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角色转换
论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角色转换
摘 要: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提出新目标,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教师的身份具有多元性,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注意自身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师素质;转化策略
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身为人民教师,应当言传身教,除了教授学生书本中的知识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双重角色的转换,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一、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三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正确三观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学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纵使前路未知而迷惘,心中火把总会指引方向。
其次,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平时除了把握课本的难重点之外,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身为人民教师更需如此。这样,当面对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时,才能提出自己深厚的见解。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知识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和品德。同时,良好的文化基础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因为对学生而言,脱离书本的知识更能博得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这也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
最后,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美好的品质,更要有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紧密的关系,让学生接触并且愿意接触,了解并且想要更了解教师。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了解与信任,才会使两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学生在不排斥教师,且喜爱教师之后,教师的品质与德行才会影响学生,让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化
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要尊重师长,但尊重并不是单方面的,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那么如何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呢?
1.理解尊重,包容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只看重成绩,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在成长的时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犯一些错误。教师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应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小缺点小毛病,或以友好的方式指出并希望其改正,这都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
2.以诚相待,换位思考
人与人之间,应以真心相待,师生之间更是如此。教师应以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去面对学生,??工作有热忱,对学生有真心。课上认真讲解知识,课下耐心解答问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换位思考,自我反省。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教师的品质,也时刻提醒教师应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班上曾经有位女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九十四中学,可惜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原因,她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我知道情况之后第一时间与她的父母进行沟通,给予资助。同时,我还将这位女学生的情况向中学校长说明,并多次与其沟通,希望可以免除她的学杂费,最终成功帮助这位女学生就读于九十四中学。
3.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育,这叫“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有着优势和弱势。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弱势,以不同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学习知识,让其在已知的目的地中探索未知的旅程,不断成长和进步。孔子在子路和冉有提出相同疑问时给予不同的答案,也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与性格,更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于此,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世上无小事,只要你用心,再小的事也会有收获。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之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做起。这样才会获得学生的真心相待,才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第二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第三篇: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浅探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李心忠
摘 要:叶老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叶老的教育思想,映照着人性的光芒,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呼唤。它打破封闭多年“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三个方面阐释了怎样转换教师角色。并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具备一定的亲和力两方面提出转换教师角色的思考。
关键词:教与学 教育思想 教师角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这正与叶老的教育思想异渠同道。在叶老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充满了强烈的尝试欲望,创新意识在良好的情态中爆发,智慧的火花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闪烁,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句话,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一、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如学习《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如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都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
三、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在我设计的《理解父母,阐释亲情》的大型研讨会上,我与学生一道发言,我向学生们讲述我父亲的故事,我又朗读了我写的文章《父亲的忧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我们共同讴歌和赞美父亲的恩德,深切地体会到父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仔细揣摩父母的心理,谈到自
己父母日常的点点滴滴,谈到曾经对父母的不恭与伤害,他们非常动情,也深深地理解了父母心。那一节课,很多的学生受之震撼,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开放的课堂教师随时要接受学生的挑战,背诵比赛,我也是对垒中的一员,学生会毫不客气地点我的将。有些自读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做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也不错。
教师角色转换,随之带来的思考还有: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叶老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就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不能应付自如。
2、海纳百川,平等对待,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与兴趣;只要学生感到有趣、精彩的,就可以谈,可以探究。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知知识,也决不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动则训斥、变相惩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胸襟,要如辽阔的大地,容得下一条条不同个性的河流,即使其流速是缓慢的,流量是细小的,质地是浑浊的;容得下一座座不同姿态的山丘,即使其形象是平凡的,山势是陡峭的,山顶是荒凉的,高低是不一的。
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无序,不是盲从,不是形式。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让人眼界开阔,创新思路更加明朗。对于教学,我做了诸多的尝试,热情、智慧、魄力转换成无数的教育机智,课课改革,堂堂创新,劳累着痛苦着但又是快乐着。“以学生为本”的全新局面,使学生得到空前的锻炼,学生有了空前的收获,思维活跃,身心健康,语文能力斐然。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改革是必然的,改革才有希望,创新才有出路。
叶老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叶老的教育思想,映照着人性的光芒,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呼唤。它打破封闭多年“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然而实践的道路依旧相当艰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界的同仁们,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路同行。
第四篇: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一、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新时期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选择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作出的决定,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集中反映了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
2、基础教育现行课程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诸多弊端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引起人们许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教育观念、特别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教育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社会化。学习社会化,要求学会学习。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再是学生的权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是学习者,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面临挑战。要求的教育各个方面必须全面创新,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习时代要求。
□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比照新形势发展对人的高素质的要求,现行课程存在的弊端十分明显: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主体性高度压抑,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管理高度集中,课程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挥。
■现行课程弊端和其它综合因素造就了“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
§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彻底“应试”和接受评定;
现行课程弊端的革除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现实背景,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奠定了现实基础。
3、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总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总目标决定了教师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现代性。教材内容和课程编制依据教育心理学统整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教育手段吸纳、采用新技术;§基础性。保证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评价标准体现差异性;
§创新性。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总目标的确定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理念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现课程改革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领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时作了如下阐述: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新课程的亮点,其主要目标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己周围生活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教师转换角色奠定了课程基础。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1、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同时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的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但这并非意味着与教师无关。必须坚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是学生兴趣体现、个性发展、探究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
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专门从事从和实践活动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即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它需要的是新课程条件下新意义的知识传授,主要体现为: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只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新角色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主要表现为: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大量增加并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
◇素质教育观念的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教育实践和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新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同组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目标整合研究;
◇教育科研方法特别是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运用与研究。
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多元化转变特别是向“教师即研究者”这一创新型角色的转变,不可能是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研究方法本身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教师行动研究法是比较适合教师发展与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过程及*作程序包括:
◇寻找探究的起点:
§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
§从教学的困难出发;
§从教学中一种不明情况出发。
◇收集资料
§收集已有资料;
§观察和记录情境;
§在师生的交流中寻找必要的信息;
§通过内省激发自己的隐含知识;
§教师间交流与合作。
◇分析资料
§阅读、选择资料;
§分析、解释资料及做结论。
◇形成行动策略
§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
§不要过多的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
§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和力量。
◇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的实施,真正将行动策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行动策略成果的标准:收到了改善情境的效果、未产生副作用、改善能较
长期的保持下去;
§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在执行的方法上、在行动策略的构想上、在教学情境的分析上、在收集资料的全面上、在问题的界定上等。
明确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研究内容和掌握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师即研究者”角色转变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探究,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的。
3、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和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这一角色是教师的全新体验,也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必须明确认识三个问题:①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③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的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教师不仅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
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创新的潜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教学情境的探究。创造是唤起教师内在尊严和欢乐的原动力。教师具有创新潜力,素质教育具有把教师创新潜力外显的内在要求。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实践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师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成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一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是学生中的学生。”如前所述,素质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要学习,新课程理念需要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自身同时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可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没有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没有终身学习,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主要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07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第五篇:教学中要转换角色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无差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有认知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