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改稿件说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范文模版]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投稿须知
一、用稿原则
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不接受“一稿多投”文章,如发现此类投稿,将通知作者单位和对方期刊。原创性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地球物理领域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2)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3)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写作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尽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文字、图表要简练,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专业术语运用准确,前后保持一致。
1、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处,要紧扣主题,简明扼要,但要有足够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方便检索,应避免使用大而空的题目,最好不用“…的研究”、“…的意义”、“…的发现”、“…的特征”等词;尽量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一般不超过24个汉字,英文不超过20个单词。
2、摘要。
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概括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理解。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摘要的写作要精心构思,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摘要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
3、关键词。
关键词用于对研究内容的检索。应紧扣文章主题,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不应随意造词,一般5—8个。
4、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放在首页脚注,列出资助基金来源,并注明项目批准文号或编号。格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资助”,基金的名称要写全称。
5、正文。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
6、引言。
引言序号为0,其他依次类推。引言(全文第一部分)中不能出现图表,最后一部分(总结或结论)也不能出现图表。引言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需列举相关参考文献,尤其近2—3年内的研究成果。应非常明确的给出本研究的目的,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标题,不必介绍文章结构。
7、材料和方法。
主要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应描述清楚,引用相关文献,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关实验等。
8、讨论和结论。
结论应该有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切忌简单的罗列一遍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的结论与观点应明确,实事求是。
9、图。
插图应该按照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按照“文先图后”、“图随文走”的原则置于正文中相应位置,黑白图和彩色图的分辨率不能低于600 dpi,图中线条要清晰,线条粗细约0.5—0.6 mm。图中字号小五号宋体字,英文、数字为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图的宽度分两种:串排图4-8.5 cm,通栏图12-14 cm。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0cm。如果出现中国地图,请注意中国地图的完整性(如国界线和南海诸岛等)。南海诸岛做插图时,务必完整表达附图中与主图相同区域内的专题要素。
10、表。
表格采用三线表,即表格采用横线表形式,纵向不画线,横线数量不限,需分开的内容尽量用横线分开。请将表格插入word文件中相应位置。
11、公式。
公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用小括号置于公式右侧
12、稿件评审。
稿件将由编辑部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作出录用与否的决定。评审过程大约需要60—90天。评审结束后,无论录用与否,编辑部将及时向作者转达评审意见。作者若在90天内没有收到编辑部有关稿件的取舍意见,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
13、文章署名。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通讯作者应保证每一位作者在投稿前都读过这篇文章,并同意署名和署名顺序。文章的署名在投稿后不可随意更改。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材料。
14、参考文献著录体例
评书、进展和论文栏目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简要说明及示例如下:(1)西文人名一律 “姓”全拼在前,“名”缩写在后,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姓、名中间加空。“姓”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名”只写首字母,大写,两缩写名间加空。外国人名中间有连字符的,照加;中国人名。中间一般不叫连字符。
(2)引用多位作者合著的文章时,只列前3位作者,后加“等(et al.)”。
(3)西文期刊文献题目中,首词和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一律小写。
(4)刊名按照ISO规范缩写,不加缩写点。
(5)西文书名和论文集名中实词首字母一律大写,介词和连词小写,但首词和4个字母以上的介词首字母大写。
(6)非正式出版物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只能作为脚注。(7)互联网主页(网址)不做参考文献,放在正文中。
三、其他要求
1、请提供第一作者简介,有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号)的请注明。
2、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请提供英文翻译。
3、作者单位著录格式如:(中国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如多个作者与单位,格式为:XX1)XXX2)XXX3)
1)中国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中国杭州310013浙江省地震局 3)中国安徽230031合肥市地震台
4、插图以不超过6幅为宜。
5、插图的纵横坐标刻度线朝里画,并请提供纵横坐标(英文的请翻译为中文)及其单位和量。
6、文章插图请提供统一的中英文图题,(a)(b)等可作为小图题标注,但不翻译为英文。
7、文章插图、表格按出现顺序,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即图
1、图
2、…,表
1、表
2、…,并提供英文图题及英文表题。图题放在图件下方,表题放在表格上方。
8、参考文献不排序号,按照作者姓名的首写汉语拼音字母排序,著录格式为:(1)期刊:作者.题目[J].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卷(期):页码-页码.;(2)论著:作者.题目[M].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页码.。
9、参考文献务必提供至少5—6条,并在正文中以(作者,年)或作者(年)的格式一一对应。
10、增补我刊相关文献1—2篇,并在正文中对应。
11、表示范围的符号用—,如1—2。
12、请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如公里为千米或km。
13、文中的物理量请采用正确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14、请提供电话联系方式及详细的通信地址、邮编。
15、作者收到退改通知,务必按照退改意见认真修改,否则影响刊载时间。
第二篇: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说明
春雨字[2013]第 号
关于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子公司,各单位:
现将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行)的通知发给各公司部门,希遵照执行。
附件: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试行)
企划部 二○一三年 月 日
附件:
春雨集团的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规范
(试 行)
春雨集团的网站和春雨国际汽车博览城的网站是我公司对内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的主要网络窗口,对于塑造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集团公司新闻的写作和编辑,不断提高新闻稿件质量,促进相关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现提出如下规范:
一、写作和编辑新闻稿件,首先应检查新闻的基本要素是否正确: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为什么、怎么样。必要时应与相关信息报送单位核实该信息是否真实、准确。避免出现同一篇新闻前后矛盾,或者最新发布的新闻与近几日的新闻互相矛盾等情况。时间要素一般只写“×月×日”,前面不用加年份,后面可以具体到“上午”、“下午”、“晚”,一般不写“×点×分”,除非特别需要。活动地点只写到“行政楼会议室”、“××××公司会议室”、“xxxx办公室”即可。
二、新闻报道要以客观事实来说话,通过一定的技巧,把事实表达清楚,让读者明白要传达什么信息。信息的传达过程,本身就是表达作者立场的过程。一般避免在新闻导语中罗列“为了„„为了„„”等活动宗旨;避免在末尾增加阐述和总结性质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次活动,„„”。活动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以新闻事实说话,让新闻人物说话。
三、新闻报道要客观,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名称的规范用法为“安徽春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可简化为“春雨集团”。反映集团的业绩成就以及适宜于对外宣传的新闻,一般在标题中使用“春雨集团”或“春雨”;其他新闻一般在标题中使用“XXX部门”或“XXX公司”。
四、报道公司领导讲话时,主要使用“指出、强调、××说”等中性词汇,一般避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等词汇。在对外交流或就某一事项发表意见时,也可用“表示”。
五、报道公司领导活动时,不要使用“亲自”、“亲临”、“陪同”等词语;报道公司领导与来访客人的见面,不要使用“接见”,而应用“会见”。
六、除集团公司大型会议、活动外,一般会议、活动避免使用诸如“隆重”、“热烈”等词汇。
七、报道员工、员工活动或其他新闻事件,不得使用“最佳”、“最好”、“著名”等绝对化用语,避免使用“普遍”、“一致”、“极大”等带有情感色彩或评价性质的表述。如稿件确需评价性质的文字,要保持客观立场,让明确的受访者说话。诸如“员工们一致表示,„„”等表述不宜使用,可采访一名员工,表述为“××公司××部门×××同事表示,„„”,员工姓名应真实完整。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如受访者不希望出现全名,只出现姓氏也可。
八、报道某一新闻事实,一般不使用“首次”、“第一次”、“首例”等评价和判断性质的词汇,除非经过集团相关部门、相关领导认定。要通过集团相关部门和领导来说出“首次”,而不是作者、编辑认为的“首次”。
九、集团性重要活动和重要工作的新闻,人物姓名一般只写到部门级领导。专项工作新闻可酌情出现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关系重要的人物姓名。如无必要,部门负责人一般只提“××部(公司)负责人”即可。特殊情况除外,如有集团外来宾出席的会议,可根据需要介绍人物姓名。新闻中涉及的集团外人物姓名、职务等背景资料,一般应由相关单位提供,并参考相关部门意见酌情处理。
十、新闻中涉及集团内两个以上部门或集团内人员排序时,一般根据新闻事件性质并参照集团机构设置排序有关文件处理。
十一、公司、部门的活动,单独介绍人物时,一般情况下只提及组长级;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可写到相关负责人。
十二、参加会议的人物,要区分“出席”和“参加”的含义。“出席”指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参加会议,“参加”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活动。
十三、参加活动的人员,要写明其身份。是全体员工还是部分员工,是全体部门级领导还是各组和项目负责人,要表达清楚。
十四、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一般不要全写进导语中。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行文中写明,或放到文中作为背景。
十五、部门组织的一般会议,如有公司领导在会上讲话,部门正级负责人部署工作可提及姓名,其他人员布置工作一律使用“会议要求„„”、“会议对„„进行了部署”、“会议安排了„„等工作”等语句。
十六、新闻的行文顺序不必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要考虑何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如某会议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后面多位领导讲话提出要求,应抓住重点,按重要程度排列先后顺序。
十七、关于人物称谓,一般只在新闻前面首次出现时介绍职务(或职称)、姓名,后面再出现时只写姓名即可。一般应采取“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如“人力资源部长××”、“保卫科科长××”、等,避免“姓名 + 职务称谓”和“姓 + 职务称谓”的方式;特定事件需涉及某人物两个职务称谓时,可酌情使用“主职务称谓 + 兼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政府领导、商界著名人士等,在文稿中出现时可在姓名后加“先生”、“同志”、等;多个集团领导参与的活动,除主要领导外,可采用“集团领导×××、×××等”的简略形式。正式行文中暂不使用“总经理、部长、总裁”等称谓,当集团领导与子公司正(副)经理同时出现时,可以“XXX公司领导×××”的形式区分。
十八、新闻标题要鲜明,能够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般用实题,不用类似“放飞青春、超越梦想”的虚题;突出新闻要素,体现新闻要点;简明扼要,字数最多不超过28个字,以便在一行内显示。新闻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九、稿件提倡署具作者真实姓名,不提倡署具部门名称。确需使用笔名的,请在稿件末注明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电话。
二十、根据集团相关规定,企划部新闻编辑有权对新闻来稿进行修改,对图片进行取舍、剪裁,并决定新闻发布的形式和栏目。对新闻价值较小或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不予发布。
二十一、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试行,不具有溯及力。由企划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师德与课改关系研究
师德与课改关系研究
我校地处偏远乡镇,人口少;原是由国营工厂子弟学校改制而来,生源不稳定;不到两里又有一所强大中小学—桑海学校。周边十到二十几里范围内还有几所学校。竞争非常激烈。每年暑假,我校领导与老师都要下乡招生。不用讳言,现在村小教学质量很差,就是这样的生源,我校每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学生,每年在新建县中考排名前列且稳步前进!我校几乎年年被评为新建县中考先进单位、综合考核一等奖、师德先进单位。我校被评为南昌市新农村师范学校。国家课改课题三等奖。校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牌。我校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家长及社会的好评。不断有人打听我校成功的秘诀,用我校领导的话来说,就是师德加课改。
那么,师德与课改有何关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回忆一下我校课改的艰辛历程。2010年前后,校领导鉴于生源问题和学校发展规划,决定学习杜郎口中学搞课改,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品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校领导亲自学习杜郎口课改理论与经验,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与心得,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后来都陆续复印给了全体老师学习;第二步,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学习。全校教师培训都是利用晚上与周末,这样的培训也不知进行了多少回,也没有加班费或者什么补贴,大家都没有怨言,积极参训,写心得体会,争着试验。当然,刚开始,也有部分老师不理解甚至抵触,但在领导的反复思想动员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慢慢地接受了课改;第三步,校领导决定先在初一(1)班进行课改试点。班主任熊桂兰老师(校长夫人)积极配合,对课改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改变传统的座位,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桌子面对面;其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讲究男女搭配,好中差搭配,各科搭配等)。小组分得恰当,小组长选得好,对课改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培训小组长及学生。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本小组,培训学生如何独学与群学、交流与讨论、展示与点评、归纳与总结等。熊老师等对课改付出了比我们没有课改的老师多几倍的心血,她们毫无怨言,也从不后悔。大部分学生很喜欢这一新鲜教学模式并能积极参加,也有少部分学生及家长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在熊老师等的帮助下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这种与传统迥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参加课改的老师课堂看似轻松,但老师必须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去编导学案、制作课件等。这一年我校初一试点班英语成绩比不试点班平均高出十五分。有了试点的成功,2011年9月秋季新学期,我校课改在初中部全面铺开。我校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课改教研会,领导经常下到各个教研组指导。每月有一次例会,总结前一段课改经验并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这样的例会经常在晚上进行且一开就是几个小时,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无怨无悔。我校课改至今已有三年了,这期间全校教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优良的师德师风能促进课改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好成绩。
正如前面所说,我校生存环境差,竞争激烈。一旦教学质量下滑,生源就立马减少。为了生存,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校领导果断决定进行课改。课改首先是要改变老师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学,我们已经轻车熟路,备课用旧的、最多也就是改改作业和试卷。老师是权威,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是课堂的配角。学生是老师的对立面,比老师地位低,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课堂上不经老师允许是不能随便动、不能随便说话的。这种教育体制培养下的学生都是顺民,很难有创新。我国自己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科学家,我个人认为这是根本原因。传统课堂,好生是老师的宝贝,差生可有可无,蔑视人性。课改颠覆了这一观念。课改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不能体罚侮辱学生,也不以成绩论英雄。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是非常难的。我们国家喊课改,搞素质教育少说也有十年了,但效果并不明显。全国几万所中小学真正搞素质教育搞课改的非常少。环境的逼迫,校领导的苦口婆心反复动员,再加上我校一贯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有着优良的师德师风,我校课改才得以顺利推进。如果我校老师师德师风不好,固守传统教育观念不变,我们不搞课改,校领导又能拿老师怎样?你领导强迫老师课改,老师跟你打马虎,挂羊头卖狗肉,这样的课改有用吗?碰到问题和困难就退缩,课改不坚持,课改能顺利进行吗?所以说优良的师德师风能促进课改的顺利推进。优良的师德师风不但能促进课改的顺利推进,还能使课改取得好成效。参观学习各地成功的课改,老师们在课堂上似乎很轻松,但正如演艺界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参与课改之后,我们才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还意味着奉献。刚课改,由于经验不足,把握不住教学时间与教学进度,教学展示与学习效果,课改与教育教学成绩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教师就早出王晚归,加班加点义务辅导学生。后来绝大部分老师也都跟着做了,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每次给了几元补贴。不像县城中小学有少部分老师强拉学生到自己家里补课(不去的就给以刁难,甚至把学生排到最后面去坐),有偿家教一年可以赚好几万。还有老师推销教辅资料,一年得回扣多的老师就上万元。这样的事,我校是绝对禁止的。我校老师谁都不会去碰这根高压线。这也是师德的底线,是为师者必须遵守的红线。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意味着清贫。所有参与课改的老师,都必须自己编写导学案、制作课件。班主任事情就更多。同一班级课任老师要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共同促进班级的进步。同一年级组也是如此。同一学科老师同样如此。课改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在团队里,独狼是很难胜任的,大家是捆绑在一起评价的。课改不是比传统教学更省事,而是工作要求更多更细更扎实更自觉。这些工作单靠校内八小时是肯定完不成的,要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要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或多或少影响了家庭生活。课改是要老师全身心投入的。课改还要求我们教师更加关爱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少年,给他们父爱与母爱,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校课改的初步成功离不开老师们的奉献。我校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校推行的课改,而课改的初步成功得益于全校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我校实践证明优良的师德师风能使课改取得好成效,使课改锦上添花。
我校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老师们都能自觉遵守师德“八不准”,这几年虽然教师流动较大,但优良的师德师风却很好地传承了下来。这是我校课改的有利条件,也使我校课改初步获得成功,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的秘诀。反过来,课改的成功,又使得我校不少老师快速成长,获得不少荣誉。他们调到县城各个学校,成为其他学校课改的骨干,也点燃了课改的星星之火。
第四篇: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
较研究
王东明1),2)李永佳2)陈洪富3)黄宝森1)张云昌1)胡卫建1)
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到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米,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到5月1 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溺亡;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收稿日期:2010-11-30;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34)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的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
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1.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1.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 95 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 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950 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 9.13 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 14 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 日 24 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 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余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
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万6千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8]
万人。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地震14:28灾区市县消防救援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邻省救援队、消防和矿山救援队自救互救灾区学校、警察和政府灾区矿山救援队成都军区部队较远省份救援队20个省国际救援队救援开始0.0小时0.5小时1-2小时8.0小时13日14日15日救援结束20日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
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
[9]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624份,[10]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013份。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
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得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汶川地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
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二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图5所示),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
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更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5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
[11,12]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3.主要结论和建议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的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
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
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
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7]作。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
参 考 文 献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2000: 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
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
4日,(http://)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
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2010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
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2010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10,2006,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
震,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
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Resilience-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4,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Vol.2, No.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 #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 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2)Wang Dongming1), Li Yongjia2), Chen Hongfu3), HuangBaosen1),Zhang Yunchang1), Hu Weijian1)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1)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2)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29, China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o learn the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earthquake areas curing them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 questionnaire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The results showed: 1)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in self-aid and buddy aid in Yushu earthquak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idents was increasingly improved, but not popularized.2)the main challenges of self-and mutual-rescue in 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ack of tools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deficient organization.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Keywords earthquake;questionnaire;self-help and mutual aid;emergency rescue;suggestion
第五篇:北斗杯科技项目建议书_地磁导航及其在水 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Magnetic Navig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onitoring of Underwater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Eruption 地磁导航及其在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俊东 指导教师:陈秀万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1)
摘要
本课题利用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大量实时地磁数据,从中提取分析地磁异常信息,研究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以促进震磁关系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利用从所测地磁数据提取的地磁异常信息,以已有研究为依据,来监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发生与发展过程;对震磁关系的研究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提高地磁异常的测量与分析水平,从而提升地磁匹配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本课题实现对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地磁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对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关规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地磁导航技术水平的提升等均有重要意义。课题简介 1.1 目的意义
地磁导航是导航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原理是通过地磁传感器测得的实时地磁数据与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地磁基准图进行匹配来定位,具有无源、无辐射、全天时、全天候、全地域、能耗低的优良特征,在工业部门、航空航天、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尤其在水下潜艇导航方面,地磁匹配定位与惯性导航系统组合,成为一种适用于潜艇的、隐蔽性好、强抗干扰、自主式的导航系统。
地震与火山喷发是地壳与板块运动的结果和表现,根据构造磁效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地磁场的变化,分析研究地磁等变线的变化可以了解未来几年至十年尺度的构造活动状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从考虑震磁关系的影响出发,地磁场可以分为背景场和前兆场,前兆场是指地震孕育过程所产生的磁异常。大地震前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等,识别地震地磁前兆是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题应用潜艇地磁导航磁测数据和地磁匹配技术,研究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互关系与规律,监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发生和发展,以促进震磁关系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提升地磁匹配技术的准确性和精度。本课题实现对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地磁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对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关规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地磁导航技术水平的提升等均有重要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利用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大量实时地磁数据,从中提取分析地磁异常信息,研究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以促进震磁关系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利用从所测地磁数据提取的地磁异常信息,以已有研究为依据,来监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发生与发展过程;对震磁关系的研究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提高地磁异常的测量与分析水平,从而提升地磁匹配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
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确的地磁场模型地磁图制备技术、测磁仪器性能、地磁测量与信息处理技术、航迹匹配的高精度导航算法、地磁异常数据提取分离技术、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磁异常(地磁等变线变化、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等)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相互关系与规律、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预报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地磁匹配技术研究等。
1.3 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将潜艇地磁导航磁测数据和地磁匹配技术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包括地磁测量与信息处理技术、地磁异常数据提取分离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地磁匹配技术等。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将促进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关规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地磁导航和地磁匹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课题主要研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对于其他导航手段而言,地磁导航起步得比较晚。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 E-systems公司提出了基于地磁异常场等值线匹配的 MAGCOM(Magnetic Contour Matching)系统,70年代获得测量数据后,系统进行了离线实验。80年代初,瑞典的Lund学院对船只的地磁导航进行了实验验证。1989年美国Cornell大学的Psiaki等人率先提出利用地磁场确定卫星轨道的概念,这一方向遂成为国际导航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美国目前已开发出地面和空中定位精度优于30m、水下定位精度优于500m的地磁导航系统。另外,美国在导弹试验方面已开始应用地磁信息,并利用E-2飞机进行高空地磁数据测量。NASA Goddard空间中心和有关大学对水下地磁导航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F.Goldenberg针对飞机的地磁导航系统进行了研究。俄罗斯新型机动变轨的SS-19导弹采用地磁等高线制导系统,实现导弹的变轨制导,以对抗美国的反弹道导弹拦截系统。
国内有关地磁导航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仿真和预研阶段,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的李素敏等人运用平均绝对差法对地面所测量的地磁强度数据进行了匹配运算,分辨率能达到50 m;西北工业大学的晏登洋等人利用地磁导航校正惯性导航的仿真实验取得了较高的精度。由我国研制的磁传感器,灵敏度和采样率高,南北工作跨度大,可以适应世界任何地区,可连续24小时工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实现高精度的磁测基础上,我国对相临海域的磁场精密探测航空调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绘制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区域地磁图。中科院地震研究所在地球变化磁场干扰的滤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建立地磁干扰模型,对地磁异常信息进行滤波,用来确定地震信号。
国内对震磁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黄建平等利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出版的7次《中国地磁图》资料,从大区域尺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7级以上强震与地磁分量等变线轴线方向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丁鉴海等利用中国地磁台网与电离层台站资料研究了大地震前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及电离层异常现象。邯郸地震中心台张建国等研究了河北省地磁场变化规律,讨论了震前地磁异常。吉林大学张建国等对汶川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磁异常场动态演化进行了研究。但我们看到,目前还没有将地磁导航技术与震磁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事实上,作为地磁导航重要应用的水下潜艇导航,其在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积累了大量的磁测数据,将这些实测地磁数据利用起来,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研究,是对数据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将促进地磁异常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相互关系与规律的研究,建立地磁导航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并有助于地磁匹配技术准确性与精度的提高。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及技术风险分析 3.1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利用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大量实时地磁数据,从中提取分析地磁异常信息,研究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以促进震磁关系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利用从所测地磁数据提取的地磁异常信息,以已有研究为依据,来监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发生与发展过程;对震磁关系的研究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提高地磁异常的测量与分析水平,从而提升地磁匹配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
研究的内容包括:
(1)精确的地磁场模型和地磁图制备技术、当前的地磁场模型和地磁图水平仍满足不了高精度导航的要求,全球地磁场模型仅是对主磁场部分的描述,精度有限且尚不能反映出复杂的地磁异常信息,应建立或绘制局部地磁场模型或局部地磁图来满足高精度地磁导航的要求。此外,还需要研究影响地磁导航效果的一些重要地磁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变化磁场对匹配的影响、地磁场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和地磁场起伏规律等。
(2)测磁仪器性能
磁传感器是研究地磁导航的硬件基础,是决定导航精度的关键因素。研发高性能的弱磁性探测设备,加强研究载体干扰磁场对磁敏感器的测量影响特性、干扰磁场消除和误差补偿技术、载体材料的选用技术,以保证地磁场测量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为导航解算提供精确的测量值。
(3)地磁测量与信息处理技术
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利用地磁传感器测得大量地磁数据,研究这些地磁数据如何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建立高效的地磁信息处理技术。
(4)航迹匹配的高精度导航算法
当测量噪声或初始误差较大时,由地磁滤波导航方法获得的精度普遍偏低,而地磁匹配方法仅能获得依照其航迹上的一维 “线图”,比二维图携带的可用于匹配的信息更少,导致图的获取、匹配准则、寻优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仅借用地形匹配导航技术的匹配算法是不够的。寻求新的匹配理论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导航精度。
(5)地磁异常数据提取分离技术
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地磁数据中,微弱的地磁异常数据仅占极小的一部分,在地磁活动规律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如何从地磁传感器所测的大量地磁数据中将微弱的地磁异常信息提取出来。
(6)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
构造磁效应和震磁关系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的理论以指导地磁异常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并应用获取的地磁异常数据来研究相关的规律。
(7)地磁异常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相互关系与规律
以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为理论指导,研究地磁等变线变化、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等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相互关系与规律,为将所测得的地磁异常数据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提供理论指导。(8)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预报技术
在地磁异常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相互关系与规律的理论指导下,研究应用地磁传感器测量并提取出的地磁异常信息来对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并研究对其进行预测预报的相关技术。这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需要其它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
(9)地磁异常应用于地磁匹配技术
在地磁异常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相互关系与规律和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预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反过来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更好地分析和提取地磁异常,从而提高地磁导航关键的地磁匹配技术的准确性和精度,从而促进地磁导航技术水平的提高。
3.2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有:地磁测量与信息处理技术、地磁异常数据提取分离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地磁匹配技术等。
可能的创新点有:大量地磁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微弱地磁异常数据的提取技术,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关系建模,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预报技术的建立、应用地磁异常提升地磁匹配准确性和精度的技术等
3.3 技术风险分析
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大量地磁数据如何存储、处理,如何从大量磁测数据中提取出微弱的地磁异常信息,将是数据获取所要解决的难点;构造磁效应和震磁关系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水下地震和火山喷发与地磁异常的关系的研究和准确建模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将获取的地磁异常数据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建立监测与预报技术,并使相关技术达到一定的精确性和精度要求,将决定本课题目标是否达到。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 4.1 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将潜艇地磁导航磁测数据和地磁匹配技术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包括地磁测量与信息处理技术、地磁异常数据提取分离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地磁异常应用于地磁匹配技术等。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将促进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关规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与预报、地磁导航和地磁匹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4.2 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
地磁测量的精度、地磁信息处理的效率、地磁异常数据提取的准确性和精度、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监测与预报技术的准确性等;研究的费用、相关技术实现的成本、监测与预报技术应用的收益等。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拟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建模推演、实验验证、数据挖掘、相关分析、历史比较等。课题技术路线:利用潜艇地磁导航过程中地磁传感器所测得的大量实时地磁数据,从中提取分析地磁异常信息,研究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和地磁异常的相互关系与规律;利用从所测地磁数据提取的地磁异常信息,以已有研究为依据,来监测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发生与发展过程;对震磁关系的研究和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提升地磁匹配技术的精度和准确性。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相关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拟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课题研究的进度及考核指标
本课题计划研究时长为三年,根据研究内容合理做好研究计划,本课题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为研究计划完成的情况。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泛,所建立的技术可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在地球物理、板块构造、地震监测与研究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广阔,潜在用户为相关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本课题对潜艇地磁导航磁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再利用,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将其应用于水下地震与火山喷发的监测之中,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参考文献
[1] 郭才发,胡正东,张士峰,蔡洪.地磁导航综述[J].宇航学报, 2009,(04).[2] 周军,葛致磊,施桂国,刘玉霞.地磁导航发展与关键技术[J].宇航学报, 2008,(05).[3] 张纯学.地磁导航技术及其应用[J].飞航导弹, 2004,(02).[4] 蔡兆云,魏海平,任治新.水下地磁导航技术研究综述[J].国防科技, 2007,(03).[5] 丁永忠,王建平,徐枫.地磁导航在水下航行体导航中的应用[J].鱼雷技术, 2009,(03).[6] 张琦,潘孟春,陈棣湘,吴美平.从潜艇磁测数据中分离地磁场的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 2008,(S1).[7] 崔秋文,陈英方,陈长林.地磁场研究与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 2001,(06).[8] 王亶文.地磁场模型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 2001,(04).[9] 丁鉴海,索玉成,余素荣.地磁场与电离层异常现象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空间科学学报, 2005,(06).[10] 张建国,刘晓灿,唐庭梅,马君钊.汶川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磁场动态演化特征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 2009,(03).[11] 王庆玺,欧阳小龙.利用地磁场总强度预测地震三要素初探[J].西北地震学报, 2001,(02).[12] 黄建平,丁鉴海,余素荣,申旭辉,杜则澄.地磁场大尺度变化特征分析[J].地震, 2008,(03).[13] 张建国,乔子云,吕凤章,马广庆,苗菊玲,刘水莲.河北省地磁场变化规律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