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中建农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推荐)
浙江中建农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
产业布局初步规划
建设地点:海昌街道泾长村 规划面积:占地2200亩
目标要求:构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围绕市场需求,重点生产高、中端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实行生产、加工、营销、配送一条龙产业化经营。
主导产业及规模:分牧业、种植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业四大产业区块布局。
1、生态牧业小区:占地面积:90亩,建设猪舍等建筑面积2.5万m。重点生产洋三元瘦肉型生猪,年出栏3.0万头,存栏洋二元母猪1500头,公猪40头。引进生物发酵床和美国AP公司水泡粪养殖污染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同时配套建设1200m大型沼气工程及连接生态种植区的沼液输送管网工程。绿化率不少于30%。
2、生态种植小区: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现代设施栽培面积50%以上,按种植种类划分为三个产业区:
(1)粮食(包括水稻、玉米、薯类、豆类)、青饲料产业区。面积750亩,以大田栽培为主,分3个轮作区块,并定期 32与设施瓜类种植区进行轮换。
(2)设施时鲜蔬菜、瓜类产业区。面积700亩,建设现代设施8m标准钢管大棚400-500亩,可移动简易大棚200-300亩(西甜瓜生产)。
(3)特色林果产业区。面积550亩,其中设施面积400亩,种植葡萄、南方梨、白桃等特色水果,使园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占地面积100亩。利用现有池塘、河道约50亩,建设垂钓等一批休闲观光设施。同时,建设现代设施栽培特色精品果园30亩,连栋大棚1万m,发展农业新品展示、参与体验、采摘品尝、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等休闲观光农业。
4、农产品加工产业区:占地面积10亩。重点建设时鲜蔬菜、特色瓜果农产品保鲜、加工、营销、配送的车间、冷库等生产用房1500m及加工制冷等设备,以及饲料加工设备。
项目计划总投资:预计建设投资8000-10000万元。项目资本金3000万元。22
第二篇:井研县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
井研县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 井研县丰裕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1月,业务范围是为成员提供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畜禽养殖、蔬菜、水果、药材种植、运输、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2009年12月与井研县福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发展农村假日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井研县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该园区坐落在井研县西北方向4公里处,其中核心示范园区位于井研县纯复乡永乐村、跃进村,覆盖15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1200亩。合作社的宗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民主管理、自主经营”为指导思想;以“以社联农、以社帮农、以社富农、以社兴农”为口号。
井研县丰裕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联系人:廖俊文
电话:0833-3950111
手机:***
传真:0833-3950111
信箱:fengyu***@126.com
QQ:823462748
地址:四川省井研县纯复乡
第三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简介)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简介)
生态循环利农业示范园,是一个生态链接式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的农业示范园。是以蓄热型地上燃池低温地暖系统作为系统的供暖方案,以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要能源。以不受季节影响的、全天候的、绿色的、无农业废料的、新型的养殖场和温室种植场为中心。结合当前秸秆回收压块技术,大骨鸡养殖技术,网上发酵床养殖技术,牧草等蔬菜瓜果种植技术,发酵隧道技术,生物发酵肥技术,草腐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成熟的农业技术,建立的链式的、立体的、环保的、可再生的、综合循环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农业示范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最终目标。
农业示范园的特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品质,保持生态平衡,全民参与并受益,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示范园农业资源的原料来源和农产品:
其中农业资源的原料包括:本地生产的粮食,牧草蔬菜瓜果,秸秆,动物粪便等。
示范园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本地大骨鸡、肉鸡、蛋、蔬菜瓜果、蘑菇等。
示范园的次要产品包括:燃池用燃料块、生物复合肥、蔬菜瓜果育苗、蘑菇菌块、菌棒等。
1、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能够年出栏10万只商品大骨鸡肉鸡的农业示范园,初步树立一个纯种大骨鸡的品牌形象。示范园依据养殖场的规模和能耗,设置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20座和燃池供暖-新型的温室大棚60座。温室大棚包括: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座和燃池供暖-出菇房型温室大棚20座。
温室大棚种植牧草和蔬菜,提供部分青饲料。养殖场养殖大骨鸡。温室的发酵隧道和出菇房,利用养殖场的剩余废料(发酵床鸡粪发酵料)和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成蘑菇栽培基料,进行蘑菇生产;利用秸秆、蘑菇剩余废料和燃池草木灰等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复合肥。示范园形成生态链接式立体循环经济。
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
2、建成后产能和效益。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可产生收益800-1400万元左右。其中:
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养殖大骨鸡。采用网上发酵床、半牧半养的周年养殖方式养殖。年可出栏10万只成品肉食大骨鸡,产生收益600-1000万元。
燃池供暖温室种植区共80亩,可周年生产青饲料320-480万斤。相当于64-96万斤全价料。可节约256-384万元饲料费。
燃池供暖蘑菇出菇房房20栋,可年周年生产蘑菇600-1000吨,其中用于销售的一级商品菇500吨,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剩余的次品菇和蘑菇残渣等残次菇500吨左右,可加工成鸡饲料(补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节约200万元饲料费。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40栋,用于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利用秸秆、动物粪便、草木灰、蘑菇基料渣等农业废料生产蘑菇发酵基料和生物有机复合肥。具有无害化处理秸秆5-7万亩的能力。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
3、建成后对周边的影响
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具有无害化处理耕地产秸秆5-7万亩的能力,它就相当于一个高效的秸秆无害化处理厂,把周边的秸秆一部分加工成燃料块通过燃池加以利用,大部分通过发酵隧道腐熟,最终加工成生物复合肥还田。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雏期全价料20万斤,中鸡混合料63万斤,大鸡混合料165万斤。其中玉米为饲料主要原料,按占比例80%计算,需求180万斤左右,约1500亩耕地的产量(亩产1200斤)。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牧草1000万斤左右。其中园区自产30%左右,还有700万斤需要约350-400亩耕地种植,这将通过和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租用或合同农业等方式解决。
示范园建成后,还可收集利用周边地区的养殖场的粪和秸秆,腐熟后制成蘑菇栽培基料,可提供500万袋以上蘑菇菌棒,菌棒将出售给周边农户用于蘑菇种植。让农户在土地上的收益成倍增长。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建成后,示范园本身也需要长期和临时用工。示范园可提供工作岗位,90-200个,其中长期工作岗位包括:秸秆加工方面10-20人;养殖场40-50人;温室大棚20-30人,生物肥、蘑菇栽培等技术及后勤人员10-20人。
还将对周边农业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市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示范园建成后,生产的生物肥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最终也用于还田。示范园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扣除必要的费用,让农户得到实惠,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当地农业逐渐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将以示范园技术、经济等实力做后盾,推广燃池供暖技术。与农民共同合作,逐步对农村住宅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和升级换代,使农民由个体经济向合作经济发展。这必将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
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示范园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设施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1.园区土地面积:要求不低于200亩。
其中主要建设设施,包括(150-200亩):
燃池供暖—资源综合利用型养殖场:20栋,总占地约60-80亩。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栋,总占地约60-80亩。燃池供暖-生菇房型温室大棚:20栋,总占地约30-40亩。配套设施,包括(7-12亩):
秸秆粗加工场地及存放场地。占地约2-3亩。
生物肥菌种、蘑菇菌种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蘑菇菌块及菌棒生产、加工场地。占地约1-2亩。生物肥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饲料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亩。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占地约1-2亩。
2.朝向:要求为阳坡地,坡度小于20度。
3.环境要求:周边无污染,距离居民区不小于1公里。4.水源:无污染水源,水量充足。可打机井。5.电力:三相电,建设初期不小于30KW。
建成运营期不小于100KW。
其中:秸秆加工30KW;饲料加工30KW;生物肥加工及其它约50KW;
6.道路:可进出运送肉鸡的中型卡车。土地流转需明确事项:
1.土地流转合同涉及事项。(费用,付款方式等)2.土地环境、设施情况。(水,电,道路)3.相关政策,及办事流程。
第四篇:长城乡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基本情况
长城乡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基本情况
一、全乡农牧业基本情况:
长城乡地处腾格里沙漠边远,距武威城区30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3875户,16592人,劳动力11540个,耕地面积88850亩,配水面积43873.7亩,退耕还林面积531亩。全乡累计发展设施农业4456亩,其中:日光温室832座1718.5亩,暖棚养殖656栋2737亩
亩,2011年全乡养殖小区19个576亩,养殖场39个596亩,散养殖户54户145亩,全乡猪存栏7200头,出栏10799头,牛存栏8128头,出栏10466头,羊存栏58600只,出栏91871只,鸡存栏109703只,出栏79703只,畜牧业养殖达1686.786亩,人均畜牧业收入达2990元。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162元。
二、前营村农牧业基本情况:
前营村9 个村民小组,273 户,1254人,劳动力797 个,耕地面积5980亩,配水面积3435亩全村累计发展设施农业844 亩,其中:日光温室178 座359 亩,暖棚养殖97 栋
485 亩,全村养殖小区2个亩,养殖场21 个亩,散养殖户47户亩,全村猪存栏231头,出栏426 头,牛存栏563 头,出栏428 头,羊存栏7652 只,出栏4530 只,鸡存栏8190 只,出栏8190只,人均畜牧业收入达2857 元。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48元。
第五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报告
盐茶古道、丽水金沙。5月28日,农业部第28期任职班第二调研组走进贵州省金沙县,重点就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4个乡镇8个村、6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厅、文化广场、钱壮飞烈士陵园等,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与交流,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颇深。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玉水金沙,金山金沙,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首《爱在金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诠释了“盐茶古道、丽水金沙”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现了美丽金沙的骄人风采。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241个村(社区),总人口66.7万人,耕地面积128.71万亩,林地保有量198.5万亩,森林面积178.2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72.77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金沙酒文化源远流长,“金沙回沙酒”连续蝉联“贵州十大名酒”称号,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沙茶文化历史悠久,清池茶在汉代被列为宫廷贡品,“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9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88元,比毕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936元。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金沙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不断开拓创新。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贵州省和毕节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重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广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画卷,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毕节市政府副市长、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同志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卢宏同志任组长的“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各部门分工负责。金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细化每一个创建点的建设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明确了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牧局、环保局、文明办、纪检监察部门和民生监督特派组各部门的职责,其中农牧局负责创建点产业谋划布局、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县督办督查局采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每月将督查考核情况进行排名,对工作开展排名前三位的乡(镇、街道)奖红旗,对工作开展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街道)“奖”黄旗,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坚持生态优先,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金沙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特别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加强农村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注重城乡统筹、生态移民、市场运作,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创建要求,组织制定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通过3~5年的努力,使金沙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二是制定创建标准。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创建标准,出台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分类开展“普及型、小康型、示范型”创建点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注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循序渐进。计划到2017年,创建点覆盖除涉及城镇、旅游区、工(农)业园区规划外的所有210个行政村(社区):其中,普及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39个,小康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74个,沿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打造示范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97个,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产业培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撑
金沙县特别注重着力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按照“山顶植树戴帽子,防止水土流失;山腰种植经果林系带子,提高经济效益;山下调整农业结构铺毯子,提高单产增加收入;美化民居盖房子,打造特色村庄;庭院经济综合经营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抓票子”,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以“菜篮子”、“肉架子”、“茶杯子”、“果盘子”和“药匣子”为主要内容的“五子工程”,重点发展茶叶、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同时,借力乡村独特空间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观光农业,鼓励私企、个体户投资建设休闲农庄和开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点培育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优质农产品加工、农村休闲养生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打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特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村种植户、养殖户、科技示范户开展规模化生产,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4.注重生态循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金沙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在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威胁。随着正大集团金沙50万头生猪体系项目建设,金沙将实现年出栏100万头肥猪的目标,加上农作物秸秆、农民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一控”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基本”就是畜禽粪便、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回收综合利用。
为此,金沙县正在依托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2万亩茶叶基地和贵州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年出栏1.9万头肉猪三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岚头镇岚丰、三桥、高果、东隆四个村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一是畜禽养殖实行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加上沼液水肥一体化利用,实现县内农业用水量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下降5%;二是实行干粪收集加工有机肥出售,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用管道输送至农田追肥,并建立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焚烧炉或化尸池,实现项目区内养殖粪污和病害动物肉尸全处理、零排放、全消纳;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收集农作物秸秆作基料,按照配方用畜禽干粪进行粉碎、搅拌、堆积发酵制作有机肥商品出售,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1%以上;四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畜禽有机肥和沼液水肥一体化施用量,在项目区内年减少化肥使用量50%以上;五是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蓝板等生物防控技术,加上用沼液追肥和农作物叶面施肥,降低农药用量50%以上;六是制定农膜使用标准,规定只能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农用棚膜。同时,回收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加工再利用,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项目完全建成后,农业面源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沙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发现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亟待提升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农村群众是深有感触,深有体会的,总体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赞同、支持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大,在资金投向上只能“照顾大多数”,而群众的需求各不相同,难以做到对群众需求“一一满足”,导致部分群众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不高,群众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亟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簿弱仍然是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硬化建设任务较重,部分村组人畜饮水不能正常保障,一些村寨供电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路况不行,路面太窄制约了农村商业的发展。重点村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路面宽度达到5-6米比较合适,而现在只有3.5-4.5米。很多地方农产品运不出去,发展大棚蔬菜,菜种出来了,但路太差,菜运不出去,菜贩子也不愿意来收,尤其是在雨天行车更难。路修成了,但没钱维护,只有建设资金,没有管理资金,没多久就成了烂泥路,依旧是车难行、人难走。我们这次调研就经常经过这样的路面。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宽带覆盖率太低。我们调研组去的大田乡新隆村,今年年初村委会通了中国移动宽带10M网速的光缆,根据“宽带乡村工程”时间表,到2015年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但是半年已过,这个村没有1家农户装上宽带。为此,当地老百姓呼吁亟待加强农村宽带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惠民政策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三)亟待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农村年轻人少,不愿种地,主要以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投入不足,广种薄收,特别是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污染,而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又不能及时到位。例如大田乡土地零碎,适合白菜、萝卜、莲花白和马铃薯等冷凉蔬菜的种植,但是农民在种植上比较盲目,形不成规模,信息不畅,价格波动比较大,专业大户难以培养。
(四)亟待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文化生活枯燥,一般都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开展一些文艺活动,闲暇之时,农民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就是串门、打牌、打麻将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另外,村与村之间文化生活不平衡,近年来,因征地、三产用地、招商引资,很多村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精神文化生活则较为薄弱。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想,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建议金沙县在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做好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应当是政府主导下农民唱主角的机制,政府在抓好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逐步把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体。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让广大农民知晓为什么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如何开展创建,真正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变政府“要我建”为农民“我要建”。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激发农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充分发挥农民智慧,积极为美丽乡村建言献策,让农民真正“动”起来自己干,防止“政府干、群众看”的包揽现象。
(二)做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当前,虽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乡村工业的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体系之中,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立足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走出一条符当地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
(三)做好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的有机统一。既要加强对农业资源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又要强化技术集成配套,以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蔬菜残体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对现有的单项成熟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形成适宜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重点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四)做好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是千百年来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应着眼“三农”全局,包含“三生”和谐,兼容“四美”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协调一致。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统一。美丽乡村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包括能充分体现乡村外在美的“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基础设施完善美”,同时应涵盖能充分展现乡村内在美的“创业增收生活美和乡风文明素质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既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又把现代文明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