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时间:2019-05-14 10:5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第一篇: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摘 要: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着过度管理、生活指导滞后、学习负担过重等一些非人性化的表现,但人性化才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人性化

在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教育。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教育靠的是精神的培育和灵魂的感召,仅靠生硬的制度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一、人性化教育的理据

古希腊智者派创始人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确立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中说:“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1](p13)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自此,西方人性化教育思想便开始发展,并一度兴旺。裴斯泰洛齐、卢梭、杜威乃至雅斯贝尔斯等教育思想家们对此也作出过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而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体现了中国儒家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近代,马克思也对人性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因而,人必然有各种物质需求,以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类的存在物;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2]。可见,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由此观之,人性化思想古已有之,而且逐步完善。

所谓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它充满了人情味,提倡了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一种理念和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原则、方法、方式、策略。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按照人性发生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幸福为最高目标,开展符合人性的教育,它所针对的是非人性的教育。[3]它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条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从而在受教育者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4]学校教育人性化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其一,学生的各级各类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需要;其二,发展心理学中所总结出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5]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的非人性化表现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伴随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其在化解农村教育难题、解决发展困境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细观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非人性化的倾向。

1.过度管理

寄宿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学习生活,在校的时间比普通小学生长得多,因此,寄宿制学校的最大压力就是学生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很多学校采取了全封闭的管理,白天锁住大门,夜晚有专人查夜,不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单调的学习生活公式上。这种过度管制,使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2.生活条件简陋,生活指导滞后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宿设施和食宿供给,从数量、质量以及满足寄宿生的正常生理需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宿等生活条件存在着诸多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建筑陈旧,许多是过去的教室、办公室等其他用途的房屋改建而成,缺乏洗漱和厕所等设施。一个房间要住几十个学生,以“大通铺”为主,许多还是两个学生挤一张床。[6]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

3.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校为了减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加大了上课量和作业量,让学生整天泡在书本和作业里头,部分学校甚至还上晚自修。学生全天学习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甚至低年级的住宿生也是如此。[6]这样虽然大大减少了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但让学生每天维持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4.心理状况普遍不良

农村寄宿小学生与父母长期不在一起,很可能使孩子产生情感问题、性格缺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都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家庭关照,因此其身心健康状况更加堪忧。心理状况不良还表现在寄宿生超负荷的学习、严格的管制、生活住宿条件不好等因素使他们精神状态长期保持紧张,而且由于寄宿学校一般学生数量多,班级规模大,住宿条件拥挤,也造成了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加重了寄宿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人性化———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所以说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教育就有了人性化的丰富土壤。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只是暂时的现象,人性化才是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那么,怎么才能重现教育的人性化呢?

1.实行人性化的寄宿管理

人性化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因为其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用心灵来感召。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寄宿生管理方式,彻底摒弃冰冷、死板的看管方式,认识到对小学生的体贴、关爱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和影响。让关爱与教化贯穿始终,使小学生在得到家庭般温暖的同时,也从中受到教益。针对目前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生活教师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切实地提高对生活教师的素质要求,生活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还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从“服务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质修养,给孩子一个好的行为榜样,从而使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更富有成效。

2.加强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要利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取多种形式,调节小学生心理,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和谐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完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在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心理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校园活动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表明,儿童的天性是玩中乐,要在各种各样愉快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并且按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寓教于乐,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不感到寂寞,而且能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等。同时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留守学生,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设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其对学生有着导向、规范、约束、激励、潜移默化的功能。对于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小学寄宿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在上学期间生活、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环境,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灵的陶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满意于所处的校园环境时,他们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自觉地将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动。因此,农村寄宿学校要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细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建立团结、合作、友爱的同学关系;依据农村学校自身条件,逐步增加一定量的图书、卡通画等,引导学生自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娱乐;要有适当的体育、音乐、美术设备,供小学生使用。还要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用环境来熏陶人,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5.家校及时沟通

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寄宿小学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如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家长到学校可以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寄宿学校的长远发展群策群力,取得良好互动效果。学校定期要把小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便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迅速处理他们在生活、思想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发展感和成就感、。

总之,人性化是把人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即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健康成长。虽然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自身条件所限,短期内一些与现代教育不相和谐的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但笔者坚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性化必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参考文献:

[1] 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6.[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 张海钟.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 2005,(5).[4] 谈红.从人的本质属性谈教育管理的人性化[J].江西社会科学, 2003,(2).[5] 张海钟,马红霞.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及其实现[J].教育评论, 2002,(2).[6] 王远伟.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问题的探索和反思———以内蒙古三个旗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9).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论文作者姓名: 丁仁富,男,1972年2月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工作在农村小学。

论文关键词 :城乡教育的差别 农村教育的优势 人性化教育 阻力 做法 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论文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和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 一是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二是师资。三是生源。

生源少,正是农村教育的优势。实施人性化教育才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和出路。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去做呢?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二、全社会对教育的偏见。

三、农村小学校长和教师没有得到专业引领。

在农村小学推行人性化教育势在必行,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性化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二,要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三,课堂上实施小班化教学。四,做好配套改革,减轻教师的负担。五,做好家校联谊,取得家长和村里的支持。正文:

近年来,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和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小学农村教师,自己深有体会。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城里小学高楼大厦,农村小学变化不大,虽有个别学校因危房改造等个别原因盖起了教学楼,但教育教学设施仍和城里的小学没法比。农村小学自96年普九以来,教育教学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和补充。

二是师资。城里老师的待遇高于农村,受尊重的程度好于农村,在教师分配之初,教育行政部门就偏向城里的小学,有能力的教师和有关系的教师留在了城里。分配时,城里小学教师的质量就比农村小学的好,数量上也比农村小学的多。分配之后,因为城里老师占有的教育资源比农村的优越,城里老师的成长和进步比农村学校的当然就大。如此一来,城里老师和乡下老师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城里小学的师资比农村小学的要好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生源。城里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城里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城里乡下的学生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一些先富起来的和先觉悟的人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纷纷给孩子往城里转学。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更成了大问题,不光生源不好,而且越来越少。城里小学的班额越来越大,有的达到一个班80多人,农村小学的班额却越来越小,有的一个班只还有10多个学生。一个学校,6个年级6个班,学生在100--200之间的学校在农村占很大的比例。

农村的孩子也是孩子,农村也需要好的教育,而眼下,政府又不可能把农村的每一处小学都建设成“实验小学”,城市农村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和出路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客观条件比城里的差,农村小学的教育就一定比城里小学的差吗?很多悲观的农村小学校长、教师和社会人士也许会默认这个结果,但我觉得未必。因为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如果农村的小学教育不跟着城市跑,把眼睛放在农村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之中,承认现实,然后立足现实,扬长避短(我们现在是取长补短),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农村小学一定会有所作为,农村的孩子在农村一样可以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优势就在生源少上。

农村小学一个班只有十几或二十几个人,从因此而得到的学杂费上看,这是农村小学的劣势。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现在提倡的是“人性化教育”。什么是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人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人性化教育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人性化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想做到这一点,学生越少,越容易进行。反之,学生越多,进行人性化教育越困难。

如此看来,生源少,正是农村教育的优势。实施人性化教育才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和出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去做呢?农村教育为何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对人性化教育的研究,理论家一味地研究理论,这些理论还没有同实践相结合,或者说,这些理论只在部分地区或学校同实践结合了。

二、全社会对教育的偏见。为什么让孩子接受教育?应该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怎样让孩子接受教育?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有些人虽然摆脱了,但又陷入“让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有个好职业”等思想的圈套。全社会对教育都有些急功近利,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太多,直接后果就是使教育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越来越厌学。

三、农村小学校长和教师没有得到专业引领。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校长和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弊端,但没有及时得到专业引领,他们看不到改进的方法。时间长了,农村教师只好把教师仅仅当成职业来看待,不愿改革。农村小学校长只好把校长当成“官”来看待,认为别人这样当校长行,自己这样当校长一定也行,不思进取,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想去适应教育的新形式。

在农村小学推行人性化教育势在必行,现在缺少的是“先吃螃蟹的校长”。如果有人敢并且想先吃这个“大螃蟹”,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性化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性化教育,就是学生最需要的教育。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和老师就给学生什么。

二,要合理分配教师资源。班额小,学生少,配备的老师的数量就有限。以我们这里为例,一所200人以下的完小,一般配备9个老师。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这样分配老师的,一年级二年级需要老师包班,也就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三四五六年级安排四位老师教语文同时任班主任,三四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五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六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科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要全部再分给三四五六的老师。仅从教师任课上看,目前的学校把语文数学两学科当成了主科,老师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语文数学的学科教学上,至于其它学科,特别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体育、美术形同虚设。连素质教育要求的开足开齐课程都达不到,学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更不会被老师重视了,学生蜕化成了工具,不越学越厌学才怪。我认为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让老师与学生交朋友,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然后注重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的教学。9个人可这样安排,一个老师教音乐,一个老师教美术,一个老师教体育,剩下的6个老师分剩下的课,可采用一个老师任一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老师任一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兼另一个班的班主任,三四五六年级参照一个年级的做法分课。

三,课堂上实施小班化教学。农村小学是自然的小班,不用控制,在课堂教学上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小班人数少,老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每个学生有更多被关注的机会。孩子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接触就多。孩子得到的锻炼就多,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也就多。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而且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更好的备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人!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分成设计a、b、c三个层次符合学生不同的需要。

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网上)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主持)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

四,做好配套改革,减轻教师的负担。实施人性化的教育,要建立人性化的校园文化,要建立人性化的人际关系,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学校要为教师着想,教师要为学生和家长着想。而这一切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让老师以教为乐,让学生以学为乐,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到学校中来。对教师来讲,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手段,引导教师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备课,有人批判当前的老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但教育教学的能力一点都没有提高。我认为不该为写备课本浪费老师的时间。可以搞备课改革,怎么改,备课本不使用表格式的,就用白纸,只要写清每堂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后有何感想就行。

五,做好家校联谊,取得家长和村里的支持。实施人性化教育一定要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支持,因为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对小学生来讲,特别是要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分工合作,才能把孩子培养好。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甚至出现相左的情景,这不好。作为学校要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让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毕竟,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何况,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的素质也需要提高,谁来帮助他们,我认为学校有这个责任。

该在农村推行人性化教育是一回事,在农村扎扎实实地推行人性化教育是另一回事,如果推行,一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想不到的事情,至于会碰到哪些事情,应如何解决,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愿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做些研究和实践,要记住:时不我待。

第三篇: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及对策

浅谈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及对策

泾川县玉都中学

政教主任

卢建章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大,校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身亡、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纵火盗窃、离家出走等安全问题频频在校园发生,严重地伤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要做好寄宿生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只有管理好寄宿生,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才能为学校赢得社会肯定。【关键词】

校园安全 管理及对策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安全隐患的成因

1、学校校园安全意识薄弱。一些老师只注重教学质量、升学率名次等显性指标,对校园安全仅仅在班会上讲讲而已,工作中麻痹大意,很多规定只是规定,没有狠抓落实,很多设臵(警示牌、标语)只是摆设,投入注意力不多。宣传教育不及时不到位,想到了甚至出问题了才来处理,未雨绸缪意识太差。

2、教师管理还不十分到位。学校虽然每周都安排了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及生活教师,但是,值周教师、生活教师工作不到位,班主任查宿不彻底,清点人数应付差事,只是值周领导一人穿来穿去,往往会顾此失彼,产生安全漏洞。

3、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且有的仅停留在书面上,根本就没有落实。

4、虽有各类应急处理预案,但没有经常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出现事故,很容易出现混乱,从而酿成事故。

5、校园周边复杂的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假冒伪劣及“三无”商品、麻辣、油炸食品纷纷涌进校园。

6、留守儿童,监管不力,放纵较强。不少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学生缺乏来自家庭的管教,学校的单一教育显得乏力。

7、单亲家庭逐渐增多,父母疏于管理。父母以金钱供给,双方依赖心理较强。

8、手机频频使用,男女交往趋于不正常。不健康内容使学生道德意识滑坡,安全隐患增多。

安全教育日”、“平安行动在校园”等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1、建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公示制,便于师生监督、通报。

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档案。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布臵、检查、整改进行登记,做到事事有据可查。

3、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巡查制。由校长牵头组成巡查组,加强对学生寝室等的巡查,尤其是节假日的安全巡查。

4、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订出可操作性强的事故处理流程,以及事故报告流程,明了事故发出时应当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这样,既做到“防范于未然”,又便于出现了责任事故时有序应对,并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学校。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编写校本教材、告家长安全书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学校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紧急疏散、报警、灭火、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明确班主任和教师的责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要制定目标管理细则,教师与学校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学校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安全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长集中精力,切实负起责任。把学校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责任进行细化,明确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加大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

(三)加强对校园内重点部位的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校长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如电路、门窗、灭火器等),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坚持每周一次检查和每天随时注意,把上级部门对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通过定期巡查,记录并排除安全隐患,对宿舍、教室或施工场地进行有效监督,划定危险区,实行隔离措施,对校内体育设施、化学仪器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划定责任区,确立责任人,实行分类管理,并纳入考核范围,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排查、整改并拆除校内危房,安装监控不留任何死角。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合作,齐抓共管学生的身心安全

学校切实做到与社会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重点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学

第四篇: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李育菊)

时间: 2009-11-10 09:01:52 来源: 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浅谈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 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 李育菊

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拓宽了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寄宿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由于取消了一些偏远、生源较少的教学点,集中部分农村小学教学点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心校或村完小寄宿就读。他们从周一到周五全部在学校生活,从而使他们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学校管理到位,教师个别指导专业、及时,学生互帮互助方便,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几年来,扶绥县昌平乡中心小学寄宿生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走读生高出4至6个百分点。

此外,寄宿学校训练场地、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娱乐器材多,教师专业辅导次数足,学生训练机会多,同学之间交流切磋技艺方便,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创造了走读生不易具备的优越条件。

寄宿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农村小学生80%以上是独生子女。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与其说是向孩子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不如说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板、养花护绿以及看病服药等,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既是一种生活压力,更是一种锻炼,让小学生们在群体共处中学会生活自理,学会生存,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会合作。

与走读生相比,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的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力更强。在寄宿制学校里,除了任课教师以外,还配有生活教师。生活老师和寄宿生同吃同住,负责他们课堂之外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给予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健康成长。

昌平乡中心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对寄宿生采取教师包间(宿舍)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的方法,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细节都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或向学校领导汇报。让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同学同寝室,教会小同学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等,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锻炼的机会,既能增长他们的才干又能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爱玩火、玩水,喜欢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和做危险游戏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无论走路或乘坐车辆,都有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村一些无证、无牌、无驾照的载客车辆安全隐患多,加上乡村道路狭窄,交通安全危险系数很大。针对这些情况,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而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农村小学寄宿制解决了独生子女“缺伴”、“孤独”和生活枯燥等问题,形成了乐学氛围,使他们克服了“骄”“娇”二气,增强了他们自理、自护、自强、自立和自学的意识,实现了从“小皇帝”到“小主人”角色的转变。

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寄宿制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育人者、管理者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3种身份的叠加。因此,学校要培训好专职教学教师和专职生活教师,使他们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学校要主动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给学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如电教室、读书室、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食堂等设施的改善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五篇:农村寄宿制小学

农村寄宿制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云和县黄源乡中心小学课题组吴晓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教育紧密相联,其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

1、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教育与劳动是分离的。教师的教学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没有把学生的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指明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2、现代独生子女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家长希望价值(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优秀)的限制,造成目前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强。学习本身就是劳动,劳动伴随人一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贯彻执行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4、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人的学说。马克思主张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成为生产工作者,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手劳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基础,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劳动的内涵更加扩大了,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它对劳动者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

1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抗毒素”;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互相调剂,学习效果会更好;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激发自身的劳 动兴趣,在各自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劳动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劳技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劳动技术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劳技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和其他学科

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7、目的性原则

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劳技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四、概念界定

劳动意识是指学生有劳动的意识,明白人在生活中是需要劳动的。劳动习惯是指学生平时有良好的劳动的习惯,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五、研究目标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

3、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5、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六、研究内容设计

第一阶段:劳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劳动教育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使劳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因为单纯的劳动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习惯,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引导学生,劳动就可能成为一种无目的的劳累过程,甚至还会产生怕苦、怕累,轻视厌烦劳动等思想。所以在劳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劳、俭朴、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助人为乐、关心别人、尊敬长辈等思想品质,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二月:我为自己变美丽三月:我为祖国添绿色

四月:我为家乡扫一扫五月:我为学校出点力

六月:我为同学做点事七八月:我为父母敬份孝

九月:我为老师献爱心十月:我为班里争荣誉

十一月:我为邻居干件事十二月:我为英雄写一写

第二阶段:劳动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其它各科教学各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结构,但客观上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以其它各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在劳动中总是要应用到其他各科所学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各科教学不仅可以借助劳动教育巩固知识技能,还可以联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如数学课的教学可以编农作物产量、测量土地、计算香菇的效益等习题;语文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劳动过程中的各种素材写作文、记日记等;劳动和生活课可以让学生学会种植、剪贴、养殖等。劳动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中学会学习。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1、学生的个人劳动(洗衣服、手帕、红领巾;穿衣服,叠衣服、被子;结合营养餐的动手劳动)

2、学生的家务劳动(洗碗、扫地等)

3、学生的校园劳动(整理书包、大扫除、管理包干区、背书、写字、抄写)

4、学生的基地劳动(松土、整地、种蔬菜、种树)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地分析总结,使之成为理论化的结果,并且形成办学特色,指导学校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七、研究过程设计

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2005年9月前。设计检测研究模型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学生的劳动观点、习惯和能力,思想品德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其它学科学习的帮助情况)与检测工具等。负责人:吴晓莲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2005年9月──2006年9月。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组织专题观摩、交流等活动。负责人:吴晓莲各班主任。

第三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研究,总结案例分析并汇编成集。形成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负责人:吴晓莲、各班主任。

八、研究的条件分析

1、政策条件。新课程等有关教育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能力。

2、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有力的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3、基本条件。我校有7个班,近300名学生,全部是农村孩子。学校有劳动基地600多平方米。教师来自农村有良好劳动的习惯和能力。

九、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等。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劳技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

具有学校特色的劳技教育资源。

2、实践法。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等。

3、观察法。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劳动能力。

自变量──学生课内劳动和课外劳动

因变量──通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控制变量──样本的代表性,学生劳动的时间

十、组织机构

1、建立学校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和班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小组,各自分工,又互相配合协作,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2、加强课题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案例、有报告。

3、每月召开课题会议,交流课题情况,确保课题顺利开展。

4、成立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规划、联系、协调等工作。同时成立科研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专题论文集。

2、案例分析汇编成集。

3、汇编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下载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

    如何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天巨泉小学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王金明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为农村学校拓宽了素质教育空间,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

    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浅谈材料

    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初探樊王中心小学安德堂樊王中心小学地处介休市东南的丘陵地区,是一所六年制的寄宿制完全公办小学。学校现有学生132人(包括幼儿),教职工9人,住校生20人,单轨制......

    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 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经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一家以汽车维修为主的学校。自92年创办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进取创新与开拓,现已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汽车维......

    农村寄宿制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农村寄宿制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 农村寄宿制小学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给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在外务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及外婆外公......

    农村寄宿制小学课余活动初探

    农村寄宿制小学课余活动初探 —赤峰市 翁旗 白音套海中心小学学生课余活动有特色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减少,农村学校开始实施布局调整,学校的服务半径大大提高,在学校......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一、住宿生要服从宿舍管理老师安排,不得随意调换房间及床位。 二、遵守宿舍制度及学校纪律,宿舍内不得损坏公物。如有损坏,应按价赔偿。 三、......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龄人口也急剧下降,撤点并校工作也急剧加进,学校也重新合理规划布局。由于我校的地......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学校的结构,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办学方式。是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