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时间:2019-05-14 13:2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一篇: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企业治乱减负是整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治乱减负已在企业、在社会深入人心,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广大企业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如何推动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新突破,如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实现治理整顿工作的转变,如何实现标本兼治,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0

试论企业治乱减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广义上讲,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也包括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等。

一个社会的和谐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经济发展的自身也需要和谐。企业治乱减负的目的是就是为了使经济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会。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是遏制腐败滋生的治本措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最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清理收费项目,减轻企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和服务行为,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经济监督机制,为企业创造长效、宽松的发展环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治乱减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各种乱检查、乱评比,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打破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制度,保护了部门和地方的一些不正当利益,不利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并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企业到社会,从地方到中央,要求全面治理和遏制“三乱”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不同所有制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创造公平和

谐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呼声,代表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意愿。

(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发展生产力,优化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地区竞争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稳定和谐社会,是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的认识基础。

十年来的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实践表明,治理“三乱”成效明显的地区,企业发展有活力,招商引资有成果,对外开放有成效。反之,企业负担重,“三乱”问题举报多,外商留不住,外资引进难,经济发展慢。抓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对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地区竞争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已经形成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实践中,都能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把提高服务意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把治乱减负工作纳入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总体部署,作为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党风廉政建

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推进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不断深入,充分体现了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社会作用和服务价值。

(二)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为企业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而服务。

有些地区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和谐社会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围绕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企业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服务意识,加强行政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企业税外负担调查审计等方面,研究实施企业治乱减负新的工作模式。

(三)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十年来的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实践表明,企业治乱减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整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整治腐败根源、促进党风廉正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它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而且是一项政治工作。不是一个部门能全部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从中央到

地方,党、政部门共同努力、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艰巨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企业治乱减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愈演愈烈,企业负担不堪重负,严重干扰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助长了不正之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实际情况,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心、参与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减轻企业负担领导机构的共同努力,遏止了“三乱”现象愈演愈烈的势头,解决了一批企业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企业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国务院减负办组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摸底、宣传动员、“切一刀”、5 全面清理、专项治理、整章建制和创新发展等阶段,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有效地遏止了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取消了一大批不符合中央规定的向企业收取的各种收费和摊派项目。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通过各项专项治理,共取消不合理收费10万余项,涉及金额2856亿元。其中,部际联席会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项目涉及金额约1490亿元;各地政府宣布取消的项目涉及金额约1366亿元。

(二)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做出积极贡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把治乱减负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重要措施,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制定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政策,开展整顿电价秩序,整顿规范铁路、公安、交通等重点部门收费的工作,指导工商、税务、环保、建设、质量技监、水利、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加强对本系统涉企收费的监管,规范执法行为。各地党委、政府把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开始作为推动地方企业

改革,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提上了重要日程。不少企业通过“治乱”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

(三)努力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优化经营环境。下发了《关于治理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通知》、《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手册》、《关于制止向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的通知》、《关于治理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定,组织开展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违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有力地遏制了影响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企业发展的各种乱收费和侵害企业权益现象愈演愈烈的势头。

(四)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起草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等问题的通知》,制定了部际联席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从源头上开展对公路“三乱”的专项治理。截止2007年底,全国取消车辆收费涉及金额223亿元;

撤消道路站点2889个,其中收费站1606个,检查站和非法站点1283个。

(五)有力支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组织开展了制止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中介服务乱收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集成电路卡(IC)、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等规范收费,禁止利用准入、准销、准用等封锁市场的手段向企业乱收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整顿并取得良好效果。

(六)充分发挥了促进党风廉正建设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2003年以来,国务院减负办按照中纪委监察部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中指定牵头负责的分工任务,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有效地遏止了行政人员中存在的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和刁难企业等行为,查处了一大批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减少摩擦、缓解矛盾、构建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有

力地推动了整顿和规范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的顺利进行。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查纠涉企乱收费案件2万余起,党纪、政纪处分3万余人,涉企乱收费问题明显减少,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是开拓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新局面的指导方针。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赋予企业治乱减负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需要减负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治理整顿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三乱”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新思路

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越深入,面临的课题和难题就越多,深层次问题也就显现出来,情况比较复杂,利益格局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给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为开拓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各级减负工作机构在工作中,逐步尝试实现工作的五个转变。一是工作方式由治标向治本转变,从侧重遏制,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二是工作范围由主要面向

国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企业转变,并且部分内容开始由企业向社会转变;三是工作重点由全面清理、专项治理向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方面转变;四是工作方法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转变;五是工作目标由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向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各地工作在上述不同程度的转变中,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治乱减负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形势下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违规收费现象仍然存在,而且渠道更为隐蔽手段更为巧妙;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社会团体、中介机构还普遍存在不规范的服务和收费行为;质监、消防、卫生、工商等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过高收费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对公安、交通等部门乱罚款问题反映强烈,公路“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害怕打击报复,企业维权仍存顾虑;从根本上解决“三乱”问题的法制机制还不健全。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职能,特别是垄断性行业,转变不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完善;二是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依法行政”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行政许可过多且不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三是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远未确立;四是企业治乱减负立法进程较慢,缺乏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依据。

(三)要紧紧围绕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开展企业治乱减负工作。

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在全国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侵害企业权益涉及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不合理负担问题,维护企业权益的法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作为经济工作中的一大顽疾仍然存在,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加重企业的负担,设置企业发展障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的一些不正当利益,滋生腐败和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所以,企业和社会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整顿和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创造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的呼声仍然高涨,表现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要求各级政府继续抓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强烈愿望。

(四)强化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

十年来,企业治乱减负在全国共查纠涉企乱收费案件2万余起,党纪、政纪处分3万余人。2003年以来,中纪委监察部每年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分工任务中都指定国务院减负办牵头负责加大从源头上治理公路“三乱”力度的工作,负责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和治理整顿社团中介乱收费的工作。有效地遏止了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和刁难企业等行为,查处了一大批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积极探索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思想、新方式,努力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发展正处在“治乱”向“规制”、“减负”向“维权”转变的关键时期。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企业负担监督

管理机制和企业治乱减负长效机制,探索源头治理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新时期要求经济社会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们各项工作都面临着扩大内需、结构调整、统筹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新形势,对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提出了服务市场主体、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任务。同时,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已经开始从公开转向隐蔽,从强制转向协商,从直接转向间接。一些权力部门把行政职能转变为有偿服务,通过中介组织向企业增加不合理负担。一些地区把不能批准的收费项目变换方式以立法形式出台,并随意制定“准入”限制,设置市场障碍,增加审批项目,加重企业不合理负担。从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看,“三乱”的重点已经从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转变为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这些新的问题给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当前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市场主体、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目标,13 以整治企业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努力开拓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局面。在工作措施上,必须把治乱减负与发展经济、优化发展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治乱减负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政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三乱”作为新时期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积极探索源头治理的有效途径;必须把治乱减负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治本力度;必须把治乱减负工作与今年的经济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围绕我国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

总之,要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对治乱减负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新突破,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实现治理整顿工作的转变,使企业治乱减负由国有企业向各种经

济成份延伸,由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延伸,由监督检查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延伸,由治标向治本延伸,加大治本力度,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转变作风,知难而进,在抓落实、抓反弹、抓死角、抓典型、抓难点、抓源头上下功夫,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乱减负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开创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二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

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篇: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文章标题: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

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往往是由平安说开去的,平安是促进基层综治工作不断深入发展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平安与否是由地区内的居民说了算的。

一、深刻认识平安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平安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

稳定的基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这一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社会的平安稳定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社会的平安稳定不等于社会的和谐,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因此,社会的平安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积小安为大安,大力开展平安稳定建设,就是要从最基础、最微观的层面上,解决社会的平安稳定问题,为构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平安是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而开展的各层次平安创建活动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为平安稳定创建活动提供了新的更大空间,也向平安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和提升平安稳定创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安居感和正义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稳定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二、平安的目标与任务

平安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综治工作这根“杠杆”上找到一个新的支撑点,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最基层,从而将平安稳定创建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平安建设的目标可以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增加社会重点区域平安稳定的“保险系数”。经济的发展使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承载的作用更加凸显。社区人口密集,是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最大承载地,也是多种不稳定因素的最易爆发地。牢牢把握社区这一重要阵地稳定工作的主动权,是平安建设的最直接目标。二是切实保证城市的平安稳定。社区是组成城市区域的最基本单元。抓住了社区的稳定,城市的稳定也就有了基本保障。而城市的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抓住城市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龙头”作用,是平安建设的现实目标。三是发挥引带和辐射作用。以社区平安稳定建设的经验指导其他区域的平安稳定工作是平安稳定创建工作的必然步骤,而社区的平安稳定成果无疑又会对全社会的稳定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引带作用。这是平安建设的最终目标所在。

如何抓好平安建设工作的落实,还要从社区的实际出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平安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住预防工程和平安创建,要落实“群防队伍健全,防范机制完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群众有安全感”的基本要求。达到四个具体目标:一是治安良好,实现“三个少”(发案少,纠纷少,犯罪少);二是环境优美,实现“三个好”(秩序好,卫生好,美化好);三是群众满意,实现“三个无”(无黄赌毒娼,无邪教,无事故隐患);四是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三照应”(邻里相互照应,街企相互照应,驻街单位相互照应)。要在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上下功夫。一要抓基层,打基础。基础建设是基层治安防范的根基,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强化建设。从社区平安稳定工作的现实需要着眼,基层综治基础工作要达到“八有”,即:有办公室、有办公设施、有规范的图板、有统一的簿册、有组织网络、有活动阵地、有活动载体、有考评机制。二要以“平安家庭”建设为载体,深化争创活动。社区平安建设重点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安则社会安。因此,要深入开展“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每个家庭要努力实现“四个五”的工作目标。即:创造“五个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的环境、优美文明社区的环境、公平正义法制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增强“五种意识”(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强化“五个防范”(防激化、防盗抢、防欺诈、防黄毒、防隐患);达到“五个无”的标准(无邪教、无吸毒、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三要法律进社区,开展好“无邪教和无毒社区”的创建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群众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法守法水平。特别要辨别是非,搞好无邪教社区的创建。第一,社区综治专干对辖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重点人员要底数清,情况明,控得住,转化好;第二,及时清理反动宣传品,切源断流,堵住其传播途径;第三,加强巡逻力度,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让邪教分子有来无回;第四,加强反邪教警示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推广四种有益气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崇尚文明,抵制邪教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强化无毒社区建设,禁贩、禁制、禁吸、禁种、禁用,做到“五禁”并举。四要加强治安防范。要健全社区治安防范组织,做到有人干事,有人管事,广泛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整合社区可利用的防范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扭转社区综治专干“跳光杆舞”、“唱独角戏”、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三、平安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平安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平安建设的目的在于“平安”和“稳定”,以社会的平安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平安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根本所在,是平安建设的统一性。但是,不同社区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不同,影响其安全稳定的因素也不同,抓平安稳定工作任务侧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社区由于在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对不同社区在力量投入方面的差别。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社区,关注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平安稳定的基础建设上,对那些基础较好的社区,平安稳定建设要在提升层次上给予关注。因此,在平安建设上,决不能一概而论,要避免工作落实上的“一刀切”,要在对社区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平安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平安建设的多样性。

2、要提高社区综治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统一思想,认清抓好综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综观全局,综治工作已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综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争创先进的大趋势下,要实现各种层次争创目标,社区平安稳定是基础。因此,要求社区综治干部在平安创建中有所作为,不辱使命,上下一心,全民动员,咬住目标不放松,全力推进平安创建。二是内强素质,提高驾驭综治工作的能力。要找准位置,提高协调能力。有所作为,通过不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善于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指导务实,要深入下去、走进群众、真抓实干,树立只唯实、不务虚的工作作风,让综治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开拓视野,提高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有新举措;要着眼治安防范,在社会面控制上有新成效;要着眼资源整合,在完善机制上有新突破;要着眼务实作风,在队伍素质上有新提高。四是争当内行,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强化工作责任制,落实岗位考评制,通过施加压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促进社区综治干部业务精通,能参善谋,善于解决问题。

3、要善于“借势”推进,搞好配合与衔接。平安稳定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等一起构成了社区全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面。社区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社区的平安稳定会对社区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反之,社区其他方面建设的长足发展又会推动社区平安稳定工作步入新的层次。因此,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必须兼顾到社区其他方面建设这一因素,围绕中心工作,结合“三个文明”同步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到社区全面建设的整体之中去加以谋划,找准与社区建设其他方面的对接点。譬如,在以“道德进社区”、“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等为内容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为社区的平安稳定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和舆论条件。社区的平安稳定建设活动若能“借势”发展,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增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地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地长治久安。

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谐社会地基本特征,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当前及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延伸,没有社会的安定有序就谈不上和谐。

安定有序,就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局。这个大局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都要增强大局意识,要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意义,充分认识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清醒面对我们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干部,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作为普通公民,考虑问题要从长远出发,全面正确理解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体谅党和国家面临的困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不能感情用事,而要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在大局下采取行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

二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一要建立社会收集舆情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以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为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打好基础。二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三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的渠道,拓宽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路径,健全依法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四要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切实防止和打击各种破坏社会治安、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要整合社会管理力量。要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续保持和发挥这一政治优势。要在全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干部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救急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五要提高干部领导艺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和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绝对化,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辩证法办事,坚持“两点论”,善于“统揽全局”,学会“弹钢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理顺纷繁复杂的矛盾,努力从规律层面上把握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经济持续发展。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平安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

《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今天,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这个主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个部分,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讲三个要点:一是“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二是“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个要点:社会和谐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研究执政党的执政方法时,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念。

以《论十大关系》为例,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政治局几次讨论,他将汇报的问题概括为十大关系。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对十大关系作了报告。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又发表讲话,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毛泽东主席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矛盾关系,这就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主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我们党要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其中,第四个方面就是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充分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后,又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个要点: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国际形势分析,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二是“从国内形势分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个方面,从国际形势分析。

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005年,世界GTp排名:

1、美国 12,486,6242、日本 4,663,8233、德国 2,730,1094、中国 2,259,188(暂不含港澳台)

5、英国 2,227,5516、法国1,972,7247、意大利 1,709,6688、加拿大 1,034,5329、西班牙 1,019,02410、印度 719,819

中国正在“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任何势力无法阻挡。这引起了美、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疑虑和不安。它们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霸权和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会影响东亚乃至全球的稳定与安全。日本更加担心其国际地位特别是东亚的影响力会因此而下降。从而导致了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泛起。

以少数西方国家分化中国为例,分裂新疆这是少数西方国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听到过这样一句概括新疆的话:“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美;不到新疆,不知道治国之难。”

新疆的“疆”字,一边是弓箭守卫着一块中国的国土;另一边是上面一横是阿尔泰山脉;上面一个田字是准噶尔盘地;中间一横是天山山脉;下面一个田字是塔里木盘地;下面一横是昆仑山山脉。

新疆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黄金和其它稀有金属。

新疆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东西方文化必争之地。少数西方国家企图分化中国,首选新疆为它的据点。于是,竭力扶持“东突”分子搞恐怖活动。

为了措败少数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图谋,新疆儿女做了大量的文化融合工作。送少数民族子女到内地上高级中学就是例子。

中国的崛起,使少数西方国家感到恐惧。尽管中国反复说明,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美日等国借口历史上新兴大国崛起导致新旧霸权国冲突加剧、旧国际秩序和格局被打乱、乃至会引发地区和世界战争,对中国的“崛起”始终抱敌视、抵制的态度。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东亚结构性矛盾与冲突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

第二个方面,从国内形势分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二是“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三是“收入水平差距转化为社会差别”;四是“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五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安全系数下降”。

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社会不和谐。

如过度投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上看则是社会行为,因为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投资成为一种普遍的公众行为。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投资活动,经济上的任何波动都会直接波及到社会。

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温州炒房团”现象这是例子。

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加剧了地区性发展的不平衡。“俺河南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俺不是东西了。”就是例子。

第二,经济结构的矛盾扩大为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由此引发的土地问题、拆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集中,并呈现出群体性特点。

前年的东阳“画溪事件”就是例子。

第三,收入水平差距转化为社会差别。

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社会不同群体间收入水平的差别,逐步转化为一种社会差别。一部分地区、企业和群体处在发展的优势地位。而使另一部分地区、企业和群体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少数人铤而走险。现在,监狱人满为患就是例子。

第四,企业改革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现阶段的改革已经深化到社会各个层面,所有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改革中来,既要从改革中获益,也要为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改革进入了“共担成本”的阶段。这样就把大量的企业改革成本转化成为社会成本,由社会全体成员来共同分担。

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第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安全系数下降。

我在老年大学的调研中发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一面是“幸福的日子没法说,思想汇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则是“烦心的事儿特别多。”

老年人要得是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首要的条件是社会和谐。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和谐。

第三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已经具备

有三点:

第一,从体制来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条件。

第二,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由短缺到比较富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第三,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对私人财产的有效保护,“社会稳定和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社会的安定有序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念。

第二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四个要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要在2020年前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个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有六条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四个要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五项主要内容: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一项主要内容: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有七项具体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插播《农村包围城市》动漫片

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插播《我不是郭靖》动漫片。

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二项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六项具体工作:

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据2006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内地0.4%的家庭(约150万个)占有全国家庭财富的70%。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至60%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第三项主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四项具体工作: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是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是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项主要内容: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七项具体工作。

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四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五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六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七是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项主要内容: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有四项具体工作:

一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二是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是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个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有三个要点:一是“加强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二是“培育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三是“培育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第一个要点:加强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插播《我爱人民币》动漫片。

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第二个要点:培育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

插播《贤良》动漫片。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

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

下一页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深入了解国内外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论述,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几方面来把握。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不是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不是追求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如何协调。因此,和谐社会要能够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基本的公平、正义,使人们普遍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收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3、和谐社会不能封闭和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社会管理体制要能够根据新的现实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和谐社会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全国人民的创造激情和辛勤劳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要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也要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基本要求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分工、人员的比例构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利益分配、社会地位的公正与平等等方面,都必须处在和谐共进的状态中。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发展。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不发展和发展不快本身就构不成和谐。“贫穷不等于和谐”。“文革”十年**,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频繁,结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发展”这一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处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状态,因而造成了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2、正义。正义是一种德行,是社会正气的内在特质。在法治社会里,正义是合法性的体现。正义的社会要求人们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充分弘扬,社会各群体、阶层、成员和利益集团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形成一种无根本利害冲突的良好氛围。正义的社会并非没有矛盾,正义即要求社会中出现的矛盾通过法治和德治的手段加以解决。

3、公平。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指社会各方面、集团、个人之间的大体协调。公平的核心是处理好利益关系,达到利益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社会公平日益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是我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要促进社会公平,最根本的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二是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

4、有序。秩序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备前提。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目标。马克思认为:“秩序是一定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因而它们相对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会秩序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种安居乐业的条件。”[3]和谐社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发挥秩序的作用。一要维护好阶级统治秩序;二要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三要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四要维护好权力运行秩序。

5、效率。和谐社会不仅公正、自由、有序,而且要创造最高效率。人们常把效率与公平作为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其表现在: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讲公平则可能导致收入悬殊、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必须具有优先性,确保效率最大化,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成员的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从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方面是每个企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作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目前推动的“企业公民”建设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契合点,达到互惠双赢。“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社会责任主要指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应具有强制性,如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政府的宏观政策,维护职工的权利,遵守市场竞争秩序等等;道德责任主要是指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社区建设等,其特点是自觉自愿。每个企业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积极加入到“企业公民”建设事业中去。要强化个体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性的认识,作为企业,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谐主题,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使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价值取向,从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产品质量粗制滥遇、污水废气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实暴露的是企业价值的危机。三方面是每个公民。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每个人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的肌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要与自然之间的融和、与社会群体的“和合”、与单个行为之间的和睦,而且与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自我和谐却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对社会现象不见阳光,只看阴影,对任何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牢骚满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气不顺。还有工作、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协调,甚至顾此失彼。如果每个人心理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冲突与不满,心理或生理会失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响伤害的是本人,还会影响伤害到家庭和周围的人。

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是一个人不断

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节,才能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和谐自我的基础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为社会注入新鲜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思想行为也会成为影响社会建设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开始,为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关爱成为一处习惯,让和谐融入到每个细节中。如果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果人人参与,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合作精神,构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下载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038-王燕珊(企业治乱减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