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4 15:4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

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

——“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 陈业代(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在复习完函数、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后进行的.是对不等式证明方法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不等式证明有个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不等式证明基本方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不等式证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后面的复习启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完了《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后,对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基本证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由于不等式证明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贯彻着对他们学法的指导.通过对例题的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找出每种题型的规律,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三、设计思想

1.尽管我们的教辅课本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辅课本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辅课本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比如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实现有效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首先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思考、表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其次,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均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保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不等式证明,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证明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掌握,缓解因不等式证明较难引起的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及不自觉的排斥情绪.

/ 5

2.通过练习的设置,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等式证明的通性通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通过例题分析、习题的巩固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类此、归纳、猜想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证明常用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证明不等式的类型和方法,课后由学生分头去查阅有关资料,如教材、高一学习用过的讲义、自己身边的参考书,通过自己的研究,分别选择一至二道典型例题进行自我解答.

2、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并作出解释.(2)这节课和同学们一道来复习不等式的几种证明方法.请看这么一道例题:

例:已知a,b,c,dR,求证: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对高三学生而言,大部分同学对以上问题都不陌生,知道用什么方法解题,但是对题型的规律性东西还未挖掘透,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总结出规律性东西,教会他们见到题型该怎么解,用什么方法.

师:请问本题可以用什么常规方法解决?

生1:这道题我觉得可以用作差的方法证明,证明如下: 方法1(作差比较法):因为a,b,c,dR

所以(ab)(cd)(acbd)adbc2abcd(adbc)0

(ab)(cd)(acbd)***因此 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作差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简单的常规方法,是其他证明方法的根本,学生容易想到,也易于掌握.

师:证明本题还有什么常规方法?

/ 5

生2:还可以用综合法解决,证明如下:

方法2(综合法):由(adbc)20得,a2d2b2c22abcd0,两边同时加上a2c2b2d2,则(a2b2)(c2d2)(acbd)2,即得到

acbd(ab)(cd). 2222【设计意图】综合法是同学们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用的方法之一,通常要用到基本不等式,不过要经常提醒同学注意使用条件. 师:本题能否用分析法解决? 生3:我认为应该可以,证明如下:

方法3(分析法):因为acbd|acbd|,所以只须证明

|acbd|(ab)(cd),然后两边平方再化简得ad222222bc2abcd0,22因为a,b,c,dR,所以上式显然成立,因此命题得证.

【设计意图】分析法是化解证明不等式疑难问题的常用方法,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比较喜欢这一方法.但它对格式的书写要求较高,通过这一例题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法.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呢?请同学们观察不等式右边特征,你会想到什么?

生4:好像和距离有关,又好像和圆有关.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下面大家和我一道来完成. 方法4(换元法): 设abr1,cd22222r1,r10,r20,2若再设ar1cos,br1sin,cr2cos,dr2sin,其中,R 则acbdr1r2coscosr1r2sinsinr1r2cos()

r1r2(ab)(cd)

2222【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促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师:同学们对刚才方法4的证法很欣赏,也许有同学会问这个换元法很好,怎么想到的呢?其实我们是看到ab,cd,才想到圆的参数方程.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所

/ 5

2222 学过的知识里,还有哪个地方出现过两个量的平方和再开方的?(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生5:我想起来了,应该是向量的模

师:你说得太好了!那么怎么用呢?(如何构造模型?)方法5(构造法):

设m(a,b),n(c,d)

则acbdmn|m||n|cosm,n|m||n|(ab)(cd)

2222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提问和引导,能激发同学们思维的火花,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乐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师:同学们,这种证法精彩吗?(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然这是我们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你们是最棒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来两个题巩固一下所学的方法呢? 生6:当然愿意!

3、巩固练习

练习1 已知在a,b,cR+,求证a2b+ab2+a2c+ac2+b2c+bc26abc 变式:a0,b0,求证:

abbaab

练习2 若x>0,y>0,且xyaxy恒成立,求a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巩固刚才总结的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反馈课堂效果,调节课堂教学.

4、课堂小结

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构造法等证明不等式、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对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总结,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更加完整.

七、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数学复习课要比新授课难上得多,尤其是高三,前面已经过了第一轮详细的复习,如果学生每节课都是被动地听讲、机械地模仿、重复地训练,容易形成视听疲劳,产生厌倦情绪,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上课走神,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学生考试还是考不出来,面对高考中能力立意的试题,不考砸才怪呢!因此,4 / 5

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要经常恰当改变上课方式,如本节课模式的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学生行动的引路人、学生行为的评价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复习课上不感到枯燥且保持较高的积极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很显然,本节课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有许多同学都想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但是,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多数同学欲望,另外也未能给同学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同学由于学习能力较弱上课跟不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走出“经验型”教学的圈子,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成功和失败,多研究学生,找到一个学生可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 5

第二篇:证明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证明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永修县城丰学校淦述晖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有不少空间和图形的问题,光凭直观是无法解决的,《证明三》这一章将从八年级说理与论证的基础上,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逻辑演绎、推理论证的方法,证实你能知道的一些命题及一些新的结论,努力做到言必有据,发展合情合理,采用多种推理的方法。

本节复习课是在学习了《证明三》,用推理的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块内容之后的进一步提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猜想之后,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知识和推理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要求学生欣赏并体验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证明一些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体会

证明的必要性。

(3)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证明过程的格式,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

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发展推理能力。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是对《证明三》全章的复习,因此重点为证明必要性的体会和平

行四边形(包括特殊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知识的应用。

由于学生前面应用更多的是合情推理,现在要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在规范上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难点为证明中的分析和规范要求。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证明的教学中,学生更需要直观的、现实的东西来引路,所以教学中

通过生活和具体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而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另外,教学中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引入设计

由于平行四边形(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性质和判别学生在八年级(上)已接触,知识点非常熟悉,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也不止一遍,所以课的开始跳过复习旧知,开门见山拿出应用问题。

2、“证明三”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

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同时,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

例1买方巾

小王在商场买一块漂亮的方纱巾,当她拿起时感觉纱巾不太方,于是向营业员提出了疑问。营来员二话不说拉起一对角,让小王看另一组对角是否对齐,小王一看是对齐的,但她总觉得不踏实。同学们,你能想个方法帮小王确定是买还是不买这块纱巾吗?并请说明理由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拿一张四边形纸片替代纱巾,将题中的生活化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如问学生怎样理解“拉起一对角,看另一组对角是否对齐”,让学生从操作中体验“沿对角线折叠,两部分是否重合”。

设计问题如下:

(1)第一次对齐可得到哪些量的关系?能确定是哪种四边形?

(2)第二次对齐又能得到哪些量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是哪种四边形?

(3)能否从其他角度来判断这个四边形为菱形?

(4)怎样在原有菱形的基础上加条件使之发展为正方形?

„„

这些问题的参与性强,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思考的角度出发得出相应的结果,每个问题后都要说明理由,让学生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探索证明的思路,同时明确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例1的设计主要想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例题的最后由教师归结上述几种判定正方形的方法,实质是去确定这个四边形既是菱形又是矩形。

例2玩拼图

如图,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剪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运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图形。(要求全部用上,拼时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方法尽可能多,全等的图形只能算是一种。)

(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

(3)梯形。

(4)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

1例题本意是想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形式,引导学生通实践、探索、交流,达到共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去获得知识分展技能,发展思维,边动手边体会数学世界的奇妙。

例3好用的晾衣架

有一种新形的晾衣架,它有若干条长短木条构成几个连续的菱形,每个关节都能活动,你能根据这种形式特征,说出它的好处和固定方法吗?(其中AI,BJ,BH,CI是长木条,AD,DH,CG,GJ是短木条。)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着数学知识的存在,例3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

(1)通过一个实物晾衣架让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衣架可任意改变其

木棒的空间?(3)观察衣架上的几个顶点在活动中有什

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这几点

一定共线?这几条直线一直平行?

(4)若要用两个点将这个衣架固定,你认为应选取怎样位置的点?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数学过程的展开等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多一些尝试和探索的同时,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即根据观察的实验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另外,要求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清晰

3、对巩固练习的构思 练习1如图,E上的一点,为使四边形AECD添加一个条件:,的“点”和“线”练习2(1边形?为什么?

(2)请分别计算下列条件下的S菱形ABCD。

ABC=30°S=

CM2。

当∠ABC=α时 2。

(用含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结合上述计算结果,思考:(1)随着α的增大,菱形面积怎样变化?

(2)尝试用上面的式子来解释这种变化。

练习设计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台阶的铺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突破,使学生经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联系,感觉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ABC=45°

S=CM2。∠ABC=60°S=CM2。

4、对小结的体会

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几个例题和练习的研究与学习,我们知道生活里充满着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们的性质。你也会不经意间对我们周围的生活进行数学的思考、有力的证明,反过来这也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我们学好数学,为创造美好的生活加倍努力!小结不仅是本节知识的罗列,更该是点晴之笔,需要一定的升华,让学生产生一些共鸣。

5、作业(略)

分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设计评价

在本人十几年的教学中有着太深刻的体会: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具有“双刃剑”的功能;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

而《新课程标准》突出几何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演绎推理)。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必要的论证,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的过程。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

设计这节复习课努力去想达到上述的要求,因为做为一线的数学教师除了心底赞同这些,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学生轻松地学数学,做数学,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生活。

第三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

• •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理解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等式组里不等式的个数并未规定;

2)在同一不等式组里的未知数必须是同一个.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

注意:

1)求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的.公共部分是指数轴上被两条不等式解集的区域都覆盖的部分.2)一般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由四种基本类型确定,它们的解集、数轴表示如下表:(设abx

二、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例`1

3x12x1,2x 8.解不等式①,得

x >2

解不等式②,得 x >4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如图 可知所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x>4 ,2x1-1例2 解不等式组:

3x1.

师: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这道题,如觉得自己会做的请举手到黑板上写出过程。

解: 解不等式①,得 x<-1

解不等式②,得 x≥2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如图

5x23x17x3x17 例3 解不等式组 2

2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2x115例4 解不等式 3

2x113①2x1解法:这个不等式可改写成不等式组: ② 53解不等式①,得x1

解不等式②,得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①②的解集:

所以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x81x8

解法二:2x1153

不等式各项都乘以3,得

32x115 各项都加上1,得

312x1115122x16

各项都除以2,得 1x8

xm1x2m1例

5、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分析:要使不等式组无解,故必须m1m2

作业:《成长资源》p69 智能提升

m2从而得,

第四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峡口中学

常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复习课,是学生再认知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再通过复习考点并给出相应例题,从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然后师生共同讲评训练题;最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本知识点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要点;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问题的解决,总结出节的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巩固。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小组讨论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难点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熟悉这些知识点,再通过例题巩固这些知识点,注意方法的总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ppt 教学过程设计: I.知识点复习

考点一

不等式的概念及性质

1.用_____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常用“>”“<”“≥”“≤”“≠”等连接)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若a

(2)若a 0,则ac ____bc(或

(3)若a

ab

____);

ccab

___).cc例1:已知a>b,若c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总成立的是()

A.a+c

B.a-c >b-c

C.ac

D.ac >bc 考点二

1.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3).什么是不等式组的解集?(4).什么是解不等式?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3是2x+1>5的解集

B.x>2是2x+1>5的解

C.x=2是2x+1>5的解 D.x>2是2x+1>5的解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记忆方法

同大取最大,同小取最小,大小小大中间找。

考点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步骤: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一(注意不等号是否

改变方向)。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只需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再求解集即可。

例3:x取哪些非负整数时,3x22x1 的值不小于

与1的差.53

3(x1)(x3)8例4:解不等式组 2x11x

1,2

3并求它整数解的和.考点四 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1)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2)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解题技巧:

(1)若问“至多”“至少”“不超过”等问题一般列一个不等式。

(2)若问“共有几种方案”则一般列不等式组解决。

(3)若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算”或“如何选择方案获得利润最大”则是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例5:某种商品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商品积压、商店维修,准备打折销售,但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则至多可打______折.例6: 某服装店欲购甲、乙两种新款运动服,甲款每套进价350元,乙款每套进价200元,该店计划用不低于7600元且不高于8000元的资金订购30套甲、乙两款运动服。

则该店订购这两款运动服,共有哪几种方案?

例7: 2011年4月28日,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隆重开园。某公司为了让员工了解“世园会”,组织员工参观世园。这个公司联系了两家旅行社,他们的报价均为280元每/人。若参观人数不超过10人,均无优惠;若参观人数超过10人,甲旅行社将超出人员按报价打八折,而乙旅行社将全体参观人员的费用按报价打九折。现在该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想从甲、乙两家旅行社中选一家承担这项参观业务。设该公司参观世园的人数为x(x>10),甲、乙两家旅行社收取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分别求出y1和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假设两家旅行社除优惠方案不同外,其他服务基本相同。请问该公司选择哪家旅行社费用较低?

II.课时小结 四个考点 III.布置作业 终结性复习

第五篇:复习课教学设计

四、分类(复习课)教学设计

战屯小学

梁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已的标准分类。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9-3=

9+3=

8-1=

17-6=

11-7= 14+0=

17-3=

9-1=

6-5=

7+11= 17-9=

6+12=

9-0=

15+1=

8+7= 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7-3

6+1

8-4

9-5 按算式分()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1、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一张试题卷。(见附页)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

下载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选例题 高效复习——“不等式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者:******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2. 在组织总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陈文霞 内容 : 宾语从句 目标:再现该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梳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实现思维整合。 准备: ppt.. 过程: 呈现复习的内容在ppt. 上。 一、什么......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Review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本单元的单词和词组:do my homework watch TV clean the bedroom listen to music wash one’s face fly a kite play with...并能在......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 55个生字,正确读写 “沐浴、训斥” 等 49个词语。 筛选出易错、难记的字词重点强化巩固。 2、以读为本,能够运用学到的......

    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册的四字词。 2、引导学生发现几种主要的四字词类型, 并学习分类积累四字词语。 3、能学习运用四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不等式·解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不等式·解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小结,学生系统地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2.通过对各类不等式内在联系的揭示,加深学生对等价转化的......

    高二不等式复习

    高二不等式复习 本周重点:复习不等式一章的整体知识结构 本周难点:进一步深化不等式应用的思想和方法 本周内容: 1、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基础。不等式的基本......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经典例题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证明方法多种多样,近几年高考出现较为形式较为活跃,证明中经常需与函数、数列的知识综合应用,灵活的掌握运用各种方法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