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发票条款的税务风险防范
供应商(承包商)是企业税务风险的源头之一。防范合同的税务风险,一方面是选择税务状况良好的供应商(承包商),消除税务隐患;另一方面是规范合同,避免税务风险。
规范合同,必须明确以下发票条款:
(一)明确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企业向供应商(承包商)采购货物或提供劳务,必须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企业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应考虑发票因素,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对能提供规定发票的供应商(承包商)优先考虑。
(二)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要求
购买、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有不同的结算方式,企业在采购接受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合同中明确结算方式,并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
合同当中常见的结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1、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年×月×日支付货款的(百分比),在×年×月×日前付讫余款。
2、预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百分比),剩余货款于货物发出时支付。
3、现款现货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全部货款,乙方凭发票发货。
同时,企业可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必须通知企业,企业在验证发票符合规定后付款。
(三)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类型的要求
不同税种间存在税率差,而同一税种又可能存在多种税目,各税目的税率差别可能更大。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为了减轻自己的税负,可能会开具低税率的发票,或者提供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
《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开具发票要如实开具,不能变更项目与价格等,否则所开具的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此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采购货物时,还需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是否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避免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关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房地产企业在发包工程中,还需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是否必须提供建筑安装专用发票,避免取得服务业发票和货物销售发票,否则相关支出不能进入开发成本扣除。
(四)发票不符合规定所导致的赔偿责任
企业采购时不能取得发票,或者取得的发票不符合规定,如发票抬头与企业名称不符等,都会导致企业的损失。
为防止发票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企业在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发票问题的赔偿责任,明确以下内容:
供应商(承包商)提供的发票出现税务问题时,供应商(承包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不得包括税款、滞纳金、罚款等行政损失。
此外,企业可同时在合同中明确以下问题:
1、明确供应商(承包商)与贵公司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必须履行通知义务;企业与供应商(承包商)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配合。
2、双方财务部门及时沟通,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提供当地的税务法规。
3、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退货退款、返利、折让等事项,应提供证明和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义务。
第二篇:浅谈税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浅谈税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税务风险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执法、管理、服务等职责过程中,对国家、纳税人、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合法正当权益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对外影响税收职能有效履行乃至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对内影响干部依法行政与廉洁从税。税务风险主要源自税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从内部看,主要是权力行使不当导致的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风险。主要源自三个层面:(1)主观思想。有的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在行使权力时放弃原则和法律底线,导致为税不廉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2)制度规则。有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尤其对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监督制约不足;有的政务公开不到位,执法管理不透明,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3)执行操作。有的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执法管理中凭习惯和经验行事,程序手续不规范、不严谨;有的干部有纪律不遵守,有制度不执行,存在权力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二、从外部看,主要是纳税人不遵从税法导致的税收流失风险。可以分为三类:(1)故意性不遵从。主观上故意不愿纳税,甚至想方设法偷逃税款,拉拢腐蚀税务干部。这部分人数量虽少,但风险最大,需要严厉打击、重点防范。(2)选择性不遵从。主观上存在侥幸心理,征管严就趋向遵从,征管松就趋向不遵从。目前这部分人数量众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约束其趋向遵从。(3)过失性不遵从。主观上愿意纳税,但由于不了解政策、核算错误等过失性因素少缴税收,这部分人数量虽然较少,但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税收流失。
三、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干涉所导致的执法风险。在当前各
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把依法治税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税务机关承担责任。另外,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使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风险。还有,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
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类税务风险,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税收的大局,是新时期税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规范执法行为,降低行政类风险。所谓行政类风险是指依据《税收征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各项行政法律、法规,税收管理员因实施税收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收行政复议撤消、税收行政诉讼败诉、税收行政赔偿等不良后果及影响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如未按规定出示税收检查证,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等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如《税收处理决定书》、《税收处罚决定书》作出的决定引用的条款不明晰,定性不准确。三是税收机关设臵的称谓和职能上的多变性和不规范性,影响了的执法刚性。尤其是对执法主体资格的确认也包括对执法权限的确认。四是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上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等。如制作税收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收文书时,未两人以上同行并出示税收检查证明;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等。都是不规范的执法行为。《税收征管法》第九条规定:税收机关应当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税收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税收机关、税收人员必须清正廉
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税收人员不得索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不征或少征应征税款;不得滥用职权多征税款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这些规定是对税收机关执行职务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税收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到依法行政,对负责征收、管理、检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从根本上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因此,税务部门在征管理念、执法体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风险应对控制。从根本上讲,无论是内部风险还是外部风险,均源自于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没有有效行使,以及权力的误用甚至滥用,权力依附于岗位。岗位作为税务机关整个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对内行使职权、对外管理纳税人的基本平台,也是内外风险的汇聚点,税务风险均相应地体现为具体的岗位风险。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对岗位风险这个关键点实施有效控制,在控制用权主体方面,实行“高风险岗位、高素质配备、高标准要求、高奖惩激励”控制法,使人员素质与岗位风险相匹配。
三、开发应用信息化、一体化的防控平台。深化完善风险防范管理的各项制度、机制和措施,使之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要积极探索尝试引入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加科技”的办法,更规范有效地推动税收风险防范工作。开发统一的业务处理暨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将税务部门的各项主要工作和综合征管、预警评估、网上办税、行政办公等主要软件系统整合到一个平台之下,并将岗位风险防控理念贯穿到整个平台的功能设计中,使风险防控工作与业务流、信息流融为一体,保障各项防控机制高效运转。
四、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风险。二是税务机关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而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四是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五、提高税收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将防范执法风险与落实执法责任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税收执法风险意识,促使税收执法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执法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杜绝随意执法行为的发生。一是加强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摒弃权治的思想,提高执法道德水平,从根本上杜绝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二是加强执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业务水平,有重点地进行法律知识尤其是《税收征管法》等程序法的培训,控制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尽可能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税务机关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
六、要强化税法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筑税务部门与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的和谐关系。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横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
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这不仅不利于税收执法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执法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
第三篇: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来源:www.xiangdang.net上传者:jsxywl时间:2014-6-9
收藏该范文到自己的文库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风险防范 管道储运分公司 王龄
摘 要:合同变更是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与其他类型的合同相比,工程施工合同变更的发生更频繁,变更的内容与形式更复杂,跟合同变更相关的法律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合同变更及其风险防范,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主题词:工程施工合同 变更 风险防范
一、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
工程施工合同具有标的的不可代替性,履行期限长,标的额大,合同履行环境不确定因素多,合同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各种影响合同履行的主客观因素,在合同订立期间很难充分预见,因而工程施工合同在履行中难以避免要发生各种变更。
与其他类型的合同相比,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工程发包人对合同的标的,有单方的变更权;变更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技术核定单、设计变更单、发包人以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双方函件、会议纪要,都可能是合同变更的表现形式;变更带来的利益增减和法律后果也更加复杂;变更涉及的内容,往往专业性很强;变更行为的规范,除了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业规范和商业习惯,也占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包括法定变更与协议变更两种情形。法定变更即依据法律规定而变更合同内容。协议变更,即合同当事人在合意的基础上,以协议的方式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
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已经履行的债务不因合同的变更而改变。也就是说,合同各方当事人,都不能以变更后的合同条款来作为重新调整双方在变更前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
二、工程施工合同变更的原因
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业主新的变更指令,对工程的新要求。如业主有新的意图,业主修改项目计划、削减项目预算等。
2.由于设计人员、监理方人员、承包商事先没有很好地理解业主的意图,或设计的错误,导致图纸修改。
3.工程环境的变化,预定的工程条件不准确,要求实施方案或实施计划变更。
4.由于产生新技术和新知识,有必要改变原设计、原实施方案或实施计划,或由于业主指令及业主责任的原因造成承包商施工方案的改变。
5.政府部门对工程新的要求,如国家计划变化、环境保护要求、城市规划变动等。6.由于合同实施出现问题,必须调整合同目标或修改合同条款。发包人可以单方变更工程设计,其理由在于:工程施工合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承揽合同,承包人应按照发包人的要求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单方变更工程设计是发包人的一项法定权利,不需要与承包人协商一致,承包人必须按发包人依法变更后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否则就构成违约。当然,因发包人变更设计给承包人造成的损失必须予以赔偿。同时对合同价款、工期及质量等相关内容做出调整。
三、关于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
(一)不可抗力引起合同变更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形。2007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则对不可抗力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不可抗力是指承包人和发包人在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并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瘟疫、水灾、骚乱、暴动、战争和专用条款约定的其他情形。
不可抗力引起的法律后果,往往导致合同解除。如果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不足以使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则引起合同的变更。不可抗力引起的合同变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合同内容的变更,就是关于合同从非常状态进入正常履行,双方权利义务的安排。例如,场地的清理,已建部分的修复,追加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工期的重新确定等。二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如何分担。如果未在合同条款专门约定的,可以按照相关规范性文件来处理。2008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费用,发、承包双方应按以下原则分别承担并调整工程价款:
1.工程本身的损害,因工程损害导致第三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待安装的设备的损害,由发包人承担。2.发包人、承包人人员伤亡由所在单位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3.承包人的施工机械设备损害及停工损失,由承包人承担。4.停工期间,应发包人的要求,留在施工场地的管理人员和保卫人员的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5.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作为建设单位应认真统计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失,收集相关的证据。特别是对是否存在对方规避和减损措施不力的情况,进行厘清和区别。
为了规避不可抗力的因素给工程建设带来的风险,宜根据上述分担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如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并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要求承包人对人员、设备也进行投保。这样,在不可抗力造成损害时,可依据保险条款,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责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二)情势变更引起合同变更
情势变更原则,虽然没有出现在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的条文中。但作为合理兼顾合同当事人利益,保护市场交易,防止经济动荡的基本原则,在审判实践中,是一直体现的。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适用《合同法》解释
(二),在第二十六条对情势变更原则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慎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合理调整双方利益关系。
情势变更原则,所谓“情势”,是指作为合同法律行为基础的一切客观事实,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及商业上的种种客观状况,具体如:国家政策、现行法律规定、物价、币值、汇率、国内和国际市场运行状况等等;所谓“变更”,是指这种情势在客观上发生异常变动。一般而言,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是:
1.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履行终止之前。另外如果债务人迟延履行合同债务,在迟延期间发生了情势变更,则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因为债务人若守约履行就不会发生情势变更。
2.情势变更须是当事人所不能预见的。情势变更是否属于不可预见,应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及商业习惯等作判断标准。但对于发生机率很低的某种情况,如飞机失事等,但仍可依情势变更原则处理。3.情势变更须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而发生。4.因情势变更而使原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这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要件。
至于是否显失公平,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判断标准: 1.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 2.显先公平的事实须存在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或其中一方; 3.显失公平的结果,使双方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危害交易安全;
4.主张适用的一方因不适用而遭受的损失,一般要远大于适用时对方所遭受的损失。
情势变更原则的目的,在于排除因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公平的结果,使合同在公平的基础上得到履行或解除。情势变更事由发生后,通过当事人协商或者诉讼、仲裁,变更或解除合同。只有在通过变更合同仍不足以排除不公平的后果时,才扩张采取解除合同的措施。
四、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的法律风险和防范对策
(一)合同起草和订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对策
建设单位往往在合同起草,特别是一些格式条款的制定中,占有优势地位,但不等于说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会隐含着法律风险。而且正因为建设单位的优势地位,更容易忽略法律风险的防范,从而为合同变更埋下隐患。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
1.合同条款过于粗略。关于变更的条件、程序的文字表述,或没有提及,或不够具体明确,或不够严谨细致,可操作性差。由于合同条款往往是由发包人提供的,如果对合同的理解出现分歧出现争议,会发生不利后果。《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具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2.在通用条款加专用条款的合同中,没有充分注意到,专用条款与通用条款的衔接,而造成一些内容的空白或矛盾。
3.合同条款中权利义务不对等,有可能违反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禁用规定,而造成该条款无效。根据《合同法》第40条、第53条规定,免除己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以及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损失的免责条款为无效条款。
4.违反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建设合同的强制性规定,如禁止转包、违法分包,也可能造成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防范对策:重视合同条款的设计,特别是经过招标确定承包人的情形,更应该在起草招标文件时,就准备好内容具体、明确、周密、严谨、可行的合同条款。必要时,对合同中相关术语,例如不可抗力、签证等给予准确、具体的解释。根据工程特性,工期要求,气侯条件,工程款到位情况权衡考虑合同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变更的条件、程序和规则。文字表述切忌含糊和过于简略。合理安排双方在变更事项中的权利义务,有限度地利用优势地位。在使用通用条款加专用条款时,一定要吃透通用条款的内容。
(二)施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对策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预见性大的特点,出现变更是在所难免的。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坚实、细致、科学的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变更,真实、合理地认定必要的变更,杜绝舞弊和漏洞,维护建设方的正当利益。施工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有:
1.现场施工不能很好地贯彻设计意图,造成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而发生额外的变更。
2.设计与施工现场不符,各专业设计之间存在矛盾,而在施工中未得到及时发现和变更,从而带来损失。
3.监理工程师和现场代表的大量的口头指令,导致最后责任不清,难以准确认定。
4.隐蔽工程未能及时验收,或验收不严,给对方虚报变更工程量,留下机会。
防范对策:第一,做好工程开工前的合同交底和设计交底,使双方的现场人员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工作程序以及合同约定的双方工作界面、权利义务安排、违约责任等。为全过程科学管理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现场信息管理,建立工作日记,及时记录施工进度、质量,以及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业主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以及不同施工专业的意见,及时协调处理涉及变更的各种具体问题。第三,要严格限制设计变更。主要是涉及安全、质量和使用功能时,才可以按程序办理设计变更。第四,施工中各种正式信息的传达,尽可能采用书面形式,并对双方往来各种信息交流,及时进行梳理、备存,收集涉及变更的对我方有利的证据。第五,要树立严格的守约意识。因为合同是约束双方行为的,作为建设单位也要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权利义务,防止由于己方违约,遭对方索赔而形成的合同变更。
(三)工程签证过程的法律风险和防范对策
工程签证就是指工程发承包双方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对支付各种费用(施工过程发生的与设计图纸、施工方案、预算项目或工程量不相符,需要调整工程造价的)、顺延工期、赔偿损失所达成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补充协议。互相书面确认的签证即可成为工程结算增减工程造价的凭据。工程签证一般有以下几种:工程经济签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环境、业主要求、合同缺陷、违约、设计变更或施工图错误等,造成业主或承包商经济损失方面的签证。工程技术签证:主要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的临时修改,涉及的价款数额较大。一般应组织论证,重大变化应征得设计人员同意,做到安全、经济、适用。工程工期签证: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因主要材料、设备进退场时间及业主等原因造成的延期开工、暂停开工,工期延误的签证。工程隐蔽签证:是指施工过程中对以后工程结算影响较大的签证,资料缺失将无法补救,难以结算。签证工作常见风险有:
1.超越项目管理程序,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合要求。为了追求项目实施进度,往往前期工作不够扎实,施工图比较简略,或者与现场实际出入较大。从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频繁,甚至设计变更联系单比施工图纸还要多。2.未经核实随意签证。签证内容与实际不符,有不了解定额费用的组成而盲目签证的,有不应列入直接费而盲目签证列入的;也有未经设计人员同意而随意提高用料要求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对投标包干的项目或者不应该签证的项目进行大量的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建设单位不认真核实就签字。
3.程序混乱。当遇到该进行工程签证时,业主代表往往不及时给予签证或者双方扯皮,结果造成涉及变更的事项越积越多,最后事过境迁,难以一一辨明真伪,反而给合理确定变更事项造成障碍,从而导致损失。
防范对策:工程签证,本质上就是属于变更合同的行为。鉴于签证在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单位要重视签证过程的管理,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而控制工程造价。首先,要提高现场签证人员的责任感,在合同条款规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努力维护业主自身的利益,确保投资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也应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承包商,杜绝不正之风。签证管理人员要熟悉合同内容,掌握一定的工程管理和造价管理知识。第二,要及时办理签证事项,随时发生,随时签证,不可拖延。第四,要认真审查待签证的内容,保存好相应的设计变更单、现场日志、影像资料等证据材料。重大签证,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形成会议纪要等书面材料。第三,要明确现场签证人员的权限。一是单张签证涉及金额大小的限制;二是区分技术类、经济类、以及技术、经济混合类,专业分工签认,涉及经济内容的签证,必须由造价管理人员实施。第四,现场签证单应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说明详尽、文字表述无歧义、图示尺寸准确、计算过程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量计算无差错,施工签证及其附件能够相互解释。
第四篇: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讲稿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广东新丰江律师事务所
李飞艺律师
“企业财富的一半甚至更多,与合同有关, 企业的利益,大多数是通过合同实现的。
合同顺利的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一份好的合同,会让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一份不好的合同,也有可能让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如何正确签订和使用合同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要点 合同主体 合同形式 合同内容
一、审查合同主体
合同主体即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审查合同主体,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风险 的发生,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并购、资产重组、投资等重大交易中,还需要聘请律师进行尽职调查。 合同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与自然人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号码、住址(如果是外地人,需要了解其在本地的住所)、联系电话等,确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无效。如果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效力待定,效力待定的合同可能会因其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而归于无效。
审查其身份资料,最好将对方身份证复印留存 在与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包含了企业的基本信息:注册资金及到位情况、企业属性(国有、集体、国有控制、私营)、企业性质(有限、股份、外资、合伙)、法定代表人、住所地、经营范围、年检情况;如果有必要,还可深入了解:股东出资及组成、章程、资产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关联企业、实地考察。
从企业的营业执照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比如:如果对方注册资金比较少,而双方签订的合同标的数额特别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实力签订这个合同以及有无能力履行合同。还有住所、办公场所,是否与营业执照上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要问个为什么?是因为从小的办公场所换到更大的场所,还是因为不诚信 故意变更经营场所。
另外还要看对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或经营许可的(如经营民有爆破用品)
审查上述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是否具备签约资格、履行能力及商业信誉如何
例如:某些较大企业,其对采购部门往往会成立一个壳公司来从事这样的工作,这样是规避风险,其注册资金往往很少,也没有大额固定资产,更没有可产生盈利的设备或产品,因此,对这些企业要区别对待,如果吃不准,最好现款现货交易。
另外需要注意:签约主体不等同于合同主体。 签约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
签约人是合同对方的代理人的,应注意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授权委托书,以确认该签约人的代理资格。必要时,与被代理人取得联系,查验真伪。
二、确定合同形式
合同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如传真、电子邮件等)。
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达成的合同有如下风险:
1、传真件:便于伪造,无盖章的原件
2、电子邮件:容易篡改
3、口头协议:空口无凭
上述形式还有不利于保存的缺点,发生纠纷后,在司法程序下,证明力弱,不能作为直接的证据使用,需要加以其他证据予佐证。
在签订合同时,在合同形式方面应该要注意:(1)法律明确要求书面形式的,一定要用书面形式(如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重要的合同更应采用合同书的形式
(2)(3)涉及多页文本的合同,应加盖骑缝章。
合同文本上无实际内容的,应注明“此页无补充”或“以下无正文”等说明,以防对方伪造或变更合同内容。
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它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中国有句古话“口说无凭;
其次,避免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合同的签订就是制订一项规则,也可以说双方为此设定了游戏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
再次,预防合作方对业务员的职务行为不予认可(如有合同,配上业务员的职务,法院则可认定交易存在)
三、明确合同内容
即使合同主体完全合格,合同的合法性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合同内容的某些约定仍可能触及相关强制性规定而不合法,从而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合同内容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合同名称
合同名称应与合同内容、属性一致,不存在冲突,名称界定不准确,可能影响对合同法律关系的判断。对于法律关系不好定义的,最好用《合同书》或者《协议书》这样的中性词进行命名,以免产生歧义。
(二)标的条款
合同的标的有物、权利、行为、智力成果等。合同标的即是合同交易的对象,合同是围绕标的物展开谈判,形成交易的规则,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约定,则合同不能成立。如果约定不明确,则可能会在履行中发生争议。 需要注意:
①如果是买卖合同,应明确该标的物归谁所有。
②应使用标的的正式名称,而且在首次提到时要使用全称。 ③对标的进行描述时,必须明确、具体、详尽。
(三)质量条款 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签订质量条款时,应当首先明确合同相对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并写明该标准的名称以及编号,约定质量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等。
(四)数量条款
合同涉及数量条款时应注意:合同中涉及的数量必须清楚、准确,不能使用“大约”、“左右”等含糊的概念。
(五)合同价款 注意两点:
1、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
2、明确付款的方式
注意:模凌两可的约定会给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如:季付、收到货物后付款、验收合格后付款等这样的表述极易引发争议。
(六)定金条款
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合同条款如果写“留置金、押金、保证金、订金|等”,没有约定“定金”,如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会给予支持。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的百分之二十。
(七)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条款 ◆应注意:
①应在合同中写明具体的履行起止日期,避免因履行期限不明确而产生纠纷。
②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的具体地点。
③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当的履行方式。如果货物送往本地,当明确约定送货地点,这关系到纠纷处理时法院的管辖;如果货物送往外地,则尽量不要写明,而应争取约定由本地法院管辖。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的经办人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经办人离开后,对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给诉讼中的举证带来困难。施工企业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当对方更换新的经办人时,应当要求对方提供授权委托书。
(八)违约责任条款
违约责任条款是十常重要的条款,如果你在合同中起草一个比较好的违约条款,则很有可能会限制对方违约行为的倾向。
违约责任条款应注意:
①如果涉及到支付货款的,可以约定每逾期一日支付百分之几的违约金。
②违约金与定金不能同时适用,一份合同不能同时存在违约金和定金,如果两者都存在,只能选择其一。③违约责任应该和义务相适应。
④如果违约会导致损失的,应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或或直接明确损失赔偿额。
⑤合同约定违约金时,违约金约定数额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九)争议解决方式条款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争议,为使争议发生后能够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应当在合同条款中对此作出规定。
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将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管辖法院。可能会增大诉讼成本,更可能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降低了胜诉的几率,为企业带来损失。
◆防范要点:
①诉讼或者仲裁只能选择一种。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诉讼方式解决。
②如选择诉讼方式,一般是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一般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但是,合同纠纷,依照法律规定诉讼管辖可选择,可选择的法院有: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我方应依法遵循对己方有利的原则选择管辖法院。
③如果约定仲裁方式,要有明确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的事项属于仲裁的受理范围,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地点应准确无误。
四、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些危险信号
1、住所突然变更,如比较好的经营场所换在较差的场所;
2、经常联系的业务员或业务经理离职,这也是一种危险信号,这可能是对方经营状况不好导致人员变动,还有直接一点的,在履行当中对方业务员签订的一些单据、收货单、发货单,在发生纠纷时对方有可能会直接说这个人不是我们公司的人,他们公司没有这个人,面对业务员变动,应及时将该业务员签订的单据进行结算由对方盖章确认。
3、发现对方付款不正常,如经常拖延,如对方给你的支票因为余额不足导致退票,这也是一种合同可能违约的危险信号。
4、经常找不到对方老总或财务人员,这也有可能是对方财务发生状况的一种表现,很有可能是因为躲债而经营找不到人。
5、对方突然以比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资金链断裂,争需资金回笼,而对方资金不足,也是产生合同违约的一个原因。
6、平时订单比较正常,对方突然下很大量的订单,数量超出了常理,这个情况也需要注意,对方有可能会利用你们之间的信誉关系,下一个很大量的订单,把你公司的产品 弄过去,但实际上对方根本没有付款能力,这也是一种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信号。
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对方出现的危险信号,如果发生这些危险信号,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第五篇:合同预付费法律风险及防范
合同预付费法律风险及防范
来源:胡律师网 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专业企业法律顾问胡律师认为,有些公司为了抓抢业务,订立合同时作出种种不合常理的承诺,这样就容易留下漏洞为对方利用。
2001年8月,西安宏洋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南飞毛腿运输公司签订了一份小型柴油运输合同,双方决定在武汉见面签约。签合同时,西安方称自己有急事需到广州,要求先签订一个主合同,以后再签一个副合同予以补充。
运输公司觉得不会存在什么大问题,便答应了。双方对标的物的具体种类及价格等各方面的问题逐一商谈,约定由湖南飞毛腿运输公司将西安宏洋公司提供的100O台柴油机从西安运到湖南,运输款共10万元,飞毛腿运输公司先交1万元定金作为履行合同的保证。当谈到交货地点和其他一些细节问题时,商贸公司称火车将开必须南下,在交货地点一栏上草草填上“在湖南岳阳”便迅速离去。
但湖南的地理范围很大,究竟在岳阳何处进行交易,则不够明确。这样的合同是无法履行的。为了弥补这种漏洞,就需要再订立一份细则性的副件,加以完善和解释,这个副件就是所谓的副合同。
10天后,西安宏洋公司与湖南的运输公司签订了一份副合同,约定将柴油机运到湖南另一个城市的一个仓库。在签副合同时,西安方故意将副合同的签订日期倒签在主合同之前,运输公司负责人粗心大意,当时并未发现。
副合同签订后,湖南飞毛腿运输公司依约交纳了1万元定金。一月后,该运输公司依副合同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将1000台柴油机按时运到湖南某市仓库。当运输公司要求宏洋公司付款时,宏洋公司却拿出主合同,称按主合同规定应将货物运到岳阳。由于运输公司“擅自”变更合同履行地点,宏洋公司只付三分之一的运费并将其交纳的一万元定金予以“没收”。运输公司当然不答应,于是一纸诉状将宏洋公司告上法庭,双方在法庭各执一词,运输公司认为副合同是主合同的补充,实际执行应以副合同为准。而宏洋公司则主张主合同订立在后,履行地点已经予以变更,运输公司应按“签订时间在后”的主合同履行。
拿到这样两份合同,法院一时难以辨出其中的真假虚实。这样一来,案子一拖再拖,当然,宏洋公司并没有任何损失,因为它不但分文不花就完成了货物运输,而且还凭空得了定金。倒霉的则是飞毛腿运输公司,它不但没有按期拿到运输费用,而且还莫名其妙地搭进去1万元。www.xiexiebang.com
为防止受到预付费欺诈,企业首先应注意不要盲目签订定金条款。在签订合同时除了要对合同交易对方进行审查外,还应认真制作合同条款并仔细审核,即使是一个标点也不能放过。如果在合同中自己的义务被限制较多,或者对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最好能够当场提出,倘若对方坚持不改,则表明其中必定有诈,这样的合同还是不签为妙,否则极可能引狼人室。如果发现合同相对方以各种名目收取其他各种费用,也须提高警惕。签合同时要严格审查合同条款,使权利、义务对等,条款规范、约定明确,以利履行。合同主要条款不能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以防止对方利用条款设置骗局,留下隐患。
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诈骗屡屡得手,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事实上,合同相对方提出的一些看似公平的条款,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对方对某些法律问题的规避;己方提出的,在业务上很有利的条款,实际上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法律隐患。因此,企业除了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外,聘请有合同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员做法律顾问,是企业避免合同法律风险的一条捷径。(文章来源:胡律师网
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