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时间:2019-05-13 03:0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第一篇: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

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关于材料解析题解法之探索

2011-4-21 8:29:29 看不清楚?可以调整字体大小:【最大 很大 一般】 阅读:22 次

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关于材料解析题解法之探索

摘 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种种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下题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

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

●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

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提高信息提取

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小议高考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从提取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两个角度剖析了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进而从重视审题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第四篇:浅谈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浅谈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大凡学生到了小学中年级,就要涉及到作文,而“写作文难”一直是萦绕在学生心头的一块心病,究其原因,一是无内容可写,不知如何选择材料,二是无话可说,即使有了内容,也是干巴巴的几句,不会写具体,写生动,作文缺少真情。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认识到作文教学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起步,教师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快快乐乐地说话写话。下面就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加强语言积累,奠定交际基础

低年级学生说话的常见毛病是语言不规范,表达不清楚,态度不够大方,声音不太响亮,且缺乏倾听习惯,回答别人的问题经常不得要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首先要进行的是语言积累。

1、以听引说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识字量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让他们自行阅读读物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们听故事的积极性可不容小觑。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老师可每天利用中午午休的时候给学生讲故事,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之后再进行说的训练。经典童话故事,简短而有意义的成语故事都可以成为讲述范围,讲述中碰到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可及时讲解,每次讲故事以后都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谈谈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还引发一些讨论。学生们兴趣盎然,敢说敢讲为口语交际的训练提供了保障。

2、以读引说

苏教版教材选编了一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趣的诗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长期训练,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不断增强语感。语言积累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是也是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过程。

3、以看引说

看是自外而内的输入,而说则是自内而外的输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让学生多看课外书,能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听,读过渡到看,逐步扩大课外阅读面。老师可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为学生制订阅读表,让家长进行监督,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每周在班级中选出阅读之星,鼓励认真课外阅读的学生。要求学生把阅读到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摘录下来,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或小组讲故事,或词语接龙,或诗歌诵读,或知识竞赛,学生们在活动中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然自觉地投入到阅读的行列中。

除了以上语言积累,还可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多渠道大量接受新思想,新信息,随着信息不断地内化,学生思想的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说出的话也会越来越生机勃勃。

二、多种训练途径,强化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这一特点,我们应当坚持低起点、重兴趣的原则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选择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让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到自己能说,可以说好。

1、利用课本资源,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师可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看图说话。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画面前发生了什么?画面后又会有什么结果?鼓励学生口头叙述,大家交流补充。这样从看到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进入二年级,遣词造句的能力又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开始编故事。如学习《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以铅笔和橡皮比本领为话题展开对话训练;学习了《木兰从军》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学习了《沉香救母》后,让学生想像“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这一个个话题既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又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时间一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有机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培养。

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凭借教材进行口语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作文入门方法,关键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因素,找到训练点。

2、创设情境,在表演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李吉林 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1)创设表演情境:苏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是《看望生病的同学》,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许多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课本与生活衔接,学生有亲切感。教师可精心设计三个生活场景:a.教教丁大勇,通过录象引发学生对如何去医院看望同学展开讨论;b.学会转告,通过角色的变换练习转告的内容;c.看望同学,模拟病房设施,让学生演演看望病人的过程。三个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在和谐宽松的交际氛围中不仅锻炼和培养了倾听、口头表达和应对能力,而且养成了礼貌待人的习惯。

(2)创设实物情境:小学生智能发展还不够完善,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粗略。正如克鲁普斯卡娅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因此,在教低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而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的观察。二年级下册练习六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说一种水果,要说明水果的形状、颜色及味道。如果让学生凭自己的记忆来说,可能就是三句话完成,说话无生趣。为了让学生把一种水果说具体,说生动,教师可把实物带到班级。上课时,讲台上放一个西瓜,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出示说话内容是西瓜,告诉大家今天我们来看西瓜,尝西瓜,大家的兴趣就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睛看西瓜的形状、大小、颜色、西瓜身上的斑纹,用手摸西瓜的外皮,切开西瓜后,让学生用鼻子闻西瓜的清香,用眼睛看瓜瓤的颜色,用嘴尝西瓜的味道并说说吃西瓜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大家围绕西瓜讨论,交流,高潮迭起。为了让学生把西瓜说得更生动,教师可事先摘录一些有关描写西瓜的好词佳句,学生讲到哪,就用PPT课件送给学生一些好词好句。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说出来的西瓜就更惹人爱了。下面摘录了一名学生写西瓜的片段:

西瓜胖乎乎的,摸上去滑溜溜的,像个大皮球,真可爱!它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上面还绣着深绿色的条纹,看上去真漂亮。切开西瓜,鲜红的瓜瓤出现在我的面前,真是让我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甜甜的,凉凉的,口干舌燥的感觉立刻消失了,我喜欢吃西瓜,你呢?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说话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每次活动都热情高涨,根据此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寓说话训练于活动之中,不放过任何一次开展活动后的说话练习。活动课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玩的游戏,谁在哪里玩什么游戏,再说说是怎样分工的,小鸡是怎样被老鹰捉去的,大家玩得怎样?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庆祝活动,冬季三项比赛等,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快乐之中,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组织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带给自己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学生们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利,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提高。例如班队课上组织学生玩夹弹子的游戏,老师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夹弹子同学的表情和动作。游戏结束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分组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上“拿,夹”等动词,把游戏的过程说清楚,做游戏的同学,要把当时的心理活动说出来,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练说,同学们进行评议。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及时送上一些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把句子说得连贯准确。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描绘出当时的情形,也能表达出游戏时的心情,学生在玩中学会了说话。

总之,低年级口语交际无处不在,在课堂中培养,在活动中训练,在生活中实践,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就能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乃至日后成功地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青岭小学

罗汝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少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回家家长不说就不认真去学习,这样教师就要和家长共同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

我刚教这个班级的时候,上课时好多同学还没有准备好这节课该用的书啊练习本啊之类的,等我说上课了才开始稀里哗啦的拿书,更不用说提前预习了。开始我很是生气,感到不理解,上了几年的学了怎么这样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呢,于是我就和同学们说下次在上课之前一定把这节课该上的东西都准备好,放到桌子的左上角,这样会节约时间的。下次上课一部分同学听话了,还有部分同学没按要求去做。我就表扬了做的比较好的同学,下次再上课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所以说老师是最好的引导者。

二、关注留守儿童

现在农村的好多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导致在老人的宠爱下,放任自如,家庭作业不闻不问,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时候老师就成了最好的父母,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要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更要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我们班有一个男孩,爸爸和妈妈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脑子好使,就是没用在学习上,有一次奶奶来接他,由于刚下过雨,路滑不小心摔倒了,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感受到了奶奶的不容易以及对自己的爱,所以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来报答奶奶,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自己都不会,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是唯一的学习者。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定期开展“我想对老师说……”主题活动,让学生说自己在学习中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这样就得到学生的信任,感觉到老师的爱。每天的课外活动时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样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我就成了孩子的伙伴好朋友。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四、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小组比赛看哪组得的小红花多““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课堂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次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我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的高,连平时学习不听课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从那时起我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每节课都使用,我就选择用多媒体上比较好的课找机会去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下载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浅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历史、地理和政治的综合体,要学好、学透并不容易。由于它在中考中所占分数较少,往往被学生忽视,不愿意花更多课余......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信息提取[精选合集]

    “信息提取”专题教案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短文信息提取和图表信息提取的一般题型,掌握提取这两种信息的一般方法。2、能从文段或图表中提取主要信息,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二......

    历史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历史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读陈大伟先生的《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于翠凤 教学必须有效,教师应该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最基本的......

    实施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改的浪潮下,要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站在生命层次的高度,运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先进的教......

    浅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如果以......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有效提高福利彩票的营销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福利彩票的营销策略 福彩营销在很大程度上是福彩机构与彩民之间的信息沟通,从实际情况看,实现这种信息沟通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完成:一是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二是通......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