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季《数学教育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数学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发现学习
答: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2.数学问题解决
答:“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3.数学技能
答: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4.接受学习
答: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答: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变化表现为: ①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②“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③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④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2.简述影响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答:影响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因素有: 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历史因素。3.简述我国这次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答:国际数学课程的改革特点:(1)注重数学应用(2)重视问题解决(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4)注重数学交流(5)注重培养能力(6)重视数学美育(7)注重培养自信心
(8)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 4.简述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
答: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其固有的特点是:
第一,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组织。第三,数学认知结构可以在各种抽象水平上来表征数学知识。
第四,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因而他们的认知结构必然要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第五,数学认知结构不是一种消极的组织,而是一种积极的组织,它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乃至一般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第六,数学认知结构是在数学认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组织。第七,从功能上来说,学生既能借助已有认知结构去掌握现有的知识。5.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
答:充分运用学习迁移规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有有效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来说,迁移不仅是学习结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的应用,也是新的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一般来说,学习比较优良的学生大都是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1、举一反三,引导示范
2、指导学生推理。
3、指导学生质疑。
4、指导学生概括。
三、综合题(共30分)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依照对教材的理解,就下面的内容,写一篇教案。要求有: 1.教学目标,2.重点与难点 3.详细的教学过程。
内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3.通过观察、猜测、证明、归纳,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4.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演示(图一)
问题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你能观察到图片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四边形?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图片中的四边形有(如图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师:同学们观察得仔细,回答得很好。问题2:图片中表现出最多的是哪种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
问题3: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其它例子吗? 生:举例略。
问题4: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四边形之间有怎能样的关系? 生:回忆、思考。但答不出来。
师:多媒体演示(如图三):并提示:正方形、长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属于四边形。
师:强调:平行四边形属于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性质,但它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本节课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特殊性,由此导出课题。板书:“平行四边形”
《数学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发现学习2.数学问题解决 3.数学技能 4.接受学习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2.简述影响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3.简述我国这次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4.简述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 5.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
三、综合题(共30分)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依照对教材的理解,就下面的内容,写一篇教案。要求有: 1.教学目标,2.重点与难点 3.详细的教学过程。
内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正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
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不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大、全“标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
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 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学研究》2003.3)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 “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霸道行为,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霸道教育,本身是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的。不让你明白“为什么”的道理,只告诉你、要求你“怎么样”做;不需要你心服口服,只需要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样的教育,除了使人产生无奈、委屈、沮丧、压抑、烦躁、苦闷甚至愤怒的情绪外,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形成人的道德自律吗?既缺乏对人的尊重,又想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搞管、卡、压等霸道教育上,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用这样的办法,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
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第三篇:口才学期末考核试卷
口才学期末考核试卷
姓名:学号: 班级:
总结概况口才学课本前七章
关键词:口才、风度、演讲、辩论
第一章:本章阐述口才的重要性,口才艺术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颗明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现代社会也需要有口才的人才,因为口才将会是一个人成功的阶梯。为提高口才,我们必须提高口才的四要素:德、识、才、学。德是灵魂,识是方向,才是核心,学是基础。良好的口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其中包括思维的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音质量的提高,语气、语调、语音节奏的掌握及语感培养和选词择句等多方面。
第二章:本章着重从口才技巧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其中从口语和书面语言相比的特点入手,让我们明白口语的特点,避免文邹邹不合时宜的语体。本章详细的论述了称谓、介绍、恭维、交谈、问答、赞美、祝贺、拒绝、安慰、说服等多方面的口才技巧。其中得体的称谓是交往的基础,必要的介绍会给交际和谐的氛围,适当的恭维可以赢得良好的处世关系,幽默和赞美让交谈妙趣横生,问答得体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赞美和祝贺也需要合时宜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婉转的拒绝可以让我们避免交际的恶化和自己的勉为其难。
第三章:本章介绍口才风度。讲话是否能吸引人,不仅与谈话内容有关,还与讲话者的气质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等有直接关系。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是大将风度;思维机敏、幽默风趣是智者风度;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是自然风度。风度美作为人人都想追求的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气质。生活中举止行为应稳重有礼,坐立行走文雅大方、手势眼神协调传情、面部表情深沉理智。此外在服饰搭配和仪表风姿等方面也要注意,毕竟,一个气质不凡的演讲者才能吸引听众,赢得好感。
第四章:本章着重介绍交际口才。一个现代人想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良好的交际口才至关重要。很多名人都曾因出色的交际口才而时个人魅力倍增。我们在社交中会遇到不少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避实就虚、巧设圈套、巧用谐音、巧打比方、顺势回抛、化实就虚等方法巧解难题。在社交中为避免难堪,可采取触类旁通、顺便提出、投石问路、开玩笑等方法。在校园生活中,与老师的沟通,也要学会掌握赞美、解释、请教、商榷等技巧。从校园走向社会,要学会从校园语言到社会语言的转变,学会与同事和睦相处。
第五章:本章介绍演讲口才。从功能、表达形式、内容等不同的方面划分,演讲有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性质的演讲,我们应根据其特点适当表达。演讲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即“凤头”,要有充实的内容,即“猪肚”,要有有力的结尾,即“豹尾”。演讲者应有鲜明的主题,并能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陈出新的深化。即兴发言可以借助“三定”、“四问”、“五借”快速构思,抓住听众的心。演讲的论据材料也要生动有趣,合理有理。此外,正式演讲还要选好题目,写出缜密的演讲稿。
第六章:本章介绍辩论口才。辩论显然表现为“舌战”,但目的仍是说服。通过合理的立论来阐明真理,分辨是非,令对方信服。辩论的语言具有压服性、条理性、目的性、健康性等特点。论辩制胜离不开好的设计,论辩反驳需要抓住时机和反驳技巧,自由论辩的提问应有自己的战术,形成强大的攻击力,论辩中处于被动,也要用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顺水推舟、正本清源、釜底抽薪等技巧让自己反客为主。论辩中要正确处理说与听、看、思的关系,看穿偷梁换柱的诡辩术、恰当的运用手势、巧设问,论辩后应掌握“解剑息仇”的技巧,为论辩定一个积极地格调。
第七章:本章介绍幽默口才。列宁说过,“幽默是一种健康美好的品质”。诚然,幽默是一种诱惑,一种魅力,一种缓和矛盾、调节关系、活跃氛围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让一个人充满了魅力和亲和力。构成幽默口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歪解法、迂回法、拟人法、自嘲法、夸张法等。幽默的行为和语言机敏诙谐、含蓄深刻、温和亲切,给人以情趣,让人在笑声中缓解尴尬又有所悟。我们要掌握幽默的口才技巧,学会自嘲,运用天真式的幽默,让言语诙谐,让行为充满艺术,让听众在审美心理上获得巨大的满足,也让自己拥有愉快的心情,健康的心态。
一、从中国知网下载任福全老师论文20篇
1.论文下载过程说明
首先从百度搜索中国知网,然后打开相应中国知网链接,在精细搜索选项中作者栏中写“任福全”老师名字,作者单位填写“河北工业大学”,最后从相应搜索结果中打开文章并下载。
2.论文题目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探索》
《抵制“三俗”之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实践及启示》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索》
《百年辛亥革命的启示》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思考》
《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90年的光辉历程》
《邓小平以德治国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论》
《江泽民的德治思想及实践研究》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绩效探究》
《用“和谐精神”推进高校图书馆和谐管理》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探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科学管理》
3.总结概括论文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主要包括题目、摘要、关键字、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题目要画龙点睛的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切题,引入注目,严格要求<25字,最好小于20字;摘要限一千字内并单独排版成一个页面,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是全文的缩影,能独立使用,摘要结尾另起一行标出3—5个关键字;引言向读者解释论文的内容和目的;正文要合理划分章节,具有科学性,研究性,逻辑性,导出有价值的科学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参考文献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体现条理性。此外,还应注意对成果和结论的自我评价应实事求是、含蓄和留有余地,避免“可能是”、“似乎是”等字眼,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用明确的观点来统率材料。
二、总结概括口才学课的三点主要收获
本学期的口才学课本来只是抱着完成学分的心态去的,结果真正上下来让我收获颇丰。主要的三点收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收获是有机会在讲台上演讲。我自己一直比较腼腆,在人多的地方几乎不怎么说话,更不用说登台演讲。任老师的口才课给了我这次机会,刚开始时有些紧张,但是迅速习惯台上的环境后,就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站在讲台上,本身是一种勇气,而能够侃侃而谈,则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我所需要培养和锻炼的。经过口才学课的锻炼,我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学富五车,也需要把满腹才华展现出来的能力。
其次,我的另一项收获是关于人际交往内容的学习。在大学生活中,已经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我们要学会和同学及同宿舍成员的和睦相处,就要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首先要有友善之心,加之以言谈的技巧,相信我们会拥有愉快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最后,我的收获是关于大学的新的思考和认识。口才课上听到不同同学的演讲,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得以从多个视角去审视大学生活。大学,作为一群有志青年共同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地方,我们正是需要这种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去获得智慧的火花,促进每个人的成长。
三、学习情况总结
本学期全勤,无旷课请假及迟到现象。上课一般坐在3、4排的位置。课上发言一次,点评一次。
第四篇:2018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东师2018年春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 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 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 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 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 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答:错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3)学习程度。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学生的学习通常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狭义的学习。它既不同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知道下进行的。第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误。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
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
答: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1974年,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的学习结构 模式图。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当需要回忆时,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预期环节起着定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执行环节起调节、控制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实现。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学习者引起学习、改变学习,加强学习和促进学习,同时使信息流激化、消弱或改变方向。加涅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加以区别,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它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①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②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③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④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贮存。⑤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⑥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⑦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⑧反馈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
(2)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在学习中作用。加涅认为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学习者已经发展形成认知结构。认为学习要在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和新输入的信息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新结构。学习的理想条件是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差距,给以适当调整。这样,新信息能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又作为高一级学习的基础,这样认知结构得到逐级发展和提高。
第五篇:2018年春季《比较教育概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的实践范围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是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的空间看,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别国教育的对比分析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的教育、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进而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教育,因此借鉴是其根本目的。2.简述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答: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为:(1)教育管理由中央集权向分级管理转变;(2)引入市场机制的教育经济化;(3)教育的非国有化发展迅速;(4)教育由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5)教育组织活动中的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教学内容上的人道化、人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自主化等等。
3.简述“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
(1)在教育上推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即强调教育的标准、传统、秩序、权威和等级制度;(2)增强教育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如学校自治、多样化选择和教育的私有化等等。
“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出来。4.概述世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为:
(1)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谋求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基础;(2)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和幼、小、中教育整体规划的趋势;(3)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民主化趋势;
(4)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5)重视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以大教育观指导开放的幼儿教育;(6)幼儿园教育与生活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5.概述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师范教育的专业化;(2)师范教育的终身化;(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化;(4)师范教育课程日益综合化。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有:(1)提高教育质量,克服学业失败;
(2)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扶持处境不利的地区与儿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3)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4)加强学校教育并制定计划防范校园暴力。
2.论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答:现代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特点:(1)调整课程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课程结构、增加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3)改革课程形式,设置综合课程;(4)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2)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紧密;(4)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同时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有报刊这样评论:“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学校;美国拥有最庞大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也有占总人口20%的功能性文盲;其教育经费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浪费也是最大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弥补此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奉行的一条基本思路是什么?哪些改革举措是直指这一问题的解决的?
答: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juniorhighschool)及高中(high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也就是美国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导致了美国在教育的巨大投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针对此种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举行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致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外语、自然,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
这些国家告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2.材料:一位随父母去美国读书的中国小学生,这样陈述自己眼中的美国教育:
其实在美国文化课并不累,累的是体育课。除了星期三,每天都有体育课,1/3时间在室外活动,篮球、排球、橄榄球……那些美国孩子壮得像牛,“玩”起来不要命,我怎么也抢不过他们,常常不是被他们撞倒,就是自己累得爬不起来。
我英语不好,最怕算术应用题,不过真正理解了,计算不成问题。好在老师非常重视实践。有一次我的数学应用题又没考好,老师说如果我能把在饭馆里吃饭的账算清楚就给我加分。于是放学后我请求爸爸带我到餐馆用餐。从每样菜多少钱,到加百分之几的税和小费,一笔笔算清。老师很满意,真给我加了分。
老师鼓励我们学用结合。每个月老师会根据我们的成绩发“奖金”,最好的学生每月800“美元”,最少的100“美元”左右。老师给我们开“支票”,我们拿“支票”到“银行”兑换“现金”(支票和现金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只能在学校内部用)。然后每月举行一次交易会或拍卖会。学生们从家里把不需要的用品和玩具等带到学校里来卖,也有自己做的小食品。价格要适中,贵了没人买,便宜了同学们会怀疑质量有问题。老师发的“奖金”这时全都派上了用场。
对于这一点爸妈好像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总是一再告诉我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最最重要。可是在学校里,光学习好不行,美国孩子根本看不起。在他们眼里,脑子灵,样样行,才算“酷”。
按学校要求,放学回到家,我要主动向家长汇报学习成果,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解给家长听。遇到家长“糊涂”时,还得解释好几遍。按规定只有家长真正懂了,在我的作业上签了字,才算了事,否则第二天到校我交不了差。
小时候,晚上是爸妈给我讲故事,如今在这里,每晚我必须给他们读故事,这些故事书都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的。我不光要读,还要解释,每篇都得由他们签字,老师才认可。不过,最不容易过的一道关是学校图书馆里的管理员。还书前由她对书中内容提问考核,她根据我的理解打分,成绩交给班主任,一个学期累计算总分。然后再借我新书。
到美国后第一次开家长会,是我带爸爸去的。去了以后发现,教室里除了老师,没有别人。我以为弄错了。老师笑着让我们进去,然后与爸爸面对面谈起了我。后来我才知道,在这里家长会是分别开的。老师与每个家长大约谈10到20分钟不等。难怪通知上说家长会总共要开两天。
当然,每年也有一次家长会是所有家长一起出席的,那是学区里开的,主要是向家长解释期终考试如何进行。
在学校,每当我们作业做得不太好,甚至做错了什么,老师总会说“没什么关系,不过……”。老师总是尽量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而我们每做出一点成绩,老师就大加表扬,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去年11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被评上班里每月一名的“超级明星”,因为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可是老师说这是因为我的学习进步非常快,其他各方面表现也都很好。发奖那天,校长、班主任请我们获奖者共进早餐,并请来摄影师与我们合影留念。受到了鼓励,我越来越努力了,今年5月我又获得了学区的学习进步成就奖。在班里,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过与表现欲极强的美国同学比,还显“底气”不足。因为爸爸总是告诉我,要谦虚谨慎,尤其是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是那些美国孩子总是喜欢表扬与自我表扬,在我看来他们特别自信。
请结合材料以及你所了解的中国初等教育现状,谈谈你对美国初等教育的看法。
答:谈及美国的初等教育,我国教育界有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其教材内容浅显,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松懈,总体质量难与我国相比,可供借鉴之处有限。我国许多留美人员也反映,他们的子女从国内来美后,学业压力骤减,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学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学知识无法与国内同龄孩子竞争。连美国本身也对其初等教育屡有批评。但与此并存的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产业、工商界输送大量人才,推动美国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美国以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但在美国科技人才中,他们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人才仍为其本国高校培养的美国人。于是,人们在美国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续接发达的高等教育,顺连高科技的社会。这种现象值得认真分析,如能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对发展我国的初等教育将大有裨益。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传授水平低、时间迟。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课程、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如“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涉及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有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日授课课时比例小。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半时间。——校内活动丰富、生动。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用孩子和家长的话说,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参观优惠。——发展个性。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负担相对较轻。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一切事务,“放”多于“管”,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负担轻得多,师生关系平等和缓。教师收入属中等水平。中美初等教育的比较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我国。但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我国初等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形成教材深、课时多、作业量大,学生、教师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课外活动面窄,社会活动单一,学生主要在课堂上靠书本获取知识,共性培养重于个性培养,对孩子以管为主,学校几乎包揽一切这样一种格局。事实表明,这种格局在知识传授上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能力培养,尤其是潜力开发上则显得不足。美国的初等教育不过分侧重知识传授(实际上重视不够),而注重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不及我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
对发展我国初等教育的建议总体而言,我国小学生知识水平高,美国小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大。两者长处相结合,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为此,建议我国初等教育:1)“还孩子以童年”。控制课程门数及课时量,削减书面作业,让孩子从沉重的书包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按其年龄心理、兴趣、爱好,自然发展。2)因地制宜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列人教学计划,做到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学习、娱乐结合,使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3)鼓励教师创新教法,破除统一教学模式的传统观念,开创生动灵活、百花齐放的局面。4)缓解升学压力。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问题在初等教育中不很突出,但目前的重点、非重点学校划分及社会传统观念对教学过程仍有影响,教师、学生承受着很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学双方主动发展。5)思想教育不可偏废,但应从实际效果出发,形式多样,潜移默化。6)加速扩充、更新教学设备,特别是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