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季《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按照某种方法确定的若干个体的集合。它是总体的一部分。从总体中可抽取很多个样本,而一个样本与另一个样本的结合,又可形成新的样本。2.封闭型问卷
答: 封闭型问卷也称结构式问卷,它是指在问卷中把问题和可供选择的答案一起列出,调查对象只能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挑选出答案来。3.教育实验研究
答:教育实验研究是指是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便人为地引起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4.教育会诊法
答:教育会诊法是指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并制定出矫正、改进和促进措施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5.研究假设
答: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选定课题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设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调查问卷通常要包含哪些基本成分?
答: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调查标题、卷首语、指导语、个人特征资料、问题与答案、编码、结束语等
2.文献研究有哪些优点?
答:(1)具有无反应性的优点。(2)费用较低。(3)可接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5)可重复。3.研究假设有哪些作用? 答:(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研究假设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提示收集资料的方向和范围,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框架。(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做准备的,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这个假设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4.抽取样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简单随机抽样
使总体中所有的个体都有相等的和独立的机会被抽作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也叫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先把总体从1到N排序,再把总体分成若干个含有相等个体的小组,最后随机从每一个小组中抽取一个个体。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是先把包含N个单位的总体分成互不重复的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具有较总体更为集中的特性。把一个子总体作为一层,从每一层中再按一定的方法抽取样本。如果采用的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就叫做分层随机抽样。
(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时由于总体的数量比较大等原因,以个体为单位抽样不方便,甚至不可能,而以一个组为单位抽样更方便。这时可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5、制定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要明确研究什么。
(2)为什么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动机;其次,要提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
(3)如何研究。首先,要说明研究的方法和实施程序,其中包括研究对象及其取样、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的选择与编制、收集资料的程序、资料分析的方法等;其次,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研究人员的组织、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经费的预算等。
(4)有何成效。首先,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其次,要有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
三、论述题(共10分)
1、应依据哪些标准来评价教育科研选题的好坏?
答:研究课题来源于问题,但问题并不等于研究课题。要确定一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除了要了解其性质特点及主客观条件外,更需要对课题本身的价值和可行性等进行分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当具备下面一些特点。
(1)好课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方向和研究的价值。一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可以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进行
考虑。理论意义是指研究的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有所贡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实践意义是指研究问题对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研究结论具有应用价值。衡量课题有无意义以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
(2)好课题必须有科学性。选题的科学性表现在选题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使选题的立论根据充分、合理。
(3)好课题必须具体明确。研究者要将自己所研究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定的问题要具体化,界限清楚,不能太笼统、不着边际。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整个研究过程的成败。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一般来说,“小题大做”的问题会得出具体明确的、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而“大题小做”的问题往往收不到具体明确的、对理论和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4)好课题要有独创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属性,选定研究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具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
(5)好课题要有可行性。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是指研究者具备顺利地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条件。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包含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研究时机等条件。
四、设计与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地区教育部门要了解高三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辅导材料的花费,随机抽取了该地区的500名高三学生,计算出平均花费为120元,已知总体的标准差为25元,请估计该地区高三学生总体平均花费的95%和99%的置信区间。
答: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为:-1.96 <μ< +1.96,即(117.82-122.19); 置信度为99% 的置信区间为:-2.58 <μ< +2.58,即(117.21-122.88)2.请制定一份有关探讨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知识状况的研究计划。
答:
(一)研究的目的
了解某某一群体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知识状况
(二)确定与选取研究对象
当这一学生群体较大时,要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如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等;如果这一学生群体不太大,可以将其总体作为研究对象,如某个班级或某所学校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编制有关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问卷,注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考察。编制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试卷,同样要靠率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四)研究过程的实施
确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途径来实施调查。
(五)结果统计与解释
统计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的总体状况,并比较分析不同家庭、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
(六)撰写研究报告
依据研究研究内容、过程、方法和结果等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篇: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研究方法离线作业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选择研究课题应遵循的策略是什么?
答:(1)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策略,把精力集中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
(2)转轨策略,就是在教育科研中,转变原来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上重新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
(3)边缘搜索策略,就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寻找未解决的问题,进而确立研究课题。
(4)联想移植策略,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通过联想产生启发。
(5)厚积薄发策略,要注意日常的积累,要广泛地占有资料,要提高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提高对各种新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
2.结构式定量文献分析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答:(1)趋势分析,利用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的发展过程、演变规律及今后趋势。
(2)比较分析,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量化结果的对比,对不同地区、学校、团体和个人的教育思想、教学效果及工作方式等进行比较。
(3)意向分析,通过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或不同的场合所显示出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该对象的意向。
3.在教育实验研究中,有哪几种变量可充当自变量?
答:教育实验研究的自变量主要有四类:一是课题变量(实验作业、任务),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二是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因为教育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各种环境因素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它们也可以充当自变量,如社区、学校、家庭、班级等;三是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也可将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不是将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那么,它们就成为无关变量,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需要消除或控制;四是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就叫暂时的被试变量,如疲劳、焦虑、恐惧、奖励、惩罚、饥饿等。
4.个案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体现在何处?
答:个案研究在对个别对象的全面细致了解方面确实远远胜过其他研究方法,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1)代表性不足。由于个案法研究的是个别对象,虽然也有对群体的研究,但仍是采用研究“个别”的方式来研究“群体”,而不是采用实验抽样的方法来研究群体的,因此,所获得的结果虽然精细,但均为各具特点的个别材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不能随便用来说明其代表的总体。
(2)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象以往经验来推断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却不能肯定问题就是某种经验引起的,因为我们不能设置情境,控制变量,也就是说不能确定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3)结论的主观性较强。个案研究常常采用描述性的分析和定性化的阐释,难以对资料和结果作量化和标准化处理,因而容易受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动机、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做出主观性强的结论。
(4)费时费力。个案研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或矫正,有时甚至需要追踪研究几年或几十年,因而耗时较多,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多。
5.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邮政投递式,就是研究者通过邮局向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寄发问卷,并要求被调查者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填答问卷,然后再通过邮局将问卷寄回给研究者。
(2)集中填答式,这是研究者亲自到被调查对象的单位,把调查对象集中起来,由研究者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答问卷的方法,被调查者即时填答,然后由研究者把问卷收集起来。
(3)网上填答式,运用网络技术进行问卷调查,属于新的方式。
二、论述题(共20分)
1.你如何理解教育科研的任务和价值?
答:教育科研活动可以体现丰富的价值或作用,这源于它能够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1)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发展速度问题、教育发展的资源保障问题、教育效率问题、教育方法的更新和完善问题、教育管理机制问题、教学设备或教育工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在我们的经验体系中找到答案,也不能依靠任意的尝试,只能依靠科研活动,依靠模式推演和论证。
(2)发展教育理论,丰富教育思想体系,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教育思想,即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育科研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总结零散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使之系统化、概括化、抽象化,形成“理论体系”。没有系统的研究功夫,没有长时间的复杂的研究活动,不可能建立起教育理论体系。
(3)总结并重新诠释教育经验。在教育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使这些经验发挥自身的价值?这些历史经验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遗害当今教育活动?这是教育科研工作要面对的问题。
(4)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教育发展决策服务。教育科研的基本出发点都是“立足现实,把握未来”,谋求发展教育理论,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服务。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需要把握未来社会总体的发展情况,从而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育发展计划。
由此可见,教育科研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科研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品质。
(2)教育科研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教育的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分析和研究教育内外部因素,调整教育系统的结构,完善其各系统的职能,完善系统间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切,不能依靠人的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而必须寻找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没有强大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作保障,没有产生科学理论的教育科研体制和科研活动,所谓的“教育创新”是不可想象的。
(3)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的孵化器。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提高教育效率,发展教育品质,增强教育实效,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育活动,就不能单纯依靠“经验”,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教育科研活动,就没有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的孵化器。
(4)教育科研是教育变革的指南针。教育要改革,就必须积极寻求教育理论的支持,寻求思想资源的强大支持;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又需要以教育科研为基础,这就使得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教育科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5)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工具。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是专业精神的发展,以及对教育规律(包括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认识和把握,而这种过程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三、设计与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下列两个变量为非正态变量,试选用恰当的方法求出其相关系数。
2.请设计一个前后测等组的教育实验。
第三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伦理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是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最终目的的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不能违背道德伦理,即教育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能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2.预测性假设
是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5.课题论证
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突破的难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论证。
6.“行动研究环”
是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即一边行动一边研究,想办法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有哪些?
答:(1)迫切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2.简述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答:(1)全面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
(3)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3.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特点。
答:(1)教育调查研究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于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干涉和控制;
(2)教育调查研究是一种间接地观察,调查可以对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和现象,进行事后追踪研究;
(3)教育调查研究能够提供教育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线索,但并不能直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4)教育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现状的资料,也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过去情况的资料,其中以关于现状的资料为主。
4.比较循环组实验与等组实验在操作顺序上的不同。
答:第一,等组实验需要严格的选择实验组、对比组,控制无关因素,保证两组对象非实验条件完全相同,即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循环组实验则不需要过分控制,在实验对象选择上可以随意一些。在教育实践中,不打破形成的自然教学班,就可进行实验。
第二,循环组实验的顺序比等组实验要多一个步骤,即实验班、对比班是交互进行的,而等组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是确定不变的。因此,循环组实验在操作顺序上,可对照等组实验顺序。
5.访谈中的记录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尽可能详细记录访谈对象对非限定性的问题的所有回答,以及回答限定问题时主动做出的额外说明,后者对随后的资料分析很有价值;(2)记录过程中,不要试图去总结、分段或改正语法;(3)不仅要记录语言信息,而且要记录非言语信息;(4)在记录的同时,还应注意与访谈对象保持联系,以保证访谈顺利进行;(5)访谈结束后,应尽快整理访谈记录,对记录是所使用的各种符号、缩写等作出翻译和说明。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例子,谈谈教育实验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1)教育实验要体现正面教育性。进行实验前,研究者必须对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钻研,至少根据最新的科学理论,估计不会发生不良影响才可以进行,如40年代的一个实验,从孤儿院选一批新生儿置于暗箱中,只保证吃喝,而不给任何其他刺激,结果这些原本正常的银婴儿,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这一实验后来因受到强烈的社会谴责而被迫停止。
(2)被试必须保持正常状态。被试的正常状态是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前提。如,实验对象处于伤害性刺激中或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下而进行的教育实验,其实验结果均是不可信的。
(3)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科学的结论。研究者应当在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对每一步、每一技术加以检查,看所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地反映事实,有无虚假歪曲等情况。如,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性实验时,什么是智力,如何评价智力,开发智力的方法等都应注意手段、技术的科学规范。
(4)正式实验前,应现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试探性实验,在取得初步结果并通过适当的检查和必要修正的基础上,才逐步扩大试验范围和继续深入的实验。从对儿童的影响上,从实验成功的把握上,从人力、财力、物力上,都不允许一开始就冒险进行大规模的实验。、2.试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答: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应该遵循以下准则:(1)发展性:即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应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从中受益。应该做到:研究活动不与日常活动所倡导的的行为规范相违背;不能为儿童的心理造成损伤或情绪焦虑压抑;不能为了显示实验组的效果而剥夺对照组儿童的基本教育环境和条件。
(2)自然性:就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研究的进行尽量不增加老师和幼儿的负担,不影响他们的正常活动,使幼儿表现自然,以获得真实的资料。
(3)适宜性:就是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设计研究中要求幼儿完成的任务。对幼儿进行测试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应注意通过动手操作来评价幼儿某方面的行为或发展水平。
(4)准确性:研究过程的方案不能随意更改。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搜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过程中应时时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5)可行性:考虑人员、经费、设备、技术等条件的承受能力时,应该实事求是地选择课题范围。在研究中尽量不打乱幼儿园原有的正常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
第四篇:2018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东师2018年春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 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 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 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 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 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答:错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3)学习程度。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学生的学习通常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狭义的学习。它既不同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知道下进行的。第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误。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
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
答: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1974年,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的学习结构 模式图。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当需要回忆时,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预期环节起着定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执行环节起调节、控制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实现。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学习者引起学习、改变学习,加强学习和促进学习,同时使信息流激化、消弱或改变方向。加涅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加以区别,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它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①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②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③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④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贮存。⑤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⑥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⑦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⑧反馈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
(2)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在学习中作用。加涅认为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学习者已经发展形成认知结构。认为学习要在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和新输入的信息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新结构。学习的理想条件是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差距,给以适当调整。这样,新信息能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又作为高一级学习的基础,这样认知结构得到逐级发展和提高。
第五篇:2018年春季《比较教育概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的实践范围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是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的空间看,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别国教育的对比分析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的教育、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进而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教育,因此借鉴是其根本目的。2.简述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答: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为:(1)教育管理由中央集权向分级管理转变;(2)引入市场机制的教育经济化;(3)教育的非国有化发展迅速;(4)教育由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5)教育组织活动中的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教学内容上的人道化、人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自主化等等。
3.简述“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
(1)在教育上推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即强调教育的标准、传统、秩序、权威和等级制度;(2)增强教育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如学校自治、多样化选择和教育的私有化等等。
“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出来。4.概述世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为:
(1)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谋求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基础;(2)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和幼、小、中教育整体规划的趋势;(3)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民主化趋势;
(4)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5)重视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以大教育观指导开放的幼儿教育;(6)幼儿园教育与生活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5.概述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师范教育的专业化;(2)师范教育的终身化;(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化;(4)师范教育课程日益综合化。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有:(1)提高教育质量,克服学业失败;
(2)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扶持处境不利的地区与儿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3)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4)加强学校教育并制定计划防范校园暴力。
2.论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答:现代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特点:(1)调整课程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课程结构、增加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3)改革课程形式,设置综合课程;(4)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文化新成果。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2)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紧密;(4)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同时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有报刊这样评论:“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的学校;美国拥有最庞大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也有占总人口20%的功能性文盲;其教育经费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浪费也是最大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弥补此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奉行的一条基本思路是什么?哪些改革举措是直指这一问题的解决的?
答: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juniorhighschool)及高中(high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也就是美国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导致了美国在教育的巨大投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针对此种不足,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举行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致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外语、自然,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
这些国家告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2.材料:一位随父母去美国读书的中国小学生,这样陈述自己眼中的美国教育:
其实在美国文化课并不累,累的是体育课。除了星期三,每天都有体育课,1/3时间在室外活动,篮球、排球、橄榄球……那些美国孩子壮得像牛,“玩”起来不要命,我怎么也抢不过他们,常常不是被他们撞倒,就是自己累得爬不起来。
我英语不好,最怕算术应用题,不过真正理解了,计算不成问题。好在老师非常重视实践。有一次我的数学应用题又没考好,老师说如果我能把在饭馆里吃饭的账算清楚就给我加分。于是放学后我请求爸爸带我到餐馆用餐。从每样菜多少钱,到加百分之几的税和小费,一笔笔算清。老师很满意,真给我加了分。
老师鼓励我们学用结合。每个月老师会根据我们的成绩发“奖金”,最好的学生每月800“美元”,最少的100“美元”左右。老师给我们开“支票”,我们拿“支票”到“银行”兑换“现金”(支票和现金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只能在学校内部用)。然后每月举行一次交易会或拍卖会。学生们从家里把不需要的用品和玩具等带到学校里来卖,也有自己做的小食品。价格要适中,贵了没人买,便宜了同学们会怀疑质量有问题。老师发的“奖金”这时全都派上了用场。
对于这一点爸妈好像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务正业,总是一再告诉我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最最重要。可是在学校里,光学习好不行,美国孩子根本看不起。在他们眼里,脑子灵,样样行,才算“酷”。
按学校要求,放学回到家,我要主动向家长汇报学习成果,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解给家长听。遇到家长“糊涂”时,还得解释好几遍。按规定只有家长真正懂了,在我的作业上签了字,才算了事,否则第二天到校我交不了差。
小时候,晚上是爸妈给我讲故事,如今在这里,每晚我必须给他们读故事,这些故事书都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的。我不光要读,还要解释,每篇都得由他们签字,老师才认可。不过,最不容易过的一道关是学校图书馆里的管理员。还书前由她对书中内容提问考核,她根据我的理解打分,成绩交给班主任,一个学期累计算总分。然后再借我新书。
到美国后第一次开家长会,是我带爸爸去的。去了以后发现,教室里除了老师,没有别人。我以为弄错了。老师笑着让我们进去,然后与爸爸面对面谈起了我。后来我才知道,在这里家长会是分别开的。老师与每个家长大约谈10到20分钟不等。难怪通知上说家长会总共要开两天。
当然,每年也有一次家长会是所有家长一起出席的,那是学区里开的,主要是向家长解释期终考试如何进行。
在学校,每当我们作业做得不太好,甚至做错了什么,老师总会说“没什么关系,不过……”。老师总是尽量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而我们每做出一点成绩,老师就大加表扬,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去年11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被评上班里每月一名的“超级明星”,因为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可是老师说这是因为我的学习进步非常快,其他各方面表现也都很好。发奖那天,校长、班主任请我们获奖者共进早餐,并请来摄影师与我们合影留念。受到了鼓励,我越来越努力了,今年5月我又获得了学区的学习进步成就奖。在班里,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过与表现欲极强的美国同学比,还显“底气”不足。因为爸爸总是告诉我,要谦虚谨慎,尤其是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可是那些美国孩子总是喜欢表扬与自我表扬,在我看来他们特别自信。
请结合材料以及你所了解的中国初等教育现状,谈谈你对美国初等教育的看法。
答:谈及美国的初等教育,我国教育界有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其教材内容浅显,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松懈,总体质量难与我国相比,可供借鉴之处有限。我国许多留美人员也反映,他们的子女从国内来美后,学业压力骤减,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学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学知识无法与国内同龄孩子竞争。连美国本身也对其初等教育屡有批评。但与此并存的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产业、工商界输送大量人才,推动美国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美国以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但在美国科技人才中,他们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人才仍为其本国高校培养的美国人。于是,人们在美国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续接发达的高等教育,顺连高科技的社会。这种现象值得认真分析,如能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对发展我国的初等教育将大有裨益。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传授水平低、时间迟。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课程、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如“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涉及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有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日授课课时比例小。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半时间。——校内活动丰富、生动。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用孩子和家长的话说,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参观优惠。——发展个性。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负担相对较轻。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一切事务,“放”多于“管”,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负担轻得多,师生关系平等和缓。教师收入属中等水平。中美初等教育的比较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我国。但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我国初等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形成教材深、课时多、作业量大,学生、教师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课外活动面窄,社会活动单一,学生主要在课堂上靠书本获取知识,共性培养重于个性培养,对孩子以管为主,学校几乎包揽一切这样一种格局。事实表明,这种格局在知识传授上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能力培养,尤其是潜力开发上则显得不足。美国的初等教育不过分侧重知识传授(实际上重视不够),而注重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不及我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
对发展我国初等教育的建议总体而言,我国小学生知识水平高,美国小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大。两者长处相结合,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为此,建议我国初等教育:1)“还孩子以童年”。控制课程门数及课时量,削减书面作业,让孩子从沉重的书包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按其年龄心理、兴趣、爱好,自然发展。2)因地制宜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列人教学计划,做到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学习、娱乐结合,使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3)鼓励教师创新教法,破除统一教学模式的传统观念,开创生动灵活、百花齐放的局面。4)缓解升学压力。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问题在初等教育中不很突出,但目前的重点、非重点学校划分及社会传统观念对教学过程仍有影响,教师、学生承受着很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学双方主动发展。5)思想教育不可偏废,但应从实际效果出发,形式多样,潜移默化。6)加速扩充、更新教学设备,特别是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