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4: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篇: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一.选择题(共32小题)1.(2018•北京)如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分析】本题以《长征组歌》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解答】考察红长征的过程。从下图可以看到红车战士们正匍匐在铁索中前行,身下是湍急的河流。结合所学,可联想至。红军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与此相关的近选项只有B“猛打穷追夺泸定”符合,故答案为B选项。故选:B。2.(2018•烟台)习近平曾用“五个创造性”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里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指()

A.城市领导农村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城市武装起义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或者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解答】据“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故“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B。

3.(2018•潍坊)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政写真漫面。与其反映同一主题的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分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政写真漫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图片可知,体现了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图片属于长征过程的描述,以此分析选项可知,B选项是《七律•长征》的内容,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4.(2018•贵阳)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如图中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分析】本题以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解答】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b处符合题意。故选:B。5.(2018•贵阳)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创办于()A.民国11年 B.民国12年 C.民国13年 D.民国14年

【分析】本题以“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切入点,考查黄埔军校的相关知识。

【解答】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民国13年),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故选:C。

6.(2018•天门)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答】据所学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故选:B。

7.(2018•长春)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急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

【解答】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故选:B。

8.(2018•海南)民谣亦能证史。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 定会成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吴起会师 B.井冈山会师 C.会宁会师 D.懋功会师 【分析】本题以江西民谣为依托,考查井冈山会师。【解答】“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 定会成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毛泽东”指的是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故选:B。

9.(2018•杭州)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八七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遵义会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七会议的相关史实。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解答】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故选:B。

10.(2018•郴州)《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谁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

A.毛泽东 B.贺龙 C.彭德还 D.周恩来

【分析】本题考下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解答】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故选:A。

11.(2018•云南)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力排众议,率领起义车向湘赣边地区的罗霄山脉进军,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川陕革命根据地

【分析】本题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力排众议,率领起义车向湘赣边地区的罗霄山脉进军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A。

12.(2018•凉山州)学校组织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南昌,你认为主要是了解()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人民军队诞生

C.七七事变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分析】本题以学校组织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南昌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学校组织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南昌,主要是了解人民军队诞生。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选:B。13.(2018•张家界)1935年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开始长征,出发地是()

A.瑞金 B.桑植 C.慈利 D.通道

【分析】本题以1935年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开始长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35年11月19日,红

二、红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傍晚,自桑植县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地区出发。故选:B。14.(2018•娄底)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

A.京师大学堂 B.时务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

【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黄埔军校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材料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所以孙中山所说的这个学校是黄埔军校。故选:C。

15.(2018•淄博)“图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活动中,李红展示了如下图片。她要介绍的是哪一段光辉历程生死攸关转折点()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答】据“生死攸关”可知,“图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活动中,她要介绍的是长征光辉历程生死攸关转折点。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选:B。

16.(2018•绥化)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南昌 B.井冈山 C.吴起镇 D.会宁 【分析】本题以朱德、陈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地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故选:B。

17.(2018•自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三大主力会师 D.遵义会议的召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解答】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题干中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故选:D。

18.(2018•沈阳)1927年,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汀泗桥战役 C.百团大战 D.辽沈战役

【分析】本题以1927年,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南昌起义。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选:A。

19.(2018•贺州)如图中起义部队的最终行动方向。表明当时工农革命军()

A.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义 B.目标攻打敌人中心城市 C.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D.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

【分析】本题以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解答】由图中秋收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转移路线,结合所学,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遭到严重损失,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撤出南昌,最后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部分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可知,当时工农革命军的目标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故选:C。

20.(2018•济宁)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解答】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生死攸关,伟大转折。故选:D。

21.(2018•烟台)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

【解答】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主要是由于北伐战争。故选:C。

22.(2018•青岛)《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创办黄埔军校 B.北伐胜利进军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实现全国统一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选集》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由材料“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知,这里的“巨大的成就“应是指北伐胜利进军。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B。

23.(2018•娄底)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解答】据所学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故选:A。

24.(2018•河南)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红军更加强大。故选:C。

25.(2018•滨州)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C.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

【解答】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A。

26.(2018•安顺)如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分析】本题考查的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切入点。

【解答】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因此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故选:A。

27.(2018•盐城)给如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重点掌握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这与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北伐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关。这些内容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根据题干图片中的内容可归纳的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8.(2018•临沂)如图所纪念的历史事件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时,率领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的是()

A.刘伯承 B.周恩来、贺龙 C.彭德怀 D.朱德、陈毅

【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会师的时间及各支部队的指挥者。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解答】1928年4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故选:D。29.(2018•河北)如图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红军的战略转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识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图切入,设问学习主题,实际通过地图判断事件,是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方法需要通过地图中的关键信息作出判断。

【解答】据题干“福建边界歼灭军阀图”可知,地图中几个关键信息为“国民革命军、独立团”上面的“歼灭军阀”以及整个图所显示的方位是广东、福建等,都可以作出判断,题干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北伐战争。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故选:B。

30.(2018•广东)与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D.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一1936年10月。

【解答】根据图片中提供的行军路线和行程可知与红军长征相关。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后,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故选:B。

31.(2018•贵港)下列属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是()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解答】据所学知,长征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D。

32.(2018•福建)《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不怕艰难险阻 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革命英雄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解答】“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个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对红军战士的支持,体现的长征精神是紧密团结、患难与共。故选:C。

二.填空题(共3小题)33.(2018•怀化)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分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所学知,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答案为: ×。

34.(2018•怀化)蔡锷被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分析】本题以被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蔡锷的历史贡献。【解答】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在云南起义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奉调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秘密离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发动反袁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因功勋卓著,孙中山赞誉其为“再造民国第一人”。故答案为: √。

35.(2018•聊城)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等在 井冈山 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 地区会师。

【分析】本题以井冈山会师和会宁会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两次会师的地点。【解答】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故答案为: 井冈山;会宁。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ti o)

便要还家(y o)

骥(j)

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完成《有效课堂》的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山水写起。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7.“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9.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0.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1.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1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3.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板书:暗含、志向)

……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读课文,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读课文,品味欣赏。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5.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重点:

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

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2)《思乡曲》马思聪(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5)《二泉映月》华彦均(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7)《梁祝》何占豪 陈钢

三、欣赏体验:

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 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

(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 得吗?

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和一位伯爵的女儿相爱,由于双方门弟不相当,两人很快就分手了。失恋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这首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乐曲诞生了。贝多芬把自己内心激动的感情放在了宁静、从容、安稳的音响背景上,充满忧郁的情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2、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节序曲》

1、设问: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这两个主要旋律有什么区别?这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但在乐曲结尾加入了什么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起了什么作用?

2、播放《春节序曲》。

3、学生回答。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春节序曲》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 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春节序曲》 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热情洋溢的讴歌了国人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喜庆的传 统节日--春节。乐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欢快的锣鼓 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弘的节日画卷。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三、课堂小结: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7、《石壕吏》诗中说“妇啼一何苦”,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妇“苦”在何处,其“苦”说明了什么?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500字:莲花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500字:莲花

篇一: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500字:莲花

我的家乡在河北,那儿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今天我就来说说被称之为“坝上三宝”之一的——金莲花。

在盛夏七月份,满山遍野的金莲花点缀在草原上。金莲花是单支开放的,它的茎最高可达一米多高呢!金莲花叶形如碗莲,叶色翠黄,花朵精致,花色艳丽。乳黄色的花朵盛开时,又如群蝶飞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别具风趣,令人心旷神怡!

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给予了金莲花极高的营养。晒干了的金莲花是一种极品的茶叶,被称之为“金莲花茶”。放几朵金莲花在杯子里,加几块冰糖就能调制出一杯醇香的“金莲花茶”。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杯简单的茶就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提神健胃等许多功效。

听爷爷说,金莲花茶还有一番来历呢!

在很久以前,孩子们到田野里玩耍,玩累了,就捋一把金莲花花瓣,坐在树荫下,品它那甜甜的味道。因为它的颜色犹如鸡蛋黄一般炫目。所以那时候,人们就称金莲花为“鸡蛋黄花”,这个称呼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而现在,到金莲花成熟的时节,人们就把它采摘回去,小心翼翼的放在篦子上,就有了一幅这样的画面:窗台上,马车上„„都摆满了金莲花。晒干后,就会有专人带走,经过消毒,包装就成了现在一盒一盒的金莲花茶。好多城里人还为了品坝上农产的金莲花茶特意而来。慢慢的,金莲花就成了现在的“三宝之一”了。

我爱我空气清新的家乡,更爱家乡纯天然的金莲花!

篇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600字:莲花

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日下午,我很高兴,想找一些伙伴度过这段时光。

首先,我想到了小代,我还有一本书没还他呢,正好一来还书,二来和他玩玩。这小子这回考得不赖,竟然比我好,我有点想吃了他。

拿着书,骑车到了他家,呼唤名字,但无人答应,我心中一阵失落,把书放在他奶奶家便离开了。

我又盘算着去找历史老师,打电话询问,老师也不在家我这个囧啊!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莲花湖,到处转了转,没什么意思。又去听老人们唱歌,老有所乐,很好,但我还是感到很无趣。

我转右转,我还是回到了自行车旁,坐在台阶上,看着广场上的一切,倍感孤独。

真没意思啊!上了中学,大家都很忙碌,都在家中不出来了,往常大家都出来玩的。这回可好,就剩我一个人,就我一个大闲人。

看别人三五成群的,我孤身一人,就我旁边的那个小孩还带只小狗呢!冷风吹来,灌入脖颈里,我打了个哆嗦,感觉更寂寞了。

身边有个伴真好!

正坐着呢,看到一对母子正在踢足球,便过去坐在边上,球过来我就帮着踢回去。几次之后,那个阿姨让我和她的儿子玩,我寻思:“这好诶!反正我自己呆着也没意思。”于是便上前去玩。渐渐地,我们之间的话就多了,我了解到那个男孩是二中的,上初一,十分热爱足球,每周末都来玩。

这个小朋友很开朗,什么都说,但还不太成熟,略微有点孩子气。那位阿姨很热情,十分喜欢我,和我无话不谈。

有时候交朋友就这么简单。

有时不妨静一下,也许会想到很多东西。

下载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中考真题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单元综合测试 语文版

    单元综合测试(五)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8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 分泌( ) 灼伤() 花蕊( ) 栖息( ) 灰烬( ) .....海藻( ) .答案:mì zhuó ruǐ qī jìn zǎo 2.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会教学设计

    增强责任意识,争做有为少年 ——“责任与担当”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 1.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 2.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先听听两个人的故事: 诺贝尔物理学家杨振宁 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测试题练习

    考点:mind;plan;hope1.Wouldyoumindmy______basketballinthegarden?A.playingB.playedC.toplayD.playsA.Wouldyoumind+物主代词/代词的宾格+doingsth.?意为“你介意某人做某......

    2014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10中考真题

    2014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10 1. She_____ her hometown for many years. No one nearly knows her. 【2012甘肃鸡西市1】 A. has been away fromB. has leftC. had left......

    第五单元中考试题集锦文档

    中考试题集锦 《桃花源记》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第五单元检测题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1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8分米和65......

    第五单元检测题

    第五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污涩(sè) 一缕(lǚ) 嗔怪(chēng) 妄下断语(wànɡ) ....B.叮嘱(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