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论文
发挥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效发展 摘要:
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挖掘乡土资源教育价值的前提。
二、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三、创设乡土资源课程,使乡土资源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载体。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引领农村科学教育走上新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挖掘
资源
引导
探索 正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农村幼儿身边熟悉的乡土资源,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这是我们广大农村幼儿教师共同思考、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我们全体幼教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获得了一点这方面的经验,同时发现我们的这一思路也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挖掘乡土资源教育价值的前提。我园属于乡镇幼儿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渐形成,一些农村幼儿园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还有的农村教师常感叹没有合适的科学课程,没有丰富的教具学具,觉得难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觉得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克服农村教育经费少,设备条件差等许多客观条件因素。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才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幼儿园为此开辟各种渠道让教师通过参观、学习和研讨等途径,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重视了,行动落实就有了保障。
在以后的实践中,教师们也逐渐感悟到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我们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这些幼儿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而且利用幼儿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还有益于幼儿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在实践中,我园教师遵循因园制宜原则,合理挖掘,勤俭办园,都创出了自身的特色,使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1、农村随处有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宝贝。
农村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沙子、石头、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宝贝,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用小石头垒灶,就连捡几根干草、几片菜叶也会玩上老半天,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一位教师有一次带幼儿在园门口散步时,忽然有幼儿发现路边那因装修园舍遗留下的一堆沙子上没有长草,旁边的地上都有草,教师就有意进行科学引导:草长在哪里?让幼儿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上不长草,孩子们发现石头、砖头放着的地方、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长草。通过实践探究孩子们明白了沙子、石头、砖头上长不出草,而只有阳光照得到的泥地上才能够长出草来。
2、创造条件,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在我们幼儿园前面有一块农民种植蔬菜的田地,每当夏末秋初,农民收割完后,这里成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宝地”,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起了“娃娃家”游戏,他们用菜叶当盘子、碗,遗留的瓜果、豆荚当食物,豆萁当筷子,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还在这发现了身上有三个星、六个星、七个星的瓢虫,还有青虫、西瓜虫、臭虫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他们还为其冠上有趣的名字呢„„
我们幼儿园还将许多农作物、农产品、自然材料充实到区角活动中,创设低耗高效的乡土化活动区,使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幼儿利用麦杆、稻草编扎“稻草人”,搓草绳;用番薯藤制作“项链”、“手镯”;用黄豆、蚕豆、土豆、芋艿等农产品拼插成各种动物形象;用竹叶制作风铃„„这些农村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开放的乡土资源,能极大的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乡土资源课程,使乡土资源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载体。
在实施新课程的主题教育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城市味”很浓的科学课程内容,根本不切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无法有效开展活动。我们就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中,这些内容也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
小班乡土资源课程:我喜欢的狗尾草、蚂蚱与蚂蚁、美丽的树叶、秋天的田野、我帮奶奶摘棉花、挖萝卜、蒲公英飞起来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小蝌蚪、我会剥蚕豆。
中班乡土资源课程:晶莹的露珠、好玩的泥土、秋天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趣的蚯蚓、芋艿番薯土豆三兄弟、参观服装厂、可爱的蜗牛、清明团子、端午节。
大班乡土资源课程:中草药、多变的云、秋天的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奇怪的根、方方的砖、野菜(荠菜)、蚕豆与油菜、可爱的蚕宝宝、青蛙的一生、小青虫的一生、水上的船。
以上这些课程内容我们都是根据当地农村的季节性、地方性特点,对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提炼,选择幼儿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和农村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并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如大班的《中草药》,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活动。一天,班中有一位幼儿咳嗽的比较厉害,这时忽然有一位幼儿说:“你回去叫妈妈烧枇杷叶吃,咳嗽就会好的,我上次咳嗽时,妈妈就给我吃过。”这时候其它的幼儿都纷纷讨论起来:“枇杷叶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能吃的枇杷的那个树叶子?”“树叶子怎么能吃呀?吃了枇杷叶咳嗽会好吗?” 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特意安排了一个有关中草药的主题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从房前屋后、路边、石头缝中采摘到了枇杷叶、枸杞、野菊花、车前草等中草药,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认识、了解了身边的一些可以做中草药的植物,这些中草药不仅可以煎着吃,有的还可以直接泡成茶;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防病。此外,也使幼儿知道了中草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了幼儿学习科学的瑰宝,引领着农村幼儿走上科学之路。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发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作者:孟爱云来源:肥城市潮泉中心幼儿园时间:2012-10-16点击:
2652次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潮泉镇中心幼儿园以“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与城市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教育目标,开发、整合和利用农村已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在环境创设上注重童真、童趣,打造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实践着“来自孩子生活,高于孩子们的生活,又还原于孩子的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一、打造浓郁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潮泉镇地处肥城东北翦云山下,这里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肥城的后花园”之称。潮泉镇中心幼儿园把挖掘利用具有乡土特色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幼儿园坚持开展“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情感教育,环境布置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融入多的教育元素,让幼儿处处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强大,让孩子们从小就把“祖国妈妈”铭刻在心里,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进入教学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一楼以“家乡美”为主题,走廊顶部从东往西挂满了小朋友们及老师们制作的吊饰,春季的迎春、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枫叶、冬季的寒梅在这里争奇斗艳,绘成了家乡美丽的四季风景图。同时一楼四个班级也以春华、夏荷、秋实、冬雪命名。走廊的墙壁上更是琳琅满目,原汁原味的核桃、板栗、花生,玉米,手工做成的小辣椒、樱桃在这里都成了装饰品,与顶部展示的季节遥相呼应,既很好的美化了环境,又让孩子们感知到季节变换,了解了乡的特产,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楼二楼以“我爱祖国”为主题。栏杆上展示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的诗配画。《元日》、《清明》„„经典的诗词配上优美的图画,既让幼儿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接受了古诗词的熏陶。走廊的顶部,悬挂了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体现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十二生肖剪纸”、“梅兰竹菊”“鞭炮”“龙”“中国结”“中国地图”等手工制作。红梅、青兰、翠竹、金菊,中国四君子在老师们创意与巧手中成为成为二楼四个班级的名称。墙壁上展示了以中国四大发明、中国武术、京剧等为内容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内涵的壁画。林林总总诸如此类的环境创意在潮泉镇中心幼儿园数不胜数„„在亲自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制作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爱家乡,爱祖国”的主题环境创设,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家长与孩子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认识了祖国,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巧妙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材料
1、农村自然材料唱主角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在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上,潮泉镇中心幼儿园以农村自然材料为主,凸显浓浓的乡土气息。稻草、棉花、高粱杆、玉米皮、石头、野草、松果等自然材料,搜集较为便利,随取随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一双双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美妙的、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依据石头的本身颜色和不吸水等特点,孩子们在颜料的浓度上反复调制、用多种方法表现,把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色鲜艳、图形生动的工艺品。不起眼的干草也在孩子们的手里变了样,他们有的把野草染成五颜六色,然后根据颜色的搭配插在废旧的瓶子里或者盒子里,变成了美丽的花篮;有的把漂亮的干草剪成长短不一的形状,然后贴在五彩的卡纸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干草图。河里的贝壳经过小朋友的小手,变成了精致的装饰品。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创造了一件件另人赞叹的艺术品,“美丽的帘子”、“贝壳组画”、“叶的世界”、“草编相框”等等。
2、依据季节变化,及时收集材料
在现实中,很多乡土材料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春天的花草,秋天的各种种子果实等。幼儿园依照季节收集材料,开展丰富多彩区域活动。春天,在孩子与老师共同搜集材料、讨论制作中,充满生机盎然的粉红的桃花丛中灵巧的燕子飞行其间的“燕归来”飞进了教室。秋天,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农田中搜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各种利用种子、果实制作的作品七彩纷呈,于是有了“小种子大世界”环境展示,各种有关于种子的生长、收获、保存的知识得到了大揭秘。各种具有季节特点的材料的充实,使季节性的主题开展得实在而有内涵,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建构。
三、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
依托乡土资源,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班级特色区域,如大二班的“特色编织区”、大三班的“最炫民族风”等。“编织区”内孩子用农村随处可见的玉米皮做成了“茶壶茶碗”、编出了“小提包”“小花篮”,让幼儿在编织的过程中,又滋生了热爱了家乡的情感。“最炫民族风”里开展了民间剪纸、布贴画、扎染、青花瓷等具有传统特色工艺的手工活动。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剪纸的快乐,了解了扎染工艺,还能用旧布条粘出一个个好看的汉字。数学区内孩子们用花生、玉米芯、高粱杆、核桃、松果、豆子等材料来进行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提高数学操作技能。音乐区内孩子们用竹子、木条等做成的乐器奏出美妙的乐曲,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自然角内孩子们观察鲜活的动物和植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详细记录,获得了科学经验。美术区内孩子们运用画、做、剪、贴等多种美术操作方法在蔬果、石头、泥土、沙子、叶子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特色区域活动贴近身边生活,即张扬了幼儿个性,又提高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陶冶了孩子们的艺术情操。
四、继承、创新、发展农村民间游戏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流传下来的民间游戏也是数不胜数。幼儿园充分利用地处农村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幼儿园民间游戏改革的探究,根据幼儿特点,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内容。“转蜗牛”、“切西瓜”、“跳房子”、“踩蘑菇”、“投沙包”、“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乡村游戏被老师们定以新的规则与要求,重新组合,创设融挑战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间游戏挑战区”。几根绳子,孩子们可以用它跳绳、拔河,也可以当做小路走一走,当做小河跳一跳;几个沙包,夹着跳一跳、顶着走一走、用沙包投篮、踢一踢、两个人抛一抛等。操场上,孩子们4人一组,5人一队做着各种游戏,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校园。
老师们还利用乡土材料及废旧物品研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器械来充实、发展民间游戏。用稻草制成稻草人、草垛、揪尾巴等,用竹竿制作竹马、跳格子、跳竹竿、同舟共济等民间游戏器械;在小木棒两头绑上可乐瓶开展挑水游戏,用可乐瓶制作陀螺,几个易拉罐捆在一起或用旧饼干盒制作成“梅花桩”,用布条、油瓶、纸箱制作舞龙道具,瓶子里装上水成为“套圈”游戏的材料,这些器械体现了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等设计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天地。
把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使幼儿园到处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清新感觉,彰显农村特色教育。
第三篇: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浅谈在农村中学利用乡土资源
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 王钢
内容摘要: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学史能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乡土资源,把乡土历史利用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有效教学
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活动中,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在我们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因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在课堂上并不多见。很多学生感觉到,历史课像是参观尘封了千年之久的文物,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这里没有旭日高阳,只有冷冰冰的久远的生硬的史实。而且在我们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历史科多半是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其中我也不例外),学校对这一学科亦不重视。这使这门本来蕴涵人类智慧的学科被遗忘在角落。如何让学生从历史中能闻闻花香,晒晒太阳呢?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使我认识到,要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就必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把学习书本和学习社会结合起来,把学习国家规定的统编教材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历史教学沉闷呆滞的状况,最终才会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视与乡土史的结合,为此不断学习此方面教学理论,提高了认识,增长了见识。并将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现将我是如何开展乡土史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谈一下。
一、入门之初,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初中校门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心中有期待亦有茫然。而在农村中学,历史不作考核要求,即便要考试所占分值也少,所以一直是作副科看待的,学校不重视,学生亦忽视。因此,此时培养学生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就可以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盘县古时属于普安州,处在处在安顺和曲靖市中间地带。由于大多学生对安顺和曲靖都比较熟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小孩心性,喜吃乐玩。这样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们就可以问学生:“同学生们,你们知道盘县火腿吗?你们吃过尝过吗?你们家经常有吗?”这时同学们的口水就开始往下流了,七嘴八舌地说道,“知道,很好吃的”、“是我们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我们家有很多哦,还可以送一些给老师你哦”…… 之后,老师可以问:“那你们知道有关盘县火腿的由来和发展沿革吗?”再组织举行讲故事活动,最后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的讲起,并由此溯古,并由此展未。这样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起来了,至此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高涨起来。
二、使用乡土教材时要精选内容,合理安排。乡土历史的内容比较繁杂,教师要精选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最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合理安排,适时而教,其一部分留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使用乡土教材时也要处理好统编教材与乡土历史的整合。
乡土历史有时在统编教材中会出现,但限于篇幅,写得很略,甚至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干脆没有提到,这时我们就要作适当的补充。比如:盘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为贵州西门户,素有“滇黔锁钥”之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从古代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乡——盘县历史悠久。我们现在的盘县只是过去普安州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遗址。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先后组织了一小部分学生参观了离乐民镇约四十公里的丹霞山。回到学校后我们把拍摄到的照片制成PPT形式投影给全班同学欣赏,边欣赏,边讲解这些文物出现在什么朝代,其特征是什么?特别是当欣赏到丹霞古寺登上望日宝塔时,更是使人心情激动,为其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而惊叹不已。组织学生实地地参观,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历史知识传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可以以下面路线来一次大旅行,完成一组“红色之旅”,感受一下当年无数先辈用热血写下的豪情与壮语。瑞金(红军长征的始发地)→遵义→贵阳→皎平渡→金沙江„„,其中贵阳→皎平渡过程中就经过盘县并召开了盘县会议。作为贵州盘县人的我们能不为之自豪骄傲吗?
五,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阅读地方书籍,发动学生搜集小件文物,然后进行评比,或组织一次演讲赛,同样也能对学生进行家乡史的教育,收效甚好。乡土历史的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大力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部分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这方面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在课上给学生补充一些乡土史资料,课下适当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调查历史知情人、革命老前辈。课上课下相呼应,课内课外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克服了教师讲历史、学生背历史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主动、活泼、生气勃勃,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在此过程也曾困惑过、失误过,但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总结,来进一步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泽明《创新能力开发思考与培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7
2、盘县志编委会。《盘县志》,方志出版社,2015、4。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傅道春 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四篇: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创建区角活动一
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创建区角活动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农村学前教育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而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的精神。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引领农村科学教育走上新的成长之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并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创编等工作,更好的发挥了我们内在的潜力。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使孩子有了受到良好早期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乡土资源;区域活动;农村幼儿园
一、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失,我们应该对区域活动的现状作详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为有效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幼儿园区域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活动室可利用的空间,用橱、柜将空间的隔成大小不同的几块,摆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活动区域的方式。各个幼儿园依据各自的需要和特色有的在教室内设置区域,有条件的幼儿园设有专门的活动室,更方便幼儿的活动的开展。我园就有专门的活动室,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方式设置区域。但各个幼儿园在区域设置上,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 1
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二)区域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
区域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各个幼儿园材料投放的情况来看,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
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幼儿园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致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凡是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二、利用乡土资源的策略
东海是著名的水晶之乡,东海的黄川镇还是最大的草莓镇、石梁河的葡萄、驼峰的花生、桃林的烧鸡等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随着四季更换,经常有不同的、新鲜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周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种树叶;夏天的水果、蔬菜、沙石;秋天的种子、果实、昆虫等等,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区活动的兴趣。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独具特色。
(一)乡土材料的收集 途径一: 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
的, 如: 我们在春天来临时带幼儿去竹林采集竹壳、竹叶、竹笋;夏
天带幼儿到草地上捉蚂蚱, 到树下挖知了、捡石头;秋天时在散步、秋游中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花、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 同时引导幼儿收集各类果实、种子、壳类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途径二: 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区角“好玩的稻草玩具”, 在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稻草玩具, 制作了许多如草垫、草绳、草榔头等。又如“竹艺铺”中, 我们又发动家长收集各种竹制品开展活动。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民间故事、童谣、民间游戏、民间音乐等一系列材料。
途径三: 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 同时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竹的用处大”区角中, 教师首先收集了 一些常见的竹制品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 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竹制品并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竹制玩具,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 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 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途径四: 通过社会收集
在大班开展的“民谣屋”区角活动中, 我们通过社会收集把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传说故事、民谣运用到活动区当中, 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技术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如清明节时我们请会做青团的农妇教幼儿做青团, 请 竹编大师耿月新来园介绍竹编艺术, 引导幼儿尝试玩泥瓦匠、蔑匠等角色游戏。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游戏素材促进了我们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乡土材料的利用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4]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5]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一是植物资源的利用。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 3
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玩一玩“我的时装秀”:操作区让幼儿学大人用麦秸编篮子、筐子等麦秸编织工艺品。
二是动物资源的利用。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是自然物质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教师们更多的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们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在“木材区”放置不同大小的木材,让幼儿进行多种探索活动。高低不同的小树墩成为幼儿百玩不厌的“平衡木”;长长的木条放在一个木墩上可以玩翘翘板;幼儿还可以用木材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大班幼儿还可以利用木材边角、料钉做喜欢的小板凳、桌椅、小汽车、小飞机等。山区山涧、小溪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卵石比比皆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去溪涧拣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卵石,然后让孩子们利用卵石画画、拼搭和建构游戏,利用卵石玩走石墩、小桥、小火车、跳房子、比比谁的小石头多等游戏,很好地促进了孩子的运动能力及数数能力的发展。
四是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利用。独特的本土文化和产业使得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被誉为“中国水晶之乡”的东海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特色产业、旅游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鉴于此,我们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区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满足了他们参与成人劳作、市场交易活动的欲望,也挖掘了幼 4
儿潜在的创造力、表现力,同时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与交往能力。
我们还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创设“勤劳农家”认知区,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为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元宵节时我们请有经验的家长来幼儿园助教,教幼儿制作花灯;端午节时我们请家长教幼儿尝试包粽子,开展多种民俗活动来丰富劳作区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又如在体育区开展“民间游戏亲子乐”的活动,我们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民间游戏玩具,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三)乡土材料的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我们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究性,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乐于创造。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6]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 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 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 投放材料应有目的性。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比如在中班的美工区, 我们结合课题目标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材料如: 种子、石头、竹片、芦杆等, 开展了种子粘贴、石头画、竹印画、做青团造型等活动。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 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东海的硅资源丰富,在利用水晶制作区域活动材料中,教师根据本地特色和幼儿的兴趣创设了“水晶之家”,并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在巧手区中幼儿用水晶珠子编制工艺品;数学区中有用花生做数数游戏;益智区用大豆做棋子;体育区中有花生跳跳洞;美术角中有花生叶拼图、装饰;自然角中有一些草莓、花生、大豆等。在果壳果核的利用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果壳果核,让幼儿进行拼贴画。这些材料也可在计算区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数数等,又可在操作区中进行穿果核项链,夹 5
果核比赛等活动。在区角中,我们还避免了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这使得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首先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编手镯;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糖果、小鱼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长颈鹿、麻雀、带鱼等。其次是多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如:小班投放种子、叶子、竹等让幼儿进行比较分类、排列数数、粘贴等;中班投放稻草、木块、蔬菜、瓜果等进行装饰拼图、折叠粘贴等;大班投放稻草、贝壳、竹、木片等进行编织、搓、锯等。
4.材料投放的阶段性
[6]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总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 我们根据需要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的信息刺激, 定期更换和充实活动材料, 创设良好的操作探索环境。如在美工区中, 春天采集柳条进行拼图, 夏天投放形
色各异的石头开展石头画, 秋天用拾来的稻草编草帘等, 让幼儿始终处于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之中。
5.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操作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只有在新材料的不断刺激下,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中班探索区投放麦管、木屑、木棒、老布、塑料笔管、化纤布、剪刀等,让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的原理。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尝试用木棒、塑料管、铁棒等与老布、化纤布摩擦后去吸木屑、麦管,在试验、比较、操作中判断使用物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物理逻辑经验。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角活动的策略:
(一)教师指导区角活动
建立活动区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而幼儿年龄小,好动,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没有切实可行的活动常规来约束,任幼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在幼儿喜欢的区域中会有许多幼儿同时涌进这个区,使得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制定了人数的限制的常规,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另外针对幼儿对区域活动有挑食现象,我们定出了相应的规则。
2.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区域活动中的常规都是一些幼儿熟悉的事情,幼儿自己会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3.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到实处
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如不进行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那么常规的建立也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让幼儿对区域活动中的常规进行讨论,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作老师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管理好区域活动;同时还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4.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实践的机会,以达到自觉遵守活动常规的目的。
5.活动实践中完善区域常规
各种活动的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补充加以完善。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常规日益合理完善。
(二)区角活动形式的乡土特色
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通常采用与专门的节日庆贺活动、饮食活动、艺术欣赏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1.传统节日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结合本地各类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庆祝活动, 使孩子们有机会了解传统节日。如在“庙会”主题活动中, 我们用芦杆、稻草和竹竿等自然材料自制了花船、龙灯、高跷等让孩子们尽情表演, 元宵节带孩子们用糯米粉搓元宵, 三月三带孩子们外出放自制风筝。
2.特色饮食
一直以来, 腊八粥都是我们东海人一贯的传统饮食, 每逢腊月初八, 家家都要准备各种豆类食物煮上满满一大锅, 痛痛快快吃一顿。于是在中班“好吃的腊八粥”中, 我们先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豆类, 然后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腊八粥。期间可带幼儿进行分类、粘贴。又如端午节吃粽子, 六月六吃馄饨, 自制三叶草等。
3.艺术活动
我们结合本园特点为幼儿选择不同民间音乐、民间创作和民间工艺精品, 通过音乐活动、美工活动、戏剧活动等多种形式, 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艺术文化, 如泥塑、淮海戏、剪纸、草编等等。
幼儿园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中, 应该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 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 在探索与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幼儿园的特色——乡土的区域环境、乡土的活动材料、乡土的活动内容。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应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充分利用本地、幼儿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 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三)幼儿在区角活动
1.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以往,幼儿在选择游戏时,大都听从老师的安排,游戏的操作往往按老师的意图去进行,唯命是从,从不敢怀疑老师,在交流中,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平时,我们采用插牌的方式让幼儿自由选择区角,区角活动中宽松的气氛也给幼儿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体,是游戏的主人,他们自己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设区角,自订规则,使区角活动得到层进的发展,孩子们的能力也在预设的情感中得到进步。电视台热播的“今天谁会赢”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他们崇拜那些获胜的选手,希望也能在类似的 8
活动中展示自我,弘扬个性。于是,在幼儿强烈的游戏要求下,我们和幼儿商讨了活动的场地、材料、制定了游戏的规则。起初,幼儿的游戏都是建立在对电视节目的模仿上,在几次活动后,幼儿又认为只有一个人胜出的规则不好,孩子们也不过瘾,就改成了分组比赛,以组内分数最高为胜出。游戏中,担当“主持人”的幼儿认为每次出很多题目太难了,孩子们的反映是让大家一起来出题目,形成了两组幼儿“你考我、我考你”的热烈气氛。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
2.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此农村幼儿园应根据区角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角活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5)[3]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4]吴荔红.论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学前教育.2007.(6)[5]张晓琳等.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6]杨映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幼儿教育于研究.2007(8)
第五篇: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乡土资源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乡土资源既深且厚,有时候甚至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乡土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
一、乡土文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优化教育环境来看,乡土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染教育学生,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
乡土文化的教育优势突出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教育主题的多样性上。乡土文化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来自于地方文化的区域的地方性,它与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它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乡土文化范围宽泛,广州地区的乡土文化教育也不应该仅局限于某些司空见惯的领域。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等;乡土文化蕴含的教育主题具有多元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这对师生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们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做法
开发乡土资源的学习,除了开设乡土历史、乡土地理课外,还针对乡土资源的广泛性让学生找出乡土资源中有争议、有疑点、有误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史实进行推理论证,提高学习乡土资源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校正误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受到了良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那么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西关地区的传统商业文化,越秀地区的书院文化,原芳村区的《水秀花香》地方课程都应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水秀花香》涉及了芳村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旅游、文化、特产等内容。这个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鲜花种植营销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像广东地区境内就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教学资源实施使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的主体,在教材的使用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乡土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乡土教学资源。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乡土教学资源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乡土教学资源使用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教材资源,努力使乡土教学资源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五、乡土资源实施使用的策略
乡土教学资源在使用与实施中,要从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处理好三件事:一是营造健康的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让学生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的智慧、创造和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但成为质疑互动的过程,而且成为彼此真诚欣赏的过程。二是课堂教学要从外在形式的动转变为内在思维的动,由部分学生的动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单向的动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生成性的动。三是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不仅是“教”者、还是“学”者、“思”者,更是整体活动过程中灵活的操作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生不仅是“听”者、“学”者,还应该是“问”者、“思”者、“论”者,有时还甚至可以充当“教”者。创建高质量的学习情境,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值性等多个方面,创造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的生成型的乡土教学资源教学。
1、在活动学习中渗透活用意识
(1)典型的乡土教学资源内容,要开挖深透
如《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气候》、《家乡的地形》、《家乡的民俗》等类型的活动主题,都含有典型的乡土知识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知识等等,都是极好的乡土教育素材。在实际教学中,要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亲历实践,善于质疑,细心求证,把资源用足用活。切勿想当然,对以为熟知的东西不经质疑和实践就匆忙下结论。例如研究《西关大屋》,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其结构征,还应考问西关大屋的历史与现状如何,是否有三件套门的就是西关大屋,住在西关传统民居中的居民如何看待这种建筑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切了解乡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爱乡情结成为自觉行为。
(2)与乡土资源有显性关联的内容,要引伸、扩充 某些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一定比例的乡土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把与乡土资源有关的内容作必要的引伸、扩充,使之与培养乡土意识有机联系起来。
(3)与乡土资源有隐性关联的内容,要挖掘、沟通、联想 有些资源材料表面上看似乎与乡土教育无紧密联系,但认真钻研和挖掘能发现与乡土知识确有联系之处。我们通过联想、沟通,就能有机渗透乡土教育,更能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家乡的历史》,可能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感到就是书上记录的历史而已,离现实的生活非常遥远,跟家乡更是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如果结合广州地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迹就能起很好的效果,光是一个历代羊城八景的变迁就能传递出家乡自然、经济、文化等许多不同侧面的信息。
2、在观察活动中体现使用动机 观察是常识教学重要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与常识教学内容相联系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乡土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不知不觉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熏陶。我们可以通过对许多精选的图片,精美挂图的观察,借助电教多媒体制作成课件,使本来抽象的、枯燥的、不为人察觉的乡土知识与现象直观地、具体地、形象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生动的乡土知识教育。
3、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使用空间 开展实践活动是更集中、更高层次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形式。如果说课堂教学像沿河道流淌的水流的话,那么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则是激溅的浪花,能更强烈地迸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展示个性特长,锻炼社会能力。因而乡土教学资源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乡土意识,培养良好的探究行为,就必须把课堂搬到现实的环境中。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1)乡土资源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上社会,走进社区,将学生的乡土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自然大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区环境的实际接触中增强对本乡本土资源的点滴积累。如寻访广州百年古树、听爷爷奶奶将那过去的事情等等。
(2)乡土资源与系列主题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乡土资源思想指导下,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时节以及学生接触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的活动,按某一主题、一定序列、一定层次开展组织具有较为固定的、有本校特色的系列性主题活动。
(3)乡土资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结合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发现和捕捉可供教育的资源素材,那么学生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可成为开展乡土资源教育的时机,使乡土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4)乡土资源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开展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力保证。要动员家长做乡土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在学校定期举行的家长学校培训班和家长会上,积极宣传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提供活动的支持并在家庭教育当中,适时适量地渗透乡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爱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