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

时间:2019-05-14 11: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

第一篇: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

一、选择题

1.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异性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C.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 D.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西汉选相的范围,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且西汉汉武帝时期有选官制度-察举制,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故B项错误。

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这说明当时忽视宰相治政素养的问题,而是局限于侯爵之内,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故D项错误。故选:C。

2.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历史解解释随时代变化面发生变化 B.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解答】A.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而是反映历史现象的发展。B.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变化,而不是历史结论。C.材料反映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与朝代更迭没有直接关系。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表达了对土地并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故选:D。

3.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

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大臣专权 D.分割宰相权力

【解答】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旨在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涉及的中央官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故选:A。

4.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这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封建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最大受益者是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C。

5.根据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正式开关,下面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折线统计图。材料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芜湖()

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缓慢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D.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答】根据图表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较快,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故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与题意不符;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图表材料不能反映,故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6.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道: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作者主要说明()A.唤醒民众思想觉悟 B.极力推崇人民主权 C.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立宪代表人民要求

【解答】根据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唤醒民众,故A项正确;

人民主权、立宪代表人民要求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C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7.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故D项正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应排除。故选:D。

8.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A.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解答】“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表明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故A正确;

法律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故选:A。

9.智者学派认为,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然而自然律令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认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反映出智者学派()A.强调了法律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 B.主张自然律令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C.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对人性的束缚 D.认为法律是城邦和公民生活的保障

【解答】从题干信息可知,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与自然的律令是相对立的,而自然确定利益是自由自在的,不受限制的,所以智者学派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对自由和人性的束缚,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

10.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解答】A.手工工场时期,劳动力也就开始集中生产。B.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不正确;

C.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C正确; D.流水线生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故选:C。

11.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A.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D.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解答】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当时不被理解,故A正确;

右倾投降主义、生产关系根本变革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C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12.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1982年美国在联合国的主宰作用明显下降,材料体现不出欧洲与日本对美国的冲击。

B.苏联综合国力赶上美国,不符合历史事实。

C.80年代已经有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到了联合国,使美国再也不能够完全操控决策结果,说明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增强了。D.世界多极化格局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形成,选项是错误的表述。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十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

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

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可知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小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影响结合对世界科技的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答即可。故答案为:

(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问题:熟练技术工人匮乏;机器制造业不成熟,生产进程缓慢;维护和修理困难;资本的投入不足;手工劳动者的抵制。

影响: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对人类文明有者广泛的影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学生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然后确定相关主题,并加以论述。据材料“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可以得出当时中国进步人士在应对时局时体现出的一个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史实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故答案为:

论题一:洋务派倡导中体西学思想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论题二:维新变法中的传统思想

论述: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央明确规定了我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中劳动者的退休类型、退休条件、退休手续办理以及退休费发放等事项。关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我国退休制度在建立之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较低,故几类退休年龄的规定是适应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但6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年龄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我国退休制度中,正常退休年龄规定长期不变,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工种目录也较为滞后,延迟退休仍局限于小部分劳动者群体,造成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较早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带来了老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了效率损失。

--摘编自《对中国退休制度及其改革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建立退休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退休制度管制内容的特点和急需改革退休制度的原因。

【解答】(1)从材料中的,关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直接提炼出当时制定退休制度的目的。

(2)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改革之前中国,退休年龄比较大,而且对男女有区别的对待,还照顾到病残群体。之所以急,需要进行退休制度改革,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不更改的退休制度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损失。故答案为:

(1)目的:妥善安置丧失劳动力的人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特点:退休年龄比较低,男女区别对待,照顾到病残群体。

原因: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年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退休制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

第二篇:2018高考考前历史练手题

练手题四

1.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计表》”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即已开始,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开始,故B正确。东北地区不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则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与材料不符,排除C。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与材料部分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 6.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答案】B 7.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解析】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意在唤醒国人的民族危亡意识,即编译者们旨在激发国人民族意识而非丰富国民史学知识,但是材料未涉及反清革命思想和国人全球视野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A 8.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所以本题选B项。【答案】B 9.乌尔比安《论告示》 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与现代刑侦法中的回避原则是一致的,体现的正是法律的公平和公正。【答案】B 10.著名喜剧大而卓别林曾在一次宴会上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当时人们不理解爱因斯坦主要是因为

A.他利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B.他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相对论无法通过实验予以证实D.相对论的观点违背人们的常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化的,打破了传统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对人的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因此人们一时难以接受,D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B说法本身不正确,相对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力学;C与史实不符,相对论已经得到实验印证。

11.1947年,新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伟大学毕业典礼上闸述他的欧洲复兴计划:“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国家或主义而言的,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言。”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B.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范畴 C.促进了美苏缓和紧张关系D.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 【答案】A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整理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概括薄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王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主文思想的异同,并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答案】(1)薄伽丘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世俗生活的乐趣,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说教;意大利有丰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薄伽丘自身的经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压迫;英国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莎士比亚自身的经历和文学素养。

(2)相同点:主张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统治;歌颂爱情;追求现世生活等。不同点:薄伽丘的人性局限于本能层面;莎士比亚更加强调人性的高雅和人的理性。

实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或思想解放运动)。

异同,据材料“《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并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实质结合文艺复兴的实质回答即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移穆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英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围绕材料,请结合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革命的本质是建立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阐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人民思想意识不能适应共和制的需要,最终走向失败。这证明革命不能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

17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并根据现实需要,确立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等,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的格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这证明革命的本质就是推翻旧制度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总结:综上所述,中外历史证明,能够根据国情需要建立新制度并适时进行调整的革命才有可能成功,而为了革命的需要强行建立新制度,只能走向失败。(注意: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 ——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

(1)背景:根据“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联系远超国家统一的背景概括;

特点:根据“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概括归纳。

(2)根据“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以及对远超社会经济的作用分析得出。【答案】

(1)背景:完成国家的统一;多种货币并行,币制混乱;吸取金朝纸币滥发的教训。(3分)

特点:为纸币发行设置准备金;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纸币发行;纸币改革的措施详细明确;货币改革具有延续性。(6分)

(2)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的成熟。(6分)

第三篇:2013高考历史考前提示(xiexiebang推荐)

让我握住你的手„„

----高考历史考前叮嘱一、六句题外话

1、孩子,老师深深的爱着你,你是我永远的骄傲,值得我自豪,我以能做你们的历史老师而引以为荣„„

2、孩子,老师深深感谢你,高中诗与荆棘交织的岁月,我们共同走过,教学相长,我们因你们青春的激扬而提高,而纯美,而愉悦„„

3、孩子,老师深深地祝福你,你们都是缤纷世界精彩的唯一,祝福你考试成功,祝福你未来如海般蔚蓝、博大、深邃„„

4、孩子,请相信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扇门,一片叶,信心的风帆+阳光心态,桅杆之遥的,不正是理想的彼岸„„

5、孩子,请让智慧的光芒指引你前行,让心灵的原野安静,让思考、思索凝铸为思想,在智慧的引领下,静然探求真理,让知识与理性绽放于试卷之上„„

6、孩子,请让我握住你的手,让为师者真诚的温暖洋溢在你的周围,以我的目光让你行进的步伐坚定铿锵„„

二、六句题内话

1、课本,永远的依据,考前的回归。参考考纲知识点,对课本进行复习,要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性的认识。考前对课本的回顾是在备考历史科目此阶段的重中之重。

2、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画时间轴,这是高考得高分的救命稻草;将知识综合化,适度拔高(文明史、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得分之关键之关键。

3、高考试题好热身,十个热点心有数

*把握试题特点:以书本知识为背景,以考测能力为主体,以时事热点为切入口。熟悉命题手法 创新:运用你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材料和设问。立意:考查包括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其中以能力考查为主。用近三年高考试题和本模拟题进行考前热身训练。*十个热点:

1、改革与制度创新;

2、社会经济与妇女地位;

3、民生民主社会保障;

4、社会转型;

5、环保生态文明;

6、金融货币;

7、民族团结;

8、海权和三农;

9、全球化与区域化

10、周年、次周年事件

4、如何保障高水平发挥? 熟悉规则,训练有素,临阵不慌!修改要慎重!答题两大灵魂

A.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历史选择题尤其要注意审清题目的限定词(时间限定、范围限定、求答角度限定等)

B.材料题的灵魂是材料,脱离于材料的知识点的铺陈是不容易得高分的。与材料紧密相关的知识点才是答案的采分点。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

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找关键词“题眼”(反复出于题干)用语文直通车法,直接找关于题眼的选项,再斟酌考虑;运用语文咬文嚼字法:注意所有、开始、始终、彻底、完全、唯一等字眼不要轻易选择。

2、排除法:排除观点性错误(选择不正确的除外),排除时间空间错误,排除主语信息不对应错误,排除逻辑错误;

3、代入法:在利用基本史实排除两个错误项后,将剩下的代入题干,符合题干信息的即正确选项,实在拿不准,揣测命题意图考察哪个热点问题。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4.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5.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信息时间、特点、含义是、原因、影响、本质”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6.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揣测围绕哪个热点命题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三、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第四篇: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65届高三历史课程组

寄语:试题千万套,方法千万种,基础是根本,心理是关键,技巧是捷径,发挥是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祝同学们2018年高考取得佳绩!

(一)心理是关键,准备要充分

一、考试过程中心态的调整

①树立自信心,给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②克服临考前夕“这里还模糊、那里未掌握”的心理障碍,事实上临近高考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③要走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模拟考试受挫不等于高考失败!

④即使出现“知识空白”现象,保持镇静,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

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整体把握,早定作战方案,对全卷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

三、答题顺序安排 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非选择题,可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

四、时间分配

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选择题,每题50秒钟,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非选择题,每题用15-20分钟,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数量,一般每条要点2—3分。

(二)技巧是捷径,方法有多种

一、选择题——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

1.最佳选择题: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排序选择题:把历史事实或现象按一定顺序排列,如时间先后等。

【解题方法】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 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5.组合选择题

【解题方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6.比较选择题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条件,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7.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三步: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8.概念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解题方法】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题——材料题的灵魂是材料

(一)如何破解材料题?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组织答案要“三界定”: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答题书写要“四注意”。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二要语句通顺、语言学科化。三要卷面“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要点化,一点一句;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

(二)材料题分类

1、背景原因条件类

【设问特点】①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②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答题模板】①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②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③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④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2、内容措施类

【设问特点】①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②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答题模板】①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②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影响意义类 【设问特点】(1)影响类——①限定性设问,如有何积极影响,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对世界或者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如何等。②宽泛性设问,如有何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2)意义类——①限定性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②宽泛性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指积极作用)如何等。

【答题模板】(1)影响类:①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②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③宽泛影响,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2)意义类:①笼统性设问: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积极的)。意义=国内意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意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②有具体设问角度:政治、文化意义:从事件性质、过去的影响、未来的影响等角度思考。经济意义:从事件背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经济措施不同角度的影响等方面归纳。

4、启示认识类

【设问特点】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答题模板】①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②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如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环境中考察,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但一般要从题目及问题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二是探因寻果,如“怎样认识清初统治者的经济措施?”在回忆清初经济发展的“果”的基础上,用这个“果”来认识“因”:清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是正确的;但其动机是为政府增收,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5、比较评价类(1)比较类设问

【设问特点】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①“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件,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②“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经设置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未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2)评价类设问

【设问特点】评价类设问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答题模板】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确定评价对象。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或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侧重于客观公正的评价。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6、特点类

【设问特点】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答题模板】①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外部因素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背景,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时间——发生时间早晚、历时长短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历时长的特点。③目的——为某个阶级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④过程——相关准备、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与英美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⑤内容——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特点就是体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⑥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⑦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经济危机具有范围广的特点。⑧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等。⑨影响——广度、深度,积极和消极影响等。

第五篇: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题训练

2014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题训练(3)

成 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气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身着冬装的他,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觉得不寒而栗。B.一个国家希望依靠自身实力优势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C.现在,他们不必再冒着风险在船艇穿梭的河中叫卖,航道也更加井然有序了。

D.每次改校门都兴师动众,甚至举行剪彩仪式,连周围的老百姓都戏称:“一任新校长一个新校门。”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入WTO预示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全面提速,中国的市场经济整体机制将面临巨大的考验,甚至是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人力资源的共享及其面临的考验。B.作为国内最早警示重化工业化道路诸多弊病的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吴敬琏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如不釜底抽薪解决之前行政手段对市场造成的扭曲,五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不太乐观”。

C.那卖衣服的姑娘说话了:“妹妹,这件衣服你穿着真是特漂亮,就数你穿着最是样儿!”他一边心里赞美卖衣姑娘巧舌如簧,却又一边赶紧准备再做女儿的工作。

D.“回顾一年来新股的市场表现,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总体市场表现中,新股二级市场的表现仍旧可圈可点,是在弱势行情中不多的亮点之一,忧的是市场低风险套利的品种越来越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新版《西游记》演员阵容的消息还未得到官方的确认,但聂远出演唐僧的消息甚嚣尘上,似乎最为可靠。

B.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三十八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C.细菌的生命力及其顽强,无论是赤道还是南极.北极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活动范围之广真可谓无所不至。

D.在市农科院的认真指导下,这个贫瘠的山村终于走上了科学种田的穷家富路。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B.他的文化基础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他叫苦不迭。

C.在希腊古奥林匹克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B.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C.这幅画虽然构思新奇,但是色调太暗,我的态度是不赞一词。

D.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B.9月8日,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C.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D.进入8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中央财政从长计议,近日提前下达2013年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预算指标150亿元。

B.斯坦利在家私销售中业绩斐然,是因为他别树一帜,以追求自我生活态度的品牌主旨——“开始你的梦想”引领了寝居新风尚。

C.法国思想卢梭视人格的独立自由为生命,他宁肯过贫穷的日子,也决不愿被权贵招安,这与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如出一辙。

D.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那就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安嘉天国际公寓爆炸事件后,很多小煤气站依然不按照操作规章工作,干着厝火积薪之事,实在令人担忧。

B.中学生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不容缓,全社会都不可忽视迁兰变鲍的作用。

C.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写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令人不忍卒读。

D.虽然在采访钱学森先生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但一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还真有点大而无当,那就是请他谈谈如何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14.下列各组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装热”迅速流行,激活了江南丝绸服装产业,使不少企业逢凶化吉,出现了少有的勃勃生机。

B.有些人虽想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这有点像沙里淘金,是得不偿失的。C.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驰魏阙”,仍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D.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所亡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B.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经们往往与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C.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栩栩如生,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D.在庆功会上,两位队员举案齐眉,互相敬酒,祝贺对方在这次全运会上获得金牌。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1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久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公开呼吁干涉市场。刘明康是中国金融业监管层第一个表态呼吁“救市”的高官,因此吹响了政府“救市”的“集结号”。

B.最令人错愕和震惊的是,和正常的反映相反,西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竭力迎合“藏独”分子的行为。

C.漫长的许霆案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许霆案的社会意义窥一斑而知全豹;有人借此看见人性中德性的薄弱,有人欢呼公众舆论的强大,还有人试图用它来惊醒法律的疲惫。D.当下,整个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股公祭大潮,炎帝.黄帝.大禹.孔子.老子……纷纷被抬出来供顶礼膜拜。老祖宗们不再是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的老古董,而是成了人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成语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她扮演的是旦角。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与语境不符。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2.B(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充分。语义环境不当。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电光火石:是指,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这里不止两家,故错。)3.B 4.【答案】A 【解析】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可用“如火如荼”。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掉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

5.A 解析:A项“不寒而栗”,指不是由于冷而发抖,而是形容非常害怕。此句望文生义。6.答案:C。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首当其冲,最先受到灾难和冲击。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7.C【甚嚣尘上】原指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细菌的活动范围极广,~。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威胁利诱,~

摧残镇压,~。【穷家富路】指居家可以俭省些,而外出最好多带些钱物,以备不时之需。8.D。A.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B.阴沟翻船:阴沟,暗沟,暗沟里翻船,指事情出现意外,这里不是意外。C.颐指气使:颐,颊,腮;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D 无可厚非:厚,重,过分;非,责难。不能过分责备,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9.A【A.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B.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C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D.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

10.A(“老气横秋”可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用在A句中是恰当的。B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用错对象。C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不合语境。D.东山再起,泛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此处应为贬义词“死灰复燃”。)

11.A(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不合语境。B.别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C.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D.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2.C(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不可用于形容文章写得不好,和“不堪卒读”区别;A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多的危险;B迁兰变鲍:比喻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 D大而无当:多用来表示大而不切实际的意思)

13.B(A.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用在赞扬不当。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D.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4.A(A逢凶化吉: 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B沙里淘金:淘:用水冲洗,滤除杂质。从沙里淘出黄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C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15.B(A中应为“耸人听闻”C 中应为“惟妙惟肖,D中“举案齐眉”只用夫妻之间)

16.【参考答案】B【解析】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17.【解析】A中分句间不表因果关系,此处应为“从而”,B应为“反应”。C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喻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D香饽饽:非常热门.很受欢迎的人或事物。【答案】D

下载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考前作文审题训练题

    2007年高考考前作文审题训练题 请以《感悟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书写清楚,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感悟......

    2010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中国古代诗词 诗言史、诗言情、诗言志,历史题材的诗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其间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借助诗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诗入题,展示历史文......

    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姓名 谭玲玲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90年以来,其考查效能不断得到开发,能力要求实现了飞跃性转变 ,从侧重考查单纯史实叙述能......

    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提升训练:病句

    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提升训练:病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防备展览会以及珠宝店的贵重品免遭盗窃,这是目前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B.特别是那些可能阻碍中国......

    2018年高考政治考前针对性训练试题

    龙岗区2018届高考政治考前针对性训练试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共48分) 12.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线按时速350公里运行,提速后票价没有变化。......

    20062006届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范文大全)

    . . . . . . . 2006届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 (选择题) ●农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经济部门,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种植棉......

    2014年高考前训练

    专项训练1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

    考前作文训练

    高考作文预测 【编者按】距离高考还有五十天,有的考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最后一个阶段写作能力的提升空间不大,其实,只要加强审题立意训练,树立作文升格意识,在冲刺阶段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