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使我们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党建工作协调一致,共同取得新的进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的自
觉性和责任感
⒈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多年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流动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工人阶级的构成和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整个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变化。“七一”《讲话》指出,“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等等。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去,落实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建设工作中去。
⒉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目前,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经济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为何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有资料显示,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年的风风雨雨,从资本主义尾巴,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从我县来看,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只有户,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万元,营业额万元,止去年底,全县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户,注册资金多万元,注册人数人。私营企业户,注册资金万元,注册人数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完成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去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为%,远远高于全县经济发展速度,事实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对于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见证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在当前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的大好形势下,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实践好“三个代表”,就是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作为我们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职工,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⒊从私营企业党建工作还很薄弱的现实,充分认识加强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紧迫性。近几年,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同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和薄弱环节,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覆盖面较小,组织基础较为薄弱,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党组织的活动不够经常有效,党务工作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素质不适应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管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业主思想上有畏难抵触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不相适应,与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大的形势和市县委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私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大环境”,我们的企业厂长、经理们也渴求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加快发展。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私营企业发展一样,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之中,牢固树立“加强党建为发展,加快发展多赚钱,职工增收有合力,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取得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的“双丰收”。
二、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
第二篇:搭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
搭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
---记镇安县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2006-7-19
去年以来,我县围绕增强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激发职工的建设热情,实现县域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抓住“带动创建,互促共建,双利双赢”三大重点,在全县非公制经济组织中深入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形成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工作局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全县非公制经济快速发展。
一、广泛宣传,扎实安排,确保“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县按照上级组织的统一要求,将“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作为全县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召开企业职工会,印制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的意义、目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提高各级组织和党员群众对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活动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建镇安县“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在县总工会设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的精干力量负责办公。及时组织县总工会、乡企局、工商局、经贸局等单位召开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联席会,研究制定了活动总结思路。组织力量对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建设和工会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与工会建设的基本现状。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县共有非公经济组织3413个,其中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2个,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22个;具备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214个,已建立工会的企业44个,工会会员达到2673人。已建工会的企业占具备建立工会企业总数的21%。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制订了《镇安县“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党建成员单位负责人包抓活动实施的具体责任。组织全县50个重点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到鸿源化工、月西铅锌矿等企业参观学习,形成了组织部与县总工会牵头,相关部门包抓指导、企业积极实施的互动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覆盖面。
按照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分类指导,通过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带动工会建设;同时,又通过组建工会组织,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党组织的创建准备条件。一是依据《党章》和《工会法》,在新组建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同步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镇安县月西矿业有限公司在改制初期,由于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原因,未成立党支部,工会组织也未组建,企业员工的团队作用难以发挥。在当地党委的指导下,企业与所在地----青铜关镇月星村联合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了把优秀青年发展为党员和把党员培养为企业骨干的“双培”工程,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知识,注重对党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党支部的“三力”明显增强。党支部及时引导员工组建了工会。在党支部和工会的带领下,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劳动管理、后勤保障等八项制度,公司与各厂、矿、车间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层层分解任务,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工作有动力,激发出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热情,促进了企业不断发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260万元,流动资产326万元,职工163人,工业总产值年均突破千万元,利税突破百万元,企业连续多年被授予“三强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对建立党组织但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发挥党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支持职工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去年以来,全县新组建工会6个;对尚未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选派2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通过选派党员担任工会协管员,依托工会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在工会会员和企业骨干人才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壮大党员队伍和建立党组织创建条件。去年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新建党支部3个。通过开展“双建”工程,扩大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覆盖面,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占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企业总数的100%,工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21%。
三、丰富内容,创新载体,确保“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活动取得实效。为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县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桥梁作用。实施“双向教育、双向引导”,即对企业员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员工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导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企业管理,树立与企业同命运共荣辱的理念;教育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2005年4月,镇安县晨龙机械有限公司因市场销路不畅,面临破产,在推进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员工的安置无法保障,企业职工多次上访。企业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及时召开职工
大会宣讲政策,征求职工的意见,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改制方案,使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维护了全县社会的稳定。结合“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与工会开展的技术创新、劳动竞赛等活动,努力探索党建、工建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点,开展 “树标杆基层支部、树红星党员形象”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镇安县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长期坚持对全体员工进行“树立‘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企业发展”主题教育,深受广大员工的欢迎。为保证学习效果,公司党支部将学习劳模与学习身边典型结合。集中进行爱国家、爱企业、爱岗位教育,引导员工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聘请优秀退休教师王庚亮、全省企业界劳模惠大军来公司作先进事迹报告,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了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为发挥企业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在企业中开展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颗星”活动,全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效益型非公企业。将党员责任区与生产经营区紧密结合,在3个生产车间设立3个党员责任区,各车间党小组制定了党员责任区“三个一”职责履行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即党员在责任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政治学习,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安全生产技能比武活动,每周至少与公司职工开展一次谈心活动。在各党小组之间开展岗位生产竞赛,努力把党员责任区建成各项工作的示范区。在党支部和工会的指导下,企业提出了“定岗定酬、双向选择、自由竞聘、竞争上岗”的管理办法,推行岗位工资及吨产品含量工资的分配制度,使公司的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健全、合理和高效,更加符合企业运行的实际需要,盘活了人力资源,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销售收入达1800万元,实现产值1100多万元,创利税270万元.为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指导企业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送温暖活动。镇安县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放了拖欠职工的工资,并为职工交纳了累欠多年的各项统筹金,妥善安置了十几名退休职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生活有依靠、衣食无忧虑。县永久建司、开发公司等企业在资金紧缺、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为每个职工交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职工家庭出现就医、上学等各种困难时,公司都拿出一定的资金予以资助,解决职工的燃眉之急。正是由于对职工的多方关心和呵护,实行人性化关怀,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县非公经济产值达到5.58亿元。
第三篇: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转变非公有经济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创新非公有经济发展方式,优化非公有经济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了非公有企业和广大民众创业的积极性,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十二五”非公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开门红。2011年上半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非公有投资”)达2590.34亿元,同比增长37.6%。全省非公有投资呈现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非公有制投资基本情况
1、投资总量继续扩大,投资占比显著提高
上半年,全省完成非公有投资额259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6%,高出全省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1.7%,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1.2%,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个百分点。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主体地位逐步显现。
2、二产比重略有下降,工业投资占近七成分产业来看,在非公有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2.27亿元,同比增长3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92.77亿元,同比增长3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5.30亿元,同比增长38.2%。三大产业占全省非公有投资比重为2.4:69.2:28.4。
在工业行业中非公有经济投资也占主体。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工业投资1785.02亿元,同比增长37.8%。非公有投资中工业投资占68.9%,占比近七成。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3.88倍,增长最快;烟草制品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2.86倍,增速排名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完成投资33.37亿元,同比增长1.85倍,列第三;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中非公有投资也有较快增长,分别增长93.3%、90.9%、87.7%、84.7%和75.6%。
3、个体经济投资一马当先,外向型经济投资相对偏缓
分投资主体看,上半年非公有投资中,个体经济投资增长最快,私营和股份制经济贡献率最大。上半年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6.85亿元,同比增长93.8%,增速一马当先;私营经济完成投资998.62亿元,同比增长45.4%,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0%;股份制经济完成投资1265.77亿元,同比增长33.3%,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6%;外商完成投资93.41亿元,同比增长11.8%;港澳台商完成投资92.56亿元,同比增长10.6%。
4、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新兴产业投入加强
随着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江西非公有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强。上半年非公有经济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完成投资784.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3%,对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0%,拉动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14.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60倍、1.54倍和1.25倍。
5、地区发展水平不一,特点不同各有千秋
表一:非公有投资增长情况和占全省比重
如表一所示,从各设区市的增长速度来看,有5个设区市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全省非公有投资增长37.6%,其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的设区市是:鹰潭增长84.6%,上饶增长57.4%,景德镇增长50.3%,新余增长40.4%,萍乡增长39.3%。从各地非公有投资占全省非公有投资的比重来看,比重上升的设区市是:上饶、鹰潭、景德镇、新余、萍乡,分别比2010年上半年上升了1.2、0.8、0.5、0.2和0.1个百分点。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特别是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劳动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江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已逐步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集的社会化,资金投向的市场化,已成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基本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必将继续成为投资中最强劲的增长力。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应坚定不移地进一步鼓励、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又好又快的增长。
1、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和商务、商贸流通业,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建设、城镇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和各种措施发挥好公有、非公有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2、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二是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重点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银行业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加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服务与监管,强化非公有投资的审批、监管程序,建立健全政府自觉促进非公有投资增长的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3、努力加大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后劲
加大非公有及中小企业项目储备、申报、扶持工作力度,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我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利于优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以及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重点非公有企业项目的储备和筛选
申报以及实施推进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度,促进项目按计划实施及达产达效,增强非公经济投资增长的后劲。
4、着力突出核心区域、发展重点行业
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全省上下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好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争取各方面的资金、项目支持,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形成核心区域与重点行业相互交织的立体性规模经济,谋求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跨越。
第四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它在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方便群众生活、促进市场繁荣、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没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盘龙经济的大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作为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氛围。
建议二:不断完善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区实际,在我区原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政府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建议四:充分发挥区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为非公经济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联手开通绿色通道。
建议五: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宽进严管。
建议六:建立盘龙公众信息网站,加大对我区扶持非公经济优惠政策的宣传,构建政策通达的渠道,畅通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途径,让非公企业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法规及主要工作情况。
建议七:强化服务意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非公企业的经营提供宽松、安定的法制环
境。
建议九: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扶持。坚持“扶持科技型、鼓励服务型、推动外向型、发展特色型”的思想,加大对项目好、经营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骨
干企业,以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固好财源之“本”。
建议十二: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促进发展非公经济工作积极、贡献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评议中反映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满意率低的部门领导应进行
调整。云南省乡镇企业局文件
各地州乡镇企业局、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03]5号),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非公经济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推进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目标,结合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要深刻认识,没有非公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二、大力扶持非公经济中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把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把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农产品加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扶持、加快发展。今年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贴息资金,要保持有70%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三、继续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意见》(云政发[2001]123号)文件,继续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打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今明两年把85%以上的乡镇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
四、加强执法,坚决整治“四乱”。要坚决执行《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维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决查处侵犯企业合法财产、干预企业自主经营、任意撤换企业法人代表等违法行为。禁止非法占用或无偿使用非公企业的财产;杜绝吃、拿、卡、要的行为。
要坚持不懈地整治“四乱”。省地州市县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事业单位必须遵守“七条严禁”,即:严禁任何职能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安排非公企业接待或报销不应由经营者开支的费用;严禁强行向非公企业推销商品;“严禁强行要求非公企业定点购买物品、订购报刊杂志;严禁强制要求非公企业开展达标、评比、竞赛活动;严禁强制非公企业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收费性质的业务培训班;严禁强行向非公企业拉赞助、拉广告;严禁搞搭车收费。
凡出现3次以上违规行为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向党委和政府作出检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性质严重的,给予部门领导降职或撤职处分。
五、减少检查,维护非公企业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协调解决好烧结砖等建材质检、民营橡胶质检由两个部门重复检查的问题。坚持谁行政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按规定开展生产、安全的检查,杜绝同一项目的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
六、加快非公经济的人才培养。在人事部门的指导下,把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拓展到非公企业。在教育部门和大专院校的支持下,积极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及成人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非公企业的各类人才。
七、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引导有条件的非公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国有企业闲置的厂房、场地、基础设施,实现非公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八、建立省、地、县局领导企业联系制度。要主动和企业家交朋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与骨干非公企业建立联系。省乡镇企业局领导每人联系3户骨干企业,局机关正副处长、地州市县(区)局领导联系2户骨干企业。联系情况列入年终考核。
第五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民营经济的贡献
2、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3、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4、家族式企业制度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内部障碍
第一节中国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
一、含义
(一)名称的演变
1、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1992年以前的提法。
2、1993年以后的提法:非公有制经济(官方文件)、民营经济(其他场合)
(二)含义
1、狭义:等于非公有制经济。
2、广义:非公有制经济+国有民营经济(国家参股但不控股)
3、如果从字面上看,应指除国营经济之外的所有经济成分。
二、民营经济产权特征
1、单一性。企业的原始资本来源于个人或家族的积累,企业的全部产权归家族所有。
2、模糊性。一是没有明确到人,成了家族公有制;二是戴“红帽子”导致产权模糊。
3、封闭性。股权流动性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
三、民营经济的效率优势
(一)效率优势产生的原因
1、完全的剩余索取权的有效激励。如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就不能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2、决策高度集中于企业主个人有利于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3、避免经营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将企业一部分剩余转变为自己的收入,从而将其转嫁给所有者的行为。
4、免除了所有者防范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成本。
(二)效率优势的实证分析
1、国有企业的资本每增加1%,利润水平就会降低0.555%;
2、私营企业资本每增加1%,利润水平会增加1.338%。
(三)民营经济一元化产权结构的效率优势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之初,或者说在市场化初期以及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得以充分体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这种产权结构的缺陷就日益显现出来。
第二节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一)理论创新
1、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地位。
2、民营经济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性质。
3、必然性: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成就
1、不再将民营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
2、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经济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
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阶段(1993年以来)
(一)理论创新
1、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地位。
(二)实践成就
1、民营经济在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已占优势。
2、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收入。
4、混合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5、提升民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修改相关法律,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地位和合法权益;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民营企业主入党。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贡献
一、促进经济增长
二、推动社会发展
1、增加就业
2、推动技术进步
3、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三、加快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市场,他们最感知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
2、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民营经济为国企改革提供榜样效应。
第四节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一、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融资环境差——融资难。
1、原因
第一,对民营经济的观念和政策上的岐视。
第二,大银行不愿意做“零售”
第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的缺失。
第四,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
2、对策
第一,给民营企业应有的“国民待遇”。
第二,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第四,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
(二)法律环境——不公正。
1、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新旧法律不配套;不同法律之间不协调;法律条文模糊。
2、司法中存在的问题:诉讼时间过长;诉讼成本过高;司法偏向。
(三)政策环境——不公平。
民营经济所享受的政策不仅不如国有企业,甚至不如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成了一句空话。资源垄断、市场准入、技术扶持。
(四)社会环境——认识上的偏见。
1、如何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创业初期的“原罪”?
2、如何正确认识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二、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家族式企业制度的缺点
1、原始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兄弟分家。
2、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使企业主不堪管理重负,难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3、人才选择机制不合理,选择范围主要局限于家族内部。
4、企业主独揽大权,独占剩余难以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5、封闭式的产权制度极大地限制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在封闭的产权制度下,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
(二)不失时机地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一是强化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支持,对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程度、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二是设置相应机构为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三是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制裁。
2、构建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一是以自然人身份定义企业产权,在此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产权交易,吸收外部资金。做到这一点的两个关键:第一,政府要转变观念,保证不同经济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第二,民营企业要转变观念。三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实行公司制改造。一是实现公司法人财产与家庭财产的分离;二是股东退出公司的管理层;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为实现公司治理奠定基础。
3、实现家长式、经验型的人治管理向规范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管理转变。家长式管理的优点在于成本低,效率高,反应快。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纠错机制。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提升民营企业主的素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