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22: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第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

报告(张华威)

上传: 张华威

更新时间:2012-5-8 22:22:09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阳峰中学 张华威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更使中小学校信息化进入了高潮,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焦点。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如何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并使之与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应用已将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

正因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目前缺乏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相关教育科研上求得突破的决心。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推出给我们一个契机,使我们看到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在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并获得预期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不难发现,建构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讨——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教学的主体,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体。

2、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提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认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和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生本教育”方法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师应为此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法。在资源的建设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3、小学英语课程纲要。新的课程纲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学科资源内容充分包含新的课程理论,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假设

我们目前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如果能将现有的资源库和多年来的教学资源内容与学校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新的课程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将会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影响原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变原先只能被动的使用做好的资源为主动的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资源。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资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进而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教师乐于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变量

1、自变量:网络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

2、因变量:改变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教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3、干扰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不同,外部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都会对课题的研究与结论产生干扰。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扰变量。

五、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3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学科范围

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起点第一册、第二册教材。

七、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为宗旨,围绕英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1、探索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2、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专题网站,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3、提高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效率,全面实现有效教学。

4、建设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专题网站,每单元试卷一个bbs,把大家的试卷分析、改更建议、迁移练习等内容发布到网上,广泛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八、研究内容

1、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开展学科内的调查,了解各位参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学生对学科资源使用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新的教材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讨论研究确定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方法,组织步骤等。

2、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课的案例研究。组织开展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课,定期组织研讨,开设研究课,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和模式。

3、网络技术与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剖析典型案例,研究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般方法,形成符合我校英语教师进行操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与应用符合学校环境下的学科资源。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网络条件下的实践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意见,再进行计划和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会、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长,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感受、要求,了解学生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的评价。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开展研讨,观摩课,通过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学科资源库建设的文章,从中学会资源库建设的路子,提出资源库建设的方案。

第二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实

施方案

发布人:沈银大/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发布时间:2008-10-28 点击/评论:1920/0 内

容来源:原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武进区古方小学英语教研组 执笔:陆小红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学科资源 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令人激动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创设一种崭新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促进下,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协作、对话与交流,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正因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目前缺乏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在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并获得预期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不难发现,建构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讨——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教学的主体,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体。

2、现代生本教育理念。现代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提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认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和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生本教育”方法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师应为此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法。在资源的建设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3、小学英语课程纲要。新的课程纲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学科资源内容充分包含新的课程理论,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假设

我们目前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如果能将现有的资源库和多年来的教学资源内容与学校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新的课程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将会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影响原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变原先只能被动的使用做好的资源为主动的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资源。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资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进而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教师乐于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变量

1、自变量:网络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

2、因变量:改变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教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3、干扰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不同,外部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都会对课题的研究与结论产生干扰。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扰变量。

五、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3——6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学科范围 小学英语学科

七、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为宗旨,围绕英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探索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2、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专题网站,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3、提高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效率,全面实现有效教学。

4、建设适合我校校情、学情单元过关试题专题网站,每单元试卷一个BBS,把大家的试卷分析、改更建议、迁移练习等内容发布到网上,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八、研究内容

1、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开展学科内的调查,了解各位参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学生对学科资源使用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新的教材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讨论研究确定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方法,组织步骤等。

2、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课的案例研究。组织开展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课,定期组织研讨,开设研究课,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和模式。

3、网络技术与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剖析典型案例,研究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般方法,形成符合我校英语教师进行操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与应用符合学校环境下的学科资源。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网络条件下的实践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意见,再进行计划和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会、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长,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感受、要求,了解学生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的评价。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开展研讨,观摩课,通过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学科资源库建设的文章,从中学会资源库建设的路子,提出资源库建设的方案。

十、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07年至2009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酝酿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研究组织,培训课题组教师,做好相关调查,邀请专家领导进行研究前期论证,建立实验检测评价指标。负责人:

2、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5月)

配制硬件软件条件,做好实验前测,推进课题实验。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做好网络前沿技术培训,构建专题性交流网站、BLOG等交流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开展有效运用学科资源的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中期检测和中期评估。

全面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学校范围内开设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观摩课,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有效教学的途径。负责人:

3、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

做好实验终结性检测,对检测数据、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负责人: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综合报告; 2008年6月。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相关的教学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素材库、案例库、网络课件等。2008年12月。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若干课堂教学案例及信息技术整合课录像汇编。2009年2月。

4、学科教学资源专题网站与BLOG网站及论文集、教案集。2009年5月

5、课题结题报告。2009年5月

十二、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利用校园网络中多家资源库内容,比较选取有用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寻找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专题、方法等,结合学校的特点有所取舍形成一套研究的方法。

3、教师利用学科资源制作工具,自制相关的学科资源内容。

4、利用本课题专题网站和BLOG等交流平台,进行交流讨论,开设研究课程。

5、形成一定研究模式,共建学科资源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十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及成员分工

1、理论指导组

成员:武进区教科室及电教馆有关专家

分工: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保证研究的开展沿着科学的方向进行。

2、课题实施组 组长:

分工:撰写课题方案、统筹课题组工作 组员:

分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组员:

分工:课题研究实验课、及音视频资源整理。组员:

分工:进行教学试验。

(二)加强课题管理

1、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主研人员学习和研讨等方式,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并通过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使课题研究落在实处,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2、建立、完善、执行学习研讨制度和资料管理制度

(1)为保证本课题按计划正常地开展,使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进行研讨、交流(至少每月一次)。

(2)课题主研人员每周保证两课时到图书室的理论学习时间,并做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读书笔记。

(3)邀请学校教科室、图书室等机构负责本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图书室管理人员与教科室工作人员配合,推荐课题学习资料,形成打印的课题研究推荐书目,方便教师查阅。

3、建设校园网,做到人人会操作。现在我校已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络管理。硬件设施的到位,为课题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十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实践意义:

克服单

一、刻板的教学形式,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如何实行多样化的教学,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就从实践上提出了研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和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着各种新的具体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改革实验的真谛就在于对旧有教学模式的改造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寻求,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模式论又是教学改革的方法论,从整体上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和功能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切实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这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重视对教学各个部分的研究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一定作用的。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作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得以相互沟通的桥梁。因而,对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堪称找到了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矛盾的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更好地实践和丰富终身教育的理论。传统教育所给予的恰恰是与学习对立的东西,不是让孩子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使得有效的教育过程成了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的知识灌输。而在信息技术下,有条件加强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和独立求索。

附录

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1、《主题资源建设思路》 祝智庭

2、《教育信息理论》 孙绍荣著

3、《教学模式论》 高文著

4、《新课标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李克东

5、《基于信息化的学习模式》 余胜泉

6、《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刘儒德

7、《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 张新民

8、《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师书恩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马宁、余用泉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何克康

11、《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 主编【美】 Beverly abbey 丁兴富等译

1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 黄秉刚《人民教育》

13、《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柴西琴《课程•教材•教法》

14、《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分析及其引导》 陈昌灵

15、《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1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 李克东

17、《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 解月光等

18、《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李克东

19、《有效教学论》 高慎英著

20、《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22、《理解与教育》 金生鋐

23、《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24、《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

2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

26、《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27、《基于专题学习的资源建设》 李克东主讲

28、《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张迪梅编著

29、《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 张迪梅编著 30、《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 何克抗

31、《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美】Cathy Ringstaff David C.Dwyer 著 宋融冰译

32、《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交互与学习》 蒋鸣和

33、《信息技术应用的校本教研》 蒋鸣和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要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

第四篇: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摘 要】对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多个课例教学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 微课资源 设计开发 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48-04

随着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网络的发展,社会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移动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应运而生。现有的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移动化、微型化的学习资源改革势在必行。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在全球广受好评和追捧,国内的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多地主动开展学习并积极进行实践尝试。目前的微课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如何去设计开发微课,如何去建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如何应用于学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的开发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的问题?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对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资源需求分析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精品录像课普遍存在时间长、容量大等特点,不便于精确定位于学习点,实际的观看使用率并不高。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日渐成为主要流行的终端设备,互联网逐步进入了“移动微时代”。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什么样的资源更能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实践?就当前而言,微课更适合现代学习者微型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和期望。微课短小精悍,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师可以将其灵活方便地运用于课堂,也可以用作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已经越来越普及,微课已逐渐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因此,本课题组把研究的内容进一步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二、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路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研究对象

1.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即中国微课网、美国可汗学院。

2.本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均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3.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教师。

(二)研究内容

1.对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差异,分析它们特点、设计思路及开发方法等,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设计以及后续开发打下基础。

2.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学生使用微课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使用不同的课堂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对比教学效果,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交流,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方法。

4.总结经验,提出后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与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与“微课”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寻找微课资源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2.对比研究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

3.网络调查法。使用问卷星的调查平台,将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获取基本数据,分析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学习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4.案例研究法。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四)技术路线

1.微课平台的对比分析。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其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该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涵盖了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多科目内容,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应用于“翻转课堂”。在美国,有些学校已采用学生回家不做功课,而是通过可汗学院教学视频进行自学,在校时则主要是做练习测试,再由老师或已经学会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充分发挥课堂人际交互的优势,以及课下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可汗学院有以下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性,以及视频资源可重复利用的低成本性,每段课程视频长度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由易到难,采用进阶的方式互相衔接。(2)在教学视频中,看不到主讲人,只有一支笔和精简的画面,带领着观众一点点思考。(3)配套的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练习时,用户还可以借助系统提示的帮助,在作答区完成作答,教学者参考相应的记录,很容易得知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状态、哪些模块比较薄弱,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国微课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它是为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中国微课大赛”由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现平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涉及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授课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其内容主要来自各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且部分为课堂实录小片段,视频配有相关课程说明、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找到对应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下面为以上两个平台资源的特点对比:

第一,微课开发的多样性。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制作途径较多样化,主要有:加工改造原有的课堂教学录像或视频,并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数码相机、DV摄像机、手机、视频摄像头等设备,结合录屏和动画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Camtasia Studio、Flash等,对黑板、白纸、白板、课堂、游戏活动等形式展现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制作。而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发使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进行录制,画面较简洁、统一,形式上相对单一。

第二,微课课程的体系化。可汗学院的微课是有组织、有规划、成体系建设的,每一段视频为一个学习活动序列,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算和讲解,带领学习者逐步深入目标内容。而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是从全国老师参加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里整理并筛选出来的,在这种草根式的生长环境下,对知识的整体规划不够严谨,出现了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多个微课,而另外一个知识点却一个微课都没有的状况,而且很多微课间是彼此隔离的,不能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以进行专题化的有效学习。

第三,微课应用的交互性。可汗学院在应用的交互上做得较好,每个学习者都建有相应的账号,并能够详细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足迹,使用发布成就勋章的做法,可视化用户学习进度、效果及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使用自定义目标功能,为学习者的自我激励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后续相关主题资源的推送和活动的推荐,让学习者有了个性化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微课网则主要是对于微课资源本身的评价,其“评论”功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教与学的支持功能和教与学的激励机制。

三、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中国微课网平台上的微课,结合两个平台优势特点的分析结果,组织组员动手开发适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微课资源。考虑到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选择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作为本课题小组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要章节。

组内成员通过网络上图文并茂教程来学习微课的制作,后来找到了一些系列视频型的微课制作教程,每节五六分钟,利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边学边灵活运用到课堂微课的制作开发中,非常高效。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对微课从理论认识过渡到实践感悟,更肯定了这种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非常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使用。

在微课制作的选择上,本组成员主要采用屏幕录制专家进行录屏制作,该软件小而易用,可以直接录制教师在电脑上的操作、讲课的声音,并生成视频,或可执行文件,此方法适合制作操作讲授型的微课。制作解题答疑型、综合性主题活动探究型的微课,可使用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或Camtasia Studio。PowerPoint新增了一个视频输出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一个动感的PPT课件直接输出为视频文件。Camtasia Studio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和视频编辑软件,可以轻松记录在屏幕上的动作和所有显示的内容,并对录制后的视频文件进行从图像、声音、字幕到过场特效等多种剪辑,还可以在屏幕上画图,添加各种效果,标记出想要录制的重点内容。编辑完毕的视频,可以制作成多种格式,便于在各种环境下的播放与存储。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开发重点,突出主题;或者根据教学所需,选取教学中的某个精彩环节展开教学。这些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微课设计时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为原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分层次逐步地推进、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知识。

在微课种类的划分上,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微课,它是指基于学科教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发,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并与日常教学进程基本同步的系列化微课集。二是专题微课,教师按某个学习主题、专题或单元而设计制作的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集。一个专题的微课数量不做具体规定(一般为5-10个左右),各微课应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选题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在微课设计的构思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微课。微课比较适用于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演示某个难于记忆的操作,而对于有些复杂的教学内容,它可能并不适合。当单个微课在短时间内确实难以阐明某个复杂概念与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复杂概念与知识进行分解,制作成有内在相互联系的多个微课,将它们系列化、主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微课的应用与反思

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

(一)调查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微课学习的接受情况,课题组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在高一年级六个班中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总数为227份,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近60%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66%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微课,61%的学生没有尝试过在网上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而观看过微课的学生中,35%的微课获得途径是由老师提供的。46%的学生喜欢视频类的微课。45%的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微课。52%的学生认为微课对自学有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微课还是一个较新型的学习资源,对这种学习资源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大,需要让其他学科的一线老师接触并参与到微课的开发与制作中,在教学中普及微课。学生对微课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提供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使之逐步形成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对比分析

课题小组将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第五章,分班级,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习、分享、交流、反思后,得到如下分析结论:

1.课堂上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会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常规教学中,教师嵌入式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全班学生一起看,老师在一边等着,边听边看自己录的视频,多少感觉有些尴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所形成的,有效课堂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在微课中,老师所录制好的讲解都是课前预设的,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现场生成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虽然很精彩,但都不可避免会与现场情况多少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在面对面教学中所生成的那种交流互动,如语言的交流、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等。显然,在教与学的现场,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时,直接给学生讲解效果会比让学生看课前录制的视频好很多,现场讲解的声音肯定会比录制的更生动,师生间现场有了交流才会有互动。所以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需在具体的情况下慎重酌情使用。

2.更细微化的微课,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持工具。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强,学生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基本上是老师讲完,学生靠快速记忆再进行实际操作。基础好、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能跟上,基础弱、记不住的学生有些会举手提问,老师要重复讲解操作方法;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老师没关注到,往往就放弃了。而此时,如果能有一些老师事先录制好的、能解决课堂任务的一些微视频作支撑,学生就可以反复观看,自主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微课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长简短,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基本保持集中,能保证学习效果。课题小组设计制作的微课控制在五六分钟,但在课堂上使用时效果却不明显。一次巡堂时,笔者发现有学生在看手机,于是质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老师,我们把你刚上课时的操作录下来了,现在不记得的就边看边做。原来他们用手机分别录了整节课里最关键的几段操作,时长也就一两分钟,目标明确,内容单一,能高效解决任务问题。受此启发,课题小组成员将原来的微课更“细微化”。将重难点问题、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使用方便易用的“屏幕录像专家”,将操作的方法直接录制下来,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使用对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后一起发送给学生。利用这种更细微的微课,能轻松再现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重难点,学生可以自主地、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实现分层次教学,同时教师能有更富余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系列化微课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使用初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就暂停了微课的使用。巡堂时,笔者见到一位学生在无所事事地发呆,印像中上节课他做任务却是很认真的。于是问他:“这节课你怎么没做任务呢?”答:“这节课没有微课,你讲的时候我没跟上。上节做过的也忘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做,就算了。”微课不应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在统一的课程规划下,依据学科特点,将微课程建设为“有序系列微课”,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只是几节课使用微课,没有形成系列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每种学习方式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初期效果当然不好。而且,信息技术的课堂内容是环环相扣的,一周两节课,学生不常用,经常会把操作的方法忘记,老师应该做出一系列的微课,事先整理出与这节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复习,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使知识呈现连贯性。这需要老师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初,有一个全局化、系列化设计的意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稠合性的知识点,微课与微课之间,要围绕知识点间的关系来设计相关微练习,进行微评价。

4.专题微课为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提供有力支撑。除了基于常规教学的同步微课自主学习外,专题微课在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最突出。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是多课时、单元性的综合问题探究学习,在分组活动时,常有小组跟不上进度,大部分是因为前面的基础课没认真学,需要应用实践时就无从下手。专题微课以主题学习单元为框架,将常规教学中用到的微视频、自主学习的同步微课,选择性按层次进行整理,增加单元活动相关的内容环节,导出生成播放演示视频,发放给学生,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探究,各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边看边停,实现自主按需学习,互动交流,还可以保存至手机上,课后进行探讨。在完成综合性主题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利用系列化专题微课,学生能互助查漏补缺,进一步驱动着他们自主开展完成主题任务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学习。

5.设计制作,交流分享微课,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与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分享,是非常方便与实用的。微课容量小,便于网络传播,不受区域限制,可在教师研修平台上上传自己录制的微课,浏览其他教师的微课,与本校、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进行分享交流;微课时长短,方便教师使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学习,看完即评价,反馈及时。微课又是属于易于补充的半结构化的资源,教师间分享的微课,配备有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这样的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每一节微课,都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通于微课的分享,教师间能相互学习,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扩充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五、微课资源建设的总结与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提出:微课的应用领域有在线学习、混合学习、颠倒教室、教育资源、教师成长。而微课的设计,焦教授总结为:一个好的微课要考虑5个内容: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e评价)。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应该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过程,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

对微课开发应用的初步尝试,受到教学环境和课程进度的限制,课题小组集中在一个单元的课堂内容中进行。研究的成果可能有些片面,有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今后课题小组会持续改进。同时,建议微课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由下至上和由下至上两种模式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师自主研发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也采用学校自愿申报、城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组织评审,确定相应的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有计划地拍摄制作一批与市教材相配套、成体系(专题)的微课资源,继而有组织地开展相关教学应用研究活动。

在应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题小组深切感受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一个网络化、智能化的学科教学平台,毕竟,微课的生命力是在网络上。信息技术课堂是与网络密切相连,但由于没有适用的平台为微课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微课的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中国微课网的平台更多是侧重于教师间微课资源的展示、分享与交流,可汗学院侧重于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学科教学使用的网络平台,学生课上课下能互通使用微课资源,平台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足迹、电子成长档案情况自动推送相关微课资源,开放式或封闭式呈现学习进展过程,同时具备异步讨论、上传、学习评价等功能,将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微课不但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们应积极地参与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中,实现资源的分享与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反思与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可汗学院[EB/OL].[2016-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3]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作者简介】陆志琼,女,南宁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责编 江月阳)

第五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结题报告

执笔人:龚剑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阶段成果:检测报告;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鉴赏与创作

阶段成果:形成可操作的结构;诗歌的创作。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具体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古典诗歌鉴赏学习实验, 在古典诗歌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网络环境背景下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古典诗歌教与学的平台。现在看来,这个课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为增加其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学积淀。具体表现为:

(一)开座谈会,调查学生,鉴赏选修,研讨学习,资源共享。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在自己任教的班上按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的多少的层次选取一些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喜好程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掌握的程度、平时是否会进行诗歌创作等内容;同时平时在办公室采用零散的方式,向其他老师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掌握、鉴赏等知识。课题组的老师把相关的知识收集起来,主要放在QQ空间里,实现资源共享。

(二)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置,软件支撑。校园网络建设――保障课题研究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早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的软硬件设施有:

① 校园网、互联网: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互联网分有线无线两部分,每个办公室均有不同IP地址,可以同时有线访问互联网;学校在部分办公室安置了路由器,可供各办公室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

② 多媒体教室:1个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

③ 计算机网络教室: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网络活动;

④笔记本电脑: 2009年学校给学校每位在岗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方便教学; ⑥图书馆购买了近10万册电子图书,方便教师查询;

⑦学校还非常重视软件建设:先后购买若干教学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大型软件,同时组织教师团结协作开发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并在高考资源网,金太阳网站江西教育资源网等网站登录注册,资金投入,可供教师资源下载与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三)专业培训,方法借鉴。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是: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从2010年开始,我校针对此课题,每学期组织3~4次校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行CAI课件制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同时规定课题组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计算机操作长期培训活动。

学校先后进行的培训活动有: ① 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

② Powerpoint课堂教学软件制作的培训; ③ Flash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④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⑤ 校园局域网的操作培训; ⑥ 因特网的操作培训;

⑦ 计算机教室教师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训。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我校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经常使用,计算机有的很少使用,有的刚刚学会,有的运用自如等等,为此,我们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

我们的培训原则是: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原则,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③发展与创新性原则,④独立与协作性原则。

我们所采取的培训措施是: ①上好信息技术课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带领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把每一个不会使用计算机及其不会利用网络信息的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应用、具有一定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工具使用能力、搜集获取能力、分析识别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等。

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信息工具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要求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的同时,收集并整理更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以便日后发展创新。

③培养学生发展与创新、独立与协作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学习、借鉴好的网络环境下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思路。

我们确定了研究思路,明确提出网络环境下古诗鉴赏的方法,就是在网络平台下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搜集、探讨、表达。我们课题组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而我们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为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资料,包括简明易行的方法、思路,从而大大拉近古典诗歌和当代中学生的距离,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四)文献查新,材料收集。

课题组从相关书籍和相关专业网站中摘录整理、搜索下载了近十年国内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在2009学年下学期始,课题组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从相关书籍以及 相关网站中搜索、下载了有关文章资料三十多篇;从国内著名语文网站上下载了二十多个关于诗歌鉴赏的课件、教案,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课题组开展研究作了较为充分的资料准备,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浏览过的网站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 www.xiexiebang.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http:// wx.jtyjy.com /)

(五)整合信息,诗歌鉴赏。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古典诗歌鉴赏的积极性,使课题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的方向拓展,培养学生过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进行了以下活动:

(1)各年级每月保证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欣赏情境探究课。(2)各年级每两周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鉴赏情境协作课。(3)各年级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二节诗歌鉴赏情境想象课和情境体验课。

(4)学校每月创办一期古代诗歌网络论坛。(5)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与交流。

(6)利用网络平台在高2009级学生中开展诗歌原创及欣赏讲析活动。具体表现为:

1.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

高一高二我们开设的选修课有龚剑老师的“李杜作品选读”;漆娜老师的“古典诗歌五步鉴赏法”;简建龙老师的“网络信息与诗歌鉴赏”,并制成一批网络课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或创设情景;或整合信息;或交流学习心得;或展现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设置语文课的背景。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配乐诗朗诵的文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然后,在读和背基础上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网络播放诗歌朗诵表演、课文背景的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由漆娜老师主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络环境下婉约词家及其作品学习活动等。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古诗欣赏演讲。结合课题研究,总结以往课前演讲的一些做法,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五分钟演讲系列,两年时间完成了四个循环,从高一开始一直坚持到高三。演讲内容是:诗词欣赏,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做简单的电脑课件辅助演讲。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诗词欣赏演讲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及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地读懂一首诗,通过课件制作加深印象,在课件演示演讲中又让其他同学分享欣赏的心得,一个学期下来,在演讲和听演讲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诗词60篇左右。既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前五分钟诗词演讲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因为学生对作业是被动接受的,但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阅读诗词的乐趣,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又感到了在知识海洋游弋的快乐,在制作电脑课件及准备演讲的过程中还尝到了创作的甘甜。因此,学生们对待这个作业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不完成这项作业,而且,许多学生对演讲材料准备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相当精美,常有学生要求演讲加时。借助于网络,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涉猎的范围非常广。

这样的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自主赏析,一轮下来,学生所选的诗词很少有相同的,风格呈多样性,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由此看来,网络是构建自主性的语文学习情境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各年级“诗声琅琅,诗意飞扬”,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明显提高,形成了一种读诗的热潮。可见,多媒体与文学鉴赏的整合是大有可为的,不好好利用网络环境是对资源极大的一种浪费。

4.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例,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语文学习。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中,把学生分成十五个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每组自主地学习,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讨论,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词;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学生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教师或专家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交流信息。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向学生整体介绍唐宋词的发展脉络,介绍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诗词鉴赏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解,并进行答辩。教师在其中起一个穿针引线及指导的作用。

这种研究性学习还通过电子邮件(邮箱是gazxgdsgjs@126.com)等方式得到了加强,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让不在同一地点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和远距离的学生实现在线讨论和交流,问答系统即可以真正实现在线的问答,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线讨论,网络的交互性真正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建立多种的交流方式,构建协作性的语文学习情境,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学生的各种交互。

建立诗歌鉴赏网络论坛与QQ群(gazxgdscjs(274226436)),利用网络快速交互功能,实现诗歌鉴赏网上交流。

这种作法利用互联网络作为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与课堂诗歌鉴赏学习的整合,建构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与探究,构建研究性的学习情境。

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在鉴赏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介绍诗歌创作方法,提供创作示范,进行评价修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了诗歌创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创作热情,不少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功力和美感。

下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