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

时间:2019-05-15 02: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

第一篇: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1、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答:错误。传统教学论中对“学”的重视、研究不够,并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讲多了或抬得太高了,从而应该少讲一些或贬低一些;恰恰相反,要真正重视并切实搞好学习还必须强调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重犯教育史上走极端的错误。学生是学习的内因,老师和一切教育环境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起决定作用。

2、智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

答:错误。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智育的意义可以从其必要性和可能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 1)在没有学校教育的参与下,人的智力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2)要智力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智力成果(主体的认识能力)结合

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社会角度,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3、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只有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以学生全面发展割裂为代价培养出的事片面的。

4、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答:正确,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

答:错误,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 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组成。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

(一)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都有是学校教育的有面组成部分,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互相等同,它们是缺一不可的。

(二)、五育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1)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2)各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不能截然分开(3)各育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和评价学生。

3、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传递知识经验,创新知识经验。

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

答:(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当前教育中诸多主要问题的根源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即现实教育对教育方针的背离表现主要有:一是背离了教育的公平性;二是背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三是背离了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2、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对合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

答: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同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对立的和矛盾的。“减负”的实质不是要求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淡化作业和考试。“减负”要取得实效,也并不是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以下是课堂作业的原因:

(1)、升学考试的压力。今天社会,激烈的竞争性考试,以分数和文凭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强化了“唯有读书高”这一传统观念。有人预言,即使教学内容减一半,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一小时,家长也会用“奥校”、家教等来填补学生剩余的时间,在这种观念推动下,学生课业负担在无形中越减越重。

(2)、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不少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期望值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没有充分认识孩子在学校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 却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往我们知道, 学生之间的比较, 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只是当能力、水平相差不多时, 这种对比才有一定的可行性, 有助于激发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 但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 这种对比只能使他们无奈, 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只能一点点消磨他们原本还有的进取心。如果家长固执地认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促使孩子奋发努力, 提高成绩, 那为什么在如此严格要求屡屡催逼督促下, 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愿, 差距依旧存在。

(3)、新课程的错误实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但在全面推广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未完全落实到实践层面。新课改后小学生的作业形式虽然有了变化:机械抄写、运算的作业少了,动手实践、创造、合作的作业多了,但作业难度也相应加大,学生的作业时间与课改前的相比有增无减;考试和竞赛方面,形式变了,但实质没变;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改变小学课程类型单

一、科目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重和陈旧局面,基于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原则构建课程结构,这一结构上的调整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现实问题,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于是出现一些学校仍然使用旧教材,不少学校采用两套课程教学,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

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育起引导作用,整个社会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首先,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人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挖掘每个受教育者的 潜能、特长,因此整个社会应确立凡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奉献于社会的都是人才的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质量观。显然,基础教育的质量应以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来衡量,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全球性视野表述了现代基础教育的质量内涵,归纳起来,就是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重视能力的培养胜于知识的学习;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2)、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优质资源需求的物质保证,通过推进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小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均达到标准要求,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提升小学师资整体水平基础上,建立教师配置和交流制度。

(3)、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努力解决。在这个协同努力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承担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学校要担负起教学的主要责任,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家庭应提供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而不能代替教师角色;社会应提供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智力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实践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目标一致性的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大环境,合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减负”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但我相信只要从现在开始大家转变观念,社会、国家给予支持,作业“减负”肯定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正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

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不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大、全“标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

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 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学研究》2003.3)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 “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霸道行为,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霸道教育,本身是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的。不让你明白“为什么”的道理,只告诉你、要求你“怎么样”做;不需要你心服口服,只需要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样的教育,除了使人产生无奈、委屈、沮丧、压抑、烦躁、苦闷甚至愤怒的情绪外,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形成人的道德自律吗?既缺乏对人的尊重,又想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搞管、卡、压等霸道教育上,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用这样的办法,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

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第三篇:口才学期末考核试卷

口才学期末考核试卷

姓名:学号: 班级:

总结概况口才学课本前七章

关键词:口才、风度、演讲、辩论

第一章:本章阐述口才的重要性,口才艺术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颗明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现代社会也需要有口才的人才,因为口才将会是一个人成功的阶梯。为提高口才,我们必须提高口才的四要素:德、识、才、学。德是灵魂,识是方向,才是核心,学是基础。良好的口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其中包括思维的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音质量的提高,语气、语调、语音节奏的掌握及语感培养和选词择句等多方面。

第二章:本章着重从口才技巧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其中从口语和书面语言相比的特点入手,让我们明白口语的特点,避免文邹邹不合时宜的语体。本章详细的论述了称谓、介绍、恭维、交谈、问答、赞美、祝贺、拒绝、安慰、说服等多方面的口才技巧。其中得体的称谓是交往的基础,必要的介绍会给交际和谐的氛围,适当的恭维可以赢得良好的处世关系,幽默和赞美让交谈妙趣横生,问答得体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赞美和祝贺也需要合时宜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婉转的拒绝可以让我们避免交际的恶化和自己的勉为其难。

第三章:本章介绍口才风度。讲话是否能吸引人,不仅与谈话内容有关,还与讲话者的气质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等有直接关系。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是大将风度;思维机敏、幽默风趣是智者风度;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是自然风度。风度美作为人人都想追求的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气质。生活中举止行为应稳重有礼,坐立行走文雅大方、手势眼神协调传情、面部表情深沉理智。此外在服饰搭配和仪表风姿等方面也要注意,毕竟,一个气质不凡的演讲者才能吸引听众,赢得好感。

第四章:本章着重介绍交际口才。一个现代人想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良好的交际口才至关重要。很多名人都曾因出色的交际口才而时个人魅力倍增。我们在社交中会遇到不少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避实就虚、巧设圈套、巧用谐音、巧打比方、顺势回抛、化实就虚等方法巧解难题。在社交中为避免难堪,可采取触类旁通、顺便提出、投石问路、开玩笑等方法。在校园生活中,与老师的沟通,也要学会掌握赞美、解释、请教、商榷等技巧。从校园走向社会,要学会从校园语言到社会语言的转变,学会与同事和睦相处。

第五章:本章介绍演讲口才。从功能、表达形式、内容等不同的方面划分,演讲有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性质的演讲,我们应根据其特点适当表达。演讲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即“凤头”,要有充实的内容,即“猪肚”,要有有力的结尾,即“豹尾”。演讲者应有鲜明的主题,并能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陈出新的深化。即兴发言可以借助“三定”、“四问”、“五借”快速构思,抓住听众的心。演讲的论据材料也要生动有趣,合理有理。此外,正式演讲还要选好题目,写出缜密的演讲稿。

第六章:本章介绍辩论口才。辩论显然表现为“舌战”,但目的仍是说服。通过合理的立论来阐明真理,分辨是非,令对方信服。辩论的语言具有压服性、条理性、目的性、健康性等特点。论辩制胜离不开好的设计,论辩反驳需要抓住时机和反驳技巧,自由论辩的提问应有自己的战术,形成强大的攻击力,论辩中处于被动,也要用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顺水推舟、正本清源、釜底抽薪等技巧让自己反客为主。论辩中要正确处理说与听、看、思的关系,看穿偷梁换柱的诡辩术、恰当的运用手势、巧设问,论辩后应掌握“解剑息仇”的技巧,为论辩定一个积极地格调。

第七章:本章介绍幽默口才。列宁说过,“幽默是一种健康美好的品质”。诚然,幽默是一种诱惑,一种魅力,一种缓和矛盾、调节关系、活跃氛围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让一个人充满了魅力和亲和力。构成幽默口才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歪解法、迂回法、拟人法、自嘲法、夸张法等。幽默的行为和语言机敏诙谐、含蓄深刻、温和亲切,给人以情趣,让人在笑声中缓解尴尬又有所悟。我们要掌握幽默的口才技巧,学会自嘲,运用天真式的幽默,让言语诙谐,让行为充满艺术,让听众在审美心理上获得巨大的满足,也让自己拥有愉快的心情,健康的心态。

一、从中国知网下载任福全老师论文20篇

1.论文下载过程说明

首先从百度搜索中国知网,然后打开相应中国知网链接,在精细搜索选项中作者栏中写“任福全”老师名字,作者单位填写“河北工业大学”,最后从相应搜索结果中打开文章并下载。

2.论文题目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探索》

《抵制“三俗”之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实践及启示》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索》

《百年辛亥革命的启示》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教育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思考》

《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90年的光辉历程》

《邓小平以德治国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论》

《江泽民的德治思想及实践研究》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绩效探究》

《用“和谐精神”推进高校图书馆和谐管理》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探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科学管理》

3.总结概括论文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主要包括题目、摘要、关键字、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题目要画龙点睛的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切题,引入注目,严格要求<25字,最好小于20字;摘要限一千字内并单独排版成一个页面,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是全文的缩影,能独立使用,摘要结尾另起一行标出3—5个关键字;引言向读者解释论文的内容和目的;正文要合理划分章节,具有科学性,研究性,逻辑性,导出有价值的科学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参考文献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体现条理性。此外,还应注意对成果和结论的自我评价应实事求是、含蓄和留有余地,避免“可能是”、“似乎是”等字眼,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用明确的观点来统率材料。

二、总结概括口才学课的三点主要收获

本学期的口才学课本来只是抱着完成学分的心态去的,结果真正上下来让我收获颇丰。主要的三点收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收获是有机会在讲台上演讲。我自己一直比较腼腆,在人多的地方几乎不怎么说话,更不用说登台演讲。任老师的口才课给了我这次机会,刚开始时有些紧张,但是迅速习惯台上的环境后,就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站在讲台上,本身是一种勇气,而能够侃侃而谈,则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我所需要培养和锻炼的。经过口才学课的锻炼,我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学富五车,也需要把满腹才华展现出来的能力。

其次,我的另一项收获是关于人际交往内容的学习。在大学生活中,已经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我们要学会和同学及同宿舍成员的和睦相处,就要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首先要有友善之心,加之以言谈的技巧,相信我们会拥有愉快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最后,我的收获是关于大学的新的思考和认识。口才课上听到不同同学的演讲,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得以从多个视角去审视大学生活。大学,作为一群有志青年共同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地方,我们正是需要这种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去获得智慧的火花,促进每个人的成长。

三、学习情况总结

本学期全勤,无旷课请假及迟到现象。上课一般坐在3、4排的位置。课上发言一次,点评一次。

第四篇:2018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东师2018年春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 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 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 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 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 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答:错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3)学习程度。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学生的学习通常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狭义的学习。它既不同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知道下进行的。第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误。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

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

答: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学习结构模式。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1974年,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的学习结构 模式图。加涅的学习结构模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右边的结构叫操作记忆,是一个信息流。来自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然后到达感觉记录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初步的选择处理,停留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便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也只停留几秒钟,然后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当需要回忆时,记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回到短时记忆中,然后到达反应发生器,信息在这里经过加工便转化为行为,作用于环境,这样就发生了学习。第二部分是左边的结构,包括预期事项(期望)和执行控制两个环节。预期环节起着定向作用,使学习活动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执行环节起调节、控制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实现。第二部分的功能是使学习者引起学习、改变学习,加强学习和促进学习,同时使信息流激化、消弱或改变方向。加涅认为学习的外部条件应加以区别,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它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发、维持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一整套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加涅提出了他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①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②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③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④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贮存。⑤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⑥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⑦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⑧反馈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期望。

(2)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在学习中作用。加涅认为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即学习者已经发展形成认知结构。认为学习要在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和新输入的信息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新结构。学习的理想条件是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差距,给以适当调整。这样,新信息能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又作为高一级学习的基础,这样认知结构得到逐级发展和提高。

第五篇:教育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题

1.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重要思想的著作是:

A、《论语》;B、《理想国》;C、《大教学论》;D、《学记》

2、集体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的培养》;C、《理想国》;D、《教育漫话》

3.、《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体现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C、提倡启发性教学;

D、主张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4、一般来说,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是: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5、在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发展“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斯宾塞

6、“产婆术”这一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创造者是:

A、孔子;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斯多德

7、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斯宾塞;C、杜威; D、洛克

8、“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漫话》D、《民本主义与教育》

10、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本主义与教育》D、《教育漫话》

二、判断题: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T

2、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大学堂。F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T

4、学校和教师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F

6、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人们视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F

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T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T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 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积极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不相关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判断题

1、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F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性。

4、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F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简答题:

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学校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④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答:生产力水平制约着①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②人才培养的规格③教育结构和专业素质④教育内容和手段 论述题:

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答: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②领导权与受教育权③管理体制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①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②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传播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③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创新政治理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单选题: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规范的因素是:

A、主观能动性;B、学校教育;C、遗传素质;D、社会教育

2、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的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B、形式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

3、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实用知识,而智能的发展则无关紧要,这一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B、现代教育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

4、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5、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孔子C、荀子D、韩愈

判断题:

1、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T)

2、遗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F)

3、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F 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增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简答题:

1、如何理解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答:①教育的影响具有系统性;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③教育有专门的组织者;④教育可自觉调控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深刻;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⑴体现了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⑵作用: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②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①遗传②环境③教育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论述题:

1、根据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少年起飞”?

2、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3、简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①发展的顺序性②阶段性③差异性④不均衡性⑤互补性⑥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单选题:

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2、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多选题:

判断题:

1、社会主义教育有着统一的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一致。

2、一定的教育目的完全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F

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对教育有什么作用? 答:⑴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⑵对教育的作用:

2、什么是教育目的?制定其依据主要有哪些?

答:⑴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等都应得到全面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③实现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⑵实践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①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②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题:

1、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考高分,就是办学质量高,于是以创建名校为目标,狠抓智育,以考分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结果少数尖子生上去了,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化水平。由于学习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了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试析: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是否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单选题: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B、献身教育;C、廉洁从教;D、为人师表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发明; 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D、创造性的运用教育规律

3、师生关系在教学层面上的特点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C、相互促进 D、教学相长

4、师生关系在人格层面上的特点是:

A、授受关系B、相互促进C、民主平等D、长善救失

判断题:

1、为人师表首先是言传,其次才是身教。F

2、除了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更需要以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T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T

4、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平等的关系。T

简答题:

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①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②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③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3、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哪些?

答: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创造性,③情境的复杂性,④显效的长期性

4、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⑴职业道德:①正确的动机②热烈的情感,主要是爱③坚定的意志④良好的性格

⑵业务素养:①合理的知识结构②良好的能力结构 论述题:

3、人们赞美教师职业,时常形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梯”,教师是“红烛”。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1、试述现代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第六章:课程

单选题:

1、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2、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卢姆;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

3、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A、学校课程;B、选修课程;C、地方课程;D、必修课程

4、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

5、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A、学校课程;B、选修课程;C、地方课程;D、必修课程

6、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社会、知识、教育制度; B、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 C、社会、知识、儿童; D、社会、生产力、教育制度

7、根据课的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探索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综合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

判断题:

1、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T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

3、教学大纲就是学校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的重要文件。F

4、教学大纲是由学校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5、学校课程可以完全满足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需求。

6、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而编写。T

7、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主要是指向受教育者的非预期性目标的。

8、我国的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F

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纪、不同学科领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简答题:

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2、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5、课程计划的内容?

答:①课程内容和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论述题: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试述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第七章 教学

单选题:

1、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班级授课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

A、实习法;B、参观法;C、演示法;D、读书指导法

3、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可分为:

A、单一课和综合课;B、新授课与巩固课;C、讲授课和练习课;D、理论课与实践课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煤体;D、教学研究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生动机;B、巩固知识;C、领会知识;D、运用知识

6、教师帮助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主要靠:

A、发挥口语优势,进行生动阐述; B、用体态语营造氛围,感染学生; C、组织学生反复记诵,切己体验; D、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实际体验

7、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课外辅导C、课外作业的不知与批改D、上课

9、中学理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实习法C、练习法D、实验法

10、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小组教学B、个别教学C、复式教学D、课堂教学

判断题:

1、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T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性作用。T

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F

4、“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F

5、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材向学生施教。F

6、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T

7、教学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中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T

8、讲授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讲话的多少。F

9、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T

10、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二者有机统一。T

11、讨论法的特点是教师问学生答。F

12、备课时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备课在上课前就全部完成了。F

13、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

14、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T

15、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名词解释:

1.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2.教学原则: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3.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中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的教学诸要素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

6、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简答题:

1、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什么是教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⑵教学过程的特点: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③教学过程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④教学过程是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统一;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双主体)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②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③讲授要有启发性;④要注意语言技巧;⑤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⑴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②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⑵缺点:①妨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②缺乏灵活性;③不利于因材施教;④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

6、我国教学过程理论? 答: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学习材料④理解学习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验⑦教学效果检查、测量与分析。

7、教学过程的实质? 答: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指导的认识。

⑵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8、教学原则的体系? 答: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直观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系统性原则⑥因材施教原则⑦巩固性与创新原则⑧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方法的分类?

答:⑴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读书指导法④讨论法 ⑵以直观感知为主: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⑶以实际训练为主:①实验法②练习法③实习法 ⑷以欣赏活动为主:欣赏法

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①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②上课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 答:①理念科学②目标明确③内容正确④语言清晰⑤方法得当⑥积极性高⑦组织得当⑧效果优秀。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理解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2、试论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过程。

第九章 德育

单选题:

1、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的最基本方法是:(07初中)

A、评价法;B、榜样法:C、说服法;D、锻炼法

2、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07初中)

A、班主任工作;B、团队活动;C、学科教学;D、课外校外活动

3、无论是德育内容还是德育方法,其切入点都是:(05小学A)

A、学生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 B、严格要求; C、学生科学世界存在的问题; D、学习榜样行为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05高中A)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D、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现代德育要:(05中职A)

A、加强道德知识学习;B、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 C、回避现实中的假丑恶; D、加强教师的权威

6、“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这是一种:

A、德育基本规律;B、德育基本途径;C、德育主要方法;D、德育主要原则

7、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05中职B)

A、榜样示范;B、说服教育;C、实际锻炼;D、谈话法

8、态度的核心成分是:(05中职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判断题:

1、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活动方式的总和。(2、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

3、小学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5、德育应充分地让学生认识社会的真善美而尽量回避假恶丑。

6、德育过程中应该少将德育的“享用”功能。

7、德育应该强调无私奉献的价值理性,少讲或不讲德育的“享用”功能。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三个主要成分。

9、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方法是榜样示范。

1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美国的柯尔伯格提出来的。

12、德育只有利他性,没有利己性。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来的。

14、陶冶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5、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错)

名词解释: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07初中)

答:①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07初中)

3、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04小学B)

4、什么是学校德育?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05小学B)

5、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

论述题:

1、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04高中)(04中等职业学校)

2、试论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第十章,班主任工作

单选题:

1、班主任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到的是:(07初中)

A、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B、帮助后进生搞好学习; C、帮助后进生改正错误; D、做好家访,争取家长配合2、衡量一个班集体是不是一个良好的集体,关键要看:(04初中)

A、有没有浓厚的氛围;B、班干部队伍是否建立起来;

C、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D、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是否团结合作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04初中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马卡连柯认为,班主任最主要的工作是:(05中职B)

A、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B、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C、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D、做好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

5、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05中职B)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是:(08初中A)

A、班主任B、班干部C、学生会D、班长

判断题: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2、班主任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而不能让学生适应自己的个性。

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班级领导核心。

4、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马卡连柯提倡的平行管理,就是指通过对个体的管理去影响集体。

6、班主任要适应学生的个性,而不能让学生适应自己的个性。

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3、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下载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期末复习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目的不具有(B)A 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A 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

    教育学期末反思

    教育学期末反思 文学院09级中文A班 邱双094030034 这个学期末又快来了,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即将和我们告别,一个学期下来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感觉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教育学期末论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10届外语6班 钟伟倩 10106016056 这是一本我小学的时候读过的书籍,以前还没有完全领略到其中的含义,当我现在再次重温这本书,我觉得我学到的东西又得......

    教育学期末资料

    教育学期末资料 第五章 1、两种学生观: A、外塑论(代表人物): (1)英国哲学家洛克首创“白板说”。 (2)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成长全仰仗教师的指导。 (3)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

    2018年春季地方政府学期末复习题

    2018年春季《地方政府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中,不是按照设置目的对地方政府进行分类的是( C )。 A.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B.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C.自治型地方政府......

    2018年春季《比较教育概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

    2018年春季《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按照某种方法确定的若干个体的集合。它是总体的一部分。从总体中可抽取很多......

    学期末学前班教育心得

    学期末学前班教育心得体会伴随着孩子们的天真笑脸,一个学期过完了,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这个月工作时,深深地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学前班的老师,既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