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4.背诵这三首诗歌。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在内容上,杜甫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八首》就是在这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登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王朝再也无法挽回颓势,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9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汉魏以来,配音乐的乐府诗(歌、行、曲、辞等),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末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字词汇总 字音
凋(diāo)伤 急暮砧(zhēn)朔(shuò)漠 青冢(zhǒng)省(xǐng)识 渚(zhǔ)鬓(bìn)潦(liáo)倒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秋兴八首》(其一)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登高》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咏怀古迹》(其三)
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理想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很相似: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杜甫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把握重点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歌一开始就触笔不同,不但写得哀伤,而且写得阔达。“凋伤”表现了秋原来是那么的冷,使人身心产生很大变化。自然气候的变化形成的“萧森”,显得既空茫又凄冷,充斥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这两句,表现了杜甫诗歌的老到持重,他笔底的雄浑和力度都表现出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表面是在写景,实际上写出了杜甫心中的天下形势。既是眼前小景,又是天下大景,写出社会的凶险、苍茫。杜甫诗歌的苍劲广远,心胸和笔力的钩连在诗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已经开过两次,但回家无望,生活辗转,几度飘零,现在只有孤舟了。但纵然只有孤舟,在心头萦绕的、难以摆脱的、百般萦回的还是“故园心”。写出了杜甫在秋天时的哀伤以及思念。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催”写出了凄寒无助,身上衣服的单薄,心中的凄冷都表现出来。秋天的到来,人的寒冷使萧寒之气灌注到诗里。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唐宋诗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用了一系列短促的句子,写出了环境对他莫大的影响。风速迅疾,“天高”让人孤小,猿猴让人哀伤;“清”“白”都是冷色调,鸟在天空飞来飞去无枝可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他由眼前之景想起天下之景,一下子把天下的秋天想起来了。这是天下的秋意,无处不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寥寥数语,杜甫写出了重重悲哀。古人说,这两句话写出了八层悲意,不能做寻常看。“万里”写出地之远;“秋”写出时之惨;“作客” 写出羁旅;“常作客” 写出久旅;“百年”写出暮齿;“多病”写出衰疾;“台”写出高迥处;“独登台”写出无亲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重重悲哀变成现实的景象就是“繁霜鬓”,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艰难苦恨”。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连“浊酒”都喝不了啦。《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赴”写出了山水既有气势,又很雄放。这个环境,造就了昭君那样的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为昭君鸣不平,因此他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她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之下,昭君的幽怨依旧在,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中。所以说,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写作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这首诗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打断。这中间从夔州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州。
2.情景的和谐统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咏怀古迹》(其三)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真是水乳交融,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登高》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健,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知识迁移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①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②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③④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宗:敬仰;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
3.颔颈两联各是怎样赞颂诸葛亮的?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营造。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闪动的月光,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第三、四句,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陈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和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的把握,题目中已经指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就降低了难度,写明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3.颔联议论传情,赞诸葛亮苦心谋划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运用比喻,以像振翅碧空的鸾凤一样为喻,赞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尊敬的诸葛亮。颈联运用类比,以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从容镇定使萧何、曹参都黯然失色类比,赞诸葛亮的人品、才能。
解析:“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 “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4.诗人感慨汉朝气数已尽,尽管有诸葛亮这样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室,但终未成功,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死于征途。这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高尚品节的赞颂,也是对其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同时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惆怅。
解析: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拓展阅读
杜甫川——“诗史”的最好诠释
延安城南七里铺,有个拐沟沟,叫杜甫川。传说当年杜甫北上勤王曾经此地。
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杜甫领着家眷从关中逃往陕北的鹿州。有一天他在茶坊赶集,听人说唐肃宗在甘肃省灵武即位,诗人出于爱国忧民的心意,便辞别家小,登程北上,到甘肃灵武投奔肃宗。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杜甫徒步沿着洛河向上走,一路踩石攀崖,翻沟溜抓,渴饮山泉水,饥食山上果,经石门,过徐寨,到达延安的万花山。忽听鸡叫狗咬,杜甫手遮眉前,抬头一望,原来是个小村落。这时日头快要落山,他准备进村里去歇宿,待明日再走。刚人村几步,迎面碰上一个烂衣破衫的老人。老人是卖豆腐的张伯。
张伯一听他是京城长安来的,又文质彬彬,心想一定是大唐的什么官人,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杜甫”。
“豆腐!”老人兴奋的说:“那咱是同行当嘛!‘豆腐’,咱走,回咱那个穷窝里睡一晚上暖和觉,喝一碗热豆浆,吃一块热豆腐,讲一晚上大唐失守京城的事。走,快走!”张老伯热情地说个不停。
这夜他们乘着明月秋光,拉呱了半夜。杜甫添柴烧火,拐磨豆腐,张伯忙着点豆腐分浆,赶天明,两担豆腐都做好了,每人挑了一担,便顺着“豆腐川”飞步而下,向延安奔去。万花山头距延安城三四十里,晌午时分,他们就赶到了。出川口,走到七里铺石岩下,在这歇了一下,卖了豆腐。
这时天已黄昏,月挂柳枝。张老伯特把两担豆腐卖的二百麻钱送给杜甫,说:“拿上,路上好做盘费!”
杜甫迟疑地站着,正想推辞不要,张伯又说:“别推辞了,快走吧!你从北关出去,沿延河向上走,出安塞芦子关,就是甘肃省地,离灵武就不远了。”
杜甫从延安起程,后来据说已到了安塞芦子关,不料却被反贼虏回长安,关进监牢。在狱中,他回忆这次陕北之行,便写了《月夜》《塞芦子》《春望》《三川观水涨》《玉华宫》《羌村》等名诗,以此怀念陕北延安等地的父老兄弟姐妹们。
延安人也没忘记这位爱国诗人,他们把他走过的这条川叫“杜甫川”。宋时范仲淹还在 当年杜甫歇息的石岩上亲笔题了“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今仍完整可辨。明清延安知事特在此处建了“杜公祠”“望杜亭”并题名“少陵川”三字。那祠两旁还写了一副对联,左边是“清辉近接鹿州月”,右边是“壮策长雄芦子关”,上眉是:唐左拾遗北断。这些都成了延安的又一名胜古迹。【阅读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证了杜甫和普通老百姓零距离的亲密关系,也让人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
第二篇:2018高中语文练案9杜甫诗三首3!
练案9 杜甫诗三首(1)
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4(B)A.玉露(lù)
塞上(sài)
渚清(zhù)
霜鬓(bìn)....B.单于(chán)
萧森(xiāo)
凋伤(diāo)
千载(zǎi)....C.琵琶(pá)
省识(xǐnɡ)
朔漠(shuò)
禅让(chàn)....D.青冢(zhōnɡ)
环珮(pâi)
暮砧(zhēn)
潦倒(liáo)....【解析】 A项,“渚”读zhǔ;C项,“琶”读轻声,“禅”读shàn;D项,“冢”读zhǒnɡ。
2.下列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5(A)A.玉露凋伤枫树林
.C.一去紫台连朔漠
.
B.白帝城高急暮砧 .D.风急天高猿啸哀 .【解析】 凋:使动用法,使„„凋落。
3.下列加点词中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6(C)A.丛菊两开他日泪
.C.画图省识春风面 .
B.分明怨恨曲中论 .D.万里悲秋常作客 .【解析】 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或节省,减去。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7(D)A.艰难/苦恨/繁/霜鬓
C.渚清/沙白/鸟/飞回
【解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5.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8(C)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6.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9(D)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首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群山/万壑/赴/荆门 D.玉露/凋伤/枫/树林
B.《咏怀古迹(其三)》颈联“画图”句承第三句,“环珮”句承第四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故土。
C.有人认为《登高》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登高》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解析】 “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因为老病。
7.班级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雷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导学号 25894060
答:①感谢李雷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灯火阑珊”元宵佳节盛宴,一场元宵文化大餐。_(承前)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_(共同点)是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那一轮皎月又挂在了中天,_有请韩梅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_(启后)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引用诗词)李雷同学说到元宵节,让我想起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同样身为豪放派词人的苏东坡也在他的词中写到了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同点做衔接)大家知道他写的是哪个节日吗?对,是中秋节。下面有请韩梅同学为我们介绍“中秋节”。大家欢迎!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导学号 25894061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强,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利于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其实,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敬业理念。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
①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②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③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
二、提高阅读能力(22分)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导学号 25894062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唐]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注: 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E)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E.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解析】 B.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云层比作山峰。E.感到“后悔”不妥,应该是感到“愧疚”。
(2)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答: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猛。(2分)【诗意】 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震雷惊翻了帷幕上的燕子,骤雨使河鱼沉入水底。此时,我面对着坐席前摆好的浊酒,侧耳倾听您的车马到门前的声音。唉,在雨天泥泞的时候邀请您来做客,实感内疚,不过还是希望您能骑马来到我的阶前。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导学号 25894063
宿 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DE)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③
②
①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尾联照应颔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E.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等。
【解析】 D.应是“尾联照应首联”。E.“官场失意”应是“孤苦无依”。(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答: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2分)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2分)__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2分)【诗意】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第三篇: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知识讲解新人教版
李商隐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积累名句; 2.把握诗中典故和诗歌意境; 3.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后娶王茂元之女。令狐楚、王茂元是政敌,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他的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作品介绍
李商隐的诗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渡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李商隐的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短暂的欢娱,无望的爱恋,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这些回忆旧情的诗作,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失意的爱情,失意的际遇,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写作背景
《锦瑟》
诗歌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这一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
《马嵬》(其二)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平),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字词汇总 字音
锦瑟(sè)沧(cāng)海 惘(wǎng)然 马嵬(wéi)宵柝(tuò)晓筹(chóu)词语
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可待:可,难道,哪能。惘然:迷惘,茫然。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的竹签,这里指时间。卜:预料。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锦瑟》是抒情诗,慨叹年辈已逝,表现诗人无限悲感,难言的怨愤,及怅惆的苦痛心情。
《马嵬》(其二)是咏史诗,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把握重点 《锦瑟》
《锦瑟》诗为李商隐自题《李义山诗集》的第一篇。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莫衷一是。元好问在《论诗绝句》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为李商隐46岁时所作,据说怀恋一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正如《玉谿生诗集笺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为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意,或表现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也有人认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啊,你没来由地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那弦弦柱柱所奏出的悲音,使我不由自主地思忆起那逝去的盛岁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庄周欤?
像庄生梦化蝴蝶,变幻迷离,晓梦醒来,转眼成空。像望帝身死化魂,满腔的春情春恨,都托于泣血悲啼的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像苍茫的大海之中明月映照着寂寂流泪的遗珠,像蓝田玉山之上升起丝丝缕缕可望不可及的青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种情境怎么只能今后再去慢慢追忆呢?即便在当时就让人不胜惘然。赏析
首联: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感慨万千。(起兴)
颔联: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活着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即使杜鹃啼血,也难以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梦想和恋情都破灭了,剩下的只有眼泪和迷惘。明月生于沧海啊,我的泪水如珍珠,蓝田的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这份深情,只能留待将来慢慢怀想,回想当年,旧情难忘,当时竟是那般的无奈,那般的迷惘!(直抒胸臆)
思华年包括:
身世遭逢如梦似幻,有才见弃似沧海遗珠,追求向往如烟云飘渺。整首诗体现了凄迷、哀怨、寂寥、怅惘的情绪。典故、传说简释 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马嵬》(其二)李商隐对唐玄宗荒国误政的批判,是通过诗句的两两对比进行的。
“空闻”对“无复”,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对比和反衬,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其讥讽之意愈明。艺术特色 《锦瑟》
1.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2.朦胧之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之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马嵬》(其二)1.采用倒叙手法。
由悲剧的结局回溯事变的进程,以突出“唐玄宗的悲剧是由他的荒淫失政造成的”这一思想,加强全诗的批判力度。
2.用对比手法暗寓嘲讽。
全诗至少构成三重对比:颔联将玄宗赴蜀途中的情景,与先前的宫中生活进行对比;颈联将玄宗迫于兵变赐死贵妃事,与他们曾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密誓永为夫妇事进行对比;尾联将玄宗贵为天子而不能救其所爱,与普通民间婚姻之能美满幸福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见出讽刺之意。
3.遣词命意冷峻警拔,锋芒毕露。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大中五年秋,迫于生计,诗人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撇下稚子幼女,只身远赴梓州任节度书记。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柳仲郢幕府。
1.诗歌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对全诗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末联说:“悟字入微。”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1.采用拟人、对偶的手法,描写了东风日暖时花嫩柳新、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自己的凄苦身世和思归之情。
2.“悟”就是理解的意思。作者羁旅思归,主观作怪,把欢畅悦耳的春江水声听成午夜凄清的风雨声,却责怪春水不懂自己的心情,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一个“悟”字,把作者无处解愁遣恨的恼怒体现得曲折有致,精妙入微。拓展阅读
李商隐诗的名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佳作欣赏
千古绝唱
——解读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心底的情谊,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深埋;心中的遐想,化作纷飞的落叶成为永恒;眼中饱含着泪水,注视着一望无际的天空。他,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最美的时光已经过去,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而显得多余„„微弱的烛光下,一张消瘦的脸,惆怅的目光,失落的神情。
他的一生,就是为情而奔波着„„ 他就是李商隐,李商隐生在晚唐,此时的唐朝正逐步走向没落。在唐诗“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中,李商隐的命运要悲惨得多。论才学,他们三人不分伯仲。可是天嫉英才,让他出生在晚唐。这样,他又显得卑微许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的光辉早已暗淡下去。他,只能面对着黑暗的现实,在冥冥的主宰里“苦中作乐”„„
他的出生,是个不幸。“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家境寒微,使他没有童年的快乐,没有儿时的美好。自少年时代起,就要“拥书贩春”,养家糊口。面对这不公的命运,他也曾悲叹道:“生人穷困,闻见所无。”面对这种种的不幸,他也知道,在这样的乱世,只能奋斗。
可是,时代没有给他腾达飞黄的机遇,也没有赏赐他高官厚禄,接踵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厄塞当涂”,屈沉使府,“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
对于常人,可能早就因为这些而崩溃。可是李商隐却在这重重的不幸中振作。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高官厚禄既与他无缘,他便放弃这些世俗的东西,去追求更深的境界。即使没有翻手为云,覆掌为雨的权力,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不止有出仕这一条道路。正是因为他这一变化,让他成就了非凡。没落的晚唐,没有李商隐这么一位大官,却有他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也算是一种欣慰„„
他的诗,与众不同。里面没有为国伤感的字眼,也没有战乱纷飞的画面。在千篇一律的诗卷中,这也是黑暗中的一点星光。他走遍大江南北,尝遍人情冷暖。这些给了他无比的神韵,写出了一篇篇旷烁古今的名篇。一个“情”字,概括了他的全部,他的诗全是为“情”而诠释。“情圣”用于他身上,实在是恰倒好处。
也正是他那微妙却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很多灵感。悲惨没落没有离开他一刻,美满幸福他也曾拥有过。不管这一切的一切仅犹如指间一瞬,也是他自己的回忆,或美好,或悲伤。他的诗,就是记载着这一切的一切。他的人生也就是走的这么一条悲惨的路。
生活越是凄惨,命运越是不公,越是给他的诗注入了情感。这让这千古“情圣”来得更名副其实。仕途颠沛,妻子早亡,给他的压力何其之大?可他却用于诗中,给他的诗带来了一种不能言语的魅力。
上天是不公的,给了他许多的磨难;上天又是公平的,给了他一身的才情。一个人不会是完美的,李商隐也一样。他过于执着于对妻子的爱。妻子死后,一直闷闷不乐,作品中也散发这忧郁的气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首经典的无题诗,带给人们遐想,也抒发了他郁闷的心情。此情永久保留,他对妻子的情深义重,令后人景仰。对后人来说,李商隐的成就自然在于诗。但不论从个人际遇和性格,还是从他所处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唐,李商隐的吟唱已然全无盛唐气象,唯有惋歌的尾音。可就是这种哀伤的色调,让后人的心为之一震。
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除了悲惨,他走的道路也甚是复杂。年轻时投靠令狐楚,得到提携。风光一时却在仕途中一次次的失利,走投无路他却做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蠢事——投奔了节度使王茂元。没多久成了王茂元的乘龙快婿,他也陷入尴尬。他抛弃了自己的誓言,背叛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楚,便夹在了明争暗斗的牛李两党之间。在其他人眼里看来,他前后反复,牛李两党都当他如墙头草。这是他人生的失败。
终于,伟大的诗人在他45岁时郁郁而终„„
他的人生不是成功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最好的路;可他的诗篇却是无暇的,这也没有人可以否定。李商隐就像项羽,在人们的心里,虽然褒贬不一,但却没有人可以抹杀他的成就。
他,作为诗人永远是伟大的,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改变。千古情圣在没落的晚唐独唱情歌,孤独的走着自己选择的“路”,含着泪,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这份“情”,即使已度千年,却一直保存着它的新鲜。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诗篇,留给后人吟诵,留给后人思考„„
第四篇: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综合应用》知识讲解新人教版
“唐代诗歌”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梳理单元知识; 2.欣赏优秀唐诗;
3.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蜀道难》
《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是沿用古体而作的。《杜甫诗三首》
近体格律始于南朝的齐、粱,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琵琶行》
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体。《李商隐诗两首》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共四句,律诗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字词汇总
膺(yīng)巉(chán)岩 喧豗(huī)砯(pīng)崖 万壑(hè)急暮砧(zhēn)青冢(zhǒng)省(xǐng)识 钿(diàn)头 银篦(bì)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马嵬(wéi)宵柝(tuò)晓筹(chóu)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蜀道难》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条件。因此,朝廷要警惕军事叛乱。《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咏怀古迹》(其三)
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登高》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琵琶行并序》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锦瑟》 这是一首抒情诗,慨叹年辈已逝,表现诗人无限悲感,难言的怨愤,及怅惆的苦痛心情。《马嵬》(其二)本诗是首咏史诗,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把握重点 诗歌欣赏
唐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高峰,而且群峰矗立。唐诗是一个光辉灿烂、永远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成就。唐诗把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失意状态、美好愿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农业社会,唐诗真实地反应那个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财富,是中国人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文化因为有唐诗显得别具一格、开朗大度,显示出中国对世界的理解与众不同的视角。
据统计,全部唐诗作者有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无法统计出来,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下面择其要,勾勒一下唐诗基本的发展过程。王勃
王勃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名句,写得非常通达,自信力十足。王勃豁达的胸襟,对离别的达观诞生于一个伟大稳定的时代。他具有自信的个人精神特质,这种特质植根于唐诗这片沃土。唐朝当时是四海统一,天下太平,交通便利,人民生活稳定。在这样背景下,王勃高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基于一个伟大时代的酝酿和准备。在一个充满气象的、安定的、繁荣发达的唐朝的支持下,王勃说出这样的话,显现出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范。陈子昂
陈子昂登上幽州的古台,和天地进行了一次对话,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之内,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高高的古台上,陈子昂高居其上和时空对话。在时空的坐标中,他寻求自己的定位。本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在唐诗中是别具一格的,其他诗是无法超越的。贺知章
贺知章是一个达观、快乐、充满生活趣味的性情诗人。《咏柳》也写出唐朝人的精神和风范,这首诗为什么能传送千古在于贺知章别样的角度和新奇的发现。在他眼中,柳树是一个精心打扮的、漂亮的小姑娘,而且精致、美丽、高挑、俊俏。
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写出小姑娘的特点,“妆成”是说小姑娘是在精心装扮后才出来见人的,她高兴雀跃。反映了作者想象的巧妙。
想象更出人意料的是,他说叶子不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好像有人精心做出来的。是谁做出的叶子呢?后来发现是二月的春风,每一片叶子都是剪刀精心剪裁出来的。通过剪刀这个比喻,可以想象叶子是多么得精致、美好、与众不同。看到后,能引起人的兴奋和惊奇。张若虚
闻一多说称赞《春江花月夜》为“诗中之诗”,此诗写了“春江”“花”“月”交织在一起的美好,有世人对时空的追思,也有个人价值的定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四句把春江水满、海上月生、滟波千里的浩大景象勾勒于笔端。不仅是美丽的画卷,里面还有人广远的时空观念。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把人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中。从人的角度讲,是谁第一个看到月亮,让人和月亮之间产生一种美好的关系?从月的角度讲,是哪一轮明月、哪一缕光芒首先照到人,唤起人美好的想象?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从人的历史不断变幻中写生命,不仅是美的画面、生命的交响曲,还是一个把二者糅合在一起的绚丽篇章。
既有美的壮阔的描摹,也有时空年华哲理性的思考。所以,《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让人读了之后若有所思、颇有感触的佳作。王之涣
一般人写楼,都直接写楼有多高、多雄伟,但王之涣没有,他写的是站在楼上的所观之景。通过所观之景的浩大、开阔,来反映楼的雄伟。他写的楼是虚的,眼前之景是四周所见,通过四周所见,让读者把心中的楼矗立起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歌起笔雄阔,读者能看到“白日”“河”,还有“黄河”迤逦而来,奔腾千里,然后浩浩东去。用短短的十个字,把人放在非常开阔、高远、目力所及的环境中,可以让人想象出鹳雀楼的高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写出鹳雀楼的雄伟。
这首诗表面上看没有写楼,但每句诗又都在写楼:这是这首诗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个特色,成就了鹳雀楼别具一格的特点,并成为千古绝唱。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盛唐边塞诗人吞天吐地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出了广阔的地域的画面,并显现出边塞的位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出条件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及频繁。但盛唐时的战士士气高昂,建功立业不是别人强加的是他们生命的追求。
整首诗气势雄浑,文笔开阔,写了战士的昂扬斗志,突出了唐边塞诗的特色。王维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之一,他是一个全才,不但诗写得好、绘画很棒,而且精通音乐、深谙佛理,是唐朝诗人中艺术修养最为全面的一位。
王维是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他比较成功地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在王维眼中山水不仅是生活环境,更变成了人心灵的濡养。清雅的环境,对一个人内心的幸福感,对人内心的帮助是巨大的。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朋友,甚至是老师。
终南别业是王维在钟南山的别墅,他长时间半官半隐在终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表面是在写景,同时又蕴含着人生哲理。从山水入笔,写出的是无尽的思考,从而成为名句。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写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那样的环境中,大家的心是坦诚的。李白
李白是盛唐精神的最强音。李白以他独特、桀骜的性格,杰出的艺术表现力,豪放飘逸的语言,开创了盛唐诗歌独有的风范,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眼中的黄河水浩大、澎湃。在李白的笔底,所有的景象都充满生命力,这和他的个性有关。李白的精神投射到山水当中,使它们变得有生气活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诗一般不强调议论,我们也不喜欢看诗中的议论,但李白诗中的议论却很可贵,并成为名句中的名句。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诞生在封建社会畏权贵的背景下。面对权贵人人都摧眉折腰,但谁都不甘心,而且都不敢说。李白把一个人的桀骜、独立、价值和尊严,用他的声音喊出来,是空前绝后的。杜甫
杜甫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凄苦的形象。其实,杜诗中不只有悲酸、辛苦、哀叹,杜甫是诸体皆宜。任何一种诗体,他都尝试,而且都有优秀的作品。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可以看出杜诗的欢快、别样。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出了一个蝶飞、莺啼、花满蹊、美好的春天景象。
从题目上看,杜甫能自得其乐。可以想象他在江畔,走在花间是内心的愉悦,也可以说是杜甫的生活图。
换一个角度看杜甫,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更真实。杜甫的才华是多样的,性格是多层面的,表现角度也是多层面的,诗歌风格也是多层面的。杜诗是丰富的、博大的。刘禹锡
刘禹锡人称“诗豪”,性格通达、执着、刚直峻切,从不惧任何困难挫折。他的诗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在刘禹锡的眼里有别样的美。“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是君山。比喻用的新奇独到,颜色的映衬、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这首诗写得开阔、清新秀丽、别具一格,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刘禹锡的性格。杜牧
这首《江南春》的好不在于局部,而在于整体,它要把整个江南的春天收于笔底。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整体勾勒江南远眺所及之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佛教盛行,寺庙很多。绵绵的春雨之中,亭台楼阁层层叠叠、高高低低。李商隐
《忆梅》就是李商隐的解码。早年李商隐因陷入“牛李党争”,一直受人排挤,仕途很不得志。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当百花争奇斗艳时,寒梅已经花凋香尽。寒梅是李商隐生活经历的写照。韦庄
六朝(三国的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文化最繁盛的时期。晚唐诗人每次想到六朝的衰落、颓败,心里总不是滋味;因为唐朝繁盛已过,他们已经预感到时代将要变化,过去的兴盛、强大即将成为历史。他们通过回忆六朝的繁荣,表达对晚唐的种种幽怨、担心,这种情绪是晚唐的情绪,韦庄是位晚唐诗人。一场大戏将散,在暗淡的灯火中,无论谁都会感到寂寞。
“无情最是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依旧烟笼十里堤”。柳树还是该吐芽吐芽,该长叶长叶;还是那么繁茂,那么欣欣向荣。然而,那个繁华富丽的六朝却像梦一样消 失。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事实,但柳树不懂、不看、不管这些。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晚唐已至,诗人的担心和忧虑也表现出来。中国历史上伟大、繁荣,人性空前自由、解放的时代,渐渐落下帷幕。在每一个敏感的人心中,都会激起层层涟漪,引起莫大的悲怆。
从王勃始到韦庄终,勾勒出唐诗发展的历程。他们先后登场,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诗人与历史交合在一起,构成唐诗特有的气质和无可代替的艺术价值。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闽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3.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5.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到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淡泊、疏放的风骨。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从侧面表现了道士的高尚人品。
3.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峻,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4.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都画得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峻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5.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堆案无余地”指闲适,“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
6.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
7.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拓展阅读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我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还从父亲 的书箱里“偷”出一本《唐诗三百首》,四处搜集当时能找到的唐诗宋词,整整抄了十四本笔记。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入神。
清风徐来的夜晚,和父亲铺起凉席睡在草坪上,比赛看谁背得唐诗宋词多,有一回竟然赢了在老家有“酒鬼”和“诗鬼”之称的父亲。为此,我得意了很久。
随着读书的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直到今天,仍然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
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想象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么样美的意境啊!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我们的大师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曲曲折折地向我们走来。他们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
“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致的玉箫,灯是那华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当一回多情的公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那茫茫水天的黄鹤楼下,李白惆怅满怀,心中流淌着悠悠江水一般的怀念,化作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仙的诗句字字珠玑,它是浪漫诗人噙着热泪吟出的,是李白的心声,同时也是我们的心声。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不但饱含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也饱含着我们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喃喃自语、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分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人的心灵愈来愈孤独。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人,成为了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旋转、再旋转……
好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
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单元写作 写作引导 写作基本知识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和依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
理论论据,指的是含义正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理论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
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在实际写作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有时先“实”后“虚”,有时先“虚”后“实”,有时“虚”“实”相间。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文章才会既丰满又有神韵。
运用事实论据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在援引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
其次,突出某一个侧面之后,还要善于分析和发掘。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直接证明论点。
第三,事实论据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以叙代议”。议论文中援引事实论据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事情取胜。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精要凝练,而把主要的笔墨放在说理分析上。
运用理论论据首先要做到准确、恰当。援引革命导师的言论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可有任何的改动和差错。如援引大意,可不加引号;如记不清名人的姓名,则可用模糊性语言表述,如“有位名人说过”。在引用时,也要选取最恰当、最有用的部分,并努力使之与自己的语言连贯、和谐。其次,援引名人名言,有时也需要对它解释、说明,发掘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论点。这也可称为有“引”有“证”。写作技巧点拨
1.明确论据选择的要求:
首先,论据要为论点而设,要确实能证明观点。每个材料它最能证明的那一“点”是什么,这最应是我们思考研究的。
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那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
第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第四,论据要新颖。所谓新颖,主要是指那些最近发生的时事。这样既能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又能显示文章的现实意义。2.掌握论据运用的方法: 首先,论据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事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做概括的叙述,不实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其次,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如果是多个材料论证论点,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第三,要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范文导引
宽容是阳光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殆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 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名师点评】
文章引用了很多和“宽容”相关的名言,讲述了很多和“宽容”相关的故事,却并不让人感到啰嗦。文中引用的名言是层层深入的,而且文章后半部分层次也很有逻辑,从自然到人类,从朋友到众人,末尾是人与自然的融合,结构严密,天衣无缝。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www.xiexiebang.com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整体感知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内容?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五、活用文本,走进“石壕村”: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
www.xiexiebang.com
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六、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3、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哭
4、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七、赏析美点
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2、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3、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八、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www.xiexiebang.com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九、拓展延伸
1.想象老妪一家的将来命运; 2.联系现实,谈谈感想或收获。
十、小结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改写《石壕吏》。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