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

第一篇: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

《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专题讲座

开学了,学习一时进不到状态,做作业精神不集中。似乎总也提不起劲来学习,一对着书本就是发呆。感觉没啥心思学习,比较懒散!这些问题出现在学生身上并不少见,如何克服这种倦怠、懒散的状态直接影响后期的学习。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懒惰的现象在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强,只有攻克它,才能提高还得的素质、能力,进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特点

(一)懒惰的行为特点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俗话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学生还小, 如果不克服解决懒惰的不良心理和思想, 将是贻害无穷。

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有的学生总是喜欢把他浪费在和同学聊天或看漫画书上,相反我们可以看见大多数同学都会利用这些时间做作业或看课外书或休息以便下午有精神的上课。不难看出懒惰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有的时间,随意的浪费自己的时间,更甚者在写作业时边写边和同桌讲话,总是不能一鼓作气做完一件事。

(二)懒惰的心理特征

懒惰学生的注意力优势兴奋中心总是集中于生理性需要上。不随意或无意注意突出,有意注意不能很好的集中,且注意的稳定性不强。意识动机上表现为唤起行动的源动功能不强,或者源动力停留在物质上,没有学习或生活的心理原动力。在意志品质上表现为自觉性差,果断性不够,自制性比较弱,坚韧性缺少。

二、懒惰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机是直接拖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激活作用,趋势学生采取一系列的学习行为进行学习。缺乏学习动机的孩子往往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不愿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经常走神。对于课后的作业更是采取懒散的态度,不愿做作业,不愿复习。从而这一类孩子也就成了班级的懒学生。

2、依赖性强

依赖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家庭多是一个孩子,父母在宠爱孩子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从父母的依赖中得到了好处,更是变本加厉的什么也不做。从而形成了懒惰的心理。懒惰又使他们更加的依赖。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和懒惰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到底。课堂上,听不懂就不听;做作业,越到难题就放弃;做家务,遇脏就不做。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愿坚持,做任何事情怕困难,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对于自我约束和遵守规章制度上更是薄弱。这些意志力、自控力薄弱的孩子对于外部有较强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动脑,进而懒散下来。

4、注意力缺陷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体部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有的是在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协调二者或者不能随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转换二者;有的孩子则是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强,在听课时或做作业时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这类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慢别人一拍,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他们就是懒孩子。

(二)客观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从而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2、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懒惰

有的孩子因为心理原因如缺乏学习动机或注意力易分散。这些不是孩子一时刻以有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原因,老师没有看到。一味的用懒惰来责骂孩子,是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懒学生,变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进入恶性循环。

三、懒惰心理的矫正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 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的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一)正确认识懒惰的原因

只有找到懒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老师和家长要多留意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和学习过程,了解是什么原因或刺激物导致孩子做事懒散,拖拖拉拉。进而家校联合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克服懒惰。

(二)从认知上树立勤劳的观念

要让学生改掉懒惰的行为,就要想让他们明白懒惰的坏处,勤劳的好处。从观念上树立勤劳。学生对勤劳和懒惰有了明确的认识,能认识到到二者的好处和坏处,才能从观念、思想出发,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改变依赖的习惯。

老师帮助学生寻找依赖的原因,让学生大胆的对依赖对象宣布自己要独立了,并请大家忙监督。学生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难题,不要急忙请求帮助,自己解决,失败了就当做经验。在此期间老师和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并在适当的时期予以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从失败到成功的心理过程,体会其中的快乐。这样逐渐的让孩子从心理上改掉依赖的习惯。

(四)模范学习疗法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木方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要克服懒惰,就要学会勤劳。给懒惰的孩子一个榜样,让他一次为参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中,与自己的榜样相互竞争,同时家长和老师予以正确的肯定,正面强化孩子的勤奋行为。久而久之,懒惰的孩子也养成了自己榜样的行为习惯。

(五)适当的正向激励

要改掉懒惰的习惯,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这个过程可能是一

个反复的过程。老师和家长不断发觉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各种方式的表扬和激励,与正面的刺激让学生强化自己的好的行为。让他们体会到改掉懒惰后取得的自豪感和成功后的乐趣。同时他们自己给自己记录,让学生从纵向发展认识自己,看到的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的优点不断巩固。例如: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生较少或者改掉了做天的一个不好的行为,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同时家长和老师进行表扬和奖励。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强化疗法

让孩子做一些正面、反面人物肖像或者褒义、贬义词语的卡片,每当自己进步时,就把正面人物肖像或褒义词的卡片放在桌上鼓励自己,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把反面人物或贬义词卡片放在桌上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七)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要严格按照所有各科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指定计划,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与身俱来的懒惰,主要是没有原则和制度要求,但是对于自己的计划,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仔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八)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

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 战胜懒惰, 战胜自我, 才能不断地前进。懒惰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尤为有害, 必须及时有效的改正。学生如何应对倦怠、懒散的问题?

其实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高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自主学习就一定要给自己拟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其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搞清自己的学习底码,抓住短板,补补齐弱项;其二做好自己短期复习计

划,做到日清日毕;其三要注意调整复习的方法,诸如文理交替复习,回归课本查补洞、整理错题与适当做题有机结合等。以形成在出现倦怠、懒散的情况下及时督促和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焦虑、懒散的问题?

第一、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懒散的心态,可以与孩子协商约定一个放松的时间,比如两天。在这两天之中由孩子做主,做他想做的事情。父母保持以愉悦的心理和行为来对待。这样有助于孩子彻底调整担心、烦躁、恐慌、无奈等焦虑情绪,使其在余下的时间精力充沛的学习。

其二、让孩子制订一个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学习。不要去管别人在看什么书、做什么题、学习到了几点、成绩考到了什么位置等等,要保持自我、把握自己,按自己的目标走。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目标不同,进步发展的曲线也是不同的,只有孩子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情况,所以保持自我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计划既包括每天的作息时间,也包括跟随老师复习的进度,然后按部就班,以恒心和毅力每天坚持不懈地完成计划,一旦这样坚持下来就会换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注意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让孩子每天午饭前进行体育活动20时分钟,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体育活动30分钟,课间以及每学习40分钟进行10分钟的身体活动,这样既可以改善大脑长时间学习的缺氧状态,还可以消除人际交往缺乏而产生的郁闷和烦躁心理,进而达到学习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四,要摆脱过于焦虑的的心态,要做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以平常心来对待当前的文化课程学习。

第五,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中出现的失误,不要为此而忧心忡忡、惊慌失措造成心理负担。如果是知识点没有掌握,那么就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如果是粗心大意,那么力求得以改正。

第六,出现“一点也认真不起来”的情况后,不要恐慌和焦虑,不要刻意去极力阻止或对抗,要允许和任凭它出现与存在而坚持学习。以这种不怕不理不主动克制的态度去对待,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之上去。

第七,采取“断续式”学习的方法,适时转换注意的内容。比如,看20分钟书后,休息一下,或改作别的事情,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第八,把复习和做作业看作是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第九,不要过多地过问孩子的学习或复习情况,过多地督促其实就是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同时还会给孩子怎家焦虑和烦躁情绪,这个时候鼓励或鞭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当孩子与您说困难或者心中的压力时,您要多听少说。不要说哪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孩子给您说压力其实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对您的信任。他所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关注和支持。这个时候您要做的其实就是信任孩子,以自己的沉稳给孩子烦乱的心以慰籍。

第十,家人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调节孩子的心态。同时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

另外,学生还有其他的不良的行为,这里就我能想到的几点和大家做个交流,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生家长如何管理和培养孩子行为的一些建议

孩子的成长一直都是家长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又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理想的状态往往很难达成,家长经常会面临对孩子行为管理无效或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特别是目前的孩子,已经慢慢接近青春期(女孩子10左右,男孩子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如果不抓紧时间对一些问题行为进行矫正,进入青春期后,矫正的难度将非常大。

但是,家长们也不必焦虑和紧张。其实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儿童心理学专家和行为学专家们经过不断实验和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经验可以帮助和指导家长来管理和培养孩子的行为。其中,“行为矫正”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技术,它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

下面通过分享学习“行为矫正”的心得,针对四年级左右年龄段孩子家长较关心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一、正确评估孩子的问题行为

孩子的良性行为应该得到保持,问题行为要进行矫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被忽视或错误评估。在这里我们着

重说说问题行为的评估。问题行为一般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三种类型。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后,往往不经思考、评估,盲目对着孩子大发脾气、惩罚,这些做法是不合理的。行为是在环境中习得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问题行为一经形成需要花时间一步步改变,家长不能太心急,处理不当会使 问题行为更加严重。

进行问题行为评估的目标就是清楚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对症下药,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详细描述、归纳孩子的问题行为。具体包括问题发生的顺序、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强度的大小等等。

2、明确前提事件,包括孩子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情境条件,以了解问题行为经常发生的范围。

3、确定行为后果,也就是明确如果维持问题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以有的放矢地加以有效控制和彻底改变。

4、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来收集孩子问题行为的信息资料。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由父母和老师直接观察。最常关注的三个问题是(1)问题行为最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伴随人物是什么?(2)维持问题行为的可能行为后果是什么?(3)伴随问题行为一起发生的是什么?

另外,在所关注问题上,孩子行为发生的生态因素也不能忽略。比如,行为发生时,孩子是否服用药物?这种药物对孩子行为有什么影响?孩子有没有生理症状?例如发烧、鼻塞、发疹等等。孩子的饮食状况是怎样的?孩子的生活起居时间、顺序是否正常?孩子生活环境有无变化?孩子生活中有多少选择的自由„„。

在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合理评估以后,我们就可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矫正计划,来帮助孩子消除问题行为,保持良好行为。

二、善用奖励和慎用惩罚

我们都知道,奖励是为了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保持,惩罚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但是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家长如何精明地 用好这两种技术呢?

1、善用奖励

首先,对孩子的目标行为要具体化,比如小明认真完成作业、诚实承认错误都是具体行为。

第二,因时因人因地选择奖励形式,可以是实物、可以是微笑、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活动、一种特权。考虑孩子的偏好并准备多品种的奖励品。

第三,正确实施奖励,不要错过训练的时机。

-在奖励实施前要把计划告诉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以取得家庭所有成员的积极配合。

-在所有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奖励要立即实施,不要延缓太长时间;同时奖励一定要在良性行为出现后,未表现出目标行为不能实施奖励。

-给予奖励的时候最好要向孩子描述被表扬的行为。“你把房间打扫得真干净”“作业写得很认真”。这样能使孩子明白今后怎么做。

-每次给予少量的奖励品可以防止餍足的现象。-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精神奖励,比如赞美、拥抱、微笑等等。

-不要在表扬之后提出批评和要求。

第四,尽力达成目标,让孩子逐渐脱离程序。当一个行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帮助孩子逐渐消除以实物为奖品的程序,而改用赞美、关注等。间歇性地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并阶段性地进行评估。

2,慎用惩罚

生活中,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让大人们不高兴的事情,打架、骂人、乱扔东西、搞破坏等。家长总是希望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越少越好,那么这时就需要使用惩罚。

惩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孩子表现出某一不良行为之后立刻使之承受惩罚,另一种是撤除孩子正在享用的东西。比如,学校里孩子们正在做游戏,小明故意绊倒了另一位同学,老师为了消除小明的不良行为,便让他站出来,不让他做游戏了。对孩子而言不让做游戏就等于剥夺了的一项积极权利,具有惩罚 的意义。

惩罚就孩子接受的厌恶刺激来说可以分为体罚和斥责。平常人们常常把体罚理解为惩罚,体罚对家长和孩子都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么区别于身体的惩罚,斥责就是口头惩罚和心理惩罚,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常用的惩罚手段。斥责包括对孩子否定性的语言、谴责的瞪眼、不赞同的表情等等。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会使用斥责,但是他们却经常使用不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骂孩

子还要有学问的。这里有六条原则:(1)指出孩子被斥责的理由,并提供可选择的正确行为。(2)斥责简单明了,语气坚定。(3)斥责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发牢骚。(4)靠近孩子斥责,面对面效果最好。(5)口头的谴责与表情、姿势相结合。(6)进行斥责的时候要阻止孩子或其他人有危险性的行为。(7)家长之间要意见统一,斥责时不要出现“帮护”的情况。斥责相对体罚温和有效,但是过度使用会习惯化,惩罚就会失效。所以实际操作中要多给孩子肯定,合理使用否定。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被斥责的时候顶嘴、争吵,可以说斥责无效。

那么,有家长问:“除了打、骂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下面就来介绍几种活动类的惩罚。(1)过度补偿。就是孩子不仅纠正了由于不良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得比不良行为发生前更好。比如:孩子的愿望没有达成就生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父亲停下手中的工作严肃地给予否定,并让孩子将墙面擦干净,另外又要求他将另一块墙(也许不是孩子画脏的)也擦干净。(2)积极练习。当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孩子多次重复或长时间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的良性行为。比如小明乱扔东西,妈妈指示小明每天将自己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好。小明练习20次后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得到了改正。(3)体力劳动。比如,孩子在家不听话,家长罚他洗碗、扫地等。体力劳动必须是孩子有能力完成又不会对他造成伤害。(4)隔离。有的家长使用过这种方法,但是有一些要领必须注意。隔离要求简洁明了、问题出现立即实施隔离、隔离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隔离室没有图书、玩具等等东西,安全、光线充足、不会使孩子感到恐惧,孩子觉得无聊单调。父母必须亲自送孩子到隔离室,千万不要在孩子进隔离室之前斥责孩子。(5)反应代价。这种方法一般和代币系统结合使用。比如孩子吵架,被扣去2元代币。惩罚要慎重使用,它有许多弊端和副作用。生活中惩罚强度太大、持续时间太长会制造出比原先行为更糟糕的后果或引出其他问题行为。特别是对于孩子更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产生恐惧、逃避,同时一些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大人行为模仿惩罚。一些家长甚至惩罚成隐、惩罚升级成暴力。无论是家长和孩子由于惩罚都会产生心理阴影。所以一定要谨慎使用惩罚。

三、妙用消退

可以肯定,我们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对孩子有益的良性行为。我们采取对孩子的奖励、惩罚等技术都是为了先消退孩子的问题行为,再发展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要学会使用消退,摆脱依靠奖励和惩罚来维

持孩子的行为。同时一些不良行为通过消退来进行矫正效果比较明显。比如小明写家庭作业的时候,总是大哭大闹,妈妈闲烦,就让他等会儿再做。结果小明今后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使用消退技术,妈妈就不应该理会他的哭闹行为。比如,孩子喜欢丢三落四,当孩子发现东西不见了,父母不帮他去找,而是让孩子自己慢慢找。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就有可能被消退。消退过程具有渐进性。在使用消退技术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中途放弃。消退行为是一个相对持久的改变过程,很容易被误认为没有效果。消退不仅具有渐进性还具有爆发性和恢复性。在孩子问题行为开始减少和消失之前,往往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或是产生自发恢复现象。这是自然反应,并不表明消退无效,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在矫正过程中的表现。

以上介绍了孩子行为矫正的一些基本技术,有许多扩展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差别强化、刺激控制、塑造、渐隐、代币系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就一些家长提到的问题给大家一些小贴士:

1、孩子放学回家后总是不肯马上做作业,一会儿出来要东西吃、一会儿找东西、一会儿吵闹,以至于每天很晚睡觉怎么办?

小贴士:家长首先评估原因,是饿了?还是想引起注意?如果孩子真的很饿,规定时间内吃完东西再开始做作业。一般这种情况使用消退技术的家长较多,不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另一种方法是设定行为结束时间。就是设定写完作业的时间,而不关注开始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后未完成的作业不许再做了。

2、孩子痴迷于网络游戏怎么办?

小贴士:网络游戏不仅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对大人而言游戏同样具有吸引力。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可是不让孩子玩游戏又是很难做到的。首先,家长要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频率。第二,起好榜样作用,家长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打游戏。有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但是千万不能由于家长自己的游戏需求而无限制地影响孩子。第三,孩子不玩游戏,玩什么呢?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并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其它活动来替代打游戏的行为。第四,家长不要将让孩子打游戏作为给自己挤出空余时间的借口。第五,可以将游戏与奖励结合起来,不要让孩子太容易得到,并限定每次游戏的时间。第六,无节制-定条件-定时间长度-定次数,与其它良性活动替代相结合,逐步控制沉迷游戏的行为。

3、孩子不肯独立睡觉怎么办?

小贴士:孩子怕黑、有恐惧心理,不肯自己睡觉是正常现象。许多家长其实二、三年级就开始努力塑造孩子独立睡觉这一行为,但是反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建议家长不要心急,一步步来。一般建议程序是分床-开门-分房-开灯睡前陪-夜灯睡前陪-睡前听音乐或故事(磁带播放)-家长撤离。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家长不要急于短时间内达成效果,同时孩子发生反复,家长要坚持。另外,一些家长规定孩子平日自己睡,周末和家长睡的方法是不提倡的,容易给孩子错误的强化。

4、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小贴士:首先一定要了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时间段、地点、伴随物等等详细情况。注意力不集中在孩子中的普遍现象,家长要给予科学的训练。比如了解孩子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节点,给予设定目标,如果达到标准就给予奖励,如果达不到标准就给予反应代价。也可以每天给孩子设定游戏任务,让孩子每天回家复述课堂上的内容等等,比如,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哪几个同学回答的,回答得怎样?无论哪种训练的方法,家长都要采用小步子进行,不要一下设定目标太高,不要急于进入下一步。一旦计划实施了,就要坚持到底!

以上是通过学习行为矫正这门课程,并结合临床实践与各位家长分享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家长管理和培养孩子的行为,也希望各位家长之间遇到问题多沟通、多讨论。

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

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懒惰的现象在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强,只有攻克它,才能提高还得的素质、能力,进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特点

(一)懒惰的行为特点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俗话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学生还小, 如果不克服解决懒惰的不良心理和思想, 将是贻害无穷。

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有的学生总是喜欢把他浪费在和同学聊天或看漫画书上,相反我们可以看见大多数同学都会利用这些时间做作业或看课外书或休息以便下午有精神的上课。不难看出懒惰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有的时间,随意的浪费自己的时间,更甚者在写作业时边写边和同桌讲话,总是不能一鼓作气做完一件事。

(二)懒惰的心理特征

懒惰学生的注意力优势兴奋中心总是集中于生理性需要上。不随意或无意注意突出,有意注意不能很好的集中,且注意的稳定性不强。意识动机上表现为唤起行动的源动功能不强,或者源动力停留在物质上,没有学习或生活的心理原动力。在意志品质上表现为自觉性差,果断性不够,自制性比较弱,坚韧性缺少。

二、懒惰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机是直接拖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激活作用,趋势学生采取一系列的学习行为进行学习。缺乏学习动机的孩子往往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不愿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经常走神。对于课后的作业更是采取懒散的态度,不愿做作业,不愿复习。从而这一类孩子也就成了班级的懒学生。

2、依赖性强

依赖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家庭多是一个孩子,父母在宠爱孩子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从父母的依赖中得到了好处,更是变本加厉的什么也不做。从而形成了懒惰的心理。懒惰又使他们更加的依赖。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和懒惰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到底。课堂上,听不懂就不听;做作业,越到难题就放弃;做家务,遇脏就不做。这样的孩子在**常生活中不愿坚持,做任何事情怕困难,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对于自我约束和遵守规章制度上更是薄弱。这些意志力、自控力薄弱的孩子对于外部有较强的依赖性,不愿动手动脑,进而懒散下来。

4、注意力缺陷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体部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有的是在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协调二者或者不能随意在**常学习和生活中转换二者;有的孩子则是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强,在听课时或做作业时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这类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慢别人一拍,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他们就是懒孩子。

(二)客观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从而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2、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懒惰

有的孩子因为心理原因如缺乏学习动机或注意力易分散。这些不是孩子一时刻以有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原因,老师没有看到。一味的用懒惰来责骂孩子,是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懒学生,变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而进入恶性循环。

三、懒惰心理的矫正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 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的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一)正确认识懒惰的原因

只有找到懒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老师和家长要多留意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和学习过程,了解是什么原因或刺激物导致孩子做事懒散,拖拖拉拉。进而家校联合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克服懒惰。

(二)从认知上树立勤劳的观念

要让学生改掉懒惰的行为,就要想让他们明白懒惰的坏处,勤劳的好处。从观念上树立勤劳。学生对勤劳和懒惰有了明确的认识,能认识到到二者的好处和坏处,才能从观念、思想出发,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改变依赖的习惯。

老师帮助学生寻找依赖的原因,让学生大胆的对依赖对象宣布自己要独立了,并请大家忙监督。学生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难题,不要急忙请求帮助,自己解决,失败了就当做经验。在此期间老师和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并在适当的时期予以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从失败到成功的心理过程,体会其中的快乐。这样逐渐的让孩子从心理上改掉依赖的习惯。

(四)模范学习疗法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木方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要克服懒惰,就要学会勤劳。给懒惰的孩子一个榜样,让他一次为参照。在**常的学习生活过中,与自己的榜样相互竞争,同时家长和老师予以正确的肯定,正面强化孩子的勤奋行为。久而久之,懒惰的孩子也养成了自己榜样的行为习惯。

(五)适当的正向激励

要改掉懒惰的习惯,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老师和家长不断发觉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各种方式的表扬和激励,与正面的刺激让学生强化自己的好的行为。让他们体会到改掉懒惰后取得的自豪感和成功后的乐趣。同时他们自己给自己记录,让学生从纵向发展认识自己,看到的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的优点不断巩固。

例如: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生较少或者改掉了做天的一个不好的行为,就在当天的**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同时家长和老师进行表扬和奖励。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强化疗法

让孩子做一些正面、反面人物肖像或者褒义、贬义词语的卡片,每当自己进步时,就把正面人物肖像或褒义词的卡片放在桌上鼓励自己,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把反面人物或贬义词卡片放在桌上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七)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要严格按照所有各科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复明旧”的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指定计划,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与身俱来的懒惰,主要是没有原则和制度要求,但是对于自己的计划,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仔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八)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学校认真完成,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

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 战胜懒惰, 战胜自我, 才能不断地前进。懒惰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尤为有害, 必须及时有效的改正。

孩子懒惰大多是家长太宠爱孩子造成的,衣来伸手,翻来张口。家长得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么家长也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言必行,行必果,给孩子树立好一个榜样。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就会养成很好的行为习惯,走出社会也会赢得他人的欢迎。也可试试参加杰出青少年系统培养计划,或许能够解决,我的孩子参加后进步很大

遇到懒学生,不要心急,越急越没办法,冷静才能产生出智慧来。把学生找来,问清理由,让学生把真实告诉老师。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告诉他们一个学生不做作业,就等于父母种了庄稼不耕管。种田不耕管,杂草长了比庄稼还深,哪里会有收获啊。你的今天跟明天联系着,一旦懒惰成性,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以后可能就一事无成,白白把光阴荒废掉。只要坚持说理,坚持播种,总有一天美好会发芽生长,懒学生会被我们给转化过来。

1、教师要不怕麻烦,看着守着他们完成任务。

有次,学校放“五?一”节假,把“品德与社会”课给耽误了。周三下午的作文课老师就用它来补上品德与社会。但又想把每周作文继续下去,结果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带回家中去写。第二早收交的时候,就有几个学生没写,在以往这种情况是不出现的。反思下来,惰性在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着,只可能有的学生身上少些,有的学生身上多些。如果老师看着守着学生做作业,监督帮助他们,他们就是想懒惰也懒惰不成了。教法调整,懒的情况就得到了改变。

2、要建立帮助学生的机制

也不可能什么作业都由老师看守着在课堂上做,一点课外作业不留,特别是在“减负”的今天。我的办法就是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同村学生,住地不会距离很远。学习成绩有好有差,自律性有强有弱。老师利用教育权利,好差搭配,强弱搭配,成立多个课外作业互帮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做作业,用那个集体氛围来相互约束。这样,学生虽然离开了老师,但仍然可以随时得到帮助,为懒病治愈创造了条件。

老师要把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记一记,特别是那些我们碰到的“懒”学生。不要怕麻烦,常打个电话过去问问家长,提醒提醒,催促催促,让家长和老师配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共克“时艰”,不做课外作业的学生就会大为减少。

3、要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一进学校就躺倒不干的学生很少。学生懒惰不懒惰,教师是负有责任的。一接手新班来教的一天起,我们就要把“按时完成作业”当做奋斗目标,严格要求,逐渐养成,化为行动。一个班里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只有一个两个人完不成,不用说,这股正气,对他们就是巨大的促进力量了,“蓬生麻间,不扶自直”。懒学生会慢慢改变自己行为,慢慢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谁都不愿意做班里的另类。

4、要多做学生思想工作

遇到懒学生,不要心急,越急越没办法,冷静才能产生出智慧来。把学生找来,问清理由,让学生把真实告诉老师。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告诉他们一个学生不做作业,就等于父母种了庄稼不耕管。种田不耕管,杂草长了比庄稼还深,哪里会有收获啊。你的今天跟明天联系着,一旦懒惰成性,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以后可能就一事无成,白白把光阴荒废掉。只要坚持说理,坚持播种,总有一天美好会发芽生长,懒学生会被我们给转化过来。

“懒,就是懒”、“非常懒惰”,这就是父母亲当众对孩子的评价,男孩子好像也已经习以为常,女孩子则羞得无地自容。

这当然是父母大人恨铁不成钢的气话,但却无意间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一个“懒人”的标签。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有几个大学生搞了一次恶作剧:在一天深夜,他们在一位朋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把他装进了袋子,来到一个火车站,并把袋子扔在早已废弃的铁道上,然后几个人蹲在一旁看笑话。这时,不远的火车站里传来火车出站的声音,铁轨开始抖动起来。只见横放在铁路上袋子里的人挣扎起来,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躺的这条铁道已经废弃,开来的火车将要从他身旁的铁道通过。随着机车越来越近,几位恶作剧的大学生发现,当火车距离布袋近百米时,那位可怜的同伴静止不动了。等火车过后,当恶作剧者来到他们朋友身边时,却发现他们闯下大祸——布袋里的朋友已经死亡了。在接下来的尸体解剖中,法医没有发现任何内部器官损坏的痕迹。事实上,是因为布袋里的那个人觉得是必死无疑了,对于火车轧过的恐惧和绝望的想像让他提前用自我暗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述两个故事一个是外部正向积极的暗示,一个是负向消极的自我暗示。在青少年这个处于自我概念(核心问题就是关于“我是谁”)逐渐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父母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懒人”标签,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的“期望”很可能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在最近的一次咨询中,一位母亲当着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小迪的面,无奈地对我说:“ 张老师,这孩子厌学。”母亲话音未落,小迪当即反对,抬眼看了一下母亲,又看了我一眼说:“谁说我厌学!”我马上笑着对小迪的母亲说:“你看,小迪不厌学”。小迪的母亲想给小迪贴上“厌学”的负面标签,小迪反对,我及时根据小迪的意愿贴上“不厌学”的正面标签,这样一方面赢得了她的信赖,另一方面也是激发她学习动机的关键。

多贴一些正向积极的标签,少贴或者不贴那些负向消极的标签,这样,“懒孩子”就更可能变为“勤孩子”,“差生”就更可能变为“优等生”,家长朋友试试看。身为父母者必须花一些时间思考自己对子女有什么样的期望?而这些期望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子女的能力、兴趣、理想?如果自己是孩子这个年龄时,能不能做得到?

孩子们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又是最容易被伤害的,父母对他们这个“人”的关注远超过对他们某一方面“成就”的关注是一种爱的反应,会产生很积极的效果。

懒惰很难靠说教改变的。懒惰有两种,一种是病态的,身体各方面的原因,天生体质差,体弱啊,只能通过治病提高体质来根本改变。另一种是心理和习惯上的。人都会懒惰,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一个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根本,一方面也要有必要的手段来改变。初期采取紧盯不放的方式,慢慢让学生习惯,惯性的力量绝对不能忽视,也就是习惯的养成了。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学生有了这两种意识,就会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标准,老师提醒、督促,学生是被动。教育学生过程中还是应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3楼老师谈到用感染的方法也很好,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虽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先来看一则故事:从前,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儿,看见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而死。从此,这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守株待兔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但这样的事情却从没有真正停止过。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可学习的时候,却是拖拖拉拉的,不愿意行动。这样,孩子始终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光说不练,已经成了孩子学习中最大的绊脚石。有一天晚上,我到一个朋友家,他正在和孩子在做作业这个事情上较劲儿。孩子坐在书桌前昏昏欲睡,强打着精神,他在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一定要把作业完成。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孩子本来打算下午做作业,因为刚吃过午饭,就先打开电视看一会儿。孩子本只想看三五分钟,谁知节目太精彩,孩子就被节目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就看了三个小时,等节目看完,已经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吃过晚饭,父母催孩子去写作业,孩子口头上说行,却趁父母去忙别的事情时,又打起了游戏,打完游戏,就感到十分疲倦了。这时候,才想起作业还没有做呢。可是,孩子已经很困了。就像罗大佑在歌曲《童年》中唱的那样: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日复一日重复这种生活的孩子比比皆是。拖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浪费了一个人多少时间啊,它让宝贵的生命失去了应有的光泽。HBBAN.CN

小孩子说:“等我是个大孩子的时候。” 大孩子说:“等我长大成人以后。”

然后等他长大成人了,他又说:“等我结了婚以后。”可是结了婚,他的想法变成了:“等到我退休以后。”人们总以为人生时间很充足,所以什么事都拖延着不立即去做,生命于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拖延中衰老。很多到美国首都华盛顿观光的游客总不免要到华盛顿纪念碑去看看,不过,纪念碑前面游客太多,导游一般都会告诉你,排队等搭电梯上纪念碑顶要等上两个小时。但是,他还会加上一句,“如果你愿意爬楼梯,那么一秒也不用等。“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多么真切啊!不止观看华盛顿纪念碑如此,孩子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张地图,无论多么详尽,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孩子在学习中仅有目标是不够的,并不是说,有了目标,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就像故事《守株待兔》中那位愚蠢的农夫一样,恐怕永远也等不来兔子了。记住,成功不会从天下掉下来,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就必须让孩子学会为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去行动,千万不要让孩子做一个“守株待兔”的人!

记得我的一个姐姐曾跟我说过,她跟所有的家长们一样,对孩子都充满了期望,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到底怎么样教我们的孩子?要说出所以然来未必讲得清楚。我们多数人都是稀里糊涂做了老爸老妈,稀里糊涂陪着孩子成长。孩子到底怎么教?当今这个社会,教育方法是那样多,现在见诸报刊杂志的教育方法多少种?六百五十八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愉快教育,甚至狼心狗肺的教育都有。有没有狼心狗肺的教育?“狼图腾”。这么多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底哪一种最具操作性。教育方法的背后是什么?方法的背后就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背后那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人生观的背后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所以教育是不是如此的复杂呢?其实不是的,真正的教育往往是最简单、最真实的。我们要把教育搞清楚,首先应该明白,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什么?这个我们应该明白,目标不明白的,我们往往就搞不清楚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栋梁之材,社会有用之才对不对?这观念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全面吗?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种过花草,或是种过树木,你们是否看过树木只有树干,没有树冠,没有树根这样的树木?大家不是想让子女成为栋梁之材吗?栋梁之材就是大树干吗。如果一棵树只有、树干没有树冠,没有树根,这种叫什么?电线杆。请问电线杆可以长大吗?长大不了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栋梁之材,请问栋梁之材从哪来?它要不要树根,如果把栋梁树干比作我们的专业知识;那树根是什么?树根是就是我们的德行。没有树根这个德行树干是不可能长大的。一定是根深才能叶茂,才可能硕果累累。树根要栽在哪里?栽在水泥地上有没有用?没用,它要栽在比较肥沃的泥土里面。请问这块泥土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文化。没有文化这块土壤,树根是不可能吸收到营养,树干不可能长大,树冠不可能长大。树冠就是我们的身心,可能健康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求的不仅是栋梁之材,还要有个树根,还要有树冠,也就是一棵完整的,有生命的大树。我们不仅希望孩子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才叫作完美的人生。我们希望孩子是个完美的人才,还是拥有完美的人生?没得说我们要完美的人生,而不只是完美人才,我们要追求的不仅是生活的质量,更要追求生命的质量。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但是有没有搞清楚我们生命的质量更为有意义。很多人一讲起教育,“那是学校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我们往往把教育等同于学校,学校等同于课本和老师,最后全国剩下一张考卷,高考试卷。儿童变成学生,学生变成考生,考生最后剩下分数,在分数面前儿童消失了。这样孩子活得还有意义吗?那天有个四十岁了朋友讲:到现在,一紧张就梦见当时在他高中的时候考数学。他知道他这段时间一定要放松了,否则不行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会不会出问题呢?

我认为仔细发现其优点,适时表扬,要多表扬,当众表扬更好。让其树立自信!他会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而且也会喜欢你。此时你要多与他沟通,她会听你话。因为他觉得你赏识他。此时你教育他,他会逐步改变自己。当然对于他的每一点进步你都要关心,不断鼓励,他会很快成长起来的。

找其原因,比如是性格所成,而学习懒散, 有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差,他家长都是抱怨,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当接手这学生的教育工作后,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此学生其实很聪明,很喜欢运动,篮球打得很不错.只是平时就是不大想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试过与其交谈,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去学生家里做了个家访,发现这学生的家长非常疼爱这学生,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不用他去理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此判断这学生的“懒”受其家庭的影响很大.经过与家长沟通,和与学生真心交流,从生活上慢慢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慢慢的学生开始主动去学习了。加上多点的关心与指导,成绩也跟了上来.通过鼓励性活动;驱去惰性.有时候对学生也不能只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相对的来说,要以改变其思想而达到改变其态度的效果.比如在班上多搞些可以激发大家热情的活动.像集体登山比赛。这不但锻练学生的耐力,也能带动学生的热情,在这种气围的熏陶下,学生学习热情也会相应提高.比如x老师教学玩魔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或好胜之心,而带动学生的热情,学生主动向别人讨教,这种热情也融合到学习中去,更积极主动的去研讨学习上的问题.这也是驱学生惰性的一种方法.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自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心理自闭”现象产生与学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实时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自闭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自闭 成因 对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自闭”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 “心理自闭”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自闭”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自闭”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父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环境下,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自闭”现象的主要策略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父母们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3、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4、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三、结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中不可避免出现溺爱的现象;加上小学生阅历简单,社会经验少,生活道路平坦,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经验;而在学校中一些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比较粗暴,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培养。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孩子面对挫折承受力差,进而发展出其它问题,比如:不自信、自卑、自闭等等。对于这类心理存在问题的儿童,父母和老师更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学校的温暖,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四篇:小学生初学前滚翻易犯错误成因分析及纠正方法

小学生初学前滚翻易犯错误成因分析及纠正方法

在小学各个水平教材中,前滚翻都是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体育教师普遍选用,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团身前滚翻的动作规格是:“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它以手、头后部、颈、背、腰、臀、脚依次触垫,以两腿蹬地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和推手为动力来完成向前滚翻。过早或过迟的屈膝团身都有碍于该动作的完成。小学二年级阶段开始前滚翻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初次前滚翻动作的学练中,很容易犯一些错误或对动作的扭曲理解。在长期的小学生前滚翻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究其产生原因,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一并呈出,与大家共商。1. 前额触垫或头顶着垫(不低头)动作成因:不能做出后脑先着垫的前滚翻动作。起始动作阶段未做到低头含胸、提臀收腹,使前滚时前额或头顶先触垫,无法完成前滚动作。

纠正方法:1)下额夹一海绵块做前滚翻成直腿坐练习。要求学生做到蹲撑、低头含胸、提臀收腹,前滚起始阶段做到用两臂支撑身体,完成提高重心的要领;2)让学生戴上用纸板做成的小猫、小狗、小兔等头饰,练习中注意对头饰的保护,学生自然地会用力低头以避免压坏头饰,使枕骨先着垫。2. 跪地支撑

动作成因:起始动作未形成蹲撑,而是跪撑,造成前滚时重心过低,易产生颈部扭伤。纠正方法:在蹲撑阶段支撑手和脚之间置一海绵块,要求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不能触及,以改正跪撑的错误动作。3. 直背

动作成因:腰部僵直,滚动时造成向前“翻倒”动作,即“摔背”、“跌背”现象,不能形成滚动圆滑,以至于无法完成动作。纠正方法:“不倒翁”练习,垫上原地仰卧,低头含胸,抱膝团身,使身体形成圆球状,前后连续摇摆滚动,做“不倒翁”的辅助动作练习,体会头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的感觉。4. 抱膝蹲撑

动作成因:由于教师过于强调抱膝动作,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在前滚起始阶段,没有做到双手撑于垫上,而是抱膝蹲撑。

纠正方法:在小垫子上标出撑垫部位,贴上或画“小手掌”模型作为标记(距离与肩同宽),要求学生双手放于“小手掌”模型上成蹲撑姿势,做动作过程中不要脱离标记。5. 抱踝

动作成因:抱膝动作中,手的位置过低形成抱踝。纠正方法:膝关节下部两寸系一圈橡皮筋,使学生在完成抱膝动作时,双手触及橡皮筋部位。6. 双脚成“倒V”、“X”型、前后起立

动作成因:动作结束阶段,双脚分开形成“倒V”字;小腿交叉形成“X”型;两脚前后依次落地,以至于起立困难。

纠正方法:两脚之间夹一块海绵块,使学生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腿并拢夹紧海绵块,不让海绵块脱落。7. 滚偏、侧前滚翻

动作成因:即方向偏差、不笔直。滚偏的学生在滚翻的瞬间,他们的一只手总是无意识地向前移动,使两手不在一条横线上,然后,前移手的小臂倒下,出现类似于抱头的动作,这样就导致支撑失去平衡,身体自然就会滚偏、不直。

纠正方法:同(4)的做法,从蹲撑开始,将两手放在“小手掌”模型上,直至滚翻过程中两腿超过垂直面,两手才能自然离开“小手掌”模型,这就保证了用力的平衡性,确保了滚动方向的直线性;同时教师要强调“双手支撑屈臂要均横,两腿蹬地用力无先后”,即团身一定要紧。8.侧倒

动作成因:1)蹬腿:提臀蹬腿用力过小而不能完成滚翻。没有掌握低头含胸、提臀收腹的动作要领,蹬地反作用力不足以推动身体前滚;2)手臂支撑:手臂用力不均造成侧倒。两腿蹬地后身体重心移至双臂时,手臂软弱无力,没有撑住,造成身体没有稳固的瞬间支撑,上体没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做出低头含胸动作,只能形成头顶触垫导致侧倒、跪垫、抢脸;3)低头着垫刹那间有歪头,翻转时方向感不强、动作不圆滑、低头含胸和抬臀、蹬地配合不协调是产生侧倒的另一原因。

纠正方法:解决方法有四种尝试,1)蹲撑,屈臂、重心前移,不急于做动作,双臂用力推垫,使身体恢复到双臂撑垫的动作,反复练习此预摆,体会蹬地和手臂支撑;2)大腿、胸和下颌夹一球胆(或软式排球)做团身、屈肘翻掌于肩上的来回滚动动作,要求球夹紧不能掉,体会团身紧;3)降低难度做前滚翻并腿坐,体会蹬腿和手臂支撑的感觉;4)利用踏板的坡度做由高向低的前滚翻练习。9. 抱膝过早 动作成因:经过失败后学生易产生翻滚后提前抱膝现象,即在双腿蹬地的同时双手迅速做抱膝动作,以至于后续动作中没有支撑和推手。纠正方法:仰卧举腿,当脚尖触头后地面瞬间,利用反弹力量迅速前滚抱膝;或利用斜坡(踏板)做上述动作。教师要强调当身体重心移过垂直线后(背腰部着垫时),双腿迅速屈收,脚后跟尽量向臀部处靠拢,同时低头团身,双手抱小腿,成蹲撑。10.双腿“前伸”、团身不紧

动作成因:即未收小腿,前滚翻动作至仰卧阶段臀部着地,双腿“前伸”并向前放小腿躺在垫上,造成起立困难。其原因主要是腰腹力量弱,大腿没贴紧胸、小腿没贴近臀部,滚翻时团身、收腹、收腿力量不足,造成收腹收腿不到位,团身不紧。

纠正方法:1)在垫子的恰当的横向位置画一条横线,也可拉一条橡皮筋,限制双腿“前伸”,并告诉学生双脚落地时不能超过横线或碰到橡皮筋,完成收腹、收腿、团身动作;2)利用斜面:仰卧在踏板上,双手头后反握踏板边缘(可以钉一块横木),双腿上举至水平,松手前滚,迅速团身抱膝成蹲撑;大腿、腹部和下颚同时夹住球胆(或软排球)做上述动作,团身前滚时用身体把球胆紧紧压住不得脱落;3)将呼啦圈放在小垫子的中间,鼓励学生在做前滚翻动作时能顺利通过呼啦圈,使其自然而然紧紧抱住自己的身体,团身不紧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1。两腿不能蹬直

动作成因:提臀蹬腿后,腿没有蹬伸的过程,一直处于屈腿状态。

纠正方法:做前滚直腿坐练习中始终保持直腿,体会直腿感觉。同时教师要强调“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12.无推手

动作成因:推手的时机掌握不准。在动作后半段时手推地有助于身体翻转成蹲立。

纠正方法:1)在后脑勺触垫(重心位置已经移到两手中点前方)的瞬间,双脚均匀用力蹬离地面后保持伸直状态,同时双手均匀用力推垫张肩(此时臂是推直的);2)在由蹲撑后倒开始的“不倒翁”练习中加推手动作,类似于后滚翻动作的起始阶段。13.起立动能不足(翻转速度慢)动作成因:1)动作起始阶段双腿蹬地用力不足或重心过低;2)滚动不圆滑、缓慢;3)起立时习惯用双手推垫,从而形成多余动作,造成起立失败;3)低头含胸与抬臀、蹬地动作脱节、不连贯是翻转速度慢的另一个原因。纠正方法:1)抬高地势练蹬力:两腿的蹬力不够,滚动速度就会变慢,进而会导致学生在滚翻后坐在垫子起不来的情况出现。将两块大垫子(厚度30cm的跳高大垫子)摞在一起让学生练习(根据学生平均身高确定垫子数),如果不加大蹬地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完成滚翻动作,难度的提高反而提醒了学生用力蹬地。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撤掉一块垫子,有效解决蹬地力量不足的问题;2)做由高到低、低到高即有一定坡度(如起跳板、跳箱盖)的前滚翻 动作练习:教师要强调前滚翻的动能是由动作起始阶段双腿用力蹬地产生的,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两腿蹬直快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做到蹬地充分,收小腿及时;蹬地加大力矩,收腿减小力矩。利用滚翻起立时接抛球可以纠正起立推垫的多余动作;3)推手练习:方法同(12)

总之,身体团的紧能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翻转时会更容易,节约能量,为蹲立提供良好条件。小学生初学前滚翻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和现象(如摔背、滚偏、侧前滚翻、侧倒、翻转速度慢等)都可通过团身不紧的改正而得到解决,所以说很多文章和案例都把团身紧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加以分析。

第五篇:如何克服懒惰心理

如何克服懒惰心理

懒惰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上不思进取, 该做的事情不想去做, 不懂得超越自我。事实上, 说一个人懒惰倒不如说这个人具有懒惰心理, 那么一个人的懒惰心理是怎么来的? 难道人们不知道懒惰的坏处吗?懒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疲劳。当人长时间地重复做同一件工作时, 就会很快地感到乏味和厌倦, 因为这件工作已经没有新鲜感, 这时就出现了心理疲劳。人所处的外部世界是时时刻刻无穷变化着的, 我们也经常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人每天做同样的工作, 这种工作对他来说每天也都应该是新的, 为什么人还会感受不到这种变化而感到心理疲劳呢?这是因为人的感受力是比较迟钝的, 对事物的细微变化感觉不到, 而人感觉的迟钝其实是由于人的身心受创而产生的潜意识所导致的;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的局限, 人们还有 “不要这样做”, “停在这里” “别动”等等具有否定意义的潜意识, 这类潜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使人的思维与行动停留在一个地方而不去想新的东西, 不想干新的事业。综上所述, 懒惰其实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潜意识在人脑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懒惰表现

1、思想: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人在完成当天工作或学习任务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做。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班或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工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工作上依赖领导或同事,心想我不做还有别人做;学生课堂上不积极发言,总是觉得别人会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能力减退,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学生在操场上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是基本环保行动,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1、依赖性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一些成年人由于人格或习惯的原因依赖心也很强,依赖同事、领导、朋友。

2、缺乏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乏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

3、家庭培养方式不当:在家里,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孩子长大后也不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惰性是从小就养成的,有的不好的家庭氛围使人产生惰性。例如有的家长本身就缺乏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这样的家庭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1、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

2、尽量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制定工作或学习计划。各项任务都根据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养成不完成就不睡觉的习惯,克服“明日复明日”的思想。

4、寻找榜样。在身边找一个勤奋、果断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生,就对自己进行小小的奖励,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每次看到小丑娃又变丑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

你是否喜欢凡事拖延,直到上级所交托的工作到了最后期限前,才开始挑灯夜战去完成呢?在工作上你有否遇上一些做事拖延的同事,结果自己尝尽等待的焦急滋味呢?做事拖拉的职场同事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在克服职场惰性心理之前,先分析形成的原因:

(一)得过且过:面对一些费神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任务,就会容易产生拖延的心态,认为事情到了最后总会被解决,于是不到最后一刻绝对提不起精神来处理。

(二)过分自信:有些人有自信在压力下工作,认为自己如同弹簧一样,压得愈紧便愈会弹得愈高,到了最后关头时限,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体会到克服挑战的快感,享受最后关头效率和刺激,不过对其他同事来谈,就会产生工作上许多的不协调和误解。

(三)害怕开始:有些人却欠缺自信,常常因为害怕自己会做得不好,结果便迟迟不敢动手,这种逃避的惰性心理,往往令自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当别人开始催促,又或者受到同事的质疑,就更加不敢开始和继续拖延。不过,这种短暂的逃避令自己的恐惧感在拖延等待中愈积愈多。

(四)追求完美:有些人会尽心尽力做到最好,但仍会拖延至最后一分钟才动手,只因为他们想精益求精,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质量上的完美,结果迟迟未行动及导致时间大大超愈过预期。

要克服这种惰性心理,首先学会合理安排任务;其次可以向上级同事作出工作保证,有别人的监督,会令自己产生动力。

你亦可以为自己设定时间表及期限,要求自己提前完成工作,同时不断提醒自己必须严守承诺及纪律,享受提前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最后,学会分析利弊,了解提前完成工作有甚么好处,拖延又有甚么坏处,对比之下,自然有明确的选择。

下载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纠正(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及解决(定稿)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成因分析及解决 对策 摘要: 本人对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进行探讨,经过对我校学生调查和家访,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其中或多或少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推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

    如何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

    如何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校园新闻 上级来文 廉洁教育 收费标准 安全管理学习园地 活动剪影 师德专题政策文件 活动简讯 师德风采教学管理 教海扬帆 教师随笔 校......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

    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论渎职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防范措施 11法学李延禄1101540158 摘要: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渎职犯罪比较突出,不仅造成了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而且......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一、引题:探讨中学生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是十分重要的。二、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校......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而目前,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升学......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矫治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