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度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必做的十一个实验记录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
地震模拟实验(演示)
【实验时间】2017年9月12日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实验步骤】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时间】2017年9月19日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实验器材】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竹片。【实验步骤】
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两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温馨提示】
1、弯曲的竹片不能离眼睛太近,以免伤了眼睛。
2、弯曲的竹片也不能离同学太近,以免伤了同学。
【整理器材】把废竹片放进废物桶,把毛巾还原归位放置。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时间】2017年9月26日
【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器材】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块、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挑出棱角分明的砖块。
2、把挑出的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大约过五分钟后进行观察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碎砖块没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温馨提示】
1、用锤子敲砖时要让学生注意安全。
2、不要让学生猛力摇晃瓶子,以免毁坏瓶子伤人。
3、大口玻璃瓶也可让学生自备。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时间】2017年9月29日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快板岩、烧杯、凉水。【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板岩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2、把石头烧红后,迅速放在凉水中。
3、如此反复几次,观察板岩有什麽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一块块的小碎屑掉下。【实验结论】
温度变化能使岩石产生裂缝,对岩石有破坏作用。【温馨提示】
1、要正确使用酒精灯,同时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烧热石头。
3、凉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整理器材】
把碎岩石放进废物桶,把废水倒进水槽,仪器归位,擦净桌面。
九、声音的产生
【实验时间】2013年10月17日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水槽、水。【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槌敲音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温馨提示】
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
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
声音的传播
【实验时间】2017年10月24日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要堵住另一只耳朵,一定不能用力敲击桌子,以免损伤耳朵。
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7日
【实验目的】能通过实验对木材的特点进行探究。
【实验器材】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小灯座及灯泡、电池及电池、盒导线、水槽。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烧木材,观察那种木材更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它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简单的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亮。
6、和其他物品比轻重。【实验现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沉少浮多。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能使小灯泡稍微发红
【实验结论】
木材容易燃烧,有花纹,软硬程度不同,有沉有浮,比锤子轻。【整理器材】
把废水倒入水桶,把木材放入废物桶,其他器材有序归位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时间】2017年11月14日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步骤: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水槽,看浮沉。
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事项:不要让碎片划破手。
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时间】2017年11月28日
【实验目的】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试验,从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实验器材】铁、铜、铝、小刀、导线、电池、小闸刀、酒精灯、放大镜、砂纸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
【实验步骤】
1、把铁、铜、铝分别放在火上烧,观察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铁、铜、铝的硬度。
3、把铁、铜、铝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过一会儿用手触摸,感觉热不热。
4、用放大镜观察金属的花纹,用砂纸打磨金属观察其光泽。
5、把金属联入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亮。
6、让金属从高处落下,观察是否容易碎,【实验现象及结论】。
金属不易燃,多数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
【温馨提示】
1、有些金属较软,这些要让学生了解。2.进行安全教育。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实验时间】2013年12月4日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注意事项:使用同样多的热水,同时盖玻璃片。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一、请你写出制作地球模型的方案
使用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木块、钉子
使用工具:小刀、笔
制作步骤:
1、把红色的橡皮泥制成小球,当做地核。
2、把黄色橡皮泥做成饼状,把红色小球包起来,做成地幔。
3、把绿色橡皮泥做成饼状,包在小球外面,做成地壳。
4、用铅笔在小球上画上弧线,用小刀切去小球的八分之一。这就是地球结构模型
二、探究火山的成因
实验材料:番茄酱、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托盘
实验过程:
1、用土豆泥把番茄酱包起来,放在托盘里。
2、把托盘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一会后,番茄酱喷了出来
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深处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岩浆运动喷出地表形成的。
三、写出模拟地震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研究地震的成因
实验器材:毛巾、木棒
实验过程:
1、把毛巾叠成长条,平铺在桌子上,用手从毛巾两头向中间推,毛巾出现褶皱。
2、用手拿着木棒两端,用力,木棒会折断。
实验结论:地震是岩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断裂引起震动形成的。
四、写出你制作卵石的过程。
材料:锤子、磨刀石、水
过程:用锤子把石块的棱角砸去,在磨刀石上反复摩擦,用水冲刷,就制成了卵石。
五、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槌。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鼓前面的蜡烛火焰抖动很厉害,较远处的很轻微。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
六、实验目的:液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水槽、透明的塑料袋、闹钟,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定好铃,用塑料袋包起来,系紧口。
2、把塑料袋放在水槽里。
实验现象:时间到,可以听到铃声
实验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七、实验目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抽气机、闹钟
实验过程:
1、把闹钟定好铃,放在钟罩里。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来。
实验现象:时间到,听不到铃声。
实验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第三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的实验
实验名称:吹蜡烛的实验(1)
实验目的: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器材:一根蜡烛、火柴、瓶子、木头、文具盒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分别隔着瓶子、木头、文具盒吹蜡烛。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隔着木头、文具盒吹蜡烛,蜡烛不灭。隔着瓶子吹蜡烛,蜡烛熄灭。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头、文具盒等不能吹灭蜡烛。实验名称:吹蜡烛的实验(2)
实验目的:用漏斗的宽口和小口吹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器材:一根蜡烛、一个小漏斗、火柴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文具盒、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3、这个试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实验名称:用吸管吸水试验 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步骤: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你能从吸管里喝到水吗?
实验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你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汽水。注意事项:杯子里的水能安全饮用,合理使用吸管。
7、水温的变化 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安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拄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书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期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注意事项: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名称: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的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盛冷水的水槽中,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实验现象:1~4号杯中热水的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杯子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由于外部条件的不同,有时放到冷水中降温的速度最快),静置状态降温最慢。注意事项:往杯子倒热水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1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试验
实验器材: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2课、改变浮和沉
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剪刀、一杯水、一只 鸡蛋、大口径玻璃杯、一包盐 实验步骤:
1、将瘪的空牙膏皮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2、取出牙膏皮,可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想使牙膏皮竖直起来,可以从它尾部见开出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会竖直浮在水面上。
注意事项:在做让牙膏皮竖直浮起来的实验时,只需将牙膏皮的尾部稍稍鼓起一些。若将牙膏皮整体都扒开,搞的较鼓,再放进水杯,牙膏皮就难以竖直浮在水中而要倒下并下沉。为此上课前要预做几次,以便掌握好牙膏皮应该鼓起的程度。
3、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实验结论: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13课、水面的秘密
实验名称: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一)实验器材: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抹布、托盘
实验步骤:
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的数量。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不然杯子装满水时,水面的高度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2、向装满水的瓶内放曲别针时,注意小心轻放。
3、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实验名称:证明水的表面有张力
(二)实验器材: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实验名称:水的表面有张力
(三)实验器材: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
1、把硬币放到叉子上。
2、小心地把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14课、水往高处走
实验名称: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一)实验器材:一条毛巾、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
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在水中,一端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实验名称: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二)实验器材:两块约20㎝唱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区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
2、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玻璃片缝隙往上爬 实验名称: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三)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等、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20课、空气在哪里
实验名称:试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一)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杯子)、一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一块毛巾。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真切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实验步骤:
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
4、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
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实验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名称: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二)实验器材:1个饮料瓶、一个气球
实验步骤:
1、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发现气球是瘪的。
2、用力捏饮料瓶,会发现气球鼓起来。
实验结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里的空气跑到气球里,瓶子瘪了,气球却鼓了起来。实验名称: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三)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气球、饮料瓶、锥子。实验步骤:
1、用锥子在饮料瓶底扎几个洞。
2、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之后放入水槽中,手用力往下按。实验现象:水从瓶下面的孔流进瓶里,气球鼓了。
实验结论:瓶子里面有空气。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把瓶中的一部分空气压入气球。注意事项:使用锥子是注意安全。实验名称: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四)实验材料:带有橡胶塞的集气瓶(橡胶塞上有两个孔,正好能插入弯玻璃管与漏斗)、烧杯、蜡烛、火柴、橡皮泥、弯玻璃管、漏斗。实验步骤:
1、用带有漏斗和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塞进集气瓶(集气瓶剂量小,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用橡皮泥堵住弯玻璃管的上端,用烧杯往漏斗里倒入适量的水。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进集气瓶?(因为空气占据集气瓶的空间,所以水流不进去。)
2、去掉堵住玻璃关口的橡皮泥,在管的出口处,放上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往漏斗里倒水。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排出后,水才能流进集气瓶中。实验名称: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
(一)实验材料:水槽、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约3/5的水,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里面已充满空气)。
2、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把空杯子稍微倾斜,并对装满水的杯子(这个杯子也要稍微倾斜),会发现有气泡从空杯子进入盛水 的杯中,盛水的杯子中的水被空气挤得越来越少。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进入了另一个杯子。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不要打碎玻璃瓶。
2、试验中,两只杯口都不要离开水面。实验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实验名称:空气从一个杯子进入另一个杯子
(二)实验材料:水适量、透明玻璃杯2个 已充满空气)。
2、将空杯子倒立扣在有水杯子的上面,使2个杯子口口相对。(为了保证实验的严密性,还可以在杯口相接处,用透明胶封闭)。
3、将2个杯子一体地旋转180度,使原来的两个杯子的位置颠倒过来。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了另一个杯子。
注意事项:两个杯子的位置上下颠倒时,动作要快,不能让水从杯口缝隙处流出。
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名称: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一)实验器材: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只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的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只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
3、往培养皿里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总结论:空气中有一种成分能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实验名称: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水槽、小木板、蜡烛、细铁丝、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深的水,滴入几滴红墨水染成红色。
2、将粘有小蜡烛的木板放置于水面中央,点燃蜡烛。
3、罩上玻璃钟罩,立即塞住钟罩上面的开上升。
4、缓慢地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里的水面略高于钟罩内的水面。这时将钟罩上面的塞子取下,立即向钟罩内插进点燃的火柴。
实验现象:发现燃着的火柴进入钟罩后马上熄灭了。实验结论:罩内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注意事项:
1、玻璃钟罩的塞子要密封不漏气。
2、实验时,在烛火上罩钟罩后,要立即塞住钟罩口,实验效果才好。实验名称: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三)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橡皮塞、水槽、铁丝、蜡烛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深的水,加数滴红墨水染成红色。将钟罩放入水槽中,让学生看到罩内外的水面是相平的。
2、在橡皮塞下插进一根铁丝,另一头弯个钩,钩上插一下段蜡烛。点燃蜡烛,将它塞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可以看到开始烛火在罩内燃烧,过一会儿,烛火慢慢熄灭,这时罩内水面开始上升。
3、然后向水槽里加水,使水面上升至与罩内水平面相平。打开橡皮塞,立即向罩内插进燃着的火柴,可以看到火柴进入罩内马上熄灭了。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能支持燃烧,另一种不能支持燃烧。注意事项:橡皮塞要塞紧密,不能漏气。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就本学期五年级科学的探究实验教学工作做以如下总结: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尤其在实验教育学中,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大胆猜想,多表扬那些在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有创新方法的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增强成就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科学实验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培养了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由于科学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所以设计实验便于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实验计划顺利实验:开学初制订好实验计划。课文中有许多实验内容,但并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完成,我有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分组实验组织实施。在开学初即将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告之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则鼓励学生“自己去试试看”,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学会了用所学知识来改善和解释生活。
四、使学生将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接受式学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灵活化。课文中有不少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首先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探究活动如何做到,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并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最后共同探讨,积极反馈。将学生的活动、过程、结果等进行考核。在评价时会让学生先说说具体过程,然后进行评价。到课外的活动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有些活动要求家长陪同,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找准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注重知识的落实和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落实,使学生将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接受学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最后可以鼓励学生有时间的时候,多多阅读一些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
科学实验是学生对未知的世界探索的一个窗口,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对世界上各种现象产生怀疑,而这个时候如果能动手做实验,让他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奥秘,他们会豁然开朗。回顾这个学期,在实验课上真的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现将这个学期五年级的科学实验课总结如下:
一,学生方面。学生做实验积极,肯动手、动脑,每当自己把实验做完,做成功,学生会有成就感、满足感,同时也会因为获得知识而自豪,甚至因为自己在探索很久之后,把实验做成了,然后在欢呼雀跃。“老师,我成功了,快看,老师,我成功了!”,每当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声时,我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会问我,老师是哪里吃问题了,我也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他们会继续探索,直到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如果实在不行,那就下一节课再来。我想这样才是学习,这样才使学习有意义。
二,老师方面。作为科学老师的我,我会不断汲取科学知识,从书本上学习,从网上学习,看科学杂志,科技频道,这些现象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谜团?自己时常想这些问题。比如在上第一单元时,学生不太理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会产生昼夜变化及四季成因,我会运用一个手电筒作为光源(太阳),随着地球仪的转动,看到不同在地球仪上面出现阴影的地方,从而理解了昼夜的变化,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随着地球的转动,地球上获得的光照会向南移,到达北回归线,又会向北移,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四季。
有时候会在想,我这样讲学生理解吗?我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基础上我可以这么讲。科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是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三,实验的操作。实验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操作,不会像写作文那样,可以把某些句子提前或者放在后面,可以打乱顺序,这个必须按照前后的顺序来,如果乱了,后果不堪设想。如用酒精灯时,不可以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必须要用火柴点燃;还有一些腐蚀性的药品,必须要带手套,以防背腐蚀,更危险的是一些爆炸类的药品,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
要求学生把实验用品摆在桌子规定的地方,要用到什么器材,再从那里拿过来用,这样才有秩序,方便。做完实验,也要把材料、器材归档。再把桌子擦干净。
实验让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也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研究钟摆的秘密》中,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中,并用萝卜作为摆,细线作为钟的指针,让学生探寻钟摆的规律,奥秘。先分成小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派代表来说,看到他们激烈的讨论,我知道,学生已经获得了知识。
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不会思考,不努力,那么将来的我们就要被机器人取代。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自主独立地学习,而不是仅仅知识照搬照抄,我们要做新时代具有科学思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