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1:2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第一篇: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甘肃省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无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道题2分,共48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 D.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参知政事

3.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4.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5.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6.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 “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7.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9.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10.《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

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16.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外 B.美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回归“世界时间”

17.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19.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

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 B.“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 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 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24.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 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8分)

第二篇:甘肃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甘肃省天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强阶层流动性 C.结束权力世袭制 D.强化官僚等级秩序 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5.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B.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6.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B.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8.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具体操作: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 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 D.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

9.“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C.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10.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11.《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对基督教的认同 B.主张政教合一 C.希望共建人间天国 D.天朝上国的心态 1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3.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4.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这一指示

A.影响中共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认识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

C.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发展 D.揭示了三大政策的重要意义

15.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16.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

A.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 B.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 C.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D.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

17.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 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D.促成了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18.“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B.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C.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表现

19.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德国和苏联 B.美国和苏联 C.德国和美国 D.苏联和中国 20.从1946年l月在重庆成立的旧政协到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成立的新政协,“政协会议都具有临时权力机构性质”。人民政协存在的依据由“组织法”变为“章程”,这是一个重大的、质的变化。这一性质和职能发生变化是在

A.《共同纲领》失效后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21.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22.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23.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这次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4.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25.刘金质在《冷战史》中把冷战分为五篇: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下列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A.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冷战的扩展: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冷战中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 D.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6.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27.《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28.当今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迪拜,最富有的国家是卡塔尔,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的„„甚至连购物这一美国曾经最伟大的运动都已走向全球——世界十大购物中心只有一家位于美国,最大的在北京。上述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两极格局的趋于崩溃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集团化扩展 D.南北贫富差距己缩小

29.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 A.国家土地所有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

30.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 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 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3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30分)

3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4分)(2)材料二“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顾,建国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8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并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8分)(2)根据材科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6分)

参考答案

BBABC CCBAA DBDAC CACAB AABBC BABAB 31.(1)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分别指: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

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障民主。8分 32.

(1)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2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任答两项,共4分)

(2)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 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点2 分,共4分)成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33.

(1)原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签署关贸总协定,美国经济黄金时期;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美国科技实力领先;美国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导资本主义阵营。

态势:由敌对走向缓和。说明:朝鲜战争:尼克松访华。8分

(2)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实力增强,苏联威胁消失,中美之间战略需求出现变化;核扩散问题与核战争危险;国际关系中新矛盾、新冲突,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6分

第三篇:河南省周口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周口2018届高三上期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学家钱穆说“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此处的“中书省”又称 A.度支司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宣政院 【答案】B 【解析】度支司是北宋设置的三司使中官职,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故B项正确。枢密院是为削弱宰相军权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与题意和时间均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所谓“天”就是天理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答案】C 【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从;如果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统治秩序,故选C项,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

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本题王国维是论述周朝的制度,再依据“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说明该制度按照天意决定继承者的话,大家都会服从,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如果按照人的意图决定继承者的话,就会产生纷争。故与“定之于天”相对应的措施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3.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以及行省所负责的事务和职能来看,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故答案为B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行省制与分权制衡无关,排除C项;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

4.秦赢政时,“天下之事无小犬皆决于上”,自称“朕”,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这说明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位继承家天下 C.君主专制强化 D.秦朝确立大一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故选A。B是秦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排除;君主专制强化于明清,排除C;秦的大一统主要是从秦灭六国的角度而言,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结束了战乱,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的评价: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在封建社会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封建经济发展、抵御外族侵略等方面起进步作用;但也造成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残暴统治(暴政)、是人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转型等。

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A项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调整官吏级别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国家的统一局面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名师点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地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7.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开放性和灵活性 B.民主化和程序化 C.随意性和实用性 D.主观化和杂糅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推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得知罗马法不是主观化,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在雅典,城邦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该学者关于雅典的核心观点是 A.雅典城邦忽视法治建设 B.民主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D.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雅典城邦至上,而个人自由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即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城邦为了民主是非常重视法治建设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而非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字眼“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即材料意在强调个人的自由其实是缺乏制度保障的。

9.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利于古希腊民主制度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是 A.城邦 B.小国寡民 C.君主制 D.山多地少港湾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因素是港湾众多、三面环水、遍布岛屿,故选D。A不是地理因素;B是雅典城邦的特点;C是政体形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天然良港众多,多山地,有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

(2)城邦国家的出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3)有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4)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10.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梭伦改革历史局限性原因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符合历史潮流,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迪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这是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之所以具有历史局限性,是因为其改革的“折中”色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意义 11.古代雅典民主政体的特征体现在 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国家的蛟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沦决定。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口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而全国人大是中国的,排除。故选择A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2.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 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 D.雅典公民广泛参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可知,陪审团成员先海选再抽签,体现出雅典公民直接的、广泛的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陶片放逐法,故排除A项;陪审团成员由抽签产生,并非轮流担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陪审团成员的产生程序,并不能反映出公民大会的盛况,故排除C项。13.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它 A.由立法委员会而编订 B.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解析】略

14.1842年成书的《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会允从,倘绅士会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会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徳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联系所学,可知是英国的议会制度,故A符合。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强调的是皇权至高无上,故排除B;美国总统共和制下,征总统无征税权,由国会负责,故排除C;《海国图志》成书时,德国当时还未统一,故排除D。

15.作为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甚至颁布了像“限价法令”这样的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目的的法令。当时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民群众的推动

B.法国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C.雅各宾派几有革命性 D.启蒙思想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找出恐怖政策的背景,外国入侵和内部的**促使资产阶级为了应付当前的局面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来稳定形势。故B项正确,A中人民群众不是主要因素;C和D都是客观因素。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法国共和制确立·法国大革命

16.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使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利,国王拥有行政等权利,因此国王“有权不让议会参与”,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错误;题中“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已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错误;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尽管“统而不治”,但仍保留“媾和与开战”等名义权力,故D项符合。

17.《世界文化知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达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出现之前人类政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由此可以看出 A.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最好的制度 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C.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最终归宿 D.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最高阶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达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出现之前人类政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可以看出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形成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故选B项。A项错在“最好”;C项错在“最终”;D项错在“最高”。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确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18.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虽然国会行使部分立法权,公民达到年龄之后有选举权,但这只能表明其具备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某些内容;且根据史实,此时普鲁士依旧保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的普鲁士宪法,普鲁士两院行使部分立法权,而普鲁士人在年满25周岁后享有选举权,这些都表明其具有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普鲁士宪法并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于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才确立了其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普鲁士国王享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同时还享有部分立法权,且根据史实,此时普鲁士依然保持专制主义,因而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19.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项表述不全面;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0.美国一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的States的含义后来演变为 A.国家 B.邦联 C.州 D.省 【答案】C 【解析】略

2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所致,故D项正确。贫富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莠民作乱是材料中提到的现象,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材料中腐败官员所“扬言”的,显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点睛: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具体原因有:(1)清政府政治腐败;(2)中国封建经济落后;(3)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4)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2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B.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D。故答案选C。23.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实现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所谓“在政治上成熟”,是指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不受外界的干扰。

24.和约批准后,清光绪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等内容可知此战由前一年开战,第二年签约,并且清政府在水陆战场皆战无一胜。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包含了水陆交战,并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内容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答案选B。A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C属于《南京条约》的影响;D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25.“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分析判断历史背景和时间,学生应该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从背景原因入手,分析出解放战争爆发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6.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B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排除A;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27.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把握“1925年”这一关键词。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导致中共人数的大量增加,故选择D项。共产国际的支持外因,不选择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不选择B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选择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名师点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28.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材料谈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C;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29.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 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根据时间可以发现1919年是五四运动的年份,而且巴黎和会也验证了我们的想法。而与中国有关的就是中国山东的归属权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D选项与中国无关;C选项说法错误,应该是胶东半岛。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30.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正确。《马关条约》与势力范围无关,故B排除。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过于笼统,故C排除。英国没有参加干涉,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并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1)特点: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进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原因:法国专制王权强大;法国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特点: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影响: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为德国发动对外战争埋下了隐患。【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保留国王等方面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1832年议会改革等方面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2)本题根据材料二“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权强大、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等方面分析法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角度指出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3)本题根据材料三“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角度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对外战争隐患等方面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和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态度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人在处理相权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

【答案】(1)设置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置郡县制,设置一系列选官及考核制度,制定秦律

(2)王国问题/地方诸侯国势力膨胀或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3)唐太宗认为丞相有助于皇帝更好统治国家(有效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明太祖认为丞相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唐太宗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这一官职。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消极方面——从长远角度来讲,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发展转变。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唐太宗采取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评价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 【名师点睛】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第四篇: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1

高三的下学期复习任务十分的繁重,所以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

1、(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考试,使学生适应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x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情况

所任教的高三(3)、(4)班是我校文科本科普通班,本届学生是从高二时候带起,又经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磨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等,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能够适应,主动配合。但从大部分学生第一轮的复习检测成绩看,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第二卷答题不规范,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训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第二轮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和任务。

二、教学任务:

1.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再次强化基础知识,巩固考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加强记忆。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三、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定在周一上午。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1)严格依照考试大纲,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本着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

(2)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在第二轮复习中有突破、提高。开创“导学—发现”教学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通过对考点精析精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采取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1)在本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

(2)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

(3)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考纲内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

(4)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高考题,特别是注意近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分析,探索高考发展的趋势,指导后阶段的备考方向。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认真记录每次模拟考的分析会,加大备课组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四、教学进度(略)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具体的教学(复习)计划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服务于新课程下的高考。我所带的高三208班、213班、215班,其中208、213班为特长班,215班为文化班。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而且一直不够稳定,其中有学生的原因,比如在是识记基础知识方面不够下功夫,钻研学习的劲头不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学生的习题训练量不足,学生见的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正确认识;许多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再加之老师对检查力度不强,督促不及时,对很多知识总是似是而非。

二、高考动向分析

20xx年我省首次开始新课程的新高考。从20xx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有以下特点:(1)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强调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学习,回到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层面。(2)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表述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历史学习更本质的要求。(3)重视考核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总之,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题出现了对历史事件细节的考察,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非选择题的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论从史出”的观点,题的阅读量很大,要求学生从中根据要求提取相关历史信息,难度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题直接来自人民教育版的教材内容,而其他版根本就未提及过,因此,参考别的版本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复习措施

(1)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习不会遇到绝对听不懂的内容,因此只要大家用心学,人人都会有收获,让学生从心理上树立我能学好和要学好历史的信心。再者用往届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考好成绩不是设想,而是完全有这种可能。

(2)课堂教学中实施好讲和练的关系。在讲的环节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讲,给学生讲清知识框架,讲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讲的内容注意结合其他版本,尽力弥补知识的疏漏点。

练,之前做好学生记忆的巩固,指导记忆方法。坚持学生的做在前,教师的指导在后。针对选择题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用已知推导出未知,审题时注意表示时间限制、范围限制的词,按题目要求答题。对于非选择题指导学生先读题,然后带着疑问阅读史料,从材料中层层分析其表述的内在含义,并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复习资料《备战新课程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听讲的基础上,看课本看资料,坚持自学钻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在辅导方法上采取大同小异的方法,大同,大多数学生紧跟老师的辅导步伐,能把讲的内容、习题弄懂弄透。小异,对于还有可能拔高的学生,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在现有资料之外,练更多的题,多钻研,长见识,不断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x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五、复习内容与进度(略)

第五篇: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备课常规要求

1、熟悉课标要求,钻研历史教材。每学期放假前和开学前后,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的具体要求。通过通读教材,了解编写意图,熟悉编排体系,明确教学任务,掌握重点难点。把教材读薄,把课标读厚,在此基础上,订好可行的学年教学计划,形成阶段性教学时段内的教学密度。

2、平时备课要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吃准知识点。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要求,认真选择教法,精心设计作业。

3、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在学校要求下认真开展一课一研活动,固定集中时间,每次有中心发言人,重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4、超前备课,做好教前准备。要超前备课1-2周。有的要做好教具、课件准备;

5、写好学案和教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写好学案和教案。目的要求明确,教学过程要详细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充实,结构新颖,步骤紧凑,还要精心设计好作业练习和板书内容。反对提纲式、程式化。上课前要认真熟悉教案,思考教案,必要时还要修改教案。

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本教研组认为在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突破在于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本学期我们将共同研究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并做好听课任务分配,在实践中完善细节,让历史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成为历史教师和学生互动融合为一个整体,着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细则及课时安排

1、在一课一研活动期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探讨组内教师备课情况和作业情况以及复习的有效方法,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对策,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集体备课时间,内容,落实组内教师具体任务,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3、本备课组老师各项常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质量检测这五个环节来展开,以资料书为主,每一讲平均按照四个课时分配复习时间,再辅以习题训练,定期检测。经常性的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本备课组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复习进度——三轮要求(上学期为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7年9月1日-2018年1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8年2月-2018年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长三角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复习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复习专题内容,包括完成二轮复习资料、复习专题相关的教材,准备专题考试。这一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记忆二轮复习资料的有关史实,阅读教材的规定章节,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思考题等。

第四、“测试和讲评”:每次考试的时间根据需要确定,一般以一节课为宜,也可两个专题合在一起进行考试。“讲评试卷”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据此决定讲评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失分一般有四种情况:(1)知识欠缺;(2)能力欠缺;(3)审题失误;(4)技术失误(如图错选项、写错年代,错别字等):教师应对症下药,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错题深入分析,使学生从深层上弄清楚失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以免重犯。

讲评时尤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同时要强调答题的步骤、技巧和格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审题训练,可设计一些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和答案要点。这种训练费时少,效果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值得提倡。

3.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8年5月 –2018年6月

(2)第三轮重点放在热点复习,并适当安排模拟训练。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下载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临夏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临夏市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5篇模版)

    甘肃省临夏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答题要求:请将所有答案按照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工整,不得随意涂抹。 一、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

    高三历史上学期半期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上学期半期教学反思 李秀峰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十五周周练试题

    横峰中学2016-17学年度上学期周练(第15周)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3=75) 1.“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研组复习计划与策略

    文 章来件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由陈静、李静、王思方、李秀朵、徐进军、刘宗胜、闫波七位老师组成,高三历史上学期教研组复习计划与策略......

    高三历史上学期小二调考试试题(大全)

    2016—2017学年度小学期高三年级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

    高三摸底考试化学试卷分析

    高三摸底考试化学试卷分析一、 试题特点本次化学试题几乎涵盖了所有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方式与最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方式极为相似。......

    全市高三摸底考试分析会讲话稿5篇

    尊敬的毛部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刚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研员就本次市摸底考试及前期调研情况既指出了目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下阶段工作建议。教......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言答案[大全]

    语文答案 一、 [15年湖北卷]1.C 2.A 3.D 二、4.D [解析]“间”是“偷偷地”。 5.C [解析]A项中第一句是群丐感谢来懋斋先生的话,并非侠义的体现。B项中第二句体现的是先生才华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