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课程论文——关于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矛盾问题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矛盾问题的分析
在现今的大学中,各种学生组织层出不穷,从团委学生会,到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每年新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都是各个学生组织大肆招新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招新宣传海报铺天盖地。大一的新生大多对这些组织还是比较有热情的,我个人现在在计算机协会任职,经历过一次干事竞选面试,当时的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新生刚刚由相对封闭的高中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看到如此多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他们有着很高的热情,甚至一个人报了好几个学生组织的职位,想要在大学生活中一展身手。在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中,大多数人都在这些学生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职务,担任着或大或小的工作,然而,大学生兼任干部对我们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值得我们探讨深究的。
大学生仍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身份,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离不开学习,并且学习仍然是学校用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学校评优的很多资格也是要与学习成绩相挂钩联系。从另外一方面讲,大学是我们迈入社会之前的最重要一步,学生组织在某些方面来说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事的能力,有些时候还会涉及到的公关工作,拉赞助等等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的事情,这对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准备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有了在大学生涯中的锻炼,将来走入社会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毕竟,学习与工作是两种不同的事情,过多的重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说有利于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说学生为了工作而荒废学业,想必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于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矛盾的问题。
以下我个人就此矛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说明,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所以,在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的问题上存在矛盾是必然的。这一矛盾的统一性表现在学习与兼任干部二者都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大学生学习是必须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大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其实践技能的培养,着力在使学生成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岗位输送各行各业所必须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门槛的高低,一个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的时候,更加容易应聘成功,因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证明了他做事的认真严谨,比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看起来更能胜任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且不偏向于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兼任干部同样有助于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兼任干部可以当作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模拟演练,在对各种工作事务的处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必要的素质。在这个新的社会时代,只闷头于学术研究的人才毕竟是不可取的,当今大学生不仅需要对学术知识的掌握,以应对社会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单纯的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更多的人就需要提高灵活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情商。事实证明,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处理的好的人,更能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更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些经验正可以通过在大学中兼任干部的实践中得来。
所以说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都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好处。
然而,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又是对立的。在时间分配方面,二者事实上经常会互相影响,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不断调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方法,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不可否认学习在大学生涯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很多时间依然被安排在上课上,除此之外课后的复习和作业的完成也是很重要的,并且上课的出勤率和作业的上交,以及考试的成绩仍然作为评判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并计入课程考核成绩。如果说大学生为了所兼任的干部工作而耽误了上课的出勤、作业的及时上交、影响了最终的考核成绩,就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样究竟值得不值得。大学生兼任的干部工作常常是跟学习时间冲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认真调和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分清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好兼任的干部工作。
由此看来,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二者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影响,在时间安排上很大程度的考验了大学生的个人时间安排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事的协会工作经常要和外面的公司等等的人打交道,公司的时间安排和我们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有在谈合作的时候要占用上课的时间去公司面谈,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原则上尽量不耽误学习,实在协调不开的话也只好牺牲一方面,好在我们这边的工作还有另外的几个人一起做,互相的时间可以协调下,基本上还是不会出现落课的情况的。此外,兼职干部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牺牲休息的时间来完成份内的工作任务,中午出来摆点做宣传是时常会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稍稍的克服还是可以做到的。总体来说我对自己对学习和兼职干部工作时间的平衡还是比较满意。
有些学生因为一时的热血不考虑后果而兼任了好几份工作,我觉得这就比较难做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兼职干部工作想要做好的话还是需要很多精力与注意力,如果兼任了多份工作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最后两边都做不好,不能交给自己及别人一份满意的答卷,或者因此耽误了学业,不管怎样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好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对立统一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有了这一方法论的指导,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尽可能的寻找学习与兼职干部矛盾双方的和谐点,使学习与兼职干部的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协调二者的相互关系,使得这两者最大限度的为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与自身发展做出不同的贡献。大学生应当更好的驾驭这两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做自己大学生涯的主人,使大学生活更加趋于完美。
第二篇:马哲论文-矛盾
马哲论文 ——关于矛盾论的一点看法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话说有一位犯人要被处决,监斩官对死囚说道:“现在临终之前还允许你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我就放了你,如果是假话,你就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监斩官本想不管你说我都否认反正你拿我没招,那死囚略一思索,答道:“我将会被钉在十字架上。”监斩官一听,心想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那他应该死在十字架上,那他那句话不又是真的了;如果说他说的是真话,那应该把他放了,但这又说明他没说真话啊!这样很是矛盾,监斩官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智慧,结果把他给放了。这个故事我们先放在一边,待会再说它,先来说说我们的哲学。
实际上,我对哲学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门充满智慧而且高深的学问,还记得曾经有个人说个这么一句话:“哲学家就是一群疯子。”这句话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就普通人而言,总感觉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定挺深邃的,譬如为什么这个叫桌子啊?初一听来肯定不知所云,我刚来时也有这种想法,但当我真正涉足哲学这门学科时才发现以前的想法挺幼稚的,哲学也并非那么高深莫测,当然,当我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时,我就产生了一个跟以前初高中差不多的问题,还记得那会政治课上一般都说资本主义的丑陋现象,以及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等等,我就想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断不会学这种东西的吧,至于他们学不学社会主义将被资本主义吞噬这种理论也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同样的问题是西方人也学哲学,那他们排斥马哲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继承了以往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马哲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西方人也应该学吧,那意识形态的差异又是从何而来?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呢。
好像扯得有点远了,现在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故事,大家也看到了,那位监斩官无论杀他或放他都是矛盾的,大概这跟我今天的所要说的矛盾规律并没有很大的联系,权当抛砖引瓦罢了。下面便结合一下我自己的实际浅谈以下我对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点理解。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中最本质的联系,揭示了事物永恒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中我们首先遇到的便是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前者实际上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事物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矛盾;而后者则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的思维规律。两者的区别就说到这了,我觉得对立与统一的难点是在于矛盾的根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有我所知道的东西,又有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就以马哲为例,我理解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我知道了;但我还没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不知道的,这知道与不知道就是一对矛盾,没有知道,也就无所谓不知道了,同样如果没有不知道,知道也不顾存在,二者互相依存同时存在我于身上,而且随着岁日的流逝,以前我知道的东西忘却了,变为了不知道,现在学的新东西让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却了如执掌,这不正是矛盾的统一性的体现吗: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失去了一方就没有另一方。同时,矛盾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毛主席曾就矛盾的统一性有这么一段论述: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很迅速,计算机的CPU不仅有单核,现在有双核,而且将来会有更多的核,CPU的处理速度由以前的很慢发展到现在的越来越快,现在台式机好像已达3.0Ghz/s;笔记本的也达到了2.8Ghz/s,然而,我们的主存速度远远跟不上CPU的发展速度,二者的限制阻碍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如同矛盾的斗争性一般:互相限制和互相否定。当然,这是由于这一对矛盾,加快了我们主存和CPU的发展,如在主存中采用多模块交叉存贮,并且制造出了cache存储器,cache是一种高速缓冲存储器,就是一种解决CPU和主存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重要技术。这也说明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前面已提到,我曾对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辩证的关系还不是很好的理解,后来看了一会毛主席的《矛盾论》,其中毛主席这么说到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我缘引毛主席的原理,我的知道和别人的不知道也就不具有统一性。而对于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列宁曾说道:“对立的统一(一致、同
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时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此我就不赘述了,书上说的听清楚的,我就在此写上我认为的难点了。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的哲学的认识有进一步了。
第三篇:马原论文 大学生恋爱矛盾与分析
大学生恋爱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恋爱的基础
心理上:
步入大学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没有了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的约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心理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也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关心,更希望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的肯定。生活中:
大学不是高中在自己的家附近,大学很多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家人在身边感到孤独,谈一场恋爱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相互慰藉,可以减少孤身在外背井离乡的孤独冷寂,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保持身心愉快,生活也更有激情,学习更有动力,在爱人的注视下,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去克服,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潜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大学恋爱的现状
一、普遍及公共化
走进校园,随时可见携手漫步的男女,草坪上或坐或躺的恋人,教室或食堂嘻嘻哈哈的情侣„„人人网上有学生调侃“每个大学都给恋爱的人准备了一个湖”,联想到我们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湖心亭,初进大学就被前辈告知它是情侣的胜地,也许是树多较隐蔽,方便他们恩恩爱爱。男生、女生宿舍楼下也总有一批批准时踩点的同志在树下等人,虽然大多是男生,但也有一些女生比较开放的来男生寝室楼下等着,总能看见女生在楼下等着于是我们总能看到楼下上演男女搂搂抱抱难舍难分的情节。当事人可以如此放得开,反而让我们这些无辜的过路者尴尬不已。
二、迅速和局部公开化
不论从前是否恋爱过,进入大学后,经过军训且熟悉了全班新同学,一些学生竟然就可以建立恋爱关系了,不排除一见钟情的,但此现象的广泛性着实令人惊叹,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例子,所谓“班对”。如此短期的相处就让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且非“地下操作”,认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包括其班主任。只是不清楚他们的父母是否知道。可能受中学的影响,感情生活都是隐瞒于家人的,何况也是才进入大学不久。
三、随意和短期化
两人还未彼此了解清楚就开始恋爱,过后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分手,关系维持时间不长,心理修复一段时间就又能投入新的恋情,择偶观不定,于是我们常看到某人一年内屡换对象。大多数人都投入了真感情,但却并未投入责任心,于是“闪恋”顺理成章。毕竟没有以结婚为前提,恋爱变得不那么庄重,总以为会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分手也不会太在意。
四、盲目与被动化
大学同学不乏抱着找对象的心理广结人缘的,有些许跟风和攀比意味,毕竟看到周围的情侣携手漫步心里很是酸楚,每次过光棍节都特别悲凉,所以总盼着找对象,有的甚至对爱情不算明晰。还有些往往当事人不是很在意,而其周围的人却很是焦急地怂恿和介绍对象,家长也踊跃准备着给其搞相亲,所以就是先试着交往然后算恋爱了。
五、性格与个性
女生恋爱比例较男生高,因为女生身心成熟早,且占校生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女生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而一般是男生主动,只要她们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
六、目的与追求
有些大学生他们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出现了公式化恋爱,表面“相敬如宾”,最后和谐分手,时间长的可以维持到毕业。
大学恋爱矛盾分析
一、男生的不成熟与责任的矛盾
男生的心理年龄总比女生要小个两三岁,心理年龄是什么?正统的解释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女生普遍生理发育早,相应的心理也成熟的比较早,我们从网上得到结论很是震惊啊,男女要想身体状态相当,那么男人的年龄应该是女孩的1.2857倍。也就是说,20岁的女人,和25岁的男人相当,也就是说在上大学时男生的心理年龄较女生小3-4岁,所以在女生看来多多少少有些幼稚,现在他们可能冲动,做有些事全凭冲动不计后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付出,想不起来要对别人的感情负相应的责任,这种矛盾往往导致了女生心力交瘁,像老妈子一样照顾自己那不成熟的男朋友„„
二、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女生不免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幻想情节,认为现实中的恋爱就应该该像小说里面一样,贴心的男主角,每天一起上课,在楼下痴痴的等着你,帮你买热乎乎的包子,一个小节日可以收到的大捧玫瑰花。可是现实总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课要上,所以早餐你要自己买;他有自己的学生工作要忙,不能总陪你;他现在靠的也是父母的钱,没钱给你买昂贵的玫瑰花。当这一切和小说背道而驰后,你还会坚持这是你要的爱情么?那么,既然我们还在校园里,放下你的小姐脾气吧,稍稍温和一点,你的男朋友还不懂得如何让你满足,小小的要求可以提出来,相信只要他能做得到,他一定会尽力去做,而你一定要在此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这样,满足感多一点,幸福就多一点。
三、恋爱带来的甜蜜于失恋带来的伤痛之间的矛盾
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调查显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可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既害怕失败又希望有好结果
在爱情路上迷茫的年轻人喜欢“想太多”,尤其是有过情伤的人。我们都会害怕付出得太多然后跌得太狠,又怕错过了幸福最后自己后悔。一方面害怕失败,不喜欢处于被动状态,于是想将自己的心悬于爱情和学业间保持稳定,以防失恋让自己一蹶不振,认为“不投入太多就不会失去太多”;一方面又希望能有好的结果,怕自己的胡思乱想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逼走”,于是劝自己努力相信眼前,努力为未来奋斗。可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能走到最后当然好,若是“抛锚”了就又多了一个伤心人。所以,对于这类型的人,尤其是感情细腻的女生,往往处于心理矛盾态,时不时自我纠结,让对方也无奈。
五、恋爱花费与大学生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每年情人节也跟着成为众多情侣的“情人劫”。受困者主要是男生,因为男生自身的些许大男子主义,出去吃饭逛街一般是自己主动掏钱,不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接下来就得省吃俭用苛刻自己了。就目前女生的成长的转变来看,她们也想尝试做主导,开始请客买单,或给男友买礼物送惊喜,另带其爱逛街买日常用品的开销,男女方都存在一定烦恼。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 “恋爱消费” 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
六、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
青年的感慨:异性朋友间,无论是谁谈了恋爱,注定会变得疏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异性朋友,甚至知己或死党。但一旦某一方(以男生为例)恋爱了,他当然会花大把的时间享受二人世界,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了,打电话给他时也经常占线,因为他在和女友煲电话粥。你们交流渐渐少了,因为他的心思都在恋爱上,他有什么话也都对女友说了,也许他还是会联系你,并且往往是需要你的帮助,比如请教你女生的喜好,他想给女友买礼物等等。被剩下的那一个会首先发现关系的疏远。假使你说他“重色轻友”,你也只是以开玩笑的语气,毕竟作为好友的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争什么。当事人心里有数的话,也不好平衡,“一视同仁”又怕女友吃醋。遇到十足不好处理的关系,异性知己就要成炮灰了。关系铁的就默默地做朋友的后盾吧,要是那家伙被甩了,还是需要你去安慰。
总结:
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nly(唯一),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恕),大学思修课本里对爱情进行了定义,“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
恋爱对大学生有影响是肯定的。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于是两个人可以互相鼓励和进步,一起为未来奋进;恋爱还能提高青年的交际能力,为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基础。但是把握不好的话就是负面影响。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小两口整天腻在一起,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导致多门课程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可能造成爱情悲剧,如报纸上常出现的,伤害对方,自杀,精神分裂,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等等。故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就近来讲,我的周围就遍地恋爱中和准备恋爱的同学。有的看起来啥都没想,只沉醉在热恋中;另一面,我们都知道因为恋爱而荒废学业是极不理智的,于是又有想得太多的。脑袋里装了太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社会道理,会深深影响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且心理背负过多,在爱情中也不能坦然,对未来的忧思也会感染到对方,于是恋爱变得不那么快乐。这也是不成熟的,考虑久远是没错,但若仅仅只是“考虑”而不明确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又有何用呢? 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负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所以,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总是有利有弊,有矛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有开心也有难过。忽然想起来一首小诗: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我微笑。在然后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可是既然上天让我在我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了那个最美好的你,不管正确与否,不管我们以后会不会在一起,都全心全意好好恋爱一场吧,只愿应了那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能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能带动自己为未来拼搏的那个人才有资格拥有你的爱情,所以现在,请让自己也变成能与对方般配的人吧,在未来的某一天再相逢。
大学恋爱的建议: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这类学生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能够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双方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自控能力,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念,把事业的成功作为爱情持久的目标,不仅仅把恋爱看成人生的快乐。恋爱应该促使双方进步和成长。
2、懂得爱情是一种互相理解尊重。理解对方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彼此没有束缚感,且爱情的感觉到后来会越来越缓和,理解和信任是两个人坚持走下去的基础。所谓“男女朋友”,当然还是有“朋友”的特质,偶尔小打小闹但非无理取闹。这个世界,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理由对你好,恋爱中的两人是平等的,仅有一方付出的爱情迟早会倾塌。
3、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波折,初恋大多没有结果。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用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宣泄和转移痛苦,还是那句话,没有人该无条件对你好,能相遇是缘分,如果不能在一起也不要强求,毕竟别人没有理由为你的单恋买单。那么通过自我反思找到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
第四篇:马哲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2016年 11 月 10 日
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对我国的变革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从广东到福建,再从深圳到珠海,我国逐渐形成沿海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格局。2008年我国超过日本,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惊人成果的取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得益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往后的各届国家领导班子,对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和应用。21世纪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惊人,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文革”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如果继续封闭,走封建社会的老路,我国将停滞不前。只有对外开放,吸收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对外出口产品创汇,才能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资本输出理论 对外开放 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
引 言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目标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国着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而其中,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成为国际生产关系和贸易往来的重要依据。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清晰地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前后的本质差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支关注点的不同。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我国正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跃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战略,越发显示出伟大的变革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输出理论
(一)资本输出理论概要
马克思指出,“过剩资本”是物质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资本输出则是过剩资本的必要出路。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剩余价值的刺激下促使资本家加快实现剩余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造成资本垄断,形成剩余资本,即“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资本。”[2]另一方面,资本家将资本向国外输出,实现更高的利润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过剩资本的存在决定了资本输出的必然性。
(二)对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资本输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的运动规律。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3]这揭示了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得高额利润是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因此它要求资本以 “不断过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4]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在“竞争”中使资本输入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通过上述手段,“资产阶级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了资本输出的过程也是其生产关系扩张的过程,在客观上不自觉的促进了当地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确立。[6]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制定与调整以吸引外资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关政策。由此可见,资本输出理论充分凸显了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三)资本交换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扫门前雪”的时代俨然成为发展本国经济的绊脚石。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区域间文化、科技的交流,确立了政治互信,尽管少数金融寡头资本垄断的现状依旧存在,但无口否认,“命运共同体”正成为国际间处理各项矛盾的基本出发点。
1、文化:① 有利于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② 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④ 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科技:① 借鉴和学习他国技术优势,服务于本国,改善本国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本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② 有利于弥补社会发展的不足,促进政治、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③ 加强国际能源、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全人类为立足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3、政治:① 有利于增进国家、地区间的政治互信,协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② 对国际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协商,使事态良性发展等。
4、经济:① 国际投资合作通过国际引入外资弥补了本国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而引进外资弥补了本国先进技术的不足;② 政府、科技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种组织参与了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本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缩小了国家间的差距;③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参与了国际分工和交换,获得了比较利益,提高了经济效益等。
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1860年,英军的大炮强行打开了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回顾历史的惨痛教训,清政府傲物自恃,自给自足,用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世界,当英国成功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社会却依旧遵循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历史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开放”的重要性。
1978年,“文革”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宣告结束。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济陷入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在经过解放后近30年的建设当中,没有实现进步,甚至面临温饱问题。小平同志后来概括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主要的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1958年-1978年20年时间里面,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7] 小平同志在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后,不断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后,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
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8]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阶段(1978年—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出口产业结构,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层型产业的产品取得外汇,并以此支持内地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水平,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吸收国际资金促进内地的发展。
2.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至今)
前一阶段虽然我国的外汇数额不断的增长,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所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首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远小于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到4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真正融入了国际贸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而密不可分。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品牌,使得国内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实现了从过去量的发展到质量效益的发展,从有限领域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
三、结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果,这不失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又一次深刻探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优越性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9]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所肩负的国际责任越发巨大。我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领域提供无偿帮助;援助他国灾后重建;在空间、信息、能源等方面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投资创建亚洲发展投资银行,积极欢迎各国参与,为全人类的发展谋福祉。
当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一项伟大的战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将加紧节奏、加快步伐,预计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的指挥下,用更加饱满和自信的姿态,张开双手迎接世界,早日实现中国人民深切期盼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远达《毛泽东思想研究》第一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1988版,第129-13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79-28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85页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469页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55页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67页 [7]中央编译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8]求是理论网http://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6版,第236页
第五篇:马哲论文-大学生理性爱国
联系,发展的观点 小谈理性爱国
姓名:贾小卜
2010093305
设计学院:动画103 摘要: 内容:
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有很多,千百万年前人类只能算是最渺小一类,他们逐水草而居,与怪兽争地盘抢食物,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进化,更有残酷的大自然,于是他们开始联合,聚落,共同捕猎,慢慢产生了部落,国家也随后走来。亚里士多德说:国家之起源,即由于人类繁殖所需的一对男女以及生来就为主人与奴隶的相互保全欲求,自然而然地构成家庭,由此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人类天性向往美好生活,为了满足这种本性欲望,继而在自然村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一顺其自然发展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国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何为爱国?
世界上的人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国家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尽管没有血缘关系,或许未曾谋面,但我们共同拥有一个代号,于是在国家这个大家庭里的人们产生了同一种认同感,人们都对这个大家庭产生了感情,这就是我理解的爱国,爱国并没有一套规范动作,也不应当变成一个空洞口号,如何爱国,爱国的内涵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追问和思考。有些人高呼爱国,大谈爱国主义,那么什么爱国主义?
笼统来讲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无论是何种定义)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我的国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这句名言便是此种信仰的极端(这句名言可能来自于对美国海军军官斯蒂芬·迪凯特或内战将领卡尔·舒尔茨的误引)。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极端爱国主义的原型。(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感情,它有时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从古至今中国都不乏爱国志士,春秋时的屈原看到凋零的祖国不忍苟活下去,长眠于汨罗江畔,宋元交替之际,当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怒火燃烧的土地上,却站起了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史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被逼无奈下毅然背小皇帝赵昺跳海牺牲,便是这个拼死抗争的群体中的一员代表。在黄海海战时,邓世昌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