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表扬的误区、成因及对策幼儿园评价论文(精)
浅谈教师表扬的误区、成因及对策 幼儿园评价论文
幼儿园评价论文
浅谈教师表扬的误区、成因及对策 滨海镇中心幼儿园
陈君素
【摘要】当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提倡对学生的鼓励而不是批评,因此 表扬作为鼓励性的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被经常使用。诚然,表扬会让学生增强自信、自尊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造成表扬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注意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表扬误区,成因,并提出一些走出表扬误区的对策,希望能更好的发挥表扬的作用,让学生在表扬的魅力下快乐地成长。【关键词】表扬;误区;成因;对策 表扬作为教育激励的一种,它是指对好人好事的公开赞美,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有时是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其按激励者所期望的轨道和方向前进。什么是表扬呢?在行为主义体系中,表扬是一种可用来对人类行为进行强化的刺激,是奖赏的替代物。在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通过表扬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并广泛的使用。
表扬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较为有效的强化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必需掌握好“度”,使用的不当,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经过多年对教育的反思与总结,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实施表扬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表扬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魅力。因此,如何让表扬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一、教育教学中表扬的误区分析
1、误区一:过于频繁,导致表扬贬值
许多教师认为,表扬不需要什么花本钱,大可不必吝啬赞美之词,反正“油多不坏菜”。于是,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只要看见学生表现的很好就给予表扬,以至于产生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即教师对某同学产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认为他一切都好。教师产生晕轮效应后就会把他说的很完美,没有缺点,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所给的频繁的表扬变得麻木,这种刺激不在具有其它原来的作用。
这如一杯白开水,你不停地往水里加糖,你总是会发现加在水里面的糖已经不能被溶解了,从化学上来说,这杯水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面对教师热情洋溢的表扬,学生无动于衷,毫无兴趣,甚至不屑一顾的状况。教师的表扬激励不了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表”而学生不“激”教师“扬”而学生不“励”。
2、误区二:不切实际,使表扬变得乏力
教师的表扬不符合实际情况,还夸大了事实。例如,一学生在答对了一个对他来说非常容易的问题后,老师这样表扬到:“太棒了,真是太棒了。”这样的表扬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甚至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以为了不起的作风,使表扬贬值了。
3、误区三:内容片面的概括
在采用“一元标准”,即使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再好,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学生在校表现好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表扬学生技能方面的内容,却忽略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品德,生活,习惯等。容易造成技能方面好的学生产生了自我优越感。而对于技能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就很难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那么,他们就会争取在其他方面努力表现。而他们只为了要引起老师对他们的注意和欣赏,并得到肯定,这就是他们对老师所含的期待,这也是他们行为的动机。而一旦他们的行为得不到肯定,那他们就失去了表现的欲望和热情,失去了对老师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4、误区四: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对于小班学生来说,物质的奖励比精神奖励更有效,而中、大班的学生则更喜欢老师把他们放在与其平等的地位,他们希望成人把自己看成“大人”,常常会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都是大人了”,“我们的事情自己会做”。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表扬时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5 误区五: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表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要随便的表扬。有些教师在幼儿捣蛋时,为了制止这样的情况,而去表扬他们,希望他们有所收敛,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就会使学生认为这是故意表扬,从而产生反感。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表扬也要注意,有的学生受表扬太多,反而产生心理压力。记得某班一个学生名叫强强,每天上课都坐的很好,每天都会受到表扬,可是强强的脸上的笑容逐渐的消失了,有一天,他的妈妈来告诉老师他不愿来学校了,根据这位老师了解,才知道由于自己表扬他,本来可以和同伴之间很开心的学习,由于老师的表扬,使他不得不坐的很端正,给他造成了心理压力,约束了正常的活动,减少了同伴交流的机会,以至于没有朋友玩。老师了解以后,采取了忽视处理,对于强强的坐的好的行为进行忽视,对他的行为不特别的加以评价,结果发现强强的脸上又出现了美丽的笑容。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点击下载浏览全部文件
点击下载此
第二篇:浅析表扬的误区及对策
浅析表扬的误区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学生 身心发展 教师 意志品质 思想品德 个体间差异 误区 班主任工作 重要手段 班集体建设
表扬学生是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常见话题,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表扬也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不过许多教师对表扬重视程度不够,在表扬谁及何时、何地、如何表扬等问题上考虑不周,没有发挥出表扬应该发挥的作用。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他人接纳与称赞的需要近似于人的本能。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融洽师生关系,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巩固。更重要的是,表扬能够使学生的那些受到表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有利于学生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身心发展。
一、表扬的内涵及分类
现代汉语对表扬的解释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一方面,“好”是一个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好”总是相对于“不好”而言的,换句话说,“好”体现出了一种个体内或群体间的差异。因此,表扬可以理解为:“对符合或者超出特定标准的人和事的赞美”,即对特定差异的肯定。
表扬可分为个体间差异表扬和个体内差异表扬。个体间的差异是表扬的基本依据,没有差异也就没有所谓好与不好的问题,也就谈不上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就差异本身而言,一方面个体之间当然存在差异,比如成绩、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这种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体间差异。另一方面就同一个体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者说时间段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体内差异,比如某一位同学这学期与上学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通俗地讲,前一种表扬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后一种表扬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是一种纵向比较。
根据差异的内容也可以对表扬进行分类。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性格、认知、意志品质、思想品德,等等,除了先天的长相、气质类型等无法或不应该进行评价外,许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比较和评价,然后根据这种比较和评价对学生进行表扬。比如对特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精神境界等方面的表扬。
此外,按照表扬的形式,可以把表扬分为口头表扬、书面表扬。根据表扬的场合和时机,还可以把表扬分为正式与非正式表扬、即时表扬和延时表扬,等等。
二、表扬的常见误区
表扬虽然具有如此大的作用,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运用的频率却相对较低。即使已经运用的表扬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在种类、数量、时机、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笔者把相关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上的极端:吝啬或泛滥。许多老师轻易不表扬学生,“金口难开”,而更多的时候是否定、批评或者不置可否。学生难得从教师那里获得肯定性的评价。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亲和力,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往往怀有惧怕、紧张或拒斥心理。这种情况目前较为普遍。而有的学校或有的老师表扬得太多,如他们片面强调“赏识”、“肯定”,片面强调学生“成功的感受”,惟恐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轻易送出大量廉价的表扬和“高帽”。笔者驻地附近的一所小学,每到学期结束时,从大门鱼贯而出的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捧着一张鲜红的证书,当然上面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却每人都有。于是学生、老师和家长皆大欢喜,可问题是这样的表扬还有什么意义?
2.过于重视个体间差异,而对于个体内差异较少关注和置评。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往往喜欢和习惯于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并据此对部分学生进行表扬。比如考试成绩的排名、各种竞赛成绩的排名、劳动表现甚至捐款数目等经常是学校和教师表扬和奖励的主要依据。但对于个体内差异即某个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纵向比较,即某一时期与另一时期某个方面的变化和比较,学校和教师关注较少,相关的比较和表扬则更少。而对于那些在班级各方面相对落后同时又在发生积极变化的学生来说,这种评价和表扬方式最为合理,以此作为表扬依据无疑对这部分学生的鼓励和推动作用要大得多。
3.形式和时机上的单调。许多教师把表扬理解得过于古板、正式,基本上习惯于在班会课或者其他正式场合才进行表扬,而且表扬的时候,表情、语调、姿态等都过于单一,表述方式也局限于诸如“某某同学在某方面积极,表现突出,特予以表扬”之类老一套的方式。使学生哪怕是被表扬的学生也容易生厌。
4.对象范围的局限性。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主要根据学习成绩进行表扬——使得表扬的对象大多局限在特定群体,或者基本都在班级全体学生预期的范围之内,造成部分同学经常受到表扬,对于表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无动于衷,以致得不到表扬反而会生出对教师的怨气。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极少甚至从未得到表扬,以致放弃了对于表扬的渴望。比如,许多班级的表扬对象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这部分学生身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积极分子等表扬或奖励几乎都加在这部分学生的头上,形成了班级里的“马太效应”。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哪怕某些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也无法获得教师的首肯和表扬。
三、合理表扬的几个要点
1.表扬依据的多样化。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进行表扬。成绩优良当然值得表扬,但更值得表扬的是为了获得优良成绩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和意志品质,相较之下,是否取得优良的成绩反而是次要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智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于智商较高的学生而言,获得优良成绩相对容易,而对于智商平平的学生而言,获得优良成绩就要付出超越正常水平甚至难以想象的努力。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来看,高尚的品德、积极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对那些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表扬,把他们在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与变化作为表扬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表扬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表扬既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内差异。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限制,在学习成绩甚至性格方面与优秀同学相比可能会有很大差距,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赶超。这样的学生恰恰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自身的纵向变化作为评价和表扬的主要依据。教师的首肯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不可估量。
2.表扬形式和时机、场合的合理化。要根据对象、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恰当地在口头与书面表扬、即时与延时表扬、正式与非正式表扬等形式中进行合理选择。口头表扬相对简单、随意,主要针对的是偶尔表现出的或者是相对不太重要的良好表现。书面表扬,则显得较为正式和隆重,除了学校每学期的正式表彰之外,班级也不妨实行自己的书面表扬制度,采用固定的时间、格式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即时表扬——学生表现出特定的思想和行为后马上予以表扬,对于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方面的表扬如小的进步不妨即时进行。延时表扬——拖后一段时间表扬,对于相对而言较为显著的变化和成绩,最好等到特定时间如班会时进行效果会更好。正式表扬包括各种集会、班会、晨会及课堂上进行的表扬,非正式表扬包括在课余时间及在非正式场合如走廊、操场及路上进行的表扬。正式表扬相对隆重、严肃,但有时也显得拘谨、死板,非正式表扬相对随意、突兀,但显得亲切、自然。教师应根据表扬的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
3.表扬既要对事又要对人。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般要求是要对事不对人,即批评的主要对象是错误的事实和做法及相关动机、思想,而不要涉及太广,尤其不要涉及对学生的定性评价。比如说“你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或者“你是一个坏学生”等。而表扬的时候恰恰应当相反,既要对事又要对人,不仅要表扬正确的做法和成绩,更要引出对学生相关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表扬,表扬的范围不妨广一些、多一些。得到教师肯定的某个方面更容易成为学生的优势方面,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重视,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获得相对较大的发展。
第三篇: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误区及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教学岗位,他们通常毕业于重点和名牌大学,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容易陷入一些教学态度、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而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些误区,并走出或避免陷入误区,尽快成长成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就要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关键词:工作现状 教学误区 注意事项 体会
0 引言
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教学岗位,他们通常毕业于重点和名牌大学,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期望值较高。这些年轻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角色没有适当的过度,就直接走上了讲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容易陷入一些教学态度、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而正确的认识这些误区,并走出或避免陷入误区,将会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在这里我将总结本人及同事的学习经验,以供大家参考。青年教师的工作现状
1.1 工资待遇低,工作不安心 几年前,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最近几年招聘的全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和少量的研究生。他们通常毕业于重点和名牌大学,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民办高校工作相对的不稳定、无保障、待遇低,促使有些青年教师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频繁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1]。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其他年轻教师。
1.2 工作任务重,教学难尽心 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节省开支,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或有着巨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教师的工作量重。而且,由于民办高校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公办高校,现在的青年教师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只能多上课或者利用晚上、周末去校外兼课。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同时带3、4门课程,一周课时多达30几个个学时。这样一来,这些青年教师要么兼职大量行政工作,要么疲于上课,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的备课、教学、批改学生作业,在教学工作上也难于尽心尽责。
1.3 学术氛围差,科研水平低 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当中,专职教师中的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在某些民办高校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青年教师年龄多在35岁以下。而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学术专长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在有些学校中甚至没有。在民办高校里真正的科研项目和具有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少之又少,再加上青年教师平时工作任务重,难以有机会接触科研,所以这些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较低。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存在的误区
2.1 教学氛围不浓厚,学习不主动 正如前面所说,许多青年教师抱着把民办学校当做职业生涯中的跳板,他的教学往往也就变成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的时候,内容往往只局限在教材所涉及的。即使是认真想好好任教的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周围的环境影响,备课时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不关注该学科的最新动态,不学习更高层次的教材等,这样就容易造成教材吃不透。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教材选用也不一定就是最新的版本,所以教材中难免有不少地方知识陈旧、论述不准确的,甚至还有一些印刷错误,年轻教师往往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学生提问,难以自圆其说。
2.2 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很容易将他们上学期间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以及专业及课程要求等不加选择地“移植”到现在的教学工作中,或者盲目“拷贝”其他他们认为很好而事实上也确实很好但不适合我们目前实际情况需要的教案和课件等等,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往往事倍功半。
2.3 教学方法不丰富,讲课像念经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可能准备了大量的东西,制作了许多张ppt,一上讲台就迫不及待地给学生灌输自己准备的知识,不注重教学互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变成了他一人的经坛,从头到尾,滔滔不绝,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3.1 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青年教师,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人们灵魂的工程师,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个学生,你的工作关系这祖国的未来。所以不管你是否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工资待遇如何,你都应该对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未来负责,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就要更加主动地学习,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缸水。
3.2 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 青年教师要树立“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产物,他的学生总体来讲,基础偏弱、且横向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执行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尽可能紧扣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处理相关教学环节。而在横向方面,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总体水平偏弱的基础上也存在着相互间较大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们也应当在上课前正确认识我们要教授的对象,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和个体实行“因材施教”。
3.3 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主动学习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教学,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自己所带课程实际结合,灵活运用,增加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4.1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言传身教。这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风要正,观点正确,言之有物,讲课仪态要端正。教师上第一堂课时,一定要作自我介绍。
4.2 加强课堂管理、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要提前到教室,上课前要给学生问好,可以有效地避免老师都开始讲课,学生依然陆续地往教室里进,教室像个自由市场,学生在下面乱哄哄的,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讲课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站着讲。只有站在那里讲课,才能够比较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才能根据学生的听课情绪,对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予以适当调整。同时讲课要投入,有激情,富于感染力,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4.3 注重师生互动,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把课讲下去。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接受讲授的内容,还能使他们提出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能真正解决一些学生思想存在的、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
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不能把多媒体教学变成电子黑板。
4.4 布置课后作业、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只有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才可以促进教学互长。
4.5 成立学习小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利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组织的兴趣小组可以通过课外看阅读材料、自由讨论、情景辩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机会,巩固并加深他们在课堂所学得的知识,这些学生可和中差学生组成帮带会话小组,带动全班学习热情。
4.6 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强化职能技能训练 学校分学期、分内容、分层次举行优质课竞赛、说课活动、教案设计、普通话竞赛、书法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学教法考试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各种职业技能,尽快提升业务水平[2]。古人云“功到自然成”。通过各种竞赛,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规划来确定奋斗目标,并依据职业生涯的发展持之以恒,扬长避短,从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用一句话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教育生命道德终结源于对实践行为习惯的麻木,唯有在实践理性反思基础上寻找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才能彰显教育和教师的尊严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机遇、挑战、危机与使命[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5).[2]吕于刚在教师培训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新发展.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最终版)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给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主要有三类表现:
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②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③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危害
首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身心及专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激情,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持冷漠的态度,心灰意懒,缺乏兴趣,什么样的刺激都提不起他们的精神,没心思钻研教学,漠视自己的发展,对自身和专业发展都形成了影响。
第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消遣和娱乐上,对教学漠不关心,对遇到问题的学生也置之不理。如果学生不能迅速地得出答案,教师很容易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并经常批评失败的学生。导致这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越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滞缓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带动学校里的教师群体,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气,学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致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滞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但教师职业倦怠却不是对工作中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作压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时,教师职业倦怠才会产生。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老化的加速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代理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不多。因此,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教师的交往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教师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地不断提升。教师在为社会的信任和重托感到自豪的同时,但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体脑倒挂的长期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三)学校因素
首先,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独断专行,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的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难以激发显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情绪增加,这加大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难度,久而久之,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倦怠心理由此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
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此外,班级人数的过度膨胀,过多的测验与纸上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从而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倦怠感。
(四)教师个人因素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或外控型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上发展不良,常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很少能够借助其它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倦怠。而外控型的教师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部事件控制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倦怠。总之,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
其次,一些背景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研究表明,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从教年龄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如,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阶段。此外,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是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其次,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教师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即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要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第二,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得在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第三,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等,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每隔三到五年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个人努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因而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社会、职业、学校及个人因素造成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厌恶情绪。长期的压力积累,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教师是一个民族事业的希望,将他们置身于如此不堪重负的心境中,职业倦怠会教育出更多失败产品。所以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重新焕发精神面貌。相信教师能从几十个跳动的生命中感受到这份阳光底下最光彩夺目的事业的快乐!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
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