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伦理学论文:和风细雨——浅谈激励艺术
和风细雨——浅谈激励艺术
【摘 要】激励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激励艺术在言语、评语、行动的正确运用,不仅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师;激励;艺术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学生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说学生是一朵花,需要激励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那么教师就是一位园丁。教师要从细微出着眼,从一言一行入手,巧用激励艺术,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方能培养出坚实的果实。
一、言语的激励艺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分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现在有许多教师不再吝惜赞美之词,开口闭口就能给予几句肯定。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与不及都不好,当“表扬”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成功教学”的典范被广为推广时,言语的激励面临着被误用入歧途的趋势。为避免其发生,教师在追求言语激励艺术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切忌夸得过于频繁。
在课堂上只要学生开口就给表扬,整堂课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只要学生表现得稍微好了那么一点,教师就能洋洋洒洒地表达出赞许。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价值观、是非观,他们会对教师的表扬信以为真,长此以往,这种铺天盖地般的表扬不仅难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2、激励要诚恳,有针对性。
好多教师往往对学生采取不负责任的诸如“你很棒”、“你能行”、“嗯,不错”等等之类枯燥而又缺乏智慧的“廉价”肯定或表扬,这种敷衍般的表扬,很难真正打动和激发学生,时间久了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是一种空洞的表扬,为激励而表扬,毫无意义。以下是一个案例:
某教授应邀来到一所历史久远的乡镇小学。讲座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老师们做出回应。问题是:“假如有个学生来到您面前,有点腼腆地说:‘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呀?’‘老师,这次数学小测验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师们几乎是不假思索,甚至异口同声地作出了近乎完全一致的回应。“你真棒”、“祝贺你”、“老师知道你行的”“你可真聪明”“希望你继续努力”„„
也许老师们只是想以此来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他们没有去细细体味学生来老师这里的本质意图,他来找老师无非是想来同老师分享快乐并提升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可惜教师们却以一种简单的回应方式肯定、激励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求。
对此,该教授提出,老师们可以这样作出回应:“听到这个消息老师真高兴,老师真诚地祝贺你取得这样可喜的好成绩!如果老师没记错的话,这还是你第一次考到第一名呢,以老师的经验,你也一定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对吗?”接着可以说:“能给老师说说嘛?你是怎么样考到第一名的?”此时,学生的心灵之门会因为教师的情感关注而自然开启,这样的回应和交流过程,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收获。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生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激励中应表达出
发自内心的喜悦,表达一种诚恳的、个人的欣赏。
3、用描述性的赞美取代评价式的赞美。
12岁的阿班对靶掷镖,正好掷中红心。体育老师说:“很棒!你有敏锐的眼力,你真是个神射手!”阿班默然离开操场。老师吃了一惊,他原本想鼓励阿班,没想到赞美显然令他颓丧,老师百思不解。
然而阿班在被称赞后自忖:“老师以后都会期望我射中红心,我又不是神射手,上回得分只是侥幸,假如再减一次,我可能连靶都碰不到,更别提射中红心。我还是趁早离开吧。”
那么,怎么样的赞美才会诱导阿班继续努力呢?老师可以说:“你的飞镖正中红心。”阿班内心会想:“老师没有期望我每次都掷中红心,我大可安心再试。”假如下次阿班没有射中红心,老师可以建议他射飞镖的时候往右或往左一点,在对其行为的客观描述中,阿班射飞镖的技术便会大为改进。反之,如果老师的评语是评价式的(“你很棒”、“你是个神射手”),那么当学生没射中时,就可能觉得自己不好,差劲,是个失败者。
因此,只有不判断学生的品格和个性的表扬,才能消除学生的焦虑,让学生没有顾虑地进步。教师应该描述而不评价,让学生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二、评语的激励艺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优点,此意甚好。”这就要求我们写作业评语时要充满鼓励和赏识,抓住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肯定,以树立学生的信心。
一个上三年级的小朋友,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月亮长胖了。”老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圈,并在旁边批了个“好”字。“好”字后面点了一个长长的叹号。这位学生上中学后,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其中抒发了当时的激动心情:“当时我是何等的高兴啊!望着那长长的叹号,我想,它一定是您从高山顶上垂下来的一条绳索,好让我抓住它向上攀登。对,我应该登上去!从那以后,我喜欢作文了。”
就这么一个只要用一点墨水点一下就成的叹号,竟产生了如此想象不到的巨大效力,这也许是那位批改作文的老师也始料不及的。
而那位老师就是特技教师于永正,他自己在学生时代也经历过类似的激励。他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两句:“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为此他兴奋了好久,并将其投到报社,虽然那篇作文至今未曾发表,但是这句话却启发了于永正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三、行动的激励艺术
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将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赞扬的手势,举手投足之间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甚至有时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期中考试,是我的语文老师监考。开考前,她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走到我旁边时,她用手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同时给我一个浅浅的微笑,我从中读出了满满的鼓励和信任。那次考试,我不出所料地考了好成绩,我对那个老师也一直难以忘怀。
临近中考时学校组织了很多次的模拟考试,但几次下来我的自然科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对于我这样的优等生来说,没有达到190(总分200)就是不及格。我因此非常焦虑,班主任也找我谈了好几次,鼓励我并给我分析了问题所在。终于在最后一次模拟考中,我得了192分,当时我自己十分意外。就在我惊讶的目光投向班主任的时候,她冲我微笑着点了下头,对我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为此,我兴奋了好久,并更加努力,最终我中考自然科学取得了195的高分。我想,假使没有班主任那个时候的小小的肯定,我就不一定会有后来的成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把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且以及其执着的情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种种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教育哲学家杜威说:“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无所谓的小事情。”教育是心灵的事,是细腻、细心的事,激励也是如此。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既是一座座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宝藏,也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富有主见和逆 4
反心理的生命个体。作为教师,我们要从细微处着眼,从一言一行入手,运用激励艺术,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合时的激励如同炫霞应空,为无穷天际点缀万缕烂漫;适宜的激励如同翠绿盖地,为苍茫大地铺显无限生机;恰当的激励如同和风细雨,为苍茫的大地增添春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王光辉.追求无痕的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3.[2]孙有福.让学生享受精神的盛宴——谈新课程下教师的激励艺术:课改前沿.山西教育,2007:33-35 [3]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4][美]海穆·基诺特著,许丽玉、许丽美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5]刘元清.“满堂夸”是激励性评价吗:都市家教:145.
第二篇:教师伦理学论文
教师伦理学论文
姓名:学院: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学号:
教师伦理学论文
一、关于教师爱岗敬业与跳槽之间的关系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功利的层次和道德的层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是带着挣钱养家、发财致富的目的从事自己工作的,在这种情况下,敬业和自己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这时的敬业就不能不带有功利的性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倡的敬业,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爱岗敬业的最高要求。
敬业和爱岗是相互联系的。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注入无限热爱,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敬业也才有了心理基础和依托。因此也可说,爱岗是敬业的感情铺垫,敬业是爱岗的逻辑推延。
从业人员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职业态度问题。所谓职业态度是指人们在职业地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价值目标影响下形成的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认识及其劳动态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职业道德传统的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古圣先贤们就提出了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中国古人提倡爱岗敬业的原因很多。有的人讲爱岗敬业是出于求生存的原因,因为只有好好工作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生存。有人讲敬业是出于对神明的敬仰。他们认为,各行各业都是神明所创,劳动资料都是天地所此,既做又做不好,就是浪费材料,暴殄天物,对不起神明和天地。还有一部分人讲爱岗敬业是出于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兴趣和癖好,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去经营,当作生命去珍爱,并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价值。绝大多数人讲爱岗敬业是由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所致。他们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利济苍生的作用,如果做不好,不仅于己无益,于人有害,而且更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教师跳槽的原因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古以来,也正因为人类有着这么一种不满足于现实的精神和极力改变现状的行动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老师,同样有着想往高处走的人生追求。因此,老师们想往更好的学校去继续自己的教学生涯或往其他行业自谋发展,于社会于教师无疑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经济待遇
老师对自己现有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收不敷出,甚至要靠贷款发工资。因此为了减轻财政负担,300元的菜篮子补贴让单位自筹,学校向哪儿筹去,因此老师只能望菜篮子兴叹。乡村学校更惨,城镇学校有的待遇他们没有,因此一窝蜂的都跳,乡下的往城里跳,县里的往市里跳,市里的往省里跳,朝其他行业跳。最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是教师。好多教师,辛苦了一辈子,连一套好点的房子都买不起,当了教师,似乎他们注定就将清贫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诚然,从工资卡上看,教师的工资确实要比公务员的工资高百分之十,但从实际上呢,不知要比他们少多少个百分之十。
二、难教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是任性,自私,心胸狭窄,为我独尊,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是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带刺的嫩瓜。一个班七八十人,只要有两三个给你顽皮点,给你任性点,你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是人不是神,在课堂里要一个一个去对付令人头疼的学生几乎不可能。个别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绝对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哪个老师不想把书教好?哪个老师不想把班级管好?但是,老师就是没有办法管好,没有办法教好。学生故意迟到了,你让他站在门口反思,家长说这是违法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他谈心,他还以为老师巴结他怕他呢!打他,那你就赔医疗费,下岗!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被自己的弟子赐给了不堪入耳的“外号”,对老师实施暴力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一个被剥夺尊严,整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面对学生和家长的老师;一个在自己尊严被侵害却没有人为之大声疾呼,一个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却只能忍气吞声的教师,又怎能坦然、自信而又充满神圣感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呢?他们怎会安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
三、过重的负担
近年来,“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针对减轻学生负担的一系列措施,又提出了“学生减负,教师加压”的说法。但是,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负担压力过重,其实更是教师工作压力的超负荷。一名普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绝不在少数,除了在学校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收集教学资料、整理授课笔记等等一系列琐杂的事务几乎总是要在家里完成。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也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时间。每天早晨6点多钟或者更早,教师们即从家里出发;晚上跟自习辅导,要到十一点才能回家。初三和高中没有周六休息等等,使老师失去了放松自己的时间。大班额及学生层次的不同,也为老师增添了许多工作量。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在校内,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老师的“考评分”等等一类的“分”和“率”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又有时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要求既抓教学,又准备各种材料,一时间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忙个不迭。
更严重的是心里负担。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女教师的焦虑高于男教师,中年教师的强迫症及紧迫感大于青年教师。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忍不住生气发火。还有个别教师已经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走向极端。
这么多负担,跳槽就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我觉得教师跳槽与爱岗敬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跳槽的教师并不代表他不热爱自己的岗位,只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和待遇,他自己本身还是喜爱这个职业,这个岗位的,不然最先开始也不会去当老师。如果提高对教师的待遇,相对减少他们的压力,那么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教师不愿跳槽的。
二、阐述产生教书是否幸福的分歧的原因及教师怎样教书能体验到更多幸福 有些老师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每天下班后,想想第二天课堂上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想想堆积如山的作业,所以我无法忘情的享受生活的静谧。多少次,与学生谈心,推心置腹的交谈,就像朋友一般。太多的太多,我们那么多带着病坚持着工作的老师。那一个不是为学生付出自己的全部呀!谁又曾因为他们疲惫的倦容就觉得他缺少魅力呢?不,他身上广博的爱心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只会让人想要亲近他,想要信赖他。一样翻转的年轮,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永远被铭记。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失去,我们都无怨无悔。
每天早上看见学生自信的笑容,从容的脚步,我想,你们一定已找到幸福的所在;年轻的同事,请你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蒙蔽了视线,为自己的选择找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吧!一名忠诚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符号。
而有些老师认为:所谓的“学生是上帝”。“消费者是上帝”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理念,竟被引入了教育领域,要求老师把学生奉为“上帝”。于是,学生的满意率可以影响教师的评优评先,而评优评先又是教师晋级的重要“资本”,更要命的是,这些“上帝”又是并未长大、心智尚未成熟的。现实中的“人人是评委”。社会上的人,不管他读过多少书,认过多少字,只要有一张嘴,面对教育,人人都可以是评委,都能对教师、对教育评头论足、指手划脚。社会上似乎没有一个职业沦落到像今天的教师这种地步。
教育被神化、万能化。最有名的就是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倡导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此论之,教师看来是躲不过“不会教”的棍子了。更何况,现在还有很多社会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么归究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要么直接被推到学校——学校不得开除学生便是明证。不是所有的问题,学校都能解决的。当学校不能解决时,怎么办?自然只有老师去苦苦面对。
现今社会中,当教师必须具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未卜先知。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有不少事件,真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位学生在操场上摔了一跤,学校和教师可能就需要承担很多责任了;两位学生打个架,班主任的责任可能就很不轻了;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定、不听从教师管理,最后出了问题,但责任还得由学校和老师来承担。现在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已俨然成为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真的要避免各种风险,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师除了要开出第一课程之外,还要开出第二课程、甚至第三课程。一个中小学一线教师,到了要求能自己开发出课程的程度,某种程度上看,是把中小学教师当成课程专家了。当然,对一些有这方面能力的教师作这样的要求倒也是可以,但推而广之普遍实行,在短时间内恐怕是不符合老师的实际能力的。在这样责任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教师要寻找幸福,谈何容易。生活圈子,日益缩小,社会适应能力弱,可能也是影响现在部分教师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为什么不幸福?因素很多。有些因素,作为教师个体,实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寄希望于公众的努力、社会的进步。但有些因素,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能
够实现或者改变的,那就需要教师自己“起而行之”了。改变能够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这也是一个智者应有的选择。
教学是一个生动而活泼、严肃而紧张的艺术活动,教育将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和张性、快乐和幸福的过程。马克思说:“那些为共同目标而劳动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创造了教师自己的幸福,也创造了学生的幸福。在幸福的教师那里,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棵蜡炬,而是一缕光辉;不是说教,而是创造。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播手段。教育成就人的未来。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贯穿人类社会的全过程,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传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途径。在古代社会,年老一代为了维持或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并有效地参加生产劳动,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生一代,这就产生了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让后一代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教育再生了人类文明,也延伸了人类的幸福。
教育的真义是使人幸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质和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和状态的程度。教育质量是指教育工作造就培养人才的量度。它首先表现为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即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由未成熟的个体走向比较成熟的社会成员发挥的作用。国家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发展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学生自主、自觉的必然转变,并有计划、分阶段的向教育的既定目标发展,使所有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指的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人性的完成与生成的过程。
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真正的教育是促使人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而教育质量是获得成就幸福的关键。
给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你是一位教师,才会在平凡而忙碌的工作中享受到不平凡的幸福;只有通过教育的人,才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莫大焉!”这就是教育的幸福。
第三篇:教师伦理学论文
《教师伦理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教师伦理学 编 号 0662 论文题目__ 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 姓 名___ ___ _ _ 学 号 序 号_ 20 _ 指导老师__ 王俏华 _ _ _ 成 绩__ __ __
日期:2012 年 12 月 28日
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师范生,我将面对我的教师生涯。如何扮演“灵魂工程师”这个角色,将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纵观现在一些关于校园教师暴力的报道,让我不禁思考什么才是教育之魂?如何做好一名教师?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得出:师德乃教育之魂;“以人为本”乃师德之魂。同时,我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实践之路进行探索,得出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师德;以人为本;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要培养造就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即将面对我的教师生涯,我该如何做好“灵魂工程师”这份工作?我该成为一个像“范跑跑”、“杨不管”这样受社会质疑的教师,还是向“最美丽的女教师”张丽莉看齐?我又该如何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好教师?种种问题引发我对未来教师生涯之路的探索。
一、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人。主张教师要如慈父一般爱护儿童,和善愉快得传授知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经常会听到教师虐打儿童,辱骂学生等师德败坏之事呢?
正如前不久,浙江幼儿园发生的女老师虐童案,轰动一时。面对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这位老师怎么忍心将他的耳朵提起,双脚离地近20厘米,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时好玩”?教师不是应该关心学生,照顾学生吗?她在将小孩提起的时候就没有发现小孩在哭吗?这样的老师,即便有优秀的师能,可是她的师德究竟在哪?再如去年发生的“胡保平”事件,这位披着教师外衣的“人之师者”竟然为了还债,残忍得将学生杀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发指的事情!
纵观现在一些关于校园教师暴力的报道,教师过度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不公平对待学生,由于学生不写作业就打骂学生,让两个学生互扇巴掌,打学生屁股打至学生无法站立,让学生下跪等现象屡屡曝光。这不仅仅引发网民的关注,更让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我开始思考何谓教育之魂,怎样做一名优秀教师?
一、探索之路,取长避短 1.两大反思 1.1“范跑跑”事件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范跑跑”事件举国震惊。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范美忠不但没有在地震事发的第一时间组织学生逃离,反而撇下学生,自己一人先逃离教室。事后,更是发表帖文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种自私的行为,不禁让我思考,范美忠能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吗?答案“当然不是”。虽然在生死关头,他逃跑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是,在他逃跑时,他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教师,肩负着保护学生的责任,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所以,甚至连组织一下学生逃跑都没有的范美忠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尽到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正如北大教授所说,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境界是责任,高一点的境界是“分外善行”。救助素不相识的路人是“分外善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地震的情况下救助学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分外善行”,而是分内的事情。逃跑这种行为本身,属于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从“范跑跑”事件中,我体会到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关爱学生。而关爱学生又包括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学生遇到危险时,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保护学生,使学生免受危害,而不是自私得想到如何自救,将学生利益抛之脑后。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只要爱国守法,教书育人即可,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这才是师德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是教育伦理必须遵守的核心原则[1]。因而,在我未来的教师生涯中,绝对不能像范美忠一样,虽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有优秀的师能,却是一名自私、毫无职业道德的教师,“以人为本”才应该是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时时为学生着想,事事为学生考虑,学生的健康发展才是我工作的出发点与归根点。1.2“杨不管”事件
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两位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正在上课的杨老师却没有制止,随后其中一名学生突然晕倒不治身亡。该起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极大关注,当事老师杨经贵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杨不管”。
对于这件事,虽然杨某有“不敢管”的理由,害怕因为“管”而受到学生的抱负。但是,我个人认为杨某的行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悖。教育,最根本是培养人。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与塑造,而不仅仅是理性知识的灌输。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只“灌”书不育人,又怎么能很好地传道授业?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保护学生不受到伤害,也是老师的法定义务。因此,对学生冷漠,对生命麻木的“杨不管”,不应让其以“不敢管”为借口,逃避担当教育之责。此外,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杨某的这种行为不但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还给学生一个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榜样”,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因此,从“杨不管”身上,我体悟到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师德的重要性。将来作为一个教师,我千万不能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榜样,而是要“正己之身”。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正己之仪表,正己之修养,更要正己之德行[2]。此外,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万万不能因为怕惹祸上身,而对学生不理不睬,任其恶性发展下去。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
2.两大借鉴
2.1“张丽莉”事件
2012年5月8日晚,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张丽莉被网民称为中国“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着实另我钦佩,一个女教师能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何等的大爱。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给予我深深的启迪,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不能只着重于他的师能,更应该注重他的师德。范美忠毕业北大,学富五车,却师德低下,令人不齿;相反,张丽莉虽只是一名临时工,却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令人钦佩。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一定要向张丽莉看齐,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此外,教师还应该在工作中实践奉献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投身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既然我选择了教育这一职业,就要努力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教育事业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奉献自我。2.2“马修”老师的教育行为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能够洗涤人心灵的教育类电影,影片中主人公音乐老师马修,与校长“行为-反应”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他的教育以爱为名,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无不充满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马修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渐渐感化了这群调皮捣蛋的学生。
这部影片中,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给以我很多借鉴与启示。首先,他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他让五音不全而无法参与到合唱的郭帮做“乐谱架”,即便受到孩子的欺负,仍然帮助他们躲过校长的体罚。爱默生说过:“尊重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灵。”正是马修老师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想事情,才使得他慢慢走近孩子的心里。
其次,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赋予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不让他们感到被集体抛弃的感觉。如在最开始试音的时候,他让每个孩子都试唱几句,按嗓音的特点将孩子们分成低音、中音、高音三组,使每个孩子都在适合的音域里获得最好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马修老师的宽容惩罚方式也是非常另我敬佩的。宽容学生的缺点与赏识学生的优点是教育过程中两个互为联系的最重要的方面,马修能很好的把握两者的关系。如皮埃尔向他头上扔墨水而剥夺皮埃尔最爱的独唱的权力,又在适当的时候原谅他;的确,在教育上对待一些特殊的孩子,不用惩罚、盲目宽容也是不可取的。反之,用宽容的惩罚方式,给孩子改正的余地,使孩子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到底哪里错误,并且产生罪恶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孩子自己的反省达到完全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马修老师的教学方式无不体现出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正是值得我借鉴的。
二、拟定目标,力争实践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反思、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师德乃教育之魂;“以人为本”乃师德之魂。评判一名教师的好坏,不是鉴于这名教师毕业于那所高校,文聘有多高,教育技能有多卓越,而是他能否很好得实践“师德”,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教育的出发点与归根点。
为了力争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对自己将来的教师生涯做以下目标与计划: 1.尊重学生
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体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教育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激活他们的内驱力,调动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知主体。[3]教师应尊重学生,谆谆教导学生,善于为他们创造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及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亲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决不能咒骂学生,侮辱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2.平等公正
“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然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即使是所谓“差生”,也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应客观公平地对待他们,这样才能避免偏颇,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才会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因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与重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决不能给学生贴“标签”,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老师同等公正的待遇。3.挖掘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点与缺点的集合体,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挑剔孩子身上的不足,反之,应该用明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孩子的性格、劳动表现、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生活习惯等。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并欣赏这种特性,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4]。作为教师,更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学生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时,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需要竭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微不足道,都需要出自真心地去赞扬、鼓励和引导,绝对不能有“后进生勿管”的思想。即便是后进生,他们也一定存在不为人知的优点。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于发现这些隐藏的潜力,并保护它,培养它,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4.宽容鼓励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及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对于学生犯错,老师不能用苛刻严厉的态度责罚他们,辱骂他们。而是应该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体谅他们,并且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到了真诚的关爱,他们会以自己的最大努力来珍爱自己、回报老师。过分严厉的惩罚,只会是学生产生厌恶和抱负心理,不但没起到教育作用,还拉开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当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运用惩罚方式,讲究语言艺术。同时,意识到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进其德性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教师教育中决不能存在过分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存在。5.用爱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教师需要的最核心的品质就是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5]。没有爱就做不到真正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平等公正得对待学生,挖掘学生闪光点。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才会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充满幸福感,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着想,不掺杂半点其他的目的。用爱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没有责任与义务的压迫下,还能发自内心得去爱护学生,为学生排除灾难,帮助学生,甚至为了学生无私奉献一切。用爱教育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对学生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倾听学生心声,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6]。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发挥教师的最大教育潜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总结
以上便是我的教师生涯探索之路。当今时代对教师变相教育的热门话题,引发我对未来教师之路的思考。通过分析“范跑跑”、“杨不管”两个典型案例,我明白了师德的重要性。评价一名教师的好坏不能仅靠师能的高低,重要的衡量标准应是教育之魂——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教育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在教育中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进而,从“最美丽的女教师”杨丽莉和“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的事迹中,我明白了师德之魂——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教师教育不是盲目教育,而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所作的一切都是要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服务。最后,我对未来将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得出未来具体的实践目标。
马修老师曾说过,“一个无法去理解、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人,也许他有十足的才能,但无法让这种才能做出对人们永续发展的贡献,无法创造更大的财富。”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只要成为“经师”即可,还要向“人师”发展,学生是否获得全面发展,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有积极影响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7]。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是新时代师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参考文献:
[1] 李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本质要求[J].学术论坛,2010(2):180-183 [2] 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4):11-14
[3] 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09(10): 111-113 [4] 陈贵洲.师德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 [J].中国西部科技,2007(1):59-60 [5] 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10).[6] 熊荣伍.加强师德建设净化学术风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9):
11-13 [7] 赵雅芳.“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04(6):123-125
第四篇:教师伦理学
《教师伦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2.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3.教师道德选择: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道德关系和矛盾,又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作出的行为决定。
4.教师道德评价:是教师按照教育行为善恶评价标准,运用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作出善恶的道德评价
5.教师道德修养:教师个体改造、教育和锤炼自身职业道德品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二、判断说明题
1、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只有从他律上升到自律,才能发挥教师道德应有的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只有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他律上升到自律,才能发挥教师道德应有的作用。
2、师德规范体系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构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师德规范体系由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和师德范畴三部分构成。
3、教师道德规范是指导教师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在师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道德原则是指导教师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在师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教师道德规范只是道德原则的具体化。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应该以获得权利和报偿为前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教师道德义务不应该以获得权利和报偿为前提。
5、教师道德行为的目的有善恶之分,手段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因此只要目的是善的,就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目的与手段是辨证统一的,不正当的手段会破坏目的的正当性,因此不能因为目的是善的就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6、师德评价的标准与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一样,就是视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性的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抛弃了教师的职业性。师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社会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
7、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现代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独立人格,使其道德行为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代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独立人格,使其道德行为选择应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统一。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特征:(1)道德意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2)道德行为——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突出的示范性
(3)道德影响——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广泛、更深远
2、简述师德规范的他律与自律及其相互关系
①师德规范他律:是指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外在制约导向功能。
②师德规范自律:就是变外在的制导功能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
③两者关系:教师对师德规范不能走到自律阶段就满足于“良心发现”而不前,必须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师德良心和义务相互影响,教师道德规范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教师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是教师个体道德发展达到相当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3、简述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伦理矛盾表现为:①师生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和目标一致的同志式关系。②教师个人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实际教学需要引起的矛盾。③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而引起的矛盾。师德规范:①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③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4、简述科研过程中的伦理矛盾及其师德规范
伦理矛盾:(1)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2)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3)科研协作中的矛盾
师德规范:(1)严谨治学、实事求是(2)团结协作、公平竞争(3)坚韧不拔,勇于探索
5、简述教师道德良心及其作用
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作用:(1)在教师选择行为之前,教师道德良心起着指导作用。
(2)在教师的行为进行过程中,教师道德良心起着自我控制和监督作用。
(3)在教师的行为结束后,教师道德良心对行为起着自我评价的作用。
6、简析教师道德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绝对性表现在:(!)培养人才,满足现实与潜在需要。(2)承担传播、创造知识与监督社会的职责。(3)自觉探索人才培养和教育规律
相对性表现在:(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性。(2)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潮的左右。(3)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状况。(4)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7、概述教师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1)学习——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2)内省——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3)慎独——师德修养的特殊方法(4)笃行——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
四、论述题
1、结合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论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及其伦理意义。
劳动的特点:(1)目的: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
(2)对象:趋于社会化的青年学生
(3)手段:教师的真才实学、人格品德
(4)时空:较强的弹性与自由度
辨证关系:
教书与育人是一对“教”与“学”双向结合和双边互动的过程,是一对充满矛盾的辨证发展过程。对于大学教师而言,首先要教育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授专业技术。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1)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寓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之中。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
(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言教与身教的关系。根据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
伦理意义:
(1)教书育人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
(2)教书育人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3)教书育人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成为人民满意教师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背景下,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也出现了善恶、是非、荣辱观念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请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和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劳动的特点:(1)目的: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
(2)对象:趋于社会化的青年学生
(3)手段:教师的真才实学、人格品德
(4)时空:较强的弹性与自由度
意义:围绕上述四点的任一点谈谈即可。(第62—64页)
3、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被揭露出种种学术造假的丑闻,涉及研究生、青年教师和教授、博导,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应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
(答案见第四题)
4、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
请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应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
高校科研过程中的伦理矛盾:
高校教师是我国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科学研究是一种个人创造力与集体协作相结合的艰苦劳动,在进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1)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教学与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处理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引起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对立与矛盾,最终影响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有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陈旧,科研手段落后,主观认识,畏难情绪等原因,其成果与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而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3)科研协作中的矛盾。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社会化趋势,使得科学研究必须以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和学术民主作风。
学术道德规范:
首先,学术规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引文出处,对引用成果的说明,重要的文章应对学术史有所交代等;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包括学术制度和学风。学术规范的主要内涵和本质要求在于:在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学术写作过程中,都应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严禁抄袭剽窃,充分理解,尊重前人及今人已有之相关学术成果,并通过引证,注释等形成加以明确说明,从而在有序的学术对话,学术积累中加以学术创新。
其次,高校教师在科研中还应遵循以下的道德规范:(1)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治学态度,既是科学真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科研道德规范。忠诚踏实,严肃认真。科学的抽象,严密的论证。客观公正地进行科研成果的鉴定。(2)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团体为重,顾全大局。配合协调,互相帮助。尊老扶新,甘为人梯。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3)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刻苦学习,不断探求。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坚持真理,献身科学。
第五篇:医学伦理学论文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黎咏麟***级中医学(五年制)1班
《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相当震撼人们心灵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姐妹以及他们父母一起与白血病及其并发症斗争的故事。凯特是莎拉和布莱恩的长女,但十分不幸的是,凯特患有先天性白血病,这将意味着她的生命时间将不长。于是,为了延长凯特的生命,莎拉和布莱恩在医院医生的建议下,通过基因工程的帮助,产下一位与莎拉配型一模一样的女儿——安娜。由于安娜的出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就是救她的姐姐,所以,自从她出生之后就成为了她姐姐凯特的“药罐子”,从脐带血到血液、骨髓,甚至到最后因为凯特因白血病而出现并发症——肾衰竭的缘故,她竟被她的母亲要求捐献她的肾脏。因此,她为自己找来了律师,为自己维权,要求法院拒绝其父母支配她的身体。
在故事的最后结局里,安娜因为车祸成为了植物人,而同时她也赢得了诉讼,但是,她的律师在她的授权下还是同意把他的肾脏移植给她的姐姐。重获生命的姐姐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十分悲痛,她也开始在医院一天天的照顾着脑死亡的安娜。
纵观这个影片,将家庭、医院、法院这三个成分融合在一起,每一方都会有自己的旁白,彰显出各自的内心世界各自的各种矛盾和无奈;同时也将患者、家人、捐献者、医生、法官这几个身份放一块,更将强烈的表现出了医学伦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先以安娜出生为例子,安娜的出生不是意外,而是各方面精心设置好,从受精到发育再到分娩、成长,都是在按人为设定的路线在前行,不由自己控制。她仅仅是一个通过人工授精以及基因工程的方式产下来的孩子。
从影片来看,这一方式确实起到了各方先前设想的作用,一是通过脐带血来就她的姐姐,二是为她的姐姐提供合适的骨髓、血液,俨然生来就是姐姐的“药罐子”。这虽然能够有效的维持其父母的婚姻和家庭的幸福美满,也能让她的姐姐活下来,但是我们似乎恰恰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安娜真的愿意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愿意成为姐姐的“药罐子”吗?她看见自己身上满满的伤痕时,她快乐吗?这与我们现今倡导人人自由平等快乐的理念是否存在了违背的地方?
再来看看关于影片中讲到的肾脏移植,在莎拉看来,安娜的出生就是为了拯救她的姐姐的,她有义务去为她的姐姐捐献肾脏。但是,在安娜看来,她的母亲并没有权利去支配她的身体,于是她选择找最出名的大律师为她代理诉讼,在诉讼最后,她道出了自己的诉讼真相:原来其实她并不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体,而是常年病痛的折磨,使得凯特不再想继续在手术台上继续自己的生命了。
由此一来,我们不禁要思考:究竟器官移植是否真的合适? 什么是器官移植呢?按照定义,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等方法,用健康的器官置换 功能衰竭甚至丧失的器官,以治疗严重疾病、恢复生理功能、挽救病人生命的一项高薪医学技术。提供器官的一方成为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成为受体。
那么,在影片中,凯特是受体的角色,而安娜的角色则是供体。在这二者之间通过什么来权衡呢?这就涉及到了器官供者的伦理问题,其第一点就是自愿捐献,即是器官供体自愿和知情同意是收集器官的基本道德水准,医务人员在病人去世前询问病人或其家属是否愿意病人死后捐赠器官,这种方式在伦理学上没有道德争议。但是在影片中,安娜的父母却强行在她仍然活着甚至不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安娜捐赠出一个肾脏来给她的姐姐以维持她姐姐的生命。在我看来,尽管这对父母的要求合情,但是并不合理,并不符合伦理学的要求。
另外,故事最后安娜赢得了诉讼,她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而她的父母没有权力支配她的身体,但是此时安娜却很不幸的因为车祸而脑死亡,在此后,她的律师在先前得到她的授权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让她捐献她的一个肾脏给她姐姐。自此,整个故事还是以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结束。
但是,当中涉及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无论是器官移植还是基因工程、人工授精,都应当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使其明文化,而不是每每遇到这种问题后各方都是只得模棱两可。
最后,以电影结尾里一句很有深意的独白结束这次的观后感吧。“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Kate had to die and we all got to live.There’s no reason for it,I guess.Death is just death.Nobody understands it.Once upon a time, I thought I was put on earth to save my sister.And in the end,I couldn’t do it.I realize now,that was’t the point.The point was that I had a sister.She was fantastic.One day,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But until then,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