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21-01-28 13: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第一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3 篇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1 篇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意义: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合理的发挥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36.9 亿元,入库税收 1.8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7.8%和 5.1%,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展。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有各类产业企业 50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

技术及应用项目、圣达铜业的合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到 2015 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其中,超 50 亿元以上企业 1 至 2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8 至 10 家。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近年来,我市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区、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和《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近年来,产业逐渐在我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企业,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对于企业而言,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业,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外,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市县财政可以与银

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对于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企业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帮扶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内容,它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优化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加强资金运营监管等,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我市的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2 篇

为加快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已经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支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带动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目前,全市拥有软件服务业企业 1000 余家,5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09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 864 亿元,增长 18%。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 435 亿元(占全省的 67%),同比增长 24%;软件出口 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浪潮服务器连续 14 年蝉联国产品牌销量、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三项第一。但电子信息产业较其他副省级城市在产业规模、龙头企业、人才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产业。我市已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骨干企业,以及一批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能力。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2009 年,我市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 1 千千瓦,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电池组件封装年产 100MW, 6 电池片产能达 50 MW。但该产业存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更新慢,产业结构不尽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国家级环保科技产业园产业聚集度不高,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

半导体照明产业。我市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化发展基础,拥有在国内外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技术。科研方面,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是国家首批建设的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产业化方面,从材料研发、外延生长、管芯制作、器件封装到应用产品制造,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半导体照明研发体系和产业链,形成了以浪潮华光为龙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2009 年 11 月 6 日,总投资达 40 亿元的山东省最大光电子项目――浪潮(济南)光电子产业园正式奠基开工,建成后的园区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片、管芯、封装器件和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国内一流光电子园区,年销售收入将实现 90 亿元,利税达到 20.8 亿元。但是,相对于先进城市,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应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仍较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在我市发展迅猛。目前,济南市从事生物制药研究的企业约 300 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达 60 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认证 52 家,占总数的 86.7%。拥有国家药品批准生产文号800 多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 350 多个品种。拥有济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入驻生物医药企业 62 家,其中研发机构 28 家,生产企业 34 家。2009 年,由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省药科院、省医科院等 6 家单位建成的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正式落户我市。从总体上看,我市生物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地位和作用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集成电路产业。我市是国内第八家拥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城市,集成电路设计已形成一定基础,浪潮、山大、华辰泰尔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设计能力。2009 年,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德国奇梦达公司西安研发中心的核心研发团队,组建华芯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其 12 英寸集成电路项目位列央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发改委公布的高新技术项目之首,获得投资 20 亿元。另外,山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主流 EDA 软件的采购和部署,大大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建设。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还处于空白;缺乏高层次人才;有利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

综合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发展速度不快。随着国家及周边地区相继制定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了扶持力度,在发展速度上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规模偏小。尤其在生物医药、半导体等标志性领域产业上尤为突出,企业在行业中缺少知名度。三是技术支撑薄弱。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尽快抑制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突出重点,倾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以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超前的规划和超常规的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议加快制定我市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并加快新兴产业规划区域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到规划区域内集

中,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实现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对我市刚起步的环保节能、风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配套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使其尽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在现有良好条件和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抓好和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术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气候,产生效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

(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新兴产业项目给予切块扶持,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借力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上市募集资金,加强资本运作和再融资能力,11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3 篇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必要性

厦门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禀赋,长期以来,资源匮乏是我们发展中的短板。因此,建立在资源和要素大量供给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绝非厦门未来发展的优势。新兴产业由于其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较好地弥补了资源短缺所带来的不足。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同样,国内各个地区在产业发展上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十二五时期,厦门经济特区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就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厦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政策优势,特区政策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机

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是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商务环境与创新环境都排在全国前十。2011 年 11 月发布的《2011 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厦门位列 2011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排名第一。2010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053 亿元,工业总产值 3781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 1315 亿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特别是随着三维招商的推进,国内一批科研院所和研究型企业落户厦门,先进、新兴技术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福建省正在推进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厦漳泉三市加强产业分工和协调,厦门有必要、有条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先行一步,更好地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厦门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进展情况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作。2011 年 3 月 8 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经发局、科技局、信息化局、海洋渔业局、环保局、文产办、火炬高新区组成的厦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具体日常工作。目前,已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

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以专题工作会议、下达任务分解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市发改委编制的《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由市政府批复并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正依据规划着手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研究部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及六大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统计指标界定范围等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

由于国家和福建省尚未出台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为全面掌握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和内部结构,市统计局依照国务院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福建省已出台的现代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完成了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想。该构想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六大产业的统计范围、指标选择原则、指标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尽可能准确统计和评价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预测各产业未来发展走势。

(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电子、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其中,电子行业作为厦门传统三大支柱之一,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产业的规模聚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含移动通信、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高端软件、文化创意等行业。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制造业进行数据汇总测算,201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制造企业有 5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938.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951.78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4.1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4.99 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超过 259.36 亿元,规模以上软件企业 582 家,行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 5.2 万人。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厦门重点培育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之一,近年来以海沧投资区为重要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生物育种产业和生物农业,海洋生物技术及其他生物产品。2010 年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相关企业有 29 家,15 实现工业总产值 55.28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54.22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10.4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0.77 万人,工业产值上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共 16 家,行业龙头地位显著。

生物制药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代表企业有 16 家,其中医疗器械企业 6 家,生物制药企业 9 家,生物农业企业1 家。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迅猛增长,企业科研人才储备充分,与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加大,行业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生物工程制药企业与中药企业,在全行业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增速迅猛,医疗器械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发展,行业总产值逐步提升。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范围较广,所涉及到行业较多,界定范围存在较大争议。一般来说,新材料产业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其他如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纳米材料及产品等。按以上标准统计,2010 年厦门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有 31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2.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144.4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52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1.86 万人。该产业由冶金、化工、化纤等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术升级中孕育而生,产品应用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节能环保产业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是厦门市十三条产业链之一,也是厦门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重点。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2010 年厦门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有 40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70.9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67.99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09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2.31 万人。

主要节能产品有节能灯、节能型建筑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PVC 塑料门窗型材等,其中节能灯产量约占全球的近1/4。环保产业以提供配套或为客户提供整体方案为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废旧轮胎回收再生产、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废纸回收再生产、废金属加工利用、农业废弃物和竹木三剩物回收利用、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等,其中废纸回收再生产年创产值近10 亿元。全市现有节能技术服务企业 20 多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企业节能提供融资、诊断、设计、安装、培训等系列服务。全市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面积至累计已达 100 万平方米。

5、海洋高新产业

厦门市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时,将与海洋相关的产业整合成为《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但规划中的行业与其他新兴产业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涉及到工业的主要是海洋装备制造,即造船业。涉及海洋高新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游艇租赁及服务。2010 年厦门此类产业相关企业有 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23.23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23.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2.67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0.27 万人。

厦门海洋产业目前仍以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为主,海洋生物、游艇及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尚处于萌芽、技术储备和培育阶段。海洋生物产业方面,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制药、调味品、调理食品、种苗等海洋生物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增加值十多亿元的规模。游艇及海洋装备产业方面,我市规划并相继启动了海沧游艇制造基地、翔安欧厝游艇产业制造集中区、五缘湾帆船游艇港、香山游艇会所、东坑湾游艇会所等建设项目,现有 11 家游艇制造企业、14 家配套企业和 12 家贸易商。目前估算,我市游艇产业链条的产值已达 30 多亿元,其中,游艇制造产值超过 5 亿元,出口 4800万美元,已连续三年占全国出口的三分之一强,出口市场以欧美、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为主。同时,开展了海洋舰船防腐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形成了数亿元的产业化规模。海水利用业方面,我市出台了《厦门市海水综合利用规划》,一

批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正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批量生产,海水冷却和脱硫技术得到了应用,某些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海洋能及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经初步调查,我市潮汐能较丰富,年双向发电量储备为 24 亿千瓦时,盐差能理论上装机功率储备为114.9 万千瓦。波浪能和海水冷源均有一定的储备量,为下一阶段研究和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奠定基础。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较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6、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多年的培养与扶持,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我市逐步确定了动漫网游业、影视与新传媒业、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古玩艺术品业、印刷复制业、文化会展旅游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等八大产业群体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加速聚集的良好势头,对厦门市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 39 亿元,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企业数已达 62 家,从业人员 1986 人,全年总收入达 4.32 亿元,实现增加值 3.03 亿元,比增 73%,年创税利 1.76 亿元。今年以来,动漫网游业继续发展壮大,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平台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喜人,带动了

一批动漫内容提供商来厦投资,截止目前围绕厦门手机动漫基地聚集的各类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企业数已达 202家,形成了聚集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前景看好,工行、农行等六家金融机构将在十二五期间将提供 500 亿元授信额度支持厦门市文化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初步测算,2010 年,厦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产值规模为 1230 亿左右,按平均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为300 亿左右,占当年全市 GDP 比重为 14.5%左右。综合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仍处于萌芽、培育阶段。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不够清晰,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目前,我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尚在研究制定阶段,各职能部门在调研分析新兴产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行业交叉,如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制药与生物新医药产业内容相重叠,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容存在交叉,节能环保中包含了新能源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产业边界不清晰,导致重复计算,数据不够准确。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产业的发展需要发生

阶段性的变化。数据不实、不准,将会导致研判失误和政策偏差,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项培育发展工作的开展。

(二)产业规模较小,龙头带动与支撑作用不足。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兴起,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弱的问题。从我市情况看,突出表现在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不强,产业链偏短偏细,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在全国行业中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按测算,列入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 年产值规模为 1230 亿左右,按平均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为 300亿左右,占当年全市 GDP 比重为 1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然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及其它沿海城市相继制定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市新兴产业在发展速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推进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但目前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是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需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些靠引进是得

不到的。如果继续依靠引进,只能是处于加工组装的产业中下端,形成一种加工型的、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就背离了将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初衷。

(四)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 战略性引领和技术先导的作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产业技术尚不成熟,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收益,对企业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无法快速显现,因此得不到高度重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说的多做的少。在发展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不明确或执行不力,与国家相关部门衔接不够。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不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不完善;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缺失,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从我市情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支持、重点培育等手段,快速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创新型、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向新兴产业集聚,逐步形成集合资金、人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经济科

学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立足厦门实际,突出发展重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一哄而上,贪大求快,一定要立足厦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产业特色,分清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协调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分析现有产业竞争能力、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集中资源,在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现有产业技术不断升级中嬗变出新兴产业。

1、选好发展重点。目前厦门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等方面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资金技术基础也较为雄厚,应作为发展重点,通过优化升级,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海洋高新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依托厦门的多家海洋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要做好成果转化工作,促其产业化发展。至于节能环保和文化创意产业,当前主要是要培育基础,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环境。

2、积极与台湾产业深度融合和对接。目前台湾面临着第四波产业转移浪潮,厦门要发挥对台优势,弘扬敢拼善赢精神,在光电、精细化工等领域积极与台湾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抓好和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高技术项目,3、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要加强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和配套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集聚到规划区域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引导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其引领带动水平的总体目标出发,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办法,促进其快速成长、健康成长。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

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功能,完善创新成果权利共享模式。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与国家部委、省里的对接,发挥各职能部门对承担子产业培育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统一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尽快建立科学准确的统计体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保障。

(三)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厦门市科技进步条例》规定,市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应占本级财政可供安排财力支出的 4%以上,其中创新与研发应占 2.5%,仅 2011 年,市财政就安排 8.8 亿元。随着财力增加,我市财政科技投入将水涨船高。政府除了要保障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千方百计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证

到十二五末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投入多元化、管理市场化的原则,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融资、担保融资、上市融资、创业投资、政府配套支持等多种融资方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充分运用政府投入、社会融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以及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所需发展资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集约效益,整合科技资金投入,包括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市各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借力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契机,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沟通协调,加强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创投、风投、科技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为企业创新提供市场资金,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降低上市企业奖励门槛,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

上市募集资金,加强资本运作和再融资能力,实现低成本扩张和产业升级。

第二篇: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就我省而言,目前各地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中保定市财政去年安排500多万元,重点扶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创新能力建设、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中共定州市委五届其次会议讨论了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建议中包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跨越发展,提出了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回顾定州“十一五”时期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县市差距还很大,支柱产业还不够多,亟需更大更好的项目落户定州,这同时赋予了我们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大好机会。

目前,定州仍然是传统的大行业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盘旋上升期,在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产业化等各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尚未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的规划体系,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约定;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培育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科技人才等要素都需要合理布局;投入资金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新兴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状况,我们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市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二、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市既要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

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技术引进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定州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推进我市相关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对接,进行加工合作或项目合作,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由此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途径。结合我市实际,本着科学发展、因地制宜、产业关联、技术创新的原则,选择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目前,我市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方面有一定基础,比较适合我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针对我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如下:

一、立足定州实际科学制订规划。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制订规划,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此重点说下旅游业。

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市自然、历史、人文、科技资源的充分发挥,降低物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就业,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我市扶持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向新兴产业倾斜。在市场准入、示范推广、基础设施、政府采购和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及时跟进,加强衔接,简化手续,落实到位,引导市场消费。并进一步完善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大力促进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项目,鼓励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集聚,资金担保向新兴产业倾斜。

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把发展新兴产业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对于我市而言意义尤其重大。

就农林业来说,在政策的持续呵护下,农林业呈现新面貌。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市的农林业也在进行着一场变革:集团化的生产将取代作坊式作业,特种作物队伍不断壮大,大面积绿色食品基地的诞生,合作社模式的双赢……新农林业将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特征,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农林业的印象。新农林业,正

在展露新的投资机会。

四、推进自主创新。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自主创新要建立三个平台:一是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加紧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从中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三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

五、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辐射形成一个由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构织而成的网,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着力培育壮大超亿产业,发展超亿集群,培育超亿企业,打造超亿园区,增强全市工业的整体实力。

六、制定长期的吸引人才、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强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抓紧培养选拔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吸引和培育聚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重大科技成果给予重奖。

第三篇:衢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衢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近年来,衢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一是率先在全省实行严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专家咨询服务机制;二是建立了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与企业亩均产出率挂钩联动机制;三是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机制,市财政设立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补助和奖励;四是建立了市领导和政府部门联系服务企业、项目、园区的“三服务”机制。五是实行特别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制度,对“一事一议”项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六是建立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谋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各类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工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篇: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吴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后发有势,进一步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营造保障支撑体系。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保障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世界许多国家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近出台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国家有关部委也在加快编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抢抓战略机遇,依托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寻求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缘起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从根本上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必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的过程。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年12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2月,胡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阐述。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国家有关部委也在着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确切定义,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讲话精神及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从产业内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业态,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等。从产业地位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从产业成长前景看,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经济技术效益较好,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分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省迈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技术创新活跃,新兴行业、新兴产品大量涌现,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爆发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6%,占全省GDP的7.2%。具体分析,一些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兴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一)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比较优势明显

航空、航天、输配电装备、新材料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航空产业领域已经聚集西飞、陕飞等21家大中型企业,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余万,形成航空整机制造、大部件制造和零部件加工产业体系,行业资产规模、生产总值、科技成果已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用航天产业领域已经聚航天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套企业50多家,吸纳就业4万余人,形成运载动力、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设备、微电子、特种材料产业体系,我省民用航天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其中,西安微电子所生产的星载箭空间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用卫星之都,全国最大的航天动力制造基地;输配电设备已经形成依托西电集团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配电设备产业格局,输配电设备成套能力国内最强,自主研发能力国内领先,其中超高压、特高压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新材料已经形成依托陕西有色集团、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工大陶瓷基等龙头企业,有色金属材料业、复合材料业、液晶高分子产业体系,其中,陕西钛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60亿元,钛材产量约占世界产量20%、国内产量80%,占我国国防军工市场95%,能够生产世界钛材75%的牌号产品,钼材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排位前三。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应用软件与平台、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链,截至2009年末,全省与物联网产业直接相关企业达510多家,实现收入约346亿元,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二)部分新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

目前,我省部分新兴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极高,核心竞争力较强。数控机床领域,秦川机床的齿轮磨床和外圆磨床,汉江机床的螺纹磨床,汉江工具的复杂刀具、宝鸡机床的数控车床,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石油装备产业领域,形成依托宝石、宝鸡钢管厂以石油钻机、F系列泥浆泵配件产品为主导的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其中,超深井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等部分重点产品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重型装备产业领域,陕鼓生产的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65%和80%以上。生物医药领域,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角膜等高技术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

(三)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

目前,我省新能源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依托比亚迪、天宏、中电投、中为光电、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太能光伏、风电设备及核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经聚集陕西天虹、陕西恒源煤电、西安隆基硅、中电投50多家企业,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09年,省内形成多晶硅2000余吨,硅材料加工3000吨,太阳能电池片225MW,组建约455mw,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已经聚集比亚迪、陕汽、西安兰德、上海雷博、陕西安圣新等20多户企业,其中,比亚迪汽车公司掌握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电动电池供应商。

总体来看,我省新兴产业在航空、航天、输配电、新材料、物联网等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实现整体跨越发展基础较好;数控机床、石油装备、冶金重型装备、生物医药领域部分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实现局部突破发展可能性较大;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后劲十足。但是客观审视,我省多数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和发展期,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引领能力较弱,综合实力全国排位较后。从我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2009年,我省七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而同期江苏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万亿,排名全国第一,广东省新兴产业总产值实现6600亿元,我省仅占江苏12%,仅占广东的27%。再从部分新兴行业来看,2009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7万亿,而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300亿元,仅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8%;生物医药,2009年全国产值为9000多亿,而同期我省生物医药实现产值300亿,仅占全国的1/30,我省新兴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新兴产业对经济引领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多数新兴产业产业链条较多,配套服务产业较少,集群化水平不高。生物医药、新一代

信息技术领域核心技术、专利成果本省、本地转化推广应用能力较弱。我省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没有纳入国家试点,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三、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思路模式选择

思路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既要充分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紧紧把握新技术、新科技变革趋势,选择切实可行产业发展思路模式。

(一)发展思路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思路: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示范引领、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抓好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四抓好一突破),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市场拓展、平台支撑、政策配套、组织领导重点保障措施,提升新兴产业规模、产业化水平(五推进双提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8500亿元左右,增加值实现28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5%以上,占全省GDP的1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

(二)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两大两化”产业发展模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努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1、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引领发展。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扶持西飞公司、陕飞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宝鸡石油、秦川工具、西电集团、陕鼓集团、陕西有色集团、比亚迪、隆基硅、中电投、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陕药集团等企业成长为新兴产业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2、策划实施大项目,实现带动发展。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发展、编制陕甘宁老区振兴规划战略机遇,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省布局和落地。加大省部合作共建,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专项建设。建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的原则,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适时对省级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省级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3、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按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指导方针,以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宝鸡高新区国家钛(锆)材示范基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西安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西安输配电装备产业园、西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产业园、宝鸡数控机床产业园、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宝鸡石油装备工业园、榆神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园为新兴产业承载区。

4、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实现集群化发展。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钛钼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led、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深海石油钻采、节能服务等优势产业链、拳头产品,整合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和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奋力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努力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领域

依据国家确定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方向,结合我省优势产业基础,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依托关天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部省合作共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军民结合、两业融合,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输配电设备、高效高精数控机床及高效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新能源产业。围绕建设新能源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重点突破太阳光伏、风电制造、核能装备三大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制造产业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节能减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高端装备的化工、金属、非金属、新型建材等材料,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高速度、数字化、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发展趋势,重点在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五)节能环保。抓住全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实施重点工程,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

(六)新能源汽车。立足我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优势,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先进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生物医药。依托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创新支撑体系,重点推进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组织工程和现代中药三大领域突破发展。

五、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大力构建创新驱动支撑体系

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加大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运用、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加大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关键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改造项目扶持。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依托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切实构建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大型装备仪器共享平台、装备及产品智能化服务平台,形成政府扶助、企业运作、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更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研究中心行列。构筑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加强孵化体系建设,做实已有专业孵化器,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孵化器、专利转化服务中心、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平台、院士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的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和孵化功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中介服务平台。建立以信息咨询、科技经纪、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人才服务、科技评估等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化、信息产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集“创业投资—孵化—科技中介”于一体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体系

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新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尽快研究出台《陕西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陕西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加大各类扶持资金整合使用力度,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税收返还、股权投资、质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项目设立绿色服务

通道,优先在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引导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等。

(三)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我省拓展风险投资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四)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之间交叉任职或兼职。抓住国家实行的千人计划战略,设立专项资金,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推进和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辅导员”等制度,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人才智力支撑。

(五)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优势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加强战略合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络和资源供给基地。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我省投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陕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钱东人:加快培育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2010年第03期。

(2)孙燕: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02期。

(3)陈森发: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思考[J],求是,2010年第04期。

(4)周四清、马超群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24卷第07期。

(5)赵争鸣、刘建政: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p100—101。

(6)郝凤霞:基于创新网络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01期。

(7)蒋军锋、党兴华等: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模型: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系统工程,2007年第02期。

------------------

* 项目简介:本成果为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号10E093,课题负责人:吴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主要参与人:任国、曹林、刘小惠。

第五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

兴产业有

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意义: 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 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 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 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合理的发挥 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通 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 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亿元,入库税收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和 %,产业已成为促进 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 展。

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 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 有

各类产业企业 50 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

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 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圣达铜业的合 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 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

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 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

到 2015 年,力争 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其中,超 50 亿元以上企 业 1 至 2 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 业 8 至 10 家。

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

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负 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 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

近年来,我市在结合产业发 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 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

区、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

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 和 《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 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

近年来,产业逐渐在我 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企业,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很多企业都面临 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 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 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

对于企业而言,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 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 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

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 业,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

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体系并 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 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

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 外,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市县财政可以与 银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 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 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

对于双方而言无疑 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 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 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 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 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 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 的。

下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阳县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定稿)

    略阳县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略阳县在传统产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以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物业管理业、社业及房屋出租和房屋装饰装修业等一批新兴......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了六条纲要,其中有那么一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培育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培育-----对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2-19信息来源: 淮南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市,是依托煤炭工业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产业结构上以煤......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

    2010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

    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