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托投资陷阱案例
信托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于人的受益人。
银行业务人员违规推销销售信托产品
频繁爆发的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持续发酵 ,建设银行再次卷入涉嫌违规销售信托计划**。
投资者杨先生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他在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分行宝坻支行(以下简称‚宝坻建行‛)被误导买入‚建津财富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建津信托计划‛),多次展期后仍出现严重亏损,对银行在代销产品过程中未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进行质疑。
杨先生称,宝坻建行理财经理汤文举为了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向杨先生隐瞒产品存在巨大亏损风险的特征,口头承诺最低收益30%,收取现金50万元后,当时未出具信托合同,直到2012年底该信托计划第三次展期时才拿到信托合同。杨先生认为宝坻建行上述行为涉嫌欺诈。
对此宝坻建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只是代理资金收付,产品风险特征及信托合同签订出具等问题需要咨询天津信托,此外,投资者也并未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推销理财产品。‛
建津信托计划于2007年12月29日开始进入推介期,推介期为一年,受托人为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信托公司‛),代理资金收付和销售的银行为宝坻建行。投资者杨先生于当年12月24日加入该信托计划。
直到2012年10月,在数度展期后,杨先生被银行告知该信托计划亏损已达51%。
杨先生在得知亏损并和宝坻支行沟通无果后,已委托律师,向银监会、证监会递交了投诉书。
客户:被误导买入信托计划
‚我是相信了该信托计划最低收益能达到30%,并且是保本产品才放心购买的‛杨先生对记者表示。2007年12月24日杨先生在宝坻建行经理财经理汤文举的推荐下,交付50万元现金购买了建津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起点金额为人民币50万元,信托期限为12个月。
据了解,该产品属于激进型追求高收益的信托产品,主要面向风险承受能力高,有差别需求的银行顶端级客户。
杨先生向记者透露:‚当时自己交付50万现金后,银行并未出示信托合同,只是出具了《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代理收款凭证》。‛
更令杨先生不满的是,当时银行以存折未盖章为由,并未立即给予其存折,直到2008年12月29日,杨先生才从宝坻支行领回一个存折,作为信托计划产品专用存折(存折上显示的签发日期为2008年12月3日)。而存折密码却是在巨亏之后,银行于2012年12月29日在杨先生再三要求下被告知的。银行:尚无证据证明违规推销
记者获悉,此前也有投资者就该信托计划委托律师向银监会投诉。据当时媒体报道,该信托计划自2007年成立后,数度展期仍亏损30%。投资者代理律师反馈信托公司展期工作不符合程序,同时银行在代销产品过程中未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
宝坻建行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对投资者的亏损也表示痛惜,但是我方只负责代理资金收付,产品风险及合同等问题还应该和天津信托进行沟通。‛
而当记者对投资者所述宝坻建行理财经理汤文举为达推销产品目的,隐瞒风险特征的事宜向上述银行负责人求证时,他表示:‚投资者并没有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他们说的情况确实存在。‛
律师:隐瞒亏损事实涉嫌欺诈
‚我是在2012年10月份,宝坻建行第三次找到我签展期合同时,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风险产品而不是保本产品。‛杨先生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当时银行告知该信托计划已经亏损51%,如果不展期,投资亏损将从浮亏转为实际亏损。
据悉,建津信托计划分别在2008年12月、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进行了三次展期。
从天津信托公司的‚公告‛看,每次展期都得到了信托持有人大会的表决通过。杨先生称对此不知,自加入该信托计划以来,从未收到过参加持有人大会的通知。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该信托合同虽然约定持有人大会召开前需要公告,但并未约定公告的地点与形式。但是合同的‛通知‚条款约定了持有人的通讯地址。那么,作为持有人理应会认为持有人大会通知应当发送到约定的通讯地址。在通知未送达的情况下,即便天津信托公司召开了所谓持有人大会,都会应为程序不合法而导致持有人大会无效,其持有人大会决议也属无效,天津信托已涉嫌在产品展期问题上违规操作。‛
张远忠认为:‚宝坻建行向杨先生销售天津信托公司信托计划的行为属于‘理财顾问服务’, 隐瞒本信托计划亏损的事实,欺骗杨先生导致其作出错误的决定,数次‘同意展期’违背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规定。‛
瑞银:2014上半年中国信托违约630亿元
瑞银于7月2日发布2014年经济展望,鉴于中国经济受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拖累,该机构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由年初的7.7%,下调至7.3%。瑞银北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表示,中国房地产业今年面临3至4万亿元的信托产品到期,上半年已违约630亿元,下半年违约将继续蔓延。
与诸多中资机构的看法相比,瑞银对中国经济前景略显悲观。浦永灏认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很大,不敢太乐观,房地产是最大的风险所在。而中国房地产面对的都是结构性风险,包括今年大规模信托到期,监管机构加强影子银行的治理,以及房地产业去产能。
据瑞银不完全统计,中国上半年信托违约总额约630亿元,今年全年有约3至4万亿元的信托产品到期,其中约600亿元投向的是房地产。‚下半年违约将继续,违约的行业将从房地产业延伸至机械、有色金属、互联网金融等板块,涉及的地域将向全国扩张。‛ 浦永灏说。
按照过往经验,房地产贡献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一个百分点,若加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贡献可达两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会担心房地产拖累经济,所以明年会加大改革力度,可能推出的政策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让信托违约潮暴露出来,但相关的改革一定会对经济有负面影响。但只要不出现硬着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浦永灏说。
参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房地产业要调整通常需要7年时间。浦永灏预计,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进入长期的调整阶段,一二线城市房价高,三四线城市库存高,调整至少需要3至4年,好在中国房地产的杠杆不高,但中国目前还面临老龄化问题,这对房地产的负面影响很大。
新年伊始,资本市场频频爆发信用事件。昨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近日因为‚诚至金开1号‛违约的中诚信托,再次在‚诚至金开2号‛上受困。据悉,该产品2013年也未能足额缴纳预期净收益。2014年开年,‚诚至金开1号‛事件、同捷科技私募债事件、华锐风电公司债事件,在信托领域和债券市场连续发生多起信用事件。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或成为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而‚重灾区‛可能就在非标领域。
违约警报三弹连发
根据媒体报道,去年12月20日,中诚信托向‚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公告,无法按照预期值兑付当期收益。由于产品即将于2014 6
年1月31日到期,规模达30亿元,加上所投资的煤企实际控制人因民间借贷出事被警方控制,最终能否兑付不容乐观。而发行方中诚信托仅承担通道角色,并不愿意承担兑付责任,该产品或成为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弹。
记者发现,这可能仅仅是风险暴露的冰山一角。同属中诚信托、成立规模达到13亿元的‚诚至金开2号‛也出现了类似的困境。同一天,中诚信托宣布,2号产品不能按10.5%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兑付当期信托净收益总额,其信托专户内余额仅剩约6722万元。资料显示,该产品将于2014年7月到期。
不过,相比之下,2号的兑付风险不如1号大。中诚信托称,目前2号所投资的新北方公司下属煤矿正处于二次整合中,且已与某国有煤炭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有望于二次整合完成后一并支付欠付资金。
2014年仅仅过去半月,金融体系的信用事件已经暴露多起。除了信托领域,债券市场上也险象环生。
1月3日,发行了‚上海杨浦中小企业2011年第一期集合票据(1月21日到期)‛的同捷科技称,由于现金流较为紧张,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无法按期将本金和利息存入偿债专户。根据规定,此事或导致同捷科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12同捷01‛违约,进而成为第一只违约的中小企业私募债。1月13日,华锐风电公告,因公司其它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已被立案调查,且201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数额将超过2013年前三季度亏损数额,根据规定,价值30亿的两只债券‚11华锐01‛和‚11华锐02‛债可能被暂停上市。
违约高峰会否来临
2014年注定并不太平。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危机带来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三者交织,或让今年成为信用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
在信托领域,2014年是信托产品集中兑付的一年。永益信托的数据显示,共计有8547个信托产品将到期,总规模达到12733.06亿元。‚前两年信托大量做通道业务,只顾赚通道费,对很多项目的尽职调查做得不细。‛一位信托人士表示,‚这次中诚信托事件就是典型事例,可能是他们之前太相信工行的授信体系,尽调没有认真做。‛
大量融资类信托计划的抵押以房地产和土地为主,均面临不可知的房市和地价。对于2010年后大量成立的能源类产品而言,则面临着行业危机。2013年底的吉林信托深陷联盛集团事件,诚至金开1号、2号产品均是由于投资煤炭企业所致。在煤炭价格下行、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的现金流收缩严重,风险大大增加。能源行业的衰变不仅体现在信托领域,也体现在债券市场。2013年光伏行业的‚赛维债‛、‚超日债‛危机,虽然最终兑付,但是险象环生。2014年的华锐债则开启了新一轮能源债的危机。
‚经济下滑、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利率高企,高负债企业现在非常难受。‛北京一位基金经理悲观地说,‚现在债市数不出什么好的
行业了。能源、电力、纺织等传统行业不行,百货零售业受电商冲击,实体经济中比较看好的旅游业净资产也不够好。‛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于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虽然不是最大的风险,可一旦泛滥,会放大流动性风险。
非标领域或率先爆发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因素也是导致今年违约事件爆发的一个助力。‚如果不出现一些违约事件,风险收益不匹配的现象将重现。‛某保险系基金公司的债基经理表示,‚存量资金将依然不注重风险,中央‘盘活存量资金’的目标也就没法实现。‛不过,该债基经理认为,管理层仅会允许一些小型的违约事件爆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担保和兜底,大部分信用事件将形成‚隐形违约‛,而明面上的违约事件或率先出现在非标领域。因为这类产品个体性强,影响面相对较窄,而像债券这样的品种同质性强,持有人结构中普通大众更多,一旦违约容易引起整个债市的恐慌,形成流动性事件。
预感到危机的信托行业已经在‚转型‛。多家信托正在向主动管理型转变,减少通道业务。一位信托经理表示,从中诚信托事件可看出,通道业务并不能降低风险,也不受政策支持,不值得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信托公司减少的通道业务正在被基金子公司‚捡起来‛。
而债券投资机构则在减少仓位,降低久期。‚天阴要收衣‛,一位债基经理说。
第二篇:求职陷阱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招生就业指导处二○一二年十二月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
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 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
案例一: 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 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
案例: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
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王某后悔莫及。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存在着不同,《就业协议书》作为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很多诸如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不在《就业协议书》中直接体现。因此,单凭《就业协议书》对于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全面保障。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
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
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
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每天都要写日计划,有“专家”给他上课(洗脑),一天到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励志书籍”、听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如何两年变成百万富翁、如何赚大钱的讲课。4月3日,该同学用欺骗的方法要母亲汇去3800元,交了所谓的“瑞士手表费”,获得了他们“公司”的会员资格,有权利介绍家人和朋友加入这个“公司”。4月10日,该生母亲因一直无法与其正常联系、多次要他回来均不肯回,来到学校求助。在学院领导、家长和同班同学共同努力下,传销公司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加之给该生洗脑未成功,最终答应放该生回校。该生于2011年4月12日返校。
这位同学被东莞市的传销组织骗去共损失4900余元,往返20天,其中被控制16天。该同学的家长、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该同学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被受折磨,教训十分深刻。
二、毕业生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
求职大潮风起浪涌,既蕴含着无数机遇,又隐藏着险滩暗礁,毕业生只有牢牢记好求职安全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一)层层过滤,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都经过了严格核实,包括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基本上确保了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对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核实。
(二)面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的迷惑。
1、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继续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
2、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应加倍小心。面谈地点不宜太隐密,过于隐密地点不要去。对于用人单位约您面试的地点,如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是您从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用人单位约您到宾馆或其它非公开、非正式场合见面,绝对不能冒然前往。
3、面试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应详记该单位及主试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二是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三是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四是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五是如果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六是拒绝不合理的邀约及要求;七是在面试时尽量不要随便喝饮料或吃东西。
4、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5、面试最好有同学陪同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免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如果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6、面试前后随时与学校辅导员、同学、家长保持联系,并告知面试场所地址及电话号码。
7、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预防“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二忌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三忌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求职后,要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需要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在形式上宣告了就业工作花开有果,尘埃落定。但近来,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屡有发生。有的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后,单位却一改初衷,擅自降低劳动报酬,变更原来双方约定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以“试用期”(或见习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毕业生长期处于“试用期”,做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报酬,从而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以前,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方面考察,方可落笔。三思后行,面试后认真核查:
(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公司)登载的营业项目、报上刊登的项目、面试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待值。
(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需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别注意。
【温馨提示】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到忌贪心、忌急心、忌糊涂心,希望同学们在求职路上平安、顺利!
第三篇: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问题:请总结出该案例中有多少个求职的陷阱?案例学习一:
陷阱一:骗费
小编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小编,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陷阱二:高职诱惑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说,她向小编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女大学生遭遇皮包公司
案例学习二:
案例情况:
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王日前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令他奇怪的是,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学历并不太感兴趣,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以上岗。然而,当小王付清费用之后,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这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解析:
以招聘名义收取报名费是招聘骗子最常用的欺骗手法。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候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甚至招聘一些子虚乌有的岗位,以吸引求职者前往。如果有应聘者前往,就不仅要在中介公司支付介绍费,到公司进行“面试”或者被“录用”时还要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等。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装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个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
建议:
如果你想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最好通过政府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或者知名的营利性中介机构求职。如果是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机构,一定要同时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证照。在面试之前,最好能了解到公司的资质和规模。如果发现其规模很小,就需要提高警惕。如果需要支付费用,一定要索要发票或者收据,并应当留意发票上财务专用章的单位名称和公司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同时提醒,求职者在应聘时还需提防“暗箭伤人”。有些不法分子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地上个人资料,然后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因此,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应聘,对自身资料要加强加密。如果遇到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的黑中介,应及时向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有感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管理条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所收介绍费用可退还本人。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任务:熟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求职陷阱,讨论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 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
案例一: 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 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
案例: 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王某后悔莫及。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
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
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每天都要写日计划,有“专家”给他上课(洗脑),一天到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励志书籍”、听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如何两年变成百万富翁、如何赚大钱的讲课。4月3日,该同学用欺骗的方法要母亲汇去3800元,交了所谓的“瑞士手表费”,获得了他们“公司”的会员资格,有权利介绍家人和朋友加入这个“公司”。4月10日,该生母亲因一直无法与其正常联系、多次要他回来均不肯回,来到学校求助。在学院领导、家长和同班同学共同努力下,传销公司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加之给该生洗脑未成功,最终答应放该生回校。该生于2011年4月12日返校。
这位同学被东莞市的传销组织骗去共损失4900余元,往返20天,其中被控制16天。该同学的家长、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该同学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被受折磨,教训十分深刻。
二、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
求职大潮风起浪涌,既蕴含着无数机遇,又隐藏着险滩暗礁,毕业生只有牢牢记好求职安全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一)层层过滤,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都经过了严格核实,包括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基本上确保了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对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核实。
(二)面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的迷惑。
1、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继续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
2、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应加倍小心。面谈地点不宜太隐密,过于隐密地点不要去。对于用人单位约您面试的地点,如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是您从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用人单位约您到宾馆或其它非公开、非正式场合见面,绝对不能冒然前往。
3、面试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应详记该单位及主试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二是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三是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四是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五是如果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六是拒绝不合理的邀约及要求;七是在面试时尽量不要随便喝饮料或吃东西。
4、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5、面试最好有同学陪同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免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如果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6、面试前后随时与学校辅导员、同学、家长保持联系,并告知面试场所地址及电话号码。
7、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预防“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二忌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三忌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求职后,要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需要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在形式上宣告了就业工作花开有果,尘埃落定。但近来,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屡有发生。有的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后,单位却一改初衷,擅自降低劳动报酬,变更原来双方约定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以“试用期”(或见习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毕业生长期处于“试用期”,做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报酬,从而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以前,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方面考察,方可落笔。三思后行,面试后认真核查:
(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公司)登载的营业项目、报上刊登的项目、面试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待值。(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需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别注意。
【温馨提示】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到忌贪心、忌急心、忌糊涂心,希望同学们在求职路上平安、顺利!
第四篇:保证合同(信托投资)
合同编号:_______年_______字第_______号
保证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金融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合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合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以下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以下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证人(以下称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甲方的请求,丙方愿意为甲、乙签订的________年________字第________号合同提供担保。乙方经审查,同意丙方作为甲方还款的保证人,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按下列条款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丙方担保金额为甲方根据_______年_______字第_______号合同(以下称主合同)向乙方借用的________________(币种)资金本金(大写)________________万元整及其相应的利息、费用和罚息。
第二条 丙方保证代甲方清偿甲方在上述借款到期而未能按时偿还的借款本金、利息、费用及罚息,并保证在接到乙方书面索款通知后________个营业日内,清偿上述款项。
第三条 丙方的保证责任不因甲方上级单位的任何指令、甲方地位及财务状况的改变、甲方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协议或文件及本担保合同所担保的主合同的无效或解除而免除。
第四条 丙方机构若发生变更、合并、撤销,丙方应提前________天书面通知乙方和甲方,由变更、合并后的机构承担本担保合同项下的全部义务,或由甲方和丙方落实为乙方所接受的新的担保人。
第五条 本担保合同生效后,甲方和乙方如需要变更主合同条款,应征得丙方的同意,由甲、乙、丙三方达成书面协议。
第六条 本合同生效后,丙方有权对甲方的资金和财产情况进行监督,有权要求丙方提供其财务报表等材料,丙方应如实提供。
第七条 本合同的担保金额随甲方偿还或丙方代为清偿本合同第二条约定的本金、利息、费用及罚息的数额而相应扣减。
第八条 丙方代甲方清偿借款本息、费用及罚息后,有权向甲方追偿。
第九条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乙、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第十条 违约责任
1.丙方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约定,未按期代为清偿到期债务,乙方有权委托丙方开户金融机构从丙方存款帐户中直接扣收,并可视情况按担保总额的________%向丙方收取违约金。
2.丙方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约定,应按担保总额的_____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且违约金数额不足弥补所受损失,还应赔偿乙方经济损失。
3.甲方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约定,乙方有权停止发放新贷款,并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
4.甲方和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五条的规定,擅自变更主合同条款,丙方可以自行解除担保义务。
第十一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条 双方商定的其它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条 本合同由甲、乙、丙三方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自主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
第十四条 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乙方:(公章)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丙方:(公章)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第五篇:购房常见陷阱及案例解析
许多消费者在买卖房屋过程中,都关注房子的位置、价格,很少关注《购房合同》中的细节,特别是对定金、订金的概念模糊,一旦出现纠纷,不好解决。
案例一:商女士一直想购买一套二手房。2009年8月,经过多地查看,看中了陈先生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谈好交易价格40万元,与陈先生签订了《购房合同》,当场交了2万元购房定金。
谁知,第二天陈先生的朋友看中了这套房子,愿意出43万元购买这套房,一次性付款,陈先生随即将房屋卖给了朋友。
本来商女士谈好的房子,陈先生却私自转手给了他人,而且不愿退还双倍定金,只想还回商女士的2万元。商女士提出了仲裁申请。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之后,商女士收到了陈先生退还的4万元。
律云律师观点:
定金——合同履约的保证
所谓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者订立后履行前,按照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或其替代物。
我国《担保法》规定:定金应以书面形式约定,定金合同是从属于主合同的从合同,其成立的前提是主合同已经成立生效。当事人一旦以书面形式对定金作了约定并实际支付了定金,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定金既是履约的保证,又是一种支付,同时还是一种赔偿,即通过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来表明合同双方有意并要真诚履行签订的合同,如果购房者违约,定金不退,如果卖房者违约,就要向购买方双倍返还定金。
案例二:卢某在某二手交易网站挂出了自己欲出售房屋的消息,经过网站媒介的作用,李女士看好了他要出售的房子,两人见面后,谈好房款为35万,李女士向卢某交了5000元订金,当场手写了收条。然而让卢某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正式办理交易手续时,李女士却说他的房子价格有点儿贵,希望再便宜点儿。卢某不同意,李女士就提出不买了,要求退还订金。卢某说你都耽误我卖房子了,我没向你要钱就不错了。可咨询了律师后,卢某才发现一字之差区别很大,只好自认倒霉,退还了人家5000元钱,房子没卖出去,还耽误了很多功夫。
律云律师观点:
订金——预付性质的支付
在房产交易过程中,订金只是预付款性质的一种支付,不具有定金的性质,定金也就当然不能适用。“订金”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出现在房屋认购书中的“订金”,是购房者对卖房者的保证,在实践中一般被视为预付款。如果买方交付的是“订金”,不论哪一方反悔,卖方都只须原数退还“订金”就可。
《担保法》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从法律上来讲,即使订金给付方违约,收受方也应予以退还。
综上,关于定金与订金区别,消费者在购房前要弄清楚。
《担保法》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如果开发商收取了定金后,并没有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那么两者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并没有形成。在房屋买卖合同没有形成的情
况下,客户向开发商交的2万元钱就可能是“定金”,也可能是“订金”。
如果当时双方签订了书面的预售商品房合同,则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定金条款”,那么买方反悔不买时,开发商就完全有权没收定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开发商只有取得预售许可证,才能对外公开发售,才能收取买受人的定金。作为消费者,应先搞清楚开发商是否有合法的销售证件,是否有权收取定金。在不具备合法销售证件的时候,开发商如果提前向社会发售房产,认购时交纳的是保留金,购房者随时可以选择退房,保留金如数退还,对购房者的约束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