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小议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03-02
十几年前我市中考历史测试实行了开卷考试,这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做为教师如何做好开卷考试下的历史教学呢?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根据现行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可归纳出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较机械。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初中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针对以上现象,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第四课“和同为一家”,第五课“海内存知己”,第7、8课“唐朝文化”。学前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学后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呈现繁盛景象,长安城为国际性大都市;文化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除此还表现在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和亚、欧等各国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和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环球航行相比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秦始皇与隋文帝的异同”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最终目标。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拥有创新的信念,在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的益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总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不能截然分开,总是交叉进行的。只要坚持在各阶段兼顾二者就能使中学历史教学各阶段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教学
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是中考历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推动历史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重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开卷考试后的初中历史课的教育呢?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知识,走出误区
面对开卷考试,在师生中存在着思维误区哦,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翻书抄答案,平时学不学,上课听不听课都无所谓,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学习其他学科,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二是教师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且分值不高,历史学科地位下降,教历史没有前途了,明显底气不足。这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与学的健康发展,使教师的教难以进行,学生的学也懈怠了。
要走出思维误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实行开卷考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许多初三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悟:自从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考的不仅是学生,首先考的是老师。从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学生只会翻书抄答案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翻书抄答案绝不是命题考试的意图所在,材料题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抄不到“一层不变”答案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灵活驾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适应开卷考试后的历史课教学。
二、转变教学思想,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对事物渴望认识和了解的学习冲动,从而产生求知欲,才会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教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多方面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借助语言的趣味性、练习的灵活性、多媒体的形象性、知识的丰富性、问题的热电性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去探索求知。因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而学习兴趣强烈,酷爱历史,就能主动学,坚持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戏剧的“演员”,教师是“导演”,起引领作用。教师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说多做”,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
三、因材施教,加强指导,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的水平存在着现实的差距,在历史教学中,实行单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被抛弃,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为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可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分类推进、整体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有趣的问题,并适时的给予鼓励;或者设计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题型,如抢答题、必答题。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史论”专题辩证会。这些方式方法就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改变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何做选择题,如何做材料分析题,如何做热点专题问题。例如:选择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先审题、审题干、再审题肢,常用的方法有取正法、排除法,还要注意一些答非所问的选项。
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克服侥幸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平时无所谓,考试时抄书,结果是“翻破指头无觅处,抄得满卷无分数”。因此,要加强引导,引导学生狠抓基础,任何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很关键,要真正从繁重的“题海战术”中跳出来。指导学生解题方法,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活的感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针对重点、热点问题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同时要引导学生对答题的规范化、科学化。
四、把握教学重点,强化复习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离不开评价,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重要环节。试题特点的变化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牵引作用。“双开”试题,大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事热点;二是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三是试题灵活开放、答案多元不唯一。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全程,是开卷开始历史课教学的重点。
针对开卷考试试题的特点,还要强化复习环节,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此要着重落实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构建知识体系,务实基础知识。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归纳各课、框、节中的知识点,进行横向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为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关注时事热点,回归教材。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积极关注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再次,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开卷试题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体来看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复习中要求学生要准确、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试题训练的灵活性、答案多样性、评分标准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创新。
历史课实行开卷考试时教育改革和教学评价方式的一重在变革,历史教师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新的审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全程,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才有所作为。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今年我市中考历史与政治实施开卷考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作者:郝丽君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初中历史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历史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不足。我校历史教师们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为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历史学科教师们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使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运用各班的小组长和主持人带动全班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在差异化教学策略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程度,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而泸溪四中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世界历史'?v:shapes=“_x0000_i1025”>人和事,这样同学们会把自己知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予以肯定,特别是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同学成长为历史学习的中坚力量和历史学习的带头人,称之为“小组长”和“主持人”。让他们占据学习的“主角”位置,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他们,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他们。主持人和小组长带动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说”对历史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历史事实,让历史知识形象化
历史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历史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泸溪四中提出了让历史课堂知识形象化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场景,用历史知识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历史观点都是在历史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去理解和讲解并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历史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历史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我班学生主持人在讲述“林肯成长与战斗”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让各位小组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整个故事,学生全被吸引住了,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历史事实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历史场景化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革新背景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校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主持人与小组长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们指导学生善于应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以历史事实深化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策略从而推动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第五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是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时期,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历史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考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帮助。初中学习也是重要的转折阶段,此时学生的心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全面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历史课程具有传承古代经典文化,发扬中国特色文化桥梁的作用,意义特殊。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
第 1 页 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本身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培训,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相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其二,应该加强历史教师的师德教风建设。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开放性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可以做得更好;
第 2 页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激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发言,当众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到下个层次的学习,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不仅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因为多媒体教育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
第 3 页 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4.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变革
能彻底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理想方法是全体学生不以成绩为标准而已获取知识为目的来学习,当然,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在我们只能寻求另一种变革方向。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算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变革,自从新课改2018年在全国推行以来,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新课改还有待继续推进。对新课改的优越性,很多学者已经详细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介绍几点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所感受到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4.1历史评价方法过于复杂,难以量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总之就是多元化评价,实施中有作业法、抽查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等,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工作量大,主观性强,难以保持公正客观。
第 4 页
4.2学生成绩考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期末的成绩才是真正重要的,此法过于单一。笔者觉得可以参考大学生的成绩核定方法,将平时成绩计入期末综合成绩,如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二者综合作为最后成绩。这种将考核放入平时也可以促进同学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几次作业,某处测验,某处抽查等。
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兴趣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不应该制约学生开拓的思路,而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呆板的课堂气氛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通过现代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构筑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水平,以及培养历史的学习能力。由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体验历史学习中的乐趣。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内外的历史学习。教师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