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奥尔夫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谈奥尔夫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徐维初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重视体感,以节奏为基础,以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为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主动性。奥尔夫音乐带有综合性的自娱的特性,不光是让孩子单向地听音乐,而是一直参与在音乐当中,与音乐形成了双向互融的关系。这使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自闭症儿童的参与意识,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舞蹈和互动音乐游戏,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参与,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性。
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吸引了自闭症儿童参加进音乐当中,在音乐中娱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在音乐中快乐地享受,自己也成为了音乐的创作者之一,和音乐一起完成了音乐的表现。孩子不需要懂得什么是音乐,就可以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
使用乐器也增强了孩子对音乐的参与性。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沙锤、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自闭症儿童就可以有节奏地敲击进行音乐伴奏,使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参与到音乐中,通过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对外界和其他人的兴趣,参与外界活动的兴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打击乐器“成了教学的器材和促进丰富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肯定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勿再强调反复灌输的原理,而是突出人的天赋、内在激动和感情。”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奥尔夫音乐中伴随有大量的声势练习、律动和舞蹈,要求孩子跟着音乐做各种动作,而且随着音乐和动作、游戏的进行要不断变化,孩子必须密切注意音乐、教师和伙伴的动作并随着模仿或配合互动,对培养专注力有很大帮助。“首先它是培养听的洞察力,要求听要专注,只有专心地听,才能培养注意力。”所以专注力的训练首先从听觉的专注开始得到训练。
奥尔夫音乐的传声练习和声势动作、声势动作和人声配合传递的练习可以很好地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密切等待和注意前面一位伙伴的声音和动作并传递给后面的一位伙伴。
奥尔夫音乐的综合性包括了美术的成分,强调美术和音乐的统一,视觉图案和可见的物体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青蛙的歌展示青蛙的形象和图片、戴青蛙的头饰等,《库乞乞》中教师先在白板上画四座山和四个台阶、一扇门的图案,并让孩子每人拿一张纸跟着画,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形象和含义,在视觉提示下进行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由于在上课时,自闭症儿童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都要集中注意力,从而使自闭症儿童专注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听力自闭症孩子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2—6岁是自闭症孩子听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让他们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奥尔夫丰富多样的乐器(包括儿童自己将身体作为乐器、以及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筷子等许多生活用品均可成为乐器)有助于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听觉和对听觉反应能力的改善,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奥尔夫音乐中包含了多样化的听觉的练习,如听音乐的长度决定做动作的快慢和停顿、听音乐的变化来变换动作和游戏,听不同的乐句就走不同的步伐、根据乐器的指挥来变化动作等,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奥尔夫音乐注重对音乐多感官的参与,对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觉训练方面有独到之处。声势练习是身体的乐器参与音乐的伴奏,律动是身体伴随音乐变换动作,在听觉刺激的同时让眼、耳、鼻、喉、触觉和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感觉的锻炼。由于教学中会伴有各种形象的视觉和触觉的提示,如用手摸彩带来感受音乐的长度,看着小青蛙的模型做小青蛙拍打身体和跳跃的动作,根据音乐的长度和变化决定动作的长度和变化等,都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感知觉能力,这种能力在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能力 奥尔夫音乐有很多乐曲要求老师做动作,孩子跟着做,如走线、声势练习和律动等,在音乐中模仿老师的动作使模仿能力得到了提高。
奥尔夫音乐的舞蹈中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如青蛙跳、山羊摇羊角、乌龟爬等,也有对工作、劳动或其他各种身体动作、舞蹈动作的模仿,如〈小木匠〉捶铁锤、鞋匠修鞋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
使用乐器的模仿也是很好的模仿训练。奥尔夫的乐器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且有变化无穷的节奏类型,使用乐器和不同节奏的模仿有助于训练孩子使用物品的能力。
对语言、歌唱的模仿训练在奥尔夫音乐中也随处可见,孩子的模仿能力会在愉快的音乐中自然地提升。
提高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教师的手势指挥和提示下进行,这极有效地训练了手眼耳协调的能力,特别是手耳协调的能力,对提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的乐器伴奏要求儿童听着音乐的节奏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乐器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训练手眼耳协调的作用,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这种伴奏往往是在在使用各种乐器进行伴奏的练习中,精细能力和小肌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如《小木匠》歌曲唱道“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第二段是两只锤子,第三段是三只,第四段是四只,第五段是五只,伴随歌曲的进行,第一段用一只手捶大腿,第二段用两只手一起捶大腿,第三段两只手捶大腿,一只脚跺地板,第四段两只手一起捶大腿和两只脚跺地板同时进行,第五段两只手捶大腿、两只脚跺地板和点头同时进行。这首歌的练习是很好的手口脚协调、身体协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练习。
比如随意站在教室的任意地方根据音乐的节奏开始走路,可以要求脚步恒拍的声音也可以要求尽量没有声音,走路的方向是随意的,在每段音乐结束之后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一些动作,有的是单人完成的,比如说一只手举起来另一只手摸腿,喊出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或是看着自己的鼻子;也有一些是多人完成的,比如说两人手拉手,捏对方的耳朵或是三人背靠背等。
记忆力也会得到提高。传声练习和对歌词的朗诵、歌唱可以反复训练孩子对声音形象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从而提高大脑的记忆力。由于音乐是连贯而不间断的,进行中的音乐会使孩子的记忆形成一种惯性和连续性,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熟悉和记住歌词和曲调。
奥尔夫音乐对同一首乐曲或歌曲有多种不同的设计,可以先用声势练习配朗诵伴奏、再跟音乐配律动、再用乐器伴奏(可以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分组方案),再分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在音乐中进行互动交流训练,然后站起来随音乐走动或舞蹈,同一首歌用不同方式反复演绎、反复练习,并不断出示视觉提示,加强了孩子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如〈两只老虎〉、〈动物的聚会〉等,都可以这样设计和训练。
所以,一堂成功的奥尔夫音乐课不能不停地换歌,在开始进入音乐氛围的走线和基本的节奏练习之后,可以做一个律动,然后进入主题课程的教学,用不同手法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结束时可以有一个集体舞或放松音乐。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奥尔夫音乐“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一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头顶、脚底、高音、低音。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人声是奥尔夫音乐的第一项乐器。传声练习是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练习,在传声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程度有针对性地传递孩子需要学习的声音,可以是单音、双音或句子,特别要注意使用动物的叫声和象声词来加强对孩子的语言训练。
朗诵往往是音乐活动开始时的练习,在朗诵中孩子训练了语言能力。
奥尔夫音乐歌曲当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强调,加强了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如〈库乞乞〉中每一段音乐的中间,当孩子跟随音乐到达宝藏门前时,都会一边用两手有节奏地指假想的或家长老师布置或扮演的大门,一边兴奋地叫着开门的咒语“库!库!库乞乞!库!库!库乞乞!”每次孩子们都会被调动起发声和大喊的兴趣,在音乐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的音量,改善了部分自闭症孩子声音小的问题。
奥尔夫音乐的歌曲和歌唱是和动作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孩子在音乐和舞蹈中加强了对语言的兴趣,把语言形象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加深了印象。在动听的音乐中也更有利于训练自然发音和语言表达。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力。奥尔夫音乐非常重视集体的音乐活动,一般是多人参与,通常8到10人或10人以上,(当然在特殊学校中最好8-12人,不能太多)中间有各种两人、三人或多人的互动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孩子的交流和游戏能力。比如歌曲《小青蛙》可以让两人对坐或三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自己拍手和与对方和其他人对拍相结合,训练了交流互动的能力。
有的歌曲本来有些对话和交流的含义,比如〈打电话〉,两个小朋友对坐,互相在歌曲中对答,做打电话的动作,让孩子在欢快的音乐中提高了交流能力。
奥尔夫乐器的演奏有分奏和合奏多种形式,小朋友可以一起用同一种乐器同时打一种节奏,也可以打不同的节奏;可以分组拿不同的乐器,有规则地在不同的时间打不同的节奏,相互间往往互相呼应和配合,这种通过乐器进行的交流互动训练也非常有效,提高了孩子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歌曲的轮唱和不同段落不同角色的演唱,也有轮换和交流训练的意义。奥尔夫音乐中有大量的音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游戏技能。
增强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和情商奥尔夫音乐很多乐曲都有相互握手、拍手等带身体接触的情感交流,如《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小羊咩咩叫妈妈》等歌曲,都有非常温馨的亲子互动的动作和舞蹈,在轻松、愉快地音乐中增进了亲情的交流,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加深对伙伴、对亲人的情感,增加对集体团队的团体意识。
最经典的是〈彩带舞〉,两人一组拉着彩带,美丽的彩带牵着两端孩子或家长的目光和情意,既训练了目光对视和交流,又增进了双方的情谊.增加了孩子的情商。
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音乐是绝妙的情绪调节剂,不仅对成人有效,对孩子也是灵丹妙药。奥尔夫音乐大多是轻松愉悦的音乐和活泼欢快的歌曲,对孩子和家长都可以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让愤怒的情绪降低慢慢变平缓,让急噪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让平淡的情绪慢慢变得欢快和开心,音乐会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一个快乐天使,起到让人开心的魔术师般的作用。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第二篇: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作用(精)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作用
中国孤独症网作者:陈持来源:发布时间:2011-08-02我要评论[1104] 作者:陈持(中国首批注册音乐治疗师之一,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学硕士,职称:编辑,爱慧学校教学总监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自闭症儿童原本性节奏声势奥尔夫乐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重视体感,以节奏为基础,以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为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本文作者通过七年来对奥尔夫音乐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对自己的自闭症儿子张国灿的个案研究和六年来在各个爱慧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亲身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奥尔夫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专注力、感知觉、模仿能力、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听力、记忆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对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很好的帮助。
正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套教学法和相应的乐器在创立之初,就一直被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领域中,在盲人、聋哑人学校、语言治疗学校、难以教育者机构及各种精神病治疗医院和疗养院被广泛采用。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始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①这种音乐是先于智力的,不用大型的形式、不用复杂的结构;以短小精练的乐曲和动作、舞蹈、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音乐原来不光是可以被动地听的,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进去的,而亲身参与进音乐的表演当中,和单纯地听音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音乐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对原本封闭、对外界缺乏关注和兴趣、难以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也可以很好地调动起他们对音乐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外界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对他们其他各方面的不足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色(一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②“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③ “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④因此,在奥尔夫音乐中,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朗诵、律动、乐器演奏和伴奏、舞蹈、戏剧表演甚至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也可以在音乐中进行互动和游戏活动。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对音乐的这种综合性曾有精彩的表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奥尔夫音乐就是利用这种原始的音乐和朗诵、舞蹈的综合性,把孩子参与音乐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乐器的作用。乐器对朗诵和歌唱的配合古已有之,有助于增加朗诵、音乐和歌唱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表演者和听者都加深感受和印象。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为国赴汤蹈火、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筑”就是当时的一种击弦发音的乐器。(《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筑,如筝,细项。以竹击之,如击琴”。筑早在战国时期己经流行,沿续到秦、汉、南北朝直至隋唐。唐代编入雅乐,但仅属仪仗性质,已名存实亡。唐代以后便逐渐失传而绝迹。早期筑的形体似筝、初为五弦后又有十二~十三弦,演奏时以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持竹尺击弦发音。高渐离就是使用这种乐器的专家,击筑给荆轲伴奏增加了场面的悲壮气氛和感染力,打动了后世无数人的心。
在奥尔夫音乐中,奥尔夫乐器对音乐的配合作用发挥到极至,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参与性
奥尔夫音乐强调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必须自己动手、动脚、去唱、去奏、去跳、去舞蹈和表演。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和游戏,所以有很强的参与性。
奥尔夫音乐强调音乐、人声、音响和动作的统一,并和各种节奏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音乐通过拍掌、跺脚、行进等最原始的人体动作状态被娱乐性地艺术地呈现,带给人身心无比的愉悦。
3.即兴性、幻想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能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也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⑥。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即音条乐器。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尽量让学生自己随听到的音乐设计他们的乐器和动作伴奏。
4、互动性,奥尔夫音乐活动互动性很强,很多表演、演奏和游戏需要双人、三人或多人的配合和合作,所以还培养了孩子的互动精神和一种“团队”的意识及密切的亲子关系,很多音乐活动需要孩子们或孩子和家长间互相配合协作,从中不仅会促进双方和多方的交流和合作精神,还会增进相互的感情,密切相互的关系,促进孩子情商的发展。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寻找了很多方法去培养自闭症孩子的情商,而奥尔夫音乐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
5、以节奏为基础。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音乐的基础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身体伴奏的声势练习和各种乐器的不配音乐的节奏练习和与音乐配合的节奏练习。
奥尔夫的节奏练习可以与视觉结合在一起,如用四个纸杯代表4/4拍,两个杯子并在一起表示各半拍等,可以用纸杯视觉提示出无数的节奏变化,让孩子们进行声势或乐器的各种
节奏训练。在没有音乐的练习之后,可以进行配音乐的训练,也可以继续在视觉提示下进行带音乐的声势或乐器的节奏练习。
6、重视体感(结合动作。
奥尔夫音乐重视身体的参与,不仅有多种声势练习,把身体的各部分当做乐器来进行节奏练习和朗诵、音乐伴奏,还强调各种伴随音乐的律动和舞蹈,以及带动作的互动交流和音乐游戏,让身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当中,有如原始部落庆狩猎和丰收的欢歌乐舞,极大
地调动起儿童内心的活力和热情。(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的特色
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材方面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用于儿童音乐教学。
在这里我想提醒从事奥尔夫教学的老师们,在我六年来到各处培训时发现,教师们往往只用奥尔夫音乐教材中和有关培训班用过的设计过的音乐来教学,认为只有用这些曲子才能叫做奥尔夫音乐,这是不一定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一种基于奥尔夫音乐原理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在歌曲的选材方面,教师们可以在学习经典曲目、熟悉了规则和原理、设计理念后,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加以设计。
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很多通行的奥尔夫经典课例是针对正常儿童和成人设计,对自闭症儿童教学来说难度较大,我们要善于选择其中难度适当的进行教学,并可以降低难度、加以合理的变化,同时选择一些其他的短小轻快的民歌或儿歌根据奥尔夫音乐原理进行走线、律动、舞蹈、游戏、配乐器等设计,创造性和即兴性本来就是奥尔夫音乐的特色。在选材上,奥尔夫也一直强调以各国当地的童
谣、民歌为基本根据。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我们曾用一些时尚流行的歌曲进行了设计,如〈健康歌〉〈嘻唰唰〉等,很受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指挥和声势活动等,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以此进行节奏训练和音乐伴奏的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的简称,在各种节奏中变化无穷。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各种类的乐器有无数种根据歌曲或乐曲的精妙设计的伴奏,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同一首歌或曲有多样化的设计或即兴创作,带给音乐无限的变化空间。互动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以分别以集体舞和音乐剧为代表。
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是奥尔夫音乐的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从这套音乐创立之后,迅速传到世界各国,各国的音乐家和教师们又加入了很多自己国家的民歌、童谣和创作曲目,创作了各种方式的配器演奏形式和音乐舞蹈、游戏形式,有的极具当地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特色,使奥尔夫音乐越发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片无限广阔的绚丽的音乐世界。目前在奥尔夫音乐最蓬勃发展的美国,每年都举办盛大的全世界的奥尔夫音乐展示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教师们在一栋大楼的各个教室展示和表演自己的设计,场面非常壮观。
二、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自闭症儿童主要的障碍表现在情感障碍、语言障碍、交流障碍、行为障碍、对感官刺激的不正常反应、认知和理解的缺陷等,奥尔夫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
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专注力、感知觉、模仿能力、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听力、记忆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对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很好的帮助。
1、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主动性。
奥尔夫音乐带有综合性的自娱的特性,不光是让孩子单向地听音乐,而是一直参与在音乐当中,与音乐形成了双向互融的关系。这使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自闭症儿童的参与意识,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舞蹈和互动音乐游戏,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参与,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性。
奥尔夫音乐极大程度地吸引了自闭症儿童参加进音乐当中,在音乐中娱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在音乐中快乐地享受,自己也成为了音乐的创作者之一,和音乐一起完成了音乐的表现。孩子不需要懂得什么是音乐,就可以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
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声势练习和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声势练习让孩子在音乐中有规律地或跟随老师的即兴设计模仿各种动作,自己的身体、肢体在随着音乐而进行,就很容易参与进音乐的活动和集体的音乐互动中。
使用乐器也增强了孩子对音乐的参与性。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沙锤、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自闭症儿童就可以有节奏地敲击进行音乐伴奏,使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参与到音乐中,通过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对外界和其他人的兴趣,参与外界活动的兴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打击乐器“成了教学的器材和促进丰富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肯定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勿再强调反复灌输的原理,而是突出人的天赋、内在激动和感情。”⑦
2、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
奥尔夫音乐中伴随有大量的声势练习、律动和舞蹈,要求孩子跟着音乐做各种动作,而且随着音乐和动作、游戏的进行要不断变化,孩子必须密切注意音乐、教师和伙伴的动作并随着模仿或配合互动,对培养专注力有很大帮助。“首先它是培养听的洞察力,要求听要专注,只有专心地听,才能培养注意力。”⑧所以专注力的训练首先从听觉的专注开始得到训练。
奥尔夫音乐中一些有视觉吸引力的道具和奥尔夫乐器的使用,都能起到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的传声练习和声势动作、声势动作和人声配合传递的练习可以很好地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密切等待和注意前面一位伙伴的声音和动作并传递给后面的一位伙伴。
奥尔夫音乐的综合性包括了美术的成分,强调美术和音乐的统一,视觉图案和可见的物体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青蛙的歌展示青蛙的形象和图片、戴青蛙的头饰等,《库乞乞》中教师先在白板上画四座山和四个台阶、一扇门的图案,并让孩子每人拿一张纸跟着画,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形象和含义,在视觉提示下进行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对专注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奥尔夫乐器‟这一名称原来只用于指奥尔夫和慕尼黑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合作发展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后来泛指“在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中应用的打击乐器。”⑨这是一种以节奏为主,比较容易操作和学
会的原始乐器,如木鱼、响板、腕铃、三角铁、铃鼓等,都有精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和丰 富的表现力,演奏起来自然洒脱,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有各种 乐器多样的伴奏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灵活设计,不管用哪种方式,孩子都必须一边注意 音乐的节奏一边伴奏,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由于在上课时,自闭症儿童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 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都要集中注意力,从而使自闭症儿童专注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3儿童的听力 自闭症孩子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2—6
岁是自闭症孩子听力发展 的关键时期,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让他们多听 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奥尔夫丰富多样的乐器(包括儿童自己 将身体作为乐器、以及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筷子等许多生活用品均可成为乐器)有助于加强对 自闭症儿童的听觉和对听觉反应能力的改善,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奥尔夫音乐中包含了多样化的听觉的练习,如听音乐的长度决定做动作的快慢和停顿、听音乐的变化来变换动作和游戏,听不同的乐句就走不同的步伐、根据乐器的指挥来变化动 作等,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4、感知觉能力 奥尔夫音乐注重对音乐多感官的参与,对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觉训练方面有独到之处。声 势练习是身体的乐器参与音乐的伴奏,律动是身体伴随音乐变换动作,在听觉刺激的同时让 眼、耳、鼻、喉、触觉和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感觉的锻炼。由于教学中会伴有各种形象的视 觉和触觉的提示,如用手摸彩带来感受音乐的长度,看着小青蛙的模型做小青蛙拍打身体和 跳跃的动作,根据音乐的长度和变化决定动作的长度和变化等,都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感知 觉能力,这种能力在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5、模仿能力 奥尔夫音乐有很多乐曲要求老师做动作,孩子跟着做,如走线、声势练习和律动等,在 音乐中模仿老师的动作使模仿能力得到了提高。奥尔夫音乐的舞蹈中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如青蛙跳、山羊摇羊角、乌龟爬等,也 有对工作、劳动或其他各种身体动作、舞蹈动作的模仿,如〈小木匠〉捶铁锤、鞋匠修鞋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使用乐器的模仿也是很好的模仿训练。奥尔夫的乐器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且有变化无 穷的节奏类型,使用乐器和不同节奏的模仿有助于训练孩子使用物品的能力。对语言、歌唱的模仿训练在奥尔夫音乐中也随处可见,孩子的模仿能力会在愉快的音乐 中自然地提升。
6、提高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 奥尔夫音乐的乐器伴奏要求儿童听着音乐的节奏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乐器的使用具 有很强的训练手眼耳协调的作用,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这种伴奏往往是在教师的手 势指挥和提示下进行,这极有效地训练了手眼耳协调的能力,特别是手耳协调的能力,对提 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使用各种乐器进行伴奏的练习中,精细能力和小肌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
高。奥尔夫音乐包括大量的声势练习、律动、动作、舞蹈、集体舞和音乐剧,这些练习都有 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如《小木匠》歌曲唱道“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小木匠,用一只 锤子干活,叮叮咚咚叮叮咚。”第二段是两只锤子,第三段是三只,第四段是四只,第五段 是五只,伴随歌曲的进行,第一段用一只手捶大腿,第二段用两只手一起捶大腿,第三段两 只手捶大腿,一只脚跺地板,第四段两只手一起捶大腿和两只脚跺地板同时进行,第五段两 只手捶大腿、两只脚跺地板和点头同时进行。这首歌的练习是很好的手口脚协调、身体协调 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练习。再比如随意站在教室的任意地方根据音乐的节奏开始走路,可以要求脚步恒拍的声音也 可以要求尽量没有声音,走路的方向是随意的,在每段音乐结束之后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 做一些动作,有的是单人完成的,比如说一只手举起来另一只手摸腿,喊出自己喜欢的人的 名字,或是看着自己的鼻子;也有一些是多人完成的,比如说两人手拉手,捏对方的耳朵或 是三人背靠背等。
7、记忆力 传声练习和对歌词的朗诵、歌唱可以反复训练孩子对声音形象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听 觉记忆从而提高大脑的记忆力。由于音乐是连贯而不间断的,进行中的音乐会使孩子的记忆形成一种惯性和连续性,让 孩子潜移默化地熟悉和记住歌词和曲调。声势练习、节奏练习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的各种动作模仿可以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视 觉记忆力,从而也最终提高了记忆力。奥尔夫音乐对同一首乐曲或歌曲有多种不同的设计,可以先用声势练习配朗诵伴奏、再 跟音乐配律动、再用乐器伴奏(可以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分组方案),再分两人一组或三人 一组在音乐中进行互动交流训练,然后站起来随音乐走动或舞蹈,同一首歌用不同方式反复 演绎、反复练习,并不断出示视觉提示,加强了孩子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如 〈两只老虎〉〈动物的聚会〉等,都可以这样设计和训练。、所以,一堂成功的奥尔夫音乐课不能不停地换歌,在开始进入音乐氛围的走线和基本的 节奏练习之后,可以做一个律动,然后进入主题课程的教学,用不同手法反复练习同一首曲 子,结束时可以有一个集体舞或放松音乐。
8、认知和理解能力 奥尔夫音乐“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诸 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⑩ 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
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 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 达头顶。唱下一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 动作理解了头顶、脚底、高音、低音。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视觉的提示,有时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 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儿童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 彼伏地线,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学习大象的歌时出示大象,蝴蝶的歌时出示蝴蝶,让孩子在 音乐中认识音乐所表现的具体事物。
9、语言能力 人声是奥尔夫音乐的第一项乐器。传声练习是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练习,在传声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程度有针对性地传递孩子需要学习的声音,可以是单音、双音或句子,特别要注意使用动物的叫声和象声词来加强对孩子的语言训练。朗诵往往是音乐活动开始时的练习,在朗诵中孩子训练了语言能力。奥尔夫音乐歌曲当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强调,加强了孩子对语言的兴趣,如〈库乞乞〉中 每一段音乐的中间,当孩子跟随音乐到达宝藏门前时,都会一边用两手有节奏地指假想的或 家长老师布置或扮演的大门,一边兴奋地叫着开门的咒语“库!库!库乞乞!库!库!库乞 乞!”每次孩子们都会被调动起发声和大喊的兴趣,在音乐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声音的音量,改善了部分自闭症孩子声音小的问题。奥尔夫音乐的歌曲和歌唱是和动作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孩子在音乐和舞蹈中加强了 对语言的兴趣,把语言形象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加深了印象。在动听的音乐中也更有利 于训练自然发音和语言表达。
10、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力 奥尔夫音乐非常重视集体的音乐活动,一般是多人参与,通常8到10人或10人以上,(当 然在特殊学校中最好8-12人,不能太多)中间有各种两人、三人或多人的互动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孩子的交流和游戏能力。比如歌曲《小青蛙》可以让两人对坐或三人一组或 多人一组,自己拍手和与对方和其他人对拍相结合,训练了交流互动的能力。有的歌曲本来有些对话和交流的含义,比如〈打电话〉,两个小朋友对坐,互相在歌曲 中对答,做打 .培养自闭症 电话的动作,让孩子在欢快的音乐中提高了交流能力。奥尔夫乐器的演奏有分奏和合奏 多种形式,小朋友可以
一起用同一种乐器同时打一种节奏,也可以打不同的节奏;可以分组 拿不同的乐器,有规则地在不同的时间打不同的节奏,相互间往往互相呼应和配合,这种通 过乐器进行的交流互动训练也非常有效,提高了孩子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歌曲的轮唱和不同段落不同角色的演唱,也有轮换和交流训练的意义。奥尔夫音乐中有大量的音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游戏技能。如《小兔子乖乖》,可以让一个小朋友扮演兔子,另外的小朋友扮演其他小动物轮流上 来敲门。《找鞋子》大家一起排队行进,找到自己鞋子的就离开队列,〈开火车〉用手搭桥钻 洞等,提高了孩子的游戏和娱乐能力。
11、增进情感和情商 奥尔夫音乐很多乐曲都有相互握手、拍手等带身体接触的情感交流,如《摇呀摇,摇到
外婆桥》 《小羊咩咩叫妈妈》等歌曲,都有非常温馨的亲子互动的动作和舞蹈,在轻松、愉 快地音乐中增进了亲情的交流,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加深对伙伴、对亲人的情感,增加对集体 团队的团体意识。最经典的是〈彩带舞〉,两人一组拉着彩带,美丽的彩带牵着两端孩子或家长的目光和 情意,既训练了目光对视和交流,又增进了双方的情谊.增加了孩子的情商。
12、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音乐是绝妙的情绪调节剂,不仅对成人有效,对孩子也是灵丹妙药。奥尔夫音乐大多是 轻松愉悦的音乐和活泼欢快的歌曲,对孩子和家长都可以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让愤怒的情 绪降低慢慢变平缓,让急噪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让平淡的情绪慢慢变得欢快和开心,音乐 会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一个快乐天使,起到让人开心的魔术师般的作用。情绪平稳好转了,行为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改善。奥尔夫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唱、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共同创造艺术表现的集体 荣誉感等,培养了每个参与者在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⑾例如孩 子排成一排,中间放一面鼓,有一个鼓槌,每个人轮流敲击这个鼓,要求保持恒定节奏,以 及鼓槌的传递方法。这些音乐活动中一些有序的规则会使孩子慢慢习惯一种节奏和规律,从 而习惯服从音乐的规则和游戏的规则,减少生活中的混乱烦躁的状态,也有助于改善行为问 题。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 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参考文献 ① ②③④⑥<学校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德]卡尔.奥尔夫 ⑤〈礼记〉后世儒者汇辑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
制、论说礼仪的著作。⑦〈富有活力的音乐〉[比利时]约。威塔克 ⑧〈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钽娜 修海林 尹爱青 编著 ⑨《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奏乐教学的建议》[德国]威廉。凯勒 ⑩〈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廖乃雄 ⑾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杨立梅 李钽娜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
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
潍坊市潍城区一弘教育培训学校 王凤梅
摘要:孩子0-6岁主要是感觉的学习,感觉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运动的形式来完成的。游戏在自闭症训练中,让孩子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达到肌肉松懈和舒解压力的目的;能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提高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及组织适合孤独症儿童能力和兴趣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关键词:自闭症
游戏
儿童
快乐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缺乏社会性互动、言语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重复是孤独症的三大特征。从社会互动来看,自闭症可以分为孤离、被动及主动但奇怪的三种型式,其中以孤离及被动型的人数最多;从言语沟通来看,大多数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无语,有的会说话,却常常自言自语,鹦鹉学舌;他们的兴趣狭窄,活动材料或用具十分简单,所玩的假扮游戏非常有限。社会互动障碍,沟通障碍及假想能力的障碍三者之间又彼此互相影响。要同时改善自闭症者的社会互动、沟通及假想三方面的能力,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一、游戏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
(一)游戏与运动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游戏可以让儿童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下学习和练习新的技能,包括语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等。除此之外,游戏也被普遍认为是儿童自己独特的表达沟通方式,尤其是在表达一些儿童自己不能言明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想法的时候。游戏是令人愉快的,因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得到很多乐趣,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孩子0-6岁主要是感觉的学习,感觉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运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最佳形式。
(二)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活动
由于自闭症儿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认知理解、社会适应、语言表达、运动协调等方面与普通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他们不知怎样与同龄人沟通、游戏,不能很好的、灵活的遵守游戏规则、社会常规,无法在情绪和人际上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连结,一些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并不想与其他儿童共同游戏,而是更喜欢自己单独游戏,也有一些自闭症儿童想要与他人游戏,但是他们在表达这样的愿望时有很大的困难,比如语言或其它沟通技能的缺乏等。自闭症儿童的游戏行为常常局限于简单的操作,缺乏(自发的)象征性游戏能力或该能力受损。孤独症儿童的假扮游戏非常少。不仅与同龄的正常儿童相比,而且与年龄稍小的正常儿童相比,甚至与具有同样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弱智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所玩的假扮游戏都非常有限。同样是玩耍物体,自闭症儿童缺乏幻想,非自闭症儿童富于幻想。
二、游戏在自闭症训练中的作用
自闭症儿童主要障碍表现在情感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感知觉异常、认知理解缺陷等。游戏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专注力、感觉统合能力、感知觉、模仿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增进自闭症的情感,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1、提高儿童的观察力、专注能力
游戏可培养儿童学会观察,并去感受游戏气氛及乐趣。
我在个训课上与茜茜玩《大拇哥》的游戏,说完“嘴巴尝尝”,老师要咯吱一下孩子,做过几次以后,每说玩“嘴巴尝尝”,茜茜就笑眯眯的盯着我,做好防备,等着我去咯吱她,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还学会了主动表达:“老师,你别挠我了。”
在集体课上玩这个游戏,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很好
在团体接力游戏中,接力时两个小朋友要击掌,小朋友相互击掌时,渐渐的学会注视对方。
2、提高儿童精细、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
(1)游戏可以儿童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通过游戏能让儿童自然地发展走、跳、跑、平衡等能力。玩时使大小肌肉活动起来,在玩耍中使大脑神经对深层的感觉进行
有效地统合。把孩子的运动融入游戏中,孩子们更喜欢。小班的孩子,尤其是自闭症小班的孩子,主要是动作的学习,比如“翻山越岭”的游戏:孩子先侧翻滚,然后膝盖着地爬过圈,再跨过障碍物,最后把篮球投入篮筐。孩子在游戏中自然发展了整个身体的能力及手眼协调的能力,提高感知空间位置的能力。
(2)“蚂蚁搬豆”的游戏,孩子们爬到终点后,家长说:“背背。”孩子爬到家长背上,搂住家长的脖子,家长驮着孩子爬到起点。锻炼了孩子的平衡能力、手部抓握能力、提高指令的理解能力、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3)拉小滑车的游戏锻炼孩子的手部抓握能力及力量,同时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及与人的互动能力
(4)《大拇哥》游戏,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伸食指的能力及以另一只手各指尖碰压的能力
3、提高儿童的模仿能力
(1)玩《大拇哥》的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自然学会了模仿伸食指指五官的能力
(2)在音乐律动游戏中,老师根据音乐编排了适合孩子们做的动作,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对劳动、工作及日常生活动作的模仿,如,洗手、洗脸、刷牙、梳头、开汽车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
4、提高感知觉能力
律动游戏是身体伴随音乐变换动作,在听觉刺激的同时眼、耳、触觉、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感觉的锻炼。
在“摸口袋”的游戏中训练了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
5、提高认知和理解能力
比如老师教孩子儿歌“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脚背上,脚背脚背摸摸。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膝盖上,膝盖膝盖碰碰。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肚子上,肚子肚子揉揉----”引导孩子做动作,让孩子通过游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区分不同的动作;老师唱歌“我的小手往上爬,一爬爬到头顶上;我的小手往下爬,一爬爬到脚背上。”一边唱孩子一边做动作。这样,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头顶、脚背、上、下。
康康是个语言较好的孩子,在学习相反的词时我与他玩“拍拍手、对对子”的游戏,孩子很喜欢:老师边拍手边说:“康康、康康听清楚,老师和你做游戏,我说大,你说啥?”孩子紧跟着边拍手边说:“老师、老师告诉您,您说大,我说小。”老师紧跟着边拍手边出题:“我说白,你说啥?或我说多,你说啥?”等。孩子对游戏熟悉后,由孩子出题,老师对题。
6、提高语言能力
包括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
(1)在“走走停”的游戏中,孩子们听到老师说“走”时开始走,老师说“停”,孩子们马上不动;训练了孩子的听的能力,同时孩子身体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2)再如“接龙游戏”训练的是孩子的表达能力。老师开始说“我爱吃苹果”,孩子接着说“我爱吃葡萄”-----;老师说“我看见汽车”,孩子说“我看见飞机”-----
7、提高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1)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比如“二人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2)现在的康复新理念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为主,以适应社会生活。躲猫猫的游戏,针对不同程度的孩子,沟通目标有所不同,从开始的对人的关注意识到加入语言的沟通,以至轮流等规则的理解和到与其他更多伙伴一起玩。
(3)培养孩子的游戏兴趣,孩子喜欢后中止游戏引发孩子沟通的动机,提高孩子主动沟通的能力。
8、提高理解及遵守规则的能力。
儿童的游戏,无论多么简单,其中都包含或多或少的规则,例如游戏“丢手绢”,游戏时,小朋友丢完手绢要去抓丢在背后手绢的孩子;抓不到要坐在这个孩子原来坐的地方 ;如果被抓到要表演节目。孩子要理解这些规则并能遵守规则。
9、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觉得游戏较之正规上课而言,是较为自由的,孩子投入游戏中,自然行为问题得到改善
比如,泉泉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逃避行为;不愿干就拍手、蹦跳。而在游戏课上,孩子很配合,表现很好,所以,用游戏的方式把训练目标融入进去,可以减少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三、游戏形式的分类
(一)一对一游戏,即为一个训练员或家长与自闭症儿童二人之间的游戏,比如感统课上的游戏,个训课上的游戏。此类游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完全顾及小孩的兴趣及爱好,并能依据其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更自由地也更精确地设计,其不受场地,时间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集体游戏,通常是在学校小组课与游戏课上体现。
1、操作性游戏。主要是锻炼小朋友的大小肌肉,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改善其空间概念。
2、比赛性游戏。主要培养孩子的运动力,培养其轮侯参与及建立输赢的概念,让孩子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亦可增加其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1)单人比赛。游戏的重点训练目标在于给儿童建立输赢概念
(2)双人合作比赛。游戏要求由两人同时去做,需二人协力方可完成的项目,如“两人三腿”,亲子互动比赛游戏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小朋友与人合作能力,增进与他人情感的交流。
(3)团体比赛。即游戏的胜负是以最终团队成绩来衡量。在游戏过程中,让小朋友树立团队精神。如“长跑接力赛”
3、理解性游戏。游戏的难度较高,且游戏规则完全是一些认知理解性质的活动。比如,“听数字,抢板凳”的游戏,孩子在听到老师提前指定的数字后开始抢坐板凳,孩子要理解这个数字就代表“抢坐”的意思,同时还训练快速的反应能力。
4、假装性游戏。
让孩子假装扮演实在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习得社会学习技巧。孤独症儿童较缺乏在这方面的能力,主要适用于能力较好的儿童。如:“老鹰抓小鸡”“过家家 ”
游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互相渗透和融合,只不过是游戏所设目标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而一个游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儿童参加该游戏的参与程度,是否能满足儿童需求,以及它们能否激发儿童从事游戏的欲望。
四、总结
在孤独症的训练中,家庭和学校起主导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孤独症儿童初期更适合家庭的疗育,而家庭的训练最好的形式便是游戏。我们必须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并精心地为我们的孩子设计及组织适合其能力和兴趣的游戏,每天都给孩子安排游戏活动,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得到放松,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并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第四篇: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作用
智能II代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作用
尊敬的各位专家、校长、同行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叫龙洪涛。我于2009年1月取得了二级心理治疗师和儿童结构化训练师的资格,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多年,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智能II代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作用。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该系统一、系统功能的概述
大家都知道智能反馈型音乐治疗系统,是以专业的放松音乐、自然背景、训练引导、配合音乐随动按摩、整体电加热、安神磁疗、头部面罩等多种放松功效、同时兼有语言传输、生理指标实施监测特点,集成了“音乐放松催眠治疗”与一体的智能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治疗系统。
二、系统功能的特点
那么智能2代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在治疗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该系统的治疗特点包括、音乐智能选择性和训练方案智能选择性。该系统储存的上千首曲子根据治疗者的生理状态进行智能判断,变换曲子。受训者进行音乐放松时,系统都会判断该受训者的生理状态,智能的选择四种训练进行组合,而后再来训练受训者,因此每次训练的内容会不一样。也就是不同程度的人群,所采用的训练方案将会不一样,这些完全是由系统智能控制的。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智能2代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对受训者具有哪些积极作用,也就是系统的理论依据。
三、系统理论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⑴音乐治疗的生理作用
现在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特征的改变如:呼吸、心跳、血压、脑波、皮肤、温度、皮肤电阻值降、肌肉电压、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等,从而调节大脑皮质、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改善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而增进机体内部稳定状态,解除受刺激所引起的身体不良反应,调节失衡的心理,减少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状态。为此,在康复过程中,我请教医学方面人士,理解人体的构造、各器官的功能、正常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同时了解我的康复对象的生活情况,做到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康复。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⑵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出现问题,他的头脑中就一定会存在某些不合理观念。如果这种不合理观念得到纠正,情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当一个人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人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一理论我在康复中进行了实践。在我的康复对象中选择不同的音乐结果会有不同的反应。舒缓的音乐能使孩子们心情放松,激昂的音乐能使孩子们兴奋。为了让孩子能够有良好的情绪让孩子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我选择能够调节孩子良好情绪的音乐,康复的效果很好。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⑶催眠对心理治疗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催眠作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创造出令人鼓舞的奇迹,受到人们瞩目。一般来说,浅度催眠状态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最好,在这个状态下,教师的暗示语所产生的效应要比清醒时大得多,暗示引起意向会更有威力,作用到潜意识会更强而持久,咨询对象会像海绵一样吸取所有的暗示语,成为自己已有观点的一部分。把那些抑郁、焦虑、厌恶、紧张等有害的负性意念,不愉快的事件和痛苦的经历彻底清除掉,用积极的正性意念(如:自信、满足、勇气、沉着、胜任、协调、专心等)来调整心里生理活动。发送情 绪,增强机体免疫生长与修复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智能2代音乐放松催眠系统“由单纯的医学治疗逐步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上来,下面结合实际我来谈一下
四、“智能2代音乐放松催眠系统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应用。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使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
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单一的医疗或单一的教育,其资源是有限的,而康复医学是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身心障碍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通过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以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他们重新走向社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催眠治疗,就是要通过医学康复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存质量,解除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智能II代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治疗里有庞大的音乐专业库涵盖了中国经典乐曲、中国民乐、外国经典乐曲和外国民乐上千首动听的音乐旋律,配以海边、小桥流水、下雨天等大自然声音,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喜好的人对放松音乐的选择现代研究证明,部分能充分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自然的声音如:大海、流水、森林等自然之音,配合治疗性的音乐,可以有效的提升音乐治疗效果。
音乐和训练指导语以a波形式输出,受训者在不需专心聆听音乐的轻松的状态下完整的把语句直接输入到潜意识中,成为新的思考习惯,达到极好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增强注意力和心智组织能力以及激发创造力的功效。将治疗引导语以及治疗音乐进行数字转化以a波形式输出、将脑波引导到更接近于放松状态的a波,从而明显提升音乐治疗的效果另外辅助远红外热能治疗和安神磁片治疗更能有效的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五、基于以往多项音乐疗法应用于自闭症案例的研究,结合自闭症的特点和以往的治疗方法,我们针对自闭症儿童辅助使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下面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康复案例,进行一下分析。卿松 男
11岁
自闭症儿童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他治疗前的症状及表现(图)目光呆滞、不言不语、因为怕黑没有安全感,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不脱衣服,目光中带着莫名的恐惧,不喜欢与同学交流,不能进行情感交流,环境和他人的一点变化就会使他感觉不安和躁动。属典型的自闭症儿童,针对他的症状和表现,我把对他的康复和训练氛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调整放松对象的呼吸节奏与频率,如:缓慢的吸气,呼气,同时感受到心脏有力的跳动,血液缓缓的流动等身体感受,体会大脑对身心逐渐放松的舒适感觉,这个阶段我用了一个月,每次50分钟,每周4—5次。
第二阶段:通过想像美丽的画面,放松大脑,把思维集中在想象物的“看,闻,听”上,并渐渐进入境界,平静思绪,抛开杂念,由此达到精神放松的目的。第二阶段我用了2个月,每次30---40分钟,每周4---5次。
第三阶段:通过身体各肢体部位一紧一松的动作,让肌肉经历“紧张—放松—更紧张—更放松—紧张—完全放松”这个交替过程,同时注意体会肌肉在从紧张转变到放松这个过程中,肌肉逐渐松弛感觉。第三阶段我用了1个月每次30—40分钟,每周4—5次。
第四阶段:通过平静的感受身体四周安静的环境,让身体感受到发热感,发凉感,下沉感,失重感,无力感,麻木感到身体各个器官的肢体部位,结合意境的自我暗示,让身心进入到完全放松催眠的良好状态。第四阶段我用了一个月,每次40---50分钟,每周5---6次。
治疗后的表现:通过心理催眠的治疗,现在他的情绪稳定,晚上也可以睡觉,不在需要父母陪同,在他的眼神中能看到感谢,高兴的神采,也渐渐有了少许的笑容。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对这套系统的一点理解和认识,有许多的地方还需要不断的专研和反复的验证更希望在坐的专家和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后,我将继续开展心理催眠治疗的研究与创新,把医教结合的理念切实的落实到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今天的讲座内容,有不当之处,还希望各位专家、校长给予帮助指导,谢谢。
第五篇: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综述
牡丹江地区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研究
刘建梅 于文哲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00 [摘 要]:自闭症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行为为典型症状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由于病因不明, 现在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康复主要以教育训练为主。游戏治疗作为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教育训练的方法之一,是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有效手段。经过游戏治疗,自闭症儿童在语言、社会交往、伙伴关系的建立、兴趣和行 为等方面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关 键 词] 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游戏治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自闭症儿童康复现状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症[1]。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加大了对自闭症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儿童自闭症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到十一,法国为万分之五,男女比例为4-5:1。我国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五到七,而且成逐年上升的趋势[2]。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截止到目前,既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自闭症儿童唯一的希望是走早期康复的道路,这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我国对自闭症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闭症儿童数量的增加,相应的自闭症康复中心和治疗中心也相继成立,但机构的从业人员往往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大量的自闭症儿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康复训练,导致许多自闭症儿童错过了接受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期,使得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社会交往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负担。
二、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障碍。许多自闭症儿童在感知别人情绪状态,表达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和建立伙伴关系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冷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喜欢独处,很少主动与人交往,不能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目光的交流,不会使用社会交往手势,面部表情单一等。
第二,语言障碍。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伴随语言障碍,如语言缺失,不能理解和完成指令,不能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等。他们讲的话大部分是模仿言语——逐字对他身边的人所说过的话进行重复,并且是一些不带任何明显交流目的的口头短语,这些短语没有语境关系。还有些自闭症儿童习得许多词汇,但不会恰当或有效地使用。自闭症儿童的另一缺陷是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社会性意义的功能。
第三,智力。自闭症儿童智力水平差距较大,有的自闭症儿童伴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有的则具有超人的智力水平。在自闭症儿童当中,大约70%的儿童伴随着智力障碍。极少数人是自闭天才,他们在机械记忆、数学计算、音乐方面等具有突出能力,而其他方面的功能都处于弱智水平。
第四,刻板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自闭症儿童具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问题。许多儿童表现出对一致性的强迫性需要。当家里或教师的日常规则改变时,他们表现出异常的烦躁和不安,甚至会大发脾气。习惯放在某个位置的物品一旦发生移动,他会坚持将物品回归原处。他们会对同一物品或同一兴趣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关注,对其他事物却毫无兴趣。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刻板而重复的行为,如转圈、拍手等。
此外,自闭症儿童会更多地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等。在大多数人关注自闭症儿童存在的交流障碍、技能缺陷和行为问题特征后,往往忽视了他们的潜力和积极品质。并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很多成功康复的自闭症儿童案例告诉我们,要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积极品质和潜力。
三、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皮亚杰这样论述游戏:“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就是游戏。他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的”[3]。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在进化中被选择的婴儿期和童年期的许多特征只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适应机制,而不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也就是说,童年期的一些特征,包括游戏,可能会给儿童提供即刻的好处和延迟的好处[4]。对自闭症儿童而言,首先他是儿童,其次他才是有障碍的儿童。因此,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康复治疗,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
首先,游戏有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象征性理解”。通过游戏, 使儿童懂得不同的玩具代表不同的生活中的物体, 以这种方式运用象征性的玩具还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真实的生活世界, 学会如何与周围的环境交流, 在游戏的互动中逐渐掌握言语交流的技巧, 如过家家游戏。
其次,游戏有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游戏能使自闭症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看到不同用途的玩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并且开始理解行为是如何改变结果的, 如积木游戏, 绘画游戏;自闭症儿童可以用玩具重演每天的生活情景,并且应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结果。如角色游戏、买东西的游戏等。
再次,游戏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表达、理解社会角色。游戏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了一种安全、自由、容纳的环境, 使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喜悦的或是恐惧的, 如箱庭游戏, 在游戏中, 自闭症儿童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处理不同角色的人与其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了解到不同的社会情境对人们行为的不同要求。可见, 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
1、游戏治疗及发展阶段
游戏治疗的产生源于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中发现了游戏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意义。它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5]。
从发展历史来看,游戏治疗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取向游戏治疗、结构主义游戏治疗、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精神分析取向游戏治疗中,治疗师很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当儿童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藉游戏帮助儿童,因此参与游戏治疗儿童的年龄一般在5岁以上。尤其重要的是,精神分析取向游戏治疗师认为游戏本身不具有治疗性,他们仅仅把游戏看作一种必要媒介来进行儿童心理分析,也就是通过儿童的游戏内容来分析儿童的潜意识。结构主义游戏治疗并不强调潜意识的分析,而是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主动设计游戏活动,让儿童在一定结构的游戏中发泄能量与释放压抑的情绪,进而达到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人本主义游戏治疗非常重视创设一个温馨而友好的治疗环境。
2、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的实践应用
由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独特性,导致其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缺乏自发的假装游戏和社会模仿游戏,象征性游戏的能力很差。反过来,自闭症儿童由于缺少象征性游戏,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在游戏中发展相应的理解、模仿能力,所以这种能力就更薄弱。因此,在研究者提出了通过训练自闭症儿童象征游戏能力的方法来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游戏治疗方法本身还有其优点,首先,相比其他训练方法,游戏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与人进行交往和交流;再次,对于言语却是或是有重度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来讲,通过游戏的形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其进行交流,并从游戏中获得更多关于自闭症儿童深层次的内容。这使得游戏治疗更容易进入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并得以长期坚持。
游戏治疗是一种低成本、高效、且便于推广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不很多。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多见于针对社交退缩儿童和遭受躯体虐待或性虐待的儿童。但毫无疑问,如果应用到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中,效果必然是明显的[6]。应用实践案例表明,通过游戏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其语言、动作、同伴关系、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且在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方法中,游戏治疗也并未形成一种独立成熟的方法。同时,一些相关的研究都是以个案的方式进行,因此在康复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对其实施个别化训练,为每位个案设置不同的游戏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治疗目标。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游戏治疗最大的目的是促进其身心及各项能力健康发展,使其能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自闭症儿童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今天,游戏治疗将会在自闭症儿童康复领域,乃至整个特殊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得以广泛推广。在今后游戏治疗的研究和应用中,将会是多种康复方法与手段在科学前提下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使游戏治疗日趋完普,并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M].上海:南京大学出版社.[2]冯志颖.《精神疾病诊疗常规》[M].天津挺进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6—47 [4]许波.《进化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O4.125— 126. [5] 刘敏娜,黄钢,等.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O4.[6] 周念丽.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OO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建梅(1981-)女,山东省昌邑县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高级,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于文哲(198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学。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515235,课题名称:民间游戏的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