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事革命与教育改革
新军事革命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杨国平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表明,每当社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必然同时引发一场军事革命。第一次军事革命,是由于火药和火器用于军事,使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第二次军事革命,是由于蒸汽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军事,使战争从“人力运动战争”时代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而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军事革命,则以信息资源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本特征。这场新的军事革命产生于工业社会开始衰退,信息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形态转变时期,是新技术革命的强劲推动、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军事理论的有力牵引等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场跨世纪的全球性的军事刻变革中,谁跟不上新军事革命推进的快节奏,不积极主动地实施军事革命,谁就不能掌握打开未来新型战争大门的钥匙,只能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扮演穷于应付、被动挨打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置身于新军事革命之外,必然会受到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同样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新军事革命呼唤人们更新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树立有所作为的信心。军事革命是全方位的变革运动,从技术到战术,从体制编制到作战思想等,都将经历一场深层次的洗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目前我军不可能在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上与发达国家一决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军只能空谈军事革命,而没有资格参与军事革命的竞争。相反,只要及时更新观念,就有可能抓住新军事革命的历史机遇,使军队的各项建设有一个新的飞跃,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军队之间的差距。因为经济实力和技术的相对落后并不一定会成为参与竞争的绝对障碍。从历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美国的20%,但日本却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并发展了第一流的海军航空兵和现代两栖作战舰队。在同美国作战的头几个月里,日本利用这支部队给美国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与前两次军事革命不同的是,这次新的军事革命主要是靠信息技术的革命来推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与信息有关的军事技术的成本,竞争的代价有可能大大降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沙利卡维什就明确表示,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新军事革命的“门槛”比核武器“门槛”要低得多。同时,在军事理论方面,也并非只有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才能提出新的军事理论,如果新技术和武器装备不占优势的国家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具有紧迫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有可能在军事理论上先行一步。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闪击战思想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最多,苏联最早建立坦克师,而英国最先发明坦克,但偏偏是德国提出了一整套充分利用坦克的闪击战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战争实践。由此可见,军事革命是在物质条件基本具备时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和变革。特别是在军事革命的初期,除了认识要跟上去之外,观念上的变革往往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如何激发并保持这种主观能动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军事革命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相关知识和情况的介绍,提高广大官兵充分对新军事革命的认识水平和进行军事变革的自觉性,从而推动我军军事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在新军事革命的挑战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快自身的改革进程,提高质量和效果,才能在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新军事革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以提高官兵综合素 1
质为导向。人的素质是军事革命的根本所在,只有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充分认识到军事革命的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高素质的军人是在未来军事斗争中打败敌人的根本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武器装备的断代式飞跃发展,使武器的性质和效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会改变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人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人的作用的发挥将不再取决于数量规模上的优势,而是取决于人的精神、意志、智能、心理等综合素质的高低。为适应新军事革命的需要,我军正走上一条加强质量建设的精兵之路,在兵员总体规模压缩到实现战略需求的最低用兵量的目标前提下,官兵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到上限。但我军官兵素质的现状与新军事革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不尽快缩短这一差距,我军在军事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放在突出地位。首先,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科学文化素质重点。新军事革命要求军人具备很高的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其中尤以文化素质最具根本性和基础性。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一科学论断在今天应成为鞭策我军官兵迎接新军事革命挑战的重要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立足于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高技术知识的储备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决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在全军各个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指战员中,必须迅速兴起并形成一个广泛、深入、持久地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热潮”的要求,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其次,要探索适合我军特点的发展道路。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我军官兵的综合素质差距比较明显,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军队,不能亦步亦趋,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也不能不顾我国的国情、军情,提出脱离现实的高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复合式发展模式。既要立足于基础较差的现状,又瞄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既注意官兵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重点培养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人才。第三,要拓宽培养人才的渠道。未来战争既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指挥人才,又需要大批精通高新技术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数量大、标准高。满足未来战争对人才的需要,完全靠军队自身解决是不现实的,我军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军队的有效经验,如大量征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入伍,或采取军队和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等,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第三,信息化是新军事革命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是新军事革命的推进器,信息已成为影响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力量。战争的这种信息化趋势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就认为“信息战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战将引起一场悄然而至的世界军事革命”,并掀起了研究信息战的风潮。在这种大趋势面前,我军也要更新观念,在指导思想上把信息作为比人力、物力、财力等更为重要的战争资源加以聚集、谋划和运用,努力提高获取、传输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社会及军队信息化硬件设施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抓紧解决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一是要增大信息的容量。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一个通过信息流对教育对象进行控制和反馈的过程。增大信息的容量既是有效达成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加大信息容量的根本方法是丰富信息源,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有重点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平时可以可着重于打牢官兵思想基础,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四个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等;在临战及战时则应把激发官兵的士气和满足官兵的心理及精神上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进行宣传鼓动,战场纪律教育,播放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等。二是要加快消息的流速。在高技术战争的战场上,信息交流的数量是呈天文量级的,如海湾战争前后90天的信息流量超过全欧洲40年的流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50-60倍,高峰期一天电话呼叫达70万次。在未来战争的信息海洋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将占有不小的比例,战争的快速反应特点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加快信息的流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等其他领域共用一个信息通道,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也有可能精简指挥体系。横向上,要与其他工作做到信息层次上的紧密结合,发挥c4I系统的协调指挥功能,使教育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至教育对象;纵向上要与军事指挥体制的改革同步,变“宝塔式结构”为扁平结构,减少信息滞留的层次和时间。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通信设备的能力,使自己具备与新军事革命要求相适应的素质。第三,要控制好信息的流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满足这些需求。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就给每个官兵配发一台微型收音机,并通过这些收音机播送总统的讲话、家人的信件及流行音乐等,较好地激发了美军官兵的士气,缓解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争夺“制信息权”。官兵接受到的大量信息中极有可能包含敌对一方的心战宣传内容,而且可能采用的技术并我方更先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一定要增强吸引力,并和敌方的宣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通联: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队 杨国平
邮编:210003
第二篇: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感
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感
作者:heaven紫翼天使
五月一日的早晨,踏着一早的清新,沐浴着阳光,我来到北京参观了位于海淀区复兴路的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军事历史类博物馆,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革命的地方,是凝聚了中国英雄儿女血与泪的地方。
一进大门,一片军绿色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里瞬间便涌出一股崇敬之情,顿时觉得连这里的空气都肃穆了。博物馆的大楼上悬挂着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型牌匾,为肃穆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份雄壮。
这次的参观,博物馆大楼正在修缮,无法进入到博物馆内部参观。虽然有一点点的遗憾,但这次参观也不是一无所获的。军事博物馆的兵器棚是露天的,我们可以随意地、近距离地参观。
中央的兵器库陈列的是各种坦克,这些坦克体积庞大,厚重的履带,坚硬的外壳,粗长的炮筒。一眼瞧上去,便能看出它们是体积庞大的杀伤性武器。这些武器有的是在战场上从敌军那里搜缴回来的,有的是中国自己制造的。不管它们来自那里,它们都对中国的革命有很大的帮助,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其中,有两辆坦克让我印象深刻。它们是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和美国造的M3A3轻型坦克。
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是在抗日战争后从日本关东军军营搜缴的。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在1948年攻打锦州作战中,董来扶等驾驶该坦克孤军冲向敌军阵地,消灭敌军火力点多处,为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因其战功突出,被任命为“功臣号”坦克,并作为领头车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另一辆坦克是美国造M3A3轻型坦克,在1947年鲁南战役中被我军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该坦克参加了攻打永固门的战斗,为了清晰把握打击目标,炮手沈许打开炮塔窗口,探出身子观察,并实施抵近射击,连续发射30多发炮弹,摧毁敌人碉堡,工事多个,为步兵冲锋扫清了障碍,该坦克因此被授予“功勋坦克”。
无论是冲锋陷阵,孤军作战,还是打开窗口,精确瞄准,这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爱国心。在那个混乱的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孤身前行,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他们能够冲在前头,必定抱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子弹和炮火是无情的,一旦被射中,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便有可能牺牲在战场上。但是他们不怕,他们无畏于死亡,他们心底有个坚定的信念:为了抗战的胜利而不懈奋斗!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战士们,才会留下如此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才会有抗战的胜利,才会有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在其他的展览馆里,我看到了许多战机、土炮、机关枪等等。这些战机大多都披着银色的外壳,顶着尖尖的头部,在机身上印着飞机的代号,底部装有三个小轮子。这简易的外形我只在战争片里面见过,我还一度怀疑它们的起飞能力。虽然这些飞机样子看起来不怎么样,但不知为什么,当我亲眼看着他们的时候,总感觉从它们的每一个零件上都散发着一股冲破云霄的英气。它们轻便的外表,就标志着他们可以装更多的炮弹,飞行起来也觉得很灵敏。它们穿梭在云霄,目不转睛的盯着下面的战场,看准时机,扔下炮弹,给敌人沉重打击。
在军事博物馆,我除了看到军事作战武器外,还看到了一些其他的展品,如“尖兵”侦查卫星返回舱、“东方红”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等航天工程中的早期展品。这些机器,虽然不能发射出炮弹,攻打敌人,但是它们为侦查、获取敌人的情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些卫星都是由我国制造的,它们不仅帮助了抗战,还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我看着这些卫星模型时,再联想到现在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不禁感叹时光如水,也感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迅速。我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时光匆匆,现在虽然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但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却永远铭记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牢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始终要牢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那些英勇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和肉铸成的,所以我们要倍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传承抗战英雄们大无畏的精神,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今天,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三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后感1(范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2012年11月24日,我们全体学生骨干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踏上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侵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
博物馆正门上方有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军事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是收藏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研究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国家博物馆。
由于展厅在在维修,所以只把大件展品陈列在馆外大厅里。寒风刺骨,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他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首先,我们参观了兵器馆。这里陈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坦克、大炮、导弹、火箭和卫星。顿时,我们被这种威严的场面怔住了。这里的每一件武器,都凝结着中国人的血汗。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先进的武器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国防。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抗战馆,那里立着一辆辆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坦克,顿时热讯沸腾,脑海里浮现了那些抗战的画面,看到英勇的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冲向敌军阵营,生死搏斗,最终打败了那些日本侵略者!从心里为英勇的战士致敬!当看完抗日战争纪念馆后感触颇多!真是为那些侵略中国的小日本们感到可恨!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平民百姓感到悲痛!为那些抗日英雄感到惋惜和发自心底的敬佩,敬佩他们的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甚至同归于尽的大无私奉献精神,敬佩他们的骁勇善战英勇顽强!我们永远不会忘掉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亲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依次参观了全国解放战争馆。在全国人民解放纪念馆内,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期间那些参加抗日与敌人顽强抗战的坦克、迫击炮、山炮等,看到了“功臣号”像一个英勇的将军立在那里。它是日本造97式中型坦克,这辆坦克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日本关东军军营搜缴的,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在1948年攻打锦州作战中,董来扶等驾驶该坦克孤军冲陷敌军阵地,消灭敌军火力点多处为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因其战功突出,被命名为“功臣号”坦克,并作为领头车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
这些物品共同谱写出一首抗日之歌,眼睛触及他们的同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个与之相关的画面,那是这些物品的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抗日的艰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他们用血在为我们创建幸福之路。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我还听到了我军与日寇抗战时的枪林弹雨声,甚至是亲临其境,爬雪山过草地,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死一步间,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步就可能让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消失。然而,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们却是用他们的脚一步步走过了这些地狱之地。此时我才相信我们的红军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带给我们光明未来的奇迹。看着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国家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单,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这些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曾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过,只是没能亲眼看到就壮烈牺牲了,我为他们惋惜也为他们骄傲,他们将永远成为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在此时,周围的空气都凝结了,我内心沉重,钦佩之情不由而生……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军事博物馆,这次的参观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离开军博时我回首望了一眼,看着那依然庄严而沉重的立在那里的博物馆,我心中暗暗起誓,为了创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啊,请将你们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吧,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来铺设中国美好的未来之路。绝不辜负你们的努力!
第四篇:军事与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并且对中国大学生军训工作展开调研,查摆主要问题,进而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大学生军训工作的七大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军事技能练习近平台、军事理论教育平台、对口专业战术平台、深化拓展素质平台、辅助教育平台、养成教育平台。最后指出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军事练习,创新大学生军训工作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一种非凡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和《振兴教育行动实施纲要》等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大学生接受军事练习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校的军事练习,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普及军事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纪律性,促进成才等诸多方面都起到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政策欠缺、内容单调、衔接不足、方式简单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改进完善大学生军训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参训积极性,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对高校军训工作的创新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利于高校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开展军训工作。
一、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世界各国均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军事练习,在练习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培养适合国际复杂局势和高科技战争要求的后备力量,从而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大学生军训模式自从200年前的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练习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练习。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其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由军队负责的平时课程教学加集训的专门“军事团体”,但由于高校学生军训受各自国家政策、目标要求、经济实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实施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美国采用的是由军队军事学部负责的贯穿一至四年级的校内两时段教学加基地集训的“军官练习团”的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分陆海空三军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预备军官练习团模式;俄国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练习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印度采用的是军种对口施教的每周六节课教学加两次野营的“学兵团”的教育模式。也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叙利亚等国,采用由国防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学校实施的国防教育的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军训模式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经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军训路子。中国高校军训模式是:一是设立学生军训基地,由部队承训。学生真正能体验到部队生活,“军味”浓。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属部队承训。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形式,利用高校资源,在部队教官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军训。三是高校自训,就是利用经过练习的高年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组成学生军事教官队伍。少数高校采取这种形式,经济上较为节约,但“军味”较差。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学共训,这是一种以部队优秀教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的军训形式。主要是由高年级经过军训,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新生军训教员。当然还是以部队教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从中外军训模式看,中国模式多样,不统一。要想高质量地发展下去,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人才,还必须统一军训模式。国外军训历史悠久,模式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二、大学生军训目前存在的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组对学院2004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追踪调研(04级学生于2004年9月至10月军训15天)。学生工作组向206名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军训期间内容的安排、军训强度、军训是否要改进等。本次调查,共发了206份问卷,回收189份,回收率达到91。75%。经过统计,38。1%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内容不满足,4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军训的形式是否要改进上有71。96%的学生认为需要,仅有19。0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但在是否愿意参加军训的问题上,仅有34。92%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剩下的均表示愿意参加,同时对军训的强度有53。97%的学生认为应该再高些。由此分析可见,军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但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军训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经过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我国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的法规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另外,在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2。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形式重于内容,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有走过场之嫌;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但目前进行的普及型军训使得大学生的兵役义务并未完全履行;军训作为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举措,但大学生军训并未被列入国家和军队的预备役练习治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军训目标的实现。3.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必须用法规制度来规范,才能使军训在高校中健康地发展下去。4.军训具体内容各高校不统一。参训学生一律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课,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以国防建设为基点,有的着重于实用性的军人素质练习。因此,围绕军训的主要目标调整和统一学生军训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5.高校与中学的军训内容缺乏纵深的延续。目前高校军训内容陈旧,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训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因此,军训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6.军训教学方式单一。室内课堂讲授仍然采取灌输教育方式,缺乏多媒体技术参与,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室外练习缺乏互动,学生体力上付出不少,精神上也感觉疲惫,难以提高学生的军训爱好,军训效果不好。7.军训教育成果难以巩固。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一定的进步,但若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甚至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此巩固军训的成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鉴于以上问题,高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训工作的同志们应当认真思考,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新局面,针对军训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组织大学生军事练习,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军训大纲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练习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根据近二十年军训的工作实践,并且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七大平台,谋求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军训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增强国防观念。让学生了解军队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军队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让学生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特色国情中,中国军队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军事技能练习近平台高校的军事技能练习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练习、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练习。使大学生初步把握士兵必备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术技能。了解基本战斗类型和基本战斗样式,把握我军先进战术思想和基本战术原则,研究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立足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增加现代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等,力求把大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最新军事知识信息,及时融入到练习当中。针对技能练习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军队院校观摩分队战术练习,增强感性熟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军训站点,为大学生发表军事言论、研究军事思想、探索军事领域构建平台。
(三)军事理论教育平台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当采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为此要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资料;二是军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系统、技术含量要高、信息量要大、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互动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以便接近理论前沿。
(四)对口专业战术平台要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战术练习。
(五)深化拓展素质平台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差别不同的教育方案。
(六)辅助教育平台针对军训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国防生的补充辅助作用。近几年来,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这些国防生通过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学习练习,军政素质比较好,能够进行军事练习的辅助教学。同时,让高年级国防生参与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养成教育平台大学生军事练习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应当保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处处体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饱满的爱国激情、良好的军容风纪、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集体荣誉感。要让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军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体会到做一个新时期军人的感觉,熟悉到军人的使命和任务,学习到军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领悟到军人的光彩和荣耀。
四、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江泽民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的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多媒体教学、对口专业战术练习、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军事技能练习、深化拓展素质、辅助与养成教育等七大平台。从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组织上保证军训质量,制度上完善军训成果的巩固;建设性地强调行为练习与理论教学并重,集中练习与课余活动(包括网上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贯彻军事课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军训效果军训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的七大平台,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集中和分散教学结合,即:提高处世能力与增强思想意识并重,集中教学练习与分散学习活动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军训大纲和军训质量的落实。这种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事教官、学生辅导员、国防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高校学生军训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学生军训的吸引力,提高其效果。
(二)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普及和长期坚持国防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军训工作离不开部队的大力支持,这是军训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全国所有高校都由部队参与主训,这无疑给部队增加了巨大压力。军训创新研究设计了坚持学生军训由部队支持,国防生辅助的模式,减少承训官兵的比例,不仅可有效地减轻部队的压力,也可保证学生军训的质量,有利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长期坚持。
(三)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巩固军训成果,深化拓展素质军训创新提出让高年级国防生经过培养后承担军训的施教任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指导地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军训,不仅为军训培养了师资骨干力量,也为军训成果巩固在组织上做了充分的预备。同时从深化拓展素质的角度提出训管衔接、教养一致,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军训成果巩固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军训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军训创新研究符合实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军训创新研究是针对高校扩招后对部队承训教官需求量大和所有高校都将开展学生军训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军训模式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不仅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减轻军训对主训部队的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可在部队承训官兵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国防生施训,保证和提高军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在学生思想作风和身心素质方面的练习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军训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精心策划,科学运作,在总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与研究,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同志们应当不懈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军训工作内在规律,大胆提出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参考文献[1]任宏权,雷金火。高校军训“2+1+1”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2]胡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战术练习[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26(7).[3]裘静芳。对高校军训工作引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3).[4]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5]宋海峰,叶全利。对大学生军训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05(4).[6]朱信号,龚衍丽。大陆与台湾地区普通高校军训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
第五篇:体育与军事(范文模版)
【英文标题】sports and military affairs
hu xiao-m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作 者】胡小明 【作者简介】胡小明(1952-),男,土家族,湖北武汉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内容提要】体育与军事,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保持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在现代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是体育组成部分,又可纳入军事领域的相对独立的军事体育系统,并在体育及军事活动中,发挥独特的、双重的作用。【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体育/军事/历史及现实作用
sports/military affairs/history and reality func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00(2002)02-0001-04
人类的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温饱而耗去全部精力,不能产生脱离谋生活动的行为。形形色色的身体活动,都紧密围绕着以生存为目标。
这时,人类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征服的攻击性本能,通过自己所创造的竞技游戏表现出来。综合性体力劳动对体育的需求,使竞技的萌芽表现于战斗、游戏、择偶等活动以宣泄人类的原始欲求,也使一些貌似体育的东西时隐时现。但最早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竞技游戏,特别是人与人的身体对抗性竞技,几乎同时显现出体育与军事的萌芽状态。
军事对体育的历史性促进
按照某些体育史学家(如德国的费特)的观点,体育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公社时期部落间的战斗。原始的军事训练早已与体育的萌芽融为一体。中外体育发展道路上,都曾留下军事的强大推力所刻下的印记。古代各国在为应付战争而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的丰富的体育内容。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出现了培养军官的专门学校,未来的军官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练习器械对打、赛跑、划船、游泳和摔跤;古文明的另一发源地两河流域,因无天然屏障常遭入侵,所以极为重视军事训练。人们练习使用弓箭、短棍、斧、矛、飞镖、剑、匕首等武器,学习掌握驾车、骑马等技能。亚述时期,国王常率众手持弓箭和利斧在专门的场地中与猛兽格斗。赫梯遗址的一段铭文说明,人们常分为两队进行战斗游戏,获胜者向神祭献战俘。古希伯莱人也重视发展体力和军事技术,具体的内容有练习弓箭、刀剑、投枪、掷石和游泳。《旧约》提到,拜尼米部落的一个人从阿菲克跑到希洛赫去通报菲立斯丁人战胜以色列人的消息,其距离不亚于马拉松跑,表现了极强的奔跑能力。古代印度的军事贵族刹帝利阶层,不仅要学习徒步和骑术、指挥战车和象队作战,还保留着练习射箭、击剑、抱腰式摔跤和马上游戏的特权。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强盛时期全体男丁都是战士,采用全民皆兵的体制广泛开展军事训练。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为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骑士们既要保卫自己的小庄园,又要替领主征战,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全面的格斗技能。骑士教育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游戏(奕棋及球戏等)和吟诗,用许多时间练习技艺。中世纪后期出现了骑士学校,许多军事体育的内容后来改造成为18世纪学校体育课的内容。
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田猎等军事训练制度,还有为适应阵战而练习队列阵形的武舞。学校的课程内容中,射、御等基本的作战技能是必修的。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的影响,军事训练倍受重视,兵械技术训练程式化,并产生了配以图谱的《马射谱》、《马槊谱》以及《骑马都格》等专著。唐代创立了武举制,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七项进行考察,把对军官的选拔纳入科举的轨道。宋代创立了武学,学生须经严格的身体考核和技术考核方能入校;武选制度由中央选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在募兵与训练上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抵御北方的民族入侵,宋王朝还支持民间的“弓箭社”、“踏弩社”、“英略社”等习武自卫的乡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民结合军事体育系统。明清时期,一部分武艺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在民间发展为风格各异而种类繁多的拳械套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一些练兵的手段,如射戏、角抵、冰嬉、水戏等也成为娱乐性运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古代体育文化。
军事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了。近代体育最早进来的是军事体育,是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服务的。一百多年前,清朝的洋务派筹建近代军事工业,依照西方的办法编练新军,开办军事学堂,近代西方体育的某些内容也以兵操的形式引进了中国。洋务派从增强军事力量的目的出发,在新军中聘外国军人传授队列、刺杀、单杠、双杠、木马等训练内容,称为“兵操”。在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中开设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等项目的军事体育课程,这在客观上对推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03年,清朝颁发《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大批军人涌入各级各类学校任体操教习;与此同时军中也广泛推行新式陆军制度,西方近代体操和其他近代体育项目得以大规模地在军队和学校中推广开来。当时,军国主义思想的风行,也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人的体育观念长达百年之久。
简言之,军事对体育的影响可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影响体育的内容和手段,推动体育的发展。从古至今,武器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不断对士兵的体质及军事技能提出新的需要,影响到体育的内容和手段。如从弓箭、车战、骑战、步兵阵战、散兵野战到现代化的战争,训练的方式也有射、御、战车赛、马球、队形队列、奔跑、格斗、越障碍、投掷、射击等变化。许多为军事所淘汰的训练项目,却在民间保存下来并广泛开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手段。
第二,影响体育的规模,客观上锻炼了人的体魄。从古斯巴达到近代的德国,许多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时,都采取“全民皆兵”体制,对所有能作战的人进行身体及军事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强制性地扩大了体育的规模,虽然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但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整个民族体质的作用。此外,大规模军事训练的组织管理方面的某些经验,如设置层层机构、制订锻炼标准、体质调查等,为体育制度化提供了借鉴。
第三,给体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军事活动与体育活动虽然同属社会活动,但二者的目的绝不相同,军事的需要和体育的要求也有区别的。军事活动往往干扰体育的发展,频繁的战争破坏了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环境。比如,在世界大战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无法举行。还有,战争中死伤累累,战后还要遗下大批伤残者,这是与体育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体育对军事活动的作用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性格彪悍、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能吃苦耐劳的战士。千百年来,由于身体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因此体育活动成了满足军事需要的重要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当首推古希腊。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人,一方面要经常对付人数众多的希洛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掠夺新奴隶,所以频繁发动战争,以维持其生存状态。斯巴达妇女结婚前要和男子——未来的父亲一起接受严格的身体训练,准备做体格健壮的母亲,怀孕后还要加大运动量;生下的孩儿用酒擦洗,只有生命力顽强的婴孩才能免于一死。男孩长到7岁,进入少年团队接受极为严酷的集体军事训练,年满20岁,进入军营,直到60岁方可免于征战。而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雅典,较先进的教育制度使公民们既是战士,又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男孩经系统的体育训练后,18岁入伍,两年后如无战争,则可离开军队。不少人终身从事锻炼,追求健美而匀称的体形。在每次古奥运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各城邦纷纷按约定的协定休战,并让已经集训了十个月的竞技选手们前往宙斯的祭坛前。当奥林匹克的圣火熊熊燃起之时,战争的乌云被驱散,使人们有修身养息的间隙。
近代欧洲,无论德国体操体系、瑞典体操体系的形成,还是体育从少数学校的小圈子向社会大规模扩展,都有深刻的军事背景。鉴于体育活动在加强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近代体育在军队中大受欢迎。各国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军事体育学校,如丹麦王家陆军剑术体操学校,德国陆军中央体操学校等等。近代体育的内容渗入军队和军事体育专业教育,反映出近代战争方式的改变对人的军事技能提出的更高需求。
在中国,战争自古以来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卒体质的强弱和武艺的高低,因而很重视依据作战方式来变换体育手段,以选拔和训练士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中就规定了各兵种的选材的身体条件,兵书《六韬》主张将“有大勇力者”、能“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能负重致远者”等不同素质特长的士兵分别编队。根据作战的不同需要,士兵要进行负重跑、举重、角力、跳跃、游水、投掷等训练,魏之武卒,齐之勇兵,在当时以善战著称。秦汉以后,蹴鞠成为练兵手段。唐宋时期特别盛行的击鞠,也是练兵的重要方式。明清时期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入军中,如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武僧参加江南抗倭之战;清代军中设有专门延揽摔跤好手的“善扑营”。西方近代体育大量传入中国,对提高当时军队素质起到明显作用。清末著名的大通学堂、中国体操学校、重庆体操学堂等体育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开展,使体育直接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