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NS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SNS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渗进课堂,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抛锚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已渐渐远去,而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层出不穷,而SNS环境下的各类学习的平台也逐渐成为了课堂外的辅助教学方式。为深入了解SNS环境下混合式学习的课堂效果,借助SNS平台的优势,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混合式教学,以此来分析SNS的协作学习方式的效果。
【关键词】协作学习;SNS;行动研究
0 引言
随着云技术、物联网等新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移动设备中出现大量的的社交性软件,国外常见的有脸书、推特;国内的有微信、QQ、微博等这些Web2.0元素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交性软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传照片、视频以及其它的心灵鸡汤。美国2016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提出[1],学生的学习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它们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现有的学习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增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在当前教育技术环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社交软件进行辅助化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模式就从传统的注重教师转移到注重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学生的共享互动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协作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教育研究也更加强调学习存在于社会交互的活动中[2]。前期数据分析
在开展协作学习前,首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进行调研,来分析SNS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具备的可行性,为交互式协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上网时间,协作学习的认识,以及对网络协作学习的态度都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适合SNS环境的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上网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大学生对各种社交软件运用的得心应手,这就满足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学习的前提条件。众多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对开展网络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进行过协作学习,更利于在SNS环境中开展协作学习
SNS作为新兴的媒介,能否成为有效的教育媒介,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主体的应用态度[3]。通过问卷 调查发现,学生经常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而且大多数的同学都有意愿进行小组学习或已经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具备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充分的证明交互式协作学习可以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SNS环境中开展协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可行的。SNS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2.1平台构建
课题采用开源的UCenter Home来构建SNS学习的平台,采用“平台+服务+应用”的设计思想提供了群组在平台中。Uchome是业内的一款开源SNS平台,采用PHP+MYSQL,从网上下载用于WINDOWS环境的软件,在安装 UCenter Home 2.0 之前,先在服务器确认已经安装过 UCenter,然后下载 UCenter Home 2.0 程序包到本地,按照?f明进行安装即可,可以方便的实现二次开发。根据课题的要求,自己添加合适的功能模块。教师学生可以发表日志,参加群组学习,发起新话题,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等。平台中最核心的模块就是群组,群组中包含若干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登陆平台都有自己的主页。在主页中可以撰写日志,记录学习心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群组发起话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的话题进行交流沟通。
2.2 协作活动的开展
SNS环境下的学习也是一种混合式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或者称之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教师在课堂选用人大教授王珊撰写的“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这是国内数据库教学的首选教材。教材的理论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领会数据库的应用,实践教学选择ACCESS数据库。ACCESS可以完成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窗体对象能快速进行UI设计,这样学生就能直观的感受到后台数据库的访问。课堂中教师以学生最熟悉的“成绩管理系统”为例实施案例教学,从需求分析、E-R设计、创建数据库和表、窗体、报表、宏将对象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小型的初级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加深数据库应用的理解。然后借助于SNS学习的平台,同学们按照协作小组进行自主研发阶段,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学生碰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上寻求帮助,教师和同学进行答疑,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中,也会挑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进行E-R设计时,怎么进行合并,同学可以各抒己见,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讨论结论进行指导和纠正。
表1
2.3 教学效果
笔者将该教学模式应用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进行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的考评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实验成绩采用期末小组内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和组间项目成果汇报的方式。期末各小组依次汇报了教学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组内或组间进行汇报时,能清晰的报告系统中所用的知识点,如何理论联系实践的。成员协作也从刚开始的合作推诿到最后的合作默契,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后测,90%的同学都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并且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所设计的案例项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结束语
在社交软件深受学生青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借助社交网络来进行辅助教学一直是教育技术学者研究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越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当然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少不了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花时间、精力来设计好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把课程中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呈现给学生,借助于SNS平台,做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答疑解惑、师生互动的引路者。
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在协作学习中,能锻炼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协作能力,并配合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能在讨论交流沟通中学习新的知识,能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为了使协作学习顺利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交互活动,每个个体的能力都得到最大的展示,结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绩效的最大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s://wenku.baidu.com/view/2aae84daa216***d.html.[2]刘庆吉.基于SNS的协作学习的平台模型的构建于实现[D].中山大学,2010:1-7.[3]魏婧,魏荣,刘业政.大学生SNS应用态度对学习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7):26-31.[4]孙燕,候菊芳,谭博.SNS对高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其应用[J].教师,2012(23):48-49.[5]肖明.SNS技术在网络协作学习系统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31(20):198-199.[6]王丽娟.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协作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7]李亚娇,段金菊.SNS平台在促进深度学习方面的比较严峻[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2,30(5):26-34.[8]杨丽,何红霞.MOOC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5-120.
第二篇:基于SNS下的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应用研究
基于WEB2.0下的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应用研究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学
王雪强
[摘要]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理念的提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带有WEB2.0特征的服务进入人们的视野,较为强眼的就是目前流行的社交网络系统(SNS:social net working service)。尽管WEB2.0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WEB2.0以其自身的一些显著特点,如在知识管理、人性化、协作学习等方面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特有的作用,祢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实现向自主、协作的拓展式学习转变,从单纯的被动接收到主动的知识构建,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课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WEB2.0在教师—教师交流、教师—学生交流、学生—学生交流中有其充分的应用价值,能更好地巩固教学,提高师生素质。[关键词]: 社交网络服务; 共同体; 学习社区
一、引言
自2004年3月WEB2.0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范畴内的许多思想和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发展、网络信息交流与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WEB2.0时代,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可以辅助学习的社会型软件大量涌现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将面临WEB2.0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要全面转向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成为技术的主人”。WEB2.0具有能够支持新教育理念下学习活动的潜力,给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它具有较为诱人的教育应用前景。
二、WEB2.0理念
WEB2.0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学术定义,人们主要从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技术的实现和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进行定义。其中逐渐被人们引用与认可的则是从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的定义: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RSS、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以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2] WEB2.0是以WEB1.0为基础和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与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与WEB1.0有着很多的不同。WEB1.0主要提供WEB浏览功能,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大量的网页,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所带给我们的则是一个“可读、可写、社会化”的互联网,是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3]WEB2.0的特征主要有:可重用的微内容(Microcontent,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社会性;强调用户的参与性。[4] WEB2.0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二:一是对社会化的强调,一是对个性化的尊重。社会化,意味着互联网真正走近普通大众,将网络内容的创造使用权递交到普通用户的手中,同时,互联网吸纳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并成为广大用户互助、协作、聚焦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有力工具。个性化,意味着以每个用户为核心,尊重每个用户的个体需求,尊重每个用户的微弱贡献,充分重视这些微弱贡献所汇集而成的巨大力量。[5]由此可见,WEB2.0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念,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并且会越来越清晰。WEB2.0与传统互联网(WEB1.0)的区别在于:传统的互联网(WEB1.0)网站走的是大型化路线,比拼的是编辑数量和网站规模,WEB2.0则是全民上网,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化网络。
三、WEB2.0的教育特性
WEB2.0作为一个网络时代下的新兴事物,许多业内人士以其敏锐的视角探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WEB2.0之所以能被如此关注,必然存在其对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优势,并且能够弥补或改进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它也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特性,使其能够存在、普及、推广。
关于WEB2.0的教育特性,有如下几点:
1、易用性
WEB2.0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功能的产品服务平台,该平台力求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和可用性。而这些特性大多都是传统教育甚至是传统信息教育做不到的。其中,WEB2.0中的Blog在教育教学的易用性方面表现最突出。Blog友好的操作界面,齐全的功能设置,这些人性化的设计使师生免去了网页设计、程序开发之苦,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2、便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WEB2.0的Blog是优秀的知识管理平台。个人或组织可以利用Blog将关注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特别是利用超链接,把网络上分散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生产。Blog为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过滤功能,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而读者又可以对其进行扩展和补充。
Blog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通过Blog可以非常方便地汇集组织互联网上分散杂乱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和复习资料,从而为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提供条件。而学生则避免了漫无目的的搜索过程,他们通过Blog将老师提供的资料快速内化,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再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使其不断扩充,不断增值,形成更大的共享资源网络,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总结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WEB2.0系统中的BBS、RSS的知识管理作用也十分突出。可见,WEB2.0在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上,具有极广阔的可用性。
3、个体主动性
WEB2.0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交流工具,它可以使其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以文本等形式进行组织编辑也可对其外观等界面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从而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WEB2.0跟踪自己不同时期的思想观点,从这种思想的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WEB2.0跟踪记录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对学习的态度,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或提出对一些关于学习的疑问,获得其他人的评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提高。对于个体学生来说,WEB2.0可以用来进行写作练习,或可以当成是个人表达的一个工具和舞台,学生通过写WEB2.0来形成一种写作的自信心和语感。
WEB2.0的这种个体主动性,更适合于一种个人的日志管理,相信在我们更深入的研究过程中,WEB2.0会更好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4、学习互动性
WEB2.0的 Blog、“百度知道”在师生互动学习中能产生积极作用。
Blog,特别是“百度知道”充分的发挥了WEB2.0理念中个人的作用。在网络上,师生可以提出问题,然后由网络中成千上万的个体做出问题的答案,再由千万个个体讨论、评选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WEB2.0使人们能够同时汲取千万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这对于传统教育教学而言则是很难实现的。WEB2.0带来的全新互动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是变革、创新,借助这种互动性的学习团体,师生们可以高效准确的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对教学产生直观的推进作用。
四、WEB2.0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Web2.0环境下虽有着多样的简单易用的工具作为学习的支持手段,且在教学内容的聚合迁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但在整个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依然容易迷失方向,在浩瀚的网络海洋里所获得的知识更多的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因此要想在Web2.0环境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更有效的促进Web2.0在教育中的引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认识。Web2.0是一个概念而并非一种技术,因此要研究不同技术间的整合。基于Web2.0的学习方式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学习的过程来说只能是做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不能代替其他的学习方式;<2>开发教育系统平台。建立内容充实丰富、界面设计友好合理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支撑,给每个个体提供展示的空间;<3>设计学习活动及组织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方面,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以保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聚合,这可以通过Wiki、Tag、RSS技术来实现;将学习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分类标签与课程资源的分类建立联系;<4>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培养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习者的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对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能力。
下面,文章将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师—教师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同领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交流时,基本上是采取小组讨论或面对面会话等方式。这种在特定的时间里、内容相对狭窄固定的交流方式自然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而WEB2.0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之间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交流,就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而且不需要面对面,教师可以在Blog、RSS上可以看到别的教师在某个时间发表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阐明自己的看法,大家在这种相互交流过程中共同进步。
同时,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WEB2.0中海量的网络资源,利用超链接,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链接到WEB2.0个体中,同时也可以利用拷贝、剪切功能,把有用的资源通过筛选整理放到自己的WEB2.0个体中,这样可以补充扩展教学内容,使大家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多维度的理解。不同教师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站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则可以节省查找资料所耗费的时间,也可以借鉴专家学者等的比较专业和经典的教学思路、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师—学交流
在教师的WEB2.0个体中,教师把需要的资料放在WEB2.0个体上,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对进一步浏览的站点有一个选择,既利用网络资源,又避免了超链接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网上漫无边际浏览的问题。
WEB2.0个体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中的应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WEB2.0个体的长处。
(1)讨论
教师应当能够提出一些足以引发学生关注和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思索,然后展开议论,大家互相探讨研究,这样不仅会使该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在学生们的思想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更有可能产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同时,由于是在WEB2.0个体上进行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而且师生之间不需要面对面,这就使一些学生可以克服惧怕心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讨论中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指导讨论的方向、程度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彼此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
(2)评价
WEB2.0个体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不过人们并未就此满足,而且在更加积极探索它可能对整个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教育中关键的评价方法可能因此而改变。把WEB2.0个体应用到教学中后,每个学习者完成的课业都可以用数字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电子档案袋。学生电子档案袋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且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其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对教师观察到的和学生创造出的内容的系统化汇总和呈现,不但能够确保提高学生参与度,还会引出一个更丰富多侧面的学生个体的收获,比传统的评价方式更为有效合理。
学生知识的捕获,不仅仅包括需要学习的课程范畴,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信息,以及学生知识形成和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教育管理机制合理采用,就会变成个性化教育中关键的智能参考,为教教师提供最佳的行动参考,而对学习者自身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把WEB2.0个体与学生的评估结合起来,学生的评估结果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曲线也是一个重要部分。结构化的评价表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基于过程的WEB2.0系统则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更多信息,让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具有多面性和人性化的色彩。
(3)差异性教学
WEB2.0个体能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集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因此,两极(很好、很差)的学生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不可避免的。而WEB2.0的出现弥补了集体教学的这种不足,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WEB2.0个体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心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之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学生的反映,思考是否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等,即教学设计中的反馈环节,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学一学交流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WEB2.0来进行交流,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WEB2.0个体,来记录个人的思想历程,而一定范围内的学生的WEB2.0个体(如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则能形成一个WEB2.0的知识群体,从而能更好的表达自我、提升自我;信息共享、共同进步。
在知识群体中体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但可以让学生的非正式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还会让知识在网络化的分享过程中得到自然的过滤和选择,达到更高的质量。WEB2.0知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很多虚拟社区。这些社区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超过组织结构的丰富联系,更有利于跨越既定的固定边界,让学生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总结
WEB2.0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将其更有效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什么环节,以何种方式进行评价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WEB2.0由于具有其固有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特性,必然使其在教育领域中大放异彩,在课堂之外更好的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25(12):7.[2] 曹良亮.Web2.0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系统架构分析[J].技术应用,2008,(3):68.[3] 卿竹.Web2.0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20(1):46.[4] 谭支军.基于Web2.0的网络教学系统结构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9):96.[5] 陈青.Web2.0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9,(2)[6] 程军,徐芳.浅谈Web2.0带来的教育变革[J].科技信息,2008,(19):49.[7] 吴向东,王继华.Web2.0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8] 庄秀丽.Web2.0教育应用现状概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9] 金燕,祝贺.国内Web2.0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4)[10]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中国远程教育,2003,1 [11]刘冰,《WEB2.0的正面意义重大,没有必要太过苛刻》,网络世界,2006,11 [12]韩瑛,《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余胜泉
1、路秋丽
1、陈声健2
1、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2、曲靖师范学院 物理
系,云南 655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又可以课后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支撑理念与环境的构成,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并探讨了它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在线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的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逐步回归理性。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2]。
一、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1.融合的学习理论指导[3]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学习理论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所持的立场是客观主义的。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及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构成知识。知识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迁移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所不同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优势在于目标明确,外在的刺激和灌输可以系统的讲述知识,易于形成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操作,便于教师控制和组织教学等。而它的劣势在于学习的主体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外在刺激条件与学生知识结构与准备状态不符时,知识传输的效率低下等等。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可以更好的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效率较高。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学生可以达到基本统一的知识结构,便于管理和评测。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等等。其弱势在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未必符合每个人自己的最佳发展形式。统一的学习方式,未必是每个人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对于高级技能、复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等,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也就是“教”。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共同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不足之处是在按照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上采用非客观的哲学立场,认为每个个体的认知过程是各不相同的,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可预知的。因此教学是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强调的重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而是强调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以广义上的学习环境出现,而不是传道者的身份出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技能,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动性,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适合于复杂知识的理解,高级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其劣势在于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学习评价较为困难,组织与管理学习也十分困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协作不适合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自我控制能力、认知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强调外显行为,客观刺激。认知主义强调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外显行为后面隐藏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建构主义则强调知识的多面性,自我建构,在具体环境中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它们都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并不是所有环境,所有情况下都只适用于一种学习理论。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总体说来,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加强,学习环境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教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
2.建构性的学习环境支持
将教学或其过程理解为学习环境,体现了建构主义倾向的对于知识和教学的理解。客观主义将知识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或实体,因此将教学理解为传递这一客观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将知识理解为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建构认知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丰富工具和资源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因而将教学理解为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里,学习者能够最佳地得到建构工具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这些工具和环境促进个人认识和意义的建立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是开发能使学生参与并建构其认识和理解的环境,这种环境体现的原则是:情景、建构、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这一建构的过程需要合作地进行,学习被安排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能够反思已有的认识和理解。
情景包括现实世界环境中的特征,这些特征,要尽可能忠实地体现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理的特征、文化的特征、社会的特征以及涉及到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问题。
知识的建构是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连接和反思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知识是大脑的产品,是个体来自于情境的经验及对情境解释的结果。这些经验能够在学习环境也能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遇到。只有允许个体或团体依据他们的体验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要求他们“学习”教师对这些体验的解释,这样的学习才是建构性的。
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发生。合作有利于发展、测试和评估学习情境中产生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并促进人际交流技能的形成。
交流是合作所必须的,个人和小组在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之前,必须首先对这些计划进行协商。这一计划包括回顾已知的、思考需要知道的,考虑不同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潜能。交流是意义建立过程的重要部份,因为知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真实学习情景、合作学习、注重问题解决等特色,所有的学习环境都依赖于技术,以使环境易于操作,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构性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要素:[4](1)信息资源: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录像带、教学软件、相关论文等。一般情况下,在学习环境中,高级复杂的知识内容,都是以具体情景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的,并有大量相关的案例,学生要借助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在解决情景性问题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2)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它人通信协作等。
(3)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要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即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因此,适合学习者个别特征的自主学习策略就满足三个条件: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4)帮助与指导: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学习环境中,都存在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等能上网的地方均可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的教与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教学活动选择与设计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建构性学习环境协作性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网络课程学科资源库支持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教学环境使用培训教学计划说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课堂讨论、交流、答疑研究课题汇报课堂评价在线教学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智能答疑在线讨论与交流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在线个别辅导考试测评档案袋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 图1: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模式
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1.1支持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经有80%以上的高等学校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和CHINANET接入国际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确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不应当只是教学内容的发布,而更多的应该是支持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网络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沟通交流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是分散的,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和管理,因此需要有一个集教学内容发布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交互、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发展性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支撑混合式教学。目前国内较流行的通用网络教学平台有4A、清华教育在线、电大在线、网梯教学平台、安博在线等,国外则有WebCT、Blackboard、UKeU、Frontier、Learning Space等。
其中4A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个性化定制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它依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开发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其他优秀网络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资源浏览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也通过智能答疑系统、在线讨论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学习笔记、作业考试系统等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交互。4A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支持教师在线设计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还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比如布置作业、设置讨论主题、为学生制订自测方案、答疑等,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4A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精品网络课程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目前一些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支持国际上的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建议教师或技术人员参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如IEEE-LOM,IMS-CP, ADL-SCORM等)采用面向学习对象的方式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面向学习对象的E-learning资源因其可重用、易获取、易更新、易管理、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可跨平台使用等特性,能够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5]。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的组合、拆分和修改等功能,教师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备课。
1.3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
优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课程资源就好比是“高速公路”(高等学校的校园网)上行驶着没有装载“货物”(资源)的“列车”(网络教学平台)。如果说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教育资源的话,那么课程资源则是为辅助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学生学习的扩展资源。课程内容一般是由呈现讲解型的内容和教学交互型的内容组成的有一定逻辑组织结构的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则是一个个视频、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或复合型的多媒体教学微课件,既可以是内容呈现和讲解型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资源,也可以是一些用于扩展学习内容范围的文献目录索引。课程资源的设计和网络课程的设计类似,都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
要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6] 1.4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的深入展开而设计的一些探究性问题解决、小组协作问题解决、分组交流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在线智能答疑、自测方案、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等。教学活动应该参照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并按照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即与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相关联。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尤为重要。例如,探究性问题解决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设计新颖、开放、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关提示或提供一些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己利用网络去查找信息,然后通过BBS或在线聊天室讨论交流问题。
1.5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学习和教学的需求也在朝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全模块化的标准开发,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构件允许用户对功能模块的灵活调度和重组,实现个性化定制。不同的课程、课程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定制在他的课程中呈现给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隐藏暂时用不到的功能模块或将常用的重要模块放在前面;学生则可以定制呈现给自己的网络平台的风格,包括各功能模块的顺序、呈现方式、页面风格等。
2.课堂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存在形式、内容单一等诸多弊端,而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课程、扩展资源、各种教学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
2.1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指培训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保证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乃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学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写作与创作、发表个人看法、交流、协作、探索和发现、计算与数据处理、提供练习与反馈、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学习帮助和启示、成长记录、质性评估、学习反馈等。
2.2 教学计划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也需要将该次课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2.3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在线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网络上的热门议题,表扬积极的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是鼓励和维持学生持续在网络上参与和讨论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对在线教学的局限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机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积极吸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适时地给学生鼓励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回顾、情景案例等,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化学/物理/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等,还有一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模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或flash二维/三维动画动态地展现。
2.5 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了解对方的这种观点和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大班教学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2.6 课堂小组协作研究课题并汇报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小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有效的手段。项目研究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和课堂上配合进行:在网络上主要是进行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过程信息记录和评价;在课堂中则主要是组织小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与教师深入交流和讨论,从而得到适当的点拨。这是保证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迁移的重要手段。2.7 课堂评价
除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考试模块对当堂或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联机测试,对于客观题系统会自动给出测试结果,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本课时的教学计划,或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
课堂教学是基于班级常模进行的,也就说教师的教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无法解决或没有时间的问题,只有靠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来解决。
3.1 多媒体在线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随时在线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等。学生课后可以在线复习课程内容,对学习内容做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4A网络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书签、学习笔记本、学习任务管理等辅助学习工具。除了课程内容之外,教师或学生还提供了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扩展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得到新的启示,探索和体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3.2 在线智能答疑
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在课堂学习中有遗留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将问题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此问题及解答可以作为资源整理到答疑中心中,供其它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作为解答参考。学生提问时系统会自动匹配问题资源,如果有类似的问题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若没有的话,学生需要等待教师或其他学生给出答案。这种智能化的答疑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学生可以对其它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这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或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向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由学生解答,也可自问自答,再将问题整理到问题资源库。这样,随着答疑系统的运行,问题资源会越来越多,学生需要的新问题会越来越少。
3.3 在线讨论与交流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而造成的讨论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难以深入等缺陷。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模块,按照用户进入的课程来呈现论坛内容,讨论的主题可以有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讨论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交流不受时间限制,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学生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的能力。4A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交流系统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和相关统计数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以及讨论的深入程度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4 在线教学评价
自测、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学生学习评价的实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试题资源库、自动/手动组卷机制、作业催交、系统统计分析等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展抽取试题资源库中的一些试题资源组成试卷,作为学生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的作业或自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自己随即抽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组成自测试卷来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客观性试题,系统都可以自动批阅并给出评价和统计信息,对于主观性试题,则需要教师来批阅。每次作业或自测系统都会给教师一个统计报表,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的依据。教师评价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匿名向教师提意见或打分的方式,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以此来获取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
3.5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就是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学习项目在网络环境下展开共同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项目是针对一个实际问题确定的,不同于主题讨论的学习,小组成员在网络平台分配的各小组的学习活动空间里协同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有各自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成员遇到的问题可以上传到讨论组寻求帮助和讨论,而各自收集的资料可以放到小组共享的文件夹里共享。这种学习方式方便成员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文件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 在线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大班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记住、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信息和学习情况,是不现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功能,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诊断和了解,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可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或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4.发展性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评价思想体现为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和推行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无疑对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与运用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可以在在线测评、档案袋记录、问卷等多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如图2所示):
在线考试作品档案袋重视结果重视过程提倡发展综合能力调查活动过程的评估 图2: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
4.1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网络环境下备受青睐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档案袋的主要功能是“存”、“反思”、“交流”。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体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信息都记录非常容易地被记录下来,在档案袋中归类存储,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对象。
档案袋的数据来源主要课堂教学和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两个环节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数据,包括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发言次数和发言内容、小组协作中贡献的资料、小组协作中组员的评价、提问的问题和次数、解答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提问的次数和答案内容、作业和自测的成绩、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学习笔记本中的内容等等,这些数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4.2 考试测评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考试测评的开展,教师平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测题或者作业题,用来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测题和作业的自动批改,这使得教师无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将学习结果、对课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了解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学生现在的需求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并根据情况对前面的教学内容做补充以及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有利于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展开。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利于教师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虽然目前国内80%以上的高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是除了开通电子图书馆和开设全校的信息技术课之外,大部分的应用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财务报表、学生成绩统计、学校公告信息发布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没有真正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是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并改革教学结构的突破点。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7]。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2.弥补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少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教师一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学术研究,多数教师专心于科研工作,除了上课以外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很少。另外,中国的大学已经开始进入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时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造成大学生崇尚自我、惟我独尊的成长背景。学生喜欢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喜欢别人的参与。这些都造成了师生交流上的障碍,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网络则以其提供的各种交流方式弥补了师生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交流沟通少的问题,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对于学生学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3.解决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在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早已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约475万人,研究生招生约36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不下两千万人。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接近现在高校师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宏观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继续是传统的集体讲授式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但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另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网络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J],2004(3).[2] 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Centra Software 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http://.[DB/OL].2005-7-9.[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第四篇:关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机电系 蒋德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将成为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既要实现其角色的转变:由单一角色向综合角色转变;还要实现其能力的转型: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等。
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往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既有传统教学环境下的角色特点,又有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角色特点。在混合式教学的不同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在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45分钟,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地解释和讲授。无论是面对面的课堂讲授,还是实时或非实时的远程讲授,教师都起着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远程讲授中,由于媒体的介入,比如网络,教师的实际主导作用还是有所下降。在该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仍为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2、在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小组之中,直接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观点予以解答或释疑,或是参与学生的讨论;而在网络上,一般教师利用交互平台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由于师生无法见面,互相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或反应,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有时教师不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立即回答,但要给出必要的指点和引导。无论是课堂中,还是网络上,教师的角色在此模式中已转变为设计者、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3、在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式中充分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降低,替代他们的通常是辅助个别化学习的软件、网络课件、自学材料等,教师的出现往往是在学生主动提出需求、问题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在经过积累,或学习中遇到障碍无法逾越之关键期。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问题的性质,做出判断,通过不同途径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与指导。该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为咨询者和辅导者。
二、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总体说来,随着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提高,学习环境的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内扩展到了课堂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行校外实习,可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Still water Area Public Schools的Moodle应用案例:学生们在教学时间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和实践;非教学时间(宿舍或家中)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线学习(如:观看异步教学视频、理解问题并完成作业)——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多地点学习和自行调整学习节奏。Innosight Institute把这种模式定义为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 Model)。
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包括学生的答疑、讨论、作业批改和反馈等)等问题,并可以实践“微课”等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降低教学成本,减少师资支出,提升运营效率,并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
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任务的制定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此,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
(2)建立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制作教学PPT、教学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将资源发布于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学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历届学生中优秀的作业、实验置于在线教学平台中,对学生进行展览。
(3)教学环境使用培训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指培训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保证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乃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学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写作与创作、发表个人看法、交流、协作、探索和发现、计算与数据处理、提供练习与反馈、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学习帮助和启示、成长记录、质性评估、学习反馈等。
2、实施阶段(1)教学计划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也需要将该次课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2)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回顾、情景案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或flash 二维/三维动画动态地展现。
(3)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了解对方的这种观点和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大班教学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3、教学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作业和出勤情况为主,三种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得到最终成绩。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作业抄袭等现象,很难对学生做出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为此,在该阶段可以加入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网络或课堂中交流的活跃度等作为评估准则,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准确。
三、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对于混合式教学,我们需要在课程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专业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学校层面进行教育改革。跟风、浮躁和短视很容易改变混合式学习的初衷。虽然混合式教学能降本节支,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目的。美国一些学校通过增加在线教学份额和减少教师数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交需求,从而引起广泛质疑。学生如果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易产生精神、情感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另外,如果混合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强调服从权威,而忽略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质疑精神,那它仍是新瓶装旧酒,不能发挥这项应用技术的所有潜力。
四、小结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网络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使二者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尤其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张、优质资源缺乏、师生互动大幅度减少的弊端。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要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