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段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方案翁[整理版]
《小学低段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一轮课改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读、看、写、演、评”的展示平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变为悦读。同时该课程以电影为媒介,基于学科整合,让学生在读原著,看影视,聊电影、演电影等活动中,以全新的学习方式,阅读、感受、理解、体味知识、情感,真正体现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求得新的发现。
2、丰富校本课程的需要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从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低段学生正处于浪漫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儿童电影课程正顺应了此特点,它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它为低段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成长维生素”,更是有效地为课程服务、为教学服务。儿童电影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影视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把电影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开发,让电影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既有利于充实儿童的校园生活,又符合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3、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电影课以生动的画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熏陶、启发学生辨别善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完善起着积极作用。这一光与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尤其受低段孩子的喜爱。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通过对相关影视片的观看和研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综述
1、概念界定
电影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具有形象感染的生动性、直观性。正因此,列宁曾经指出:“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重要的便是电影了。”也正因此,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名誉会长于蓝认为:学校组织孩子看电影,实际上是正课的一种形象辅导;让优秀影片进入课堂,成为学校教育计划的内容之一。
儿童电影课程是以适合孩子当下的动画、故事、儿歌、童诗及优秀文学为主的复合课程。它以电影为媒介,基于学科整合、打造多种语文课型,同时设计“读、看、写、演、评”五个操作环节,以全新的学习方式,阅读、感受、理解、体味知识、情感,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它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
2、研究现状
美国雷夫老师的《第56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提到电影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的喜欢。他的这一做法也广为全球教师所效仿。目前国内一些小学也开始对儿童电影课程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山东省莱芜市西关小学以美育为首,研制适合各年级的儿童电影课程教案,并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课程形式研究。新教育的第十三届研讨会上,“光影播客”班指导师邢翠芸从“导读、自读、精读、观影、展演”展示了他们的儿童电影课型。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开发了儿童电影课程,构建起校园电影分级体系,让孩子们看最适合的电影。
然而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开发与指导的良好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一套学生喜欢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教材,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让学生对儿童电影课程充满热情。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指导策略,让学生在电影课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和审美品味,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3、开发不同课型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设计不同课型的儿童电影课程教案,研究电影课教学形式,带动电影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家长和教师对电影课程的理解,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儿童电影课程的实践中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推荐适合低段学生的影片,列出低段儿童电影推荐目录,并拓宽影片推荐方式。
2、基于学生实际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指导策略的研究。探究不同类型影片指导策略的研究,不同对象观影策略的研究。探索“读、看、写、演、评”儿童电影教学模式。
3、开发不同课型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的实践研究。以电影为媒介,整合语文学科,打造电影欣赏课、电影活动课、学科电影整合课等电影课的课型。
4、低段儿童电影课程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教学基础上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
3、观察法。观察学生在电影课程活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实际指导过程,教师态度及效果等,以便进行及时且有效的调整。
4、调查法。利用谈话、问卷等手段,有计划地以家长、教师、学生为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信息反馈。
研究对象:新田园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
四、研究的计划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2月至2014年4月)
1、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阅读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
2、观察和调查现状。利用谈话、问卷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儿童电影现状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并分析总结。
3、讨论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刷选适合低段的儿童电影,列出影片推荐目录。
4、进行儿童电影课程动员会。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
1、打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低段儿童电影课程。教师以一(4)班、二(3)班和三(1)班为实验班,每逢单周星期四下午的校本课程开设儿童电影课,组织学生观影。同时结合学校的儿童课程体系开设电影欣赏课,并成立光影社团,让学生对电影课程充满兴趣。
2、丰富内容,推荐优秀高质的低段儿童影片。教师可整合语文学科深化同一主题的影片欣赏,可结合节日特点围绕节日主题开展影片赏析。鼓励学生读原著,看影视,聊电影、演电影,谈收获。
3、优化策略,介绍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电影课程。从“快乐看电影,开心聊电影,趣味演电影”三环节入手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制定评价,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演,鼓励学生交流体会。
(三)课题结题阶段(2015年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1.撰写活动案例、教辅活动设计 2.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员:
胡唯添(负责人)一年级语文教师,热衷于儿童电影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翁兴兴(执笔)三年级语文教师,热衷于儿童电影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施丽丽(成员)二年级语文教师,热衷于儿童电影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第二篇:电影课程开发方案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王万辉伍世冯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电影课程开发方案飞雪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择是多元的,课程必须有多元性才能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课设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真实生活,必须充满着趣味性和丰富的多元选择性,才能把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落实到课程中,让课程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力。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学科教学的拓展、是课堂较学的补充,更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据此,我校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以汉字书写为突破口,为培养造就学生的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个个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思路
本着“写字育人”,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目的,确定以下工作思路:
1、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创新写字教学管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激发兴趣。从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度,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遵循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要科学。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执笔方法等。
4、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后,要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达成目标
大力开展写字课堂教学的研究,认真上好写字一刻钟。按照“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要求,确保写字课的指导和训练效益,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加强课内外结合,科学合理进行写字训练,力求轻负担、高质量。在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各学科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小学写字教学任务,各科作业质量达到小学生写字合格的标准。
四、实施步骤及进度
第一阶段(2010.9准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0.10—2011.5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组织教师分析写字教学现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定期开展书法讲座,提升教学理念。
成立“学校书法协会”,制定各项制度和章程,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新。第三阶段(2011.6总结、查漏补缺,收集、整理,编辑成册,撰写项目研究总结。
四、组织机制
为了确保“写字行动”有序、规范、有效、深入地开展,牢固确立“写字育人”理念,并以此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深入的发展,特成立“写字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武晓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研究及实施。
副组长:蔡英霞张元华刘晶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
成员:各班语文老师
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构思并制定《写字》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2、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3、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写字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经常深入写字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5、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及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五、行动策略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
为实现写字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要求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全体。随语文教学要上好写字指导环节。写字课要合理安排练字进度,给学生留足练字的时间。“练字必先练姿”,要加强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重视读帖习惯的养成,让学生逐渐养成“目中有字、心中有形”“在描临前观察、在描临中体会、在描临后比照”的良好习惯。为了让每个小学生书写都能做到正确、规范、工整,要按照“起点低、步子小、要求严、训练实”的要求规范日常写字教学。
(1语文课上识写结合。语文课上识字教学时,不光要注意生字的音、义还要重视形体分析,指导写法。原则上语文课上学生指导写字时间要不少于5分钟。
(2写字一刻钟重点指导。课上老师要做到讲解、示范相结合,深入学生当中相机指导,纠正典型错误,帮助学生找规律。并努力落实“写字一刻钟天天练”。
(3齐抓作业书写。练字目的是用字,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和练字时一样认真书写,做到练用结合,以用促练。同时我们还要号召所有老师齐抓共管,要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意识,养成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各科老师应通力协作,共同要求学生写好字,做到作业整洁。不要再误认为练字是语文老师的事。
(4开展多种写字活动。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写字氛围,促进学生水平提高。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写字比赛,评选“星级”写字能手,举办一到两次学生书法展及作业展览等。另外,每班也应不定期
地开展班级写字比赛,做好写字提高工作,树起榜样,以共同进步、提高。
2、教师自身必须先练好基本功。
(1练好“两字”基本功。每位教师每周自觉练粉笔字和钢笔字,确保“两字”过关,并将成绩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
(2练好指导功。自身练好两字,只是指导学生写字的前提,还必须深入钻研学生写字特点、途径,开展教研活动,坚持学习,积极探索写字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指导水平。每位老师在作业批改、评语书写、教学板书等方面应做出示范。
强化写字课程的实施
1、加强教师练“功”。继续加强教师每天练字,增加检查力度、检查效度。定期举行教师作品展示、竞赛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推动写字教学。各科任教师的课堂板书要认真、工整,通力协作,要有“不仅教学生写字,更有教学生做人”的意识,学校领导检查做到及时、严格、有效。
2、跟紧学生作业。学生写好汉字决不是一日之功。在实践中,我们和每位教师达成一致,课堂上时刻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作业时要强调书写工整、美观;课后要继续跟紧学生的作业本书写质量。各科作业齐头并进,建立“家校一支笔”,家庭作业决不放松。学校制定有效的检查、评比制度,保证每一名学生、每一次作业的书写质量。
3、实现“分层教学”。结合各年级学情,实现分层指导,逐步提高。
一、二年级以习字为主,重点指导写字姿势及笔画、笔顺的规范
性;
三、四年级以规范汉字书写为主,强调结构的搭配;
五、六年级以临帖及行楷结合为主,强调书写的章法,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创作,形成自己的书写体。这样就形成了普及与提高同步走的局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彰显“四个结合”
认写结合。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情、一幅画、一首诗,可以吟唱的歌。因此,在写字教学的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汉字,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了解中国的历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心而写,提高文化素养。虽然短时间内学生的练字可能收效甚微,但如果长期坚持,字就不仅仅是在写,而可以说成诠释美丽、表达情感了!(2写育结合。教师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赏识、激励的心态保护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让学生学会享受习字的过程,欣喜自身邪恶成长,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性,奠基一生的文化素养。
(3写评结合。人人都有获得赏识、体验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在实验中,老师们要做到指导中有评价,评价中有指导,写字评价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参与评价,注重写字习惯、态度评价等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成果展示,人人体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写字评价起到科学的“指挥棒”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写字育人的功效。
(4写用结合。老师要善于捕捉时机,不动声色地创造学生主 动写字的环境。
5、人人参与研究。根据市教育局新出台的教师行动研究方案,结合我校的写字课程,人人从这一实验中选题、研究、实践,已达到不同的视角,相同的研究,多方面促进写字课程的实施。
制定实施写字教学的一系列措施:(1确立写字教学研究的整体思路。
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全程渗透,学校管理全方位抓”的整体思路。写字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路,面向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写字无差生。每一位教师,都要必须练就一手漂亮字,人人会上写字课,人人撰写写字经验总结。每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写字教学思想。做到四个统一:各年级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训练要求、统一习字本。做到四个保证:时间保证、指导保证、质量保证和利益保证。
(2建立教师写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制度。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提高教师的写字技能水平、写字理论水平和写字教学水平。①学。学写字教学
相关的理论及各地写字教学研究成功经验,了解中国传统写字教学的精华,各类书体的特征,以及
书法家的故事等。②练。每天坚持练字20分钟,每周上交一页钢笔字、一页笔毛字。③比。每学年
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 书法比赛。在学、练、比中成就扎实过硬的写字教学基本功。(3营造浓厚的写字教学研究氛围。
环境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注意创设与写字教学研究吻合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产生自觉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心理。
①学校宣传橱窗、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习字作品;班级设“书画苑”展示学生的优秀习字作业和有进步的习字作业。②创作写字歌,编写写字操。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学校创作了写字歌——《我们从小练好字》,让学生懂得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歌中所唱:
“我们是炎黄子孙,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小练好字”。还编写了写字操,既为活络指、腕关节,也为营造情境。每当学生习字时,播放柔和轻缓的民族音乐,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平心静气,渐入练字佳境。
③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重视板书和批语的书写,使之成为示范的窗口。学生自然也会自觉练字,蔚成风气。
(4开展“五个一”写字教学研究常规活动。即:①每天一节20分钟写字课;②每周一次班级习字评比;③每月一次全面性的写字水平检测;④每学年一次的写字成果展示;⑤每学年一次的写字经验论文交流,要求教师人人谈写字教学的经验,加强经验的推广工作。
(5明确各科作业的常规要求。
学生习字最多的应用便是作业,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学生提笔即是练字。制订《港下中心小学各学科作业规范》,对各学科作业本封面的书写,作业的格式,字的书写,批改符号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并定期检查,形成反馈,致力把写字训练的成果迁移到平时的各科作业中,促进学生认真写字,教师严谨批改,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七、组织达标
1、加强写字教学评价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自评:这一环节最好是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当写好一个字后,随时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进。当然自评也可以是在小组互评时,看着小伙伴们写的字,跟他们的作品对照,面对面地展开自评。这样可以增强孩子敢于发现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勇气,培养其诚实的品格,陶冶其情操。
互评:在仿写后,积极组织学生互相评议,或选取几份作为例子,集体评议。评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标准及评价原则。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笔画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等。”当学生有了评价的准绳之后,评价就能有的放矢。同时,在互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书写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以便改进。
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有时教师的一句点评可以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这要求教师的点评要恰到好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
2、完善写字评价体系
(1各学科检测都要设有规定学生书写的评分要求,重视卷面书写评价项目,认真评价卷面分,以此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引入竞争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写字的评比和达标活动,坚持平时检查检测制度。
写字是一项长期的训练,只有反复指导,反复练习,才能为学生夯实基础。同时更要注意个别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不过,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而应采取多种方法强化,从不同角度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心领神会。写字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有遵循规律,严格要求,写生的字定会日渐进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书法艺术这棵古老奇树,在我校开出艳丽的花朵。
附:
1、小学生写字的有关指标与要求
2、小学生写字评价标准 小学生写字的有关指标与要求
一、写字姿势
1、“三个一”,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边一拳,握笔 的手指离笔尖一寸。
2、“八个字”,即:头正、身正、臂开、足平。
二、写字技术
1、走好三步路:写好基本笔画、写好独体字、写好合体字。
2、念好四字诀:看、记、写、比。
3、闯过三道关:笔画笔顺正确规范:字体、字形端正美观;作 业、卷面整洁。
三、书写速度 一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3—5 字;二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5—7 字;三 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8 字左右;四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10 字左右;五年 级学生每分钟写 15 字左右。
四、学段要求
1、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 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 的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具体分解: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 写字姿势正确; 会按照田字格里范字写字,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二年级:继续培养写字兴趣,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铅笔执笔要领;在认识常用 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其写法,初步了解汉字结构;学 会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能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 规范、端正、整洁。具体分解: 三年级:能用钢笔熟练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 速度,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四年级:继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学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字 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培养审美能力。
3、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 一定的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要掌握钢笔字的正确书写方 法,比较熟练地掌握钢笔书写中笔画和偏旁的写法,及其在字中的搭 配关系,提高写字的成功率。小学生写字评价标准
1、一、二年级评分标准 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40 分)点画书写正确,多数字形比较端正,结构大体匀称合理(40 分)运笔较好的知道轻重变化、也大体适度(10 分)行款整齐,前后大体一致(10 分)
2、三、四年级评分标准
钢笔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30 分)书写规范,字形端正,结构比较合理,大小适中(40 分)运笔轻重变化、也基本适度(15 分)行款较整齐,上下较均衡(15 分)
3、五、六年级评分标准 钢笔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30 分)书写规范、入体或自成一体,重心平稳,结构匀称(40 分)运笔流畅,行笔轻重变化较明显、适度(15 分)行款整齐,上下均衡(15 分)
4、具体评价办法(1)查课堂作业的书写质量。(2)进班现场抽查指定内容的书写质量。(3)评价分为三个标准:优秀、合格、不合格。“双姿”、书写笔顺正确,能够达到本年级上述“具体要求”的 为优秀; “双姿”、书写笔顺基本正确,基本能够达到本年级上述“具 体要求”的为合格; “双姿”、书写笔顺不正确,不能够都达到本年级 上述“具体要求”的为不合格。要求各年级段学生习字的合格率为 100%,优秀率为 40%。
第四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
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特别日、韩等东南亚国家都普遍开设了美术自主课程,其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具有美育和智育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美术活动课程理念的进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领域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代中小学美术活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趋向多样化、科学化、人文化、地域化的特征。在一些教育强省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与实验,沿海发达省份中小学的美术活动课已不再是单纯的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反思。从开发主体,开发场所,活动方式等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都进行了指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两个实验学校(金凤二小、奕龙小学)美术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从普通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发挥实验学校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的建设,以课程的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
3、充分利用实验学校美术教师的个性特长,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和发展,探索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形成小学校本课程实践体系;
4、以实验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为起点,逐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特点开发多门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5、以多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课程来开阔实验学校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并在品质、能力、个性、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指从美术活动课程的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美术活动课程中产生的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美术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共同合作研究以解决美术活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整体,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虽以学校为本,但事实上是以学校为主的开放民主的过程,即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
评价活动需多方共同的参与、合作,绝不是学校自我封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都立足在学生实际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过程。
美术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针对国家美术课程开发对本地师生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我们将课题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地方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地方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地方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为学生注入新的活力。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文献法:课题组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让教师进一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明确学校、教师(研究实践者)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发展性、创新性、参与性、合作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分析法:对区域、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根据区域、学校、教师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共性
薄弱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和子目标,研究确立实验学校对本课程开发模式。
3、实验法: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多门校本课程,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计、编写校本教材。将设计的课程与教材,投放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调整、丰富、完善,并观察、分析学生的变化状况。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详细记录过程和发展中的动态变化。
5、经验总结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对成功的做法,效果佳的案例及时加以提炼总结,由实践提升至理论,并形成物化成果,以进一步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
在以上主要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贯穿调查、反思、比较以及成果展示、应用推广等方法进行研究。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1、课题申请;做好开题论证工作,修改课题报告
2、拟好研究方案,落实主要成员,明确分工及任务。
(二)、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1、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实验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3、做好实验准备,重点研究确定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开发编写(初稿)等;
4、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和开发模式。
(三)、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7年3月
1、实验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
2、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策略;
3、探索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4、探索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5、开展教学实践,边开展活动边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检查。
(四)、总结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总结提炼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举办有关课题研究的成果展。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将结合实验学校实际,根据实验学校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在本课题开发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将摸索出可学性、趣味性、现实性、有效性、创新性、独特性的课程开发原则。
通过研究实践逐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特点开发出多门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并在品质、能力、个性、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等。
呈现出来的物化成果如下:
1、关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
2、形成一套校本课程教材
3、调查问卷,阶段性总结,研究课教案集,反思集,案例集,课题论文集,校本培训专题讲座集
4、学生各阶段,各类型的作品集等。
九、课题组成人员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武建川(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汇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核心组成员
冯建军,高级教师,校长,金凤区第二小学。白玉春,高级教师,校长,金凤区奕龙小学。
李新娟,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第二小学。刘 岩,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奕龙小学。郭正源,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第二小学。(负责根据课题要求开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调研;负责挖掘、筛选、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开展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参与编写相关的素材性教参;参与建立相关的资源库;负责课题参与研究人员的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三)资料收集整理:
武建川
李新娟
刘岩
郭正源(负责资料的整理、分类、归档)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成员由两个学校校长,和最能体现校本课程成果的学科的三位美术专业教师组成。两位校长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调动教师共同参与,发挥群体力量,同时有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课程开发的丰富经验。;三个美术教师个个都是业务好手,人人都有务实奉献精神。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全部具有本、专科学历。
2、研究保障
课题组所在两个学校(金凤二小、奕龙小学)对教科研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每年都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来开展相关教科研工作的,在学校工作中,总是把学校特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供条件,配备力量,真抓实干,有始有终。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尤其热衷,为此课题的资金保障上奠定了基础。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及《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陈卫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管理、开发和评价》魏国栋 吕达主编
第五篇: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
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龙游县社阳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实践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结合学校实际和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优势,开发“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2、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家园,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环保教育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也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厄运:空气污染、土地沙化、酸雨和沙尘暴的肆虐,珍稀动物的灭绝、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及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不容迟缓。
3、社阳乡地处浙西龙游县东南山区,区域面积辖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9亩,山林面积125575亩,其中省重点生态公益林60326亩,森林覆盖率为87.6%,1996年被龙游县政府确定为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有大源山表、朝北连和铁索尖三个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小区,自然小区保护面积9574亩。社阳乡历来民俗风情浓厚,民间艺术丰富。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青塘坞村的走马灯、板龙、双龙、貔貅;大公村有十番、台角、花灯会;塘泗村的车灯、龙灯;红光村的板龙和二条脱节龙,源头村的龙灯和十响班,溪东的双龙。
社阳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08.04)”,省级“生态乡(07.06)”、“民间文化艺术之乡(07.11)”、“特色旅游乡(08.11)”,市级“生态示范乡(02.12)”、“最具生态环境乡镇(08.12)”,社阳水库是龙游县城区饮用水之源,是水源保护区。我校位于社阳水库上游,创办于一九一一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几年来,我们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见证了家乡的快速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本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深感担忧。“如何增强绿色生态意识、使学生自觉环保”,是所有我们社阳值得思考、研究、探讨和的问题。我校于2000年以来确立了“绿色家园、绿色生活、健康文明、美化净化”的校本文化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生态绿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获得被“县绿色学校”称号,2006年获得“市绿色学校”称号,2010年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在进行“绿色生态”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为了求创新,求发展,使学生由绿色生态意识的提高落实到具体的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中,为了增加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特色,特拟定《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为我们水源保护区绿色生态尽微薄之力,以期带动全校学生生态环保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涵义
“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生态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而编制出来的对学生实施绿色生态教育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学校“不少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科内容巨大变革的今天,开发和研究“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2、环境教育理论。“环境教育”概念正式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日趋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就其内涵而言,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就其处延而言,包括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好多国家把环境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1983年,我国也已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编制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日程》,在日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绿化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假设(总目标)
通过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习惯,形成参与环保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
②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态环保技能。
③通过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开发水源保护区农村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校本课程系列资源。
④通过课题的实施,以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土特产制作的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勤劳、质朴,热爱家乡的品格意志。
⑤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途径,努力把我校建成绿色生态型学校。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绿色生态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应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学科渗透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本无学科之分,研究的时候以部分学科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再逐步辐射到所有学科。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水源保护区小学通过课程的改革实施绿色生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绿色生态教育的内容,确立以《科学》学科为主、少先队大队部、学校德育处、教导处、班主任部分参与的少而精的阵容,集思品、科学、综合实践学科为主研学科,然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开放课题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进大自然,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接受知识为自主获得知识,如实验法、感染法、观察法、竞赛法、实践法等,加大实践操作的力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知识。
2、组织新颖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
①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保专家来校作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和“绿色生态知识”竞赛。
②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水库清淤现场等地方,亲眼了解一些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
③基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我是清洁小卫士”的演讲活动;“清洁卫生班级”大比拼活动;校内“优胜清洁小区”的评优活动,以“学生个体——班集体——校园”为主线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④课外环保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写出考察报告,拟出解决意见,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活动,撰写科研小论文等。
⑤少先队活动:在“少先队活动少先队员自己办”的基础上,紧扣“绿色生态教育”主题,搞好各类中队活动,大队部则紧扣一系列的纪念日,如:“3.12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搞好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使教育“寓教于乐”。
⑥挖掘社会资源,深化环保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域优势,针对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提出解决方案,针对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的现状提出保护性和优化型的建议。使得学生的绿色生态教育范围由课堂、学校延伸到社会,使得社阳乡居民自觉环保,促使库区水域的污染治理问题得以好转。
3、开设“环保教育”课
①编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教材,收集有关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绿色生态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
②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绿色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3)安全保驾护航。该课题在户外活动时间较多,安全犹为重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安全,制定活动安全措施,确定每次活动安全管理人员,确保课题研究安全有序。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社阳小学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实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
①调查法:对本校学生及周边人群就环保知识进行调查,形成统计数据
②实验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③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综合各种因素,提高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04——2011.06)
1、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建立课题组,聘请课题顾问。
3、确立试验学科,确定各年级应掌握的绿色生态知识技能的相应要求。
(二)、实施阶段(2011.07——2012.05)
1、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调控研究过程。
2、组织和实施各种生态环保活动。
3、搜集资料,编制校本课程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2.06——2012.07)
1、撰写实验报告
2、汇编所有课题资料,申请专家评审鉴定
3、推广研究成果
九、成果显示
1、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及相关作品
2、“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试行教材一套
3、绿色生态型的和谐校园的创立
十、组织管理及其人员分工
1、组织管理
顾问领导小组:龙游县环保局
龙游县文化旅游局
龙游县社阳乡政府
指 导 小 组:饶晓明姜锴兰芝伟
课题组 组长:蓝建春
副组长:伊谓作
主 研 人 员:徐宏伟蓝晓青李少政吴燕军黄年祥
2、课题组成员分工:
蓝建春:组织并调控研究活动,研究经费的落实,结题报告。
伊谓作:安全管理、调控校内外实践活动和生态型学校的创建
徐宏伟:绿色生态教材的开发、编制及课堂教学的落实和学科渗透
蓝晓青:课题研究进程的宣传、少先队、班队活动的督导
吴燕军:课题开题报告、阶段小结,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黄年祥:研究经费的落实、绿色校园的维护
3、研究小组分工情况
(1)绿色生态教育活动及安全管理: 伊谓作柯建林
(2)绿色生态实践小组:蓝晓青蒋敏君
(3)主题教育和宣传组:李少政徐根永
(4)绿色校园实践组:李生富吴素卿
(5)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项黎叶海荣
(6)绿色生态教材开发组:徐宏伟、李少政、吴燕军、蓝晓青、吴素卿、徐根永
吴成良以及科学课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7)文印组:温良燕
(8)摄 影、制 作组:余剑虹
(9)材料收集、整理:吴燕军
(10)经费落实小组:余剑虹黄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