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

时间:2019-05-14 13: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

第一篇: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

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

一、劳动者不辞而别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技巧

有些劳动者干着干着,人就走了,电话联系,有的接,有的不接,有的连短消息也不回,有的干脆联系不上,跟MH370一样,失联了。

对于劳动者直接不辞而别的处理,很多单位的做法是在规章制度里规定,算是劳动者自动离职或劳动者自动解除,然后单位后面就不管了,因为单位觉得反正已经自动解除了,就与单位没有关系了。

这种不管了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有很大的风险,我们甚至看到有的案件劳动者离开单位十多年后又回来告单位,不少案件就判单位败诉了。

劳动者自离,法院是如何认定的?

法院认为劳动合同不能自动解除。

劳动合同怎么能自动解除呢?劳动合同的解除情形包括劳动者提出解除或用人单位提出解除这两种,根本没有自动解除的情形。

关于自动离职,自动离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3年《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其中的第六条、“停薪留职”期满后的一个月以内,本人既未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又未办理辞职手续的,原单位有权按自动离职处理。这里出现了自动离职这个字眼。

但是如果按照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来处理的话: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二)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也就是说现在的做法是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需要用人单位送达解除或终止的通知,即使是按自动离职处理,你也要送达自动离职的通知书,如果用人单位直接视为自动离职不管了,如果没有送达通知书,存在法律上的风险,可能会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没有解除。

劳动关系如果没有被认定为解除,因为劳动者没有工作,单位可以不发工资。但要为一个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是很多地方在法律上的一个起码的基本要求。

劳动者不辞而别,用人单位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想办法证明劳动者是自己不辞而别,自己解除合同的,如何证明?

最有效的证据是给劳动者打电话,直接问他,把整个过程录音,如果做得到,在这个录音中,能够听到劳动者自己说不干了、我走了,这点是完全可以证明劳动者不辞而别,自己提出解除合同的。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实践中劳动者原来的手机号码不用了,不接单位的电话或不接单位所在地区号的手机或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给劳动者发催告函了,催告他回来上班。

如果基于管理的话,用人单位也要这样去做。

你说一个员工不辞而别,单位就不管了,单位有管理的职责,劳动者有人身的依附性,作为你单位的一个员工,不见了,不来上班,单位不闻不问,这个也是不太恰当的,因此用人单位发催告函,这个会被裁判机关认定为用人单位的管理职责。催告函上一定要写明如果劳动者不按期回来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如果劳动者不回来,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当旷工处理。一般劳动者不辞而别的情形,多数都不会回来,不管你怎么催告,劳动者是不会理你的,因此当催告函上的限定日期一过,单位接下来马上发出第二份通知,也就是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

这样从管理职责上,首先单位已经催告了,单位有管理,从法律职责上来说,也送达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而且解除的情形是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解除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这样做比较到位,在实践中单位不会存在法律上的风险。

自离扣一个月工资的问题?

不少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了并没有提前30天通知,都是说今天想走就走,单位你不批是吧?好,你不批我也走,这种情况下单位制定了规章制度,或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员工辞工没有提前30天通知单位需要承担一个月工资的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或约定是否有效?

主流意见认为是无效的,因为这里说的赔偿一个月的工资,实际上是约定了一个月工资的违约金,那么《劳动合同法》讲得很清楚,违约金只适用于竞业限制或者是服务期二种情形,而本案的这种情况肯定不是这两种情形,所以说约定的违约金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实践中用人单位想在这里去限制劳动者的话,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明单位具体的损失存在,就是到底损失了多少钱?但是在实践中,要去证明到底存在多少损失是很难的。

如何证明用人单位的损失?

建议在劳动合同中最好是明确下来什么样的情况下属于用人单位的损失,比如说,乙方没有依法提前30日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为乙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乙方应对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给甲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该赔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乙方此前给甲方造成的尚未处理完毕的经济损失、甲方招录乙方所支付的费用、甲方招录顶替乙方的人员所支出的费用,甲方为乙方支付的培训费用、以及给甲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等等。

有了这样一个约定,用人单位的举证可能就会比较明确一些,你比如说甲方招录乙方所支付的一切费用。这样的举证是比较有针对性,包括说甲方招录顶替乙方所支出的费用,我招录一个顶替乙方的人,我可能去人才大市场上去找,那么可能会开些发票,那么这些可以看得到的,这也是实践中裁判机关可能会接受的这种证据。

二、员工自离是否可以不发放工资,如果不发放,有什么风险?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一天钟,庙里就要管这一天的斋饭。至少,和尚是这么认识的。

同样的道理。做一天员工,干一天活,干一天活,公司就要发这一天的工资。至少,我们HR也要这样认识。

所以,员工自离,楼主的公司就规定了可以不付工资,说实话,这种霸王规定吓坏宝宝了,这么缺乏专业素养的事情,你们怎么干得出来呢?

当然,你们已经干出来了。

那么干出来这样的事情来,有没有风险呢?

那我们就要知道,这个事情,在性质上属于什么东东?

很显然,这种情况下不发工资,属于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合同法上就规定为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不发工资,风险是什么?

我还是直接上法律条文吧。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

所以,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风险是:

1、一旦劳动者主张被迫离职的,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2、一旦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可以责令加付赔偿金。

回到楼主的案例本身,风险1是不存在的,因为劳动者已经提出辞职了,也就是公司是有证据证明双方的劳动关系因劳动者的提出而解除,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主张被迫解除劳动合同,不会获得支持。

风险2也不用担心,大不了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的,劳动监察部门责令限期支付了,公司再支付好了,这时,也不会存在着加付赔偿金的问题。

结论是:虽然不发工资这事做得不地道,但还没什么无法控制的风险。

三、离职证明的性质

离职证明是我们HR习惯的叫法,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为: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时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之所以要求单位必须在离职时为劳动者出具证明书的原因在于:

1、离职证明是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的凭证。

2、离职证明往往是新公司为规避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承担连带责任风险而要求劳动者提供的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单位出具离职证明只是一个程序性的文件,证明对象仅仅是双方的劳动合同已经解除的事实,并没有涉及该解除是否属于合法解除的实质性内容。

四、离职证明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的期限、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但是,我发现,实践中收到的大多数离职证明,都没有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这个是不规范的。

虽然我也不明白,离职证明要写明劳动合同期限干甚啊,有的时候,立法就是让你不明白。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要写明合同期限呢?

五、不出具离职证明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里,不出具离职证明可能给劳动者的损害包括:

1、失业保险待遇损失:

实务中,如单位不按规定出具离职证明,可能会造成劳动者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故这种情况下,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

人社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拒不向职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导致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自主创业、再就业优惠损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或自主创业时,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而享受这些优惠政策首先是需要通过出具离职证明,证明自己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所以,如单位不出具离职证明,可能会造成劳动者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故这种情况下,单位要承担赔偿责任。

3、未能就业的工资损失:

离职证明往往是新公司为了规避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承担连带责任风险要求劳动者提供的文件,因此,一旦劳动者无法提供离职证明,可能会导致新公司不录用劳动者,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要求原单位承担相关的未能就业的工资损失,实践中,这样的判决也是不少的。

六、劳动者不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单位能否不出具离职证明?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时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从法律的规定来看,只要双方存在着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事实,单位就应该出具离职证明,单位不能以劳动者不办理离职交接手续为由,拒绝出具离职证明。当然,如果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因劳动者未办离职交接,单位可以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的应对技巧及风险防范

《劳动合同法》的应对技巧及风险防范

《劳动合同法》是喜还是忧?

共存!共进!共享!和谐!

一、劳动合同到底签还是不签? 案 例 1 吴某于2003年3月21月进入A公司上班,双方一直未签定劳动合同,吴某月平均工资为500元。2006年7月1日,公司以吴某提供的报表经常出现错误,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雇吴某,并要求吴某2日内办理离职手续且离开公司。公司未支付吴某任何经济补偿费用且告之6月份的工资于2006年7月30日打入吴某的存折。吴某不服,于2006年7月15日向劳动部门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相关赔偿费用的申诉请求。2006年9月5日,劳动仲裁部门裁决吴某胜诉。

按现在相关法律赔偿金额是:

1、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6000元=1500元× 4。

2、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3000元 =6000× 50%额外

3、未提前30日代通知金1500元

4、拖欠工资1500元及拖欠工资经济补偿金375元=1500元× 25% 共计:12375元

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赔偿金额是

1、未提前30日代通知金1500元

2、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10500元(3年3个月)=1500元× 3.5年× 2倍

3、拖欠工资及50%或100%的加付赔偿金=1500元+1500 × 50%/100% =2250元

4、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补发工资:(2年3个月)=1500元× 27= 40500元

5、加付赔偿金(1+2+3+4)=54750元× 50%/100%=27375

共计:82125元

思考:劳动合同签还是不签?

二、如何降低企业用工风险

1、招聘环节

2、内部规章制度环节

3、社会保险环节

4、培训协议环节

5、工资环节

6、约定加班环节

7、对问题员工的证据环节 8、自动离职问题环节 <一 >招聘环节(第8条)

1、设计好招聘广告,保留广告刊登的原件

2、严格审核身份证,学历证明

3、对应聘者的应聘材料,要求应聘者签字确认

4、设计相应的承诺书,要求被录用者签署(要试工的,要明确考核实践操作的时间、地方)

5、明确试用期(对企业不认可的员工在试用期内处理)

6、体验(特别是易得职业病的工种)。曾有过伤的,写明情况,并让员工提交相关材料复印件,签名确认

7、认真设计好入职表(入职条件、入职保证及虚假情况的后果)<二 >内部规章制度环节(第4条)

1、不要与法律规定发生较大的冲突

2、处罚金额的注意事项

3、前后的内容要一致性

4、劳动合同附制度的形式

5、相关规章制度手册要培训员工并签名且保存

6、变更制度的要公告

7、对保密材料的制度约定

<三 >社会保险环节(第17/74条)1.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利与弊 2.医疗期(是否因工)的处理 3.工伤的处理

4.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形式 5.法律的强制性 商业保险案例

商业险替代社保费是否可减少风险

李先生是东莞某电子厂的新招员工,于2006年5月12日到厂工作,入厂时双方约定试用期4个月,试用期满才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和办理劳动保险(工伤、养老、医疗等)。厂方为稳妥起见,在未办理劳动保险之前,为李先生购买了某保险公司“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商业性险种。2006年9月2日李先生下班途中被货车撞倒,因伤势过重死亡。由于死者生前购买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死者家属以某保险公司为第一被告、某电子厂为第二被告,向法院起诉:

1、要求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向原告方直接支付保险金12万元;

2、要求某电子厂协助办理支取保险金的手续和提供材料。法院审理后判决:该“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虽是厂方支付保险费,但依《保险法》规定,人身保险合同只能以员工个人为被保险人,在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的情况下,死者的法定继承人为受益人,某保险公司应将9万元保险金直接支付给死者家属。这是死者家属获得的第二起赔偿。医疗期案例

董某参加工作已4年,2006年5月25日应聘进入企业,合同期为一年。由于工作7个月后查出患有心脏病,住院治疗两个月后于今年3月底回原岗位工作了。可工作半个月后,又因肾病住进了医院,还在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疗期间,2007年5月20日单位提出尽快回单位工作,否则将解除劳动合同。董某不解,董某现在还在治疗,单位能解除董某的劳动合同吗? 医疗期法规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医疗期法规

第四条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59.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四 >培训协议环节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案例

1998年9月陈某被上海一家外资公司聘用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一职,约定合同期限2年。2000年3月公司因为陈某办理了本市户口,要求他继续为公司服务3年,双方因此签定了补充协议,协议约定如陈某在服务期内提出离职要求,应当支付公司违约金4万元。2000年11月初,公司派陈某出国培训,在培训前双方签定了培训合同,约定培训费用为陈某实际发生的差旅费(实际发生费用24000元),并约定培训后陈某应当为公司服务3年,如服务期未满而离职,陈某需赔偿公司所有的培训费损失。2002年10月,陈某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要求陈某支付4万元违约金及24000元的培训费,陈某以依法履行了提前30天通知的辞职手续,不存在违约,并且办理户口所需费用皆由自己支付为由,拒绝了公司违约金支付的请求。至于培训费,陈某以培训实际是出差,公司根本未提供培训为由拒绝支付。2002年11月,在辞职报告递交1个月后,陈某离开公司。2002年12月,公司在向陈某索要违约金与培训费损失无果后,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了仲裁,仲裁支持了公司的违约金请求,并要求陈某支付公司培训费8000元。法律规定

第二十五条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五 >拖欠职工工资(第85条一)案例

一家私营企业鞋厂。该厂于去年十月份开始在此间租用厂房,雇请了二十三名江西、湖南籍的民工生产鞋类产品。该厂前两个月还能正常发出工资,但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到今年一月十三日,该厂负责人事管理的李某突然宣布:从即日起停产!

工人为此多次追问拖欠的工资,李某则一直敷衍了事。随着春节临近,愤怒的民工们由于害怕老板将厂房内的机器转移而一走了之,于一月三十日上午到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并声称如不能得到解决,他们决定采取过激行为。<六 >约定加班费问题 案例

此种约定加班费是否有效

颜女士于2002年12月7日入职某涂料厂工作,任普工。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每月薪金为1450元,由基本工资600元、职务补贴200元、技术补贴450元和全勤奖50、加班费150元组成。每月必须工作28天。颜女士厂方未依法为她购买社会保险,颜女士曾要求厂方多发放加班费与购买社会保险,厂方已约定了加班费为由拒不支付。(已知当地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690元)

<七 >对问题员工各种证据保留问题

如何对问题员工的罚款、调岗、降职、降薪、辞退操作中的证据保全和证据处理 案例

超市小周带病坚持工作,工作出现了失误,误将一种价值45元/斤的海产品的价签标为4.5元/斤。幸好超市收银员在收钱时及时发现了错误并予以纠正,才使超市未遭受损失。但,一个月后,超市扣发了她的工资。超市认为,小周的工作失误尽管被及时纠正了,但这种工作失误是很严重的,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将会给超市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小周虽然当时生病,并且事后能主动认错,但如不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不足以警戒其他员工。因超市的内部规章制度中尚没有对此种行为的处理规定,因此,事发后人事部经理与食品部经理讨论决定并经总经理批准,对小周处以扣发一个月工资的处罚。

那么,超市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妥吗?在实践中,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处理问题员工引发的纠纷? 注意事项

1.招聘入职的材料 2.劳动合同(可换岗)3.劳动制度的约定 4.写检讨等形式 5.书面记录

6.处罚时间(大事是5个月内,小事是3个月内)7.注意罚的金额 8.工资表存期2年 <八 >自动离职问题

旷工3天,按自动离职处理”的规定是否有效?如何处理自动离职的员工? 案例

北京美迪达电信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5月招聘了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廖某,并聘其为市场部项目经理,负责一项很重要的外商合作谈判项目。面对公司的信任与重托,瘳某却在7月份携带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不辞而别,一去不返。因为与谈判有关的文件、数据都保存在廖某的笔记本电脑中被一并带走,项目的后续谈判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不仅前期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也为日后的合作制造了很大障碍。”提起这件事,美迪达公司总经理王枫依然气愤难平。“一个20多岁的孩子,怎么能做出这样狠毒的事儿来?我必须承认,这件事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再招聘人员时我无形中就会有很多顾虑,在用人上我们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充分信任与放权了,而是层层设防、束手束脚。” 法律规定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第十八条 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法律规定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

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第十八条规定精神,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 法律规定

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公告送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做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方式送达,视为无效。注意事项 1.考勤记录

2.公司人事部门的处理材料 3.通知书(挂号信)

三、新、旧法的过渡问题

四、劳动合同

1、增加约定解除条件

2、社会保险和补充性保险的约定

3、变更工作岗位的约定

4、工资(构成内容)

5、劳动制度的约定

6、试用期的约定 7.工作时间的约定 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五、企业减少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

一、宏观面

1.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保障部门加强监管

二、微观面

1.企业自身的行为

2.规范员工自身行为 企业和员工自身的行为:

1、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关系。

2、依法办事(法律、劳动合同)。

3、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4、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

5、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6、建立和谐、统一的企业氛围。

员工自身的行为:

1、结构:总体素质不高(现状)。

2、做好入职、上岗、在职培训。

3、做好企业文化宣传。

4、加强员工法制教育。

第三篇:企业员工入职法律风险与防范技巧

企业员工入职法律风险与防范技巧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四、为什么要禁止招用未解除合同和竞业限制未到期的员工?

在签订合同时,可以要求其说明清楚,员工否认的,可以要求其作出没有上述两种情况的书面承诺。有退工证明和劳动手册的都要提供。特别是要慎重招录有竞争关系企业的关键员工,要其出示有竞争对手出具的退工证明或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胡燕来注:未解除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如何办理招工录用登记备案手续?

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材料办理招工录用登记备案手续:

A、录用人员的《劳动手册》(“用工登记手册”);

B、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

C、营业执照副本和劳动保障年检手册;

D、按劳动者户口地址分区县填写“上海市职工录用手册”(现改为一式三联的《上海市单位招用从业人员名册》)。

用人单位使用“协保人员”“停薪留职人员”“企业内退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聘用退休人员”“上海居住证(A类)”和外来务工人员时,均应按规定办理招退工登记备案手续。劳动手册主要是针对上海市户口的人,缴纳综合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领取的是“用工登记手册”。但是只要你有引进人才居住证,可以缴纳跟上海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险(加:没有《劳动手册》)。

如果你单位给你缴一般的综合保险,那是通过单位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综合保险的地方办理劳动手册的,不需要员工本人办理。

来自外省市的外来就业人员同样要办理《外业人员就业证》。

六、为什么录用新员工要实行告知制度?

主要是为了防范风险和方便管理,树立诚信形象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A、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培训、待遇、单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B、劳动报酬的计算和发放办法。

C、告知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如保险险种);

D、工作岗位;

E、本企业应当有“小天使”提供入职服务。

胡燕来律师提示:签名确认告知内容,并要求其亲笔书写对被告知内容的本人意见。未告知的法律风险:

(1)日后安排工作任务可能被员工拒绝,如环境和工作方式;

(2)被员工以违法用工之名随时解约;

(3)被员工索赔;

(4)劳动合同无效,承担合同无效的法律责任。

第四篇:员工离职中的五大法律风险及对策

员工离职中的五大法律风险及对策

企业的哪些做法或行为可以导致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并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在哪些情况下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在哪些情况下要履行前置程序才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本文为您解答合同解除与员工离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劳动者解除合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用人单位应尽量避免以下事项发生,以免带来经济赔偿风险。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法律风险:强行给员工“放假”或“停工”,可视为未提供劳动条件。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风险:拖一天或少付一元,未及时付工资或加班费,也是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只参加部分险种、不按劳动者工资水平缴纳社保,均属未依法缴纳。除了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外,用人单位必须补缴社会保险费,并承担由此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风险:要适用本项规定,除了违法外还需符合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条件,虽违法,但未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不能以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 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实践中因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而导致无效的不多,因欺诈而导致无效的却不少。

以上第一款共六项情形劳动者均需事先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合同,但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 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 应遵守法律规定,并等待相关司法解释和操作细则的出台。

二、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但易引起纠纷,用人单位的有理解除反而变成违法解除,引起经济赔偿。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试用期内也不能随意辞退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由用人单位举证;因此,1、进行招聘前,制定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录用条件,录用 条件应当具体化,书面化,公示化,证据化。

2、对处在试用期内的员工,要注意在工作中随时按录用条件进行考察。

3、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要及时取得能证明该员工不符 合录用条件的证据。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1、什么情况属于“严重”,应当在规章制度中进行明

确以利于操作。

2、对于中小错误,可以采取累积制,如规定三次违纪即可构成严重违反。

3、保留书面证据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重大损害”应当以书面形式量化,如达到 10000 元、延误货物交期则为“重大损害”。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 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1、怎样才算“严重影响”,这个举证责任有点难,从实务操作角度看,用人单位选择第二种方式即向劳动者提出改正要求更容易操作,也更 容易举证。实践中可书面通知劳动者,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提供其它用人单位出具的已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据。

2、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或合同中约定兼职是严重违约规 章制度的行为。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 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劳动者的欺诈手段,基本上是提供虚假资料,如假文凭、假证件、假经历等;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入职审查制度,并且适当运用知情权的法律规定。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法律仅限于被追究刑事责任,被劳教、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均排除在外;实践中需注意: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或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规定 免予刑事处分 的,用人单位可依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起诉决定的,用人单位不能依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被劳动教养的,用人单位也不 得依本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三、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方式选择及风险应对

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实践中三种情形下 解除劳动合同均需遵循其程序,比如不能胜任工作的,不能直接解除,需先培训或调岗,仍不能胜任工作的才可解除,违反该程序的,否则将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的风险,支付2倍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1、法律风险:用人单位需充分掌握医疗期的有关规定,否则,少算一天都会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得支付赔偿金了。

2、应对措施: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必须先另行给劳动者安排一个工作,不能医疗期满后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1、法律风险:这里的“调整工作岗位”是不需劳动者同意的,实践中用人单位在适用时需注意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需经 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的程序,只有在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才可解除劳动合同。

2、应对措施:运用绩效考核等方法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岗位。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1、法律风险:实务操作中,解除劳动合同之前需经协商程序,用人单位需举证,未经协商而直接解除劳动合同的,视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应对措施:用人单位应保留协商程序的书面证据。

3、备注:两种解除劳动方式经济成本相同: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的,劳动合同三十日届满后解除,这三十 日内用人单位仍需支付工资,和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成本一样。但二者风险不同:第一种方式下,劳动者在 这三十日内仍存在工伤、患病、怀孕、意外伤害的风险,有这些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将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第二种方式下,用人单位支付了一个月工资后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后不会再产生用工风险。因此选择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解除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再 解除风险小得多。

四、用人单位后合同义务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一)法律条文: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二)解析:

不出证明、不移档案、不移保险,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做法,劳动合同法首次规定不出证明造成劳动者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不移档案需受处罚。但实务操作 中,由于档案和社保转 移一般均要求劳动者有新的接收单位,所以有时劳动者没有接收单位的话,反而会不来接收档案关系,这样容易给单位留下赔偿的隐患。

(三)企业实务操作:

因劳动者原因不能在15日内转走档案和保险的,用人单位须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可以通过邮件或快伯的形式保留证据,也可以要求离职员工事先签署承诺文件。

五、用人单位经济补偿金支付方法的法律风险

(一)法律条文: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二)解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要求离职员工在企业下月正常发薪日来领取工资和补偿金而不是离职时予以结清,这样办理容易留下隐患,导致劳动纠纷的发生。

(三)企业实务操作:

工作交接是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前置程序,实务操作中建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作交接条款。用人单位可以利用本条款拖延支付补偿金的时间。

(文章来源:企业法律智慧)

第五篇:员工跳槽的法律风险防范

员工跳槽的法律风险防范

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员工频繁跳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专家们认为:从法律的角度,可采取下列方法和措施,来避免和预防此类现象在的频繁发生:

一、签订内容全面、权利义务明确的劳动合同

据劳动部门统计,绝大多数劳动争议都缘自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虽签订劳动合同,但合同对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不明确,约定违法,甚至没有约定,特别是对违约责任的部分约定不明确。因此,企业签订一份适用于本企业特点的、内容全面、权利义务明确的劳动合同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能够采取的防范员工跳槽最有效办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在劳动合同中对于员工违约跳槽作出符合劳动法规定的违约责任的约定,加大员工跳槽的违约成本。

二、签订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

就是企业对本单位商业秘密及核心技术采取的一种法律层面的预防措施。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商业秘密的特点制定专门的保密制度,或者和员工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企业中各岗位核心秘密的范围和内容,核心机密的保密期限,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要求员工承担保密义务;也可与关键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其离职后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加盟与本企业竞争的企业或自己利用从原企业获得的信息和技术从事与本企业直接竞争的业务。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亦为可能出现的员工跳槽的处理提供合法的依据。当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特别是合法性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指企业要根据职位的不同,对企业的作用不同,对其进行相应的职位价值评估,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职位价值序列,并根据职位价值序列进行职位的基础薪酬设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使员工的收入和贡献相联系,实现企业的内部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员工因内部分配不公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企业的薪酬标准在市场上应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对市场上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确定本企业的薪酬水

平,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薪酬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使员工不会轻易被其他企业的薪酬所吸引。

四、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产生巨大凝聚力和归属感。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引导和建立团结协作、勤奋敬业、高效有序、充分授权、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塑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觉到在企业工作是愉快的。企业对员工充满信任,员工的工作有一定的灵活度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企业管理层也能够不断与员工就员工的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能认真、及时地听取员工的建议和要求。同时,以情感和“感激”文化联系企业和员工,即企业真诚感谢员工为公司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样地,员工也会感谢企业给予的发展机会,如此的企业氛围,员工自然不会轻易跳槽。

五、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实际上,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留住员工、防止员工跳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和员工一起就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做出计划安排并帮助员工逐步实现这一计划安排的过程。员工会因为企业为其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而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认为企业非常关心自己的发展。如果自己留在企业工作,自己会沿着一条目标明确、清晰的职业道路发展下去,企业就会为自已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在企业在帮助下,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降低。

六、阐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

在企业内部贯彻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员工能够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实施策略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认同,使全体员工形成共识,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这样会避免一些员工因为看不清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不理解企业的发展策略,而对企业产生误解而跳槽。当然企业也应避免制定战略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和市场定位的错误,而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而离开。

七、建立合理的保险福利体系

要想留住员工,企业还要重视自身的福利体系的建立。企业的福利会对员工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该企业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保险福利不仅包括“三险一金”,还应包括,如:房贴、交通补贴、通信费、商业保险、各种津贴、带薪休假、旅游等非法定福利。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员工年龄和需求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非法定福利的设计。此外,不少企业通过员工持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改制,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上列方法,可以使员工和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企业工作,这种方法等于为员工打造了一副“金手铐”,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员工跳槽的积极作用。

八、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现代企业的员工逐渐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果不能经常充电,不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企业应尽可能多的为员工提供一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对一些智力、知识密集型企业尤其如此。这样不仅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和员工职业相关教育和培训也会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企业来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九、注意竞争对手的招聘动态,做到知彼知己,也是预防员工“跳槽”的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平时,了解同行的招聘信息,掌握其招聘动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要求辞职的重要员工,应该和其面谈,了解辞职的原因,分别情况处理。对于员工的一些合理要求,应该予以满足,尽量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材。即使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为日后预防人才流失提供有益的借鉴。

十、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跳槽”损失

尽管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但是,“跳槽”作为市场经济中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客观上是不可避免,事实上也是遏制不了的。因此,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是刻意降低离职率和“跳槽”率,而是应该保持本企业人员流动处于有序状态,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弱化企业对核心员工的依赖

有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常常把竞争力寄托某些个或优秀的团队上。所以,一旦这类人员离职,对企业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出色的员工团队可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企业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于某项工作离开了某个或某类员工就无法运转的地步。应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科学设计岗位,加强知识管理,来降低对个别能力出色的核心员工的依赖,弱化核心员工对企业资源的控制,避免出现因核心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建立接班人计划。

为什么有些员工跳槽给企业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做好该员工跳槽后的后续工作。因此,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制度尤为重要!未雨绸缪,对关键岗位,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处在该岗位的员工工作怎样?一旦流失会对公司造成多大风险?等等。主动制定接班人计划和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该员工突然离职,就有可替代的员工接替。避免岗位真空,有效地承受“团队”的出走的压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营。

3、另外,当有员工“跳槽”时,也要注意其他员工的情绪变化,防止其他员工“随流”,或对其他员工产生不信任感,惶恐,焦虑等消极情绪。尽可能公开,透明和坦率地处理人事纠纷,尽快消除部分员工跳槽对其他员工产生的心理阴影。

下载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员工自离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应对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员工入职、在职、离职管理技巧及法律风险防范(推荐)

    广州市萝岗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关于举办《员工入职、在职、离职管理技巧及风险防范》专题讲座的通知【课程背景】员工是公司的财富, 但同时又可能对公司造成潜在的威胁和危险......

    员工自离的出里技巧

    员工的自离的出里技巧不管是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如东莞这家服装生产企业HR主管小刘所面临的问题比较普遍,我们HR工作者通常就是将其叫做“自离”(不请假就不来上班或虽请假但未获......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111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用人单位对于用工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大......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讲稿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广东新丰江律师事务所李飞艺律师 “企业财富的一半甚至更多,与合同有关,  企业的利益,大多数是通过合同实现的。  合同顺利的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

    涉外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涉外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文:孙荣达 杨亚丽 《孙子兵法 谋攻》中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涉外合同法律风......

    员工招聘入职法律风险防范

    员工招聘入职法律风险防范一、录用条件和招聘条件 (一)录用条件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

    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 )申请复议。 A.该海关 B.该海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