化
草畜平衡区的载畜量由2011年的40456减到2015年的27632标畜。
4.1.3项目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功能变化情况(涵水量、泥沙流失和植物群落变化情况)
项目实施后,由于草原家庭承包的推进,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团牧工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草原植被恢复明显,产草量增加明显,理论载畜量不断提高。
4.2经济效益 4.2.1增收情况
受益户年新增经济效益2000元、户均增收10000元、人均增收2200元。
4.2.2牧工收入结构变化、牧工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由以前单一的牧业收入变为现在的打工、种植收入、政策性收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收入、畜牧业贷款利息补贴收入、良种补贴收入、新建圈舍补贴收入)的多种收入。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养殖量的减少相应的饲草支出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增加了代牧支出
4.2.3牧工养殖成本变化
草畜平衡区牧民由于减畜养殖成本减少。禁牧区牧民也相应的减少饲草支出。
4.3 社会效益
4.3.1牧工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有较高的认知度、满意度较及期望度。自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以来,由于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以及草原管理从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到得到有效执行,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效益明显,这方面得到了团场所有牧工肯定。
4.3.2转移劳动力及牧工从事产业变化情况
多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进入团工业园区工厂工作,来增加收入及进入 “万畜精养”小区进行设施养殖育肥出栏。
4.3.3对当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贡献 起到一定的贡献不是太明显。第五章 取得经验、总体评价结论 4.1 取得经验与收获
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了本团草原的载畜量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牧民开展了家庭多元增收,降低牧工对草原的依赖性。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草原家庭责任承包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草原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法制化建设,从而使《草原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深入贯彻执行。
4.2 总体评价结论
项目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对草原生态保护和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想法
6.1禁牧标准应提高:我团禁牧草场面积为2万亩,每亩6元,每年补助资金12万元,禁牧户数56户,每户平均草场357亩平均补助2142.9元。禁牧后牧民的牲畜需代牧,代牧费每只羊每月15-20元不等按平均每只每月17元、每户150只、代牧5个月计算,代牧费需12750元。补助的金额远远不够。新源县那拉提夏牧场禁牧标准为每亩60元,按他们的标准我团禁牧牧民每户平均补助21429元,这样就完全够牧民的代牧支出了。
6.2草畜平衡补助标准计算应根据载畜量:按亩补贴差别太大,我团载畜量为2.4亩一个标畜,有的团场15—20亩一标畜同时按一户饲养200标畜计算,我团每户牧民所需草场480亩补贴金额为720元。载畜量15-20标畜的按平均17亩计算所需草场3400亩补贴金额为5100元差别太大。
第五篇: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干杉乡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践思考
长沙县干杉乡财政所
钟国
丑娟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在农村公益事业和基层民主建设中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维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杠杆和有效平台。“一事一议”项目主要是指村内道路、村内小型水利建设、粗糙年内公共环卫设施、村内公共绿化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本文主要从干杉乡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各个环节的主要做法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为确保我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推进,干杉乡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乡长任常务组长,农办、财政所、各项目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干杉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的筹备、监督管理等工作。同时,为了加强项目的监督,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我乡特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主管财经副乡长和财政所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审核与拨付等工作,严格做到领导重视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各村也推选了一名财政专项资金形象监管员,每个项目落实专人负责。同时根据各级文件精神,结合干杉乡实际情况,制定了《长沙县干杉乡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实施办法》,对财政补助性资金监管、项目资金监管、乡村基本支出经费监管、保障机制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使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方向明确,有章可循。
(二)组织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财政支农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工作,我乡通过悬挂横幅、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宣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讲透政策,让群众知晓奖补政策实惠多,受益广,调动群众筹资筹劳,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积极性,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
(三)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奖补工作有效开展
我乡严把民主议事、项目申报、项目审批、筹资筹劳、项目施工、项目验收、资金申请、项目公示等关口,不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机制,规范村级申请,严格乡初审
工作流程,突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力求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有效开展。
1、“事前四议”,激发群众热情
“一事一议”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工作中,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项目建设确定之前,干杉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督促村党支部全面掌握村里急需待办的事项和问题,并在村党支部会中充分征求党员、村民代表及广大村民意见,初步提出项目建设意见和方案。并经村“两委”会和党员大会商议、审议,修订完善意见和方案,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我乡拟通过“事前四议”,强化议事程序,调动民主参与议事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做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
2、规范管理,严格项目申报程序。
为保证项目安排的科学性、规范性,我乡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对项目申报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考察,签署书面意见或建议,对申报不实的,将拒绝签署意见,并向县财政局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如2011年4月,我乡新建村申报黄江公路至私板冲村级公路硬化工程项目,财政所根据村级申报情况,组织召开黄江公路至私板冲断头路硬化筹资筹劳会议,主要对项目申报条件、规划
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村情实际、是否符合奖补政策要求等进行讨论审议。对项目实施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会同县财政局、县农办、项目村委会成员、项目负责人到项目实地进行现场勘查,同角度拍照,签署意见,严格按要求向县财政局报送黄江公路至私板冲村级公路硬化工程项目申报审批表及相关资料。
3、两次公示,确保项目公开透明。
我乡认真落实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规范运行。项目实施前,乡财政所将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料如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及数量、筹资筹劳方案、村民议事过程等情况在公示栏进行
书、影像等资料,由审批领导小组集体审批后方可使用,确保资料真实、有效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真正投入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并且我们从专项资金的来源、用途分项分类等方面建立了准确的专项资金台账,明确专人负责专项资金的信息传递及专项资金台账登记等工作,随时掌握专项资金的到位、审批、使用、结余等动态情况,有效地杜绝了项目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好专项资金使用关,提高了每笔资金的使用效率。
5、全程监管,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
项目开工建设期间,我乡财政所、农办会同县财政局和县农办深入项目实施地,加强现场巡视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资金管理、工作流程等进行综合督查,检查是否按照批复的地点和建设内容使用项目资金,实时了解工程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同时,各村财政专项资金形象监管员根据巡查抽查情况,认真填写《长沙县干杉乡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记录表》,及时向乡财政所反馈工程施工情况。项目竣工后,乡财政所积极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和决算,防止半截工程或豆腐渣工程,并签署工程施工意见,确保工程项目质量。
6、资料归档,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资料管理制度,将公示内容、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
等相关原始材料都进行归档,明确专人进行资料整理与保管,档案资料管理有序,规范完整,长期保存,非经规定程序,非经财政所长批准,不得私自借用财务档案。
二、干杉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我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初见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2011年12月12日,我乡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个,涉及干杉乡8个村一个社区的村级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治理等公益项目。项目总投资271.59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45.47万元,村民筹资筹劳资金38.84万元,农民受益人数达28945人。两年内实施道路硬化总长4.5公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5处,购买农村环卫垃圾桶7377余个,修建农村垃圾池1000余个,等等。通过这些惠民项目的建设实施,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了财政奖补资金的杠杆带动作用。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奖补资金实质上只占了整个项目预算的小部分,通过财政奖补资金,有效地吸引了村集体投资以及社会捐赠,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例如2010年车马村一事一议公路建设——黄叶坝组公路硬
化项目360000元,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0000元,拉动了村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和村集体投入等共计260000元(村民筹资23100元,村集体投入和社会捐赠236900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仅占整个项目资金总额的27.7%,而村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和村集体投入占到项目资金总额的72.3%,财政奖补资金有效发挥了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一方面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中,在干杉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村干部积极带领我乡农民群众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把精力和时间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上来,村干部服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后,我乡农民群众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充分调动了他们关心公益事业、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关怀,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是民主议事,提高了村民民主管理能力。在确定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项目议事、筹资、建设与维护。建什么、怎么建,都严格按照民主程序,由村民民主决策,确保每项工程都真正解民忧、合民意,建成老百姓用户的民心工程,大大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
三、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推行,积极地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热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条件,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的经济。但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究并加以解决。
一是资金额较小,需要整合资金,整体推进。由于农村一事一议涉及村组道路、农田水利等资金量、需求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仅靠一事一议的资金难以完成工程项目。因此,对于工程量大的项目,可以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把财政奖补资金和支农项目等资金进行整合,共同完成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思想认识不统一,筹资筹劳难度大。虽然乡政府及各村都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但是由于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认识不够,认为筹资筹劳是增加自己的负担,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应由国家承担。且部分村民多从自己本家的利益出发,对自己家有利的事就赞成,否则就反对,只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是否有利于本村的长远发展。同时,多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位老弱妇幼等群体,一事一议筹劳比较困难。乡政府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民群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全局意识和法制观念,让群众了解“一事一议”不是加重
他们的负担,而是通过“一事一议”这个渠道,切实办好农村公益事业。
三是乡镇人员专业技术不足,项目监管难度大。目前乡政府不具备工程项目方面的专业技术业务知识,项目巡查过程中,对于工程的具体实施进度尤其是工程质量很难进行专业判断,导致项目过程中督查巡查流于形式,失去项目监管的实际意义。应加强乡、村干部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在县财政局、县农办的指导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积极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两年来工作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批农村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村级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了财政奖补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继续求真务实,创新工作机制,解决问题,进一步发挥财政奖补作用,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