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
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1)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竟向进军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启迪我们如何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从而使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
关键词:培育,发展,跨国经营,跨国公司
一、中国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必性与可能性
1.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1.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猛增了18%,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达11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50%。根据最新估计,目前6万多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共拥有80万家海外分公司;自1985年以来,吸收外资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从17个增加到51个,其中将近一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工业集团、商业集团。他们不仅是世界资金的最大源头,也是世界新技术开发的主来源,是控制国际资本运营的龙头,在世界主股市上挂牌并交易的股票,基本上也是跨国公司发行的。国际贸易中,80%的贸易额由跨国公司进行,凡是有新时代的意义的产品,都是源于这些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推动市场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说跨国公司将主宰未来全球经济。2.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生产者。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不败,都利用自身的资本雄厚、设备齐全以及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国际级跨国公司中产生。例如,杜邦公司在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纤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资本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经将其触角伸展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 3.跨国公司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 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别的国家而得到独立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否则,我们必将失去获取参与世界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 4.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当代世界贸易的一个重特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区集团化倾向增强,这使商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发达国家,狼狈为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各种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对其出口。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基地,打破关税、非关税壁垒,使中国商品能就近就地在这些国家销售,并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带动有关联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出口,进而扩大出口量,改变不利的出口条件,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逐年加大,垄断中国市场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叩开了中国的大门。《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又一亮点,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JVC 等。如美国的通用、摩托罗拉、IBM、杜邦等,日本的三菱、日立、夏普、松下、马自达等,德国的大众、西门子及荷兰的菲力浦等等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我国的市场,在一些产业领域已形成垄断之势。如我国的移动通讯、微型计算机、电梯等国内市场大部分已被外国公司占领,国有企业在药品、轮胎、啤酒、化妆品等市场占有份额也不断缩小。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也为发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客观条件。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有如下特点:第一,国内产品大量过剩,市场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1999年以来,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的金额已经达到5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通过推动国内企业向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工业品,可以为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第二,国内资金大量闲置。一是国家外汇储备剧增。我国国家外汇储备,截止2001年10月18日已达2000.5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家。二是国内银行存差剧增。从国家信贷收支看,中国银行体系的存差已达到数万亿元,这意味着大量资金闲置。这客观上求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三是国内闲置资产剧增。
总之,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的今天,中国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到2001年,我国在海外已经办起了135家企业,分布在48个国家,主是家电、轻工、制药、机电、服装加工等行业。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1999年度,我国有9家公司进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大公司排名。即使是这9家中国最大的公司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从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收益率看,中国9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为0.216%,全球500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为1.26%,中国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仅为全球500大公司的1/6。中国9大公司的营业收益率为1.76%,比全球500大公司的营业收益率4.36%也低得多。可以看出,中国9个公司的平均营业额与全球500大公司差距不很大。然而平均利润只有500大公司的1/3。由于中国9大公司的雇员人数远远超过500大公司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9大公司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就远远低于500大公司平均水平。
纵观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情况,我国目前现有的跨国经营有以下问题:
1、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企业资金缺乏。中国企业的自有资金很少,靠自己的财力去海外直接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较大;由于长期实行外贸与生产分家的政策,我国缺乏管理跨国公司的人才;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小,形不成规模优势;我国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企业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
摘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第二篇:《跨国公司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读后感
挑战的压力成功的动力
——《跨国公司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国家的整体实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大加强和提高。尤其是2008年的冰灾、汶川地震之后,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华民族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兼容并蓄的气魄展现于世人的面前。毫无疑问,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骄人的成绩;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和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跨国公司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这本书的作者刘春航,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航空、零售、软饮料三大行业的巨头——波音、沃尔玛、可口可乐的战略和价值链结构,依据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影响,指出了中国本土企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是作者经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后,研究得出的一本精华之作,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逻辑清楚,很值得认真阅读,也是我们洞察成功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和价值链构架的必选佳作。诚然,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部分经济发展,也解决了数百万计的就业问题,并通过技术指导提高了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我更赞同作者的“忧患意识”——本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多少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消亡„„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
作为各自领域的知名跨国公司,波音、沃尔玛、可口可乐在其价值链中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它们就像产业经济网络里的蜘蛛,编织、组合、管理着价值链中各个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球范围选择能力最强的企业,并通过降低成本、产品创新以及增强服务能力等途径将价值链的效率提升到最高,这些提升效率所带来的压力通过供应商网络以“瀑布效应”方式逐层传递。面对跨国公司,中国的本土企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竞争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竞争型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在市场规模和竞争能力方面有着“天生缺陷”,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没落;而服务型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打工者”,必须要承担其价值链体系“瀑布效应”的压力,成为获取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我们不妨看一下在软饮料行业本土企业面对跨国公司挑战的战果: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天府可乐曾在西南市场上销售非常火爆,而这样一个一度占据了中国可乐市场75%份额的品牌却因为缺少“品牌意识”、被百事
可乐收购后便销声匿迹;中国各地曾经先后出现过十几家“可乐” 型饮料企业,最后几乎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可口可乐价值链体系中的多数本土企业都要承担着降低成本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压力:为可口可乐生产PET瓶的珠海中富、上海紫江,属于其价值链体系中的低端供应商,原本可口可乐大陆PET瓶由珠海中富垄断生产供应,可口可乐为了压低采购成本,引进并扶植了上海紫江,造成两家企业竞争的局面,大大压低了PET瓶的采购成本。另外看一下我们的中航工业在中国民航这个大市场的占有情况,中航工业所生产飞机的占中国民航现役总数的5%都不到,而这样一个大市场几乎被空客和波音所全部占有,可以说中航工业在自己的民航市场“全盘皆输”于跨国公司的挑战。其实很多中航工业的下属企业为这两家航空巨头提供转包业务,也就是代表有能力生产国际一流的飞机零部件,但是为何却无法生产国际一流的大飞机参与中国民航、甚至世界民航的市场竞争?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国内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资金、技术、管理上相比跨国公司存在很大差距。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是同处世界500强的企业,中航工业与波音公司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林左鸣总经理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通过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加速各项改革,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把中航工业不断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及滞后的经营观念带来的压力。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文化观念的变革。不少人情愿忍受传统国有企业运作方式所产生的浪费、低效率与低工资,而不愿意采用新的节约资源、最终可以导致就业增加与社会福利提高的生产方式,这是个悲剧。”我国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企业经验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及缺乏创新精神等,这些都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构成挑战。林总要求加速开展集团公司的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过去的分散布局,扭转“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内耗式竞争严重的局面,形成整体合力;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型号牵引、渠道单一的计划经济投资模式,减少企业躺在“国家投资怀抱”中的依赖性,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本市场来取得商业成功。
再次,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跨国公司的进入,一方面促使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产品创新压力。转包业务的不断拓展,给集团各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发展原则,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基础的研究和储备,积极推进原始创新,才能摆脱“简单模仿”的尴尬设计理念。集团公司目前组织各专业领域开展背景项目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和未来背景型号
关键技术研究,比如在航电、机电系统实施一批系统专项研究计划,提升机载系统技术基础和产品研发能力、大系统集成与试验能力、民机机载系统适航取证能力;开展航空专业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复合材料工程化、先进高温结构材料等技术,都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最后,人力资源欠缺所带来的压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大都实施了本土化的策略,其关键是人才的本土化。跨国公司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所以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推动集团公司的发展。所以要加大人才培训特别是跨国学习培训力度,要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胆使用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要深化薪酬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激发和保持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激情。
作为一名航空人,我既感到无比的荣耀,同时也感到了身上所肩负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的责任重大。在面对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集团公司的发展要面对诸多的挑战。我坚信挑战的压力必将成为成功的动力。为确保成功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使之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跨国企业,我所能做的,不仅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养,塑造“阳光心态、魅力人格、责任人生”,坚决拥护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战略行动之中,为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贡献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我相信,这也是所有航空人的奋斗目标!
第三篇:跨国公司中国20周年答谢晚宴
跨国公司中国20周年答谢晚宴
活动背景
从落地中国到枝繁叶茂,露环瑞斯中国已经成为露环瑞斯全球增长最快的子公司,露环瑞斯在中国医药领域的领导地位正逐步夯实……——露环瑞斯中国,走过辉煌20年。
活动目的
1.有效传播露环瑞斯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2.打造不同以往,印象深刻的晚宴气氛
3.体现露环瑞斯企业公民责任感,提升露环瑞斯品牌美誉度
4.增强受众对露环瑞斯品牌的信赖度,推广露环瑞斯企业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5.巩固伙伴关系,维护露环瑞斯客户
活动时间:10月26日
活动地点:上海大剧院 望星空宴会厅 活动主题:20年中国结
参会人员:露环瑞斯全球总裁/答谢相关专家/商业客户/会务组人员
策划思路
露环瑞斯+中国一场跨国的联姻细细编织,相互体恤,相互承诺,结出20年精彩人生;选择中西方经典和传统类的节目,将晚宴分为四大篇章,每个篇章叙述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怀。体现紧密的,热情的,温暖的,充满亲情的,彼此关怀的公司理念。
活动前期准备
活动方案、流程的确定
活动嘉宾、记者媒体的邀请确定 活动物料的设计制作
工作人员、表演人员的分工安排
活动时间安排
18:30—19:00 鸡尾酒会/签到 19:00—19:05 开场表演 19:05—19:15 领导讲话并祝酒 19:15—19:35 晚宴用餐 19:35—21:00 节目表演
活动内容及流程
餐前鸡尾酒会:晚宴前享受西式的精美鸡尾酒和甜点;同时不失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开场节目:瑞士代表节目和中国代表节目的结合,打造一台高雅和全新的视听盛宴享受;
利用瑞士长号与中国民乐经典曲目《茉莉花》的合奏,拉开整个晚会的序幕;
领导讲话并祝酒
伴宴表演:外国爵士乐队表演,浓郁的异国风情,舒缓、轻柔的音乐用餐气氛。
第一篇章 回顾篇(怀旧与经典)怀旧与经典的节目更能表达此篇章的深刻意义,回首从前,感动现在,让露环瑞斯与中国客户融入在怀旧的氛围之中。中国传统水袖舞
第二篇章 承诺篇(信任与合作)节目内容充分体现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演绎露环瑞斯与中国客户20年的承诺与相互间的信任; 多人抖空竹
第三篇章 展望篇(未来更美好)节目形式时刻表现露环瑞斯的关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露环瑞斯与中国客户永远携手走向明天;
20岁生日祝福;主持人请全体以热烈的掌声恭祝露环瑞斯中国的20岁生日.同时邀请露环瑞斯总裁及嘉宾上台切蛋糕,礼仪小姐将蛋糕分发给主桌嘉宾.第四篇章 浓情篇(情意浓浓)本次晚宴是露环瑞斯与客户又一次的亲密沟通与情感交流,彼此间20年积累的情意浓厚至深,此刻已是情感升华 动感小提琴展现了西式音乐的浓浓情意
现场布置 通道设计 现场主背景以三连屏形式或LED形式结合,可以在不同的篇章中变换不同的背景内容与颜色;
晚宴装饰-中式桌旗装饰 活动风险评估
1.现场人流量较大,应安排两名机动人员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处理突发事件 2.现场AV设备问题,应提前做好充分测试,同时准备好备份
本案例转自“580活动网”——专业活动预定商城!活动方案、活动策划、活动文案、活动攻略图文并茂,应有尽有!一网打尽!
第四篇: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文档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
近年来企业并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大军的行列,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但在这场同台竞秀中,我们却失望地看到,与跨国公司在并购中风光无限相比,中国企业经历更多的是不成功的并购,有必要进行一番全面的比较,以帮助中国企业发现并购中的主要问题。
向左走,向右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加紧全球布局,加速市场扩张,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由于中国市场具有巨大优势,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进入,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企业也开始群起应对,在并购上屡有动作。但由于实力和经验上的不足,中国企业在并购上与跨国企业凸显出明显的差距。
战略布局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多时候并购并不是停留在业务层面,而是在其战略的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更多的目的,如钢铁巨头米塔尔与宝钢争购八一钢铁,是为了攫取铁矿石资源;施耐德与德力西成立合资公司,是为了在国内电器市场获得垄断地位;联合利华购买美加净牙膏品牌,则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则要单纯许多,许多情况下并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并购设计,如鞍钢并购本钢,主要是为了扩充产能,但由于产品、业务等高度重合,导致企业整合困难重重;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由于整合乏力导致巨额亏损。
并购对象控制
跨国公司在并购中一般都要求控股权,以获得对并购对象的实际控制,使其为自身的整体发展服务;并且就算是未获控股权,跨国公司也会充分利用公司治理的缺陷以及对核心技术、营销渠道、重要职位的控制,获取对并购对象的实际控制权,同时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等方式,逐步取得控股地位。
中国企业却经常是只注重股权比例数字上的胜出,却被对方在公司治理上钻了空子,直至逐步丧失话语权。而在并购的海外子公司中,更是由于缺乏海外管控经验、对当地情况不了解,花了钱“为他人作嫁衣”。
管理模式输出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并购企业输出成熟的管理模式,不仅在重要职位安排自己的管理人员,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多方面加强控制,因而使并购企业能够很快融入母公司,大大降低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也不可能向海外公司输出管理模式,只能在并购中不断探索,难免会在管理上出现许多问题;保留海外公司原管理层也是中国企业经常采取的方法,采取这种方式尽管能够保证管理上平稳过渡,但在整合上会有很大障碍,甚至会导致失控。
并购重组
跨国公司很擅长并购后的重组,这也往往是并购成败的决定因素,如可口可乐并购国内大批饮料企业后,将这些企业降格为单纯的灌装厂,而将营销渠道牢牢抓在手中,避免了渠道的重复建设及自我冲突。
中国企业则在并购后的重组上少有作为,使得并购成为数量上的简单叠加,甚至因为内耗导致一加一小于二。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后,由于IBM品牌远胜于联想自有品牌,因而联想采用了国内、国际两套品牌体系,资源整合遥遥无期。
人员使用
跨国公司在并购后往往会派出管理人员占据重要职位,牢牢把持经营管理上的话语权,有效防止了实际控制权的旁落;同时也会在一些重要职位上保留原企业人员或聘用当地人员,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保证管理层的稳定。
中国企业自己培养的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往往难以胜任并购后的管理重任,使得企业只能保留原有管理层,而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也存在磨合问题,这些做法很容易导致控制权的削弱。
文化融合跨国公司都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在并购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会在文化推进中占有许多优势,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排斥;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方面颇有心得,越来越注重融入当地文化,为经营管理铺平了道路。
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知名度较低,而且在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得不到认可,甚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怀有敌意,文化、政治上的负面影响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制造了许多障碍,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就意外地遇到了对方工会的强烈抵制,严重干扰了并购进程。
管控融合遭遇三大问题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并购上的巨大差距,尽管差距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并购后的管控和融合,正是这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企业在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优势,使并购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在管控和融合上中国企业遭遇了三大问题。
跨地域的管理输出
跨地域问题是企业在高速扩张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尽管在当前信息传递已不再受地理上的限制,但母子公司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事实,这就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制造了许多障碍。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最简单也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简化的管控体系,并且这套体系可以方便地复制,实现向子公司的管理输出。
中国企业之所以对于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管控,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适合国际化的管理水平更低,这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化经验有关;二是不擅长输出管理模式,因而往往在海外公司另起炉灶,使得母子公司在管理上千差万别,加大了管控的难度。从企业总体看,海外并购也对母公司的管理提出了挑战,需要母公司为适合国际化进行相应调整,那么子公司就不只是管理复制这么简单了,企业必须站在战略和系统的高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控体系。
管理人员调配
人员调配是跨国公司在并购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管理体系中,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人员始终是最大的变数,人员失控将使得管理制度失效,因而如何加强对管理人员、特别是子公司高层的控制,是母公司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企业在并购中吃过太多人员上的苦头,如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被陈久霖个人牢牢控制,尽管陈久霖同时兼任中航油的副总,但在经营中顾及更多的是分公司的利益,中航油的许多制度形同虚设,新加波分公司长期游离于总部的控制之外。TCL则由于保留了原阿尔卡特手机的管理层,而为此支付高额的薪酬,使得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对于法国公司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购后的人员调配似乎是个两难问题,如果从母公司派出自己的管理人员,会由于缺乏跨地域管理经验而困难重重;如果保留原有管理层,则又会面临激励调整的问题,难以在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上取得平衡。其实完全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企业加紧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以便在并购后能够输出自己的管理团队,同时设计更为科学的公司治理以及子公司高层激励制度,尽可能淡化个人对于管理的影响。
资源整合无论企业实施并购出于怎样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获取并购对象的优势资源,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那么并购后的整合对于企业而言就至关重要,只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并购企业的管控,才能发挥出战略协同的巨大效应。
中国企业在并购的整合上的差距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并购对象的选择,对于自身和对方的优劣势和互补性估计不足,这直接为后续整合留下了障碍,比如海尔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既没有生产成本优势,又没有营销上的优势,结果这些并购来的海外企业处于尴尬地位,没有起到在海外布局中应起的作用,更不用奢谈与海尔总部及其它子公司的资源整合了。
管控中寻找出路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的重要经营活动,要想在并购中一路走好,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加强并购后的管控。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里主要从业务和职能管控方面来加以说明。
战略管控
集团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主动规划和实施战略协同,从而使得各个业务单元较之以单体公司存在时更能创造价值。战略管控是从经营战略角度的管控手段,通过集团内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指引进行集团公司管控。
集团公司战略管控需要对不同性质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管控,从静态的观点来看,业务组合可以分为战略性产业、准战略性产业、财务性产业、风险投资性产业和退出性产业;从动态的业务布局上来看,集团公司战略管控需要对核心产业、成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业务基础。
战略形成后,母公司还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业务计划的制定及控制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集团企业战略管控还必然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改善与变革:业务的标准化;流程、组织、信息的整合;资源、服务、知识的共享;业务与战略的协同;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绩效管理。同时,为有效实施战略管控,集团公司还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及战略管理业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控
在企业集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除了包含类似单体公司日常的人力资源功能模块外,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管控。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体现在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人力管控。
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基于产业组合的人才组合与规划,在集团战略目标下,对企业人力资源供需进行预测,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使员工与职位相匹配;其次是基于管控界面的人才繁衍机制,针对现有员工配备存在的问题,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建立精英人才储备库;三是基于混业经营的职业发展管理,为使员工在未来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职业爱好和能力素质;四是基于多层委托的人力资本管理,为防范集团的多层级、多法人治理结构带来的道德风险,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财务管控
在多级公司架构下,应通过流程改进和IT手段,实现财务管理集中化,以最大限度地平衡和利用资源,并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财务管控是集团公司管控执行体系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是集团公司总部控制成员企业的重要方法。
财务管控的具体途径既包括财务资源的统一配置、资金的集中调度、预决算管理,对子公司的投资规模、产品及经营成本、公司的利润率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也包括关联交易、转移定价和合理避税等方面的财务安排等等。财务管控的职能包括:规范管控、融资管控、投资管控、资产管控、资本运营管控、资金管控、费用管控和收益管控。
营销管控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营销是核心能力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路为王的提法由此而来。许多跨国企业就是围绕自身的渠道优势,对并购企业进行吸收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企业在海外不具有营销优势,往往难以从市场层面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控,因而影响到母公司的经营决策。
加强营销管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筑营销战略;设计营销政策、计划与预算;整合营销组织、渠道与经销商;构筑营销管理体系;整合营销管理流程、岗位管理、薪酬与绩效体系;构筑以客户关系管理与招投标管理为中心的过程管理;形成营销组织的营销活动支持;形成市场部为营销过程中心的监控与管理;形成定期总结调整的管理机制。
供应链管控
相比单体企业,集团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巨大效应,以及通过内部交易带动各子公司协同发展,还可以通过整合供应链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和渠道优势,在对供应链的管控上,能够充分体现母公司价值创造者的角色。
供应链管控包括对分布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节点上的子公司的管控;也包括对集团外的企业的管控,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充当供应链主的角色,而供应链上的集团外的企业则成为“不占股的分厂”;因此可以看到,供应链管控有时是跨越集团企业边界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
第五篇: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摘 要]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区管理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和问题,社区社会组织对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社区自治和提高公民参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种种困境。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业已成为社区服务和发展的主力军。借鉴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为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寻求对策和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社区 中国社区 社会组织 美国社区 非营利组织
一、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与现状
“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滕尼斯认为:“社区中社会关系是基于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存在于同一地方的人群之中,社区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彼此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抚,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费孝通认为:“社区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是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主要纽带,对其成员行为的控制通常依据传统、习惯或乡规民约”[1]。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组织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第二,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内;第三,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建立起来,因此具有较强的活力;第四,组织成员进入和退出自由,组织相对松散[2]。
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其变化历程是与社区基层管理体制的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991年我国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强调政府减少干预发展社区服务,增加居民社区参与逐步实现社区自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因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区建设浪潮,引发了城市社会关系深层次的变化,为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带来了契机。在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的早期,政府在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上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二是成立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如2002年全国第一个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在上海长寿路街道正式挂牌;2004年上海市市级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成立;2005年初,北京市西城区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并出台了《关于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若干意见(试行)》的文件。至此,我国政府开始积极培育、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并通过奖励、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出来的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社区居民也开始根据自身需求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以北京市为例,社区社会组织2000年约有3000家、2009年有11683家、2011年有14895家,这主要归功于城市功能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北京市相对灵活的管理方式[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时期,许多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老龄化趋势加快、社会治安状况严峻,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社会生活需求日益丰富,从基本生活需求转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从改善居住环境转向精神文化需求。要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仅仅依靠各级地方政府是远远不够的。社区社会组织在繁荣社区文化生活、弥补公共服务不足、提供便民服务、参与社区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发挥能力有限,进一步发展存在种种困境。
二、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一)缺乏对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激增与社会矛盾多发并存。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发源于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由于其成长历史的短暂和现有规模、能力的弱小,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疏导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一种观点认为,其可有可无,“多之不多、无之不少”,倾向于任由社区社会组织自生自灭;一种观点认为,社区社会组织不过是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的装饰品,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因为多数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正式登记;另一种观点倾向于将其定义为非法组织[4]。多数地方政府没有真正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忽视其在提供公共服务、缓解社会矛盾、加强社区自治、提高公民参与水平中可以发挥的巨大影响。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公益意识也尚未广泛形成,直接导致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够,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人群往往就变成“老人团”,年轻人与上班族不愿意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
(二)缺乏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社会组织面临合法化困境。2010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教授认为,作为社会管理新兴主体的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立法需要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实行的依然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和《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这些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并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亟待制定国家层面上的专门法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创建设立了过高“门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双重许可主义”,即社会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审查和批准后才能够成立。这样的审批程序不仅使成立程序繁琐,而且两个部门在审查标准上可能会出现不同,许多社区社会组织很难找到主管部门,“社会组织须有业务主管单位批准”这一规定仍然束缚着此类组织登记成立,获得合法身份。二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的活动资金和会员总数的要求过高。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第1、5项的规定,成立社会团体需要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需要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需要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条第2项的规定,设立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需要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的原始基金,设立非公募基金会需要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原始基金,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5]。目前,我国多数社区社会组织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很难达到诸《条例》中关于活动资金和会员总数的要求,导致其无法得到合法身份。
(三)缺乏充足、稳定的活动经费
一般而言,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资助,但是目前来自各方面的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而服务于社区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对充足活动经费的需求相对较高,因此经费缺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问题,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都面临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创收能力弱而关闭的危险,这就严重制约了它们稳定、有序地成长和发展。
(四)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大多处于自发的状态,社区内部社会组织的成立缺乏宏观规划,已成立的组织内部职责交叉,容易造成职能重叠、资源浪费。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关系不明,行政事务与社区管理事务交缠不清,政府存在干涉组织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的情况。另外,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无序,部分组织建立了章程,但大都不按章程办事,其法律上的合法化问题以及外部监督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使其在管理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病。多数社区社会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且运作欠规范,随意性很大,使得其社会公信度不足,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支持组织的发展。
(五)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能力较低,基础条件薄弱。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短缺,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目前,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仅有工作的热情并不能保证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社区社会组织真正运营好。另外,一些社区服务机构多是由政府投资或利用发行彩票募集的资金筹建的,然后移交给社区居委会管理和使用。一般依靠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服务机构,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基础条件也很薄弱。
(六)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自律
在外部监督方面,一方面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将经营所得用于私益分配,具体运作情况鲜为人知,导致其社会公信力不足,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资金募集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机关在组织成立时审批严格,而放松日常监管,成立时的许可和成立后的放任并行。在内部监督方面,少数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虚报工作,使上级无法准确得知下级的真实现状,监督工作更加无从谈起。很多的社区社会组织未建立起良好的自律运行机制,如组织章程、活动规范、财务制度等不正常,内部纠纷时有发生,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
导致以上种种困境的深层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自治发育不足;二是社会组织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因果关联性。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按照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建立属于居民自己的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它是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然而,如果社区自治管理变成行政化的管理,社区居民自治不能得到充分发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导推动的社区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如新型社区制基本建成,各项社区服务改善明显,形成了各种社区管理模式,但是由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行政色彩较浓,社区自治不能正常发育。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管理人员公职化、社区工作方式机关化、社区运行机制行政化、社区权力行使集中化、社区建设政绩化等。因此,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社区管理去行政化。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部分地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改革策略取得成效。但是社会组织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上有三项主要行政《条例》亟需修订,《慈善法》应回应社会需求尽早出台,《社会组织总法》的制定应提上议事日程;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失当,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关系上,市场经济不健全,使得经济领域内社会组织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企业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支持不够;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上,志愿文化缺失,社会力量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不够。另外,社会组织内部也存在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缺乏服务理念和使命感等问题。
社区居民自治发育不全以及社会组织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能够成为服务社区的主力军,恰好在这两个方面打下深厚的文化与制度基础。下面具体论述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特色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三、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政策建议――以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为借鉴
(一)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
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美国社区实现社区自治的重要载体,致力于表达居民的意愿和对社区居民开展服务。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从十八世纪开始出现,19世纪后逐步走向繁荣,已经适应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公共机构曾一度成为全美在社区服务中的主导力量。但19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向贫困开战”战略的实施及政府财政方面的紧缩,联邦政府开始重视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联邦、州、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间都建立了组织网络,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项目。目前,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美国社区发展的主力军,在大小社区活动的社区非营利组织达100万个左右。
由于美国社会群体的复杂性和居民需求的多样性,使得多种类别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全国性的和州、县一级的社会团体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如较大的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这些组织与上级组织实际上没有隶属关系,独立开展活动。二是社区中的民间团体,包括综合性居民团体和各类群体性组织,此类团体数量最多。三是社区服务性设施的管理组织,负责社区服务设施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四是社区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与上述三类组织职能有交叉,但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才能成立。社区内的各类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按照法律法规,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独立开展活动。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社区之间需要的服务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而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具有统一性和单一性的局限,很难为不同社区生活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不少社区针对各社区不同的需求和问题,自发组织一些非营利机构,替代政府的服务机构,自行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并愈来愈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是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其次,美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相对划分,使得一定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的社区理念也较早产生,由于从业场所和家庭功能的局限,使人们产生的一系列思想意愿的表达和生活上的问题,转变为对社区服务的普遍需求。再次,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广泛且庞杂,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单一靠政府管理机关来行使社区服务职能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且会带来效率低下、成本增大等问题,因此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诉求,促使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并加快其发展。最后,美国公民社会历史长,发育程度较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强,有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和能力,这是社区非营利组织能够在美国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6]。
(二)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社区社会组织在推动我国社区建设,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存在一系列困境,如对社区社会组织作用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活动经费缺乏、组织自身建设不足、专业人才欠缺、他律及自律机制不健全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尽管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但我们还是能从美国发挥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建设方面作用的实践中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解决我国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困境的对策。
1.健全社区社会组织体系,积极开拓社区服务项目。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社区文化活动日趋丰富,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如对老年人的服务还比较薄弱,青少年课后服务滞后、活动场所缺乏,家政服务项目需要增加和改进,社区安全感不强。社区服务的开拓和健全光靠居委会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建立代表不同群体利益和为不同群体服务的团体,把社区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美国社区内,非营利组织正朝着建立一种无所不包的服务体系方向努力,涉及的服务范围十分宽广,力求使社区服务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全方位的新境界。特别是为社区老年人服务和老年人自我服务的组织及设施比较健全。
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开拓社区服务项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注重建立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社区组织以及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管理组织,如老年人协会、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扶贫济困性的团体等。特别是要通过这些组织为弱势群体开展服务,及时地反映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建立一些志愿者服务组织。一大批热心志愿者队伍的存在,是社区社会组织顺利开展活动及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社区建设的要求出发,积极发展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大、中、小学校要建立社区服务档案,把学生的志愿服务作为好学生评选,甚至作为正常毕业的必备条件。三是要积极发展服务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在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拓展就业途径、缓解社会冲突方面起着重要的润滑剂作用。我国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不少社区服务内容还没有从政府工作中分离出来,一些社区服务项目与企业经营也没有作规范性的区别,因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发育迟缓,机制不健全。为此,我们要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积极倡导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又能帮助解决社区的就业问题,为社区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其它工作。一些公益性设施应尽可能地由居民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自我管理[6]。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为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监管提供制度依据,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使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化、制度化。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制保障,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设立,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转。建议国家制订《社区工作条例》,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在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责任和权利的基础上,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设立程序、职能、有关政策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条例,对社区社会组织在登记备案环节适度放宽,破除其尴尬的合法化困境,获得合法的组织身份。
在美国,强调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其的监督和管理,相反政府运用税收、民事法律、劳动政策等手段,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美国通过宽严有度、刚柔共济的具体举措,促使社区非营利组织发挥开创性和探索性作用,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对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可借鉴美国的社区发展经验,培育一批专业评估机构,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并对社区社会组织活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财政支持的对象和标准。强化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建立机制,允许公民对其章程、组织机构、活动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
3.政府主导,多方协助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在过去20年中迅猛发展,提供了包括免税、财政资金支持在内的各项支持举措,联邦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花费,50%以上投向非营利组织。对社区服务项目,在财政上每年提供10%~80%不等的财政资金,其中以60%~70%为多。在税收上给予社区非营利组织特定的免税政策。
比较而言,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充足稳定的活动经费,严重地制约了其稳定、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大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适度拓宽社区社会组织融资渠道,保障其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支持。要重点支持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类型的组织是指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设立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社区社会组织。要用足用好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这类组织开展的一些有偿服务,能免税的要予以免税。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同时,要完善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机制。严格规定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接受捐赠和开展有偿服务时的收入不能作为分红分给出资人,有专项用途的必须专款专用,没有专项用途的必须转变为社区居民的福利和用于扩大再服务。
4.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能力素养。美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知识层次较高,社会阅历广,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能够对组织进行合法、高效的管理,使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以最少的成本提供最多的服务,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因此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亟需发展和壮大。首先,应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高等院校应增加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培养的力度,健全职业社区工作人员培养体系,弥补社会短缺、空缺。其次,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经常性的进行业务培训,并与外界有关方面加强联系,就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提高组织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的资源,通过整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志愿者资源,有效地缓解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促进志愿者服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宋香丽.美国社区服务模式经验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82-85.[1]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J].社团管理研究,2009(10):40-43.[3]刘轩.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2(10):14-17.[4]卢建.浅析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现状及有关发展对策与建议[J].社团管理研究,2011(11):8-11.[5]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J].社团管理研究,2009(10):40-43.[6]蒋学基,叶海燕,俞志宏,叶真.美国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其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2(4):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