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宋明阳
序言
本课题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1-R-19666。主持人是宿迁市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宋明阳。成员有:省沭中教务主任毛伟,学生处副主任孙振,校网络维护负责人蒋立锁,校园电视台台长魏善航,校专职心理咨询师郁郁,计算机专业教师肖颖,校优秀班主任张素婷、韦立顺、周鹏杰、郁富胜、方明星、钟志国,校优秀教师于会芹、仲婧等。
内容摘要
针对如何及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益的难点问题,本课题运用系统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基本原理,采用理论研讨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初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动态评价、家校社会三维互动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参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的资源整合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课题研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班主任 工作 资源 建设 应用 研究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产生于二十世纪后期,迅速兴盛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信息化时代,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爆炸式的飞跃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的普及性应用,必然引起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变革。以电脑、手机及微机式数码摄象机等为标志工具的网络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已经成为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而使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全新的认识,探究我们的创新意识,挖掘我们的创新潜力,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普通高中班主任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指开发符合普通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规律的、数量足够、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应用系统。
高中班主任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是指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恰当、有效地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人才。
三、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作为班主任如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建设性功能,必将极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极大地解放班主任,极大地推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理论意义
网络具有时效性和普及性、互动性和有效性。这有利于班主任抓住思想教育契机,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总结、创建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会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无疑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目标
1、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整合易懂、快捷、高质的学科知识与学习技能指导的资源。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
3、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4、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
五、理论依据
1、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研究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其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班主任信息化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善班主任工作信息化过程,使其更加科学高效。
2、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课题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好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主要工作是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总结、提炼与交流、推广。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次主题班会课件、每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交流会议总结、每一次学法指导措施、每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实践、每一个学生转化案例,经过总结与提炼,都是我们的探索和研究。
2、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班主任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并及时的进行交流与推广。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4、案例研究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善于抓住班主任个人教育案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数据。
5、理论研讨法。借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进行指导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分阶段的研讨活动。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培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拟订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题论证。成果:完成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全方位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进行学校德育和高一至高三班主任工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成果:中期检查表、论文、示范课课件、主题班会课件、视频,学校德育管理资料整理汇总并上传至网络博客、心理辅导资料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汇集成果,理性分析,完成两份报告,结题鉴定。
成果: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集、心理辅导资料整理汇编、主题班会及校园节目光盘刻录、研究成果上传。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意义与不足。(1)意义:
①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
②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2)不足:
①不能取代传统学科教学形式中的有效方法。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1)、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就是基于专题研究型模式给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空间。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异性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子关系等),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全体学生共享,实现“师——生”互动,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因为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谈体会、感受,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2)网上心理辅导
①、电子邮箱。②、专线QQ辅导。③、在线论坛交流。④、班级博客。(3)、开设心理专栏
3、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评价体系。(1)实施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①、评价过程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原则
新课程评价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从“三个纬度”出发,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改变以往“一次考试,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浅能,使学生拥有自信,全面和谐地发展。
(2)、素质评价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学生电子档案袋的主要内容如下: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3)、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评定方法 ①、教师的观察
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纪律、品行、态度等等)对学生作出观察性评价,采用填写、发放电子成长记录袋中的表扬卡和过失卡的办法。表扬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比较突出的进步或事例,过失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和比较大的错误。
②、家长的观察 在日常的观察中,家长根据子女的居家表现(包括生活学习习惯、责任心、尊老爱幼等等)对子女作出观察性评价,也采用填写、发放表扬卡和过失卡的办法。表扬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子女在校外的(主要在家里)比较突出的进步或事例,过失卡则填写不良习惯、行为和比较大的错误。
以上老师和家长记录的所有信息都要及时地录入学生电子成长平台,实行一周一反馈,一月一总结的制度,并能对进步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纠正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真正地实现过程管理。
4、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像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联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过去,老师和家长因为沟通工具和手段的缺陷,一直以来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1)校讯通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在学校与家长联系、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班级网站
单独的班级网站信息平台,能直接明了地反映孩子周围发生的一切,促进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及时发布班级简讯或公告,特别是要告知家长的,避免学生遗忘或传递信息时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家长通过论坛或留言或电子信箱等,也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教育的共识。
(3)QQ群
如今,网络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家长QQ群,不仅便于老师与家长联系,还给家长之间开辟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现在中学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平时难有时间去家访,而利用QQ群和家长联系既省时,效率也高。另外,通过QQ群和家长联系可以免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家访时有的家长会很紧张,以为孩子在学校里做了很大的错事等。而且,通过QQ群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是平等的,少了一些“特殊身份”,大家交流起来没有心理压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九、课题社会效益和反响
1、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课题组撰写了8篇关于信息技术与班主任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论文,有7篇在省级期刊公开发表,1篇获省二等奖。主要情况如下: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张素婷、宋明阳)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2)《利用电子档案袋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周鹏杰)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5期)
(3)《浅谈高中学生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应用》(郁富胜、张霞)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
(4)《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方明星)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5)《浅谈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于会芹)发表在《读写算》(2011-10期)
(6)《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钟志国)发表在《文学教育》(2012-03期)
(7)《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仲婧)发表在《教育科研》(2011-52期)
(8)肖颖老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获江苏省第九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2、建立班主任工作资源网上平台:(1)建设学校网上“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网址:http://zxs.sygjzx.com/)
(2)在校园网上“教学资源栏”建成“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站点并上传了与本课题相关成果,地址:http://10.1.1.5/jxfs.asp?act=listzylx&mc=班主任工作资源。
(3)博客中开设班主任工作资源栏目,并上传相关研究成果,博客地址: http://smy.1977.blog.163.com,点击量已超过2500人。
(4)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交流。
3、整理汇总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资料,并在博客上进行发布推广,具体包括:
(1)致和教育特色创建报告(2)省沭中学生习惯养成细则(3)省沭中学生奖惩处理办法
(4)省沭中学生跑步要求与跑步方案(5)班级学生考核细则(6)学生评语样本
4、形成了“心理指导”校本课程材料一份。
5、“主题班会”、“校园节目”的刻录光盘两盘。
6、促进了班主任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参与班主任的理论和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其中,宋明阳老师先后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年度十大优秀班主任”“沭阳县教研工作先进个人”“沭阳县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郁富胜、方明星、张素婷等老师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另外,班主任工作资源网上平台的建设也给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发展。
7、提升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2011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8人。2012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12人,名列苏北五市县级中学第一名。2012年被省政府评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十、问题讨论
1、存在问题
(1)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还不够全面系统,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料研究和搜集得不是很充分,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有研究成果:一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是信息技术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
(2)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指导的个案资料积累不多,学生心理指导的校本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3)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导致理论高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2、今后设想(1)、进一步收集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更多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
(2)、在学生心理指导方面除了共性的问题研究以外,同时注重学生心理指导的个性研究,并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水平。
(3)、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需要继续总结相关经验,不断提升课题的理论水平。
(4)、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我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班主任工作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十一、参考文献
1、蒋鸣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方向与探索》[R].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2004/7•报告).2、汪琼.《关于资源库建设的几点认识》
3、谢幼如和柯清超.(2005)《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李克东和谢幼如.《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3-6。
5、郭宝仙.《国外支持社区成员学习的一些举措》
6、教育部《远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2000 年5月
7、《教育技术学基础》([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 张杰夫主译)
8、薛磊,马振华,江一山,徐耀《.InternetIntranet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中国电化教育 2001(2)
9、王晓芜.《漫谈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C].广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10、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27-31。
11、曹晓明和何克抗.《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8期,37-40。
1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1-5。
1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14、何克抗.《发达国家的网上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15、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1).1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http// www.xiexiebang.com
1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18、《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美]D•P•奥苏伯尔等著 佘星南宋钧译)
1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0、魏大可.《学校个性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C].人民教育出版社
21、《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著)
22、《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吉庆编著)
23、孙其信,李方敏.《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网站的分析与述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4、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电化教育研究,1999,(5)
25、《新课标下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思考》作者:曲阜师范大学 张友文
2012年12月2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摘 要】对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多个课例教学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 微课资源 设计开发 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48-04
随着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网络的发展,社会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移动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应运而生。现有的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移动化、微型化的学习资源改革势在必行。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在全球广受好评和追捧,国内的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多地主动开展学习并积极进行实践尝试。目前的微课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如何去设计开发微课,如何去建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如何应用于学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的开发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的问题?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对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资源需求分析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精品录像课普遍存在时间长、容量大等特点,不便于精确定位于学习点,实际的观看使用率并不高。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日渐成为主要流行的终端设备,互联网逐步进入了“移动微时代”。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什么样的资源更能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实践?就当前而言,微课更适合现代学习者微型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和期望。微课短小精悍,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师可以将其灵活方便地运用于课堂,也可以用作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已经越来越普及,微课已逐渐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因此,本课题组把研究的内容进一步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二、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路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研究对象
1.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即中国微课网、美国可汗学院。
2.本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均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3.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教师。
(二)研究内容
1.对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差异,分析它们特点、设计思路及开发方法等,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设计以及后续开发打下基础。
2.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学生使用微课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使用不同的课堂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对比教学效果,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交流,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方法。
4.总结经验,提出后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与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与“微课”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寻找微课资源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2.对比研究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
3.网络调查法。使用问卷星的调查平台,将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获取基本数据,分析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学习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4.案例研究法。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四)技术路线
1.微课平台的对比分析。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其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该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涵盖了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多科目内容,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应用于“翻转课堂”。在美国,有些学校已采用学生回家不做功课,而是通过可汗学院教学视频进行自学,在校时则主要是做练习测试,再由老师或已经学会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充分发挥课堂人际交互的优势,以及课下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可汗学院有以下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性,以及视频资源可重复利用的低成本性,每段课程视频长度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由易到难,采用进阶的方式互相衔接。(2)在教学视频中,看不到主讲人,只有一支笔和精简的画面,带领着观众一点点思考。(3)配套的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练习时,用户还可以借助系统提示的帮助,在作答区完成作答,教学者参考相应的记录,很容易得知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状态、哪些模块比较薄弱,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国微课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它是为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中国微课大赛”由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现平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涉及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授课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其内容主要来自各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且部分为课堂实录小片段,视频配有相关课程说明、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找到对应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下面为以上两个平台资源的特点对比:
第一,微课开发的多样性。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制作途径较多样化,主要有:加工改造原有的课堂教学录像或视频,并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数码相机、DV摄像机、手机、视频摄像头等设备,结合录屏和动画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Camtasia Studio、Flash等,对黑板、白纸、白板、课堂、游戏活动等形式展现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制作。而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发使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进行录制,画面较简洁、统一,形式上相对单一。
第二,微课课程的体系化。可汗学院的微课是有组织、有规划、成体系建设的,每一段视频为一个学习活动序列,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算和讲解,带领学习者逐步深入目标内容。而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是从全国老师参加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里整理并筛选出来的,在这种草根式的生长环境下,对知识的整体规划不够严谨,出现了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多个微课,而另外一个知识点却一个微课都没有的状况,而且很多微课间是彼此隔离的,不能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以进行专题化的有效学习。
第三,微课应用的交互性。可汗学院在应用的交互上做得较好,每个学习者都建有相应的账号,并能够详细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足迹,使用发布成就勋章的做法,可视化用户学习进度、效果及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使用自定义目标功能,为学习者的自我激励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后续相关主题资源的推送和活动的推荐,让学习者有了个性化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微课网则主要是对于微课资源本身的评价,其“评论”功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教与学的支持功能和教与学的激励机制。
三、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中国微课网平台上的微课,结合两个平台优势特点的分析结果,组织组员动手开发适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微课资源。考虑到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选择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作为本课题小组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要章节。
组内成员通过网络上图文并茂教程来学习微课的制作,后来找到了一些系列视频型的微课制作教程,每节五六分钟,利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边学边灵活运用到课堂微课的制作开发中,非常高效。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对微课从理论认识过渡到实践感悟,更肯定了这种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非常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使用。
在微课制作的选择上,本组成员主要采用屏幕录制专家进行录屏制作,该软件小而易用,可以直接录制教师在电脑上的操作、讲课的声音,并生成视频,或可执行文件,此方法适合制作操作讲授型的微课。制作解题答疑型、综合性主题活动探究型的微课,可使用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或Camtasia Studio。PowerPoint新增了一个视频输出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一个动感的PPT课件直接输出为视频文件。Camtasia Studio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和视频编辑软件,可以轻松记录在屏幕上的动作和所有显示的内容,并对录制后的视频文件进行从图像、声音、字幕到过场特效等多种剪辑,还可以在屏幕上画图,添加各种效果,标记出想要录制的重点内容。编辑完毕的视频,可以制作成多种格式,便于在各种环境下的播放与存储。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开发重点,突出主题;或者根据教学所需,选取教学中的某个精彩环节展开教学。这些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微课设计时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为原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分层次逐步地推进、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知识。
在微课种类的划分上,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微课,它是指基于学科教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发,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并与日常教学进程基本同步的系列化微课集。二是专题微课,教师按某个学习主题、专题或单元而设计制作的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集。一个专题的微课数量不做具体规定(一般为5-10个左右),各微课应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选题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在微课设计的构思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微课。微课比较适用于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演示某个难于记忆的操作,而对于有些复杂的教学内容,它可能并不适合。当单个微课在短时间内确实难以阐明某个复杂概念与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复杂概念与知识进行分解,制作成有内在相互联系的多个微课,将它们系列化、主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微课的应用与反思
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
(一)调查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微课学习的接受情况,课题组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在高一年级六个班中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总数为227份,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近60%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66%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微课,61%的学生没有尝试过在网上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而观看过微课的学生中,35%的微课获得途径是由老师提供的。46%的学生喜欢视频类的微课。45%的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微课。52%的学生认为微课对自学有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微课还是一个较新型的学习资源,对这种学习资源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大,需要让其他学科的一线老师接触并参与到微课的开发与制作中,在教学中普及微课。学生对微课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提供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使之逐步形成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对比分析
课题小组将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第五章,分班级,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习、分享、交流、反思后,得到如下分析结论:
1.课堂上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会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常规教学中,教师嵌入式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全班学生一起看,老师在一边等着,边听边看自己录的视频,多少感觉有些尴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所形成的,有效课堂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在微课中,老师所录制好的讲解都是课前预设的,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现场生成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虽然很精彩,但都不可避免会与现场情况多少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在面对面教学中所生成的那种交流互动,如语言的交流、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等。显然,在教与学的现场,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时,直接给学生讲解效果会比让学生看课前录制的视频好很多,现场讲解的声音肯定会比录制的更生动,师生间现场有了交流才会有互动。所以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需在具体的情况下慎重酌情使用。
2.更细微化的微课,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持工具。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强,学生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基本上是老师讲完,学生靠快速记忆再进行实际操作。基础好、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能跟上,基础弱、记不住的学生有些会举手提问,老师要重复讲解操作方法;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老师没关注到,往往就放弃了。而此时,如果能有一些老师事先录制好的、能解决课堂任务的一些微视频作支撑,学生就可以反复观看,自主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微课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长简短,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基本保持集中,能保证学习效果。课题小组设计制作的微课控制在五六分钟,但在课堂上使用时效果却不明显。一次巡堂时,笔者发现有学生在看手机,于是质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老师,我们把你刚上课时的操作录下来了,现在不记得的就边看边做。原来他们用手机分别录了整节课里最关键的几段操作,时长也就一两分钟,目标明确,内容单一,能高效解决任务问题。受此启发,课题小组成员将原来的微课更“细微化”。将重难点问题、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使用方便易用的“屏幕录像专家”,将操作的方法直接录制下来,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使用对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后一起发送给学生。利用这种更细微的微课,能轻松再现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重难点,学生可以自主地、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实现分层次教学,同时教师能有更富余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系列化微课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使用初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就暂停了微课的使用。巡堂时,笔者见到一位学生在无所事事地发呆,印像中上节课他做任务却是很认真的。于是问他:“这节课你怎么没做任务呢?”答:“这节课没有微课,你讲的时候我没跟上。上节做过的也忘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做,就算了。”微课不应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在统一的课程规划下,依据学科特点,将微课程建设为“有序系列微课”,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只是几节课使用微课,没有形成系列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每种学习方式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初期效果当然不好。而且,信息技术的课堂内容是环环相扣的,一周两节课,学生不常用,经常会把操作的方法忘记,老师应该做出一系列的微课,事先整理出与这节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复习,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使知识呈现连贯性。这需要老师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初,有一个全局化、系列化设计的意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稠合性的知识点,微课与微课之间,要围绕知识点间的关系来设计相关微练习,进行微评价。
4.专题微课为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提供有力支撑。除了基于常规教学的同步微课自主学习外,专题微课在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最突出。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是多课时、单元性的综合问题探究学习,在分组活动时,常有小组跟不上进度,大部分是因为前面的基础课没认真学,需要应用实践时就无从下手。专题微课以主题学习单元为框架,将常规教学中用到的微视频、自主学习的同步微课,选择性按层次进行整理,增加单元活动相关的内容环节,导出生成播放演示视频,发放给学生,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探究,各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边看边停,实现自主按需学习,互动交流,还可以保存至手机上,课后进行探讨。在完成综合性主题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利用系列化专题微课,学生能互助查漏补缺,进一步驱动着他们自主开展完成主题任务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学习。
5.设计制作,交流分享微课,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与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分享,是非常方便与实用的。微课容量小,便于网络传播,不受区域限制,可在教师研修平台上上传自己录制的微课,浏览其他教师的微课,与本校、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进行分享交流;微课时长短,方便教师使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学习,看完即评价,反馈及时。微课又是属于易于补充的半结构化的资源,教师间分享的微课,配备有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这样的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每一节微课,都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通于微课的分享,教师间能相互学习,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扩充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五、微课资源建设的总结与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提出:微课的应用领域有在线学习、混合学习、颠倒教室、教育资源、教师成长。而微课的设计,焦教授总结为:一个好的微课要考虑5个内容: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e评价)。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应该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过程,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
对微课开发应用的初步尝试,受到教学环境和课程进度的限制,课题小组集中在一个单元的课堂内容中进行。研究的成果可能有些片面,有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今后课题小组会持续改进。同时,建议微课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由下至上和由下至上两种模式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师自主研发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也采用学校自愿申报、城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组织评审,确定相应的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有计划地拍摄制作一批与市教材相配套、成体系(专题)的微课资源,继而有组织地开展相关教学应用研究活动。
在应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题小组深切感受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一个网络化、智能化的学科教学平台,毕竟,微课的生命力是在网络上。信息技术课堂是与网络密切相连,但由于没有适用的平台为微课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微课的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中国微课网的平台更多是侧重于教师间微课资源的展示、分享与交流,可汗学院侧重于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学科教学使用的网络平台,学生课上课下能互通使用微课资源,平台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足迹、电子成长档案情况自动推送相关微课资源,开放式或封闭式呈现学习进展过程,同时具备异步讨论、上传、学习评价等功能,将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微课不但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们应积极地参与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中,实现资源的分享与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反思与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可汗学院[EB/OL].[2016-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3]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作者简介】陆志琼,女,南宁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责编 江月阳)
第三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实
施方案
发布人:沈银大/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发布时间:2008-10-28 点击/评论:1920/0 内
容来源:原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武进区古方小学英语教研组 执笔:陆小红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学科资源 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令人激动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创设一种崭新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促进下,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协作、对话与交流,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正因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目前缺乏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在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并获得预期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不难发现,建构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讨——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教学的主体,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体。
2、现代生本教育理念。现代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提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认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和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生本教育”方法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师应为此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法。在资源的建设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3、小学英语课程纲要。新的课程纲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学科资源内容充分包含新的课程理论,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假设
我们目前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如果能将现有的资源库和多年来的教学资源内容与学校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新的课程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将会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影响原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变原先只能被动的使用做好的资源为主动的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资源。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资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进而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教师乐于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变量
1、自变量:网络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
2、因变量:改变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教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3、干扰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不同,外部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都会对课题的研究与结论产生干扰。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扰变量。
五、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3——6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学科范围 小学英语学科
七、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为宗旨,围绕英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探索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2、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专题网站,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3、提高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效率,全面实现有效教学。
4、建设适合我校校情、学情单元过关试题专题网站,每单元试卷一个BBS,把大家的试卷分析、改更建议、迁移练习等内容发布到网上,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八、研究内容
1、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开展学科内的调查,了解各位参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学生对学科资源使用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新的教材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讨论研究确定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方法,组织步骤等。
2、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课的案例研究。组织开展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课,定期组织研讨,开设研究课,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和模式。
3、网络技术与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剖析典型案例,研究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般方法,形成符合我校英语教师进行操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与应用符合学校环境下的学科资源。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网络条件下的实践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意见,再进行计划和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会、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长,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感受、要求,了解学生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的评价。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开展研讨,观摩课,通过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学科资源库建设的文章,从中学会资源库建设的路子,提出资源库建设的方案。
十、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07年至2009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酝酿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研究组织,培训课题组教师,做好相关调查,邀请专家领导进行研究前期论证,建立实验检测评价指标。负责人:
2、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5月)
配制硬件软件条件,做好实验前测,推进课题实验。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做好网络前沿技术培训,构建专题性交流网站、BLOG等交流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开展有效运用学科资源的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中期检测和中期评估。
全面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学校范围内开设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观摩课,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有效教学的途径。负责人:
3、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
做好实验终结性检测,对检测数据、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负责人: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综合报告; 2008年6月。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相关的教学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素材库、案例库、网络课件等。2008年12月。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若干课堂教学案例及信息技术整合课录像汇编。2009年2月。
4、学科教学资源专题网站与BLOG网站及论文集、教案集。2009年5月
5、课题结题报告。2009年5月
十二、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利用校园网络中多家资源库内容,比较选取有用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寻找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专题、方法等,结合学校的特点有所取舍形成一套研究的方法。
3、教师利用学科资源制作工具,自制相关的学科资源内容。
4、利用本课题专题网站和BLOG等交流平台,进行交流讨论,开设研究课程。
5、形成一定研究模式,共建学科资源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十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及成员分工
1、理论指导组
成员:武进区教科室及电教馆有关专家
分工: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保证研究的开展沿着科学的方向进行。
2、课题实施组 组长:
分工:撰写课题方案、统筹课题组工作 组员:
分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组员:
分工:课题研究实验课、及音视频资源整理。组员:
分工:进行教学试验。
(二)加强课题管理
1、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主研人员学习和研讨等方式,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并通过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使课题研究落在实处,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2、建立、完善、执行学习研讨制度和资料管理制度
(1)为保证本课题按计划正常地开展,使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进行研讨、交流(至少每月一次)。
(2)课题主研人员每周保证两课时到图书室的理论学习时间,并做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读书笔记。
(3)邀请学校教科室、图书室等机构负责本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图书室管理人员与教科室工作人员配合,推荐课题学习资料,形成打印的课题研究推荐书目,方便教师查阅。
3、建设校园网,做到人人会操作。现在我校已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络管理。硬件设施的到位,为课题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十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实践意义:
克服单
一、刻板的教学形式,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如何实行多样化的教学,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就从实践上提出了研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和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着各种新的具体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改革实验的真谛就在于对旧有教学模式的改造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寻求,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模式论又是教学改革的方法论,从整体上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和功能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切实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这对于改变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重视对教学各个部分的研究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一定作用的。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作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得以相互沟通的桥梁。因而,对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堪称找到了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矛盾的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更好地实践和丰富终身教育的理论。传统教育所给予的恰恰是与学习对立的东西,不是让孩子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使得有效的教育过程成了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的知识灌输。而在信息技术下,有条件加强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和独立求索。
附录
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1、《主题资源建设思路》 祝智庭
2、《教育信息理论》 孙绍荣著
3、《教学模式论》 高文著
4、《新课标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李克东
5、《基于信息化的学习模式》 余胜泉
6、《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刘儒德
7、《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 张新民
8、《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师书恩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马宁、余用泉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何克康
11、《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 主编【美】 Beverly abbey 丁兴富等译
1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 黄秉刚《人民教育》
13、《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柴西琴《课程•教材•教法》
14、《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分析及其引导》 陈昌灵
15、《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1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 李克东
17、《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 解月光等
18、《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李克东
19、《有效教学论》 高慎英著
20、《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22、《理解与教育》 金生鋐
23、《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24、《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
2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
26、《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27、《基于专题学习的资源建设》 李克东主讲
28、《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张迪梅编著
29、《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 张迪梅编著 30、《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 何克抗
31、《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美】Cathy Ringstaff David C.Dwyer 著 宋融冰译
32、《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交互与学习》 蒋鸣和
33、《信息技术应用的校本教研》 蒋鸣和
第四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
报告(张华威)
上传: 张华威
更新时间:2012-5-8 22:22:09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阳峰中学 张华威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更使中小学校信息化进入了高潮,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焦点。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如何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并使之与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应用已将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
正因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目前缺乏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相关教育科研上求得突破的决心。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推出给我们一个契机,使我们看到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在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并获得预期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不难发现,建构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讨——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教学的主体,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体。
2、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提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认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和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生本教育”方法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师应为此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法。在资源的建设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3、小学英语课程纲要。新的课程纲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学科资源内容充分包含新的课程理论,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假设
我们目前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如果能将现有的资源库和多年来的教学资源内容与学校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新的课程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将会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影响原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变原先只能被动的使用做好的资源为主动的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资源。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资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进而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教师乐于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变量
1、自变量:网络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
2、因变量:改变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教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3、干扰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不同,外部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都会对课题的研究与结论产生干扰。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扰变量。
五、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3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学科范围
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起点第一册、第二册教材。
七、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为宗旨,围绕英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1、探索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2、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专题网站,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3、提高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效率,全面实现有效教学。
4、建设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专题网站,每单元试卷一个bbs,把大家的试卷分析、改更建议、迁移练习等内容发布到网上,广泛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八、研究内容
1、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开展学科内的调查,了解各位参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学生对学科资源使用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新的教材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讨论研究确定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方法,组织步骤等。
2、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课的案例研究。组织开展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课,定期组织研讨,开设研究课,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和模式。
3、网络技术与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剖析典型案例,研究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般方法,形成符合我校英语教师进行操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与应用符合学校环境下的学科资源。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网络条件下的实践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意见,再进行计划和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会、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长,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感受、要求,了解学生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的评价。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开展研讨,观摩课,通过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学科资源库建设的文章,从中学会资源库建设的路子,提出资源库建设的方案。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管理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管理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新课标下教学环境的搭建和教学资源建设。我以为,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长期困扰信息技术教师的许多问题的根源。
一、教学环境的搭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远比其它学科的教学环境复杂的多。它不仅有硬环境,还有软环境。即使是硬环境也与其它学科不同,是由价格昂贵、构造复杂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构成,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在设备不足、机型陈旧、硬件设备常常损坏的计算机教室完成要求越来越高的教学任务。今天硬盘坏了,明天显示器不亮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忙碌于计算机硬件的维修与维护之中,不少教师花在修机器上的时间要比上课时间多的多。
以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及各类软件为主的软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是困扰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二个难题,病毒的不断侵入,学生好奇心的不断发现,常常使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网络中断,也使信息技术教师的肩上又多了一份重任。
新课标下的教学,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创设一个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畅通的师生交流空间、方便的管理平台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下的教学环境要在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师生间的交流与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虽然没有能力为学校购置新设备,添加新软件,但是,可以利用手中的信息技术来把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管理好,将管理工作量降到最低限度,并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下面将结合我多年来软硬资源的管理实践经验,以及一年来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
1.软硬件资源的管理
随着学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不断增加,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与维护问题也变的越来越尖锐,靠早期的手工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
计算机的软驱和光驱主要用于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系统和各种软件,但对于公用的计算机教室来说,由于使用者众多,无意间也就为各种病毒提供了入口。具有局域网的计算机教室可以利用网络维护计算机系统及各种软件,硬件上完全可以不安装软驱和光驱,当然也可以从软件上加以控制。有些计算机教室还可以做成无盘工作站。
对软件系统的管理,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采用硬盘保护卡。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再次启动计算机时将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但在开机的状态下使用者还是可以做他想做的一切,还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也经历了手工管理和硬盘还原卡管理阶段。总结分析这两个阶段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发现我们缺乏对学校计算机设备使用的管理规定和技术保障措施。任何一位使用者都是计算机的“超级用户”,手中都拥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试想,一台计算机有 20 人使用,20 个人都是管理员,这台机器还能管理的好吗?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教室我们给予了使用者对计算机系统太大的操作权限!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造成管理难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软硬件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给予不同的使用者以不同的权限。
在 Windows95 系统下,我通过自行设计的登录系统实现了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硬盘分区,用于管理学生的作业。而在 Windows 2000 系统下,我通过活动目录对全校所有的计算机和使用者实行了统一管理。
(1)通过活动目录AD,实现校园计算机及用户的统一管理
有了管理目标,就可以寻找恰当的方法去实现目标。Windows 2000 的活动目录(AD-Active Directory)可以设置不同的域,如学生域、教师域;可以将不同的使用者作为不同的用户加入相应的域中,如学生加入学生域中,教师加入教师域中;还可以将计算机加入不同的域中。从而在域上对所有的用户和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为了便于管理还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分组,如一个班设置为一个组,或一个年级设置为一个组。当然,建立活动目录需要一台适当的服务器作为域控制器,并安装 Windows 2000 Server(或 Windows 2003 Server)系统,学生用的计算机都要安装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注:具体设置方法请参考相关技术资料)
只有域控制器的超级用户才可以在域控制器上管理加入域的所有用户和计算机,如设置用户及权限,为计算机设置策略、编写命令脚本,进行统一系统操作等等。
这样,每个师生都有唯一的域用户名(ID)和密码(Password),使用它可以在校内任何一台计算机上登录,由于只是域用户,所以只能登录到相应的域,不能登录本机,这样一来,只要在域上设置好用户的权限,这些用户就只能根据各自的使用权限使用计算机上的相应资源,没有权限的事情自然就不能做了,也就不能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任何的设置和修改了。图 1 所示为用 AD 管理的用户和计算机。
图 1 AD 管理下的用户(组)和计算机
为了便于管理,我通常设置学生对本机的硬盘只有读的权限,没有写或改的权限。其实,对于教师用户和教师所用计算机也可以进行同样的管理。这样管理之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维护工作量大大的下降了。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在本机保存任何内容,那么必要的学习资料保存在哪里呢?
(2)通过“网络驱动器”为师生提供安全方便的网上存储空间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也为了师生所用数据的安全性,我在服务器的硬盘上为每个师生开设了一定数据空间(如学生 100M,教师 300M)的文件夹,并以他们的域用户命名,同时将该文件夹与相应的域用户名相连接,并把该文件夹的所有权交给相应的用户。这样,只要用正确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计算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网络驱动器,对应着服务器上的一个文件夹。如图 2 所示的“g0720101”盘为学号为 0720101 的高一学生的网上存储空间,我们就把它们称作网络文件夹。
图 2 在 AD 域上可以为每个用户指定一个网络空间
几年来,这种“域用户 + 网络文件夹”的管理方式既解决了软硬件资源管理的难题,同时还深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有了网络文件夹,老师们在办公室计算机上做好的课件或演示文稿,只要放在网络文件夹里,然后到教室计算机上以自己的域用户登录,网络文件夹仍然会出现在“我的电脑”里。学生再也不用为想不起自己的资料存放在计算机教室的哪台计算机上而发愁了。网络文件夹就像师生们的“影子”,师生在哪台计算机上登录,它就出现在那台计算机器上,教师们再也不要用软盘或 U 盘把资料备份来备份去了。他们知道“放在网上的资源是跟着人走的”。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为每个教研组设置了组内教师间相互交流用的网络文件夹,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读写;还为每个班级设置了班级网络文件夹供同学间相互交流;为各教研组进行交流的“组间共享”网络文件夹等等。这样,在校园网中每个人都有不少网络驱动器,根据需求,每个人所拥有的网络驱动器也各不相同。如图 3 所示,是我在校园网内登录时看到的驱动器。
图 3 每个人登录域后都有不少网络驱动器
使用网络文件夹除了可以让“信息资源跟着人走”外,由于信息资源均保存在服务器上,只要定期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备份,就可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当然也方便了资源的管理。
2.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1)学习、教学资源的建设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素材、案例、学习指导等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网络文件夹为学生提供了“ resource(资源)”、“初中教学”、“高中教学”等网络驱动器,其中动态存储着丰富的素材、案例、教师教案及进行学习交流的活动空间。图 4 所示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图 4 高中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
此外,各具特色的教学网站,从另一个侧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 5 所示为我在新课标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网站。
(2)学习、教学资源的管理
由于学习、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库,所以它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的灵活性,可以采用针对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资源享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如某位教师的教学文件夹只有他个人和他所教的学生才能够阅读,只有教师本人拥有完全控制权限,学生只能读的权限。学生提交作业的文件夹只有学生才拥有所有权,教师只能读等等。又如资源的上传区,师生提交的资源暂时存放在上传区,由管理资源的教师统一整理后归类存放。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的文件中由各位任课教师提供,其他人只有阅读的权限,等等。
3.学生作业的管理
长期以来。学生作业的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从早期的软盘保存,到“网络邻居”的共享文件夹,再到邮件、FTP 提交等等,我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共享文件夹为学生的恶作剧提供了条件,由于同学之间的文件夹可以互相访问,一些同学刚刚提交的作业就被另一些同学改的面目全非。邮件提交作业又为教师增加的负担。经常长时间的试验,我采用了在 AD 域用户下为每位学生建立作业提交的网络文件夹,并设置只有学生本人有完成控制权,任课教师有访问权限,这样既方便了学生提交,也方便了教师批作业。如图 8 所示。
图 8 学生的作业提交区
此外,我还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展示区,如图 9 所示。
教学环境的设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只是提出作者个人的想法与实践,权当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