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对话与互动 语文课堂和谐有效(叙事)
实施对话与互动 语文课堂和谐有效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与互动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与互动。
一、要“对话”,不要“一言堂”
“对话教学”相对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对话三方相互作用,共创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以文本为话题,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话则是学生间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又互相倾听,共享语文的精彩与智慧的火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文的滋养。
二、应“互动”,需要讲策略
“互动”相对于教师过动而学生不动或被动。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学生敢于动、乐于动、勤于动、善于动,学生才能得到集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
互动以主动为根本。课前,老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预习教材,自读课文,学习词语,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教师从细读文本中取其精华,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语言,体悟情感,学生既得到鲜活的“鱼”——知识,同时也得到“渔”——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互动”需要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行动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恰当的评价彰显学生言行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学生关系。
三、巧“预设”,重“生成”,追求课堂和谐有效
当今,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同样,我们在创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我们要“巧预设”,以有效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着眼、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 “呈现者”、对话的 “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是的,我们要让“预设”有一定的弹性,为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且灵活、妥善地去应对意料之中、之外的“生成”。我们教师应适时地把自己的地位由“太阳”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大小不一的学习成果,及时鼓励、赞赏,适时引导、点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有效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情境有效互动
让语文课堂情境有效互动
——读李吉林《美的彼岸》后感
在情境课程中,儿童是至高无上的,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而学习正是由认知的主体积极建榭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习得。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是情境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李吉林
一、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情境课程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为纽带,进行审美、道德、理智的陶冶和教育。
——李吉林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就应该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合作,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打开思想的阀门,畅谈心里所想。
1.尊重每一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去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从而对自己所想所说的话充满信心。
2.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会更出色: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内向的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多提问不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当他们回答正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因为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或者一句话都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互动基础,养成良妤习惯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育将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美与智交织的优化的环境,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快乐地沉浸其中,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儿童的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
——李吉林
互动是一种双向活动,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而且要求听者会听。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清楚表达的习惯是提高互动质量的基础。
1.让学生“听”得入耳。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加上课堂互动“热闹”的氛围也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听”的质量,可以采用积极引导、抓典型予以表扬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听力训练,如复述故事、传话游戏等。
2.让学生“说”得清楚。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有条理地表述出 来。对于一个问题,—下子要求学生说得清楚、具体肯定有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 互动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搭建有序的梯度空间,如 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然后让他们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表达交流。
三、方式灵活多样,确保互动有效
让儿童由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因为角色的新异性和亲切感,它既引起儿童 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起儿童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角色 转换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充分地投 入,全面地活动起来。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 的心理活动过程。
——李吉林
(一)表演让互动更有趣
教师可利用表演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注重工具性训练的同时也凸显了语文课的人文优势,使课堂互动有趣又有效。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挨着”这个词语,我告诉学生换着就是靠着的意思,学生迷茫地点了点头,我知道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个词语,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指名让学生读词语“挨着”,再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我辅导学生完成表演,并及时总结:“看,就这样,一个靠着一个,就是挨着。”接着,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像这样,一朵梅花靠着一朵梅花就是挨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挨着”这个词语,学生的理解就深刻了。
(二)评价是心灵的交流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评价则是这门艺术中绚烂多姿的花朵。艺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碰撞,促进心灵的交流,让课堂实现有效互动。教学课文《春到梅花山》理解“欢乐的海洋”的意思时,我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这里的“海洋”是不是指真正的海洋,而是问他们:“如果你此时正在赏梅,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开心。”那你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开心呢?”有的说:“我会在那里拍照。”有的说:“我会在那里唱歌跳舞。”有的在课堂上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我知道契机来了,及时给予评价:“人们的笑声、歌声融合在一起,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直接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评价去让他们理解,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三)体验让互动升华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为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文本,这种互动已经超越了语言的沟通,是一种自我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学课文《大禹治水》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千辛万苦”的含义。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爬山的时候,烈日当空,大禹满头大汗,但是他依然„„过河的时候,寒风凛冽,站在水里的脚已经冻得冰凉,可是他依然颤抖地„„快要到达山顶了,他的脚往下一滑,人滚下大山,伤痕累累,但他依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想象,更深刻地理解了“千辛万苦”的含义。讲到大禹治水13年从来没迸过家门时,为了体会时间之长,我问学生:“如果你一天不回家,心里是什么感受?一个月呢?一年呢?大禹可是13年都没有回过家。”这样学生对书中所写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慢慢地积累起来了。
课堂互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语言沟通、心灵交流的平台,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舞台。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美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多种方式,让互动更精彩,使知识在情境、互动的课堂中生成,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情境有效互动。
第三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南宁市仙葫学校
覃小艳
【摘要】
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发展 和谐 有效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拨这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桥》这篇课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2)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3)在保护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中,你举得伯诺德夫人一家谁的贡献最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并阅读文章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他们结合文本有根据、有条理的阐述。
二、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悬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学”“好学”的欲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大大方方地写上“亲人”两个字,并叫学生有感情齐读,接着我问“什么是亲人?哪些人可以成为亲人?”“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阅读的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充满浓浓离别味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味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呢呢?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抗美援朝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浴血奋战深情厚谊,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3、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半截蜡烛》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社交工具性,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为核心。如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要求较突出。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趣 味性、有效性。【参考书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年 7月
5、《教育学新编 》 徐学莹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初探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下罗小学 吴 干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25-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转变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的研究中去。有效教育,即EEPO,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强、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更加迎合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心态,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与要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
一、利用要素组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七种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看”这个要素进行学习时,学习效率仅为20%;而“听”“看”“讲”“想”四种要素相结合时,学习效率可以提升到50%,因此,授课教师如果充分利用七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将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学习也能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将“想”“做”“看”“动”等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团队合作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以个人学习为主,只有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时,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每个学生孤立起来,不利于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很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有效教育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则特别强调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小组学习方式被看作是学习方式的最关键因素。所谓小组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一般为2到6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关注、互相倾听,共同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团队合作则是在小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效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请学生上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讲解课文,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而每个小组又可以根据组内成员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上台进行讲解,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撰写演讲稿等。这样,则把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人。教学中,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有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有效教育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着众多创新之处,如备课方式、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当加强有计划的技能训练。有效教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有效教育的备课方式、教学课型方式、项目评价方式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本技能的模拟课程训练,由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教师扮演学生配合技能练习,在训练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每次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应当主动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将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这些对于提高有效教育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丰富了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典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学科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五种评价方式,几乎覆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可以综合有效教育评价方式中的部分内容,摆脱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例如,在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包含了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与传统评价方式中的知识性评价不同。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的知识性评价仅仅是其六个评价指标中的一个,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还要参考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积极与学生互动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把讲授文字知识作为授课的唯一目的,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有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效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富含大量的创新性教学技巧和教学思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汲取有效教育中的创新性思想,完善课堂教学工作,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未来。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 顾 琴
有效课堂教学,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是当前课改探讨的一个重点课题。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端正教学理念,探究科学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讲授策略
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因而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难免形成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习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相比,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专题性的知识更加完备,语文课堂本身更具开放性,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突出多样性。这些新特点使教师怀疑,讲授法是否退出语文舞台,目前甚至发展到谈“讲”色变。
但是讲授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讲授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语文知识,同时在教师传授的知识和传授的手段比较新颖有趣的基础上,学生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容易联系起来,进而形成牢固和完善的知识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新课程内容标准是以模块专题的方式宋组织教学的,这一方式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生疏的,是原有的初中语文课程基础难以支撑的。若完全离开了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是一锅夹生饭。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为没有经历跋涉,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就不能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因此我们不能放弃讲授法,只能是改变与完善传统的讲授法。
首先,要做到三个转变,一个认识。一是由语文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二是由语文的“权威”和“独裁者”转变为语文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双边和谐互动,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三是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真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认识到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讲授是必要的,“当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授宋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就不必讲。
其次,讲授引导应精到。新课程下的讲授具体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自读之前的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点和重点,揭示阅读方法、经验与注意事项。只要教师启发式地、抛砖引玉式地开好头,学生自然会逐步进入设计的教学程序。
疑难问题的明确讲:要注意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当学生在课文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中的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明确学习目的和效果,并且准确、科学地设计好教学的路径,以使合作有效、深入。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总结文本时的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课文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
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更不是要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而是要继承语文教学一些本质的东西,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例如:在《项羽本纪》的教学中,我对项羽跌宕起伏的一生略讲,而让学生对项羽的性格特征进行辩证的评价,同时通过探究项羽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也就说明了教师课堂中的提问是十分有讲究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通过课堂设问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中展示并突出矛盾,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原有的水平,应该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恰当引导,将学生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得以不断进步。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首先,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过难与过易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思考,均有收获。
第四,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向其它学科渗透,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第五,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识冲突,可引起学生思考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提问上在下功夫。一个高质量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不断进现思想的火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用“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成功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策略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关键是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因此教师怎样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呢? 一是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情境。关于教学情境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采用的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运用“神入”法,让学生“走进教材”,去体会、理解教材内容。因此在课堂上展现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学习情趣倍增,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如学习《祝福》时,将它和《藤野先生》、《孔乙已》、《药》等作品比较,探讨“看”和“被看”的实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各选一个专题分工合作,分头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日记”“小传”“年谱”和“分析报告”的一般要求,让学生写作《“我”的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年谱》、《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等文章,并讨论交流以怎样的方式解读祥林嫂才是最好。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技能,不仅激发了学尘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二是教师应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即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设计系列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贝尔曼不画这片叶子,琼珊结局如何?”这个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式的话题迅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小组里成员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各自的理由。
三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教材的特点,高中语文以学习专题为基础构建了语文课程体系,体现了语文学科
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相交融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教师应以专题为核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专题知识体系。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随时掌握“学情”动态,将学习指导任务实际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愿望。树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的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学科的学习意义,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顾 琴
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