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麻栗坡民中2018-2019学年高三9月份考试 文综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2018-2019学年高三9月份考试
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下图漫画完成于1986年。漫画中站台上的数字是各方的购买力(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指数。其中,鹰寓指美国,相扑者寓指日本,一群小人寓指欧共体。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A. 美国发展新经济巩固了国力 B. 日本已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 C. 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D. 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
2.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3.铸币的设计和图案通常可以充分揭示一个社会的面貌。下图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罗马铸币,其图案描绘一位市民正在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A. 罗马每个自由民都享有投票权 B. 当时罗马的法律高度成熟 C. 充分体现罗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D. 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
4.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A.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 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5.“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此竹枝词反映出()A. 重农抑商已然破产 B. 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C. 资本输出竞争激烈 D. 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6.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
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 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 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 搜刮财富
D. 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8.下图是1896年李鸿章在汉堡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在当时,他能乘坐的最新技术的交通工具是()A. 轮船 B. 火车 C. 飞机 D. 汽车
9.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0.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 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 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 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11.下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 B. 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 C. 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 D. 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
12.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华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22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
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文字和图片信息说明美国经济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故A项错误;战后日本虽然想极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一直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图片中“众多人在一起”信息显示的是欧洲国家的联合,与美日购买力比较说明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故C项正确;“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说法错误,世界经济应该还包括其他国家和经济实体,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 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3.【答案】D
【解析】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可能保证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利,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根据材料依据不充分,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不可能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故C 项错误;“市民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冷战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故A项最准确。在冷战掩盖之下还存在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冷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特点,故B,D项正确。C项表述不正确。5.【答案】C
【解析】竹枝词的“东洋”指日本,日本在上海也设有银行,资金数额庞大、流通活跃,纸币流通都有信用,与英法列强不相上下,可判断这首竹枝词应该出现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允许日本人在华设工厂,拉开了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序幕。题干与“重农抑商”破产无关,故A项错误;竹枝词反映列强争相扩大在华利益,与社会生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英法日的资本输出竞争激烈,故C项正确;“实业救国”的主体应该是中国人,而不是英法日,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行省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本题以《书林清话》的史料记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
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本题选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1896年”、“最新技术”,由此判断李鸿章拜访俾斯麦的时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D项。A、B两项交通工具比较先进,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不是最新技术;飞机出现于20世纪初,排除C项。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10.【答案】D
【解析】亚当·斯密认为是中国的法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没有言及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针对整个古代中国而言,没有刻意评论清朝经济,故B项错误;“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说明传统经济已经到达最高水平,故C项错误;结合斯密及《国富论》的主张可判断,材料中的法制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11.【答案】B
【解析】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符合西汉的史实,但从示意图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从长安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皇宫占长安城的绝大部分,东市和西市所占比例小,体现了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功能突出,故B项正确;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严格控制商业,不能说明支持商业,故C项错误;西汉长安城的布局没有体现历代王朝都城皇城居中、左右对称的特点,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20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指1910至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①错误;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故②正确;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使中华民族意识高涨,1919年更因为山东问题引发了五四运动,故③正确;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3.【答案】(1)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
(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解析】
14.【答案】观点一: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
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15.【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
16.【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解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的评述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来回答。
17.【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懂科技文化等的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贡献:詹天佑: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展开;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点燃了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解析】第(1)问和第(3)问相对较易,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即可答出,第(2)问的关键是根据两大成就取得的时间弄清所指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第二篇:云南省麻栗坡民中2018—2019学年9月份考试 高二地理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2018—2019学年9月份考试
高二 地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下图为“某地区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
1.甲处地形为()A. 海沟 B. 大陆坡 C. 海岭 D. 大陆架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以下三题。
2.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A. 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 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 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 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读“世界著名潮汐电站”,完成。
3.潮汐发电站的坝址可能选在()
A. 河道狭窄的地方 B. 潮差最大的地方
C. 坡度最陡的地方 D. 基岩海岸、岸滩最窄的地方 4.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 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
B. 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C.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 D. 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
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的古代城市,在12 000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下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怎样的环境()
①狂风 ②巨浪 ③黑暗 ④低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A. 滨海旅游 B. 海底旅游 C.近海海上旅游 D. 海岛旅游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
7.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A. 三角洲 B. 海滩 C. 沙丘 D. 沙堤
阅读“某海岸地形素描图”,完成以下两题。
8.该海岸类型是()A. 基岩海岸 B. 砂质海岸 C. 淤泥质海岸 D. 珊瑚礁海岸 读“部分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以下三题。
9.①、②、③、④中年龄最老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沿36°N纬线部分海域浅层海水盐度(单位:%)分布图”,完成。
10.该海区东侧海水盐度较高,主要原因是()A. 受寒流影响 B. 受暖流影响
C. 气候相对干燥,蒸发旺盛 D. 冬季结冰,盐分相对集中
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下图是“科考船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
11.科考航线上a、b、c、d四处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是()A. a B. b C. c D. d
12.下列海区中,没有密度流存在的是()A. 孟加拉湾与印度洋之间 B. 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C. 波罗的海与大西洋之间
D. 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 13.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A. 大洋底部 B. 热带洋面
C. 沿海大陆架海域 D. 高纬度大洋中部 读图,完成。
14.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下列关于海岸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以开发石油为主 B. 海岸带离海洋较近,生态环境不容易被破坏
C. 全球变暖将首先威胁海岸带的人类活动 D. 海岸带人口密集,是因为那里气候湿润
某同学截取了四幅海岸地形图,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以下四题。
16.四幅图中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回答以下两题。
17.若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B. 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减
C. 在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D. 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
18.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A. 中国东部 B. 澳大利亚南部 C. 挪威西部 D. 智利中部
近几年来,人类的狂捕滥捞使捕捞量超出了资源的承载力,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回答以下两题。19.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A. 夏季 B. 冬季 C. 秋季 D. 春季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20.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A. L>N B. L<N C. L>K D. M>N
21.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 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C. 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 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22.图中字母所指的板块名称分别是()A. A处以东是南极洲板块 B. B处位于大陆板块 C. C处是印度洋板块 D. D处是南极洲板块
23.读“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图示地区海底隧道运输对该地区及周围的政治、经济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①加来和多佛尔之间的传统轮渡业 ②X国的近海石油产业 ③图示地区的海上观光旅游业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4.关于我国海域面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绝对量小,相对量大
B.绝对量小,相对量小 C.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D.绝对量大,相对量大
25.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的海洋开发水平较高
B.近几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逐年增高 C.海洋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值占主导 D.人均海洋渔业资源只有0.004吨
分卷II
三、非选择题(共6小题, 共50分)26.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等深线和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④X、Y两国
(1)该地区计划建一个港口,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佳地点是________,在该港口的规划中,要研究哪些问题?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发展滩涂养殖的最佳地点是________。
(3)有人说,这里是“冲浪”者的天堂,如果以空间范围划分,冲浪区应该属于海洋旅游中的________旅游。27.读“红海、黑海、白海、黄海四大海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红、黑、白、黄四海中,盐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什么?
(2)红、黄、黑、白四海海水温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海水温度高低差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四海中最不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的是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8.不同性质海水之间的狭窄过渡带,称为海洋锋。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中国近海冬季海洋锋和主要渔场的分布(局部)。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中国近海渔场与海洋锋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为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代号abcd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a所在大洋跨越经度最多 B.b所在大洋面积越来越大
C.c所在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浅的大洋 D.d所在大洋跨南北半球,且北半球有季风环流出现(2)图中b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3)在图中c大洋的西侧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而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
B.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C.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属于生长边界
D.这里是板块俯冲地带,对应于大洋板块下降区
(4)图中c处洋底年龄比e处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由于地壳运动,在不断扩展的是__________,不断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在未来可能会消失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30.大约170多年前,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搭乘英国海军的海洋考察船“贝格尔号”环游世界。2010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贝格尔号”建造出复制船,并起航进行了新一轮的科学发现之旅。
(1)“贝格尔号”在②附近海域航行时,出程和归程中,航行更省力的是__________。(2)在“贝格尔号”航行途中的①—⑥六个海域中,船舶吃水最深的是____________。(3)下列四幅海水表层等温线中,能表示②附近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分布状况的是()
(4)在①—⑦七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5)达尔文发现,⑤附近海域的温度比⑥附近海域的还低,为什么? 31.读“欧洲局部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欧洲西海岸沿L1→L2线盐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2)A海域盐度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请简述其原因。(4)C海域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
(5)C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的________渔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甲处深度约6 000米,呈带状分布,为海沟。2.【答案】B
【解析】发电厂的“三废”只利用了“两废”,另“一废”没有参与产业链上的物质、能量循环。建材厂利用的是电厂的废弃物而不是盐场的废弃物。化工厂的废弃物排放到了系统之外。故只能选B。3.【答案】A
【解析】潮汐能主要分布在一些浅窄的海峡、海湾和河口区域。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全球构造的几大学说的情况。相对陆地地形而言,人类对海底地形成因的认识较为粗浅,尚处于假说阶段,谈不上科学完整。5.【答案】B
【解析】狂风、巨浪发生在海面。6.【答案】A
【解析】滨海旅游以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为依托,成为当今最发达的全球性旅游带,并且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7.【答案】C
【解析】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8.【答案】A
【解析】图中海岸线曲折,多海蚀地貌,属于基岩海岸。9.【答案】D
【解析】洋中脊为新洋壳形成的地方,岩石年龄最小,距它越远,年龄越老。10.【答案】C
【解析】从该海区的经纬度和盐度分布来分析,箭头处是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东侧是地中海。地中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的河流注入,因此海水盐度高。11.【答案】C
【解析】考查对盐度分布规律的理解,根据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的规律,c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是盐度最高的地区。1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密度流的概念及分布。密度流是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海水的流动。其主要发生在封闭海域与外界大洋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孟加拉湾虽名为“湾”,但其实是一边缘海,海域不封闭,直接与印度洋相接,故无密度流存在。
13.【答案】C
【解析】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200米深的水域,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因为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大洋底部,热量和光照条件极差;热带洋面,水温太高;高纬度洋面热量太少。14.【答案】D
【解析】珊瑚虫生长在热带环境,因此只可能出现在热带的是珊瑚礁海岸。15.【答案】C
【解析】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以滩涂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及相关产业为主,涉及渔业、港口运输、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许多方面。海岸带是人口密集区和产业密集区,生态环境容易被破坏,同时生态环境变化也影响海岸带的人类活动。16.【答案】A
【解析】图①所示的海岸是黄河三角洲,属于淤泥质海岸;图②所示的是主要由珊瑚礁构成的马尔代夫群岛;图③中的海岸位于挪威海东岸,受冰川的侵蚀形成具有幽深峡湾的基岩海岸;图④为海滨浴场。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判定该地的海水温度垂直方向变化曲线应是①。由①的表层水温大致在25℃左右,可以确定其不可能在高纬度海区。观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大致以1 000米深度为界,0—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至1 000米以下,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18.【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19.【答案】A
【解析】伏季是鱼类产卵繁殖期,是休渔的最佳季节。20.【答案】D
【解析】可以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L和N为正在向两侧扩张的海岭,M和K为板块碰撞处的海沟。同为海岭处的岩石年龄无法判断哪处老,哪处年轻,因为岩浆涌出时间无法确定。根据海底扩张说的知识,距海岭愈近年龄愈轻,距海岭愈远年龄愈老的规律,可判断M>N。21.【答案】B
【解析】我国海洋渔获量的减少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捕捞量超过了鱼类的再生量造成的。22.【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A、C位于太平洋板块。B为海岭。D位于南极洲板块。23.【答案】B
【解析】海底隧道运输既安全又快速,必然严重影响原来海面上的传统轮渡业;由于物资运输的便捷,也必然会推动两侧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故选B。24.【答案】C 【解析】我国的海域面积绝对量大,但相对量小。25.【答案】B
【解析】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总产值逐年增高,但我国的海洋开发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所以我国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
26.【答案】(1)甲 正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2)①(3)海上 【解析】本题以某地等深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了海港的区位和规划原则、滩涂养殖的条件、海洋旅游的空间分类。第(1)题,港口建设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港口规划一般从腹地范围、港口吞吐量、疏集运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滩涂养殖的最佳地点是淤泥质海岸,一般位于坡度较缓的海域。第(3)题,冲浪属于海上体育活动。
27.【答案】(1)红海 地处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地形封闭,与外海交流少;周边多为沙漠气候,降水少;入海径流少,盐度高。
(2)红海、黄海、黑海、白海 纬度由低到高,太阳辐射由强到弱(3)红海 它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解析】考查海水盐度、温度的分布差异及成因分析。红海地处副热带海区,蒸发旺盛;海区封闭,无淡水注入,故盐度最高。比较水温,先看纬度,再看洋流等因素。
28.【答案】(1)关系:空间分布一致。原因:在出现海洋锋的海域,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和饵料丰富,鱼群集中,形成渔场。(2)实行休渔制度;防止过度捕捞;发展海洋牧场;防止水污染。
【解析】(1)对比两图可以看出,中国近海冬季海洋锋的分布和近海主要渔场的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分析其原因可以从海洋锋对海水运动的影响及其对海洋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从防止水污染、适度捕捞、海洋管理等方面入手。29.【答案】(1)ABD(2)C(3)BD
(4)年轻 c处离大洋中脊比e处近,形成时间短(5)④ 位于两大板块张裂处,是板块生长边界(6)② 位于两大板块碰撞处,是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第(1)题,a所在大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b所在大洋是大西洋,由于板块张裂,面积越来越大;c所在大洋是太平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大洋;d所在的大洋是印度洋,跨南北半球,且北半球有季风环流出现。第(2)题,大西洋洋底分属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第(3)题,太平洋西侧由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一系列岛弧。第(4)题,根据海底扩张说的理论,c处离大洋中脊比e处近,形成时间短。第(5)、(6)题,板块张裂处,是板块生长边界,海域不断扩展。板块碰撞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海域逐渐缩小,甚至消亡。30.【答案】(1)出程(2)①(3)A
(4)⑦ 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海域周围河流稀少,汇入的淡水少;海域封闭,海水与外界交换少,受大洋影响小。
(5)⑤附近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⑥附近海域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
【解析】该题以达尔文考察路线为问题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第(1)题,在“贝格尔号”航行的时代,风力、洋流和人力是主要的动力。第(2)题,受浮力大小的影响,船舶在盐度低的海域吃水深。第(3)题,②附近海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不会低于15 ℃,排除C、D;沿岸为寒流,排除B。第(4)题,分析海水盐度时,不仅要考虑纬度位置,还要考虑海区形状、洋流等因素;⑦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加上海域封闭,受大洋影响小,故盐度最大。第(5)题,⑤附近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⑥附近海域受厄加勒斯暖流影响,故⑤附近海域的温度比⑥附近海域低。31.【答案】(1)先增大后减小(2)受暖流影响,蒸发量大
(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较丰沛;沿岸有大量径流汇入;海区较封闭。
(4)渔业资源(生物资源)石油
(5)北海 北冰洋南下冷水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图的能力。第(1)、(2)题,沿L1→L2线,中间有北大西洋暖流纵贯南北,而暖流经过的海域水温高,蒸发量大,比两侧海水盐度要高,因此,L1→L2盐度变化是低—高—低。第(3)题,B海域是波罗的海,其纬度较高、海水蒸发弱,而且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水注入多,盐度低。第(4)题,C海域是北海,该海区有丰富的石油和渔业资源。第(5)题,北海渔场成因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的结果。
第三篇: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中2018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中2018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A. 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 实行联邦制 C. 设立责任内阁D. 议会拥有立法权
2.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 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防止农民起义D. 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3.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A. “一边倒”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反对霸权主义”
4.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道:“……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
A. 世袭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5.影片《建党伟业》中,有不少学生因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对外交涉失败而在街头高举标语、发表慷慨激昂演讲以向政府施压的镜头。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下列在这一镜头设计的标语中,不可能采用的是()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废除二十一条”D. “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
6.“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A.习惯法的使用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 万民法的实施D. 《阿奎利亚法》的颁布
7.导致下表中某一时期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开放通商口岸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政府奖励实业D. 引进外国资本
8.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的“分歧”主要是围绕()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 《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 《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11.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 颁布时间B. 制定机构C. 特点D. 评价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13.19 世纪中期,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 封建君主制度B. 国家四分五裂 C. 国内资源匮乏D. 强大邻国的威胁
1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 官僚政治的弊端 C. 中央集权的削弱D. 行政效率的低下
15.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了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贸易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甲午战争 C. 抗日战争D. 鸦片战争
16.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使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互相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这种经济是()
A. “混合经济”B. 计划经济C. 市场经济D. “新经济”
17.“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1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9.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 航空运输B. 铁路运输C. 公路运输D. 轮船运输 20.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是由美国一家杂志提出的 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
21.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
费者踊跃购买贴着下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A. 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 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 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 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22.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23.“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上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A. 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B. 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 C. 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D. 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24.珠海由1980年以前的一个普通小县城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其主要原因是()A. 毗邻港澳B. 科技领先C. 政策扶持D. 资源丰富
2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6.下表信息反映出()
A. 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
B. 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C. 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 D. 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
27.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8.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
A. 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 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C. 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9.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A. 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 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 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 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30.西奥多·罗斯福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这段话反映了西奥多·罗斯福怎样的改革理念()A. 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B. 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 反对垄断D. 追求社会和谐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10分)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而且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马克思
材料二 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议决”,或仅仅是“人民议决,……雅典民主政权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 ——《世界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罗马以前,整个古代世界都有一个视觉盲区,不知道“私人”的存在。即使希腊人的公民资格,也只是从城邦分享什么,而不是在城邦之外拥有什么。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到了1649年英国革命,两次内战确实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是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回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开创了权力不流血更迭的惯例;美国人自己认为,1775年至1785年动枪动炮是革命,但是1787年宪法制定以及伴随宪法在全民投票中发生的政治辩论,则更是革命,而且是
更重要的革命。——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应怎样理解材料一中“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而且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这句话?(2)材料二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作者的核心观点。为什么说罗马法“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图
材料二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
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上。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的主要行为并归纳其历史原因。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的结束对东亚政治局势的主要影响。
33(15分).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
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德意志的权力中心是皇帝,因此皇帝权力受到制约的说法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联邦制是美国首创,德国的联邦制应该是得益于美国,故B项错误;德国并未确立责任内阁制,故C项错误;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德国议会也拥有立法权,因此可以说是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故D项正确。2.【答案】B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3.【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但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内容,故B项正确。4.【答案】D
【解析】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因此科举制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5.【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镜头反映的应该是五四运动的场景,当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标语中不可能采用的是“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因此选D。6.【答案】C
【解析】材料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说明此时罗马已经由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罗马法律也由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选C。7.【答案】B
【解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找到呈现大幅增长的时期,通过观察表格可知数字大幅增长的时期是1894年至1913年,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为了赔偿大量的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的数字有大幅的增长。8.【答案】A
【解析】题干中叙述的是明朝宣德、英宗时期票拟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反映的是内阁地位的逐步提高,正确的是A项;内阁设置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9.【答案】A
【解析】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孙中山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张謇创办实业是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三人共同目标都是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只是方式手段不同;故本题选A。
10.【答案】A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主张应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分歧在于要不要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选A项,B和D均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事情,C不符合题意。11.【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权利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制定机构,正确,因此选B。《德意志帝国宪法》是1871年颁布,体现皇权至上原则,A、C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意志统一完成后颁布的,故D项错误,排除。12.【答案】B
【解析】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可知①正确;从“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可知③正确;从“民国卓立于世界”可知④正确;在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主张,材料只是要求列强承认民国,可知②错误。故答案选B。13.【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期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国家的四分五裂,故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14.【答案】B
【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抓住“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排除D项,故B项正确。15.【答案】D
【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可卡因贸易合法化‟ 才是本题的题眼, “可卡因”当然也是毒品,所以“类似的事件”只能是指鸦片战争,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16.【答案】A
【解析】在70年代经济滞胀影响下,欧美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A正确;B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C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D出现在90年代。17.【答案】B
【解析】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现象”;C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18.【答案】D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从而严重束缚了商业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19.【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史在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上列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故A、B。C项错误;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对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20.【答案】B
【解析】“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说法不正确。21.【答案】C
【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蓝鹰标志是政府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后,给接受法案的企业产品上做的标记,表示该企业守法和致力于复兴。消费者踊跃购买当然会促进工业的复兴。A、B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知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可知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贸易和战争是紧密相连的,要维持贸易必须有战争,而要战争也必须有贸易为其提供购置武器的费用,此处所指的贸易即荷属东印度公司,其属于垄断性贸易公司,故A项正确;材料中亚洲的贸易不是指荷兰和中国的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里面没有涉及到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是因为三次英荷战争,故D项错误。24.【答案】C
【解析】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由此可见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故C项正确;A、B、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比较各选项,选项A不正确,苏联改革最先从赫鲁晓夫开始;选项B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工业方面进行的;选项D不属于苏联改革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项。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得知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渐松,故A项错误;B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等信息,可得知工商业的经营,政府主要是加强管理,故C项正确;由汉朝的盐铁专卖到明清只有盐专卖,可得知专卖范围在缩小,故D项错误。27.【答案】C
【解析】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政治方面,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A项错误;旗袍和中山装是服装的变化,不符合材料意思“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可知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属于政治思想观念,不属于社会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正确。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新经济政策;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29.【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有的鞠躬”“有的作揖”和“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可知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刚过新年,又过旧年”和“有的拜跪”可知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刚过新年,又过旧年”“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作揖”和“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可知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社会习俗的改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新的社会习俗尚未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0.【答案】A
【解析】“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可知西奥多·罗斯福讲的主题是财产与公共福利的问题,本题强调福利和人权应该相适应的问题,A符合题意。
31.【答案】(1)古希腊创立了民主政治的管理模式,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为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人民权力至高无上(或人民主权);依靠法律来维系。
(3)核心观点:静悄悄的社会变革有时比轰轰烈烈的革命更有益于推动历史的进步。
原因:罗马法的划分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借鉴。【解析】(1)材料一中马克思是从政治特征和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古希腊文明,所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出古希腊政治和思想发展中的特点即可;(2)材料二中的文字说明古希腊公民大会的决议成为不可动摇的法律,这既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特征也能说明公民大会人民主权的特征;(3)归纳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得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法律和制度的变革比轰轰烈烈的革命更有益于推动历史的进步,至于原因答出罗马法对后世的法律和社会制度的积极影响即可。
32.【答案】(1)对德国采取了分区占领的分裂行为。历史原因:美苏等国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了实现各自在德国和欧洲地区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意识形态不同及“冷战”思维的影响。
(2)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的安全得到了巩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扩张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日本在美国亚太军事体系中地位上升。
【解析】(1)从材料一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二战后德国被美苏等大国分区占领;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原因是:美苏等国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了实现各自在德国和欧洲地区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意识形态不同及“冷战”思维的影响。(2)从材料二的文字“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 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 可以看出朝鲜战争对当
时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扩张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日本在美国亚太军事体系中地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的安全得到了巩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33.【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34.【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内容提炼材料,原因要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背景回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第(2)问,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报刊的核心内容,特点要依据材料中的“报刊约120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南……”“推动……促进……”等信息分角度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问题的几个限制词,“综上材料”“自办”“当时”,回答意义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响。
第四篇:云南省富源二中2018届高三三月份考试 历史
云南省富源二中2018届高三三月份考试
文综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2.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 B. 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 C. 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 D. 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 【答案】A
3.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答案】B
4.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A. 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B. 多次卷入对外战争 C. 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D.近代社会矛盾复杂 【答案】D
5.下列图示与解析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答案】B
6.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题为“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的文章,文中讲到:“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实施这一政策?”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于()A. 19世纪50年代 B. 19世纪9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答案】C
7.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这种主张()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8.“以钢为纲,把树砍光”,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某项经济建设活动的诙谐描述。其主要影响是()①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9.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答案】D
10.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最基本条件”指()A. 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B. 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C.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D. 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答案】D
11.“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A. 彼特拉克 B. 莎士比亚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答案】D
12.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 美德即知识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5.0分,共75分)13.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是人类宝贵的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雅典民主崇尚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 ,都要宣誓“保护法律 ,忠于法律”。
材料三 第6表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十二铜表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为“后世追求民主”提供了哪些智慧?(2)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进行评述。
(3)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1)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法治为基础;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等民主的运作
方式。
(2)体现了法治精神,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但它的平等,只适用于雅典公民,并不包括妇女、奴隶、外邦人。
(3)特征: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客观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古罗马的基本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答案】(1)原因: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2)变化: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低价的市场行情,将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原因: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背景: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
说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1)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
(3)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二 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后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是每个国家都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它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他们提出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 ?而他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
【答案】(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非战公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借口是“自卫”或“防御”。
【解析】本题考查《非战公约》的内容、实质及评价。第(1)题要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原则,依据教材基础史实回答意义。第(2)题根据材料二回答“保留条件”,实质是为发动战争提供借口,《非战公约》对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答案】(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五篇:2016年高考文综考试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汇报 ————cdxyz: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文综学科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文综备考的做法做简要总结。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的进度和节奏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落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因它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力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考纲,找出变化,明确增加和删除的知识点,尽量弄清新增知识点的原因,以明确考查知识的变化,以考纲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考纲中的每个考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根据考纲和年级统一要求,我们采取常规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注重基本理论,夯实基础)时间安排在9-2月;第二轮(构建本学科内知识体系,强化跨教材知识与习题的综合渗透)时间安排在3-4月份;第三轮(结合热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时间安排在5月份。复习计划各科分别制订,并详细规定了每人每周的工作的内容和要点,写成计划书上墙,随时对照检查,有了科学周密的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减少了复习的盲目性
二、打好“三轮复习”备考攻艰战。
一是搞好集体备课。坚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实行学案分层,为此,我们3个组每周都要进行集体备课,交流经验,答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个案,提高备考效率。二是从三轮备考工作求实效,为高考做准备。
一轮:依托专题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考点,熟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打牢基础。在第一阶段主要搞好单科复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可以说是全面撒网,求细求全。做到点 “实”;线 “清”;面 “广”。
二轮: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应用性、专题性的知识体系。
按年级的要求我们定8—10个专题,在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深挖和拓展,达到思维高度的提升;并全力解决学生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点,达到重点捕捉,求精求准。每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动手总结专题的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间、专题间的关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从而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要求学生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三轮: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讲评分析,整体提高。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我们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复习后的升华综合归纳,培养发散思维和迁移知识;使学生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知识的盲点,反重练心,达到熟练,使复习总体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是课堂见成效。我们既重视新课程改革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备课的基础上,强调一个“动”①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讨论、练习等(能力是练出来的)②让讲解“精起来”:有趣、精炼、启发等。课堂教学“8有”标准:有设计、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有突破、有矫正、有互动、有补偏。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积极,课后收获感悟。老师做到课前勤、课中精、课后思。
三、精选试题、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答题能力。试题的编制和选取要联系学生实际和高考,有创新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试题风格、思路和内容结合高考信息。定量限时,对不同难度区间的考题则要分配合理。编题:新意、分类、滚动,揭示考题特点、命题意图、考查方向等规律。进入高三后,我们就每周做一次文综训练,追求总分最大化,强调集体协作,打团体战,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还通过小篇、作业、综合练、考试等形式进行基础巩固、专题强化和限时训练等。做到全批全改、有改必评、部分同学的还面批面评等。训练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讲评课基本环节为:考情分析—出示答案—学生自纠—错因
归类—重点讲评-方法总结—旧知深化—反思整理。通过精选试题,科学训练,精讲细评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思路、规范表达、合理分配时间等规范答题习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错题本,老师有错题记录。对错题要找准症结点,一一解决,在滚动复习中有意识的加大此类问题的练习,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教师要快评及时反馈,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合理给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学一个点,落实一个点,会一个点。加大做题的密度,成绩是练出来的,但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只有多练才能积累经验和方法,还要做好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总结,在高考中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辨析,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四,教师做好培优、听评课工作。
我们教师从高二开始就利用间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工作,每周根据所讲的内容结合高考的题型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有针对的演练,培养他们提升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教师间都要虚心地互相学习和帮助,认真听课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对文科综合备考工作的反思
1、对尖子生的辅导(培优)工作还欠精炼。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有的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3、对临界生的关注更多一些,研究得再透一些,指导得再科学些,使他们的提升空间更大
4、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更强一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再充分一些。
回顾高三,我们做了大量的备考工作,既有艰辛的耕耘,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遗憾。但希望我们文综的做法对大家有所启发,为我校2014年高考的再次腾飞,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二0一三年八月十五日篇二: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应试全国新课标试卷的高考复习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应试
全国新课标试卷的高考复习策略之我见
——重庆市万州区纯阳中学许安宁
2016年重庆市高考文综试卷由市自主命题改为使用全国新课标统一试卷,由“市卷”到“国卷”还是有区别的,如试题考查的内容范围、目标、呈现的形式;试题的区分度、效度、信度、难度等。我从2006年接着教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教授过“人民版”,“人教版”两种版本的教材)年年做高考试题,研究分析高考试题和高考动向。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的范围、目标及呈现的形式浅谈几点认识。
一、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的内容范围 1.试题重视知识结构性分布,强调全面性
高考命题范围: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3或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分别为政治文明模块、经济文明模块、思想文化科技模块;还有选修四本教材,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必修3本教材有四种版本,即“人民版”、“人教版”、“江苏版”、“岳麓版”,大部分省市使用“人民版”和“人教版”。高考文综历史100分,必修占85%,选修占15%(选修四本教材每本出一道材料解析题,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试题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
近几年来的全国新课标试题坚持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素养统一的考核目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教材课程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对必修教材来看相对均衡,整套试卷考查面广泛。如,微观角度入手,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卷,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命题贴近生活
全国卷历史试题遵循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从而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考查,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如,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典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二、全国卷试题的考查目标 1.注重能力立意
全国卷历史试题通过考查主干知识,强化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就是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考纲)对高考考核目标具体有四种能力要求,即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依据史实描述,判定时间空间:【典例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c)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如,掌握史学理论,提炼正确信息:【典例4】【2013·新课标全国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b)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和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如,依据史实描述,判定历史特征:【典例5】【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指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c)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如,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评价:【典例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这四种能力应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有意识地对考生进行培养和引导,在强化训练中逐步提高。
三、全国卷试题呈现的形式 1.活用材料、妙设情境
全国卷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理念。试卷中使用的文字材料包括史籍记载、碑刻类、报纸报道、法律条文等;图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报刊杂志或著作封面,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形、圆状形、数据图、表格等。大量图文和数据材料的运用不仅避免了不同版本的差异,又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而且又考查了考生灵活处理材料的能力。如,依据创设新情境,判定史学知识:【典例7】【2014·新课标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紧扣潮流、新意迭出
全国卷重视以新史观为立意,对史证意识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渗透新史观,把握新理念:【典例8】【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
a.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基于上述的必要和要求,对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参考并相互学习。
一、充分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考纲)和近5年来的全国卷高考试题,摸准要求 1.对照《考试说明》(考纲)准确复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坚持始终以考纲为指针,切实提高考生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展开系统地高考复习。第一轮复习必须以教材为蓝本,因为教材是高考的宗旨,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也不离其宗(教材),题虽在书外,但理在书中。
二、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的梳理
加强对主干基础知识的梳理,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对考纲所涉及的知识点逐一过关,达到明了是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的举一反三的程度;将章、节、目主干知识串点连线;做好对易混点的辨析和掌握,做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到位。
2、训练解题方法技巧,提高解题答题能力
(1)在平时训练中重视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做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时,学会在材料中提取与解答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删除与解答问题无关的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学会寻找解题的关键词(解题的已知条件),领会试题立意的能力;在平时训练和复习中注意培养考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如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或词语,理清材料层次,弄清答题的方向、要求和解题方式,找准试题设问和教材知识结合的历史思维。要加强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原则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并掌握以史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2)平时训练中要强化答题技巧的养成。加强对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的训练;学会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层次地归纳概括和阐述结论;要加强对历史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做到答题语言的规范性;还要加强答题速度技巧的训练,每次测验月考或模拟考试要做到限时定量,力图达到把握高考节奏的目的。
三、培养考生应试高考的良好平稳心态。把平时的测验、月考、模拟考试视为真正的高考,把真正的高考视为平时的测验。
四、细节决定成功。在平时训练中做到认真细心审题,规范严谨作答,无论是教师的教与讲还是学生的学与练都要注重细节,把细节贯穿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然,高考就是考查考生的全能综合素质,即考查考生的“双基”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的潜能;考查考生有限时间的有效利用;考查考生在“国考”的大考场上临危不惧的大气心理素质。篇三:2016年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从文综全国卷与重庆卷的对比中探寻高2016届教学策略
从文综全国卷与重庆卷的对比中探寻高2016届教学策略
一、全国卷的命题特点与价值取向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侧重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1.从考查内容上看
(1)注重基础性。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但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考查切入的角度十分新颖。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强调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或者是现实问题如何进行历史的解读,这在一些主观性试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3)关注学术动态。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新成果被大量引进高考命题。2.从考查目标上看
(1)强调能力
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
(2)价值立意,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题材,搭建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提炼问题,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要求。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具体任务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立德树人宗旨。2015年考题,突出了传承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如全国二卷第40题,从中西方文明早期智者对于法律的思考,要求学生对两种法制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认识中华法制文明特殊的规律性。
(3)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从考查形式上看
(1)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倾向易懂,考生的阅读障碍逐渐减少。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
材料形式丰富多彩。考古发现、馆藏文物、影视片断、报纸通讯报道、图表数据、人物言论摘录、电影戏剧、名著、图片漫画、票证、标语、口号、广告、路牌、印章、纪念章、纪念碑、餐具、服饰、谚语、儿歌、俚语、外来语、新词汇、网络语言、对联、建材、民俗、观念等鲜活素材,都成为高考命题的载体。
(2)注重考查学科综合能力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去年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不仅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综合,而且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考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此外,每道材料题都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作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
史食物的基本特征。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
(3)试题开放性强,把历史学科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试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全国二卷第41题作为开放性试题,以建国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二、对文综历史全国卷与重庆地方卷异同的粗浅认识
基本思路,从考什么、怎么考两个方面来做对比。
1.历史试卷的基本结构与重庆卷比较,相同之中又有较大不同。
历史学科选择题有12道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共计占100分,两者一致。但非选择题全国卷包括2道必作题,4道选做题(四选一),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发生变化,为85:15;考查形式发生变化,全国卷单独将选修内容命制一道15分的大题。客观上学习内容负担较以往重庆的方式有所减轻,这与重庆卷很大不同。
2.知识结构比例,均表现为不刻意追求各部分比例权重的均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大体为各1/3左右。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历来是不均衡的,今年的情况是政治史8分,经济史38分,思想文化史39分。而重庆卷思想文化史相对较少。中外考点分布、比例也会随年变化。3.在命题立意上,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素养立意,全国卷的步伐走得更快。“素养立意”: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4.全国卷难度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纵观近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的难度,已大大超过了公认的指标。
表二近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考小题难度统计(河北省)
有人认为历史不再是贝多芬(背多分);历史已成高考中最难的学科;高考历史试题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认为选择题难在最佳选择题,带有主观性认识的题目多,文言文材料多、材料长度大,拿大学历史专业的内容来为难考生。
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魏勇以《历史高考祸国殃民》为题点评2015年历史高考题。认为,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不主观。指出:在选择题中过多加入历史认识性的内容,导致答案似是而非,很有争议,增加了难度。而应该多考查历史事实本身,让客观题拥有毫无争议的标准答案。主观题本应考查学生辨别材料的真伪、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利用材料中的证据来论述问题的能力。重心应该放在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不应只停留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的层面上,我们的主观题“不务正业”,刻意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认为选作题48题历史人物丘处机的相关材料,用二手材料作高考题,是一个笑话。5.关于选择题之间的比较
全国卷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口径比重庆要宽得多,它更多是用历史现象来设置试题情景,而不像重庆试题是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往往给人试题缺乏教材知识依托,不是教材明显的知识点,游离教材现象的试题比较多。所以师生觉得难。
重庆选择题往往是“据此可知”,试题的显著特点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判断;而全国卷选择题不仅要提取材料信息,还要具备宽于教材的知识视野和批判、创新的历史思维。如全国卷30题国民政府1933—1937年交通建设试题: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按照教材一般观点,这个时段蒋介石、国民政府还是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政府抗日意愿不强,或者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战略意图的任何知识。学生是很容易选错的。
总之,全国卷考查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试题占一定比例,体现对学术研究新成果关注的试题也占一定比例。要求知识面广、能力高、史学理论新。全国卷综合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历史的深度上进行考查。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
当然全国卷也有相对容易的选择题。如29题《申报》“时评”题、34题罗斯福新政试题、35题世界银行试题,与重庆有的试题相似,提取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相印证或联系即可。
据不完全统计,也发现一个现象,全国卷有的选择题涉及的问题,往往岳麓版、人教版的介绍相对充分。如选择31、35题。6.关于主观试题
材料题“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是全国卷与重庆地方卷试题架构的共同思路。
但问题设计和答案来源有很大不同。在问题设计上,全国卷通常表述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回答的问题相对较大,答案在教材和材料中,答案来源的确定性不唯一;而重庆试题往往是根据材料回答什么,答案来自材料的指向明确。然后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什么,问题细化。两者组织答案的自由度、方向性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全国卷的难度也就大在这里。从赋分来看,全国卷一个得分点更重,也不一定每点得分对等,而重庆试题往往是2分一个得分点,很规则。全国卷选作题普遍也是3分一个点。
重庆试题也注重能力考查,但力度不及全国卷。全国卷非常突出比较能力的考查,多年持续考查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
例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例2: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 分)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例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例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例
7.试题都有开放性,重庆试卷以solo评价的小题出现,而全国卷以12分大题出现,力度更大。
例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例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12分)
材料 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李约瑟之问:其
一、为什么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在历史上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其
二、为什么中国科技和经济现在不再领先于世界水平?
例4:(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3)韦伯之问: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没有发生在曾经孕育过资本主义胚胎的中国?
三、新形势下的历史备考策略
针对全国卷,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在继承中创新。1.切实转变观念,老老实实推进课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转变知识本位,更加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用正确的价值取向,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学科价值引领:如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证据意识的养成;制度和科技创新意识等等。
2.瞄准备考方向,深入研究“课标”和“考纲”,深入研究近年全国卷的典型题,重视历年高考真题的价值挖掘,从中了解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在“历史学科体系、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素养”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3.加强学科能力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4.树立“三新”,即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立足唯物史观,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生态文明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拓展历史学的视野,引入阅读史、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
5.挖掘课程资源,补充背景材料,正确处理好教材在学材的地位,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通过新材料,考查对史实的掌握情况,引导教学更多地关注时代,提高历史洞察力,鼓励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同时,通过新材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突破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体会教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强化历史空间概念。“读精”,要善于从教材中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线索,将教材由“厚”读“薄”。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研读引言,总体认识教材。“读深”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和隐性知识,揭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6.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多阅读不断积累,关注现实,以拓展知识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解读)。从社会现实中寻找题眼“以史为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