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10: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

执笔人:龚剑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李克东教授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代表了这一命题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信息与网络技术下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皮朝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理论在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上的系统理论体系,则在诗歌审美理论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准备,如建立资源库、设计教学网页,提供丰富的诗作与有关鉴赏方法的材料。

创造性教学理论:要为学生近提供近距离、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形象、人际关系等学习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要重视发展“教师—小组”、“学生—学生”、“小组—小组”这样三种交往关系,以实现交往的全面性,在交往中构造新知识,相互学习。网络快捷地提供了这种环境。

自我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学生相互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网络更方便地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多种渠道,使三个方面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以上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台。

(二)现实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对各学科的教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学习中,传统的教学常常重在分析和理性讲解,往往致使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最具感染力、想像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下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而多媒体却能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传授知识,使知识形象化。

诗歌学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的特点,而计算机互联网为这种开放、动态与自主的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实施环境。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遍布全球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有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及实验研究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本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调查研究法

(二)经验总结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

(1)调查表法——调查者以编制好的表格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发给调查对象,让他们依照表上的项目一一填写。

(2)问卷调查法——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3)测量法——研究者以测验量表或一定的测试题对研究对象施加测验,获得研究对象的资料。

(二)经验总结法

(1)具体经验总结。以具体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育或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经验总结。在具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中概括经验的一般形式。这种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可以成为一类教育活动的参考与借鉴。

(三)文献研究法

第一步,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借助网络、书籍、期刊搜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借鉴,让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1)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有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教育变革。

(2)从检验假设的需要出发,根据研究的性质任务,适度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与实验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3)坚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公开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验结果,让不同的研究者进行重复验证,确保假设检验的客观性。

在具体操作时还可以采用:

(一)、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美 文学是“美”的同义词,而诗词则是文学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因而诗词教学首先应有一个“美”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地融入诗情画意中。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利用多媒体声像文集合的特点选取许多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画面和音乐并配以文字解释,积极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为学习诗词奠定感情基调。1.声音创造美

音乐是生命的节秦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结活动,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2.画面创造美

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诗内容有关的画面,使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同时还感受到画面。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多媒体教学对创造教学情境很有帮助,但对诗词的赏析重点还是在揣摩它们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诗词时,可结合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诗词评论乃至自主创作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等于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乃至自主创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本实验研究时间及教师在实验中开展的活动有: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效果

研以致用,资料整理,资源库存。经过课题实验研究,成效得以显现: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与探索创新能力。

进行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学生情况较试验研究之前有了巨大改观,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增多,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表现出浓厚兴趣,参与古典诗词赏析的同学越来越多,呈普及趋势;

2、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利用QQ群和QQ空间探讨诗歌的同学数量相应增加;

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诗词鉴赏题的平均得分都有所上升,效果明显。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了改变――教室、教材、图书馆变成了无限网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继承式学习变成了自主、探索、创新式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网络教育的最大的教育功效,它使得学生的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索性、交互性、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会话、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经过课题研究活动,我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都能通过网络单独完成古典诗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件基本基本也能单独制作。通过定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网络论坛、古代诗歌短剧表演、情景鉴赏课等活动,学生的文学水平和鉴赏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课程改革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古典诗歌方法研究改变了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学习方式,具有前瞻性,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2.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注意到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注意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培养;不仅学会提取、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学会丰富、添加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

3.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校实验教师不仅能积极投入研究,同时还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或教学案例以促进课题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4.校园网建设得到加强,大大充实了教育教学资源,并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较为广阔的平台。

校园网建设的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实,不仅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提供了及时的、开放的学习空间。

同时,古典诗歌鉴赏中对字词的斟酌,对词语音韵的推敲,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5.初步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初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但同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学习时间太紧,学习任务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的影响很大,对创新型的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有怕麻烦的惰性心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基础较弱,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弱,有些学生还不会自主学习。

(3)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偏少,对古典诗歌感兴趣的不多;(4)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极少,学习积极性不强;

(5)古典诗词鉴赏能力较弱。

(6)受一些硬件、技术条件限制,服务器网络空间不足,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新方式还不够方便。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但学生只关注和高考有关的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反映高考中关于诗词鉴赏的分数较高;而其他的诸如积累古典诗词,利用网络收集古典诗词的学生极少。所以,总体来说,和高考挂钩的内容效果还可以,否则就不好。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强大的网站、动画、软件的开发设计团队,将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知识、相关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库、学习途径、教学评价等模块。

2、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材与内容的不稳定是资源库建设困难的根本所在。我们利用各位教师的现有的资源,结合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来保持资源库的体系完整。更重要在于“二次开发”,通过筛选、评价、重组,融入课程经验,实现资源的增值。

3、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中总结整理教学资源,通过归纳提炼,放入资源库,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教学。因此,本课题将动员相关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他们既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也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完善者,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比较活跃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五、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指导借鉴作用

1、实验证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创新性和较普遍的实用推广性,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同时,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等作法,在中学教育领域内,应当是一种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创举。

2、通过近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我们认为本课题的认知与实践特征体现为以下两点:

(1)以学习实况调查领先。必须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背景、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动因、学习心态、学习成绩、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展开广泛全面的调查,并筛选分析相关的制约因素。学习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2)以体验化的学习案例为主体。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古典诗歌的优秀案例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情趣性和参照性。案例的成功运用与生动拓展,实际上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下古典诗歌教学向学生学习自控这一目标发展的进程。

六、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感想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古典诗歌的同时,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值得进一步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其产物逐渐进入了家庭和校园。国家教委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今天,“上网”已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有害信息的传播、沉迷于网络世界等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学生与网络遇合的心理动因,寻求教育引导对策,并从技术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以指导学生用好网络。(2)在“诵读”这一诗歌学习的重要环节上,尚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而需要教师范读与学生吟诵相结合。

“诵读”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课题研究中,曾一度出现课件展示、网络查询与讨论、创作展示开展得热热闹闹,但诵读却被冷落的情况,这是与古典诗歌的学习规律相违背的,这一点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但同时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不让“现代化”掩盖了古典诗歌的“古典”韵味。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对网络的运用,关于诗歌的创作等。不过,也要看到高考给学生的压力,高考是根指挥棒,无论老师怎么宣传,学生都不会过分投入时间与精力,更不会让这种兴趣左右自己做习题的步伐,甚至不会让自己的兴趣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实验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多么好的课题,如果和高考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全力地参与。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取得以上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要切实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课题组成员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的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撰写研究笔记、论文的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充分使课题研究为高考服务,使课题实验既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教师的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尤其重要的是提高热爱古典诗歌、热爱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加强爱国精神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积累古典诗歌可以可以激发学生对的了解,可以可以,只要不能为学生带来试卷上的实实在在的分数,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

第二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结题报告

执笔人:龚剑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阶段成果:检测报告;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鉴赏与创作

阶段成果:形成可操作的结构;诗歌的创作。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具体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古典诗歌鉴赏学习实验, 在古典诗歌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网络环境背景下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古典诗歌教与学的平台。现在看来,这个课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为增加其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学积淀。具体表现为:

(一)开座谈会,调查学生,鉴赏选修,研讨学习,资源共享。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在自己任教的班上按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的多少的层次选取一些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喜好程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掌握的程度、平时是否会进行诗歌创作等内容;同时平时在办公室采用零散的方式,向其他老师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掌握、鉴赏等知识。课题组的老师把相关的知识收集起来,主要放在QQ空间里,实现资源共享。

(二)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置,软件支撑。校园网络建设――保障课题研究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早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的软硬件设施有:

① 校园网、互联网: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互联网分有线无线两部分,每个办公室均有不同IP地址,可以同时有线访问互联网;学校在部分办公室安置了路由器,可供各办公室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

② 多媒体教室:1个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

③ 计算机网络教室: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网络活动;

④笔记本电脑: 2009年学校给学校每位在岗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方便教学; ⑥图书馆购买了近10万册电子图书,方便教师查询;

⑦学校还非常重视软件建设:先后购买若干教学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大型软件,同时组织教师团结协作开发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并在高考资源网,金太阳网站江西教育资源网等网站登录注册,资金投入,可供教师资源下载与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三)专业培训,方法借鉴。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是: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从2010年开始,我校针对此课题,每学期组织3~4次校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行CAI课件制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同时规定课题组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计算机操作长期培训活动。

学校先后进行的培训活动有: ① 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

② Powerpoint课堂教学软件制作的培训; ③ Flash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④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⑤ 校园局域网的操作培训; ⑥ 因特网的操作培训;

⑦ 计算机教室教师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训。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我校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经常使用,计算机有的很少使用,有的刚刚学会,有的运用自如等等,为此,我们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

我们的培训原则是: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原则,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③发展与创新性原则,④独立与协作性原则。

我们所采取的培训措施是: ①上好信息技术课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带领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把每一个不会使用计算机及其不会利用网络信息的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应用、具有一定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工具使用能力、搜集获取能力、分析识别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等。

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信息工具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要求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的同时,收集并整理更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以便日后发展创新。

③培养学生发展与创新、独立与协作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学习、借鉴好的网络环境下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思路。

我们确定了研究思路,明确提出网络环境下古诗鉴赏的方法,就是在网络平台下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搜集、探讨、表达。我们课题组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而我们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为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资料,包括简明易行的方法、思路,从而大大拉近古典诗歌和当代中学生的距离,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四)文献查新,材料收集。

课题组从相关书籍和相关专业网站中摘录整理、搜索下载了近十年国内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在2009学年下学期始,课题组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从相关书籍以及 相关网站中搜索、下载了有关文章资料三十多篇;从国内著名语文网站上下载了二十多个关于诗歌鉴赏的课件、教案,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课题组开展研究作了较为充分的资料准备,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浏览过的网站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 www.xiexiebang.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http:// wx.jtyjy.com /)

(五)整合信息,诗歌鉴赏。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古典诗歌鉴赏的积极性,使课题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的方向拓展,培养学生过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进行了以下活动:

(1)各年级每月保证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欣赏情境探究课。(2)各年级每两周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鉴赏情境协作课。(3)各年级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二节诗歌鉴赏情境想象课和情境体验课。

(4)学校每月创办一期古代诗歌网络论坛。(5)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与交流。

(6)利用网络平台在高2009级学生中开展诗歌原创及欣赏讲析活动。具体表现为:

1.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

高一高二我们开设的选修课有龚剑老师的“李杜作品选读”;漆娜老师的“古典诗歌五步鉴赏法”;简建龙老师的“网络信息与诗歌鉴赏”,并制成一批网络课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或创设情景;或整合信息;或交流学习心得;或展现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设置语文课的背景。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配乐诗朗诵的文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然后,在读和背基础上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网络播放诗歌朗诵表演、课文背景的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由漆娜老师主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络环境下婉约词家及其作品学习活动等。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古诗欣赏演讲。结合课题研究,总结以往课前演讲的一些做法,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五分钟演讲系列,两年时间完成了四个循环,从高一开始一直坚持到高三。演讲内容是:诗词欣赏,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做简单的电脑课件辅助演讲。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诗词欣赏演讲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及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地读懂一首诗,通过课件制作加深印象,在课件演示演讲中又让其他同学分享欣赏的心得,一个学期下来,在演讲和听演讲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诗词60篇左右。既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前五分钟诗词演讲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因为学生对作业是被动接受的,但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阅读诗词的乐趣,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又感到了在知识海洋游弋的快乐,在制作电脑课件及准备演讲的过程中还尝到了创作的甘甜。因此,学生们对待这个作业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不完成这项作业,而且,许多学生对演讲材料准备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相当精美,常有学生要求演讲加时。借助于网络,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涉猎的范围非常广。

这样的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自主赏析,一轮下来,学生所选的诗词很少有相同的,风格呈多样性,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由此看来,网络是构建自主性的语文学习情境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各年级“诗声琅琅,诗意飞扬”,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明显提高,形成了一种读诗的热潮。可见,多媒体与文学鉴赏的整合是大有可为的,不好好利用网络环境是对资源极大的一种浪费。

4.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例,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语文学习。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中,把学生分成十五个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每组自主地学习,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讨论,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词;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学生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教师或专家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交流信息。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向学生整体介绍唐宋词的发展脉络,介绍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诗词鉴赏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解,并进行答辩。教师在其中起一个穿针引线及指导的作用。

这种研究性学习还通过电子邮件(邮箱是gazxgdsgjs@126.com)等方式得到了加强,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让不在同一地点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和远距离的学生实现在线讨论和交流,问答系统即可以真正实现在线的问答,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线讨论,网络的交互性真正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建立多种的交流方式,构建协作性的语文学习情境,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学生的各种交互。

建立诗歌鉴赏网络论坛与QQ群(gazxgdscjs(274226436)),利用网络快速交互功能,实现诗歌鉴赏网上交流。

这种作法利用互联网络作为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与课堂诗歌鉴赏学习的整合,建构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与探究,构建研究性的学习情境。

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在鉴赏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介绍诗歌创作方法,提供创作示范,进行评价修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了诗歌创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创作热情,不少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功力和美感。

第三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姚福士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我校虽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我们积极向市区学校看齐,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教育投入,创设教育技术新环境

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多年来,我们在加大软件投入的同时,重点加大了硬件的投入。早在90年代后期,我校就开始建设电脑教室,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培训,并且还逐步建起了老师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改善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师生开展了信息技术的创造了良好环境。2004-2005学,我校又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力度:新添置了两台DELL服务器,一台长时效的UPS,一台华为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四台24口交换机,一台任天行过滤王和黑盾防火墙;购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网路岗网络管理,学籍管理软件等,使整个学校能顺畅地连上校校通,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还增加了四间多媒体教室,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先进设备的支持,使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多年来,虽然我校面对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不等不靠,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造就明天的人才,就需要透支明天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明天的思维,营造明天人成长的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保证

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认识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此,我们强化了师资的培训,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目标和短期培训计划,坚持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相结合,全面普及与教师个别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才近年来,我校选派了一些电脑运用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如:2000年学校就选派陈剑峰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选派陈俊忠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主讲教师培训,另外还有1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使他们率先掌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技术,为校本资源培训和校园网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

学校信息技术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全方位体现。从2002 年暑假开始,我们就坚持全面提高的原则,采取集 中培训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在实践中,我们更注重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配合在一起的活动,最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种培训便于挖掘学校的潜能,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培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对骨干教师开展以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和制作为内容的提高培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情景交融、富有启迪性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多媒体教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批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给这些教师布置课件制作的任务: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做到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近三年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有1000多个,45周岁以下教师 119人,每人每学年制作课件均有2个以上,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课时均能达到10节以上;另一方面参加每年举办课件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和交流使他们的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比赛。

三、强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

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加强了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的 管理,以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全面推进信息化素质教育进程,真正发挥出我校校园网的效能和优势。具体的措施有:

1、抓教师备课。我们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上的资源特别是泉州市教育信息网中的《资源中心》内的资源进行备课,并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选用立意高,方法好,有创新的优秀案例,选为己用。二是结合本学科及本人实际,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正确使用教育信息,不生搬硬套。三是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广泛搜集网上资源,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实自己。

信息技术为减轻教师繁重的备课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了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备课中,我们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备课。即根据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情况,每个教师精备 1 个或 2 个单元的教案,放到自己的共享文档中。其他教师通过网络对其他教师的教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改。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融入团队合作的氛围,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课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更有效的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2、上传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教研组把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料全部上传至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供全校教师查阅和使用。

3、学校教务处根据每个教研组以及上传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评出等级奖,进行公布,并与年终教师考核挂钩。同时,组织教研组长及广大教师听课、讨论、交流课的成功得失,进一步探讨、研 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实施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充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水平及课堂效果。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许多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呈现了新的发展面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基础,更要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各种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真是如虎添翼,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网络教室里,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可以把教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机上,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 容,如同学的文章、作品等学习资料供自己学习、借鉴,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因特网,我们获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信息,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扩展视野。而这里所说的“大量”,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口述、板书和书面资料的信息量。

(二)多媒体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与时代接轨。

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是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教师师将备课时集纳的教学信息,体现在网络教学软件(C A I)中,并且通过教学软件的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学生眼界大开,既提高了兴趣,又极大地增长了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很多,我们可以用搜索工具等寻找相关资料,我们的老师一改过去的讲授者而成为一位“导游”,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向导。

网络信息有丰富性和即时性,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学生虽然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扩大了教育信息的传递途径,突破了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了真正实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能 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使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我们已清醒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技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举措,不辱使命,以扎实并富有特色的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佳绩!

第四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作者:泉州市第十五中学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6-1 9:56:00

访问次数:3330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 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 识。我校虽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我们积极向市区学校看齐,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 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 与学科的整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教育投入,创设教育技术新环境 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多年来,我们在加大软件投入的同时,重 点加大了硬件的投入。早在90年代后期,我校就开始建设电脑教室,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 培训,并且还逐步建起了老师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改善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师生开 展了信息技术的创造了良好环境。2004-2005学,我校又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力 度:新添置了两台 DELL 服务器,一台长时效的 UPS,一台华为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四 台24口交换机,一台任天行过滤王和黑盾防火墙;购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网路岗网 络管理,学籍管理软件等,使整个学校能顺畅地连上校校通,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还增 加了四间多媒体教室,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先进设备的支持,使我校现代化教学 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多年来,虽然我校面对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不等不靠,我 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造就明天的人才,就需要透支明天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明天的思 维,营造明天人成长的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保证 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教师对现代教 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认识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未来人 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艰 巨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此,我们强化 了师资的培训,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目标和短期培训计划,坚持校外培训和校内培 训相结合,全面普及与教师个别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才近年来,我校选派了一些电脑运用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如:2000年学校就 选派陈剑峰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选派陈俊忠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主 讲教师培训,另外还有1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使他们率 先掌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技术,为校本资源培训和校园网的管理奠定了基 础。

(二)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 学校信息技术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全方位体现。从2002 年 暑假开始,我们就坚持全面提高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 行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在实践中,我们更注重校本培 训,这种培训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配合 在一起的活动,最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种

培训便于挖掘学校的潜能,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 始终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 主要因素,通过培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学校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对骨干教师开展以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和制作为内容的提高培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情景交 融、富有启迪性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多 媒体教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批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采取两方 面的措施:一方面给这些教师布置课件制作的任务: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做到能运用多媒 体进行辅助教学,近三年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有1000多个,45周岁以下教师 119人,每人 每学年制作课件均有2个以上,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课时均能达到10节以上; 另一方面参加每年举办课件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和交流使他们的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选派优 秀的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比赛。

三、强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加强了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的管理,以加速信息技 术与课堂进行整合,全面推进信息化素质教育进程,真正发挥出我校校园网的效能和优势。具体的措施有:

1、抓教师备课。我们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上的资源特别是泉

泉州市 教育信息网中的《资源中心》内的资源进行备课,并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选用立意高,方 法好,有创新的优秀案例,选为己用。二是结合本学科及本人实际,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正确使用教育信息,不生搬硬套。三是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广泛搜集网上资源,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实自己。信息技术为减轻教师繁重的备课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充分利用网络 优势,实行了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备课中,我们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备 课。即根据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情况,每个教师精备 1 个或 2 个单元的教案,放到自己的 共享文档中。其他教师通过网络对其他教师的教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改。然后以 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融入团队合作的 氛围,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课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更有效 的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2、上传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教研组把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料全部上传 至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供全校教师查阅和使用。

3、学校教务处根据每个教研组以及上传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评出等级奖,进行 公布,并与年终教师考核挂钩。同时,组织教研组长及广大教师听课、讨论、交流课的成功 得失,进一步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实施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充分提高教 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水平及课堂效果。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许多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 的发展动力,呈现了新的发展面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基础,更要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 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 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 生各种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几年的实践,使我们

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

效果。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真是如虎添翼,网 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网络教室里,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可以把教 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 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机上,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 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容,如同学的文章、作品等学习资料供自 己学习、借鉴,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 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因特网,我们获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丰富的 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信息,学 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扩展视野。而这里所说的“大量”,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中的教 师的口述、板书和书面资料的信息量。

(二)多媒体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与时代接轨。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是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短缺 的必由之路。教师师将备课时集纳的教学信息,体现在网络教学软件(C A I)中,并且通 过教学软件的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学生眼界大开,既提高了兴趣,又 极大地增长了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很多,我们可以用搜索工具等寻找相关资料,我们的老师一改过去的讲授者而成为一位“导游”,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向导。网络信息有丰富性和即时性,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学生虽然不出门,也 能知道天下事,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扩大了教育信息 的传递途径,突破了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 到了真正实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 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使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我们已清醒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自 身技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举措,不辱 使命,以扎实并富有特色的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佳绩!本站搜

第五篇: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现代诗名称始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的。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终于修辞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自由,绝对自由,这是其他题材不能比的一个优势。

现代诗是现代诗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所以,现代诗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用现代的语言而非文言文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谊,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析,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是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既不按语法要求搭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可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的好处。

现代诗就是自由诗,指“五四”以来的诗歌。有抒情诗、有叙事诗,还有说理诗。诗歌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擬聚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充满吩咐的想象。语言想象,具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也有人把诗歌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出清醒和音乐性。

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如何鉴赏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二、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三、要品味语言。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四、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下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杨晋庄中心小学 石广峰 7月10-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计算机培训活动。......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杜甫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中杜甫诗歌的教学方略 文学院教育硕士张艳 050100200165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学习吟咏欣赏继承,自然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很......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学习心得体会 濮阳县柳屯镇 杨香彩 7月26日——30日我参见了上级领导安排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首先感谢领导......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照中小学 殷玉梅 通过参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的学习,使我感到自己的只是已不够用,自己的落伍。也使我......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 (第三天) 反思 今天收获的是“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和鱼牛的故事。 建构主义:人类获取的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自己脑海中......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2011-07-15 09:34:10) 标签: 杂谈 2011年7月10日-15日,我参加了安阳市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心得体会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教师培训, 四天的培训,我们系统学习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