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主城区至呈贡的公交需求与供给服务分析及对策
昆明主城区至呈贡的公交需求与供给服务分析及对策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它具有供给的资源约束性、供给的目的性、供给者的多样化等特征。从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可以看到: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但供给必须满足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需求,保持交通运输系统在可接受的负荷状态下运行,否则城市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同样,由于供给的短缺,必须对需求进行调控,即发达国家城市常用的交通需求管理。
从昆明主城区至呈贡的公交需求中,我们可以发现:昆明主城区至呈贡的乘客多为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的最大特点是出行统一。
我们可以发现,周五下午周六周日的早上,大多数大学生会从呈贡出发到达昆明;周六周日的下午,人流则反向从昆明返回呈贡。所以,公交需求呈现的特点有:顾客统一时间统一方向流动。即:客流集中在在乘车高峰期,且多为同一方向。
造成的结果是:单一方向客流量大,如周六周日早上170从昆明到呈贡几乎都是空车,而从呈贡到昆明却人满为患。
我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有:
1.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在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相适应。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可达性,减少交通需求;尽量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鼓励和保护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从而达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
2.建立其他辅助交通设施,如高铁帮助交通运输。在多种交通方式的配合下,完成客流规划。
3.做好统计调查,优化公交路线,减少空车率。
4.各大学可以自组车队输送学生客流。
5.在大学城建立一个完善的小型超市,成为昆明的缩小卫星城,鼓励学生假日在周边活动购物,减少大学生从呈贡到昆明方向客流。
第二篇:公交驾驶员流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公交驾驶员流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为城窗口的公共交通,公交驾驶员素质的高低、队伍的稳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文明程度、交通安全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六安,我们作为国有公交和另外两家民营公交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从而导致多为外聘的公交驾驶员流动频繁,队伍缺乏稳定性。而由于公交驾驶员岗前培训时间长,培训速度赶不上驾驶员流失的速度,使公交公司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一、造成公交驾驶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1、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六安目前面临老城改造、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车辆和红绿灯增多,并且经常堵车,公交车驾驶员一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因为是无人售票车,驾驶员除了集中精力开车外,还要监督乘客投币、回答乘客问询、搞好车辆卫生等,需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更有一线公交线路路线长,跑一趟单边就需要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间歇几分钟,上卫生间时间都难以保证。收班以后,驾驶员还要给车辆加油、检修、清理车辆垃圾等,超时劳动普遍存在。
2、个人技术水平与工作要求不相符。作为公益性行业,公交是一个对安全性和服务性要求非常高的特殊行业,对驾驶员的每一项考核都非常严格,并且承担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每一名驾驶员要想独立操作公交车,必须经过严格的培 训,这当中至少需要3—6个月的培训时间。在我市公交驾驶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达90%以上,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另外因为一些技术水平和自身身体的原因适应不了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而被辞退或自己请辞离开。
3、工作环境不佳、身心受影响。虽然近几年我们国有公交车车况在市政府和市主管局的支持下有了明显改善,但非空调公交车仍占到80%,大部分司机要经受高温、严寒的考验。特别是夏季车厢闷热难耐,三伏天车内温度更是高达摄氏50度左右。逢节假日乘客多,驾驶员常常无法正常吃饭、如厕。长期超负荷工作,给驾驶员带来肠胃病、腰肌劳损、颈椎等疾病。超负荷的工作和不佳的工作环境也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给驾驶员的心理也造成影响,这也成为驾驶员尤其是技术好的A1证驾驶员流失因素。
4、工资待遇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以我们六安国有公交为例,由于驾驶员缺失,远远达不到半天工作制的要求,我们六安国有公交的驾驶员基本上是上两个整天班休息一整天,六安的个体公交甚至上五六天才能休息一天,而工资水平却很低,一天连公里收入带营运收入也只能达到一百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加上奖金2000多元,好的线路也只能达到3000元,跟驾驶员们付出的辛劳是不成正比的,从而导致了驾驶员的另谋生路,至少能有时间照顾到家庭和孩子。
5、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体现。公交作为城市的窗口,承担着全市人民的出行任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近年来国务院对于公交优先的政策不断的出台,但落实到实际的却远远达不到,政府投入不到位,更有六安目前三家公交并立,国有公交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亏损,财力、物力、人力严重不足,驾驶员应有的福利和待遇、关注和尊重得不到体现,最终造成了大量公交驾驶员的流失。
二、面对流失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公交驾驶员流失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指出,公交驾驶员流动频繁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由于岗前培训时间长,培训速度赶不上司机流失的速度,公交公司正常运行受影响。一方面驾驶员上岗必须严格培训,另一方面又对培训后的驾驶员心存担忧。由于流动性大,导致驾驶员敬业精神不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不到位、和乘客发生争执、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时有发生。既严重影响了窗口形象,又会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1、改善环境从严管理。公交行业是一个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特殊行业,每一名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服务质量都关系到乘客的安全、公交行业的声誉形象,关系到我市的整体形象。公交公司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改善公交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严格驾驶员招 工制度,不断加大驾驶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使广大市民能乘上放心车、安全车、舒心车。
2、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目的的一方面是要促进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将优秀的公交驾驶员留在企业,同时也意味着将不合格的员工淘汰出去。通过考核优胜劣汰、奖勤罚懒。针对不同线路不同情况,建立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薪酬激励等,例如我们国有公交线路现有的“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特色车厢”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3、以公交优秀推动公交优先。以公益性奉献为己任的公交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市民出行服务,开好文明车、安全车,充分展示靓丽窗口形象,让市民满意、让政府满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乘坐公交,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公交,使得上级领导理解公交,支持公交,加大公交的投入,公交优先政策得到真正体现,公交企业长足发展,才是解决人员流失的最好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公交车驾驶员的进来和出去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公交车驾驶员作为城市中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一个特殊性职业,又需要这支队伍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频繁的人员流动,必然会影 响到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城市公交优先不优先的水平。所以,公交驾驶员的大量流失,决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员流动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行业健康发展、关系到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比例和关系到公交优先发展的大问题。而调查中许多事实说明,光靠公交本行业的努力来解决驾驶员大量流失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和市民的积极呵护,需要大家来共同关心和出谋划策。
第三篇: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与分析
“运输需求管理与运输组织”专题报告
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难点、对策及分析
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难点、对策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挤正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近年来,交通拥挤这一世界性的大城
市通病正在我国迅速蔓延。其中,北京作为我国大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城市交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一、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北京现有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左右,机动车数量450万辆左右,每年还以50万辆车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北京市区以原紫禁城为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未改变。这两方面问题在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叠加,使北京市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难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大城市交通与其他城市问交通的特点不同,向心交通需求巨大。
北京市主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城市中心区有限的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向心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形成了难以调和的供需矛盾。
(二)北京市小汽车发展超前于公交发展,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习惯已形成。
北京自1997年以来,机动车净增300多万辆。2004年以后才确立大力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的政策,加上建设周期,要再过几年才能发挥其效用。培育公共交通出行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倡导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难度已明显增大。
(三)小汽车发展和机动车道拓宽挤压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空间。
北京自行车道被小汽车停车大量占用,交通环境恶化。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36.4%下降到2009年的18.1%。自行车交通衰退进一步诱发小汽车的增长,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9年的34.0%。交通拥堵缓解难度加大,交通出行结构持续向小汽车转化。
二、北京市现有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及分析
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是针对交通的发生源进行管理、控制与引导,削减城市交通总需求,分解、转移相对集中的交通需求,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机动车保有与使用的控制、机动车交通削减、错时出行、共乘政策和价格策略。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走在全国先列,其对交通状况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
(一)加强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
公交专用道不仅保障公交车的高效运行,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城市应急救援、贵宾车辆等的保障性通道。现北京城区道路总里程6247公里,公交专用道303公里。2011年5月25日,17.4公里公交专用道在京通快速路开通。京藏高速路开设公交专用道,已经进行调研。此外,北京市交通部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公交专用道联网。今年4月,五环内拥堵时间由去年同期的2小时30分降到45分钟,三环内拥堵时间为2小时45分钟,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全市工作日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2144.5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3.3%,其中轨道交通同比增长19.4%。京通快速路规划公交道后,公交车平均行驶时间由上一周同期的26分缩短到12分,最快的9分钟就能跑完专用道全程。可见,加强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在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加大财政补贴,优先发展公交
北京自2007年1月1日起,就低统一市区地面公交票制票价,发行市政交通一卡通普通卡和学生卡,实行持卡成人4折、学生2折优惠。低票价政策实施后,原月票有效线路和无效线路车辆高峰平均满载率趋于均衡,市民公交出行费用大幅降低。近年来,北京先后投资84.25亿元对地铁1、2号线进行消隐工程改造,包括对342辆老旧车辆进行强检强修。2007年10月7日,随着地铁5号线的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实施全路网单一票制、每人次2元的低票价政策,同步实现了进站换乘不再两次购票验票,提高了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八通线等4条线先后7次缩短高峰时段发车间隔,最小间隔分别由3分钟、3分30秒、4分钟、5分钟缩短到2分30秒、3分钟、3分钟、3分30秒,运力分别提高了20%、16.7%、33.3%、42.9%。市区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市郊9字头公交日均客运量分别达1302万人次、325万人次和20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2.6%、116%和40.5%。市政交通一卡通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累计发放一卡通IC卡1650万张,日均刷卡999万笔,最高日刷卡1216万笔,刷卡比重占日均客运量的85%以上。通过以上工作,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提高城市中心区停车收费
2011年4月1日起,北京开始实施新的停车收费标准,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停车收费,大幅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以缓解北京城区内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三环以内,目前的2元区将调整为5元区,部分5元区调整为10元区。另有部分5元和10元区调整到15元区。占道停车,一类地区收费每小时10元(首小时以后每小时15元);公建配建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一类地区为每小时6元。由于停车费价格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车主用车费用的变化,不少人因此改变了原有的购车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在有车族中51.1%的受访者会尽量选择停车费相对较低的停车场所,以减少因停车费上涨而增加的用车成本。在对无车族的调查显示,接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如此看来停车费用的上涨对用车本提高,进而影响消费者用车甚至是购车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四)降低汽车增长速度,实施总量控制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宣布正式实施。小客车配置指标将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2011年机动车放牌量为24万,平均每月2万个。自实行摇号购车后,中签的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排队者的加入而变得越发困难,从6月8日的比例来看,每一百个参与摇号者里面,只有3个人获得购车指标。限购政策是解决北京机动车过快增长的不得已之法,也着实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以此同时,油价持续飙涨,成品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国际油价已经跌至90美元关口,但是国内油价还是居高不下。油价的上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买车欲。
(五)单双号限行,错时上下班工作制
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错时上下班、单双号限行和公务车限行在内的一系列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被统一执行。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的规定,决定将2011年4月10日至2012年4月10日期间按车牌尾号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的机动车车牌尾号分为五组,每13周轮换一次限行日。这项措施现在依旧在实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还需要更多的保障措施才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错时上下班
政策在奥运会期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资料显示,因奥运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使道路交通流量比奥运前下降了22.5%。早高峰的路网平均车速达到30.2km/h,提高了6.7km/h,而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速度较限行前分别提高了28.5%和24.1%。
三、结语
要有效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必须既着眼于近期的救急措施的落实,又必须进行长远的规划:既着眼于增加道路、公共交通的供给,又必须从交通需求管理着手进行逐步严格的控制,既要突出发展绿色交通加大对公交、恢复自行车道、疏通人行道等方面的投入,又要从城市规划入手,科学进行城市空间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在倡导绿色交通、引导人们少使用私人小汽车方面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出行文化习俗。只有这样综合系统、一以贯之地来解决问题才能有望奏效。
第四篇: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对策与分析
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对策与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交通需求量急剧增加。到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80.9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52.9万辆,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75.9万辆。传统的以扩大和改善供给来满足交通需求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北京的交通需求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就意识到仅靠交通供给方面的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有了运输需求管理的概念。所谓运输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交通政策和措施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通过速度、服务、费用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线路等的选择行为,是运输需求减少或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均衡化,从而在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之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是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进行运输需求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限制原则,消除或减少非必要的运输需求;(2)调节原则,通过对时空分布的调节,是运输供给与需求相匹配;(3)改善原则,通过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改善供给条件,集约化提供供给能力,实现需求管理。
截止2004年,北京市道路总长度55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四环以内道路面积率不足12%,北京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和3.7%,远远不及机动车数量和机动化出行比例增长速度。同时公共交通优势不足,分担率低,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居民出行结构中地铁和公交车只占29%,离80%的期望值差很远,自行车32%,其他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其次,停车设施不足,停车收费管理不合理,造成许多路边车道被划为停车位,使运营道路面积减少。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从“建、管、限”三方面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2010年出台的方案充分体现了TDM的思想,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方面:强调编制实施《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突出落实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以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和服务作用。
(2)交通建设方面:强调完善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大优先发展城市公共
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
(3)交通管理方面:突出以差别化收费政策以及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来管理机动车需求,发展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将以上几个方面更加细化,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策略:
(1)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学校、商场、医院等等公共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中,不过与集中在五环以内,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同时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的终点转移。
(2)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强公交场站建设,缩短公交车发车间隔,部分旧的车辆更换成新的车辆,提高公交舒适度,提高公共交通优势。
(3)利用经济手段限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对出行者来说,使用成本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很关键,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能很好的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率。主要的手段有征收燃油税,差别停车费,收取拥挤费。例如在市中心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实行高收费政策,停车时间越短收费越高,尝试对交通拥挤路段、拥挤时段实施分时段道路使用收费制,引导车辆避开拥挤路段和高峰时段或者改变交通方式。
(4)通过政府干预限制小汽车保有量。北京从2011年开始,买车除了有钱之外,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和审核过程,摇号取得购车指标后才能够进行车辆的购买。2011年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新增小客车的数量限定为24万辆,即平均每月2万辆,指标额度中个人站88%,客运小客车占2%,单位占10%。
自2010年北京的治堵新政逐步实施以来,北京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得到初步的缓解,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从2010年的8.32(严重拥堵)以上,降到6(中度拥堵)。市区主干路交通量下降9.8%,运行速度上升3.5%,二、三、四环常规拥堵路段的拥堵状况均有所缓解。由此可见,以交通需求管理为指导思想的治堵新政对治理北京交通拥堵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TDM能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虽然北京的TDM策略实施还不够成熟,但随着TDM策略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到交通的方方面面,北京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并且为TDM在其他城市的实施积累经验。
第五篇:农村妇女保健需求情况分析与对策
论文评阅结果:
论文评阅人:
广州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妇女保健需求情况分析与对策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1、研究背景..............................................3
2、研究对象及方法........................................4 2.1 研究思路..........................................4 2.2 研究对象..........................................4 2.3 研究方法..........................................5
3、研究结果..............................................5 3.1 青春期妇女保健需求................................5 3.2 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6 3.3 更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7 3.4 老年妇女的保健需求................................8
4、研究讨论与对策........................................8
5、研究结论..............................................9 参考文献................................................11
农村妇女保健需求情况分析与对策
摘要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妇女保健工作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农村不同生理期妇女的保健需求,探索农村妇女保健的模式和方法,了解增城市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现状,探讨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差异。关键词
农村合作医疗 妇女保健 保健需求 农村育龄妇女
1、研究背景
妇女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妇女健康预示着人类的未来,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普及保健知识,提高农村妇女保健水平和保健质量意义重大。我国现阶段,很多妇女出现的心身不适感到很难应付,甚至感到焦虑。迫切需要医疗服务机构为她们提供月经保健、女性生理解剖、性知识、妊娠、卵巢衰老及慢性病等知识。做好农村妇女保健教育,可以增强妇女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时期妇女对医疗、保健、心理和情感的各种需求,做好妇女保健保障。让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中,帮助妇女随时得到健康教育的知识和保持健康状态的愿望。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
引起妇女保健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伴随着感觉、知觉、思维等存在的心理现象。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挨近神经机体的状况,才能在心理引起感觉来。”由此可见,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注意,不打开注意这道门户,人们就无法认识世界。因此,要引导农村妇女保健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妇女保健注意。
唤醒妇女保健的表象。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应。表象不同于感知,但又同感知不可分割。表象储存于人的大脑之中,即信息储存。在平时生活中,充分调动妇女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形成综合表象,就能构成更清晰、更生动、更完整的形象提高妇女保健意识。
2.2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2014年7月我们对广东省增城市正果镇600名妇女的保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15岁~17岁的青春期未婚女学生165名,25岁~40岁的已婚育龄妇女265名,45岁~60岁妇女100名,60岁以上妇女60名。
2.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制订统一的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对各期妇女保健的需求、妇女保健知识的普及程度、享有的保健服务情况等。实行一人一表,采用面对面询问或由被调查对象直接填写。调查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村委妇幼人员担任。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合格率86%。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青春期妇女保健需求
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学生了解和掌握月经来潮、经期卫生、经期保健及女性生理解剖知识,但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掌握月经来潮知识146名,经期卫生知识121名,乳房生理知识108名,女性生理解剖知识69名,性知识105名。
青春期女学生卫生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生理卫生课以及报刊书籍和,真正从医务人员和家长指导中获得的知识很少。青春期是身体发生生理变化的重要阶段。青春期女性的生理变化往往使女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况不稳定,在心理上非常需要知道女性的生理变化。但是目前各学校教生理卫生课的教师大多不是医务人员,在讲课时老师经常一带而过,有的干脆让同学自己看课本,这样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而且某些家长对自己女儿缺乏关
心,不能及时给予她们帮助。迫使她们希望得到值得信赖的医务人员及家长的正确指导,形成了保健需求与保健服务的不平衡。3.2 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
本次调查重点调查了育龄妇女在妊娠期间的产前检查以及产时服务、产后访视、妊娠期保健知识、产后避孕等方面的需求情况。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孕前咨询56名,产前检查248名,妊娠期保健指导245名,乳房保健指导198名,分娩时家人陪伴263名,产后母婴同室260名,母婴保健指导201名,计划生育指导174名。由此可见,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的需求很高,非常需要保健人员的指导。目前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鼓励1对夫妇只生1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希望生1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于产前检查非常重视。育龄妇女对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保健服务比较满意,表明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保健服务与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基本平衡。
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知识比较了解,其中对妊娠期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减少性生活等知识的普及率为98.11%(260名),并且基本能够做到。但对产后的避孕知识普及率仅66.03%(175名)。要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减少计划外怀孕,增进妇女健康。育龄妇女保健知识来源:广播电视178名,报纸杂志102名,医务人员指导101名,家庭成员告诉78名,卫生知识宣传99名,其他69名。由此可见,育龄妇女保健知识大多数从广播电视中获得,而
从医务人员指导中获得占38.11%。在乡村服务保健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如进行讲座、宣传栏、看录像、发放保健宣传手册等,普及育龄妇女的卫生保健知识。3.3 更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
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的逐渐衰老,功能低下,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她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更年期卫生知识74名,医务人员心理指导47名,妇女病普查普治74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更年期妇女需要更年期卫生知识宣传、医生的心理指导和妇女病普查普治。92名妇女知道更年期应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压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控制体重等。这些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是从影视、广播中获取,从医务人员指导中获取的知识较少,仅有47名。更年期妇女是妇科疾病的好发阶段。妇女病普查是及早发现妇女常见病、多发病,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本次调查发现,26名更年期妇女近年内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妇女病普查,她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就近、及时、方便、经济、实惠的卫生保健服务。所以,更年期妇女的保健服务将成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的服务领域。
3.4 老年妇女的保健需求
老年妇女机体逐渐衰老,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老年妇女的保健需求:健康咨询39名,就近就医39名,健康检查40名,饮食指导22名。
4、研究讨论与对策
在我们现实的妇女保健活动中,我们该如何让我们枯燥无味的妇女保健知识授予农村妇女呢,如果才能让保健知识达到预期的要求与效果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青春期保健要与学校卫生相结合。妇幼卫生服务具有预防、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随着女性青春期的提前,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生理、心理卫生课,使学生对自己身体将要发生的生理变化做好思想准备,能够适应由于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保健人员要与学校共同协作,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特点,编写和发放青春期卫生知识健康手册;请有关专家定期深入学校举办健康讲座和答疑。
(二)育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要充分利用妇幼卫生服务资源,将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办产前培训班,孕妇学校,保健讲座等形式,宣传孕产期保健知识及计划生育知识。要按照《母婴保健法》,注重早孕建卡、高危筛查、及时
转诊、产后访视等。不仅要做好育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还要重视该期妇女的计划生育指导,防止计划外怀孕,保证妇女健康。
(三)更年期妇女保健要与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相结合 针对更年期妇女保健知识缺乏的现状,要与村委会协调,将更年期妇女组织起来,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开设更年期保健讲座,编发更年期保健科普知识小册子,开设咨询热线,进行家庭访问等形式宣传更年期保健知识。教会自我查病的方法,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建立更年期保健卡、定期复查健康状况。要组织更年期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围绝经期各种疾病。
(四)老年期妇女保健要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 建立健全老年期妇女健康档案,保健人员定期上门进行体格检查、健康咨询、康复指导;开展家庭卫生服务。农村妇女是家庭的主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保护妇女健康是妇幼保健服务的主要工作之一。开展妇幼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形成连续的、无缝隙的服务模式,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健康教育引入妇女保健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时期妇女对医疗、保健、心理和情感的各种需求,做好妇女保健服务。
5、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增城市正果镇600名妇女的保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及分析现阶段农村妇女保健需求的基
本情况,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总结了当前做好农村妇女保健过程中应用的几种主要的方案。
从调查的结果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扩大和增强农民的医疗保健需求,针对女性生殖、生理、心理的特征,做好各期妇女的保健工作,不断提高妇女保健的服务水平,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开展妇女保健需求调查,对评价妇女保健工作的服务质量,改进和提高妇女保健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的保健需求与保健服务基本平衡;而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与保健服务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卫生保健服务中,要贯彻执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不仅要做好育龄妇女的保健服务,更要重视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妇女的保健工作。青春期女学生对卫生保健知识的来源比较局限,对性知识了解较少;她们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更需要医务人员及保健人员的正确指导,使其正确对待学业、恋爱、婚姻等问题,防止发生越轨行为。更年期妇女处于多事之秋,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她们的保健成了无人问津的死角;她们迫切需要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保健指导;更年期妇女病普查率偏低,这将是妇女保健工作的漏洞。步入老年期的妇女,大多患有慢性疾病,更需要得到方便、有效、经济、实惠的保健服务。
对于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主要从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妇女进行平衡保健对策,(一)青春期保健要与学校卫生相结合、(二)育龄妇
女的孕产期保健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三)更年期妇女保健要与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相结合、(四)年期妇女保健要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维目标。激发妇女的保健注意,引发其表象,从而提高自身保健意识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敬享,方之生,程茂金.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95 [2]魏 新,张如兰,万惠荣.宁夏贫困山区农村妇女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4,8(10):26-27 [3]顾成美,卫茂泉,刘永昌.“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山西省基线调查情况分析.中国健康教育,1996,12(5):19-22 [4]陆烈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1 [5]赵芳.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医学,2010,30 [6]陈华芳,匡泱漾,袁仕玲,徐艳,郑根霞.九江市农村育龄妇女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
[7]罗琳雪.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现况.右江医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