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中期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中期研究方案
延津县胜利路小学课题组 主持人:李天元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是我校承担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大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科所、电教馆、专家组的指导下,及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学生德育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研究,挖掘德育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探索出信息技术时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道德教育途径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善于自律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途径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分析。任何教育途径都有其研究的基础,德育也不例外。
(2)对小学德育信息化途径做具体的研究。一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开辟网络化德育新途径;二是如何通过构建家校沟通信息平台,建立立体化的德育模式。
(3)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实际,以德育为基础,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自觉过滤不良信息,树立网络文明意识。
三、研究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并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节,使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意见》中要求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但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单一而生硬、说教为主的缺点。无论是德育的课堂,还是日常的品德教育,都容易忽视学生潜能和学生自我教育现实需求,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被服从、被教育的地位,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这样的德育教育,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另外,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两张皮”,缺少有效沟通与联系。学校对学生的五天教育,抵不上学生周末在家的“熏陶”,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脱节,使得“校内讲规矩、校外显原形”的德育尴尬局面经常出现。“教是为了不教”的价值功能始终不能较好的体现。
而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式灵活、学生喜闻乐见、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等方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新模式为研究课题。
四、研究基础条件
本课题组参与的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本课题的参与人员中青年相结合,成员年龄结构合理。拥有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新乡市年度教师,新乡市最美教师,新乡市师德标兵,新乡市名教师。
课题主持人李天元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新乡市优秀小学校长。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学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经费上能够予以充分保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书香校园,“新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新乡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延津县教科研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学校物质基础坚实,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建设了校园网络系统,建成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完善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师人手一机,教学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为教师研修提供物质基础。
五、课题研究进度
(一)活动安排
2017年9月,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组。
2017年10月,搞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德育理论培训,建立课题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确定实验班级和教师,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筹备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组实验研究内容和方向。
2017年12月聘请卜彩丽(河师大教授)、胡雄彦(新乡市铁一小校长)、袁立新(新乡市电教馆主任)、刁振宁(延津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馆长)为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2018年3月,设计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教学策略,按教育科学研究规范搞好各项实验与研究活动,认真做好活动的观摩和案例分析,观察与观察记录,以及各类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完成确定的研究内容。
2018年6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为课题组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教学档案袋包括教师的德育教学设计案例、听课记录、教学论文以及教学录像等课题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真实记录了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艺术的历程。
(二)研究情况
1.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出21世纪新时代好少年。一年来,我们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整合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掌握了新的德育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单一生硬、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转化为形式灵活、学生喜闻乐见、积极主动参与的德育形式。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在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校园网络全覆盖,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德育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德育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32个班级进行德育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一年来,我校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所倡导的“三渗透”“三沟通”德育模式,所提供的德育教育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好德育微课堂、主题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有效架起家校共育平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教师共同探索德育教育中的困惑,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德育活动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视频。一年来,我校借助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激发学习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和品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筑德育平台,开展日常德育活动。开辟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道德教育发展之路,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德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德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专题实验,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模式,有效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道德教育途径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善于自律的能力。
六、中期研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我校被评为“新乡市优质学校”。主持人李天元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河南省德育先进个人;课题组成员常利芹、周霞所带的实验班级,通过开展课题组制定的系列教育活动,在班级评比活动中,成绩优异,常利芹被评为河南省模范班主任、新乡市安全教育先进个人,周霞被评为新乡市模范班主任;吕俊喜撰写的论文《校本研修三步曲 教师专业共成长》在《河南教育》发表;赵阳所带实验班级在队会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新乡市少先队优秀班集体;杨民凤所带班级被新乡市文明班集体;杨培娟老师参加延津县师德演讲荣获一等奖;2018年,周霞校本课程《十字绣》、常利芹校本课程《手工彩泥》均获市级三等奖;2017年延津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上,我校的大合唱、书法、琵琶社团均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参与的个人单项奖28人次,为此我校也荣获“特别贡献奖”,2018年“星星火炬”杯,我校参与21 人,获市级一等奖13人,省级一等奖4人。
七、内容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米学平台不再提供技术服务,“四沟通”变更为“三沟通”,取消米学平台沟通。1.课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操作行,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在这方面,课题组实验人员有待提高。
2.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研究报告、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课件等形式呈现,如果是这些成果能够真正落实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这还是研究的难点。
3.个别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研究形式,收获甚浅。
4.我校为新建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为课题探究投入精力受限,影响了研究的力度。
八、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把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2.及时总结,建立相关档案,多方面,多角度,让成果成为指导大家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3.构建与本课题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4.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篇: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
浅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研究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而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象征,它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且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活力和威力的媒体,并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与时俱进,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发挥网络的功能,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为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意识。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心,由此出发,从愉悦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素质。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的需要,更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长久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目标。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有机地将德育融合在中小信息技术教学中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
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演示中保存和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二、充分结合教材。有机运用媒体,紧密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如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
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时候,也要提到金山WPS。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中,要求学生处理学校风景照片的任务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要求学生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幼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人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软硬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比比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提供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大朗的美丽景色、大朗的风土人情、大朗人的勤劳善良、热情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多种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找活动资料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不适宜的上网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校内自由上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四、注重合作,加强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孤独时没有正确的交流渠道,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别人劳动的观念。
总之,在中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2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3初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开放学习模式
(三)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新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新之处
(1)、利用我校班班通优势,创设符合我校校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教学模式。(2)、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3)、建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理论修养。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将学习环境转到多媒体教室。
4、以案例研究为主,积累资料,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三)技术路线
1、班班通建设到位-----学校提供研究的软硬件,对广大教师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园课题研究网,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期间,区域间交流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4、建立档案,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申报:2016年5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16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课题探索、中期研究,预计2017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17年3月—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合作学习的研究
一、课题来源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产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为了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师生达成共识。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教师进行调整,每小组3人,人数太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各个小组的组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个性等有一定的差别,但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当。第三步安排座位,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必须坐在一起,便于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座位重新进行的编号,既方便了小组合作教学,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最后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正式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事干,不会盲从,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务的同时,要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要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找到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①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查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学生分组的技巧;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组织语言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四、研究效果预设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基于信息环境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探究,能让自己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进程。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高效课堂模式中期工作报告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通辽市扎鲁特旗香山农场学校
2013年6月我校英语教研组向自治区电教馆申报了《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这一课题,后经省馆专家评审予以立项。自9月份收到立项通知后,我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认真指导课题组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为我们课题前期计划的制定和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们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工作思路
我校属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周边村镇。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家庭环境与条件更不如人意,鉴于这种情况,如何在我校电子白板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开展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我校承担的子课题《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总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英语教学手段的完善与提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的融合,提高学生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运用能力,真正解决英语教学容量大、课时紧的教学特点。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真正成为交流的语言,使小学英语教学快乐化、轻松化、实用化。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该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现就本课题实施以来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汇报:
(一)准备阶段
2013年6月,学校领导对抽取部分学生和全体教师做了关于信息技术的调查问卷。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我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013年6月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文献,初步确定课题名称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的研究》,并且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成员。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组建了课题实施的具体部门并明确了分工:教务主任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工作。上交课题研究方案.2013年7月,我校课题负责人和一位实验教师参加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课题开题培训会。
2013年9月,根据自治区电教馆总课题精神,结合学校课题前期实施工作,在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向自治区电教馆递交课题申报书,确定课题名称为《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
(二)实施阶段
1)、2013年9月开学初,校长、课题负责人及英语组的课题研究老师组织开题研讨会议,共同商讨有关此课题的实施步骤和其具体做法,安排部署具体分工。并向校长汇报经费预算情况。2).2013年9月—10月,进行初步尝试。我校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公开课”教研活动.课题组每位教师都进行课堂展示,并形成教案,说课稿,反思等教研材料。课后,课题组教师及时开展探讨会议,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更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找到下一步研究、改进的方向。
3).2013年10下旬,学情问卷调查.在全校3-6年级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100%。课题组教师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形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改革方向。
4).2013年11月,组织进行“学习研究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以及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模式,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讨高效课堂模式的要素,精髓。并在学习之后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5).2013年12月,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在学期末形成成绩汇总对比表。(完成)
6).2014年3月,由课题组成员王玲玲老师所教学的四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初步的实验班。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研讨,研究教学模式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
一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识自我,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抽取了学校3-6年级共100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初期的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在学习英语中的困难,英语教学方法的喜好以及对英语教师教学中的期望,等等。调查后,我们将结果细化、归类。做出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为以后的实验活动提供方向。并且我们将会分阶段组织调查,及时倾听学生心声。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是教师厚实文化底蕴、完善人格魅力的基石。与一般教师相比较而言,课题实验教师除了同样要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反思意识。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认真研读英语课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学习研究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活动。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以及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模式,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讨高效课堂模式的要素,精髓。并在学习之后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3、开展研究活动,保障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认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公开课、师范课、集体备课,坚持进行。并以知识树形式,进行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的三说演讲活动,这一活动使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所学课标精髓与教材科学整合,真正吃透教材、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的学习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参加“通辽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观摩暨课题结题大会” “全国中小学第三代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培训”活动以及“全国九大课改典型名校—典型课、特色课现场观摩评析”活动。
4、抓好资料整理,让研究成果得以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反馈,对研究人员的论文、课件均进行了分类整理,使我们的教学更和谐更有效,通过撰写反思与总结经验,帮助教师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以此来提高我校整体英语教学面貌。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虽然只进行研究将近一年时间,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共同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全体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也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而是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课题研究的知识和主动研究的意识。
(二)、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对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师科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全体英语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收获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跨越,这一点也是课题研究小组的最大收获。
五、反思与计划
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方面努力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困惑:
一是强调用信息技术媒体支撑现代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与补充。
二是怎样做到高效课堂与快乐课堂的并行,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一个很实际,又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难题。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1.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将下一步课题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
2.集中时间对实施阶段已完成的部分进行总结、梳理。尽快形成英语高效课堂模式图,并及时应用,尝试,不断总结经验。
3.积极学习研究多媒体白板的使用技巧与PPT课件的创新设计。丰富教学资源,生动英语课堂。
4.不断加强实验成果的宣传、向协作校推广,力争在全旗产生广泛影响。
5.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完善相关的制度。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