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说 2.个体在3~6岁处于()期。A.童年
B.幼儿 C.少年
D.青年
3.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相对()。A.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4..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A.先快后慢 B.逐步减慢 C.先慢后快 D.逐步加快
6.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7.意识的()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A.觉知性
B.能动性 C.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8.()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A.成就需要
B.交往需要
C.权利需要
D.进食需要
9.()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自我
10.()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A.信息源
B.信息 C.信息渠道 D.接受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E.理想
2.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脑垂体
B.脑
C.面神经
D.脊髓
E.脊神经
3.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A.逻辑技能 B.动作技能 C.具体技能
D.抽象技能
E.智力技能
4.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纹理梯度 B.线条透视 C.相对大小
D.光线和阴影
E.视轴辅合
5.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A.记忆法 B.重建法
C.回忆法
D.再认法 E.再学法
6.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A.动作想象
B.逻辑想象
C.无意想象
D.一般想象
E.有意想象
7.意识的特征有()。A.觉知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目的性 E.社会历史性
8.生物性通常包括()。A.进食需要 B.交往需要
C.饮水需要
D.睡眠与觉醒的需要
E.性需要
9.人格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包括()组成部分。A.气质
B.人格倾向性
C.性格
D.人格心理特征
E.自我调控
10.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有()。A.信息源
B.信息
C.信息渠道
D.接受者
E.反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1.实验法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和自然实验法。2.__________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3.__________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实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__________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是__________的再认与重现。6.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__________和创造性思维。7.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__________。8.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
9.应对的功能可分三个方面,问题取向的应对、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和__________。10.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__________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睡眠的阶段。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4.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2.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1.基本情况:
王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李X,女,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倾,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因为父母工作关系,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出现心情压抑,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下降。她曾反复对家长说,“不想上学”。在家每隔2-3天就要哭一次,家人无法哄劝。有头疼、失眠、胸闷、厌食、腹泻等不适应症状,一天有时只吃一顿饭。在墙上乱涂乱画,用纸剪出一个大大的死字,时常晚上在家既不写作业也不睡觉,长时间呆坐。考试失利后,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喜怒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就发脾气。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非常低落,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2.基本情况:
周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来访者在家中时候,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从小比较开朗、活泼、但是很听话,在家人和老师眼中是个捣蛋鬼,学习成绩普通。好勇斗狠,让家长教师头痛不已,后因打架问题被校方记过。在学校,稍有言语不和便与别人拳脚相向,被批评教育多回。但是却屡教不改,多次重复。于是转学,稍微好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多久又旧病复发,因为打架斗殴而多次被学校老师、领导、干部批评教育,稍有成效,但没有多久又会出现,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与同学的关系显得很紧张,疏远老师、领导、干部,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批评感到反感,会与干部在工作中争执,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A 5.A 6.A 7.A 8.A 9.C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D 3.BE 4.ABCD 5.ACDE 6.CE 7.ABDE 8.ACDE 9.BDE 10.ABCD
三、填空题 1.实验室实验法 2.反射 3.品德 4.错觉 5.错误
6.常规思维 7.有意注意 8.自我实现需要 9.智力 10.原因
四、简答题 简述睡眠的阶段。
答: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入睡期,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有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为浅度睡眠期。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其主要特点是以短节律脑电波为主,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第三阶段是中度睡眠期。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脑电波开始出现Δ波。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Δ波为主。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随后进入到5-10分钟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睡眠者的眼球做快速上下左右运动。Δ波消失,伴随着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对需要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该理论吧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
① 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② 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③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④ 尊重的需要。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种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
⑤ 认知需要。这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⑥ 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需要。
⑦ 自我实现需要。这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这种理论反映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3、答: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4.
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中等层次和高层次。人际交往的意义:
① 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② 促进个体心理发展。③ 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④ 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论述题
1.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即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的多,概括的多。道德包括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在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和风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是道德的基础。2.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答:气质的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以自制。
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
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冷漠。
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
六、案例分析
1、答:
(一)原因分析(3分)
(1)情感原因:幼年时期情感剥夺的生存环境,使得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焦虑和冲突的方法,不幸的环境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学后,家长一味重视学业,忽视了品格教育。其在同学中不再表现的很优秀,班内学习排名居后。这些更加重了内心的无奈和挫折,导致幼年时期遭遇再现,于是悲观压抑,选择逃避和发泄情绪来避免自己的继续受挫。
(2)认知原因:家人的期望,榜样的示范,为树立了很高的人生目标。但学业难度的加深,教学方法的灵活,使得反应力较慢的她,一时无法适应,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二是自我评价降低,采取自责、自罚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认知的偏差。
(3)行为原因:面对失败的情形,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为避免内心受到伤害,选择身体健康为代价,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消沉倦怠。另一方面,压力的积累,又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产生无法脱离的低落情绪。
(二)解决方案(4分)
(1)“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的综合性心理辅导对策。让其充分讲述痛苦的体验,宣泄情绪,同时给她安慰、信任。关怀、支持该生构建新认知,并伴以一定行为技巧的学习应用与生活指导,使她的抑郁情结得以舒解,激发她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导她走出心理危机。(2)各方面的协调。其中家庭环境的协调是关键。①.宣泄释放:以情绪的宣泄和释放为主。倾吐出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宣泄出积存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②发现心结:帮助她找出深藏的不合理信念,或者叫功能失调性假设。例如:如果我的成绩不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就考不上高中、大学;③解释澄清搞清楚这些不合理信念与她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改变认知结构。④自我及时强化 当她认识到不合理信念以及自己的消极情绪后,帮助她予以放弃,并及时建立合理的信念,强化她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3)帮助她制定合理的生活、学习计划,每天晚上睡觉前,考虑明天干什么。计划不能定的太高,但也不能太低,要留有充分余地。这样使她每天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实来”,培养她的自尊、自信。
(4)对消极情绪作建设性的宣泄,具体做法有:闭上眼睛听音乐,让自己感觉随音乐流动;每周和父母老师进行一次坦诚对话;每天早晨跑步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表象训练,在大脑中通过表象的形式,把原有的消极情绪在大脑中主动诱发出来,随之代以积极的情绪或进行放松训练,以减轻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三)小结
引导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变化,家长要对子女更多的关爱和心灵关注。
2、答:
(一)原因分析(3分)
(1)个体原因。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认知水平能力不同,错误的认知一定在现实中四处碰壁,其结果就是必定会造成痛苦。承受压力程度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在人的青春期由于激素及性格正在成熟等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承受压力的水平明显的会低很多。个体正确的心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没有正确的心理对待别人的言论的压力,就会导致承受水平相当低。精神承受能力:这个是个体差异中的先天决定因素,很难有所改变,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基本都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改变。每个个体的精神承受能力是固定的,后天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转移压力,但是有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磨炼后形成的阅历。
(2)社会因素 整个社会中,不良因素有很多,而且很容易影响人的心理形成,一旦形成定势,就会变成固定模式。而且很难改变,并且改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3)不良的宣泄形势。
(4)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5)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分泌功能迅速发展,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度常迅速地增强或减弱,从而形成情绪的波动不安,出现偏激认识和冲动行为。
(二)解决方案(4分)
(1)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攻击性的行为倾向或是人际交往关系的紧张,都是因为其偏激的理念所导致的。而偏激理念的习得和形成是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引起。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强化(教育方式的不对,缺乏沟通的强行命令等等),不经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疗法矫正,求助者将会在恶性循环中导致最终反社会和攻击性人格的形成。让求助者找出最受欢迎的学生,并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2)制定自我控制约定,并进行演练,最后实地进行训练。和老师、家长,联系重新规划日常生活,丰富日常活动,及时奖惩,并让其记下治疗的最新感受。真正品尝进步的快乐。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
(3)采用新的松弛及发泄方法,让他的不良情绪有所宣泄,比如做运动,练射击,拳击等。
(三)小结
有效预防的手段:拓宽兴趣范围,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不愿别人管他。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___从初生到入学前___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__蒲来尔___的《儿童的心理》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3.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分为_纵向研究__和__横断研究 ;
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分为_整体研究__和_分析研究_;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分为__差异研究__、__相关研究__和__因果研究__。
4. 儿童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般将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为__婴儿期__、1—3岁为____先学前期_、3—6岁为__学前期或幼儿期_。
5. 动作、形象和语词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思维中的规律性变化,使得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
态:__直观(觉)行动思维__、__具体形象思维__、__抽象逻辑思维,其中___具体形象思维___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典型方式。
6. 以传统的气质类型为标准,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7.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
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一定数量(如长度、重量、体积、面积、数目、质量等)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3.社会性:是人的一种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4.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
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
发展区。
三、简答题
1.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试用实验说明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特点。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吉布森等对36名6.5-14个月的婴儿测验的结果,有27名婴儿从平台爬向了浅滩,只有3名爬到深滩。大多数婴儿虽然听到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他也不过去,或只是哭叫。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3.简述幼儿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4)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5)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
5.简述幼儿言语发展中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四、论述题
1.试述幼儿言语发展中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不完整句。最初,儿童句子的结构时不完整的。儿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于1-1.5岁。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时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在1.5-2岁左右。
完整句。幼儿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到6岁左右,儿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2岁以后,简单句逐渐增加。学前儿童使用的简单句主要有主谓结构句、谓宾结构句、主谓宾结构句、主谓双宾结构句。
幼儿复合句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句中修饰语逐渐增多。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此外,还有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2.幼儿同伴交往主要存在哪几种类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根据研究,幼儿的社会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各具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大多数儿童从出生之日便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生存需要,而且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同时,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也有影响,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提出了许多制约性。
五、案例题
例1: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子几乎长3倍。
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试用幼儿想象的有关特点分析上面两个例子,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例1说明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例2 说明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情,即混淆假象与事实。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
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1.试用实验说明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特点。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这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玻璃放有方格图案,另一侧则在一定距离下面布置了同样方格图案,造成一种视觉印象: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试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试验记录婴儿的爬向。
吉布森等对36名6.5-14个月的婴儿测验的结果,有27名婴儿从平台爬向了浅滩,只有3名爬到深滩。大多数婴儿虽然听到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他也不过去,或只是哭叫。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2.幼儿同伴交往主要存在哪几种类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根据研究,幼儿的社会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各具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大多数儿童从出生之日便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生存需要,而且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同时,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也有影响,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提出了许多制约性。
五、案例题
例1:一个3岁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心爱的玩具而哭泣,这时妈妈给他一块糖,他立即破涕为笑。
例2: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是妈妈的身影消失之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立刻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例3: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着要妈妈,会引得早日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孩子们都哭起来。
试用婴儿情绪发展的相关特点分析上面子3个案例。
例1说明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易变是其主要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例2说明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其易变性与此有关。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例3说明婴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其易变性亦与此有关。即情绪情感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第三篇: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_
心理学自考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C)。A.态度 B.情感 C.情绪 D.认知
2.(B)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认知
3.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A)。
A.意志过程 B.行动过程 C.认知过程 D.情绪过程 4.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5.下列哪个心理学分支不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B A.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B.临床和咨询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发展心理学
6.(B)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7.亲人去世、考试将近、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引起的睡眠属于(A)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8.有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听到远处轻微的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D)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高 D.绝对阈限低 9.双眼视差作为一种重要的线索知觉的是(A)。A.深度 B.运动 C.时间 D.方位 10.短时记忆中,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是(B)A.识记 B.复述 C.回忆 D.再认
11.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说明思维具有(D)。
A.直观性 B.概括性 C.创造性 D.间接性
12.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力概念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表明,当智商高于120时,智力水平与创造力水平的(A)
A.无显著相关 B.显著相关 C.成正比 D.无法确定 13.反映多词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的是(A)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难度
14.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会对月伤怀,这体现的是情绪的(C)A.激情 B.抑郁 C.心境 D.应激
15.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说明了人格特质具有(D)A.独特性 B.复杂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6.早期的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能适当的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体现的是人际交往的(D)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
17.同样的压力情境使有些人苦不堪言,另一些人则平静的对待,与此有关的影响压力的因素是(C)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8.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可爱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B)
A.否认 B.文饰 C.升华 D.反向 19.个体心理发展最为明显的时期是(A)
A.从出生到青年初期 B.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 C.青少年期 D.老年期
20.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是(D)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 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 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智商
智商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4、社会性发展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一)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二)什么是思维?它的特征有哪些?
(三)什么叫效度?效度有哪些种类?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哪些?
(五)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应对挫折的方式,请你简述一下。
(六)简答动机的认知期待理论。
四、论述题(共3小题,1、2题各选一题作答,二者均答者,以前1题计分,8分;第3题必答,10分。共18分)
(一)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请对其加以评价。
(二)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三)请论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式。
答案
一、选择
1—5 C B A D B 6—10 B A D A B 11—15 D A A C D 16—20 D C B A D
二、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 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 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智商
智商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3、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三、简答题
(一)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答: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一)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
(二)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
(三)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
(二)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答: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间接性
2、概括性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
(三)什么叫效度?效度有哪些种类?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如果一个测验是有效的,它必定是可靠的。但反过来,一个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它并不一定是有效的。
1、内容效度:取样的适宜程度
2、构想效度:是否达到对某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3、预测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对行为预测的程度。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家庭谱系研究: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二 双生子研究: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2.家庭环境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社会实践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
(五)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应对挫折的方式,请你简述一下。
答:常见的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具体表现为十种方式:(1)否认(2)幻想(3)压抑(4)投射(5)反向(6)转移(7)退行(8)文饰(9)补偿(10)升华
(六)简答动机的认知期待理论。
答: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 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
四、论述题(三选二)
(一)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请对其加以评价。答: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 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 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 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二)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答:心理学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出现了以下五个流派:(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它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该流派代表人物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第二,主张对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三)请论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力培养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 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 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5、其他因素 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
创造力培养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A.组织教学的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学生的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2.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结构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B.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9.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是属于()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和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和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14.观察法的不足是()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的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16.在问题教学的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激起以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A.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B.对有关的知识保持相当的注意、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C.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 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
D.回忆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认知策略、提出必要的假设
17.对于体育洁动和社会公益劳动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高()
A.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
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D.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18..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A.知识的应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B.知识的应用就是知识的迁移
C.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D.知识的应用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19.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20.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A.一星期后B.半个月后
C.一个月后
D.半年后 21.道德观念即()
A.道德准则
B.道德观点
C.道德判断
D.道德认知
22.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
A.算子系列
B.问题空间
C.问题解决
D.问题情境.23.关于迁移的经验泛化说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
A.桑代克 B.伍德沃斯
C.贾德
D.詹姆士
24.心理学上把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作为()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个性心理特征
25.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
A.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
B.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
C.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D.高级概念和低级概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26.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 B.学习策略是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
B.C.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D.学习策略是一种能力 E.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的27.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有()
A.教师
B.社会
C.学生 D.环境
E.家庭
28.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A.直观一操作性
B.动作一形象性
C.指导一模仿性 D.讲授一发现性
E.基础再现性
29.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包含以下几种成分?()
A.目的B.个体已有的知识
C.障碍 D.假设
E.方法
30.下面罗列的各种模式中哪些是属于概念同化的模式?()
A.并列性同化
B.类属性同化
C.总括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E.结合性同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2.请说明男女生在智力成分上的差异。
3.班级群体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什么是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成哪几种?
5.请分析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6.请简述认知同化理论。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2.请联系教学实际阐述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D【解析】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2.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3.C【解析】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4.D【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B【解析】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6.C【解析】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7.A【解析】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权威定向水平两个阶段。
8.B【解析】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9.D【解析】技能可以划分为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0.C 11.A【解析】由于能力的量的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12.C【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这就是下位学习。
13.D【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辅助性策略也可以说是支持策略。
14.C【解析】使用观察法时,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判断。
15.A【解析】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动机可以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两种。
16.A【解析】在问题的解决阶段,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重新组织等。17.D【解析】社会的阻抑作用表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愈加明显。18.A【解析】知识的应用是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题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应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19.A【解析】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从客观责任向主观 责任发展的。
20.C【解析】经研究证明,第四次复习应该安排在一个月之后,第一次为一天之后,第二次为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次为半个月之后。
21.D【解析】道德观念即为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动准则韵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2.B【解析】信息加工论认为,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了问题空间。23.C【解析】贾德提出了迁移的经验泛化说。
24.B【解析】性格是指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25.A【解析】根据抽象程度,概念可以分为抽象观念和具体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
26.ABE【解析】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27.ACD【解析】学校教育中核心因素是教师、学生和环境。
28.ABCE【解析】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在发现上还很欠缺。29.ACD【解析】问题的必需成分有目的、障碍和假设。
30.BCD【解析】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概念同化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类属性同化)、上位学习(总括性同化)和组合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角色的多样性。教师扮演的角色很多,包括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相应地,学生扮演另一方的角色。(2)影响的深远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都是深远的,甚至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3)平等性。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4)权威性。指教师在学生眼中代表着一种权威,不可冒犯。
2.【答案要点】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男生的成绩偏于优秀和差两端,女孩成绩以中等居多。就平均成绩来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女生嗅觉灵敏,在声音定位、色彩辨别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较强。女生叙述事情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长于形象思维,擅长文学、艺术、语言、医学、史地等学科;男生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长于抽象思维,擅长数学、物理、哲学、天文等学科。
3.【答案要点】(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班级群体中由于和老师、同学的接触和交往,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2)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两种方法实现的,学生在班级中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气氛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反之则不能。
4.【答案要点】(1)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分类:①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②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③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④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答案要点】(1)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2)学习的规则一般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3)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4)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备用;(5)从发生的角度讲,规则的接受学习则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小学阶段,规则的接 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
6.【答案要点】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是荒诞滑稽的疑问;②尊重儿童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儿童证明并夸奖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①鼓励学生近似合理的猜想和飞跃的直觉;②教师应善于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以给学生作出示范。(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接触。①要给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有创造性的人相互交流的机会;②培养创造性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4)实施鼓励创造性的指南。①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②容忍异议;③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④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⑤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
2.【答案要点】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学习效率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2007年中学部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二)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是(D)。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2。心理发展的童年期正是接受教育的(A)。
A.学前教育阶段 B.初等教育阶段c.中等教育阶段D.初中阶段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B)。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4.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A)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5.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C)。
A_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c.动机强度适中D.动机最强
6.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B)。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7.成就动机可以区分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B)。
A.高 B.低
c.与避免失败者一样 D.与学习无关
8.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A)。
A.精细加工策略 B.多重编码 C_过度学习D.人为增加线索
9.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C)。A.讲解 B.示范 C.练习D.反馈
10.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A)。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 D.正式评价
11.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D)。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12.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C)。
A.过弱 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13.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A)。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4.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B)。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顿悟 15.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B)。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16.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
A.有意义接受学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D.探究学习
17.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皮亚杰 B.桑代克 c.杜威 D.柯尔伯格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A)。
A.品德 B_道德 c.个性 D.人格
19.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C)。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2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B)。
A.道德认-~~ 13.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 线上)
1.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一和——。
2.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一。
3.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4.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变通性和——。
5.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6.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和——,前者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7.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层次——、——和——。
8.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和——。
9.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
10.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由——内驱力、———一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简要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2.阐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5.简述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选择题
1.D.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是华生。
2.A.心理发展的童年期处于学前教育阶段。
3.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4.A.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目的是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
5.C.当学生的动机水平适中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大。
6.B.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学生保持较低的动机水平即可。
7.B.力求成功者相对于避免失败者而言,其成就动机较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往往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当面临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他们的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8.A.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9.c.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这是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
10.A.见学习精要第361页中常模参照评价的定义。
11.D.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可知,运气因素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12.C.考试时产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说明考生的动机水平过强。
13.A.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4.B.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到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15.B.A属于逆向负迁移,c属于横向正迁移,D属于正迁移,只有B属于垂直迁移。
16.A.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17.D.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8.A.见学习精要第300页中品德的定义。
19.C.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言语信息。
20.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填空题
1.稳定性控制性
2.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3.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流畅性独特性5.先快后慢
6.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7.课程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8.操作技能或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
9.认知阶段 自动化
10.认知 自我提高
三、简答题
1.(1)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2)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3)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达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3.(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牛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牛(人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问的联系。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得到迁移,并且能够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结果,还需要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
四、论述题
1.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沦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2.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素质的心理学途径主要包括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学校风气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特点的集中表现。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
(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
(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自我认识时,既要防止自我否定,也要防止自我夸大;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自我认可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自我筹划是指围绕教育的要求确定个人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自我设计是指根据个人确定的、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设计。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的过程,自我反省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自我激励是一种自动加压、自我鼓动的方式。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明显地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第一,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第二,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或改变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教育观念;第三,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第四,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