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

时间:2019-05-14 10: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

第一篇: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

代 理 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广东一龙律师事务所接受原告王某某的委托,指派本律师担任其与深圳市某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的诉讼代理人。现依据本案事实和相关法律发表代理意见如下,恳请予以采纳。

上诉人王某某与深圳市某有限公司之间是劳动关系,其权利义务应受劳动法调整。一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在入职时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与被上诉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有关权利义务不受劳动法调整,属适用法律错误。其理由如下:

一、《劳动合同法》、广东省《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均以劳动者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不是以劳动者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广东省《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七条同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6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双方之间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之间形成的用工关系应按雇佣关系处理。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劳动者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才是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依据。

二、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来看,不能以劳动者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来代替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依据。

从理论上讲,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应当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两个概念应当具有相同的外延。然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能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除了规定需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还规定必须累计缴费满15年等其他条件,也就是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一定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所以,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我国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与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具有不同的外延。以劳动者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来代替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明显扩大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外延,从而缩小了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范围。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并没有否定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

虽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该规定与劳动合同法似有冲突之处,但是,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答记者问,我们可以看出,在起草实施条例的过程中,主要把握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一致性原则,即实施条例作为劳动合同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必须维护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制度相一致。所以,实施条例与劳动合同法的表述不同可以理解为实施条例没有具体考虑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情况,仅从理论上考虑了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应当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了表述方面而直接运用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概念。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所有法律、法规都能对我国现实情况都考虑的无一遗漏。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关键是劳动者是否已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根据该规定,如果劳动者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就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反之,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关键是看其是否已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

综上所述,劳动者是否符合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应当以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来判定,而不能仅仅以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来判定。本案上诉人王某某虽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没有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没有领取退休金。所以,上诉人王某某与被上诉人深圳市某有限公司之间是劳动关系,其权利义务应受劳动法调整,一审法院属适用法律错误。

此致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代理人:王金龙 2010年12月9日

第二篇:达到退休年龄后用工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推荐]

达到退休年龄后用工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梳理:

1、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第一条: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笔者看法:该文件虽出台37年了,但未被明文废止,随着自由职业者的参保、女工人从事管理岗位等政策因素的出现,女工人退休年龄已经有所变动。)

2、人社部法定退休年龄含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01年5月10日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125号)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你局《关于请求对“法定退休年龄”概念予以解释的请示》(京劳社办文〔2001〕27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1999年3月我部下发的《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中,“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请你们按此精神解释执行。(笔者看法:该文明确了法定退休年龄含义,出台后曾传闻废止,但未能找到依据。)

3、《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笔者看法:该法条明确了终止劳动合同的时间点为: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由于劳动者缴费不足15年不能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者可以继续缴费,满足15年的最低限制,因此,“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内涵≥“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4、国务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笔者看法:有效的行政法规规定。法律的制定(当然也包括《劳动合同法》),就其所调整的内容,应当均含有一定的提前量,应当理解为国务院依据现行中国国情而作出这样的特别限制性规定,是一种过渡性措施,两者实质上并不矛盾。)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笔者看法:第一条回避了应当受理的范围,人为地把社保争议割裂开来了,导致基层各自为政;第七条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忽略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绝对依从了《劳动合同法》。)

6、《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一条:已经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与现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按劳务关系处理。

已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初次到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按劳务关本处理。(笔者看法:刻意回避了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因缴费不足15年而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的情形。)

7、人社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笔者看法:只考虑到缴费不足15年如何弥补问题,没有兼顾劳动关系的处理。后续措施没跟上,造成法于法之间不衔接。)

正常情形下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处理

1、符合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办理退休手续,回家颐养天年,一般不会再有劳动争议。

2、已经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继续参加劳动,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系劳务关系,也是主流做法,没有太大争议。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不足15年,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其继续工作期间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处理问题

第一种观点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司法解释三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也就是说,虽然达到退休年龄了,但是如果没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话,无论是在原单位还是其他单位继续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仍然是劳动关系。

第二种观点是: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此后劳动者无论是原地不动,继续按原劳动条件进行劳动,还是到其他单位继续就业,双方应当属于劳务关系。

第三种观点是:认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这两条实质上都是对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的一种权利性的规定。也就是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了,双方都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又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如果达到退休年龄了,即使还没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双方也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

上述三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有利弊。第一种观点符合有法必依的执法理念,理论上没有错,也符合老有所养的社保方向,但其一味依附于《劳动合同法》规定,脱离了中国实际国情,视法定退休年龄为无物,在法定退休年龄未作修改前,实践中就会矛盾重重。只有在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环境下才能实施。

第二种观点属于一刀切的做法,维护了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尊严,但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又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没有体现保护,对社会稳定有不利影响。虽然后续有续交政策给予了补充完善,一旦确认为劳务关系,用人单位完全有理由拒绝继续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为了老有所养,只能自行缴纳,造成劳动者收入降低。

第三种观点属于折中观点。两种情形下不同选择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在劳动者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形下,其中一方选择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终止;双方都选择不终止的,合同虽然继续履行,但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劳动者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了,不需要再受劳动法的保护,实质上是选择了雇佣关系。对于虽然达到退休年龄,但还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来说,如果双方选择继续履行,这种情形下劳动者与其他普通的劳动者一样,并没有更多的社会保障,此时双方选择的是劳动关系,仍然要适用劳动基准和劳动保障的规定。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规规定的终止条件,均为法定终止,不应当有选择之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就属于法定终止,此后双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系特殊的劳动关系,或者,因为已经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转变成劳务关系。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不能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者自身原因(参加工作时间短)占主要部分,其他如:

1、劳动者前期参加工作,用人单位未参保,劳动者不积极维权。

2、劳动者以为追求工资额,社保意识淡漠,不愿意参加社保,要求用人单位发放社保补贴等现象也客观存在。这样导致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个人问题就转化成社会问题了。

关于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因缴费不足15年而导致劳动者不符合享受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问题处理,我们可以尝试借鉴上海市“特殊劳动关系”的做法。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原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改变原劳动合同履行方式,如:原来缴纳社会保险的,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视为双方原劳动关系的延续,按特殊劳动关系处理。如果双方发生争议,仲裁部门应当受理。但在实体权益处理方面,应当与标准劳动关系有所区别: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不适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不享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虽然仍在原单位工作,但原来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原单位停止缴纳社会保险,此类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如何处理值得思考。这个问题涉及到与社保政策的衔接,个人认为,用人单位因社保缴费政策限制而不能继续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自行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继续缴纳,所缴费用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50%)。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其他单位再就业的,因其不属于劳动就业年龄段人员,不论其是否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都按劳务关系处理。

第三篇:劳动法对退休年龄的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由医院证明,并经过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举手之劳,将鼓励我们继续解决更多网友的问题相关法律常识:退休年龄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3)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四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还能否建立劳动关系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还能否建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根据该条规定,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合同,但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继续聘用劳动者的,就不能建立劳动关系。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大量存在,如果以此否定劳动关系,显然对劳动者不利。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9月13日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该《解释》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职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其隐含意思就是,用人单位招用已达到退休年龄但未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仍按劳动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返聘退休人员,一般作为劳务关系处理,而不作为劳动关系处理,这里是只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

作为劳务关系的返聘退休人员,因不缴纳五险,则不享有工伤赔付。国务院法制办 对《关于重新进入劳动生产领域的离休人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

[2005]310号)中规定,关于离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后发生工伤如何处理的问题,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保险起见呢,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的规定办理。该通知规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工作期间,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的,应由聘用单位参照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标准妥善处理;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与聘用单位发生争议的,可通过民事诉讼处理;与聘用单位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可通过人事或劳动争议仲裁渠道解决。有条件的聘用单位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可为聘请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购买聘期内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如果是达到退休年龄,但是却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单位构成的是劳动关系,与正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享有的待遇是一致的。

第五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终止劳动合同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终止劳动合同是否需要支付

经济补偿

2004年3月10日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者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补缴社会保险费,人民法院应否受理及相关问题的批复》粤高法民一复字〔2004)2号第二项,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该劳动者仍属用人单位职工,与其他劳动者享有同等待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裁减的,用人单位应依据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这一复函,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因此,这里采用了“裁减”的字眼,因此,存在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问题。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8年6月23日联合下发的《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七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也即意味着劳动者被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依法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然而2008年9月18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国务院的这一规定,突破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应规定,使得已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无论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劳动合同都自然终止,而不存在解除的问题。因此,如果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员工与用人单位形成的用工关系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文本意义上理解,似乎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即使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退休金,这种用工关系仍然属于劳务关系(雇佣关系),这就直接导致2004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函也因此失去法律效力,但该条例却未明确规定终止后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照目前对经济补偿金的理解,经济补偿金为一种民法特别法劳动法上的义务,适用法无明文规定则无的原则,也即在法律未明确规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也无任何法律可以推论出其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广东省劳动仲裁委员会于2009年应东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请求,发布了一个复函:《关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经济问题的复函》,该含内容如下:

粤劳仲函[2009]1号

东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你委《有关劳动者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未获得养老保险待遇退出劳动岗位是否需经济补偿的请求》(东劳仲委[2009]1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其劳动合同终止。现有法律法规均未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前,用人单位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终止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被返聘或者在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务关系,不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

该复函正是基于法无明文规定则无的原则,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则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作出的最新的规定。然而,该复函毕竟为仲裁委员会发布,仅对劳动系统内部在审理案件时具有参考性质,对法院没有拘束力。

个人认为,用人单位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终止劳动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更符合社会公平原则。虽然,从目前的法律规定看,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复函表面上更符合法律的规定,然而,首先,就社会公平原则上讲,已达法定退休年龄而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已基本或者即将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他们本应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无需劳动,但他们失去工作后并无任何经济来源,他们本应依法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因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如果终止劳动合同而不给付经济补偿,则更使其生活陷入困境,不符合老有所养的社会基本原则,也不符合人道主义。而经济补偿具有对之前贡献的补偿和对未来失业风险的补偿双重性质,已达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领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正符合上述经济补偿的性质。其次,从劳动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来说,劳动法现基本已脱离民法而具有社会法的性质,劳动法很多方面都扮演着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并不遵从法无明文规定则无的原则,现有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则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然而,如果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又如何支付,从入职之日起支付还是从2008年开始的工作年限支付?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已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劳动合同终止,也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不存在解除问题,而仅仅是终止,又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到期终止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应从2008年起的工作年限计算经济补偿金。

下载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还受劳动法调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