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5: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

第一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

――论点与论据

一、【课标解析】

1、《新课标》要求写议论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观点明确”就是确立好中心论点,“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就是要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

2、敢于说出“我认为”,大胆提出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和主张,勇敢地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要让你的观点能够通过巧妙的论述让别人接受,做到有理有据。

二、【文本导读】

1、恩格斯的《论权威》一文以大工业发展史为例,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关于消灭权威、个人无限自由的谬论,提出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需要权威的主张。他用纺纱厂的管理、铁路的运行和海上航行需要权威等为例,指出否定权威的危害,强调权威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现在我们从当今工业和科技界观察,现今的航空管理和空间管理、现代通讯等同样需要权威。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如体育竞赛、文学评奖、国际法庭等,也一直需要有权威。

2、《<师说>解》一文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韩愈在《师说》中倡导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可是并没有谈到教师的学习,本文作者则提出了“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做教师的要首先要做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师亦无常道”;“学生不能

因为教师某一方面存在短处就不向教师学习”等一系列主张。这些见解和感想,都是经过思考并被实践验证了的。

因此,当我们说出“我认为”时,既要有个人见解,也必须做到客观公正。

3、“‘滴水穿石’的启示”给我们的是立论的过程要靠挖掘的启示。审题时要不断开掘前进的思想方法,学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更有价值的是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思虑深刻的人总是能高瞻远瞩的原因。深入的分析,来自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断挖掘。“‘滴水穿石’的启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同一问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发问,以使立论走向正确、全面、深刻。对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同的价值观、从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发表观点。

我们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来挖掘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比如,对“滴水穿石”现象的分析,我们除了领悟出坚持不懈这样的观点外,还应得出“有志者事竞成”、“目标专一”或“力量集中”等有价值的观点。

有了观点,还要学会分解,形成分论点,并学会按照其重要性加以排列。比如,针对论点“‘滴水穿石’给人以积极的启迪”这一论点,我们可以分解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目标专一”,“‘滴水穿石’精神可嘉,但效率太低”等分论点来,从不同的角度支撑总论点。

4、“三个砌砖工人”是一则流行很久的材料作文题,通过这篇作文的写作,锻炼我们换种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在立论时,一般会对第三个工人予以肯定,认为他的话代表了理想追求,认为“有理想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但是,在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后来第一、第二个工人都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得出“埋头苦干的人才能做成大事”,甚至“花言巧语的人未必能干成大事”这样的观点来。

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别人的奇思妙想。

5、“山猿”的故事可以从人类学、考古学的角度来审题,“这具化石有猿和人的特征”是要说明它们本来有进化为人类的可能,可是它们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回到树林生活,当然成为比人低级的猿。这是一般的认识。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知难而退,永远不可能成功;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只有在认准了目标之后一往无前,才能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这才是我们要得出的结论。

三、【范文欣赏】各领风骚没几年陈小川

祖师爷这一称谓,在我们这个固度里的诞生是悠悠乎远矣的事了。许多行当都尊奉着自己的祖师爷,如建筑业尊鲁班为祖师爷,纺织业该叫祖师奶奶的,是黄道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自己本系统的主管祖师爷,一般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用一个比较现代化的词,就是崇拜权威。

到了清朝出了个诗人名赵翼,他的诗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公是够狂的,居然敢说李杜文章“不新鲜”了。而且对诗界的祖师《风》和《骚》也颇不敬。但是依我看,赵翼在当时是算得上一个思想解放的人物的,他的“各领风骚数百年”论,真是一个大突破。

然而,在赵翼之后,人们的思想解放过程却放慢了,以至于又出现了“江山代有祖师出”的局面。这些年来,随着许多新学科的出现及传入中国,不少科学家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于是权威越来越多,拜在门下的人也与日俱增。我之担忧,并不是权威多起来,这当然是大好事。但权威们“各领风骚”年头越来越长,并且有终身制的趋势。却不是不值得担忧的。一位权威,在欧风东渐的20世纪20、30年代创造了某项成就,当时蔚为壮观,光彩照人,万人仰慕。到50年代他还是权威,70年代还执牛耳,到了80年代,同仁、后生发明了什么,还得拿到他面前去认可,这就不是什么值得乐观的事了。某权威20年代创造了成就,是国人幸事。到80年代,他的权威地位岿然不动,却是国人不幸了。

有一位中年讲师要晋升副教授,周围的人颇多微辞,主要是有人认为他狂,对本专业的权威――一位全国闻名的科学家大不敬。这位讲师认为,该权威知识老化了,研究课题在世界上无甚意义,他却不了解世界最新的学术动态,以为研究了什么重大课题。我看这位讲师就没什么错,而且道出了一条普遍规律,权威的兴衰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赵翼的“各领风骚数百年”论,是囿于那个拖辫子的时代,小农

经济缚住头脯,敢说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经很具胆识了。而今天,“各领风骚数十年”都仍嫌太久,客观上是“各领风骚没几年”,甚而至于越短越好。不断地有人脱颖而出,去动摇权威的地位,才是一大幸事。

当今的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加速。据统计,18世纪陈旧周期为80至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缩短为30年,近50年来又缩短为15年。如今一些学科领域中的知识陈旧周期已缩短为5至10年了。也就是说.10年前的饱学夫子,学富五车的权威,若不进行知识更新,今天就可能肚里空空如也。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也并不是绍兴花雕,越陈越好。近年来,有些年轻人运用控制论理论探索中国封建社会延续的原因,也独具新意。“年长者为乡里之智者”的观念,大大地动摇了。

所谓“各领风骚”,应该是在一个时代里,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r较大的推动作用。“才人”不是祖师爷,更不是头上有光环的神。“才人”“各领风骚”三五年,就是值得入史册的了。最有希望的是年轻人,他们并不只有匍匐着去拜祖师爷的份儿,谁都可以立志去“领”几年“风骚”。因此赵翼的诗可以改改了,“各领风骚没几年”是大趋势。(选自《各领风骚没几年》,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点评:本文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立论,认为社会需要权威,但又不可长期迷信。新颖独特,行文有理有据,论述深刻有力。清代诗人赵翼曾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经过千年传诵,“至今已觉不新鲜”,他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迈之言,并不表示他看不起

李杜,而是对后人不敢超越前人发出批评。论据有二:一是权威“终身制”的时间过长,知识老化,不利于社会发展;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需要更新知识和创造。

在理想的光芒中开拓人生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挣钱。”第三个工人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三个人道出了各自对这一工作意义的认识,但前两人因为缺乏人生理想,终究无所作为。只有第三个人,因为带着一份梦想工作,才使他成为一个建筑师。是理想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取得成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志向,也就是具有奋斗的理想。这是前进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能去奋斗、去拼搏。在开篇的故事里,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毫无目的的工作,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单调、平板,索然无味,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能有时会把砌砖看成负担,工作时自然敷衍塞责,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第二个工人把砌墙看作谋生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砌砖的价值就在于挣钱,这样,就自然把自己摆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去了,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两个工人当然“江山依旧”,不会有什么发展。

周恩来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代,他在少年时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理想,几十年来,他沐浴着自己当年定下的这一理想的光辉去努力、去奋斗,终于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把中国从百年耻辱中拯救出来,把人民引上了一条光明之路,使中国逐渐强盛,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也许做不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要有前途,要有奋斗的动力,就要有理想,带着理想拚搏,将来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有言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因为胸无大志,有些人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一碰到困难就自叹天生笨拙,于是止步;有些人也花了些力气,下了工夫,因为志向模糊,实现理想的愿望不够强烈,一旦受挫,就会“灵活转向”。这是人生中极为可悲的事。

当然,有了明确的理想目标只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最终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你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了解一下我校考取重点大学的学兄学姐们,他们哪个没有冲刺名校的目标?又哪一个不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拼搏,甚至做出牺牲才实现了人生重要的目标?

我们未必就是天生笨拙、成不了大器,我们需要立志。如果明确目标,努力学习和工作,用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去迎接挑战,我们定成大器!

愿我们都能在理想的光辉中前行!

点评:文章靠船下篙,就材料本身的内涵,很容易确立中心论点。但本文难就难在取据上。作者没有旁征博引,除了以周恩来为例外,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在仔细分析材料中证明自己的论点,使发挥出论据的效能,这是本文最智慧的写法,可圈可点。

怀疑是进步的阶梯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怀疑起着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正所谓“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人类的进步比作一辆车,那么,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动力。没有怀疑便没有历史进步。

高尔基曾经说过:“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极其短暂与渺小的,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一切已知的认识都是探索性的;更何况宇宙也在变化和发展,今天的真理很可能是明天的谬误。所以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更新与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怀疑,去创造。

人,是需要怀疑精神的。对于事物的已有认识,我们必须通过怀疑来促使自己不懈思考以否定认识中的错误方面,我们要学习,就必须打破已有认识的牢笼让真理的翅膀自由飞翔。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时,谁也知道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但是,当年哥白尼面对统治人们思想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又是进行了多么大胆的怀疑啊,为此他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是的,如果没有哥白尼的怀疑,不知道可怜的“太阳”还得环绕着地球转多少年、多少代呢。任何一个领域的每一步前进,无不渗透着怀疑者的汗水,无不留下了怀疑者的足迹。

而今,当我们读着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想到,当年六朝骈文的浮靡文风把中国古代散文竟引向了艺术的死胡同,是韩愈、柳宗元大胆的怀疑,身体力行,才掀起了古文运动 的狂飚,才使华夏古文艺术再次奇峰突起,青春焕发,开一代新风,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璀璨古今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燧人氏、有巢氏;没有怀疑,就不会有蒸汽机、发电机;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无线电通讯、计算机网络……

当然,怀疑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不问青红皂白,不作科学分析,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怀疑”只是一种猜测,而对已有理论支撑的并被大家接受或实践证明的事实或经验,怀疑者又常常会对自己的“怀疑”产生怀疑,而此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怀疑者能否消除对自己的怀疑而去努力创新。这也就如尼采所说的:“当我们承担起巨大的苦难,并同时听到其发出的哀号时,千万不要被内心的苦恼和怀疑所击倒——这才是伟大。”不断地怀疑,不断地创造,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地前行。在创新的道路上,要敢于正视阻力并冲破它。

世界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阻力。不要畏惧,不要回避,要敢于怀疑,敢于自信地去正视阻力,并要为冲破阻力而英勇拼搏。

点评:这篇文章推理严密,论证方法与结构灵活多变。开篇,简短分析后提出观点,接下来,援引高尔基的名言说明:要创造,就必须有怀疑精神。从理论上对中心进行佐证。再下来,从文学、科学等方面列举事例,强调怀疑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然后以辩证的方式指出时时怀疑、处处怀疑之不可取。最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要做到正确怀疑,合理怀疑,就必须坚持自信,正视阻

力,不断拼博,努力创新。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层层深入,有力证明了怀疑是进步的阶梯这一观点。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亲爱的朋友,你听说过“盲人提灯笼”的故事吗?你会深得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对那个盲人来说,灯笼确实是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吗?

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呀!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假如我们都能学学那个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该多好!在这个世界,谁也不能单枪匹马所向无敌。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

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白:只有先帮助别人成功,对方才会来帮助你;帮别人强大了,对方才会更有力量来帮助你;要想别人给予自己机会,那就先给别人机会;要让自己更有力量,先让被你帮助的人更有力量。孔明因为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建立了蜀国,才使自己的才华,有了可以充分施展的舞台。吕不韦因为帮助沦为人质的秦国太子成为了国君,自己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买断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独家经营权”。

商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彻底打败对方,而是取得双赢。打败对方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树立一个

潜在的敌人。双赢则可以让你既获得利益,又获得人心。如果你积累了人心,迟早有一天,那些暂时牺牲的利益,会带给你更大的回报!

为人处世,不能仅从“一已”考虑,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难道不是吗?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开始振作,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高兴、快乐,有谁不感到快乐呢?这些人时时处处被他人拥戴着,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总会得到别人的热情帮助。

朋友,请记住,发你给朋友一份快乐时,你就拥有了两份快乐!“自己要想成功,先帮助对方成功!”

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法则,就像在黑暗中走路,你的手电筒只有照着对方或路面,而不是照着自己,这样你才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点评:“帮助别人,成就自己”就是文章观点,写作时审题立意不存在问题。但是,构思展开议论却需要求新求异。本文一开头引用“盲人提灯笼”的材料,稍作分析便提出自己的观点,生动而鲜明。接着简单分析过后,引用孔明、吕不韦等历史典故,进一步证明文章中心。论据凿凿,说服力强。再接着联系现实生活讲为人处世的道理,水到渠成地证明中心。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以反问句形式强调观点,引人深思。

四、【写作常识】

议论文就是阐明事理、表达观点、主张的文章。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是议论文的三个基点。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用合理的论证方法,选择合适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过程。

(一)论点

1、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提炼十分重要。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点要鲜明。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论点要正确。首先要符合客观现实、科学道理,也不能违背社会道德、人生伦常。不仅如此,论点的正确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论证的展开,能充分运用手头现有的材料。

论点要新颖。发人之未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论点要深刻。不能就事论事,只抓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和规律;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立论要有针对性,要反映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十分重要,要在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内涵的基础上提炼恰当的论点。多数材料的主旨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正确地挖掘、理解和概括,准确抓取立论的根据点。挖掘主旨确立论点方法很多,比如由果溯因、由表及里、找关键句、分析过程、找对比点、提示寓意、反弹琵琶等等。一则材料立论的角度可以

不同,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多角度立论的能力,并且善于通过比较,从中选出最佳立论进行写作。

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这是学生最犯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思维混乱,理论水平低下,析理方法缺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训练中使我们的写作思维趋向“条理化”、“清晰化”,在中心论点的观照下提炼出恰当的分论点。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中心论点,界定它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以及作文的要求。切忌偷换论点、转移论题等错误。第二,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抽象概括的分析,由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得出分论点。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在本论部分文章可以对总论点进行分解,形成多个分论点。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横向并列、纵向递进、正反对比、对立统一等几种。

(二)论据

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论据为论点服务,要能够支撑论点,论据的类型:一是事实论据,包括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感受等。二是理论论据。包括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充分地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要能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论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论据要典型。用作论据的材料要有普遍性、代表性,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个别人的个别情况,偶然发生的事情和巧合,都不是恰当的论据。

第二,论据要真实。生编硬造、道听途说的事不能作为论据,虚假的数据、未经科学证明的理论不能作为论据,违背社会道德、违背法律法规的事不能作为论据。

第三,论据要与论点相统一,二者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要围绕论点选择论据。再好的事例,再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不能与论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作为论据都是失败的。

五、【知识宝库】

(一)相关道理论据

1、理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莫扎特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途。——巴斯德 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易卜生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巴斯德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2、恒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 欲速而不达。——孔丘 进锐退速。——孟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张九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佩思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二)相关事实论据、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2、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物,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3、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4、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写出了《物种起源》。

5、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

6、我国当代天文学家段元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观察天象风云、终于用肉眼发现了新星。

7、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中不了举人,只得教蒙馆为生,但他勤奋写作,终于写出在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的短篇小说集来。

8、磨杵成针。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课。一次,他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太婆在溪边磨杵。李白觉得奇怪,就问:“姥姥,你磨这铁杵干什么啊?老太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呀。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很受触动,从此发愤学习,终于取得极大的成就。

9、徐霞客探险。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探讨祖国的山川风貌,从22岁起,走出书斋,从事实地考察。徐霞客一生野外考察34

年,曾三次遇险、四次断粮。他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写成了驰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记》。

10、高士其基苦斗病魔。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一个装有培养脑炎病毒的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身体致残。他忍病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他说:“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11、西部歌王王洛宾。王洛宾,一生历经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中。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栖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收集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近千首西部民歌,受到人们的盛赞。

12、汤展中的脚书。广西蒙山县西河镇西河中学初三学生汤展中,从小没有双手,吃饭洗涮、写字——都是用脚代手进行的,但他凭着惊人的意志,刻苦学习书法艺术。他的脚书和口书作品被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吟咏新风》杂志、香港《创星日报》等发表。1993年7月21日内陆作为首届肯德基杯“”中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最佳奖十位获得者之一,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

13、田中角荣力砺志纠口吃。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两岁时害了病成了口吃,常因此受人嘲笑。他发誓要改掉口吃毛病。为此,他经常一个人进入深山,一会儿朗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叫喊,用这种独

特的办法来纠正口吃的毛病。班内排练文艺节目,他争当主角,通过背台词来磨练自己。终于让他战胜了口吃的毛病。

14、罗蒙诺索夫勤学成才。俄国科学家之父罗蒙诺索夫从童年起就勤奋好学,经常向邻居学习写字和借阅书籍,学到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1730年,19岁的罗蒙诺索夫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偷偷地来到了首都莫斯科。他冒充贵族子弟,考进了一间普通大学,学院里没有学生宿舍,他只好在一个官吏家里租了个住处,以替主人劈柴火、干杂活来抵除部分房租。整个大学生活,他几乎都在勒紧裤带中度过。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三)写作例举

1、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例谈:(1)横向式分解 对论点修饰语作分析。

例一:论点:学生应在德、智、体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分论点:

A、德育对学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为将来培养什么样社会公民的大问题。

B、衡量学生将来有没有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重要的标志就是智育

C.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将来服务社会的本钱。D.德、智、体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对论点中有关词语的关系作分析。

例二:论点:学和问应紧密结合起来。分论点:

A、要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各门技术,不懂之处就要多问。B、问的目的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例三:联想与论点有关的人和事(由古而今,由小到大,由此及彼)。

论点:办事要从根本出发 分论点:

A.掌握知识,学习文化,要从根本出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B、建设祖国,引进外资,要从根本出发:引进外“智”。分析提出论点的意义。

例四:论点: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叫好。分论点:

A.“胜于蓝”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他们的发奋取得了成绩。B.“胜于蓝”是老师的期望。教师不但希望学生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还希望学生能打破前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学术,有所创新。

C.“胜于蓝”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前进,就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2)对比式分解,即从假设的角度,对论点进行正反分析。例如:论点:爱子不当则害之。分论点:

A.爱子适当,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B.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纵向式分解

按意义上由浅入深的顺序对论点进行分析。例一:论点: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分论点:

A.首先要承认困难。B.其次是不怕困难。C.再次是千方百计战胜困难。

从三个层次对论点设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或“怎么样”还有再分解的余地。

例二: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A.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B.为什么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C怎样使生活丰富多彩?

――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挖掘所论问题的原因、后果、危害、实质等,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例三:题目:妒嫉者止 论点:正确对待妒嫉心。分论点:

A.嫉心理往往导致缺德行为。

B.妒嫉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一个缺乏妒嫉心的人,往往是安居“下游”、心甘“落后”的人。

C.将妒嫉心化作追赶他人的动力。

六、【我来尝试】

文题一:以“我能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提示:文章题目是个论点,“我能行”就是强调自信,人只有自信才能去做事,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审题比较容易。只要跟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列出许多观点来。关键在于对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也许在生活中,“我能行”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真正能写进文章的却不容易找到,关键看我们平时的积累。拥有论据后,还要学会使用论据。

例文: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我能行。因为心境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成功的意识和自信,这已经成为不争事实。科学家曾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时代发展了,对人的自我认识也提高了,“我能行”,已不再是一种狂妄。上文中心理学研究结果再次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但是,有些人却总是认为“我不行”。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制约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历史传统,但在信息化时代,总是谦虚地对待自己已经不利于充分发

挥人的潜力了,这种偏见扼杀了自我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必须大力提倡“我能行”的意识。

愿人们都能拥有“我能行”的自信,通过努力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目标。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开篇就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心论点: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接着,分解中心论点,形成心境决定一切、时代需要自信、人的潜力无穷等三个分论点,分别证明总论点。然后联系现实,从反面论证中心。文章立论正确,层次分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如第四段作者运用脑科学研究的结论和日本的西红柿试验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这一分论点,简洁准确有力。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段,强化论证效果。譬如第四段中的“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一句,指“平常结20来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以此来比喻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具体生动,使抽象的道理浅显而形象。

总之,本文在立论、分解中心论点及选用论据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文题二:阅读下列材料,联系社会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良狗也,其志在獐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提示:俗话说,“狗逮耗子,多管闲事”,狗本不取鼠,但经主人桎之,狗也能捕鼠,由此看来,好的东西要真正能为人所用,还要经过一番“加工整理”,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从齐国这位善相狗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善相狗者”。狗不是没有才能,甚至可以说它有大才能,但潜能还需开发。经主人训练,终于能捕鼠,可以得出学习要不断坚持下去。善相狗的齐人买来了一只“志在獐鹿”的良狗捕鼠,实乃大材小用。古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志在獐鹿的良狗应让它“逐鹿”,捕捉老鼠自然有好猫。可见识才还需用才,应该“避短就长,量才用人”。也可以得出“牛刀也可杀鸡”的感慨。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审题,可以得出不同的感触,确立不同的观点。

例文:

错过太阳我不哭泣

有这样一则寓言:善于相狗的齐国人为他的邻人买了一条“志在獐鹿,不在鼠”的良狗,邻人“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这个邻人真糊涂啊,为了家中几只老鼠,竟然对此良狗不惜采用“桎”的手段,太过分了;而这条良狗也未必就聪明,仅因为不能展其抓獐鹿之大志就拒绝为主人抓老鼠,结果呢,老鼠还是要抓,自由却是没有了。如果真聪明的话,积极地为主人抓老鼠,又怎会被人“桎

足”呢?如此良才被驱赶着抓老鼠,自然委屈,但总算有机会施展一下小才,比起那些被买来闲置于一旁只能作宠物的叭儿狗还是要好得多。

俗话说:“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金子贵重,价值很大,而一旦没有机会做机器上的重要零件,能去点缀或纤细或粗壮的手指不也同样有价值么?让美者更美,丑者变美:光芒并没有消失。做人也一样,你也许有鸿鹄之志,也许有超人之才,但却屡屡碰壁,现实让你有了“怀才不遇”的感叹,该怎么办呢? 《中国青年报》曾对“大学毕业生该不该打水扫地”展开过讨论,很多人认为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读书,拥有了丰富的知识,竟然干着打水扫地的工作,岂不是大才小用么?确实,纵有满腹经纶却无处可用,是够伤心和不平的了。但如果因此而怨恨而消沉,在满腹牢骚和怨天尤人中空耗大好青春,让自己一天天失去修养、失去风度、失去生活的欢乐,甚至失去生命的意义,值得吗? 生活有不如意,哪能事事都天随人愿呢?既然领导安排了你去打水扫地,那就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做吧,打出你的修养,扫出你的风度;在扫一屋中静候扫天下的时机,在扫一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树立你纯扑、勤奋、宽容、耐劳的形象。能曲能伸方为真正英雄,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更让人敬佩,因为你不仅是事业上的赢家,更是精神上的富翁。

人生的价值可从多方面实现,有才之人更是如此。如果你的最大价值因为某些原因暂时不能实现,那么你要尽可能去实现你生命里的另一些价值。泰戈尔说:“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会错过星

星和月亮。”既然我们没有做大厦基石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去铺路吧。

点评:面对众多的角度,作者能选取“人才如何自处”的问题,从邻人“桎其后足”,狗“乃取鼠”这一事实立意,提出先扫好一屋再扫天下的观点,立意鲜明。能针对现实进行分析,见解独到。

第二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九专题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九专题

下面看一篇例文,请仔细体会写作的要领。[习作示例]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

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简评] 这篇议论文,是典型的运用“推迭式”结构的作文。文章先是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前提后,通过引述,亮明观点。然后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进行第一次阐述。接着,对论据加以简要分析,小结。再结合生活实际,第二次列举事例(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紧扣中心论点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五.【知识宝库】(1)抱负

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华梅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罗曼·罗兰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德谟克里特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维尼人对快乐的感受有逊于对痛苦的感受。——李维

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伊索

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富兰克林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伊索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罗学瓒

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伏尔泰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由于热切地想要躲避过错,我们却常常更易陷入荒谬。——贺拉斯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拿破仑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丘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卡耐基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麽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居里夫人

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伏契克

信念是由一种愿望产生的,因为愿意相信才会相信,希望相信才会相信,有一种利益所在才会相信。——斯特林堡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契诃夫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恩格斯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鲁迅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亨利希·曼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将来胜利之日,我们可能活着,可能已死去,但我们的纲领是永存的,它将使全人类获得解放。

——李卜克内西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纪伯伦 由于热切地想要躲避过错,我们却常常更易陷入荒谬。——贺拉斯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卢森堡

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吴运铎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周扬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时。——居里夫人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

——涅克拉索夫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列宁

(2)诚心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民无信不立——孔子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筒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拉罗什夫利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觉说直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持久和平》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准南子》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格言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邓小平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子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李大钊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 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孙中山

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达芬奇 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邵雍《迷悟吟》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汉·韩婴《韩诗外传》)

六.【我来尝试】 【题目设计】

请以“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写作导引】

无材料提示的话题作文是这两年出现的新类型,如上海高考卷去年的作文题为“杂”,今年的作文题为“忙”。因为无任何提示材料,乍一看让人感到茫然不知从何着手。不要慌,这类题目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同学们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拓展思路,构思行文。

一、就其本身进行探讨,如“缺”的存在的确令人遗憾,但它的积极意义更不能忽视:正是因为存在着“缺”,这个社会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如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寻,哲学家对社会与人生的

思考,不都是出于此吗?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不正是人们不满足于“缺”的结果吗?

二、展开相关联想。由“缺”字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缺点”、“缺憾”、“缺失”等等,我们生活中“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点,落脚到某人某事上,完成一篇记叙文。

三、展开对比联想。我们可以由“缺”联想到“圆”,它们就好像黑与白,是缺憾与完美的对比,是生活的两极。在现实社会中,“圆”是相对的,“缺”是绝对的;“圆”是暂时的,“缺”是永恒的,“圆”是最终的梦想,“缺”是无法逃避的过程……世界永远充满缺憾,完美不可能永恒,因为当它变得完美的时候,就是它停滞不前的时候,此时也正是新的“缺”产生的时候。

【佳作示例】 生命原本残缺

站在青春的末尾,无奈。生命原本残缺,生命怎会完美?它是上帝给人类最宝贵的馈赠。对于如此宝贵的东西,涉世未深的我们怎会明白如何使用?其实,无论我们如何度过宝贵的青春,都只能是浪掷。

是愿意用闪亮明媚的青春为自己原本渺茫的前途加上一枚可有可无的筹码吗?还是特立独行“唯心”地抛洒掉黯淡忧伤的花季雨季呢?告诉你吧,你面对的只是霍伯森的选择。选择与否,其实无关紧要。因为,选与不选的结果都一样。

自称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实生命注定与其它动物不同,因为它们注定残缺不全。古代的哲人便对出世还是入世犹豫不定。出世便注

定要抛弃功名利禄,一生穷困潦倒;入世便注定要舍弃自由本性,被世俗的樊笼困得严严实实,事事如履薄冰,畏首畏尾。生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彷徨,因为它只能走向一侧。

且不说富可敌国的陶朱公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本应完美的生命缔造了缺憾,也需看“圣人”被自己的政治主张缚得无所适从。既成了物质世界的骄子,那八成是精神世界的弃儿。富人如孑孓般多如牛毛,真正称得上快乐一生的又有几个?敢说生命完满无憾的更有几人呢?

可怜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却不知道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过,都像一种浪费。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莹光润的只是中间的一段。理想和现实的生命如双曲线的两支,他们不可能相交,所以注定残缺。

面对原本就残缺的生命,我们该如何选择?十七岁的我不可能会知道,因为在世的大师们也不知道。余秋雨看过了《迷城小藏》走过了《霜冰长河》发过了《千年一叹》却还在苦苦地求索着文明的源头、生命的支点。米兰•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比较了《灵与肉》领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同样还在无垠的精神世界里无助地流浪。

既然在世的大师并未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就求助于已故的先哲吧。布莱尼兹说:“存在即是合理的。”福楼拜却说:“人类是愚昧的。”爱因斯坦答道:“宇宙是和谐的。”雷诺阿却领悟到:“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同样的米开朗基罗认为:“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梵高用生命证明的却是: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前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终于,我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儿找到了答案:“在生活的任何领域里,寻求十足的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是啊,生命原本残缺,何必苛求完美。正如经济学中的“二八原则”,起作用的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那“八”,真正关键的是“二”!只要把握好了生命中的“二”便能为生命中的自己撑起一片永恒晴朗的蓝天。

【点评】

“生命原本残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者高屋建瓴,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给我们展示了先哲们探寻完美生命的历程。是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怎样面对这生命中的残缺?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为生命中的自己撑起一片永恒晴朗的蓝天”。深刻的哲理思辨、翔实的文史知识、严谨的论证思路使这篇文章显得超凡脱俗。

例文:善待生命中的缺陷

如果月无阴晴圆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中秋之夜的温馨醉人。如果当初米洛斯保留了美人如玉的双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维纳斯的风情万种。

如果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蟾宫折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风雨途中披荆斩棘的大快人心。

……

因为缺月的多见,方有了圆月惊鸿一瞥的难忘。因为断臂残缺处的辉光,方有了维纳斯千古永存的风采。那么人生呢?它也会因为苦难的波折而显得壮美吗?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巨人们的回答吧。

面对宫刑这一飞来横祸,司马迁并没有因为这人为的缺陷而沉沦。他顶着身心的屈辱,顽强地活了下去。于是也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诞生。

面对聋、哑、瞎这一系列上帝的恶意馈赠,海伦•凯勒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以意志来战胜不幸。于是也才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情真意切的呼唤。

面对突然的耳聋眼瞎,作为酷爱音乐的人,这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被压垮,而是坚韧地抗争着。于是也才有了《第九交响曲》这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间的问世。

……

看完这些,朋友,你明白了吗?

人生如月,人生不会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当被生命中那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困扰时,你是否尝试过将它当作一种挑战,就像海伦一样去攻克呢?抑或是把它当作维纳斯的断臂,以别的方面去欣赏它潜在的美?

话又说回来,如果人生没有任何缺陷,就好比一江毫无涟漪的平静如镜的春水,没有激情,没有挑战。这样的生活,你不觉得单调乏味吗?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因为某种残缺而更能激起人们奋力追求的大志雄心。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缺陷的存在而导致了奇迹的诞生。

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善待生命中的缺陷呢? 【点评】

作者以博大而豁达的胸襟向读者阐释着“缺”的深刻内涵:有“缺”,才有挑战;有“缺”,才有抗争;有“缺”,才会有激情,才会诞生奇迹。“圆”因为“缺”而显得可贵,人生因为“缺陷”而显得厚实。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精神安慰,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第三篇:2018届语文高考作文高分写作技巧及优秀

2018届语文高考作文高分写作技巧及优秀范文

一、高考考场高分攻略之议论文写作三部曲之出彩 ——成就考场作文高分的武器

达到入格、合意只能保证得到一个基本或中等的分数,要想得高分,则需在“出彩”上下一些工夫。考试型议论文要出彩(即我们平时说的有亮点),一般决定于它的思维水平和语言特色。一般来说,成就一篇高考优秀议论文的思维要素是敏捷、准确和深刻,语言要素则是简洁、生动、有才气、有内涵。

(一)审美的厚度

要想得高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审美进发。具体说就是文章要有意蕴,有文采,要让老师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才气。为此,我们在语言上要显出特色,要么生动、形象,要么简洁、深刻。在内容上,要选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看2006年安徽作文《愿景》一位同学的开头文字:

愿景是向日葵迎着太阳的笑脸,每一张都绽放着生命信息的传递。愿景是感动时落下的泪滴,每一颗都包含着心底最真挚的感触。

小作者借用向日葵、太阳、泪滴等意象来表现愿景,形象有内涵,读来有诗歌般的意蕴。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古脑儿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 的语言必不可少。为此,我们要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修饰议论文的语言,使文章读来华美流畅。另外,句式要有变化,可适当使用假设句、设问句、反问句,要整散结合,从而使文章摇曳生姿。

比如2008年浙江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开头: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此段中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有具体的内容,有鲜明的形象,句式多变、语言精美,读来确实让人对乡村顿生向往之情。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追求审美的厚度,不是单纯追求文字的华美。看起美不胜收,读来似乎满口生香,实际空无一物的文章,只会给人轻飘的感觉,这种无实质、无内涵、无生活的文章已经越来越受到质疑,甚至让人反感了。要有审美厚度,内容必须丰富且有内涵。这里以2008年福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为例,作者从“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买甜的,一个买苦中带甜的,一个买淡的”这个材料提炼出“淡泊人生”的主题,并以庄子为中心内容来写作。文中使用了很多庄子的语言和有关的寓言,文章大气且富有文采。比如“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

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这样的文字,读来雅致有韵味,当然会让老师给出一个很高的分数。

在审美追求中,特别要注意首尾和关键句的提炼,尽量让它们做到扯人眼球。

议论文的开头讲究“短、快、靓”。其中的“靓”就指要精彩,要如“凤头”一样引人注目。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宜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请看甘肃08高考优秀作文《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的开头:

虫破茧成蝶,是因为生命航线中安排了破茧这一艰苦航线。海龟伸头探路,是因为生命航线中预定了尝试并躲避敌人的路线。可是人总是要干预他们。好心人拿剪刀剪开茧,可蝶已无力再展翅高飞;好心游客赶走老鹰,可成群的小龟无力再见到自己的父母。

于是我们才明白: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

这个开头形象而又精短,且扣题紧,入题快,观点鲜明有力,值得仿效。

文章结尾,当如撞钟,余音袅袅。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但很多同学匆匆收尾(甚至没有结尾的感觉),实是大错特错。结尾卒章显志,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议论文结尾,或者以不同于前的方式再次点显中心论点,或

者呼应题目或开头,给人首尾一体的感觉,或者提出希望,总之方式多多,但关键在收束要有力,意味要深长。

请看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的开头和结尾: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文章的结尾既呼应开头,照应题目,又再一次强化观点,表达作者的认识和态度,称得上形象有力,收放自如。

(二)哲理的深度

当今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很开放,可供切入和展开的角度多,在立意上不强调惟一。这样做是为了使高考作文考查更人性化,使高考作文的写作更真实,这也更便于人才选拔。这些为我们的新颖立意打开了方便之门。为此,在扣题的基础上,立论要独特,立意要有深度,构思应不同一般。文章的哲理深度往往是评判作文优劣最重要的标注。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海龟和老鹰材料作文,在原材料中,老鹰似乎不太重要。如果以“好心办坏事”“不要破坏规律”等立意,固然不错,但在新颖上就欠缺了。满分作文《老鹰哲学》却独辟蹊径,谈老鹰成功的原因,它分别从“看清事实”“引而不发”“坚持不懈”来写老鹰的成功。这样的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且见解新颖,富有创意,当然能得高分。

我们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得很幼稚,很多时候重复材料或前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独到认识,要想得高分,那是很难的。其实,从这几年高考命题看,出题人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平常且常常没有倾向甚至没有思想的材料,这考查的就是写作者的眼光和思维,我们若没有一定的底蕴,甚至连确立一个观点都难,而要确立一个有深度的观点,更要看作者的胸襟和思想厚度了。比如2008年福建作文题材料“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买甜的,一个买苦中带甜的,一个买淡的”,要从中引申出一个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而北京卷的“杯子、石头、沙和水”这个材料,在立意上更是有难度。因此,我们平时在作文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训练思维。

(三)情味的浓度

为人不可有我,作文不可无我。议论文,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充分地显现感情,但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不能不考虑。很多同学的文章不是空话套话,就是无病呻吟,这当然不可能得高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虽然是议论文,我们也是需要并且能够显现自己的情感。鲁迅的文章之所以动人,其重要的一环就是文章中如火焰般喷射的情感。今年上海卷惟一的满分作文《他们》,其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关注他人,关注弱势群体,文章富有同情心,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良美好的心灵。

文章要有情味,就需要关注现实,要在作文中联系自己(或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实际,要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叹。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这必然会触动我们的情怀,所以在作文中如能巧妙融入,那是非常好的。我们看到,今年一些省(区市)的高考作文题虽与地震无关,但有些优秀文章巧妙地将之融入了进去,很好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比如2008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人之常情》一开头,就以“地震后的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点显自己的内心,后文更是浓墨重彩地煽情写意,读来让人感动。

文章要有情味,写作者就要眼观现实,胸怀世界。一位同学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以远方的一位大哥哥给异地的一位妹妹写信的形式来结构文章,也给人很好的感受。

(四)生活的广度

文章有生活,内容丰厚往往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生活广度取决于内容的丰富度、视野的宽阔度及现实的参与度。

文章要有厚度,材料要丰富且新颖。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论据就是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多用材料,避免泛泛而谈。以“听”为例,空洞地谈听有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若多举古今中外因听而成功,因一意孤行而失败的事例,那文章就有力多了。因此,文章中多引用、多牵连,做到旁征博引,既能显示才华,表现自己的积累和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广度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材料新颖。若总是用一些古旧的材料,文章往往面目可憎。说到新颖,必然要谈到关照现实,联系生活。其实,关照现实本就是文章富有生活的重要表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写的若与现实无关,那有多少人看呢。为此,我们平时不能死读书,要常看看新闻,了解时事变化。2008年,全国卷Ⅰ、四川卷、北京卷、陕西卷、安徽卷的高考作文题目直接与大地震挂钩,也是文章与现实接轨的具体表现。一些优秀作文巧妙地谈到大地震,这种意识是需要提倡的。

云南一篇满分作文《变味的善良》写道: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又一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

这是篇写好心的文章,作者将之与大地震中的内容连接在一起,显得独特而富有内涵。

结束语

关于考试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很多,显然不是一篇小文章所能涵盖的,本文仅仅从入格训练、写作合意及作文出彩三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阐释。更多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去摸索和积累,这就是在作文中学习作文的道理。

一、迎向风雨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不也是如此吗?

二、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

儿子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有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三、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已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下,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四、有一种错误叫放大痛苦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碎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位农妇却沿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了: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能变成了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能下了好多鸡蛋,蛋又可以孵化成很多母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鸡场。”可以想象农妇将会怎么的痛苦下去了。

失去了个鸡蛋的痛苦竟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在常人看来的确有点荒诞,但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孩子生病了,焦急的母亲一边守着着病儿,一边又想着孩子的学习肯定耽误了,误了学习肯定会影

响升学,影响了升学肯定会影响就业。如此这般这位母亲会被痛苦折磨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放大了的痛苦有可能将这个家击倒。

我们总觉得活得很累,我们总有排泄不完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种错误——放大痛苦。

五、快乐的钥匙

有两间比邻的小舍,一边往着快乐,一边住着忧愁,你选择哪一边呢?问题是,这两间小舍通常都关着的,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现成的钥匙,有的只是一块原始的材料。要制成怎样的一枚钥匙,完全取绝于你。

于是想起了一个万故事来。

从前一老妇有二子,老大靠制雨伞来养家,老二靠摆菜滩子糊口。这老妇经年愁容满面,晴天为老大雨伞卖不出去而长吁短叹,阴天之日又为老二的生意而郁郁寡欢。后一智者点化,胸中块垒顿化烟云,从此,雨天为老大高兴,晴天又替老二庆幸,成天眉欢眼笑的。

快乐与忧愁仅一墙之隔。但惹没有“智者”出现,老妇断难穿墙而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生活美好、开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已施行“精神美容”,美化自已的情感,健康自已的心态。只要你的信念之树常绿,凭你的热情与爱心,凭你的勇气与智慧,凭你的乐观与豁达,去配制一枚神奇的钥匙,去打开快乐之门,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六、偶像

两界山曾经镇压过齐天大圣孙悟空,后来孙悟空成了正果,人们在这儿立一个齐天大圣庙,香火极为旺盛。有一只猴子,偷偷跑到庙里,把齐天大圣的泥塑像搬开,自己坐在上面,接受人们的香火,吃着人们供奉的鲜果。

猴子常常溜出来,把人们虔诚的忏悔和恳切的乞求当作笑料,告诉它的同伴们。同伴们说:“你敢长期呆下去吗?”

“怎么不敢!”这只猴子说,“泥塑的齐天大圣怎能比的上我呢?那只不过是一尊塑像,而我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

“人们常常在山里捕捉我们,可是他们竟心甘情愿向你磕头,这事真不可理解。”

“这有什么!”这只冒充的齐天大圣说,“人就有这样一种特性,只要谁坐在神的宝座上,他们就对谁膜拜,哪管它是不是一只猴子呢!”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鱼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

七、清点生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幅。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幅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幅。蝙福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们

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幅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细想一下,这与现实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之中,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八、人生小酌

自已把自已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已被自已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已把自已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已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

有人把自已看做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已看着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已看做生活的观众;而不屈服命运的强者,却把自已看做生活的编导。

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于:他最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很多能照出自已真实的一切表象的镜子来剖析自已、调整自已、完美自已。

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子,脱壳的笋,落地的叶……

由此可以坚信:英雄的美德在于面对死亡而永远没有失败。

九、让每只蝴蝶都能飞

一个孩子把一只将要破蛹而出的蝴蝶拿了出来,而蝴蝶却因此再也不能飞翔,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内疚和深深的负罪感……

孩子因为爱那只蝴蝶,为使它免受挣扎的痛苦才剪开蛹壳,而正是这种爱,毁了一只本能振翅飞翔的蝴蝶!就像无翼鸟一样,因为人类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爱,使它失去了鸟儿本该引以自豪飞向天空的能力……

对于一些无意的过错,人们似乎都可以用“爱”来糊弄过去,人们可以说:“因为我爱它太深,所以……”难道所谓的爱,就是无缘由地带给别人以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幼虎被母虎撕咬着,赶进了森林。开始,它饿、它渴、它长啸,可是母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这只幼虎历经追捕,拼杀,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遍体鳞伤,终于,它威武起来,强大起来。它感谢母亲,感谢她目光远大的爱。

人类的爱往往太过于短浅,有时只着眼于眼前的一点一滴,而忽略了还有一生的路要走。相形之下,动物的爱就很长远。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的花才会开得更艳,只有经历了磨难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在这里,只想告诉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了每只蝴蝶都能飞向蓝天,收住你们的爱——愿每只“蝴蝶”都能自由地飞翔……

十、生存哲学

植物学家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考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

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还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

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个普通人经受的痛苦多。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价取得成功。有人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上帝在每个人命运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上名利、地位、成功等,一边放上同样重量的代价的砝码。人的一生顺境与逆境大体相等。

十一、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

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已经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十二、网思想的小鱼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没有错,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将成为往事,无论它们是欢乐的相逢,还是痛苦的别离,但是请你相信,无论是热切的期待,还是深情的追忆,我们所唱过的每一支歌,都不会转瞬消失,如同罗莎•

卢森堡所言:“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将与我同在!”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

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告诉我说:“你的双脚,踏碎了多少时间?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实,谁的步子,都会有深浅。”

在你终于赢得成功的鲜花的时候,难道你不怀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营造成功的华贵的屋宇里,难道你不怀念昔日的木头?

十三、珍惜

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笑,需要调动三十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三只苹果所提供的能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

据说,一个人一生所流过的汗水与泪水所包含的盐分足够为亲朋好友做出几十道大菜;一个腿脚健全的人一生要走的路,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七十圈以上。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五十亿分之一……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看成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倍加珍惜。

第四篇:教师,你敢于说“我不知道”吗

有一个寓言说:一个小猫问老猫:“我应该吃些什么呢?”老猫说:“人们会告诉你的。”于是小猫就到附近的人家去,当它来到一家时,主人赶紧把肉藏了起来,当它来到另一家时,主人赶紧把鱼藏了起来,这时小猫就想,为什么我一来他们就把这些东西藏了起来呢?哦,原来是怕我吃,那怕我吃的东西显然就是我吃的东西了,就此,小猫得出结论:我应该吃鱼和肉。这就是老猫的高明,它深知在学习上,只有通过思维才能理解,而只有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为小猫将来的独立生存考虑,老猫硬是忍着心不告诉饥肠辘辘的小猫该吃些什么,你能因为它没直接告诉小猫就说它不是一个好老师吗?

在一次中法“做中学”研讨活动中,一位中国教师向法国做中学专家雷纳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做一个优秀的“做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雷纳先生的回答是: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相信孩子的脑子里不是空荡荡的;第三不要觉得不知道是可耻的,教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

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国老师的观点是:作为教师要学会闭嘴,特别是起步阶段,不要孩子一问便给出答案。教师给孩子的帮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可以引导孩子去想、去实践,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同时,他还告诫我们,不要给孩子的答案太多,关键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起到什么作用。他说,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是极其重要的。这一过程会对孩子有很深的印象,使其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是怎样知道这些东西的。

教师的职业病,就是习惯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泯灭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答案告诉孩子,所以在做中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说“我不知道”。

1、教师能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孩子在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做中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想方法,自己动手做,去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贝尔纳指出:“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如果老师将“我不知道”变成了“答案或方法”,这不但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极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实际上“不知道”比“知道”更难,因为“知道”只是简单的输出知识,而“不知道”则要求老师要设法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将探究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中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怎么回答,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但要将孩子的一些“无心”好奇的问题,转化成“有意”的求知欲望,还要为他们铺路搭桥,适时给予点拨,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将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做到自己发现,自己探究,加深对世界和科学的理解,形成理性的品格。教师对于孩子的提问,可以这么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你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这样不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做的过程中,也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孩子在活动中能脱离教师思想的束缚,完全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去想、去试,得出答案。教师学会对孩子说:“我不知道”,在“做中学”活动中很重要,教师不告诉孩子问题结果,而是不断地问孩子“你怎样想?”,无论多简单的问题都让孩子去说,即使一个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了,也比教师说了好。通过教师“我不知道”的激励,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孩子真正在课堂上完成探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的性质。

教师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真正做到正视自己的“未知”。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孩子能够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对他们的问题,不能一一解答是正常的,教师碰到自己未知的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面对并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你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教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要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孩子一起进行研究,然后共同享受发现的快乐。在科学面前,事实就是权威,教师能正视自己的“未知”,正是体现了对科学和事实的尊重,而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能敢于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教师在做中学。

一个专家在参加一次公开课时,一个学生拿着一杯水和一块糖,问到:“老师,你说这块糖要是在水中化了,杯中的水位能升高?还是能降低?”这位专家说:“我不知道。”孩子又问另一位专家,他也说:“我不知道。”他们没有因为自己是专家,而感到尴尬,也没有随便说出一个结果,而是很明确的对这位同学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所以我不知道。”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专家的回答却是“因为没有研究而不知道”。从专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对孩子说的,目的激发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二是对自己说的,“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不能轻下结论。”确实,我认为,在做中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敢于对孩子说“不知道”外,也需要敢于对自己说:“不知道”。

教师对自己说“不知道”,使自己也成为活动的探究者。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地位、相同角色的位置,把自己看成和孩子一样的探究者,孩子进行探究的活动,教师自己也来做一做、试一试,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孩子一起来交流和分享,教师与孩子共同在做中学,从教师身上能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尽管有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答案简单明了,但教师以“不知道”来自问,表现了对事实尊重、对经验反思的科学态度(科学性质三大核心:“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思想、表达工具,以怀疑为审视的出发点。”中央教科院

郁波研究员)。如:上述“糖在水中化掉以后杯中水会升高还是降低”这个问题,如果借助已有经验,很可能会得出“杯中水上升”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水升高还是降低”可能与水的容量有关、可能与放糖的方式有关、可能与观察的容器有关、可能……等等,影响答案的因素很多,为此我请教了几个学科专家,他们给我的回答不约而同都是:“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回答,不同条件下情况不同,要试过才能知道。”由此可见,在科学问题面前,“不知道”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教师只有敢于对自己说“不知道”,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一起,象科学家一样直面科学问题,从而形成自己基于在事实和逻辑之上的实证思维方式(通过对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结论,并知道任何结论都是暂时性的,它需要更多的事实来证明,结论也可能被新的事实所推翻),并由此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对自己说“不知道”,能真正体现作为孩子探究活动“引导者”的作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以“判官”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教师在指导孩子探究时常常有种种做法使孩子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真理在教师脑中”,因而孩子在活动中就会显得很不自信,常常发现了什么,就去问教师:“对不对”、“行不行”,孩子在活动中过度依赖教师,而不能真正关注自己的探究。而当教师以“我也不知道,我也要来试试”的回答抛给孩子后,孩子会从中感悟到:原来老师和我们一样,都要做了之后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孩子会重视并关注自己的探究。同时,教师不断给孩子强化这样的信念:真理不在教师身上,真理在你们自己的手中。让孩子在探究中尊重事实,相信自己看到的,而不是所听到简单的一个答案。

3、教师能敢于对孩子的研究过程说“我不知道”——研究在做中学。

教师对孩子的研究过程说:“我不知道”,有二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无法预知孩子的研究过程。

孩子的活动是自主探究性的,孩子在活动中对问题的猜测假设、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的进行,教师是无法事先预知的,孩子的研究过程如何进行和发展对教师来说,带有很大的动态生成性和不确定性,也对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正是这种动态性给教师提供了一次又一次不断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的机会,而教师也正是在预设与生成的碰撞、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协调中不断成长。例如:在刘占兰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蜗牛》案例,就是在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生成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第一次活动内容是:•

蜗牛长得什么样?•

蜗牛的壳能再生吗?•

蜗牛喜欢吃什么?•

蜗牛食物的颜色与粪便的颜色有什么关系?第二次(增加的内容):•

蜗牛能听见声音吗?•

白色的颗粒是什么?

第三次(增加的内容):•

蜗牛喜欢住在哪儿?•

如何更清楚地看到蜗牛食物的颜色与粪便的颜色的关系?……再如:对于孩子的猜测和假设,教师应该去预测但真正能预测吗?上海曹坚红老师曾经对这一问题组织教师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他让教师对“让它落得慢一点”这课题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进行预测,老师们都认真做了,然后曹老师再播放学生上课中对这一问题的假设,结果是老师的想法远远不如孩子们的。“学生怎么能想到那么多办法?真是出乎意料!““我只想到他们会说降落伞,没想到还有其它那么多主意,聪明啊!现在的孩子!““从下面往上打气,让乒乓球落得慢,亏她想得出这样的办法。“成人的想法和孩子就是不同”,“老师们感慨万千……由此看来,孩子探究活动中的种种无法预知性,促使教师必须以“做中学”的正确理念指导孩子的探究、以“做中学”的方式来研究“做中学”。

二是教师无法预知孩子是否能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成功。

事实上,一个真正探究性实验(而非验证性实验)是很难在一次探究中就能找到答案,获得成功的。我有幸参加的法国专家的培训活动就给了我这一体会。法国专家给我们布置了探究任务:在一堆东西中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并用两张照片记录下我们思维和操作的过程。提供的东西有:娃娃、钟、植物、树枝、橘子、鸡蛋、鱼、番茄、黄豆。当时,有三组老师参与了这一活动,完成任务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大家提出了共同的问题:鸡蛋、番茄应属哪类?并有一位小学男教师提出:象此类有无生命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偏难,更何况对于幼儿,孩子能得到答案吗?教师能解释清楚吗?对于这位老师其实也是我们共同的问题,法国专家的回答很简单:此实验本身并不是说,一做以后就能马上得到唯一的答案,而是让孩子反复实验,从而了解生命的过程。实验并不是让孩子立即找到一个答案,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观察、并在同伴中进行交流。法国专家将近半个小时的回答,最终也没有给我们提出的“鸡蛋番茄归属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也从中进一步理解了做中学活动的理念: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教师尤其不能以自己预想的实验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又是单一的标准“成功”)来暗示并影响孩子的实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迎合教师的标准而不尊重事实。如:大班“物体间的间隙”活动中,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把大石块、小石块和沙子全部放进一个瓶里,但他渴望成功渴望教师肯定的心理使他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成功”的标记。所以,教师要理解孩子“渴望成功的心理”,并在实验中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成功与失败一样重要,关键要真实,老师也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你们做了以后告诉老师。教师不能苛刻要求孩子在一次探究中得到答案,而是要等待孩子的探究,让孩子真正充分地进入科学研究中,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提高科学的素养。

皮埃尔·雷纳先生,在《动手做》前言中说:“现象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不仅如梦初醒,而且还能提出疑问进而深入思考。从初醒到思考直至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跨越将证明这项工作的成果超出了几个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上百次的教学改革。”总而言之,“我不知道”是“做中学”的理念,也是一种学科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做中学”研究活动中,要敢于说“我不知道”,对孩子说、对自己说、对孩子的研究过程说,并进而以“做中学”方式来研究“做中学”活动。

“我不知道”是“做中学”的真谛,只有亲历,才有感悟;只有体验,才有真知。

第五篇:说出我的新年愿望

同学们也说开了,有的说新年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台电脑,有的则说最希望学会游泳,而有的说最希望爸爸妈妈能和好。我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我轻轻地问着自己:“真想去吃一次肯德基呀!”每次放学回家都路过那里,看着大人小孩们坐在里面幸福地吃着,我真是羡慕极了。可是我从不敢进去,虽然我很想进去,因为我没有钱,我也不敢问爸爸妈妈要钱。他们从遥远的黑龙江来到这里工作,让我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我真的很想尝尝肯德基是什么味道呀,但是这样的新年愿望又怎么说得出口呢?

“许兰宇,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汪老师亲切地问。“天呀,怎么会叫到我!”我心里一怔,脸刷地一下子红了。我支吾着不敢说话。汪老师微笑着说:“没关系,说一下吧!或许我能满足你的新年愿望。”我低着头轻轻说:“我想吃肯德基!”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听到笑声,后悔极了,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

汪老师严肃地叫大家安静下来他说:“很可笑吗?难道一个人真实美好的愿望就那么可笑?许兰宇,你很勇敢,放学后,汪老师带你去吃肯德基。满足你的新年愿望!还有哪些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顾赵云,王雅倩也举起了手。毛吉狄站起来说:“汪老师您不是说我们不能吃油炸食品吗?”汪老师思索了片刻说:“就只一次吧!没有比这样的新年愿望更令人感动的了!”

那天放学后,汪老师就带着我们三人走进了那令人神往的肯德基店,汪老师买了一份“外带全家桶”,我们师生四个围坐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我们吃着肯德基,说着开心的事儿,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幸福,不为肯德基的美味,而在于那份融融的暖暖的感情!

下载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七专题敢于说出“我认为”[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专题用形象说话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专题用形象说话 四、【写作常识】 一、形象的思维与表达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常常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的,因此......

    说出我的心里话(4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说出我的心里话(400字)作文我想对老师说出我的心里话,老师,我从我上学那天起,我的记性就不好,您别介意,不知为什么,我却不敢说,每当您给我补课的时候,您就像是我的母亲,在......

    我说大语文教学

    我说“大语文教育” 安化县清塘铺镇中学 邮编413524 刘盈庭 为育人而教书,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认识了的老问题,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并非如此。常有的情景是:为考试而教语文......

    大声说出我的爱(学生作文)

    大声说出我的爱 桃坡小学六年级 徐青青 当泥土得到充足的养分时,有谁想到是春雨的功劳;当我们观赏到美丽的鲜花时,有谁想到这是园工付出的辛勤的劳动;当人们赞诵那天然美景时,又......

    习主席说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5篇)

    习主席说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四专题世间惟有情难画

    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四专题世间惟有情难画 ——情感的表达 一、【课标解析】 1、写作必须做到“真实”,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生活的神经元,情......

    525我和父母说出我的爱演讲稿(大全五篇)

    不一样的爱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

    一年二班《说出我的爱》教学设计

    《说出我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抒发感激父母的感情。 2.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父母的疼爱之情,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3. 教育学生用......