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文本处理能力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文本处理能力
摘 要: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学革除费时低效的弊病,与时俱进,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入手,提高钻研处理文本能力,寻求更加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作者就单篇课文、单元课文、相关课文、课外素材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谈谈自己处理文本的做法。
关键词: 整合 教学资源 文本处理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设想,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放置于同一课堂上,或者是对现行文本进行适当剪裁的一种教材处理方式。教材中的文本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不同文本乃至同一文本常常可以用于实现种种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对于读者来说,文本是客体,同时是主体,它总是积极地影响着读者。或者说,文本带有某种自主性,蕴藏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学什么”。师生在与文本的交往中,从不同层面探究,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获得种种不同的教与学的内容。为了达到教学内容与既定目标的一致,必然要求教师对文本内容整合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控制,以满足于课堂教学之需要。
一、单篇课文整合,挖掘文本价值
在大力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今天,一节课的单元教学时间,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少一些,但要精一些,且目标集中,要求具体。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扎实一些。因此,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优化。比如人教版七(下)的《最后一课》,我就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重点聚集在文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的整合上。要求学生先通过读文本找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在学生得出“小弗郎士由贪玩、不爱学习到专心投入、热爱法语;由天真幼稚到热爱祖国;由害怕老师到理解敬重老师”后,继而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小弗郎士会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学生答道:是韩麦尔先生的言行(镇上的人)的感染唤醒。然后从人物描写角度让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我对课本上的插图进行整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小弗郎士的眼神”。有的同学说道:“小弗郎士眼神很忧伤,为以前的贪玩而懊悔,为自己不能完整地说出分词的用法而自责,为自己再也不能学习祖国语言而难过。”有的同学说道:“小弗郎士的眼神充满愤怒,为侵略者的横行霸道,为自己祖国的沦丧。”还有的同学说道:“小弗郎士的眼神多么镇定,他已经懂事了,他的爱国意识被韩麦尔先生唤醒了,他变得坚强了。”最后我引导:“如果说,在小弗郎士心中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如此高大’,那么,在同学们的心中,小弗郎士的形象变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如此高大!”(西方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这样的整合优化,挖掘了文本的自身价值,打开了教学的有效思路,教的是方法,训练的是能力,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整合与落实。
二、单元课文整合,领悟文本层次
鉴于教材的灵活性、开放性较强,而教学时间相对较少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单元教材中的几篇文章整合教学。如教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我做过如下设计: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凡文学,总要给人一种美。然而这美的塑造,于作家却各有其法。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写秋月与冬雪的方法。最后在情感志趣上分别抓住“闲”和“痴”,领悟其独特性。有时,根据主题需要,还可以进行整个单元课文的整合,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共有六篇课文,这些课文包括散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王安石《伤仲永》)、小说(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童话(安徒生《丑小鸭》)、诗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桀骜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颖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这些课文从六个不同角度,对“成长”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我在教学本单元时,紧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系统化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快乐地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爱伴成长路”;《丑小鸭》――“进取中成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乐观看成长”;《未选择的路》――“慎重成长路”;《伤仲永》――“成长须求知”。在文本的不同层次,组文的不同角度上整合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摆脱了以往语文教学一篇篇教学,千篇一律机械操作和训练的怪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实在的激发。
三、相关课文整合,彰显文本特点
整合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悟能力,类比对照的引入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先引入已学《风筝》中的“玩具是孩子的天性”,引导学生寻找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种种活动;教学《社戏》,我先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捕鸟”,引导学生分析“偷豆”片断;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我先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导学生搜寻阿长还留给鲁迅哪些深刻的记忆。引入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类比,加深对某个问题某个手法某种美的印象,或许上课就会轻松得多。
不同年段的相类似题材的文章也可以放在一起,为同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如在初三文言文复习中,我曾对八(上)和八(下)几个单元的文言文进行重组,把《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几篇描写山水的美文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几篇文章的异同,尽情欣赏古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异秀美的山水;把《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放在一起,比较两位作者同在遭到贬谪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有何异同。通过重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这种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重组优化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课外素材整合,拓展文本内涵
把课外相关的内容引进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辩证文本,甚至提升文本。例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把鲁迅这一事件的相关日记整理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的事实和文本呈现之间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升华知识。例如关于这篇文章的“弟弟”是谁?主旨怎样?如何理解鲁迅的“心痛”及“精神虐杀”等,我们都可以从先生的日记当中找到相关资料。这样,“弟弟”就很自然地指向周作人,而不会是周建人,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关于主旨的分歧争论,从而明白作者的“心痛”不仅仅在于精神的虐杀,更在于在团圆日骨肉比邻却“恨之入骨”。
《自读课本》是语文的第二教材,它的最大特点是与教科书相照应,每单元分若干小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阅读。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加以整合利用。如学完《济南的冬天》,可看看姊妹篇《济南的秋天》;学完《我的信念》,可看看“不朽的居里夫人”专题。提炼《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中心,要求学生从《老人的黑帽子》一文中找出中心句加以印证;学完《木兰诗》,在列举女英雄时,有的学生提到秋瑾时,可让学生诵读《自读课本》中秋瑾写的《对酒》……特别记得故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学生从《自读课本》中找出“美是以丑为代价的”(《一双手》)和“在我们一生中,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淡淡的,却难忘!”的佳句,对老王形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优化。《新课标》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当我们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图画带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在学生中所产生的效应非同一般。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引入运用白描和渲染的画作加以比较,配上《雪之梦》的乐曲,可以直接刺激学生感官,效果不言而喻。当然,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既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为整合而整合,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整合,是为了优化教学方式,服务于强化课堂效果,是基于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而创设,不能搞噱头而淡化语文学科的本位。
综上所述,在对语文教材整合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整合的着眼点要小。从一个话题、一点触发、一条线索、一种手法等具体而微的角度,对现有语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写法等进行补充、关联或重组,改变原有课程由篇篇课文单线行进式的单一顺序,形成一个个既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结合体。“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同时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而应创造性地加以有效整合优化,让文本更加鲜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双重效率。
参考文献:
[1]庞庆举.教学资源研究三十年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2]郝秀兰.文本分类技术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第二篇:培养读图能力 提高有效教学
培养读图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读图能力培养之探索
长武县教研室 李建兴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课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我认为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是提高地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地图是工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景观图等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一.认真识图,激发兴趣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解决图中“有什么”的问题。识图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图的类型,即初中地理课本中有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分布图、卫星云图、河流图、插图、景观图等;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图例符号,即在地图册中有“统一图例”的符号,学生明确相关地理事物名称要用相关的图例符号表示。例如洲界线和国界线图例符号的不同、首都和城市图例符号就有区别;再次要让学生认识图中的颜色并明确所表示的含义。例如在“地形图”中学生要知道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而在“卫星云图”中学生要知道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只要让学生认识图的类型、图例符号、图中颜色,那么了解图中“有什么”的问题就简单的多了,学生能读懂图就必然会产生兴趣。二.仔细析图,提高能力
析图是读图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明确图中“为什么”的问题。析图是对图进行积极的思维分析的活动,通过思维分析达到准确理解地图的内涵。1.分析地图要注意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有一幅中东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学习中要分步观察。第一步:认识石油资源的图例符号;第二步:看石油资源图例符号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第三步:看石油资源图例符号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第四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五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分析地图要注意探究性。即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例如在“印度”一节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水旱灾害是印度最频繁的自然灾害,那么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印度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对印度的影响;再例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大体处在同一纬度地区,而在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这就需要学生探究明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除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外还受地形(海拔)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提的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
3.分析地图要注意对比性。即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所要记住的内容。例如印度地图和巴西地图的轮廓形状有些像,为了让学生区别清楚,教学中尤其是在复习中让学生对比着去找各自相邻的海洋、相邻的国家、主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主要的城市等以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再例如在“长江的开发”和“黄河的治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的分析图列表比较它们的发源地、流向、注入地、经过的省区、经过的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将理论的知识与地图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4.分析地图要注意时政性。时时政事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在“海陆变迁”一节的教学中,联系1976年7月我国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5月我国的汶川地震、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及海啸,让学生明确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是火山和地震带;明确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明确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的分布区域。再例如在“中东”一节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东是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教学中利用“班班通”设备向学生展示中东近几年战争的有关新闻报道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外战的原因有“中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内战的主要原因有“匮乏的水资源”、“宗教文化的差异”和“领土纠纷”。这样学生既学会了课本知识又有了关注国家大事的好习惯,并能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三.细心画图,灵活训练
画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尤为重要。自己动手画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对于初中学生的画图训练要求画简图,即让学生画出其轮廓图并将主要的内容标注在图中,达到训练和巩固之目的。地理画简图时应注意: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的难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图中填注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要围绕考点让学生训练。例如在“印度”的教学中,让学生画出其轮廓图并在图中填出相邻海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相邻国家巴基斯坦、中国、孟加拉国、缅甸;主要的城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主要的地形区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再例如在“台湾省”的教学中,让学生画出其轮廓图并在图中填出相邻海洋台湾海峡、东海、太平洋、南海;范围构成中的澎湖列岛和钓鱼岛;地形中的玉山和日月潭;城市中的台北、高雄和基隆。这样既画图又填图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又达到了综合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方位意识又落实了重难点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有效教学。
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性是和地图分不开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地理、从而提高有效教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对学生学习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强化读图表步骤的课堂教学训练,养成读图好习惯。这就要求从教材入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拿到一幅图,要做到“读图四步走”:一读图名,即这是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取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读图四步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地理高考中因读图习惯不良,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做
到
“
读
图
四
步
走
”。
二、强化教材中图表的阅读与识记,是认识其他图表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图表,只有对教材中图表做到熟记于心,才能有助于认识出现的变式图、大比例尺的区域图等难度较大的图。
例如对变式图处理的方法是局部放大,整体恢复,回归基本。如有关晨昏线的读图题同学们普遍感觉较难,就是因为变式图特别多(约有20种)。但最基本的形式却只有两种,即侧视图和俯视图。在复习时我们首先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图形,再重点弄清每一种变式图与基本图形是什么关系,是如何“变”的。解题时先将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将变式力回归为基本图,可以使此类题大大简化。同时,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读图“法则”。再如要认识小范围、大比例区域图,除了要根据经纬线进行空是定位外,还要求学生识记一些地面上点状的重要标志以及线状的轮廓,点状的如一些重要山峰、矿产地、城市等,线状的如河流、岛屿、海陆、行政区等,只有从教材上识记,才能有助于认识区域
图。
三、强化图表归类的教学训练,培养对不同图表的阅读方法 经过阅读步骤和对教材中图表的阅读和识记,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基本的读图技能,要想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将图表归类,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指导学生总结各类图表的读图方法和关键注意点。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变式图”、“叠加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图”,下面本文就逐一介绍一下这些常见图形的特点
和
阅
读
方
法
。总之你上课引导得多,用图用得多,学生也容易养成读图的习惯,他们读不好图的关键还是很少看地图。
第三篇: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首先要明确对什么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对完成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第一,要找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运用资源的目的要清楚;第二,要依托教学资源,朝着教学目标精心设问;第三,基于对资源分析,提升基本观点和方法。
筛选资源是否可以把握三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在含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用近的就不用远的,能用新的就不用旧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别人的。尽可能做到有疑、有趣。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从教与学方式上看,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从教学效果上看,要对学生有行为引导。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资源,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准确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等。
第四篇: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能力,做一名快乐的英语教师
——2009学年暑期培训心得
通过这几天的暑期培训,我思想上关于教学方面又多了进一步的思考,觉得今年的暑期培训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几位名师的发言激起了所有老师的共鸣,同时也给我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提高教学能力,做一名快乐的英语老师。
人人渴望快乐幸福。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觉得人要能快乐1分钟那就别只快乐59秒,只有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老师,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令人羡慕的薪水。老师的生命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学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忙碌而平淡的日子组成的,平凡而琐碎。教师们的快乐,何以支撑?
说真的,每天忙忙碌碌,都忘记了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怎样才能更快乐点儿呢?
十三中的胡美如老师的讲座好比及时雨,给我指点了迷津。说实在的,我现在还真的还不够快乐,压力很大,但我向往快乐的生活。渴望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有质量,渴望活出自己的精彩。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觉得如果下学期能在如下几方面做得再好一些,一定能让我有生活得更快乐。
1、提高教学能力能使我更快乐。这次暑期培训,杭州市教研员吴萍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谈教师的教学能力》。正如她所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立足之本,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就必须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练就一身硬功夫,三尺讲台不但让我们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还会成为老师们的噩梦,烦恼丛生。相反,如果你教育教学能力很强,也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认可,领导的肯定,享受教育的快乐。
吴老师还穿插了个小故事。说的是杭高的一位男老师,他具有着高超的教学水平,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如痴如醉,沉迷其中,师生都觉得时间过地太快,下课了还不想让老师下讲台,每天学生都盼着这位老师来上课。
都说学生负担重,需要减负,有没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减负?难道擅自修改教学大纲,该掌握的东西不让他们掌握吗?我觉得那是对减负的曲解。
我觉得喜欢就是减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已经不再觉得学习是苦差事,他们乐学善学,自动的学习,学了还要学,学习成为了享受。老师站在讲台思如泉涌,精彩不断,讲台下学生如饥似渴,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宛如行云流水,恬静和谐。您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不快乐吗?老师能不快乐吗?
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积淀和探究。我的教学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境界,但,这是我的梦想,既然有了奋斗目标,那就继续努力吧。相信,多一分提高我就多一分快乐。
2、教科研方面有成就能让我更快乐。身为教学一线的老师,要与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打交道,我们的学生不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有问题的家庭。面对这些困扰,怎么办?
烦恼、牢骚都无济于事,只有多读书,多研究,把教学一线遇到的教育难题,当成教研课题,逐一研究,研究透了,真正了解了学生,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可蛮干。
老师是平凡的,而当老师又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我们塑造的是人的心灵。在我成长的经历中,曾经得到众多“贵人”的关心、帮助、激励、教导,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学生的“贵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能帮到他们,我会觉得是幸福的。
有人提出:一师一强项,一校一 特色。教科研不是我的强项而是弱项。但是,我有决心变弱为强。下学期一定要下决心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冲破峡谷就能见海洋,相信教科研一定能让我的教学工作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
3、阅读能使我更快乐。十五中的王校长交流的题目是《阅读改变人生宽度,学习助推教师成长》,她说,阅读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底气与灵气。她还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温家宝总理也提倡全民读书。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更要多读书。经常读书的老师,眼界开阔,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有深度,看问题更能看透本质。当我们遇到麻烦时,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压力和烦恼自然在阅读中化解掉。
我以前的读书都是率性而为,缺少系统。王老师建议大家要系统的读书,并且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并且要广泛涉猎,不只读教育理论,也可以读读哲学,历史的等书籍。
闲下来的时候,或躺或坐,手捧书本,边喝茶边看书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休闲,最好的放松,莫大的享受。只可惜这样闲暇的功夫不多啊。但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多读书吧,读书不但能增长知识,还会让我们善良,给我们安全感,带给我们快乐。何乐不为呢?
压力就是动力,准备就是提高,群言就是智慧,历练就是成功。教育需要智慧。智慧是教育的前提,智慧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智慧从哪里来?可以这样说,智慧是勤奋出来的,智慧是交流出来的,这几天的交流真地让我学到很多,受益非浅。让我们真正认识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争做智慧型的老师吧。
2010年7月8号
第五篇:有效展开复述教学 提高学生复述能力
有效展开复述教学 提高学生复述能力
复述,在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句,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不要总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也不要为找不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支点而愁眉不展,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第三单元重点安排了复述这个训练,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但是,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忽视复述教学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或复述的形式过于单一的一带而过,留给学生的训练时间不足;有的甚至形式化地作为课后作业,只有布置没有反馈。学生的复述能力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激发复述的激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是爱听爱说的,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与家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而一到课堂上,就出现说话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因此教师要善于模拟创设生活化的互动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复述训练由“单纯练习”变为“真实交流”。如教完《蒲公英》后,我让学生想象第二年秋天,小蒲公英又要离开妈妈啦,为了让它们都能茁壮成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愿意做一做蒲公英的妈妈讲一讲文中的故事。话音刚落,教室里举起了如林般的小手。教完《三袋麦子》让学生动手制作连环画。第三节课一上课我便说“第一个上来讲故事的同学,肯定既是班上最棒的的画家又是我们班最出色的故事家。”哪个学生不愿意做最棒的与最出色的学生。引导学生分段讲完《哪吒闹海》后,我说“下面为这三段没有声音的录像配音,可以加上动作,请大家擦亮眼睛看一看,竖起耳朵听一听,评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复述的积极性。
二、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
复述课文的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课文、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定,采用灵活机动的训练方法,使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一)关键词引领,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复述
关键词,即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引领,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蒲公英》一课第二课时,一上课在听写了“沙漠|、干死、湖泊、淹死、泥土、茁壮成长”等词后。我让学生利用课题及听写的六个词语简要的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当学生在读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让学生借助课题、板书、课件来讲故事,尽量用上书上的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这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插图或自画连环画配字引导学生复述
苏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配上的插图,合理、巧妙地用 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情节化连环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这样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语像同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如教完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几幅连环画,实在不会画的同学就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三幅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对照插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连环画放在投影仪下,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讲故事。有的学生甚至画了七、八幅图,配上了课文中没有的语言。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对于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是再确当不过的方法啦!
(三)、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哪吒闹海》、《沉香救母》等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龙王兴风作浪”、“哪吒闹海”、“天下太平”三个片段。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的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三、重视课堂评价 伺机点拨学生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困难的决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复述《蒲公英》一文中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加上了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的种子为什么不能落在沙漠、湖泊,只能落在土地上的原因。我及时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你真了不起,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内容也加进去了。”在复述《三袋麦子》一课时,加上了自己对三个小动物不同做法的自我看法,而且比较全面。我评点道“你看他复述时多投入呀!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主人翁,真实地说出自己这样做的想法。大家要向他学习。”。。。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复述,寻找挈机教给学生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以上是我教第三单元时,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体会。我相信学生在掌握以上方法后,平时在复述课文时迁移运用并注意持之以恒,复述课文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加强读、述、背训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什么是读、述、背
读,即读课文,分朗读和默读。这里主要指朗读。小学阶段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方式方法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引读、指名读,还有学生的听读、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配乐朗读等。
述,即复述课文,分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口头和书面复述又可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即接近原课文的复述。简要复述,即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复述。创造性复述,即或改变课文人称、或改变课文结构、或改变课文叙述顺序、或改变课文体裁(如读歌改散文等)、或扩充课文情节、或边叙述边评论人物等的复述。复述时,可针对课文实际复述全课文,或复述重点段,或复述重点句。
背,即背诵课文,有全文背诵、段落背诵和精彩片段背诵。
二、为什么要加强读、述、背训练 1.读、述、背有助于识好字。识好字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通过读、述、背,特别是通过认真反复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读准、记住字音,认清字形,还可以正确地理解字义,学习字的用法。实践证明,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可把字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字的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识字质量。
2.读、述、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重视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说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要发展语言,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基础,即首先储存、积累语言,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读、述、背就是要把课文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可以说,读、述、背时吸收、记忆、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此外,读、述、背的过程,就是理解和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读、述、背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还可以深刻理解和学习运用语言,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语言。3.读、述、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有人说,理想的阅读(指默读)技巧,是声音不在口边出现,只在脑际盘旋,脑子里仍是一片有声有色的境界。读、述、背,特别是朗读,是学习这种阅读技巧的一种方法。读、述、背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技巧更有着直接的关系。课文文质兼美,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句子通顺,语言生动。通过大量地朗读、复述、背诵课文,胸中积累许多范本,就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常听常读常复述好的课文,还可以增加语感,“耳治”、“口治”自己作文中的语病,把作文写通顺。4.读、述、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读、述、背课文,需要记忆、思考、想象,这无疑对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是很好的锻炼。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和创造性复述,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
5.读、述、背时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读、述、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读、述、背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用得到,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加强读、述、背训练。
综上所述,读、述、背有助于识好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智力,又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发展学生语言的任务,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加强读、述、背训练。
三、怎样加强读、述、背训练
1.要把读、述、背作为课文教学的第一要求。张天若先生指出:“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有些课文,其教学成败标准当然也应该包括复述和背诵。一课书教完后,当熟读者不能熟读,当复述者不会复述,当背诵者不会背诵,就不能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要求。为了重视读、述、背,确保教学成功,应当把读、述、背作为课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第一要求,并视课文实际明确读、述、背训练的具体要求。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篇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感情浓厚的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性强的课文或段落要达到会复述。诗歌、散文等语句优美的课文或语段要达到会背。读、述、背的教学要求要高,训练要严,务必达到。其它要求,如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写作知识、方法,要求要降低,强调感性积累,不强调理性认识。易学易掌握的语法、修辞、篇章知识,可评评点点,实际练练,不搞讲深讲透。有些课文可不提这方面的要求,不搞这方面的讲解分析。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读、述、背训练。2.要以读、述、背训练为中心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读、述、背时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和经常的训练。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导学生读、述、背的过程,即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不会读、述、背到会读、述、背,从会读、述、背到能读、述、背。为了突出、保证读、述、背训练,教学内容要精练,教学手段要单纯,教学风格要朴实,教学过程要简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繁琐哲学。要根据课文实际,以读、述、背为中心来组织安排教学。
以朗读训练为中心,可安排以下教学步骤:
(1)启发朗读课文兴趣;(2)提高朗读课文要求;(3)提示、指导背诵课文方法;(4)学生练习背诵课文;(5)检查背诵课文效果。如口头背诵或默写课文,或按原文填空;根据课文实际进行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练习等。3.要把指导读、述、背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读、述、背是我国传统的、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讲,读、述、背是阅读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读、述、背指导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上语文课是否就是讲书?我说不应等这样„„要尽量避免讲书,认为学生不懂,要我讲了你才懂,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吕叔湘先生、吴伯萧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或者基本上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吴伯萧先生说:“我不赞成讲读课中‘分析课’占太多的时间,讲读范文或经典,最好把功夫下在读原文上。”可是当前在语文教学中问风盛行,讲风不息,分析课相当普遍。这样做就挤掉了读、述、背训练的时间,对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常不利。为了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读、述、背训练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必须改变串问、串讲的教法,把功夫真正放在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背诵课文上,特别是要以读代问代讲,通过指导读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如,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读出课文的结构,从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生动真实的语气,突出作者的修辞手段,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理解词句的含义,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等等。即使需要讲一点,也要言简意赅,一语破的,不要花很多时间。讲解要有了利于更好地读、述、背。至于指导读、述、背的具体的方法是很多的,这里不再详述。
4.要把读、述、背列为考查项目和内容。语文考查要改进,不仅有书面考查,还要有口头考查;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要考查语文能力和技能。读、述、背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和技能,必须列为考查项目和考查内容。以考查引起对读、述、背的重视,并促进训练,保证落实。
忽视读、述、背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直接原因。我认为,只有加强读、述、背训练,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发展语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要重视读、述、背,研究读、述、背,探索读、述、背训练的教学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读、述、背训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