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暑期交流

时间:2019-05-14 11:4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伯克利暑期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伯克利暑期交流》。

第一篇:伯克利暑期交流

Berkeley暑期学校DIY全攻略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最近有好几个同学向我咨询Berkeley暑期学校的情况, 鉴于自己跌宕起伏的纯DIY过程可能对以后每年去Berkeley上暑期学校的筒子们有借鉴意义,特意爬上来写一写攻略。

开始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跟学校国合项目和DIY的优势和劣势,以说明DIY适合神马样的筒子。国合的Berkeley summer session项目大约是众summer中每年参加人数最多口碑也比较好的。每年3月报名截止,报完名后交钱给国合,然后就不用操太多心了。费用主要包括:报名费杂费685刀+选课每学分350刀(鉴于Berkeley今年涨学费了,估计summer学费也会涨)+住宿+吃饭+往返机票+签证+结课后一周的旅游(旅游可选)。按照今年的价格,6周5学分的课程,如果不旅游总共要花5w多,旅游再加1w。所谓DIY,就是自己去Berkeley网站上报名,自己订机票租房子预约签证,在米国自己做饭,也就是本人今年的情况。我选了7学分的课,总共花了约4w。也就是说如果选5学分的课就只要花3w多,比国合省了近2w,在p大足够花一年了。因此DIY还是可以给父母省下一笔可观的米滴。除此之外,DIY一个summer是很能锻炼能力的,对于打算毕业后去美帝留学的同学来说,可以算先做了一次模拟,这样以后在申请过程中会对各种程序更加熟悉。另外,如果你自己做饭的话,这不失为一个锻炼厨艺的好时机。拿本人来说,这次出国前从来没自己做过一顿像样的饭,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各种家常菜的做法了。下面开始介绍DIY的具体做法,分为前期准备、报名选课、订机票、签证、租房、吃饭及其他七个部分。

1、前期准备办好护照以及带visa或者master的信用卡;CET4/GRE/TOEFL/IELTS当中至少考过一个且已经拿到成绩。

2、报名选课去Berkeley官网,选择Applying to Berkeley

Summer Session,就进入了暑期学校页面http://summer.berkeley.edu/ 非UC学生今年是2月15号开始报名。在网站上注册一个报名的账号,填报名表,报名的同时选课、交费,之后还要上传几份证明材料,包括护照、英语成绩单、存款证明等。存款证明有网页上要求的数额就行了,去年是2500刀。注意办签证对选课的学分有要求。3周的session至少要3学分,6周至少要5学分。虽然选课系统关闭很晚,但报名晚了的话很多热门的课就选满了,所以还是尽早吧。

3、订机票报完名就可以根据上课时间订机票了,不需要等选课结果出来,因为除非你要选的课已经选满了或者英语成绩不合要求,我还没见过他家踢人的。订机票可以找代理或者专门的订票网站,订得越早越便宜,像我去年3月订的国航的往返机票是八千多,到六月就要一万多了。

4、签证等你的报名账号里显示材料通过审核了你就可以预约签证了。学校会给你寄I20表格,相当于邀请函,面签的时候要带着,但是预约签证的时候不用。I20一般一周能寄到,所以你预约签证的时候要保证面签前能收到I20.预约签证就是拿着护照去中信银行买签证费和预约电话卡。签证费900多,电话卡8分钟的36.买回来之后就可以用电话卡预约签证时间了。注意每年4月15日前后预约的人特别多,在那之后预约会等很长时间,所以建议尽早准备。预约完了就是到了约好的日子带着材料去美国大使馆面签就行了。注意在面签之前还要去美国大使馆网站上交那个200刀的SEVIS fee。面签要带的材料一般包括护照、I20、签证费收据、SEVIS费收据、在学证明、存款证明、两张两寸照片,其他有帮助的材料也可以带,具体要求参见美国大使馆网站。

5、租房租房是DIY过程中略麻烦的一个环节。Berkeley暑期也提供宿舍,但是相当宰人,最最便宜的六周也要2000刀,比学期中间贵很多,而且是跟食堂绑定的,而食堂又贵又难吃。我怎么知道宿舍宰人呢?因为我去年租房子的室友就是Berkeley本科生,她们平时也住宿舍,但是暑假宿舍租金太坑爹,所以她们不惜来回搬家折腾暑假也要搬出来住,我走的时候她们也要搬回宿舍去了。下面说说租房。Berkeley

门的租

CalRentals , https://calrentals.housing.berkeley.edu/ 去上面注册个账号,不用交钱也可以使用。据我去年的经验,目前上面的房源不会太多,4-5月放出的房子最多。在网站上搜索的时候注意限制房子的租期和位置。一般来说满足暑期学校需求的房子都在转租的那一类里面。租金的变化范围很大,每月每人少至两三百刀多至两三千刀的都有,住房条件自然差别也很大了。我有个同学曾经租到过一个月100刀的房子,不过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般来说每人每月不超过600刀的就算便宜了,租金便宜且离学校近的房子是很抢手的,所以建议看到这样的房子就赶快联系房主敲定吧,不要老想着还价了,跟住学校宿舍比怎么都很便宜了。建议找房子的时候同时开着google地图,这样好知道上面给出的地址离学校有多远。

特别提示1:校园外的东南部是黑人聚居区,建议租房最好不要在这一块。以及,不管住在哪里晚上都最好别一个人出门,女生尤其要注意。

特别提示2:跟房主谈好了之后最好签一份书面协议。虽然说美国人通常比较讲信用,但是要以防万一不是。

特别提示3:每年北大都有一大票人是自己租房子的,建议找人合租,一来分摊房租,二来合住感觉上更安全。很多房子里面是不带家具或者家具很少的,可视情况要求房主给你配家具,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带个充气床去睡。

6、吃饭前面说过,学校食堂又贵又难吃。而Berkeley周围有很多各国风味的馆子,吃货去那里可以一饱口福了。建议去google地图或者yelp这样的网站上搜索附近的馆子,这样可以找到评价较高的。下面列出几家我吃过的觉得不错的馆子。

Cheese Board Pizza, 在Shattuck Ave上,异常火爆的一家pizza店,天天饭点要排队,pizza确实好吃,必胜客神马的跟他家比简直弱爆了。特色是每天只卖一款pizza一款甜点。人均消费约10刀。La Note,也在Shattuck Ave上,法国馆子。牛排、长棍面包、浓汤都很棒。缺点是服务员比较势利,不给小费就对你爱理不理的。人均消费约15刀(不含小费)。Gypsy's Trattoria Italiano,在Durant Ave上,意大利馆子,意面很棒,记得有个意面配蔬菜沙拉的套餐很实惠,不到9刀。Subway,就是赛百味啦,卖三明治的。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就在学校正对Telegraph Ave的那个校门对面。三明治的配菜自己选,品种很多,窃以为比国内的好吃。6寸的4.95刀,12寸的6点几刀,性价比不错。一般女生吃6寸的男生吃12寸的就够了。(像我这种猪一样的女生也要吃12寸的……掩面遁走……)Top Dog,学校南北各有一家,专卖各种hot dog。我去的是南边那家,在Durant Ave上,经常要排队,hot dog确实好吃。一个hot dog大概3刀,我吃两个就饱了。McDonarld’s,这个不用说了,在Shattuck Ave上。鸡腿汉堡+大薯条+大可乐的套餐6点几刀。赶脚分量比北京的足。特别提示:不建议去Berkeley的中餐馆,会毁了你对祖国饮食的印象的。不过据我的美国香港移民二代室友说,三番市内唐人街的中餐馆还不错。去外面吃相对自己做饭总是很贵的,最省米的办法还是自己做饭了。据我估算,早餐1刀,中晚餐2刀就可以吃得不错了。要实现自己做饭,首先你租的房子要有厨房,其次你要找到买菜的地方,再次你要会基本的做菜方法。下面重点说说买菜的地方。Berkeley市区有几个比较大的grocery store,买菜比较方便,不过菜也偏贵。推荐Shattuck Ave上的两家,一家是SafeWay,第一次去填张表办会员卡就可以有很多会员价优惠,他家除肉类外的菜都相对便宜;另一家叫Andronico’s,肉类价格一般比SafeWay便宜,而且关键是肉类有小份的,适合一个人买,不像SafeWay的肉类都是超大家庭装。市区的东西都是偏贵的,要买便宜的菜和其他日用品可以坐40分钟25路公交去郊区的一家大型华人超市99 Ranch Market。除了便宜外,他家的主要优势是可以买到各种中国特色的食品和其他用具,比如中式面条、方便面、粉丝粉条、豆腐乳、酱油、速冻水饺、汤圆、小笼汤包等等,基本上中国有啥那里就有啥。

7、交通、购物及其他从三番机场到Berkeley有地铁,那边叫bart,中间要换一次车,建议在起点站找工作人员问清路线并要一份地铁线路图。顺便吐槽一下美帝公交系统比天朝贵了远了去了,从机场到Berkeley要9点几刀。此外,Berkeley市区有很多公交,凭报到时注册的学生证可以免费乘车。但是,不要以为那真是免费的,事实上,每月60刀的公交费已经包括在你交给学校的钱里了。如果不用学生卡,一般上车就是2刀……购物方面,日常生活用品在Berkeley的各种grocery和pharmacy就可以了,除了上面吃饭篇提到的两家grocery,还可以去CVS、WalGreen等。如果要买化妆品、衣服等,Berkeley也有一些专卖店,如Clinique、Kiehl’s、Levi’s、Adidas等等。要买奢侈品、电子产品等等,建议去三番市区的Macy’s一类的大商场买,或者在机场免税店也可以。不过,免税店的品牌还是比较有限的。手机费的问题,你可以选择在国内开通国际漫游,也可以去那边租一个临时号码。我当时租了一个AT&T的号码,包月50刀,美国国内电话随便打,短信全球随便发,GPRS上网不限流量。再说一说安全问题。白天还是比较安全的,可以随意出门,晚上就最好结伴而行了,而且尽量别到黑人聚居区去。Berkeley校方提供免费的BearWalk服务,也就是晚上你如果一个人要从学校走回你住的地方去,可以打电话叫一个人来陪你走。不过你住的地方必须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具体情况报到开会的时候老师会说。

手快写断了,就写这么多吧。祝大家飞跃顺利!

第二篇: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暑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交流项目总结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暑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交流项目总结报告

我有幸在今年大二暑期得到学校与学院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以前沿科技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如今,距离离开伯村已经快两个月了了。记得与伯克利的分别是在当地八月十四号的清晨,一行人带着连夜打包好的行李,坐上大巴,奔向机场赶赴旧金山国际机场,匆忙之间甚至没有给伯村一个好好的道别。而今,当我再次穿梭在熟悉的校园里,接应着老师同学们的关怀、并回之以笑脸和同样响亮的问候,穿梭在熙熙攘攘的饭堂之中,伯村的一切好像一场并不真实的梦境,可是,每每回忆起来,这份经历却总能带给我一份温暖的感动。在此,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的伯克利小分队共有41人,大家都住在一家叫做Holiday Inn的酒店,专业各异,但是有许多共同的的课,因此大家日常学习生活时常在一起交流讨论。同时我也在上课时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伯克利学生,在Sea Borg教室里面遇到的中国phd们,和他们的接触都让我收益匪浅。而我感觉伯克利两周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么优秀的一群人,让我认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的渺小,原来研究还可以这么做。每每感觉灰心时,就会有一大堆满满的正能量向你注射过来。大二的我,即将迈入大三,对于大学生涯以及未来的道路时常会感到迷惘。但是很多师兄师姐会告诉我,她们的经验,并给我许多建议,免去了我的许多挣扎。同处异国,同样面临着生活和学业的挑战,我们也会有共同的挣扎,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我们相互鼓励,一起解决困难。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协调安排时间,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劳逸结合。接下来说一下本次交流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几个行程安排以及我的交流感想。

一号我们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经过近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块陌生的大陆。出海关。拿行李,合照,几经周折我们总算出了飞机场,迎面扑来的便是清凉的海风,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踏上了迎接我们的大巴,并一路穿梭过这片育有伯克利,斯坦福的神奇土壤。旧金山正值地中海气候中以干燥为特征的夏季,因而四周草木皆是一片枯黄,城市也是一片昏暗,与想象中的场景有很大的差异,不止如此,旧金山市中心的房子有很多都是年代久远破破烂烂的,很难让人将其和世界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湾区二字联系起来。

还没从这种惊讶中反应过来,顾不上jetlag带来的不适感,在吃完就绝对不会再来的美式川菜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老实说,我跟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进入校园的。只见车曲曲折折穿梭过一条条狭窄的街道并最终停在一块生锈不起眼的刻有Universityof California几个单词的金属牌前,我才意识到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伯克利并没有设置围墙或是鲜艳的大门,也无论门卫等保安人员,所谓著名的“学术无界限“之论便是如此。

我们在伯克利本校学生导游的引导下很快地便游览完了整个学校,对没错,是整个学校!相比于其他学校来说,伯克利真的非常的小,而且很多设施非常的陈旧,也难怪学校间流传着“伯村”这样一说。尽管如此,学校的学术气息却依然让人沉醉其中。伯克利的森林覆盖率值得一提,时不时的有小松鼠和小鹿等动物跳跃其间。在各个树荫下都有学生正在看书,或是激烈地讨论着某个话题。伯克利学生学习的氛围非常的自由,他们没有行政班级的界限,在大一大二期间并没有固定的专业,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修的专业,只有到了大三才会决定自己的专业,据此来选择专业课,大学毕业只要求修满120个学分。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可以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在大三更加有目的性的去决定自己的专业。这种可以多选专业的模式让学生有可能在毕业之时拿到多张毕业证书,最高记录是一个人在三年期间学完了五个专业的课程。让学生自己从一开始就自主地选择课程,可以让学习变得更精,因为避开了一些对自己本身而言并不重要的课程。最让人称赞的是,伯克利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即边学习边运用。我们的学生导游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他在大一学习了线性代数中的矩阵变换之后,老师就给他们安排下任务,利用矩阵变换采用python实现图像碎片的采集与重整,长久以往,学生的技术能力增长的非常可观。这种学习模式让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差异: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上课为主,实践为辅,先学完很多基础课,在去学很多很多的专业课,这种模式让我一度非常的迷茫,不知道学习这些会有什么作用。但学生导游非常自信的告诉我们,在边学边用的这种模式中,他非常清楚自己为了什么去学习这些内容,也很有自信去运用自己的所学去做一些有趣的东西。而且,根据他的阐述,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技术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内大部分大三大四的学生,这让我在感受到差异的同时也看到了差距。

项目成果展示

二号上午的课程是由北大过来伯克利的陈晨老师讲授的“Visualizing the Nano-World with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亦即“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世界将不再神秘”。在之前的预习工作之中,我已经提前了解到: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缩写为STM。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中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记得曾见到一句话,叫“未来的科技只可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往大了走,再是往小了走。”作为理科生的我们都深知微观领域探索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里进行研究的观察和测量工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一个全新测量技术的出现往往就标志着一次微观探索里程碑式的突破。

首先,陈晨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纳米世界的尺度,从原子到DNA,到蛋白质,再到红细胞和头发丝,纳米技术的特性和相关应用实在是不胜枚举。接着还向我们展示了由STM技术得到的各种晶体的图像。但仅仅停留在表象还不够,紧接着老师就放出了STM技术的流程图。在这里同学们对这种技术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不停的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老师都会一一耐心地解答,直到没有人有困惑了老师才会继续。这一点上我们也感受到了这里的课堂与国内课堂的差异,在国内老师由于课时的限制几乎不会逐一的在课堂上回答所有同学的问题。接着就是讲解STM技术原理的部分,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设备中TIP的尖锐程度,越尖锐的tip得到的图像就越清晰不会有重影。这项技术应用了量子力学的许多思想,老师在授课中还提到了薛定谔的猫,来阐述量子力学中态的概念。在STM系统中由于tip上电子与样本中电子处在不同的能量量子态,他们的态密度也不同,电子在不同的量子态之间就会发生迁移,进而形成电压电流形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器的稳定以及处理输入到电脑中形成图像。老师还展示了这项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在科研过程中这项技术能够对科学家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老师举了1D GNRs的例子通过图像的方式清晰的阐释了从合成到最后得到扫描结果并进行验证的步骤。接着老师还列举了2D的一些材料的STM结果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对STM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经过老师的讲述,让我认识到当今的研究多是将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今天的老师就是将化学与物理做到了有机结合。用老师的话讲就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对我们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的最后,老师放了一段短小而有震撼力的视频向我们最后展现了微观世界中的奇妙,视频中科研人员用原子做了一个小男孩玩耍足球图案,并利用技术不断移动原子达到足球与小男孩移动的效果。

而下午的座谈会,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李学长更多的跟我们讨论的是在伯克利的学习生活心得。他和我们聊了聊他所认为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他认为美国的教育更加开放,也更加包容,也更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就比如他就自己调侃说他的导师带的学生做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做和他导师相同的学科内容的,这就和国内学生往往和导师相同方向很不一样。随后,他也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教授所从事的研究,负折射率材料的研究。姑且不说这种材料能否达到应用的程度,但这种敢于对固定认知,例如直射率必须大于1,提出挑战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有了这种材料,或许隐身将不会成为一件难事。这也让我们了解到伯克利的一些尖端学者都在做的一些研究到底是什么,为我们将来的道路提供一个指引。

三号上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老师——这是我从心底发出的感慨,甚至可以说,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遇到一个如此让人感到惊艳的人了。这位老师姓陈,名羽北,正如名字一般,他的人也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诗人的气质。不仅谈吐不凡,他即便是在给我们讲计算机学习如此晦涩难懂的课程时,也是古诗词信手拈来,仿佛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挑战,让人很难想象到他是一名钻研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工科生。上课的主题是“Generative unsupervised learning”,即机器的生成性非监督学习。开场陈老师以费曼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开场”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这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够,就无法进行再创造。因此学长其实是想表达我们做学问要沉下心去,读文献、做实验都是如此。这句话用于机器学习是很恰当的,因为所谓机器的学习,便是根据已有的训练集从而获得新的东西,能对未知集进行反应,在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中,以标签的形式表现,在非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中则是以聚类表现。课堂中主要讲了生成性非监督学习,分为三种形式,数值形式与线性叠加,几何形式与领域扭曲,等级集合形式与信号分析。

实话说,本次课堂涉及到了对我们来说比较深奥难懂的领域,而且全程英文教学,有很多生僻的专业词汇我们并不是很熟悉,因而一堂课下来也是一知半解,只是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当老师解释某个东西,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迷糊,因为总会有一些专业词汇跳出来遮蔽我们的视线,但如果老师给我们提示一下这些词的中文意思,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而是这些专业词汇阻碍了我们理解的视线。经过这次学习经历,我真的非常希望今后我们自己的教学能够尽量用英语教授,让我们去熟悉各种专业词汇,这不仅方便我们更好的去与国外的大牛交流,与国际接轨,也更加方便了我们今后阅读国外的文献。

四号下午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硅谷中心GSVlabs参观。GSVlabs是一个创新孵化器,孵化器使用率较高,大批创业公司在此获得加速孵化服务并发展迅猛。我们随从一名当地的工作人员参观了整个孵化中心,随行中为我们解答各种疑惑。从其中我们得知在这里各种new Starters需要在孵化中心租用工作位置,租用费用为每月600多美刀,在接受孵化中心资深mentor的帮助时,也是在等待契机——如果有各种巨头产业公司过来参观交流,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我们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孵化中心很能够保证所有申请者都能成功地开创自己的公司,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从导游口中得到了答案——在这里所有的mentor都是非常资深的专家,有着丰富的企业经验,而且GSV的孵化其实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申请者选择了GSV,同时GSV也会根据申请者的创意去筛选,他们更看重的是idea的创新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但他们对这种创新idea实现的宽容与支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能够有效保证让申请者最后获得回报。在GSV的那段时间内,我们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一家刚起步的公司的CEO正在做路演,他向我们的提问毫无藏私的做了回答。他的公司名为Twic,属于与58同城类似平台性质的公司,这家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各种小型企业在资源使用时的浪费。根据他的介绍,原本市场中450K美元的花费在他们的策划下可以减少到不到100K。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惊世骇俗的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准确把握了市场中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例如以前企业中给员工支付工资都是按人头付给,但其实这些支付的工资并没有实现它拥有的价值,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值得这份工资的。现在经过他们的策划,他们需要先对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评估,根据工作业绩去支付工资,有效减少资源上的浪费。

六号上午的内容是由Christian Dierks老师讲授的、与二氧化碳的电催化再生相关的共价有机结构的知识。由于老师是德国人,所以在听课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比以往困难一些,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自己不好好学习的借口,因为还是有许多的同学听懂同时与老师进行了积极地互动。其实,更多的问题在于这次的课程与化学化工密切相关,而自己已经多年未曾碰过化学,所以听得云里雾里就在所难免了。

首先,老师讲述了共价有机结构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对于零维度、一维度,乃至二、三维度的结构的控制。接着介绍了原子、分子和共价有机结构的关系和COFs的重构网络合成等知识。之后讲解了应用在二氧化碳电催化再生中的、含钴卟啉的共价有机结构。然而由于自己化学知识的有限,从讲解用于提高效率的、COF催化剂的形态学工程开始,我便渐渐地更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好在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参考资料,对我们课后的自学和复习非常有帮助。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一些目前用化学方法制造催化剂,从而高效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固定住,不仅能减轻温室效应,更是一种高效的、把太阳能转化为燃料的方法。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来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也算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思路。

下午的分享是由陪伴我们一起在伯克利度过了许多天的张亘学长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是“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到实习和工作”,这对于正处在学习先进知识、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关键时期的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首先,张学长用中文向我们说明了今天下午这次的分享应当轻松些,让我们不要有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有什么问题都主动提出来。好在之前和学长交流了很多次,所以听起课来并不吃力。首先,张学长介绍了他的一些教育经历,重点讲述了他在伯克利做过的事情。接着,学长谈起了在伯克利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技巧,这让我们生出了许多的向往和期冀。他说,在伯克利生活对于学习、睡觉和社交的侧重比例非常重要,如果想要有个好看的GPA的话,就不得不舍弃社交的时间甚至睡觉的时间。另外有一点也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我一直以为伯克利的学生应该大部分都是比较勤奋和认真的,可是据学长说,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平常不很努力,到了“dead week”才开始拼命学习,突然觉得这跟我们华科的考试月还是蛮像的,可能这个年纪的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默默做学术的并不是主流吧。

伯克利大学后山(可以将整个旧金山一览无余)

八号上午我们去了Intel公司的总部,老实说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现实中的intel总部并不是那么气势恢宏,相反撇开大门前的intel标志不谈,看起来和一般的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就是在这样不起眼的公司大楼之中,工作有世界上最为顶尖的硬件工程师,他们所创造的处理器正在被亿万人使用着。我们进入到intel总工大楼,受到了接待人员的引领。接待人员在会议室中给我们讲解了intel的相关情况,得知到如今Intel已经再慢慢转型,由以往的微电子产业逐渐转移到了如今热门的领域—无人驾驶上,例如早在2016年intel就收购了德国的一家无人机技术公司——Ascending Technologies,今年更是收购了无人驾驶芯片研究公司Mobileye.Intel的转型也是迫不得已——Intel的创始人Gorden Moore在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2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虽然这个定律被证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现在芯片的制造还是遇到了瓶颈,不是因为造不出更高密度的芯片,而是这样发展的投入会急剧增加,但是回报跟不上,整个产业的性价比会降低。Intel的转型也向我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硬件的发展如今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我们今后如果想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于软件上,实现人工智能。

这让我对我如今的境况有了一丝明悟。身处于机械这样一个偏向硬件的夕阳产业,我时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将来会何去何从。可是最近的一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也许人工智能会成为我的契机。就如前几日硅谷论坛中黄晓庆学长曾经说过的,深度学习将会未来的趋势。就算作为一个机械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去跟随这个趋势,不能仅限于传统机械的阴影笼罩中,这样以来,相信未来的科技领域必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九号下午的lecture是由本科于清华精仪系就读、现在伯克利攻读PhD学位的徐卓学长为我们带来的“机器人技术的三生三世”。徐卓学长正在伯克利的机械系统控制实验室学习,师从M.Tomizuka教授。他不仅本科是系里的第一,而且有着多伦多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经历。就像之前的陈羽北学长一样,徐卓学长也是带有清华学子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自信和儒雅,他们总给人一种不骄不躁的感觉,而且学术功底非常好。与之相比,我真的在很多方面都差了许多。

首先,学长为我们介绍了机器人技术的历史。他说,机器人技术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世纪。接着,徐学长从公众认识、机器人企业、具体用途和外形等方面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并详细讲解了现今机器人技术的一些主要研究主题,比如运动规划、深度学习和相关的工作。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之前讲述的知识,学长特地为我们举出了一个“意图推断”的研究实例并详细给出了其中用到的基础理论,更是结合了动画,这让我们一下子就懂得了它的原理,收获到了满满的干货。在许多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徐学长跟我们聊了很久关于国外学校申请的东西,虽然我没有这个需求,但是认真聆听之后还是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出国深造的技巧和知识。

十一号至十二号我们为最后的答辩做着最为努力的准备,我们抽到的的题目是IOT,也就是物联网。为此我们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最终确定要将主题确定在IOT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虽然最后在答辩中没有取得前三,但我们认为在两天两夜不懈的准备中,我们团队协作,查找资料为自己所用,以及英文演讲的能力得到了很高的提高。

最终获得了伯克利大学暑期交流项目的结业证书

以及我们小组的合照

以上便是这次短期交流项目最重要的一些行程安排以及我的一些看法。最后还要谈及本次交流项目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就是让我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让我有了对此作一些研究的决心,兴许这将成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三篇:伯克利演讲

“伯里克利葬礼演说辞”介绍

An Introduction to Pericles’ Funeral Oration

Thucydides did not belong to the generations of Empire builders.He was born just after them, and his personal memory went no further back than the peace of 445.So he shared the ideas of the age with his older contemporaries, but in a less instinctive fashion.Like them, he knew that he was

living in great times.But, more thoughtful than they, he desired to record them;for he knew, as they knew if they ever lay awake thinking, that this glory could not last and that posterity would be glad to read of it.But he little suspected how brief the blossom would be, or that, in his own short lifetime, he would yet see autumn and midwinter.Yet it was in midwinter, when the Long Walls had been dismantled and the Acropolis had

housed a Spartan garrison, that he wrote his eulogy of the city in the form(what form could be more appropriate?)of a speech over her noble dead.It is not, of course, the speech which Pericles

delivered, or even, as the speaker hints, the kind of speech usually given on such occasions.There is too little in it about noble ancestors, and too much about the present day.But there is no reason to doubt that Thucudides had heard his hero speak, most probably more than once, over the city’s fallen soldiers, and could recall in after years among his most sacred recollections, “the cadence of his voice, the movement of his hand,” and the solemn hush of the vast audience, broken only by “the sobbing of some mother of the dead.” We may feel with confidence that he has given us, with the added colour of his own experience, not merely the inner thought but much of the language of Pericles.So that here we can listen, as in all fine works of interpretation, to two great spirits at once;and when we have learnt to use our ears we can sometimes hear them both, Pericles’ voice coming through, a little faint and thin after the lapse of years, above the deep tones of the historian.The speech is written, if ever writing was, “not in ink but in blood.” For with Thucydides, more perhaps than with any other great writer, there is not a word but tells.“You must read and mark him line by line till you can read between the lines as clearly as in them.There are few thinkers with so many ideas brooding in the background.” All great art is like a ghost seeking to express more than it can utter and beckoning to regions beyond.This is as true in history, which deals with nations, as in poetry or any more personal art.That is why the Funeral Speech, written of a small provincial city in the untried youth of the world, will always find an echo whenever men and nations are living true to themselves, whether in the trenches of Mukden or in the cemetery of Gettysburg.Pericles and

Abraham Lincoln were not very much alike.But common needs beget a common language;and great statesmen, like great poets, speak to one another from peak to peak.“伯里克利葬礼演说辞”介绍

修昔底德并不属于帝国缔造者那几代人。他生得恰比他们要晚,其个人记忆不会回溯到445年和约之前。因而,他与更年长的同代人共同拥有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但在方式上却不如前辈们那样本能。与他们相似的是,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伟大的时代。然而,比他们更深思熟虑的是,他想记录他们的业绩;因为他知道这种辉煌不会持久,而他的前辈们如果在清醒时思考也会知道这一点,而后代们会乐于阅读对这个辉煌时代的记载。但他几乎未曾料到,帝国的辉煌竟会如此地昙花一现,或者说,在自己的短促生涯中,竟会亲眼目睹到帝国的“秋日”和“隆冬”。

然而,就在这“隆冬”时节,当长城被拆毁,雅典卫城被斯巴达驻军戍守时,他以悼念其城市的高贵死者的演说辞方式(还有什么更恰如其分的方式呢?)撰写城市的颂歌。当然,这不是伯里克利发表的演说,甚至,如演讲者所暗示的,也非此种场合通常要发表的那种演说。演讲中有关其高贵祖先的描述微乎其微,而有关当代的内容却十分丰富。然而没有理由怀疑,修昔底德曾亲耳聆听过他心目中的英雄为悼念城市的阵亡将士所做的演讲,很可能不只一次,而且多年后还能从其最珍视的记忆中回想起“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手势”,以及广大听众所保持的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只是间或被“死者母亲的抽泣声”所打断。我们相信能体察到,除了凭其自身的阅历所添加的润色外,他不仅传递给我们很多伯里克利的语言,而且还有其内在的思想。因而我们在此能够聆听到,就如同在所有阐释性的杰作中所能听到的那样,两个伟大灵魂共同发出的声音;而当我们学会使用自己的耳朵时,有时能够同时捕捉到两人的声音,在历史家深沉的声音之上传来伯里克利的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得略显微弱和稀疏是声音。

这篇演讲辞“不是用墨水而是用血”写成的,如果确曾有这样的作品被写出来的话。因为对修昔底德而言,或许比其他任何伟大作家尤甚,此篇文章可谓字字珠玑。“你必须逐行阅读和批注,直到你像阅读每行文字本身那样清晰地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少有思想家能在文章的背景中孕育出如此丰富的思想。”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像一个幽灵,力求表达超出其所能言表的内容并传播得更远。无论诗歌还是更加个人化的艺术,还是以各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作品,尽皆如此。这就是在人类质朴无华的童年时代以一个地方小城市为题材的葬礼演说辞何以总能在按自己本色生活的人们和民族中引发共鸣,无论是在奉天的战壕中,还是在葛底斯堡的公墓里。伯里克利和亚伯拉罕·林肯并非十分相象。然而,共同的需要产生了共同的语言;而伟大的政治家们,有如伟大的诗人们,在一个个颠峰之间彼此交谈着。

第四篇:伯克利音乐学院

伯克利音乐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校区周边治安很好,学生可以全面感受波士顿的音乐和文化。校区邻近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从学校步行即可到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大厅。

伯克利音乐学院是美国最优秀的音乐学院之一,它是一所致力于现代流行音乐教学与研究的学院,这也是它与传统音乐学院的区别。它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在它60多年的历史上,造就了来自75个国家的3万多名音乐家。伯克利音乐学院拥有2700多名在校生和300多名教职员工。然而,和大规模的传统音乐院校相比,它并不富有。它的4500万美元的预算以及近8000万美元的捐助基金令人不屑一顾。

这是唯一一所将主要课程设置为现代音乐的音乐院校。其他音乐学院也会开设少数现代音乐课程,但是它们财力、人力配置的第一需求是放在传统音乐上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是第一个把爵士乐作为受尊重的学术性课题来研究的音乐学院。

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伯克利”这个名字与学院传奇般的历史有不解之缘。现任院长利·伯克的父亲劳伦斯·伯克于1996年去世,享年87岁。他是一位钢琴师,出生于条件艰苦的波士顿西区,并在那里长大。劳伦斯靠在当地舞会乐队演奏维持学业,是学校里穿着最讲究的学生。他常常在赶到学校上课时还穿着头一夜演奏时穿的小礼服。在大萧条的阴影中,他毕业了,却发现除了音乐——这个可靠的朋友和捐助者可以使他勉强维持生计外,没有他这个刚毕业的建筑工程师可做的工作。他起初在波士顿,尔后在纽约,作为钢琴师和乐曲改编在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演播室乐团供职。直到二战爆发,劳伦斯一直在音乐生涯中奋斗。大战中,他回到波士顿,作为一名工程师为赖特翁公司设计雷达系统。

在战争结束后,音乐的才华在他身上依然不减当年。他放弃了工程师的工作,决心当一名作曲教师。他成立了席林格学校,并称它为“一人音乐教室”。他的事业很快兴盛起来。不久,他就增添了表演课,这立刻成为所有课程中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爵士乐在那个时代受到空前欢迎,劳伦斯讲授的正是爵士乐。

劳伦斯在搬入波士顿后湾地区纽·贝里街的一所褐色砂石房子之后,开始聘请专业音乐家从事教学。学校需要一个新名称,因为劳伦斯·伯克自己的教学方式已经超越了席林格的教学法。但是,叫学校为“伯克学校”又不上口。一天早上,一个助教冲进来,说他梦到伯克以他十岁的儿子利的名字命名这所学校,“伯克利”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成长的伯克利

到50年代,劳伦斯·伯克的小学校已经开始从全国,甚至海外招收学生。显然,不管伯克是否情愿,他是一下子绊倒在别人从未见过的“金砖”上了。爵士乐,当时已经被一致公认为美国的唯一民族艺术形式,正在成为一种重要产业。但是,没有一所专门学校讲授它。伯克利的挑战是很明显的:一年接一年地培养一批批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就像西边几英里远的哈佛商学院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生一样。一位萨克斯管教师说:“学斗牛,要去西班牙;学音乐,就来伯克利。”

就像冬日的疾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教职工和在校生的人数随着一座座建筑的兴建迅速增长。1962年,劳伦斯将学校由私立改为非盈利性质,并开设了语言、艺术、科学、历史以及其他文化课程,以便符合评定要求。到1970年,伯克利已成为一所完全正规的四年制大学。即便如此,伯克利很难声称它拥有一座校园,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把它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分散的,并且根本不般配的建筑当做高等教育学府,而且这些地方明显缺少通常大学所拥有的一些环境设施:草坪、树木、仿都铎式建筑、体育馆、球队和联谊会等,但是,它拥有音乐。

各种肤色和身高的音乐迷们三五成群聚集在走廊或砂砾铺成的过道上用各种语言交谈。我们可以见到一位白人学生坐在台阶上,吹着大号,正在认真地做音阶练习。就在他旁边,一个黑人女孩正用装了弱音器的小号做着同样的练习。街那边,一名鼓手蹲在过道上流畅地击打着节奏,等候轮到自己进入教室演奏。在充满烟味的咖啡厅,一名日本女长笛手杰米·卢罗正在旁若无人地一边唱谱,一边在空中比画难以捉摸的音符。

伯克利由多个国家和种族构成的在校生群体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一景。将近40%的学生来自国外。一名三年级的德国低音提琴手说:“我认为伯克利在德国比在美国更有名。有了伯克利的学位,回去后就一切不成问题了。”

摇滚乐手和爵士乐手占了学生人数的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数则介于两者之间。如果说大部分学生到校时是带着学习表演的基本想法的话,四年的课程设置则扩大了他们的眼界。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分散到学校的四个大的专业分支:表演、音乐技术、专业写作和专业教育。伯克利总共向十几个专业的学生提供600门课程,涉及范围从歌曲写作、改编到电影配乐的创作、音乐合成、音乐商业经营和音乐疗法。

课程设置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反映了当今音乐领城的错综复杂。伯克利的主要功能曾一度是向大型乐团提供演奏员,为此曾获得诸如“和弦产地”和“文凭工厂”这样的称号,但是,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如今,学生们仍在吹奏乐器、做发声练习,但这些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伯克利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培养音乐人才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系统。这一系统越来越依靠电子技术。如果你认为学习音乐所需要的只是一件乐器和一台录音机,那就错了,请到伯克利教学大楼的实验室去看看就明白了。实验室中到处是一排排的仪表板、混颇台、电子合成器、集锦唱片只读光盘驱动器、声片剪接器以及许多说不出名堂的东西。总之,你在这里可以见到总价值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信息技术部负贵人马什坐在一台通过音乐数字接口和一台电子合成器相连的计算机旁,他随便编了一段小旋律为我们演示作曲软件的魅力。他先编出钢琴的旋律,再加进鼓、低音提琴、萨克斯管、长笛和弦乐。只用几秒钟,仅仅通过操作一只鼠标,就完成了一支真正的管弦乐曲。再按一下鼠标,打印机就打印出了他创作的乐谱。他认为:“这些机器并不会改变创作,只是改变了创作手段而已,曲子的创作还是由人来完成的。” 每一个学生都被要求必修一门音乐技术课。像戴维·马什这样的老师要学得更深更广一些,要在音乐的电子合成方面为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础。“目前,作为专业音乐家,你不仅需要基础音乐技能,也需要具备技术技能。”音乐技术部主任唐普鲁茨说,“我们甚至在为还不存在的职业培养人才。”

专注于音乐,专注于学习

“音乐家不一定非要挨饿。”这是劳伦斯·伯克最常说的话之一。一个音乐家可以是生活在艺术虚幻世界的创造者,但是他同样需要生活技能。伯克利不仅教音乐,同时还教学生穿小礼服时不要穿棕色鞋子,在文雅的婚礼上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演奏,如何使自己的收支平衡,以及为什么在特约表演会上和录音制作时要准时到场等。

对于那些偶然到来的观光客来说,最令他们吃惊的是学生们的刻苦勤奋。那些寻找地方色彩的旅游者发现,这里几乎没有纹前额的学生,也没有戴鼻环的,奇装异服的青年在这里可能比在哈佛还要少。在许多文科院校校园中常见的星期四至星期五的通宵聚会在这里都寻不到踪迹。吸毒和学校纪律从来不是问题。伯克利的学生,或者是因为太认真,或者是因为太穷,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不能白白浪费时光。

许多年轻自负的新生,尤其是吉他手,常常是靠自学起家的,大概有半数以上的一年级学生在开学时还不会读谱,这是他们的一个严重缺陷。这些年轻人都需要音乐记谱、基础和弦和听音训练等一系列新生训练课程。另一方面,摇滚乐手们坚信自己的艺术完全是诗歌、心灵和即兴创作的产物而厌恶常规强化训练。但是伯克利坚持要他们学习音乐专业基础课,即使是那些最固执的学生也最终改变了看法。

“摇滚乐手们满脑子出人头地的想法。”表演分部主任门罗说,“摇滚乐手们认为如果他们到22岁还未成名,就算完了。他们来到这里时,已经在考虑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了。我们则对他们讲:‘闭嘴!孩子,静下心来学!’”

音乐天才的摇篮

伯克利音乐学院提供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前两年上基础课:和声、对位、辨音训练和音乐技术,后两年进入各专业课程学习。学院设有12个专业:古典音乐作曲、爵士音乐作曲、现代音乐写作与制作、电影音乐录制、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教育、音乐制作技术与工程、音乐合成、歌曲写作、音乐疗法、演奏和专业音乐。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都必须是一个专业水平的演奏家,至少要精通一种乐器。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费十分昂贵,例如1999年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费为全年15350美元,再加上食宿杂项大约需要2.5万美元。学院提供的奖学金也不少,大约有500万美元。在奖学金的发放上,美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基本一视同仁,只要是出类拔萃的申请人都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英文基础差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一般社区学院先补习英文。学校十分惜才,对招生慎之又慎,对于有音乐天才的和与音乐无缘的考生,录取或不录取会迅速决定。但是许多有才能的学生并非全面发展,他们自认为音乐是自己的天生使命,若被拒之门外,有可能意味着一个音乐人才遭到了扼杀。因而,学院总是想方设法给他们机会,帮他们圆梦。

伯克利的学生们毕业后有极好的机遇从事音乐专业方面的职业。现在来推测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在未来几十年如何发展,比1945年劳伦斯·伯克改行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时更难。不管发生什么,伯克利音乐学院都将是音乐教育界的主角,这一点毫无疑问。如今,许多专业乐团至少有一名伯克利毕业生。名列前茅的爵士乐歌手,像钢琴家赛勒斯·切斯纳斯特和雅基·泰拉松,他们的成功至少部分归功于在伯克利课堂上的学习和排练。由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所创立的“小伯克利”音乐学校和伯克利音乐学院保持着正式的联系,这些学校在巴黎、巴塞罗那、特拉维夫、雅典和赫尔辛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学生们和教职员工一样,对“联系”一词有着深刻的体验,因为他们在伯克利的生活远远超出了学习读谱、音乐理论和如何演奏一样乐器。他们“以乐会友”,广交同仁,建立了广泛的联系。5年、10年或20年后,音乐界的电影配乐、音乐教育、乐团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骨干肯定会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校友。

第五篇:暑期学习交流

暑期学习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这个暑假,因为女儿中考结束,本想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好好放松一下,但是女儿想为不久的高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执意要上初高中衔接班。主动要求上进的女儿也给我作了个好榜样。于是,暑期整整有27天的时间,我早上送孩子上课,中午12点带孩子回家,在等待孩子下课的这27个半天里,我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学习。

说到学习,我这也许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充其量也就是半休闲半娱乐吧。现将我暑期的一些所谓的学习经历跟大家作个汇报。

一、名著欣赏,陶冶情操

女儿喜欢文学,家里的书也不少。我在众多书籍里挑选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傲慢与偏见》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最著名的小说。其实这本书,在前几年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这个暑假才重新拾起。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看完书籍,我觉得意犹未尽,随即又上网搜了一部风格类似的电影《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于1939年上映。

女演员费雯·丽凭借其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郝思嘉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本片在世界各地文化与商业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和轰动,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1940年的奥斯卡奖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本片独得十项,此纪录在20年后才被打破,并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排名第四。两部名著,一部用阅读的方式,一部用观影的方式,都让我这个平时不爱学习的人受到了或多或少的艺术感染。

二、追溯历史,了解战争

我虽然是个女性,但是骨子里还是有不少的英雄主义,闲暇我很少看家长里短的电视剧,而特别钟情于有关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影视。这个假期,我搜了两部跟二战有关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一部是《太平洋战争》,一部是《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战争首先由日本发动,也是以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该剧描写美国101空军部队的一个小支队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空降法国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1942年,一群毫无经验的平民百姓,自愿参军受训,成为美军最新的一个团——空降部队。中尉索博魔鬼般的训练使他们吃尽了苦头,然而他们也成为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终于在1944年6月5日登上了飞机,奔赴法国“诺曼底”。

《兄弟连》改编自真实人物在二战中的作战经历,剧中大部份主角人物都真有其人,而他们遭遇的事件也都真有其事。全剧主要谈论二战时期,美军101空降师506团第二营E连士兵的故事;因为战争让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及互相扶持,有着像亲兄弟般的结合,并讲述他们在战争时的生离死别。

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步兵连之一,E连,不断被委派最艰难的任务。二战期间他们从最初在诺曼底登陆日的黎明,作为先头部队跳伞进入到法国,到最后攻占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的度假地尖山。作者安布洛斯讲述了在这支部队里那些勇敢的士兵,他们面临着饥饿,寒冷和150%的伤亡率,并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紫心勋章的嘉奖。斯蒂芬·安布洛斯通过对这些幸存者数小时的采访,用了大量美国英雄们自己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

通过观看这两部电视剧,我了解了二战的历史,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为战争中英雄们的团结协作,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同时,也让我进一步认识了二战中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为扭转战争局面,取得二战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励志故事,催人奋进

暑期,在书店闲逛时,一本书的封面人物深深吸引了我:一位既没有手也没有腿的西方小伙子,站在冲浪板上,周围海浪翻涌,但小伙子面带微笑,毫无畏惧之色。我随手拿起这本书,永不止步四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个疑问在我脑海中闪现:一个连四肢都没有的人,他如何跨出家门?又怎么谈得上永不止步呢?带着种种好奇,我开始了解这位没有四肢的作者及他写得这本书。本书的作者叫 立克·胡哲,是澳大利亚人。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就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他是澳洲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也是高中第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残障者,并获压倒性胜利,被当地报纸封为“勇气主席”。他是第一位登上《冲浪客》杂志封面的菜鸟冲浪客,他在夏威夷与海龟游泳,在哥伦比亚潜水,他踢足球,滑滑板,打高尔夫球样样行。他的人生有着曲折坎坷的经历,他更有出色的演讲才华和伟大的人生目标。他16岁起,就决定以“激励他人”为生命目标,他创设了“没有四肢的人生”非盈利性组织,组织各种富有创意的行善活动,至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进行了1500多场演讲,他周游世界,撒播希望与爱的行动,深受教师与家长的赞誉,他们认为应该把他的故事列入学校课程。他的第一本书《人生不设限》也畅销全球,带给读者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力量。而我今天介绍的这本较《永不止步》是《人身不设限》的姊妹篇。

作者力克在本书中通过真诚、平实而富于真情实感的语言,围绕挫折、爱情、成长、心理等问题向大家讲述了那些他人生路上所遇到的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行动带来的惊人力量。

他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自己寓信念于行动,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你所面临的困难怎样看似令人却步,只要有执着的行动,我们就会活出人生的精彩。看完这本书,再次回到书的扉页,两行坚定有力的黑体字“勇气与希望,让我们“人生不设限”,信念和行动,使我们“永不止步”再次深深地映入我的眼帘,扎根我的心底。

四、品读散文,静心思索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说到林清玄,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喜欢读书的人,适合在床头放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我暑期读的这本林清玄散文集,是编者从他以前发表的众多散文中精心挑选,进行分类编辑的珍藏版。这里,我想较重点地介绍我的读书体会。

1、亲情。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

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2、乡情。对于故乡,我也有太多的感慨,多年前曾经出过远门,在遥远的他乡生活了两年多,深深地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作者在表达乡情时,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母亲总让他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与牵挂。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吧。

3、阳光。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是啊,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4、人生思索

书中,有一篇充满哲理的故事叫《空心看世界》。作者写道:“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啊!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

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林先生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地启迪。

下载伯克利暑期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伯克利暑期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伯克利音乐学院知名校友

    伯克利音乐学院(英语: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世界著名独立音乐学院,位于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建于1945年,由劳伦斯·伯克创办的,原名施林格音乐大厦,是以伯克的老师约瑟夫......

    伯克利音乐学院地理位置5篇

    伯克利音乐学院(英语: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世界著名独立音乐学院,位于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建于1945年,由劳伦斯·伯克创办的,原名施林格音乐大厦,是以伯克的老师约瑟夫......

    2013年暑期班主任培训交流材料

    2013年暑期班主任培训交流材料 今年暑假,我荣幸地被学校派到石家庄,参加了为期3天的“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管......

    暑期培训德育交流稿五篇

    暑期培训德育交流稿平阳新纪元学校 兰何平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好! 在开始讲经验做法之前,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某天,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看到一名男生正用一块砖......

    暑期班主任培训交流发言稿

    暑期班主任培训交流发言稿 大学,的的确确是个令人神往的好地方。是个提振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好地方。常言道:“子孙所教,求拜我师”。在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一......

    暑期TKT培训交流汇报材料

    暑期TKT培训交流汇报材料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暑假期间的TKT培训学习体会。非常感谢增城市教研室给我们这些学习者提供......

    2016年暑期教师师德交流材料

    2016年暑期教师师德交流材料 赵莉微 2016/8/27 今天早上赖书记对我的点评实在是太高了,实在不好意思,学校教学质量这两年有所回升,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开明指导,离不开班主任老师......

    暑期实践交流会会策划书

    2011暑期实践交流会会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1)通过此次活动实践交流会,介绍我校学生社会实践基本情况,同时对与会同学进行社会实践宣传与动员。 (2)以座谈会的形式让社会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